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长文

2024-04-30

伤感长文(共6篇)

篇1:伤感长文

秋的伤感

风吹着,树还没有落叶,整个县城却那样的死气沉沉,凄凉。

走在大街上,虽然只是秋季的开始,但风还是凉飕飕的,流浪的狗儿在唉叫,飞翔的鸟儿在痛鸣;每当有人走过墙角乞丐的身旁,乞丐哀求行人施舍,而穿的体面的行人却显的不屑一顾;路边的小贩被城管人员抓住罚款,他们是那么的无助!

人并不是冷血动物,但此刻的人们却是那一张张冷冷的脸,没有一丝半毫的热情。走在大街上的小孩子拿石头丢流浪狗,用玩具枪射电线上停留的鸟,只听见的一声惨叫,没有人去管他们,动物好惨!

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就乌云卷上,下起小雨,风随雨冲过来,街道上的人加快脚步,为躲雨为避风,全部为自我。乞丐也不想被雨淋,他转向商店的屋檐,却遭到店家无情的唾骂和驱赶,乞丐也是人,过路的行人能够到店的里面去避雨,因为他们也许会买些东西,而乞丐在屋檐下都不能够,利字当头,他们把什么叫做同情都不明白!

城管人员罚够款,转身撤离,小贩淋着雨,眼睛是那样的迷茫,也许他们正为今日的收入而发愁,雨茫茫的下着,这些违章的小摊点自然无人顾,他们真的很惨,辛苦几天赚的利润被这么一次就收走,也许这几天他是倒霉,几天没有收入,还不明白要怎样回去应对家人!

风吹着,树还没有落叶,整个县城却那样的死气沉沉,凄凉无比,风是十分的寒冷,但人更冷,飕飕的风显得是无比的凄凉。雨还在落着,配着风,是无比的伤感,伤感。

清晨,睁开双眼的时候,我仿佛是瞬息之间被时空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抛回现实,就像做一个离奇的梦,感觉中的人物,时间,场景依然清晰,不似梦中偶得。

今日不是一个异常的日子,但因有着晴朗的天空,那一缕温柔的阳光,我忽然有种莫名的伤感。

我不明白原因。

心境归于沉寂。站在窗前,让自我的心跳尽量放松。

好多个日子从眼前一一飞逝而过,许多故事的情节一一被我淡忘,但总有些故事,总有些情节刻在心头,无法泯灭,无法遗忘。如同我的双手在我的身体之中,我已无法离开它。此时,我已明白:它已深深地镶嵌于我的生命之中!

这是有风的日子,来不及细细收藏我那些心境的片段,就已被许多的灰色乘虚而入。在这个季节里,我却开始无法适应自我。

我始终徘徊于自我之外,找不到自我——除伤感

我依然封存这个有的季节,把刹那的感动细细珍藏。但,我已不会再奢求什么。或许,漫不经心的偶得,会比费心所得来得惬意些。

我告诉自我要学会把昨日一点一点遗忘,让悲伤成为过去,让欢乐成为往事。不再有任何的幻想,不再有任何的期盼。因为欢乐的后面,悲伤如影随形。

心碎属于过去,美丽成为记忆。不想再追问过去,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方,不想回头……

篇2:伤感长文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留就能够留住的。比如说时光,青春,感情。总是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就随着光阴从指缝溜走。待你惊觉时,你想挽留,可似乎无论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是徒劳。天要下雨,花要凋谢,谁都无法阻止。

尽力了就好,尽力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为了一段连自我都看不到曙光的恋情,你也卑微过,你也傻过,也细心翼翼的呵护过。只为他曾对你说的一句“我爱你……”,只为他对你说的“但求留一世佳话……”,你一次又一次的将自我的底线下调。总是把自我心里的忧伤,把他带给你的伤害深深的隐藏,一个人独自承受。尽量的不让他发现,尽量的不去提及不去触碰,生怕一不细心又弄得彼此不愉快。每一天还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还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总是一有机会就无话找话的,去说着一些连自我都觉得傻傻的话,只为讨他欢心。可爱一个人,明明自我犯了错,又怎样可能不给你任何的说法,任何的解释?又怎样可能对你忽冷忽热,对你爱理不睬?又怎样可能吝啬几句好听的话?

