读白鹿原的心得

2024-05-03

读白鹿原的心得(精选12篇)

篇1:读白鹿原的心得

《白鹿原》里边的某些情节过于细节化,使人读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再想读下去了,当然不是“不忍猝读”,而是怀疑这本书是不是名不副实了,这样的书怎么也能获“茅盾文学奖”?当然我也想过中途放弃,可是又有一点儿的侥幸,因为获得该奖项的小说我看过好几部了,都写得挺好的,我相信那个时候许多的评委的眼睛还是雪亮的。还有,就是除了这本书,想看的书没有一本,不想看的书当然就不能算作是书了。

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有时候有点儿“侥幸”,还真的挺不错的,要不然我不就错过这本好书了吗?看来不到最后一切的评论都是妄加的。就像书中的正派人物白嘉轩,开始书中对他的描写有几分的贬斥,后来你会发现这个正派的人,自从有了第一个儿子之后,就那么一直的正直了下去,虽然中间连腰都被打断了,可他依然正直的处事不管外边发生了什么,他以近乎愚昧的顽固,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让自己的儿女参与外界的事情,以至于最后他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外的典型,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书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鹿子霖,也是白鹿村的大户,此人行为不检点,与黑娃儿的老婆小娥好,使小娥诱骗白嘉轩的大儿子也就是现任的族长白孝文,他也不过想把白家拉下水,“在白嘉轩脖子上尿尿”,鹿子霖最后疯了,疯在了书的结尾,疯在了那个被拉做陪黑娃儿枪毙的下午,疯在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之中

相对于白嘉轩与鹿子霖,他们的儿女出路不尽相同。白嘉轩没有像鹿子霖将两个儿子送到省城学新学,只有最疼爱的白灵去了省城,参加了gcd,最后死于自己人的内讧,牺牲在了神圣的延安。鹿兆海牺牲在了和共军的冲突中,但却被追为抗日烈士,在白鹿原进行了风光大葬,鹿兆鹏与他弟弟相反,恰是国军悬赏捉拿的共_犯,鹿兆鹏一直进行着白鹿原的地下地上革命活动,在解放了西安城之后下落不明。而白家三兄弟,除了白孝文混了个县长,其余两个只是安安分分的过日子,说不上好,但也绝对不坏。

书中与许多的迷信色彩,但毕竟是小说,没有什么可厚非的。书中的关中大儒朱先生,近乎“神”,能够占卜未来,预测时事,但却是为人正直,虽然不是官,当然不是没官做,而是“三顾茅庐”而不为所动,却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哭。除_苗,赈济灾民,与灾民同吃一锅饭,决不搞特殊,朱先生以一己之力涤荡了举世的`污浊。但在朱先生的眼里,“共_“共军”“国军”都不是君子,书中的观点到最后也没有改变。

篇2:读白鹿原的心得

白嘉轩作为本书的灵魂,是一个矛盾且代表着多重价值的人物。书开篇第一句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从这个微妙的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白鹿原这片中土神州上发生过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图景。

六娶六丧并没有打垮他,反而使他偶遇白鹿精灵庇护的风水宝地,略施心计后购下那块宝地,从此带领自己的家族转运。娶贤妻,带来给自己家族带来横财的罂粟种子,得财又得子,未来一片欣欣向荣。这时王朝更替,社会习俗变迁,他没有任何反抗,坚守一个老实人的世态炎凉。正如奥威尔《一九八四》中所言:“从下等人观点来看,历史上所有的变迁只有一个意义:主人的名字换了。”白嘉轩虽生活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但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无非是男人剪掉辫子,女子解放天足,如此而已。正如他的家训“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所体现的,他忠实且自觉的恪守并传播封建礼教,并习以为常。但我并不认同据此把他划为所谓“冷血的封建食人者”的阶级史观,我认为,和平时代,这种人是传承文化、保护社会秩序的坚定卫士;**时期,这种人是保持冷静头脑、不盲从当局、关键时刻横刀立马保卫祖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说到白嘉轩,就不得不谈谈他的家庭。他育有三子一女,孝文、孝宛、孝义与百灵。他教导儿女,既遵守祖宗章法,又能随时势变通,他期待儿女们按照他给的既定路线衣食无虞地安稳度日可动荡的时代、险恶的人心容不下他这个父亲的心愿。在鹿子霖精心设计下,长子白孝文由族长之位跌落,走向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投机者道路;在时代影响下,独女百灵加入共产党,并与家庭决裂,成为全书与旧时代断裂最彻底的人之一,在革命的征程中抛洒生命;只有二子与三子,随着父亲规划的道路,长成父亲期望的模样,子承父业。

篇3:读白鹿原的心得

《白鹿原》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渭河平原上的普通乡村———白鹿村, 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风暴中, 白鹿村的艰难行驶, 正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典型缩影。反复品味白鹿村的风云故事, 看得出, 历史潮流在摆布基层百姓的命运, 同时, 农村基层组织架构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变迁。

