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2024-04-20

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精选7篇)

篇1: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关于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邮差

THE MAILMAN

It is midnight.

He comes up the walk

and knocks at the door.

I rush to et him.

He stands there weeping,

shaking a letter at me.

He tells me it contains

terrible personal news.

He falls to his knees.

“Forgive me! Forgive me!” he pleads.

I ask him inside.

He wipes his eyes.

His dark blue suit

is like an inkstain

on my crimson couch.

Helpless, nervous, small,

he curls up like a ball

and sleeps while I compose

more letters to myself

in the same vein:

“You shall live

by inflicting pain.

You shall forgive.”

那是午夜。

他从人行道上走来

敲响了门。

我冲过去欢迎他。

他站在那儿哭泣,

向我挥动一封信。

他告诉我那里面装着

私人的`坏消息。

他屈膝跪了下来。

“原谅我!原谅我!”他恳求道。

我请他进屋。

他擦着泪眼。

他那暗蓝制服

像块墨水污渍

在我深红的睡椅上。

无助,不安,渺小,

他蜷起身子像个球

睡着了,与此同时

我以同样的笔触

为自己编织更多的书信:

“你要活下去

靠着制造痛苦。

你要宽恕。”

篇2: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The Wine-Drinkers

by Tennessee Williams

The wine-drinkers sit on the porte cochère in the sun.

Their lack of success in love has made them torpid.

They move their fans with a motion that stirs no feather,

the glare of the sun has darkened their complexions.

Let us commend them on their conversations.

One says ”oh“ and the other says ”indeed.“

The afternoon must be prolonged forever,

because the nigh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m.

They know that the bright and very delicate needles

ed beneath the surfaces of their skins

will work after dark—at present are drugged, are dormant.

Nobody dares to make any sudden disturbance.

One says ”no,“ the other one murmurs ”why?"

The cousins pause: tumescent.

What do they dream of? Murder?

They dream of lust and they long for violent action but none occurs.

Their quarrels perpetually die from a lack of momentum

篇3:影视中英文广告的美学赏析

影视中英文广告“三美”理论。“三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而提出的, 许渊冲在其《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 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即“形美、音美、意美”。尽管广告英语不同于诗歌的文学体裁, 它是一种实用文体或者是专门用途英语, 但是为了实现广告最重要的促销功能或者经济功能, 广告作者在词语使用、句式安排、修辞运用等都非常讲究。包括以语言文字特点为基础的美学特征, 如音韵美, 简洁美, 意境美, 和以语言文化内涵为基础的美学特征如:民族性, 体裁形式的多样性等。

影视中英文广告语种还有诸多词汇特色如:非正式语言的使用, 专有名词的使用, 运用同音异形 (异义) 词, 创新拼写, 增强吸引力, 创新拼写, 增强吸引力, 选用外来词和感叹词, 妙用人称代词等词汇特点给人以创意的美学化, 视觉的美学化, 语言的美学化, 情节的美学化, 配乐的美学化, 跨文化兼容的美学化等多中美学话的赏析模式。

结论

影视广告发展到今天已逐渐成熟, 现代社会大众对影视广告审美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 影视广告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没有美学价值内涵的广告片已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广告本身要想经得起“浮光掠影式”的电视观众迅速换频道的考验, 就必须从创意、视觉、语言、情节、配乐各方面的美学化角度考虑, 以从整体上提高广告片的审美价值。

美学特征是广告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 因而美学策略是广告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策略, 无论对于广告文案创作还是翻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广告语言的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三美”翻译标准不仅可以很好地运用在诗歌翻译上, 而且完全可以作为广告语言翻译的美学策略, 对于英汉广告语言的翻译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英汉民族价值观、文化底蕴的差异在英汉广告中隐约折射出各自的美学赏析特点。由于语言的特殊性, 任何特征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它们相互交融、互为依存。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英汉广告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正逐步走向交流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卫国.广告修辞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 (2) :62.