光阴似箭,流年已偷换。回忆夸饰着伤感,流水喻拟时光荏苒,翻开泛黄的相册,我们的笑容依旧。驻足回首,我们的相遇是场美妙的邂逅,美妙到让我不忍回望、不忍想起。我怕它再次深刺我那早已千沟万壑的心肺,我怕泪水出卖我伪装的坚强。

曾记否?几年前我们为了共同的爱好相约于同一个班级。夕阳余晖下有我们匆忙穿梭于楼道的身影;教室灯光下有我们提笔演算的执着;草坪上有我们追逐打闹的欢笑。我的回忆是如此的美,美得让我沉醉,醉得让我流泪。走过几个寒来暑往,走过多个晨晨昏昏,付出换回了收获。应对“三六九等”的分数排行,应对“泾渭分明”的座位安排,应对日益上增的升学率,应对一个个同学那不舍的离去。下一站我该沦落于何方?我踟蹰十字路口。每一天像一具尸体般飘荡于三点一线必经的楼道,留给别人的只是憔悴的容颜和无法勾勒的骨骼。目睹他们的离去也只不是提前上演我最终的结局与归宿。

最终,我还是低可是一次次月考排行的淘汰与冲刷,带着不舍与悔恨离开了最心爱的班级。当我走出教室门那瞬,身后响起同学们的劝诫与祝福。我不敢回头,我怕我的脆弱凝滞我前行的双脚,我怕熟悉的面容扣断我心中紧锁的离弦。我像只蜗牛一样把所有的伤痛、一切的欢笑、所有的记忆统统装进那个壳里。背着它,走进了下一个年级。

山花烂漫之季,雷阵雨簌之时。一曲悲伤的离歌随着它应有的鼓点响起,不能饮亦不能摒弃的一醉在我们的酒杯之间交错,带着眷恋与祝福在校巷为你们挥手告别,我的目光尾随渐行渐远的车子滴落下那滚烫的泪珠,这样的画面注定了我们一个班级最终的散落天涯。

给我一个放肆流泪的理由去祭奠那份回眸时的伤痛,总觉得我们的相聚太过短暂,总认为我们的离散太过匆忙。花开花落顺应自然,分离聚散听天由命。此时,我把所有的悲伤都烧了。期望它能烧出下一个春天,可它却烧出了又一个雪花飘飞的严冬。

一个人在爱你的时候,你就是他手心里的宝。不爱你了就连一根草都不如。你心里很明白,太阳已西斜,红xia已占据了他的整片天空,根本就没有你一丁点的位置了。再继续坚持下去又还有什么意义?为了自我的感情,卑微一点,傻一点,哪怕失去自我都没关系,只能证明你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深深的爱过这个人。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着,只要彼此感觉幸福,谁更主动一点,谁多付出一点,谁多包容一点都没关系。可如今,你已经卑微到了尘埃,退得已无路可退,所有的努力似乎也无济于事,你又能怎样?

放手吧,再继续下去只会把自我弄得卑微,说不定还会给他人带来烦忧。爱不是拥有更不是占据,既然爱他就给他一片天空,让他自由去飞翔。本来就是萍水相逢,就让一切归于平淡吧。再说你最初的初衷,也只可是只想与他君子之交。如今经历了这么多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人生本来就如乘车,一路上总有人上车下车,能陪自我到终点的人又能有几个?

篇3:长文短教方法探讨

《藤野先生》一课, 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 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 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 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 多感悟, 多讨论, 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引导学生读中质疑

一开始上课, 我就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力争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我给学生安排了20分钟时间, 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 自由阅读课文, 读通、读懂。学生通过朗读、浏览、速读、精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文章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选择的写在黑板上, 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并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读中释疑

我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 快速阅读课文, 自己找到答案, 有难度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不能解决的我再加以点拨。通过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 也知道了文章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 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 此外还写到了东京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这一教学环节,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们自己阅读, 自己提问, 自己解答, 在思想上有了一种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这一课, 内容多, 篇幅长, 还比较难懂,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不要求面面俱到, 在分析课文时, 由于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不一样, 内容也就不一样, 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 突出问题的实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获得成功体验。我在“吃透”教材, 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同时, 还力求“吃透”学生, 提出适度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原则启示我们:备课不但要备“标准”、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但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的感情, 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畅;而且还要注意难度,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此,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多方面考虑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差异;知识面的宽与窄、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态等, 从而结合学情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重点部分, 我尽力吃透教材, 吃透学生, 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并提出适度、精确的问题, 次要部分采用引读、过渡或自由读等的方法一带而过。这样既能使长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分析完, 又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同时避免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导致的顾此失彼, 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实什么都没有抓住的现象。