1 清朝末年———治不下县, 乡绅协管

20世纪初, 正是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前夜。清朝地方机关分为省、道、府、县4级, 地方上的最低管理机构就是县, 就是所谓的“治不下县”。皇权不下县, 而乡村面积又大, 人口又众, 县令主要管理税收、治安这些工作, 乡村具体事物的管理就落在了地方乡绅头上, 比如, 白鹿村里的民众教化与纠纷调解, 就不是县令出面, 而是由当地族长白嘉轩来处理了。

这种管理模式, 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还勉强能应付, 但管理方式太过粗放, 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 或赋税过重, 都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甚至造成王朝的覆灭。自鸦片战争后, 外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 清政府为了还清战争赔款, 加紧搜刮人民, 国内矛盾空前激化,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正走向瓦解。

渭河平原远离战乱地区, 百姓的生活相对还算平静, 白嘉轩还在按传统的方式管理着白鹿村, 请教当地关中学派传人朱先生, 制订了儒家气息浓厚的《乡约》, 来实践他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道德理念。围绕白嘉轩、鹿子霖之间的争地风波, 书中描写得特别精彩。白、鹿两家先是互不相让, 发展到打官司、动武的地步, 在朱先生的调解下, 双方反而各让一步, 把争购的田地退还给村里的穷寡妇, 还大方地救济寡妇, 最后得到了县令的嘉奖, 被授予“仁义白鹿村”的称号。但在当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大批贫农丧失土地的大环境下, 这种作态对时局无任何的挽救, 只能算是白鹿原上最后一次仁义道德的表演秀了。

白鹿原上, 像白嘉轩、鹿子霖这样的地主, 拥有的土地不过几十亩, 块头还不算大, 将军寨上的郭举人, 通过土地兼并得到的田地就达好几千亩, 一家拥有的土地就抵得上整个白鹿村。破产的农民丧失了土地只能沦为佃农, 靠做长工、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土地兼并后期, 地方上就出现了一批新的豪强, 他们仗着田多势力大, 不断地挤压传统乡绅的管理空间, 以前推行的仁义道德更无用武之地, 政府与乡村之间的这层缓冲带也逐渐消失, 土豪劣绅最终占据了这个位置, 在乡村里鱼肉百姓, 农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

2 民国初期———颁布法令, 三级管理

清朝覆灭后, 民国初期, 军阀混战不休, 白鹿原再也不能幸免, 连年战乱, 乡绅们大多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朱先生退缩到白鹿书院编县志去了, 白嘉轩躲到祠堂里修补起乡约, 而岳维山、田福贤、鹿子霖之流粉墨登场。

农村自然经济破产、乡绅管理模式失灵, 治不下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了, 民国政府最终在1929年颁布了《县组织法》, 以法律方式规定了县—区—乡镇三级管理体制, 较之以往, 行政机构向基层延伸, 管理得更具体、更深入了。白鹿原有了新任县长, 区里任命了总乡约, 鹿子霖在村里也当上了乡约。

这种新的组织架构, 并没带来焕然一新的管理风貌, 干的无非还是收租收税的活, 不同的是, 收起租税来, 手 (下转P106 (上接P127) 法更狠, 花样更多罢了。做起这些事, 他们与地方豪强气味相投, 很自然地勾搭到了一起, 白嘉轩这类人物, 反而被猜疑, 被边缘化, 志得意满的鹿子霖也时常讥笑白嘉轩“就会躲在祠堂弄些闲啦啦的事”, 如此折腾, 农民的生活越发苦了, 大量的农民在忍饥挨饿, 成了当时中国农村最大问题。没几年的光景, 乡村级的基层管理权力就落到了豪强新贵手里, 在应对社会矛盾时没能起到任何缓解作用, 实际上还在加剧这种冲突, 因为他们根本无意, 也没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根源—土地高度集中、大量贫民破产。

北阀期间, 白鹿原上闹起“农协”, 黑娃、贺老大这些穷苦农民, 一下子就被发动起来了, 短时间内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风卷雪”运动, 矛头直指土豪劣绅, 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区乡镇管理体制出了问题, 积压了太多的社会隐患。

3 维稳政权, 保甲制逆民心

上世纪30年代, 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剿共的需要, 在农村逐步推行“保甲制”, 白鹿原上也忙着换起了招牌。鹿子霖摇身一变, 又成了保长, 管理白鹿村及周边几个村庄。上面有总保长, 村里再设若干甲长。鹿子霖仗着儿子在军队里当军官, 在白鹿原上抖足了威风, 利用保长的权力, 好田好地可是巧取豪夺了不少, 最终苦的还是底层百姓。