篇4:古代的经典爱情诗词赏析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玉颊妆台人道瘦。一日风尘,一日同禁受。独掩疏栊如病酒,卷帘又是黄昏后。六曲屏前携素手。戏说分襟,真遣分襟骤。书札平安君信否?梦中颜色浑非旧。

【赏析】

这两首词是谭献用《蝶恋花》的词牌所写的六首恋情组词的后两首。前四首写女子与情人相逢相爱的过程,这两首写情人的离去和女子别后的相思。

以“庭院深深人悄悄”作为首句,点明了地点:庭院;时间:夜晚。这里化用了欧阳修《蝶恋花》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写庭院的幽深衬托院中所居之人的孤独与矜贵。次句:“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带有戏剧性,本来就已经在为情人即将离去而烦恼,而鹦鹉的欺骗又使她恼上加恼,以动物的无情对比出人的钟情。“韦郎”是古代诗词中情郎的代称,典出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西川节度使韦皋少年时在江夏与侍女玉箫相爱,离去时相约五年或七年后来娶。谁知到了第八年还没有音信,玉箫绝食殉情。宋代词人姜夔《长亭怨慢》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三、四两句写人,描写的角度是人的头部。“金凤小”虽写女子头饰,却暗示女子的月容花貌;“低头”二字写尽女子忧虑的姿态;“闲烦恼”的“闲”字暗示了女子的烦恼无时不在。我们从这两句中虽未直接睹见女子的花容月貌,却传神地领悟了这个多情的形象。

下片前三句,点明了她烦恼的原因:她的情郎要离她而远去。韦庄有一首《菩萨蛮》写道:“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表现了他在江南多情的生活和美好的遇合。“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化用了韦庄的词意。年少之际,在江南的春天和美丽的佳人相恋,可谓极尽人间的欢乐。而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或许欢乐本来就是短暂的,而命运的支配却是永恒的,不可改变。此次远去,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聚,韦郎与玉箫的悲剧也可能在他们之间重演,她是多么的不愿意。词的末两句道出了她的心情:她要化作车前草,遮断情人的道路,使他无法远去,或者伴着他同去,总之不愿和他分离。唐代陆龟蒙《古意》诗曰:“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一句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子的天真正是她的情到痴处。

然而情郎毕竟还是离去了,留给她的只是刻骨的相思,无尽的凄凉。这里第二首词的首句:“玉颊妆台人道瘦”表现了这种情感对她的折磨。坐在梳妆台前看到自己如玉一般的面颊消瘦下去,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之意。然而随着这样的相思,韶光渐逝,香销叶残,他日对君,颜色非旧。“一日风尘,一日同禁受。”写她如何地日日相思。“风尘”指人世间的颠沛流离。她想到情人每天都在尘世中奔波,她的心也每日每夜随着情人经受这种颠沛。“独掩”、“卷帘”二句写她如何地孤独伤感。白天她由于心境幽独,又如此憔悴,不愿见人,故而独掩窗栊,象病酒一般。其实“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只为离忧。而卷帘之时,空对黄昏,斜阳脉脉,又添新愁。

下片前三句通过回忆过去的戏言,道出离别的无情。昔日他们在六曲屏风后携手欢爱时,也说过分别的话,但那只不过是戏言,可突然间分别成了现实,从前的戏言却成了预言谶语。这样一个弄假成真的安排加上“遣”字的使用,使人觉得他们的分别是命运的安排支配,是如此的无情和无奈。即便如此,她还是要向她的情郎诉说她的相思。唐代诗人罗邺《途中寄友人》云:“秋庭怅望别君初,折柳分襟十载余。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本词的末两句也是通过写书札的传递和梦中相会表达女子的相思的。她写信给情人却又担心书信是否平安到达;她做梦会见情人却又觉得自己颜色已改,人已憔悴。这与上片“玉颊妆台人道瘦”一句呼应,构成完整回环的意绪。

从这两首词,我们看到作者一方面能真情为文,一方面又善于融入前人的词境诗意,显示出深厚的修养和娴熟的技巧。用典不隔,含情蓄意,此所谓“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篇5:诗词赏析课教学内容的重整

[案例一]

《课外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 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滁州西涧》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词, 作为一次古诗词赏析课的教学试验, 我就把这首古诗词作为鉴赏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参考资料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我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制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1. 诵读诗词,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读准字音, 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2.查阅资料, 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库获取信息,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研读文本, 结合解题、注释等解说词, 品味语言, 概括诗词的语言特征。