三、帮助学生读中感悟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文章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挖掘的力度还不够, 此时, 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学生朗读上, 通过朗读关键段落、句子, 帮助学生挖掘文章字面背后藏着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逛公园, 赏樱花, 梳辫子, 学跳舞等事情, 学生会觉得这些内容和表达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没有一点联系, 对文章也没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写呢, 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 帮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 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 到东京之后, 则不思进取, 反而追逐时髦, 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 尤其可悲的是, 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 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 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反语和夸张, 将讽刺之意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由此还可以看出来, 文章还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并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推动学生读中升华

能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这一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能触动学生的灵魂, 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的感情而升华, 并能影响今后的行动, 我认为这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于是, 在课堂的最后时间里,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又将课文浏览一遍, 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 谈自己的感受。虽然谈的还比较肤浅, 比较幼稚, 但是学生们都表示了将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将用实际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祖国。

篇4:祝福:长文短教

由此,笔者想到,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长篇幅的课文明显增加,面对课时未变,容量增大的现状,我们一线教师常常依葫芦画瓢,按教参上的方案讲授,效果不好;教完后,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均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结合笔者在《祝福》教学实践中做过的尝试,小结如下。

一、做好预习,精心筛选目标

《祝福》虽长,但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线索清楚,层次清晰。阅读小说,应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入手,从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探索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时,应重点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为此,笔者设计了编写《祥林嫂年谱》这样的练习。通过这个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很快把握住小说的情节结构,熟悉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节省了教学时间。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简洁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即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祝福》一文,语言质朴、构思巧妙、内容丰富、思想精深。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务求讲“全”讲“深”,则必须花上三至四课时。教师要突破常规,面向高一学生,做到长文短教,首先要学会“忍痛割爱”,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精选一至二个教学目标,有条不紊、详略得当地研读,教出新意,使学生真正能接受自己的讲析。

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二点:概括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师应在围绕教学目标,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灵活处理教材,浓缩课文内容,加大研读重点语段的力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又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消除了学生研读课文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认定教学目标,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有针对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证明,合理、简洁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二、抓住重点,善于提出问题

语文是很有“灵性”的一门学科,其“灵性”主要体现在作家创作文本时留下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读者去破译这些“密码”,从而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建构。 要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准确地破译“密码”,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指出:“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不是把真理当成说教,而是跟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提供他们思考的问题,请他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引入最新的观点,提出鲜活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力求形成自己的看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

在《祝福》教学中,探究祥林嫂被旧社会所吞噬的社会根源,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探求祥林嫂的死因,教师必须紧扣课文内容,设计出既切中要害又深入浅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继而在自己的点拨之下得到可信的共同结论。为此,笔者向他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祝福》主要表现的是谁的悲惨经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祥林嫂的悲剧。接着笔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主要悲在哪里?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反映强烈,很多学生不假思索便给出了答案:死了两位丈夫,加上阿毛又被狼叼走了。学生的理解果然偏颇,但笔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暴露问题,这正是笔者预设的教学环节。于是笔者让他们在课文中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并做进一步引导: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待学生找出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等人后,又提出一个问题:祥林嫂对她自己的死有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讨论十分热烈,学生的共识初步形成。趁热打铁,笔者投影了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及此,结论终于浮出水面:祥林嫂本人对她自己的死也负有很大责任,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为学生所理解了。

三、两点思考,期待引起共鸣

1.当学生的学习顾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被灌输的对象,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不要陷入机械繁琐的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于漪老师语);而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当好学生的学习顾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语文学习变成一个自主探究、积极创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来获得语文素养。

2.不断学习新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授课时总想要面面俱到,唯恐遗漏知识点。其实,学生到了高中,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鉴赏分析能力,要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负面影响,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提升教学组织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优化教学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促成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程轶 济南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250100)