保甲制从推行之初, 就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实行的, 政府不断强化对乡村的控制, 只是在于防止和堵塞共产党势力在乡村的滋生和蔓延, 而不是去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在白鹿原, 保长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征丁和征粮, 面对征丁和征粮的庞大数目, 甲长们都瞠目结舌, 总保长仍然蛮横地说:“谁抗粮不交有丁不出, 一律按通共格杀勿论。”这就完全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 本来问题就已成堆, 征丁和征粮无异于火上浇油, 土地问题已成了政府难以解开的结。整个基层, 管理者与民众都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 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也就处在不均衡、不稳定之中, 旧政权的垮台只是早晚的事了。

篇4:没有白鹿的《白鹿原》

在当下,许多所谓的大导演和大电影,都围绕着商业疯狂地跳着舞,如张艺谋左一个《三枪》又一个《金陵十三钗》,陈凯歌前一个《无极》又一个《搜索》,冯小刚上一个《夜宴》下一个《非诚勿扰》等,让娱乐至死的精神泄了一地之余,更让观众咂摸出了股股浓郁的方孔兄气息。

《白鹿原》的最大“另类”也正在此——似乎不屑一顾当前电影所秉持的屡试不爽的“娱乐至死”的精神,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踩到了脚下。而其实,这,也恰恰是该片的卖点——在严肃中寻找精神家园,在竞争中寻找文化价值。尤其,在拜金主义渗透、物欲横流猛钻的当下,这种具有文化含量和文化承载的电影,与其说该片故意摈弃娱乐至死的风潮,不如说是在寻找一种渐行渐远的价值回归和思想反刍。正如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所言,《白鹿原》的意义就是打破中国电影娱乐化的格局,反思和倡导一种电影新文化。

有精神力量的电影,更容易扎根到人心里。如《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都曾引起一阵轰动,它们都没娱乐至死,却都生命力极强。《白鹿原》也一样,它将史诗般的作品和影像完美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魄力的行为,承载的是文化使命担当,也让西部电影形象得以重塑。这种从电影本身渗透出来的精神力量,更让观众发自肺腑地共鸣,其价值远比那些嘻嘻哈哈一笑而过的娱乐电影更厚重,更有思考价值,更能沉淀出蘸满情感和历史的味道。 不娱乐至死,照样活。没有白鹿的《白鹿原》,注定是朵精彩的奇葩。

篇5:读白鹿原心得体会

既然电影和小说又都重看了,那就写点啥吧!就这么写了几天,现在拿出来晒晒,从电影开始的,就先来段影评吧……

小说《白鹿原》称为史诗之作,在人性、政治和情色的描写上都非常成功,生动、深刻,也很自然。而电影中的人性刻画则断裂而不丰满,有些还背离了原著原意。政治上自然不敢过深涉及,即使如此,对照网上图片还是可以发现许多被删掉的内容。当然了,导演最来劲的还是在色情上的表现,可惜很多精彩内容也被删除,让人看得如隔靴搔痒般的不痛快。

其实,即使没有遭遇审查删除,仅从电影选取的以黑娃、小蛾为主线的构思来看,已注定了导演不可能拍出与原著相提并论的好作品。原著是一部让人陷入深思的优秀作品,注重的是上头,电影关注的却在下头,到是符合国情,上头禁锢,下头放开。

黑娃与小蛾在小说中本是一对典型的“男盗女娼”,也算不得是什么主要角色,仅仅不过是白鹿原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黑子以他的暴虐,小蛾以她的淫荡破坏着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被他们打击的直接目标也正是维持着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道德与正义的守护者——白嘉轩。真所谓正邪不两立。

“从良”这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妓女脱离苦海的,对于用来形容黑娃走上正确道路是不妥的,但他的最终结局却是异常悲惨的。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长子,自小不喜读书,虽然白嘉轩已经把所有的费用都出了,但黑娃在感恩之余,仍然不爱读书,而且不喜白嘉轩挺直的腰板让人难以理解。

黑娃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不读书,做长工也许就是他最好的命运了,在他叔叔的帮助下,到了将军寨做长工,这个地主是个老武举人,身体硬朗,喜骑马,不幸的是却是妻管严,娶了小妾却只能按妻子规定的时间和她亲热,其余时间只能和妻子在一起。这是黑娃不幸命运的起始。小妾田小娥没有在武举人那取得满足,喜欢上了这个憨憨的小长工,两个人做下了苟且之事,黑娃被赶回了家,小娥被休回娘家。小娥的父亲是个古董,满心羞耻,只要把小娥赶出家门就可以,之余其它就无所谓了,因此黑娃就这样带走了小娥。可是鹿三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儿媳,于是黑娃他们进不了祠堂,被赶出家门,到村东边的窑洞里住了下来,两个人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篇6: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的主题是民族传统文化叙写,这种文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残酷吃人的宗法礼教。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在历史的激荡中不断碰撞。而又融入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很多人一方面想极力摆脱礼教的束缚,但又逃不出宗法的樊篱,这就是悲剧性的根源。