在这节课, 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

1. 直译这首古诗词。

2.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3.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课后, 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 第一道题除了几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做, 其它两道题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做。由此可见, 学生还没有能够学会赏析古诗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作业的分析, 了解到造成这种原因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 教和学相互背离。这就促使我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 还要关注学生的现状。那么, 我怎样教才能有效?学生不会赏析古诗词, 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应该考虑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设计学习过程, 要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提供一部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我通过对另一个班45位学生的调查, 只有8位学生阅读过“唐诗宋词鉴赏”这类课外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做练习题时学生为什么对古诗词赏析感到茫然无策, 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积累少, 获取的信息量小。

从前面做练习题的情况发现: (1) 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古诗词直译成现代汉语; (2) 分辨古诗词中的景语和情语有困难; (3) 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程度无法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 (1) 需要“一般学习”; (2) 需要“强化学习”; (3) 需要“重新学习”。因此, 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词的语意, 评析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学习的难点;而直译或意译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根据以上学情,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古诗词的注释, 语言的品味, 风格的赏析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 然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1. 用投影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1) 韦应物诗。韦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 部分作品对安史乱后社会乱离、人民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其诗语言简淡, 绝去雕饰;而风格秀朗, 气韵澄澈。

(2) 前人评价。前人对韦应物的诗, 多有好评, 如白居易说他的五言“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张戒《岁寒堂诗话》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 然互有得失, 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 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 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可见前人对他作品评价之高。

(3) 解题参考。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则寄情于景, 寓意含蓄隽永。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 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2. 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 共同概述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3. 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对文本中的解题提出质疑, 并将文本中的解题不当之处进行改写。举例:将“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改写为“寄寓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

4. 通过创设呈现学生做练习题不规范等情景,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

两次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有材料, 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安排教学内容, 以“教师”为中心,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教师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学习难度大, 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的现状后, 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 初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赏析, 教师适当点评、疏导, 起到“引路人”作用,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二]

教学片断: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水平

展示《竹里馆》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 并结合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要求学生说明应从哪几方面去赏析这首诗词。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 学生感悟到赏析一首诗词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诗词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赏析。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赏析方法, 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出示《竹里馆》诗词前的赏析语言, 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找出这则赏析语言中有哪些不当之处, 并加以改写。举例:第三部分语言表述不当, 不符合诗词的原意。应将“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改为“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 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比较, 加深对诗词语意的理解, 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情况, 我在课内设计了两道古诗词赏析题:

1.仿照《竹里馆》诗词前这段赏析语言, 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内容、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赏析。

2.通过想象, 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进行描写, 呈现一幅完整的画面图景。

通过检查,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诗词的赏析方法, 我在中国文学史有关文献资料上搜索了有关赏析语言, 并以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资料一:马致远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 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 如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它描写旅途中傍晚的景物, 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 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之作。

资料二:马致远的写景之作, 往往寓情于景, 创造出深幽的意境。其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短短的二十八字, 写出了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 正是漂泊天涯的游子, 他那无限的愁思, 正与此景融为一体, 浑然天成, 正如王国维所说:“纯是天籁”。

为了让学生诗词赏析语言表述更加准确, 我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作者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 表达了旅人飘泊的情怀。前三句用九个并例的实词, 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烘托出旅人无限的愁苦。语言凝练传神, 画面色彩鲜明。

从学生解题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 案例一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解题能力差;案例二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各个教学环节, 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 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古诗词赏析课我们该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呢?

1.根据学生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片段, 安排教学内容要进行学情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 教和学要相互联系。学情分析是准备教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相符时, 就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在《滁州西涧》赏析课中, 正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现状,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不会解答赏析题。

2.利用课程资源, 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 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为主线, 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组织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滁州西涧》《竹里馆》两首古诗词赏析课中, 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背景资料, 组织学生深入研究,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问题的解决更加透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探究。

3.依据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篇6:浅析英文诗歌的赏析

英文诗歌是用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怀的一种体裁。其语言之精炼、表达形式之精美、情感之细腻往往让人叹为观止。然而, 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并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在欣赏英文诗歌时, 不但应该运用诗歌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它的含义, 还要透过语言本身去揭示诗歌中所包含的主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运用诗歌的两大主要分析法——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来更好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一、英文诗歌分析法

(一) 文体分析法

文体分析法就是运用英语语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多关注的是诗歌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特点。若想要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诗歌特点, 首先应该掌握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诗的音步、韵脚和词音象征法。