篇5:长文短教八法

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质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增加45分钟语文课的教学容量,提高15分钟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对“咬文嚼字”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长文短教”就是值得研究的一门课题。长文如何短教?方法甚多,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八种方法。

一、中心句法

文章的中心句,亦称之谓“文眼”。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作用意图的精要概括。如唐的《琐忆》,写了与鲁迅有关的一些琐事,读了似乎有“繁杂”之感。但若能把握体现本文中心的语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就能理解全文的结构层次,领悟琐细事件的深刻含义。

施向东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主要阐述了文章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阐述了这一中心:“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如果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句话,那么“纲举”就能“目张”,文章的段落层次、论述的中心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特点法

文章的写作特点总与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景泰蓝的制作》和《眼睛与仿生学》这两篇说明文,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因而说明顺序也不同。《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景泰蓝的制作程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眼睛与仿生学》的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人和某些动物的一般眼睛(简单)--动物的复眼(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两篇说明文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一举两得,既懂得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又能使学生对说明的事物了解得清楚、深刻。

三、解剖法

斯大林的《悼列宁》一文,以列宁的遗嘱为纲,逐点议论,逐点小结,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课文篇幅较长,为了省时,可让学生具体分析几个部分。在通读的基础上,若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点带面,着重分析本文的第3、4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掌握“开门的钥匙”,举一反三,便能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了解全文的内容。

四、线索法

凡小说总有-条贯串全篇的线索。有些小说篇幅虽较长,但情节较简单,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情节按路瓦栽夫人“借顷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发展的。小说有力地揭示了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小职员夫人梦想过豪华生活的悲剧,又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通过“找表--藏表--护表--献表--读表”一系列人物活动,歌颂了根据地人民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运用线索法进行教学,既省时,又省力,且易于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五、比较法

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

篇6:长文短教的策略

今天我在翻阅《小学语文教师》时,“长文短教的备课专辑”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反反复复的咀嚼其中的奥秘,因为我在下乡听课时经常听到教师会说:这么长的课文我该怎么教?怎样就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标要求的任务……,正向电视栏目主持人说的“百姓有困难,小韩来帮忙!”教师有困难,我们应该积极来帮忙。前两天我给教学校长开会时还把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他们交流,我们展评课是否来一个专题展评,如:识字写字展评、习作展评、长课文展评………用一到两年时间做一个专题课题,解决了一个再解决一个,切实能为一线教师解决困惑。今天正好看到了类似的备课专辑,我很欣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这是在南昌市王玲湘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长文短教”的研究,现在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

“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一般来讲,我们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升高。这些“长文”,因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往往费时多、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长文,学生厌学长文的现象。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长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聚焦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怎么教”研究的则是教学策略的展开。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展开是长文实现有效短教的两部曲。

一、长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点”

“长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决定长文教学价值的多重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长文”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沉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

1.冗入长文,展开细读。语文教师要冗入长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心把玩。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想,或圈点,直到‘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公开课之前,课文往往已读了不下50遍。语文教师拿到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脉、文旨、文法、文体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把握文本。

文题。长文虽长,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开国大典》、《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将相和》等;有的题目定语后面的中心词就是主要内容,像《跨越百年的美丽》围绕“美丽”表现的几个方面组材等。也有的题目富含深意,借景抒情,需要联系文本内容与写作背景来解读,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题为什么用的是“那片”,而不是‘这片’呢?如果爬山虎就在眼前,可以用“这片”,本文是作者肖复兴在纪念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时写下的,是回忆中的爬山虎,所以用“那片”。一个‘那’字把人带进回忆、遐想的情境中。‘绿绿的’呢?写出爬山虎葱郁的生机,虽是记忆中的,但却清晰、深刻、充满活力。

文意和文旨。文意,指的是长文的主要内容;文旨,是长文的思想内涵,即我们通常说的思想感情。长文的文字信息量大多,文意和文旨的解读要精准。注意不要因文字内容多而肢解文本、嚼碎文本形成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如《鸟的天堂》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老师一叶障目,非要抓住“活泼可爱的小鸟”的画面,读成“要环保,要爱护小鸟”等;注意不要把科学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真实之间划等号,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非要质疑美国那一场地震没有倒塌房屋等。