传统文化的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最终没落了,它成为了现代文明的障碍,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之后,更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被彻底清除了,封建糟粕是没了,但我们民族的精华也没了,我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道德,剩下的只有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现实的物欲横流,我们的根在哪里?从这个角度讲,《白鹿原》算是一部民族灵魂的寻根史。

下面来讲讲书里面的具体人物。主人公是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他是封建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着宗法制度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仁义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宗法约束。白嘉轩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做事光明正大,同时也有很多的仁义之举。他的仁义正直被广为传诵。而在维护宗法制度方面又体现出他的绝情与残酷。不让黑娃与小娥进祖宗祠堂,对小娥与孝文的刑罚,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朱先生应该是传统文化神化的代表。如果白嘉轩是道德境界的话,朱先生已经到达了天地境界。作为关中大儒,他保持了传统士大夫精神,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面对胁迫,他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节气。他的聪明睿智,他的高风亮节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吧。

书中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们是礼教的直接受害者。小娥的命运是一波三折。她作为郭举人的小妾,其实是一个奴隶。在跟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排斥,但是他们两个坚持与礼教的斗争。这一点必须要给予赞扬,他们的勇气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人性与命运不会这么简单,黑娃走后,小娥变成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在鹿子霖的唆使之下,他成为了宗族斗争的工具,客观上也是对礼教的报复,随后等待她的自然是礼教的惩罚。她是斗不过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宗法制度的,最终也是死在了宗法制度之下。随后的一场大瘟疫又好像是对宗法制度的报复。

孝文是书中经历落差较大的一个人物。从族长继承人逐渐沦为不孝子、乞丐。而后有逐渐成为营长直至新中国的`县长。他的堕落是礼教的约束的恶果,而他的重生又反映了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有他父亲的沉稳与老练,但缺乏他父亲的仁义,所以最终走向了高位,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光彩的。这是他性格决定的。

黑娃是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他的经历很丰富,国、共、匪、儒他都沾过边,他最终的结局是被害死了,对于这个结果我很不能接受,为什么一个变好的人不能让他善终。一方面反抗礼教,但又逃不出礼教的束缚,飞黄腾达之后也要回来祭拜祖宗祠堂。他后来变成一个好学的儒家学者,这点我不是很理解。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任何现实主义小说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书中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清洗,内部肃反,抗日战争,解放战中,到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表现在白鹿原上就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党派斗争与宗法斗争的搅合。白鹿原经历了斗争――恢复――斗争――恢复的反复过程。复杂的斗争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冲突乃至人性的冲突。每个人都是在人性、宗法与环境的三者之间抉择。

篇7: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五十年兴衰,国家五十年浩荡被陈忠实老先生汇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读完五十万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兴衰、家境变更,何必与名利相争,旁人相争,又何必同自己较劲呢?最后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场,实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欺软怕硬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求洞明世事,以德报怨不与纷争。

正如朱先生所说: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学为好人”,与世无争。我虽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预测未来,却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轩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虽无大家家法,却能秉持信念,踏实做事,不与纷争,活得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篇8:《白鹿原》中的白鹿精神探究

关键词:封建礼教,白鹿精神,价值取向,白鹿原

《白鹿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巨著, 是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而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陈忠实也因这部小说而在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白鹿原》是一部长篇著作, 小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色彩斑斓、触目惊心, 被视为“陕军东征”的先驱。当下对《白鹿原》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在小说出版之时引起的评议热潮之后, 2012年电影《白鹿原》的上映, 又一次将《白鹿原》与其作者陈忠实推向了评论的高潮。

“白鹿精神”尽管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但是它的合理部分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与学习的。有一位评论家说过生活在白鹿原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白鹿”, 因为他们都具有“白鹿精神”。但是分析文本, 这一说法有明显的错误, 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并不是都具有“白鹿精神”, 相反他们的一些做法与白鹿精神背道而驰, 由此不难推测, 作者陈忠实安排这些反面人物出现就是为了表现“白鹿精神”的现实遭遇。同时还有一些人物也具有“白鹿精神”, 但是却与主人公白嘉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白鹿精神”有一定的差异, 这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不同, 他们身上的“白鹿精神”是经过时代洗礼过的。