1. 诗的音步。

诗歌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符流动的节奏性是其音乐性的保障。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相互配合并有规律地进行反复。因此, 诗歌的韵脚和音步是使诗歌读起来悦耳并具有节奏感的关键所在。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英文诗歌中的音步类型有十几种之多, 常见的有如下四种: (1) 抑扬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 前者为轻, 后者为重, 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抑扬格非常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 因此, 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 (2) 扬抑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 前者为重, 后者为轻, 这种音步叫扬抑格音步。英语中读音为一重一轻的单词不多, 所以扬抑格的诗也不多。 (3) 抑抑扬格:抑抑扬格含三个音节, 即轻——轻——重, 这类诗歌所占比重不大。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是扬抑抑格。同样, 这类诗歌也不是太多。

2. 诗的韵脚。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常见的韵脚有如下几种: (1) 尾韵:尾韵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它包括联韵:aabb型;交叉韵:abab型。 (2) 同韵:有的诗押韵, 一韵到底, 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3) 头韵:头韵是指一行 (节) 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 形成押韵。 (4) 内韵 (同元音) :内韵指词与词之间元音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3. 词音象征法。

诗人在描述一个事物或是抒发某种感情时, 有时是通过声音来传达内心感受的, 即词音象征法 (sound symbolism) 。如辅音中的/s/、/z/, 因发出“咝咝”的声音, 在诗句中就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树叶在风中抖动, 蛇在蠕动等。辅音中/p/、/b/可产生流水声的效果。

(二) 主题分析

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把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来加以解读和鉴赏, 而评论家们最关注的却是如何解读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个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读者中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本文试从托马斯·格雷的《乡村墓园挽歌》为例, 利用主题分析法来诠释这首不朽诗篇。

1. 背景知识。

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18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正如火如荼地经历着工业革命。一方面, 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带来了无限生机;另一方面, 它却给农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在资本家捕获了商机不断赚取利润的同时, 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自给自足的安宁生活已不复存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去城里成为廉价劳动力, 要么困守在农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正是此情此景使作者触景生情, 创作出了这篇堪称经典的《乡村墓园挽歌》。

2. 单词和修辞法的使用对主题的烘托。

第一节至第四节描写的是黄昏中宁静的乡村景象, 充分烘托出乡村的宁静对于农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塔楼上那只忧郁的猫头鹰在对着月光抱怨是拟人的手法, 用以暗示18世纪英国田园式的农村生活即将被工业化吞噬, 也表达了诗人对此无奈伤感的情怀。第十二至十九节中诗人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一方面充分地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怜悯, 另一方面强烈地讽刺了权贵们尔虞我诈、贪婪无情、虚伪残忍的丑陋嘴脸。

3. 诗人的自由联想对主题的渲染。

在第六、七节是诗人想象长眠地下的农夫生前的生活。几句诗句却能勾勒出农夫生前虽然物质匮乏但却不能不让人艳羡的田园生活:家庭的温馨、收获的快乐以及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然而, 温馨的场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通过这些诗句, 诗人流露出对工业前的乡村的留恋和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4. 现实意义。

通过诗歌诗人把自己对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弱肉强食、资本家对下层劳动人民无情的剥削等社会现象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怜悯、对平静的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遭到破坏的惋惜和哀叹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小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析和评论诗歌常使用的两种方法:主题分析法和文体分析法。只有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分析诗歌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歌本身描绘的意境及现实意义, 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鉴赏诗歌, 领悟其精妙所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文诗歌的两种分析方法: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 借此更好地赏析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关键词:诗歌,主题分析,文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篇7: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对古诗词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不了解。教师此时有必要对学生们讲解有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概念和知识, 并说明我们所读到的古诗词是艺术作品, 它们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辨析

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 是客观现实。而艺术真实 (就文学作品来说) 是作家在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 通过艺术的创造力, 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我们生活中的人、事、景是作家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作者并非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原封不动地搬进作品中。他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 (如对材料的取舍、改造提炼和虚构以及语言层面上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之加工和处理, 才能将生活之中的人事物景变为令我们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可见, 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能动反映过程, 一方面, 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生活的, 因此它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另一方面, 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目的, 因而必然讲究艺术技巧。所以艺术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 不能以求实或通过科学计算的方法去坐实某个具体细节, 而是要将它放在诗词的具体语境中和作者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中去细细体味。

中国古代就有因为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而曲解诗词并闹出笑话的故事, 且举两例。