文脉。简言之就是长文呈现的先后顺序、脉络。解读长文要善于发现展示脉络的关键词、关键句。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大多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写,如《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文中有四个含具体时间、事件的句子分别对应这四个场面,从这四个句子入手,理清文脉就简单明了了。在‘大会’这个场面中,作者又用三个‘接着’把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三件事连起来,所以这部分突破脉络的重点可以抓三个‘接着’。文言。即长文的语言特色,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题材千面,语文风格或语言特点是迥然不同的。比如,说明文用词精准,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像“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值得好好咀嚼;《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堪称“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全文的语言简洁朴实,像“一擦黑”“清一色”等口语化的词语,“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词的儿化音,“掺和”等词的轻声,无不透着京腔的口语味;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朴实生动的比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生动形象的描述,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解读中要注意区分,品悟语言的准确与巧妙。

文法。即长文的写作方法,是“这一篇”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篇的特殊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形、事、理”有机结合,“形象”美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分别对应的“事例”是提炼镭和捐奖金、赠奖章,每类事例后联结着含义深刻的“哲理”。写法的“密码”破译了,教学结构便会迎刃而解。如下图:

跨越百年的美丽

坚定

提炼镭

人生意义

淡泊

捐奖金、送奖章

伟大人格

2.文体。即长文的体裁。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在解读文本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教学中才能做到什么文体“还它什么味道”。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有趣,上《巨人的花园》,就可以创设故事的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中的“论据”与记叙文的“叙事”截然不同,“叙事”在议论文中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如果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讲文中第二段怎么“叙事”的,议论文的说理将大打折扣。

展开细读是把长文读“厚”的过程,但“长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提高长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取其一点”。取什么,又怎么取呢?那就要教师具备确定长文语文核心价值的能力。

2.确定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教授提出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语文核心价值”的四个维度——(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典型的长文、难文,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是开国大典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意义,也不是以此激励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的反抗斗争,更不是铭记那一个伟大的日子、雄伟的场面,这些内容到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上去体会得更深。作为语文课文,它首要承载的是语文教育任务,要“理解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吴立岗《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学习《开国大典》就是学习文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通过顺叙写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才是具有语文性的“语文价值”。

(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以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文隐含着比较丰富的语文现象:一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二、四、五部分详写,突出表现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部分略写;三是点面结合,既有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描写,又有马宝玉个体的细致描写;四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准生动,体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精神。我们不妨做个分析: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不可作为本篇长文独具的特点。点面结合是不是突出的写法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典型写法。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看,此文重在写人,通过叙事突出人物品质,写人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动作、语言和神态。显然,第四点“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占据着代表性地位。

(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四年级上册的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人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文脉看,全文主要写了叶老与“我”之间的两件事,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中,都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受(如下图),因此三十年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感受

1.叶老给我批改作业

面,却从他的

真、平和以及温

2.叶老邀我到家作客

次见到作家,作品都堪称楷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 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 暖,如春风拂面。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 模的大作家。

(30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

总是那么绿着。

细读写“我”感受的句子,正是叶老人品与作品的伟大精神,也是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此课的教学设计可紧紧抓住 “文脉”:事情、感受,一线贯穿,突破这几个长句的理解,全文深刻内涵的理解亦水到渠成。如此,教学具有统领性,且“文路”“教路”“学路”有机统一,化繁为简,教师导得轻松,学生悟得明白。(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台湾作家林清玄信奉佛学,追求“尽心就是完美”。他的散文流畅清新,感情细腻真挚,宁静中透着激越,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人教版教材选入两篇他的散文: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五年级的《桃花心木》;北京版教材五年级选入一篇《百合花开》。把林清玄的这三篇散文放在一起,他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叙述生活的事物中,让人获得生活的启示。《和太阳赛跑》通过“我”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感受到时间匆匆,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桃花心木》通过观察一位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明白了“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百合花开》呢?山崖上的野百合花认识到自己是“花”,萌发开花的信念,在获得“结出第一个花苞”的小小成功后,经受嘲笑和讥讽的挑战,它坚定信念,历经磨难,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开出花朵。成功后的百合花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依旧默默地坚持,“一朵一朵”地盛开,年年如此,终于形成“百合谷地”。百合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从给人以警示或启迪的意义上说,林清玄的诸多散文,很像“寓言”。而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阅读林清玄部分散文的基本图式。于是,教学《桃花心木》,关注、聚焦“这一个”价值:“事物”中的“启示”,就能达到“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叶圣陶《语文二十韵》)的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核心价值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教学点”)。但因为长文是“教材”,教材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有其教学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学生,于是,我们在“取其一点”时,还要考虑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否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教师要走近编者,瞻前顾后,捕捉信息,深解其意。“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窦桂梅)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编者对语文知识、能力体系高瞻远瞩的安排,其中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文中泡泡包含编者的良苦用心。语文老师要胸有全局,把握课标精神、知晓年段目标、本册教学目标及本组教学目标,又要吃透单篇,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多元解读能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论,或是叶老作文的字斟句酌,或是叶老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心,或是叶老改文的严谨,或是叶老的平易近人,或是叶老孺子牛般的精神等。但作为教材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放入“成长的故事”一组,人文内涵重在叶老的人品与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在课前研究中与编者深入对话,才能把教学的人文内容定为“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课前谈话可从“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能改变他的一生”聊起,例举鲁迅小时候由迟到之事立志“时时早,事事早”等事例,再到课中对肖复兴成长中故事的学习,围绕“成长”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贯穿单元“成长”主题。