从“仁义”方面来看, 白鹿精神的代表性人物白嘉轩本身是一个地主、乡绅, 但是他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与传统观念中的反面的地主形象完全不同, 甚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论语》有言“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他作为族长, 在这方面做得可说是仁至义尽。在资本主义初期的雇佣关系中长工是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 属于被剥削的阶层, 但白嘉轩和长工鹿三之间的关系并不如一般意义上地主和长工之间那样压迫与被压迫, 反而是比较亲近、和谐、互助的表现, 这也是封建礼教下的资本主义关系的比较具有典型性的现象。文本中送黑娃去读书、在旱灾来临时没有清退长工, 这些个表现也无不表明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农民阶层的延续性, 所谓“仁”、“仁者爱人”在这中间很多方面已经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阶级性了。虽然孔子所谈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所谈“理想国”是几乎不可以实现的, 但在其间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可以达到协调的。这个精神笔者认为是可以与西方所谈真、善、美相提并论的。《礼记》中的“仁义”为仁爱之心且公平正义。从本应该冰冷的雇佣关系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血浓于水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爱。这也就是“白鹿精神”的仁义, 也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的宣扬。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生命状态来说, “质朴”是很值得当代大多数人追求的, 作品中白嘉轩也的确是把这种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老成世故, 练达世事。在封建的旧中国, 阶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在以白嘉轩为首的白鹿原中这种阶级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人性淡化, 白嘉轩对待鹿三的儿子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丝毫没有因为有阶层观念而瞧不起黑娃, 这也表现出白佳轩所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中纯朴, 敦厚的一方面。一个时代, 时代中的个人, 一些观念意识形态中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白嘉轩在里面所表现出的作为“上位者”的得情与体恤, 即使是与所谈儒家的“亲亲之爱、人人之爱、物物之爱”也不外如是。他的这一系列的做法无不体现着“白鹿精神”的精髓: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他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熏陶下的慈祥老人的形象, 也正体现了“白鹿精神”崇高质朴的本质。

儒家文化的宽容在《荀子·非十二子》中得到了首次解释, “遇贱而少者, 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宽容的解释即包容;忍耐;体谅。人对朋友、家人的宽容是相对容易的, 难能可贵的是对敌人、伤害过自己的人的宽容。白嘉轩对待黑娃伤害他的态度, 则表现了“白鹿精神”最大的宽容。

勤劳是传统文明延续的东西的表现之一。白嘉轩虽是地主, 但是本质里他是一个勤劳的农民, 并不像现当代作品中的其他地主形态那样只收税不劳作。他自己也亲自耕田种地, 扎棉花拉粪。以及在被黑娃打断腰之后, 倍受疼痛折磨的他依然坚持下地劳动, 随处走走看看。他不想坐以待毙, 他也不能容忍自己像闲人一样无事可做。在他腰断之后一次家庭成员开会时他说他不怕坏人害他, 他也不怕土匪洗劫他, 他不怕下地干活, 不怕晚睡, 不怕早起, 他怕自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等人伺候。按常理, 大多数地主都是自己坐着等着人伺候, 然而白嘉轩却愿意辛勤劳动。由此, 不难看出“白鹿精神”中勤劳致富的传统国人的观念。

当然“白鹿精神”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这同样也是映衬着一个“人”的形象的存在。莎士比亚在灵魂、仪表、行为、智慧等方面虽然对人作出了很高的论断, 但在《哈姆雷特》里面仍然以悲剧的视角表现出某些人性的不足。就如论语中一些文字所表现出的孔子亦有缺点的形象, 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为自己建立精神与理想的家园, 而不能把一切都建立在对自然原则的理解上, 这也是康德以“人是目的本身”为座右铭的原因。所谓白鹿精神, 笔者认为是一切对人对社会的正能量。对他人仁慈、宽容, 对事公正严明、公私分明, 对婚姻爱情忠贞不渝, 为理解而坚持执着……

“白鹿精神”, 在现代社会, 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改革才是进步的方向。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术方面虽然流派众多, 争论众多, 总的来看也是在斗争, 思想如此, 传统如此。大的方面来看, 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更替甚至是朝代的轮换其中都是有着两方面角色的斗争。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存在形态, 正如马克思所言, “每个时代、社会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 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文中所谈众人不免都会有一些这方面的作用。诚然, 众人所处的阶级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层次, 历史性局限的层次, 而《白鹿原》中处于传统观念层次的人物大都以死亡为终结, 也表现出来了旧事物的历史性。

篇9:读《白鹿原》杂感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开始接触《白鹿原》这本书是在我大二上选课《大学语文》时老师提到的,从老师那里得知:它曾经是一本禁书。有人说是因为该小说涉及过多的情欲描写,所以被列为禁书;也有人说它是因为政治原因。也因此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2012年上期,我系党总支响应学院党委号召,开展党员读书活动,在推荐参考书目中,我看到有《白鹿原》。不久,我下载此小说的电子书,并走马观花式的看了一篇,由于在看电子版小说枯燥无味,伤神伤身,也为了加快进度,我让同学帮我下载了影片,进行了影片观看。

《白鹿原》是由我国知名作家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样受欢迎的书曾经也是禁书???为此我进行了百度,得到一个我认同的观点。很多人以为《白鹿原》曾沦为禁书是因为过多的情欲描写,其真正的原因显然不是情欲。从历史书上或政治书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最终取得政权是有必然性的!但是在这本小说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最终夺取政权,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一个没实权、力量弱小、组织机制不完善的初生组织,在复杂的内忧外患斗争环境中,对该组织和组织成员都进行了“严峻苛刻的考验”:密集的争权夺利,各种背叛司空见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道德和信任极度缺失,党内的斗争不可避免的发生。