先看杜甫的《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 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诗人意在借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 以称赞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很难看到有“四十围、二千尺”这样高大树木的, 杜甫这里用了夸张手法以便衬托孔明形象之高大, 不能用生活实际去较真, 这个姑且不论。可笑的是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竟然用科学的手段通过一番计算后, 埋怨杜甫:直径七尺, 高两千尺的树不是太细长了吗?这里, 沈括犯了两个错误: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数据不是生活真实, 因而不能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去求证, 这是其一;其二, 经过后来学者考证, 沈括计算出了错误, 诗中的古树应该是直径40尺而非他说的7尺。这样看来, 杜甫在夸张的运用上并未比列失调, 反而恰到好处。作为一大科学家, 沈括以为抓住了大诗人杜甫的漏洞, 却不知自己的错误沦为后人笑柄。

再看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 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对于其中的“千里”和“四百八十”的具体数字我们当然不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求 证。杜牧用“千里”为我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明代的杨慎却在《升庵诗话》中对杜牧颇有怨言, 大意是: 千里之外的莺啼我们是听不见的, 千里外的绿映红人们也不看见。如果把“千里”改成“十里”, 那么莺啼绿映红、村廓、楼台、酒旗尽在其中, 岂不更妙?杨慎就是错在用生活中求真求实的眼光去分析诗歌, 而不是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作为一个诗论家, 其错如此, 不是悲哀吗?

综上, 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想象、虚构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走上艺术真实之路的。

二.中学阶段相关的古诗词举例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古诗词中需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欣赏和阅读的不在少数, 这里列举一部分并从修辞角度且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略加分析, 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真实的理解。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②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李白)

③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

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

⑦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⑧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

⑨白日地中出, 黄河天上来。 (张嫔)

⑩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苏轼)

以上诗句若是以生活常识或以科学态度去验证, 都显得荒谬不经。但从审美所要求达到艺术真实的层面上看, 又是魅力无穷的。

先看李白的诗句:①句意为作者因愁苦头发在朝夕间变白了,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除非染发) 。李白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极度的愁苦, 即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头发的朝夕间变白恰好渲染了这愁苦之深之浓。同样在②中, 从生活真实来看, 人的“心”不可能被狂风吹去挂在树上, 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是李白被贬离开长安后, 对长安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人不在, 心还在, 这样就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如果我们对③中的诗句以科学和实证的精神去推测, 就发现其严重失实, 白发怎么可能三千丈?但联系第二句, 就明白白发是因愁而长, 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而使诗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从科学态度来看, ④描写的完全是错觉或幻觉。但是它传达了孤独寂寞的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强烈期盼, 更见细腻传神。此外, 雪片不可能有席子那么大, ⑤中用高度的艺术夸张以席来拟雪花却精彩绝妙,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 密的特点, 极写边疆的寒冷, 巧妙地衬托出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再看杜甫的诗句: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花不能掉泪, 鸟也无心惊这样的人类感受。⑥是以物拟人, 将花鸟人格化,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形象地表达出亡国之痛, 离别之悲, 感人至深。天下露水的颜色并无不同, 月亮也只有一个, 妇孺皆知。而⑦不过是借今夜“更白”的露水和“更明”的月亮表达了杜甫对失散兄弟的加倍思念。感情因此更为浓烈, 效果亦更突出。

同理, 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 蜡烛有“芯”而无“心”, 更无人类的思想感情。在⑧中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 把蜡烛拟人化了。蜡烛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物犹如此, 人何以堪?无疑大大增强了情感的分量。在稍有地理知识的人看来, ⑨中的描绘与科学相去甚远, 若不是写在诗中, 恐怕要贻笑大方。但它却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太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黄河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真切感受, 令人叫绝。另外, 一个人即使瘦骨嶙峋也不会比黄花更瘦, 而⑩中的夸张贴切地表达了李清照的思念以及由此带给她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李善于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 《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将主观的情绪体验“愁”化为有重量的物, 凸显了愁的深重, 真是形象传神, 妙绝千古。再者, 生者和逝者是不可能相见的, 否则违背科学知识。而苏轼却在《江城子》中描述了他与逝去 了十年的妻子相见的情景, ?描述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幻觉, 实际上有效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令人扼腕。

上一篇:画杨桃读书笔记下一篇:奶牛场参观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