4.把握学生学情的起点。教师要贴近学生,知其所思,知其所困,洞察学情。语文教师倘若没有对学生、学情的深入细致的把握,做文本的知音、做编者的知音必将无用武之地,长文短教亦不可能达到优质高效。譬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词语的核心教学价值在哪呢?有的老师以呈现文中三组反义词“笨重与轻灵”、“迟钝与敏捷”、“凶猛与温顺”教学的,有的老师从字到词进而用词造句的,这些设计看似新颖奇崛,赏心悦目,但是这些设计一进入课堂,就像一个姑娘选了一身不十分合体的衣服那样显得别扭,原因就是这些设计者眼中缺乏学生。《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文中出现的“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等词语学生是陌生的,阅读时会产生障碍。有的老师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初读环节,选择了两类词语作为检测对象:一类是科普文中的生僻词汇,这些词语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解决好才能有利于进一步阅读。另一类是难读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提前拎出来练读,对后面读通课文,理解内容都有帮助。此设计看似平常效果却最奇崛,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体衣裳”。再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文言、文法富有特色: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意味深长、意蕴丰富;文中含着作者对叶老写作文和改作文体会的语句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何取何舍,还要从学生的阅读水平入手,显然,“情景交融”难度偏大,可先舍去。其他的两个“点”可以分课时展开教学。

二、长文教学策略的“展开”:落实一“点”

取“点”固然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一“点”呢?我们对多篇体裁、表达各异的长文展开磨课研究后,初步形成了长文教学策略的四步骤:整体感知——巧妙切入——叩其一点——联结全篇。这个步骤既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也辩证地处理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1.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我们要引领学生看见“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长文教学亦然。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式。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的几个方面来概括;童话故事,可以抓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寓言故事,可以抓写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全面把握;议论文,可以抓论点;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教学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从中洞察作者的意图。长文的脉络往往较为隐秘,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脚手架”(赵镜中语)。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抓过渡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叙述思路;《草虫的村落》用问题“作者从哪个自然段开始,跟着小虫子走进了草虫的村落?那之前又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将相和》通过学法指导“找出每个小故事的小结段,从小结段中抓关键词给每个小故事拟小标题”把握结构。

尤为要注意的是,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环节是为后面“点”的突破做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环节浑然一体,不能旁逸斜枝。

2.切入,教学思路为关键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的花红柳绿的绝佳胜境。如此一来,长文教学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总结了文题切入法、文脉切入法、文言切入法、文意切入法、文法切入法等。试举几例: 《开国大典》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了解课文按顺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重点研读,感受“大典”(抓大会部分的关键句,从词语和点面结合的表达来感受);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回归全文,升华情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采取文脉切入法。文中写了两件事“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叶老请我到家做客”,每件事中都有直接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这应该是此文的“意脉”。这些写感受的句子又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于是,教学从人文性与工具性“交集”的线索出发,填写每件事中作者的感受和体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由感受拎起两件事,从扶到放,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了,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也就深入体会了。