上述现象在我看来都是很正常的。在我百度过程中,我发现在这本小说出版后,作者陈忠实也对小说进行了几次修改,获得茅盾文学家也是在修改后。这是禁书的原因所在,还是巧合?我还是认同前面的观点。

不管电影还电子版小说,在故事中都流露出封建的味道。“我的婚事完全是一个时代悲剧!”是兆鹏作为一个先进知识青年对自己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竭力无助的呐喊!“婚姻大事由不得你做主,我不同意,你妈也不会同意!”封建礼教就是这样,婚姻都是要求父母“主办”,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的,婚姻恋爱自由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是空谈,又冲破不了这道枷锁,所以兆鹏选择逃婚。这就是所谓的愤青吧!

其实,对这部小说更多的感受,还是我看电影的感受比较深。电影的开端不像小说那样以白嘉轩六娶六丧为开篇,而是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白鹿原人在一片广阔的金黄麦田收割的祥和景象,祠堂聚会、国民政府成立等事情相继道来,也就是在这一大块麦田,孝文跟黑娃分享儿时“贵的很”的冰糖,这两个纯真的小孩的对话,让我回忆起儿时的那份快乐。“你爸就是我干爸,你就是我哥。以后不管你遇到啥事,我卖房卖地都会去救你!”短短几句话,将小孩的那份纯

洁、善良、可爱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们是非一般的朋友,还是跨越了血缘的兄弟呢?让人怀念自己的过去,也羡慕他们俩儿时那份兄弟情义!欣赏中带着点享受。

在电影中,黑娃在“农会”总头儿兆鹏的鼓动下,带人把祖宗祠堂给砸了!有这样一句:没文化真可怕!在砸祠堂的情景中,黑娃表露出的是一种对祖宗的“恨”,是祖宗的规矩害的他跟小娥两个相爱的人不能“正式”地在一起!黑娃砸的很是痛快,好像把压抑很久的一切给发泄出来!规矩是人定的,对一群石头和木牌出什么气呢???看着那些砸东西的人,虽然这事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但让我想到了“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当然包括前段时间的“九一八”打砸烧事件!为什么都不能理性一点对待呢?中国人都很重视孩子教育的,为什么一直以来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教育出来的人,最后砸了自己先辈的坟???还是,这是我一个没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无法体会??!问题的出现应该不是单方面的。

在影片中,鹿子霖说白嘉轩是个又臭又硬的人。其实不止白嘉轩,包括鹿三也是。死爱面子,知错不认错,纯一个老古板!看到片中的这几个老头跟他们的子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起自己和父辈!当爸的急性暴躁,硬直;儿子的,血气方刚,任性;双方都互不低头!好一个中国版家庭经!同样是因为婚姻,但结果却不同。兆鹏逃婚,但最后回家后跟父亲能相处;黑娃最终却落得父子不相认的结果。如果双方都退让一步,看破多一点,结果

会不会不至于这样,或者更好呢?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给人看!在这本小说中,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悲剧!在白鹿原这块出产小麦的土地上,出生过像孝文和黑娃这样的纯真善良小孩,犹如一张白纸;也有白嘉轩和鹿三这样“刀子嘴豆腐心”的古板但却淳朴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在这样的一块乐土,再美好也属于曾经。经过时间的洗涤后,却发生了: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孝子黑娃为匪,亲翁鹿三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等让人感到可悲的事情!事实多么令人伤感啊!

篇10:读白鹿原有感

我断断续续总算将白鹿原看完了。有以下感触:

中国陕西黄土高原上的白鹿村,是历史久远,素有仁义之称的礼仪大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祖辈三代纠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之中。

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一生光明磊落,从‘交农’将原上的百姓吆喝起来到处治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做的正大光明,唯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就是巧取风水地吧。前半生腰板挺的直直的,后半生腰被黑娃打折了,但“腰板”依旧还是很直。对原上的大事从来缺乏热情和好奇,宁可丢剥了衣服热汗蒸腾踩踏着扎花机,也不想挤到人窝里去看耍猴的买大力丸的表演;对鹿子霖、黑娃以德报怨。虽然他身上还有不少封建家长的气息,但他身上还是有许多现在人正在丢失的东西。像目前媒体、像利益驱使下的人们。

从鹿子霖和白孝文的大起大落中我知道,顶珍贵的是——人。人活着才能改变一切。虽然他两从大落中大起后还是以前的德行,只不过是更聪明和变本加厉了。

从黑娃身上得知一个人无论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经历无数的磨难后,幡然醒悟也能成为一代大儒的最得意的门生。

对鹿三这样的长工干自己该干的活,拿自己该拿的,当今社会能有几人能做到呢?特别是„„

从白鹿两家的发家史看出,人想要辉煌首先要学会忍和奋斗,在自己腾达后还要记得感恩。

谈到信念我能否像鹿兆鹏、灵灵一样为之奋斗终身,谈到爱情我能否想像鹿兆海一样对爱情矢志不渝,还是像白孝文一样经不住诱惑,我思考着„„

对鹿兆海、朱先生、岳维山、田福贤的死得知,一个人做过什么,你身边的人心中都有一杆不偏不倚的秤。„„

篇11:读《白鹿原》有感

书中以描写白嘉轩作为开场,他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村里人都认为白嘉轩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给他做媳妇。白嘉轩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人物,他是中国式家长、族长的典型代表,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做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他老实本分,坚信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隐忍坚强,一生遇到许多坎坷,即使经历死了6房老婆以及自己悉心栽培的族长继承人堕落这样的大事,他依然能够平静面对;他公正无私,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也强撑着实行家法;他仁义宽厚,对待长工鹿三如同家人一样,灾年荒月他仍然留下鹿三继续熬活;他甚至以德报怨,黑娃做土匪后让手下打折了了他一直硬挺的腰,而黑娃遇难时,他还是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救黑娃。他的身上仿佛具备了所有中国传统美德,可是正如黑娃所言,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了,以至于保守固执。他反对儿女读太多书,他从骨子里反对一切会打破《白鹿原》平静生活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持白鹿村的平静与秩序,从不会被潮流冲昏头脑,但是他如同千千万万个中国式传统家长一样,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洪流。

看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物,都会感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白嘉轩在取到第七个老婆的时候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的大儿子白孝文一直被他看好做族里的继承人,却因为被他人陷害和自己立场的不坚定沦落为被人耻笑的对象,在他对生活完全绝望时他家的长工却惊醒了他,让他再次走到别人的前面,加入国民党,在看到共产党即将胜利时,又转向投靠了共产党,以至于到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做了一县之长,尽管他的品性让人所不耻,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二儿子白孝武似乎就平淡多了,顺了父亲的教导,成了族里的继承人,凡事都和父亲一样,稳重中有点迂腐。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轩的小女儿,也是他的宝贝,从小被他宠坏了的白灵,他没有像他的三个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教导,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小的时候就选择了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由于父亲的疼爱,她没像其她女孩子一样学习针线,而是走进了学堂,当她去了一次城里的姑妈家时,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又再次毅然的选择去城里上学,在接受了新思想后,她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工作中又发现了共产党才是她想要的,于是又再一次毅然弃“国”从“共”,与此同时,她的恋人却与他背道而驰,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鹿兆海,选择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鹿兆鹏,尽管到后来她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但她的一生却是为自己而活,活的是那样的精彩。

通读整篇小说,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只要心怀希望,一切都会好的

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我们无法预料到不幸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降临到什么人身上,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时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思想,人在思想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同样需要尊重,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可能会因为财富、机会等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差一点,但是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篇12:《白鹿原》的语言艺术

汉语书面语具有表意清晰、条理分明、细腻悠长 的特点,更加正式 和严谨。所以,陈忠实充 分利用这 些优势,把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到写人写景叙事上,充分发挥其凝 练严谨规 范的特点,使《白鹿原》的叙述性语言洋溢着典雅细致的气息。如第一章叙述冷先生的出场: “冷先生是白鹿原上的名医,穿着做工精细的黄色 蚕丝绸衫,黑色绸裤,一抬足一摆手 那绸衫绸 裤就忽悠 悠地抖;四十岁的年纪,头发黑如墨染油亮如同打蜡,脸色红润,双目清明,他坐堂就诊, 门庭红火。” 在这段叙 述里,作者使用了一 连串非常 工整典雅 的词句,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美质的语言,无疑带有诗的音乐感,沁人心脾,这种语言 使人产生 “抑扬的美”和“回环 的美”;而“头发黑 如墨染油亮如同打 蜡”一句还 有骈文的 韵味。作者在锤炼工整的同时,还注入了色彩与声音的搭配,从而使语言流风余韵、动人娱目。这种均衡对称、具有美质、浸透灵性、拥有崭新的样态的语言在《白鹿原》里 随处可见,大放异彩。第八章白嘉轩欣赏女儿书法的描写是这样的: “白嘉轩端 着水烟壶 远远站着,久久赏玩,粗看似柳,细看像欧,再三品味,非柳非欧,既有柳的骨架,又有欧的柔韧,完全是自成一格的潇洒,独到的天性,根本不像 一个女子 的手笔,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豪放不羁的气度。”这些文字会使人产生朗诵诗歌的亢奋和激越,令人心如汤沸、久久神往。