《将相和》采取文言切入法。以“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第一板块:学习一、二个故事,研读蔺相如三镇秦王的语言,感悟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第二板块:学习第三个故事,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对比人物语言,发现不同,感受人物性格差异;第三板块:在对比中进行写话练习: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说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第四板块:总结司马迁的《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颇具特点,有人就这样总结: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

《飞向蓝天的恐龙》采取文意切入法。文中第三自然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由此句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再由“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聚焦重点段第四自然段,理清内容,品析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文法切入法。梁衡的这篇散文以“形”字开头,“事”、“理”交错运用,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聚焦这一写法特点,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教学,以“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一问,引导学生寻找美,然后从“形、事、理”三个角度整理发现的“美。

从以上课例,我们还发现,“切入”的路径连接着两头,一头是“整体把握”,一头是“具体教学点”。这样的“切入”才能够从整体入手,眼观“森林”,而不是从“树木”到“树木”。3.叩点,重点难点求落实

这里说的“点”,就是教学内容取的一“点”,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叩“点”,就是以此点为突破口,响鼓重锤,落实“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训练,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貌”,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深入其核心领域。

这里说的“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某种阅读技能的训练,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阅读技能;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贯穿了科普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导,即“质疑→阅读→解疑→新疑问”这样循环往复的阅读模式;可以是突破研读一个重点段落,如《开国大典》重点研读“大典”的主体部分“大会”的场面;可以是某种表达方式的揣摩,如《将相和》紧扣人物的语言描写,感悟人物性格、品质,体会语言描写的妙处。不管哪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若干个教学细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成于细”。这些教学点的开掘要丰满,要落实,要引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呀”。限于篇幅,仅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我们一起来感受“重难点”如何突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让我们走进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课堂情境中: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出示句子)一起读这句话。句中有个关键词语“春风拂面”,(板书“抓关键词”)拂是什么意思? 生:吹过。

师:准确的说是轻轻地擦过。当春天来临,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生:很轻快。

生:很清爽,心情一下子好多了。生:很柔和。

师:是呀,吹面不寒杨柳风,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这个词。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春风拂面”在句中是一个关键词,对“春风拂面”一词的理解,教师力求准确,重视教学过程,有温度、有深度,引导学生一同沉入此词的情境中。师:叶老怎样的批改让我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板书“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划出叶老给我批改作文的句子。(生默读课文)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划了哪个句子?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是作者初看那篇作文时的情景,从哪些词感受到叶老的认真的? 生:密密麻麻。

师:一起看看叶老修改后的那篇原文(出示修改的原文)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增添的字。生:我看到了许多删除的符号。生:我看到了修改的符号。

师:是呀,这么多的修改符号,这么多增添的小字,用一个词形容真是密密麻麻呀。这篇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可见叶老是多么认真呀。难怪我虽然(引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还划了哪些句子?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我回到家后仔细的看了叶老的批改。叶老的修改让字更准确,句子更干净,规范,表述更确切。叶老改的多么认真呀,所以我虽然—— 生:(读句子)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以至于我虽然—— 生:(读句子)

什么叫层层深入?什么叫词语涵义的开掘?这就是。对词语的理解不停留在这个语词中,而是把它置身于语境中,字斟句酌。“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是中段一个很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此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位老人?(板书“链接资料”)(出示叶老的资料)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人,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发表过许多小说,散文,新诗,童话。批改作文时,他已经70高龄了,还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繁忙的工作之后,他依然在一字一句的对每篇参赛文章做细致的批改。一个多么认真,平和的老人啊,难怪我虽然—— 生:(读句子)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次要之处尽可蜻蜓点水,重要之点必然反复咀嚼,适度拓展。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此处为“扶”。扶得到位,品得精深,才能有后面教学环节“放”得精彩。到此,“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链接资料”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和盘托出,水到渠成,丰满圆润。

4.联结,教学全局要观照

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回归整体”的过程,因此,短教的“点”是整体观照下的点。短教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短,关键是在于“有效”,在于短教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由“点”及面,观照全篇;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联结点”。

可以采用发散联结。《飞向蓝天的恐龙》通过叩击“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一支”和“漫长的”,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准。仅到此,完成的是“点”的开掘。接下来,散发开去,出示了课文中用词精准的五个句子,引导学生“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辐射全篇,学生训练中习得用词的妙处。

上一篇:2019年经销商会议发言下一篇:葛石镇中心小学教代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