同时,作者陈忠实在写景叙事时多采用精练却令人酣畅淋漓的长句,多修饰的长句有一种煽动性,越读越能把人的情绪调动上去,更加值得人咀嚼,充分显示了大气磅礴之气。例如《白鹿原》中描写大伙烧粮食景象:“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火焰像威严的森林,时而呼啸怒吼,时而缠绵呢喃……”这里运用长句,采取排比的句法,用词大胆,想象力丰富,将大火烧粮的景象表现得真真切切,仿佛那粮食烧得 好,烧得人们 欢呼雀跃,也从侧面突出乌鸦兵们对于白鹿原上人们的残害之深,这些长句文气浩荡,有排山倒海之势,如此一连串迸发的词句,语言顺畅,一路贯穿而下,使得文章气势波澜壮阔。像这样的句子全文到处可见,又如第一章中描写白嘉轩第二房女人死的场面:“这个女人从下轿顶着红绸盖巾进入白家门楼到躺进一具薄板棺材抬出这个门楼,时间尚不足一年,是害痨病死的。”后面两个短句是对前面的补充说明,而重点全 在前面,它写出了“这个女人”嫁入白家时的状态,死后被抬出白家时的景况以及期间在白家生活的过程,表达了丰富的语义内涵,显示了作家异常精练 高度概括 的语言功 力。连续34个字,一气贯通,一气呵成,虽然没有断句,但语气呈现明显的跳跃节奏,读起来给人轻松、愉悦、畅快的享受,犹如气息积蓄累加,最终于巅峰处咆哮奔出之快感。

陈忠实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尤其是写景叙事时,多采用典范的书面语,充分发挥书面语词汇丰富细腻的优点,尽显其“雅”,在人物的对 话中则尽 量使用活泼生动的方言词语,以凸显地域性人文特征和人物的地域色彩,又极显其“俗”。其“俗”在很 多方面得 到了体现,首先在人物之 间的日常 对话方面,作品第七章有段文字相当精彩: “四月十三日,白鹿镇上贴出两张布告,一张是罢免史维华滋水县长的命令,同时任命一位叫何德治的人接任……白鹿镇逢集,围观的人津 津乐道, 走了一个 死(史)的,来了一个 活 (活) 的;死的到死也没维持 (维华)的下,活的治得住 (德治)治不住还难说……”这种把方言与人名进行了巧妙的谐音联系,是典型的民间幽默,它不仅表现出民间大众的才智,而且它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强了作品的趣 味性,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纵观整部作品,它的语言都有着很浓厚的通俗性,关中土语的运用,信天游体式的唱词,民间笑话的引用等不胜枚举。比如骂人的话: “凭您这号痴熊闷种鳖蛋贱胚还想给我当长工?”“那就注定是个没出 息的软蛋 狗熊窝囊?”再如黑娃骂退出农运的人:“你是个熊包,你是个软蛋,你是蜡枪,你是铁矛子见碰就折了。”可见作者 所要调用 的一切语言都 进行了“锤 炼”,去尘杂,取精华,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声音节奏。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粗俗的关中方言让人读来有一种亲近、易读之感,更能增强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如:“狗日的”“挨球的”等方言在小说中时常出现,但并不是每处都用。用方言时作者注意了语境和前后语音的搭配,使之形成一种和谐美。如:田小娥遭受刺刷惩罚后,鹿子霖去看她,鹿子霖双 手捧着她 的脸说: “记得我说的话吗?白嘉轩把你的尻蛋子当作我的脸蛋子打哩刷哩!你说这仇咋报?”这里的 “尻蛋子”是 “屁股”的方言,为了与“脸 蛋子”对称,作者用了方言。既和谐又诙谐,真是妙不可言。其次,关中方言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起到了 不可磨灭 的作用, 我们知道,语言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有密切关系,而方言与这个地域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关中这块土地,浸润了浓浓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液汁,这种传统文化的汁液浓缩进语言里且运用到文字里,又为人物的形象增添了恢弘之气和立体之感。白嘉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关中 方言“直”“硬”的 精髓。如白灵违背他的意志抗婚离家参加革命后,他对所问及白灵的亲戚和友人都只有一句话:“死了,甭再问了。”按常理关中方言说亲人死了一 般不出现 “死”这个字, 会说“咽气、 殁啦、老啦 ”等,若说青年人大 多会说“殁 啦”。这里白嘉轩违背常理 说了一个 “死”字,用秦声说出来是硬邦邦的,可见其愤恨的程度。而面对 即将被瘟 疫夺走的 妻子,他心急如焚,敞开嗓子说: “天杀我到这一步,受不了也得咬牙承受。现在你说话,你要吃啥,你想喝啥,你还有啥事需要 我办,除了摘星 星我办不到,任啥事你都说出来,我也好尽一份心!”这段话不仅凄 楚悲切,而且直接用了方言词 “任啥事”即普通话的“不论什么事”,相比还是 方言简洁,也符合这段话的语境。可见将关中方言恰当地糅到书面语里,不仅使语言精练而富有弹性,更能增添活力,形成一股强劲的语感,从而突出 秦人刚毅 不屈之性格。

上一篇: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下一篇:民主党派讲政治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