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2024-05-27

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精选8篇)

篇1: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法规号:国税发[2008]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现将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个人(自然人,下同)股东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以企业资产评估增值转增个人股本的部分,属于企业对个人股东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在转增个人股本时代扣代缴。

二.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个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个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

三.对本通知发布之前已经发生的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所投资企业应将个人股东所投资的非货币资产的原始价值和增值情况、个人股东基础信息等资料登记台账,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务机关应据此建立电子台账,加强后续管理,督促企业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四.个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国家税务总局

二00八年十二月九日

篇2: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税函[2005]319号)的相关规定:

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其评估增值取得的所得在投资取得企业股权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投资收回、转让或清算股权时如有所得,再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原值“为资产评估前的价值。”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5号)的相关规定:

1、个人(自然人,下同)股东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以企业资产评估增值转增个人股本的部分,属于企业对个人股东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在转增个人股本时代扣代缴。

2、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个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个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

3、对本通知发布之前已经发生的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所投资企业应将个人股东所投资的非货币资产的原始价值和增值情况、个人股东基础信息等资料登记台账,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务机关应据此建立电子台账,加强后续管理,督促企业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4、个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文件对于个人取得的资产评估增值的个人所得税的扣缴问题也给予了明确,即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个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但是,这个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困难。由于个人用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只是取得股份而不是现金,企业如何进行扣缴个人所得税呢。我们知道,任何税收都必须以现金缴纳而不是实物或者权益。但企业在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时,给予个人的是股份不是现金。在这种情况下,税法要求企业履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企业应在给予个人股份确认前要求个人将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现金先交给企业,由企业扣缴后向税务机关缴纳。如果个人不缴纳。企业可以将相关情况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采取其他措施征收税款。

根据此文件规定,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自2008年12月9日开始将要征税,然而随后的消息是这份文件并未正式生效,由于征税现金流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总局迅即通知各省,该文件不实际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 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国税发[2011]2号)的相关规定:

全文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中确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税函[2005]319号)全文失效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国税发[2011]50号)的相关规定:

(一)加强财产转让所得征管

1.完善自然人股东股权(份)转让所得征管。

(1)积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对个人转让非上市公司股权所得征管。重点做好平价或低价转让股权的核定工作,建立电子台账,记录股权转让的交易价格和税费情况,强化财产原值管理。

(2)加强个人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税源管理,重点监管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进行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行为的涉税事项,防止税款流失。

(3)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二)深化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管

1.加强企业分配股息、红利的扣缴税款管理,重点关注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资产评估增值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征管,堵塞征管漏洞。

2.对投资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从法人企业列支消费支出和借款的,应认真开展日常税源管理和检查,对其相关所得依法征税。涉及金额较大的,应核实其费用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

3.对连续盈利且不分配股息、红利或者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其个人投资者的股息、红利等所得,应实施重点跟踪管理,制定相关征管措施。同时,加强企业注销时个人投资者税收清算管理。

4.对企业及其他组织向个人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应通过核查相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凭证等方式,督导企业或有关组织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浙江省地税局《关于个人取得无现金流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浙地税函[2006]8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

认定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评估增值所得暂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该文件开宗明义,从文件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显然也是出于现金流的考量因素。

工商部门未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设定缴税的前置条件,因此征税在征管上并不容易操作。

由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纳税人为个人,更由于其现实可能的确缺乏现金流,在我国目前的税法制度环境下,个人很可能直接就到工商局办理了投资手续,而目前工商部门并未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要求提供已经纳税证明的前置程序性条件。非货币性资产可以对外投资,是《公司法》第27条的明确规定,而工商部门也的确难以违反法律的明确规定,增加前置性批准条件。

而未正式生效的国税发[2008]115号文件曾经提到,可以被投资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纳税,可是与此相应的是,被投资企业收到的非货币性资产,缴税确是需要真金白银,强行要求被投资企业缴税,恐怕也是与理不合。

(一)国税函[2005]319号文件规定的作废,表明总局默示可以对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评估所得征税了,对个人该项所得征税的案例将不断出现。

(二)总局目前仅是“默示”征税而已,意思是各省可以对此进行征税,而并未如国税发[2008]115号文件一样“明示”征税,也表明由于现金流问题无法解决,总局并未完全下定决心,继续处于调研阶段,一些地区可能仍然选择不对该项所得征税,或者征的到的就征,征不到的就不征。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有关负责人就近日发布《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国税发[2011]50号,以下简称《通知》)答记者问时提及: 在其他形式财产转让所得方面,重点加强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税源管理。

篇3: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国发[2014]14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 现就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涉及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一、居民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 分期均匀计入相应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应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扣除计税基础后的余额, 计算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应于投资协议生效并办理股权登记手续时, 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的实现。

三、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而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权, 应以非货币性资产的原计税成本为计税基础, 加上每年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逐年进行调整。被投资企业取得非货币性资产的计税基础, 应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

四、企业在对外投资5年内转让上述股权或投资收回的, 应停止执行递延纳税政策, 并就递延期内尚未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在转让股权或投资收回当年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 一次性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 可按本通知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将股权的计税基础一次调整到位。

企业在对外投资5年内注销的, 应停止执行递延纳税政策, 并就递延期内尚未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 在注销当年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 一次性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本通知所称非货币性资产, 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本通知所称非货币性资产投资, 限于以非货币性资产出资设立新的居民企业, 或将非货币性资产注入现存的居民企业。

六、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投资, 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等文件规定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 也可选择按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执行。

七、本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本通知发布前尚未处理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 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可按本通知执行。

2014年12月31日

篇4: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超过本通知第一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建立年金的单位代扣代缴,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4.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二、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领取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月领取的年金,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年或按季领取的年金,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每月领取额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2.对单位和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前开始缴付年金缴费,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后领取年金的,允许其从领取的年金中减除在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且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就其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征税。在个人分期领取年金的情况下,可按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缴费金额占全部缴费金额的百分比减计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计后的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对个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个人死亡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允许领取人将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按12个月分摊到各月,就其每月分摊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的,则不允许采取分摊的方法,而是就其一次性领取的总额,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个人领取年金时,其应纳税款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委托托管人代扣代缴。年金账户管理人应及时向托管人提供个人年金缴费及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明细。托管人根据受托人指令及账户管理人提供的资料,按照规定计算扣缴个人当期领取年金待遇的应纳税款,并向托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5.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年金托管人,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受托人有责任协调相关管理人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提供相关资料。

四、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应于建立年金计划的次月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金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方案备案函、计划确认函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相关资料。年金方案、受托人、托管人发生变化的,应于发生变化的次月15日内重新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上述资料。

五、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年金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政策实施各项工作。

六、本通知所称企业年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的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称职业年金是指根据《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国办发〔2011〕37号)的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篇5: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利如何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5〕115号

全文有效成文日期:1995-06-2

2字体: 【大】 【中】 【小】

篇6: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文号:财税字(1997)116号 标题: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颁布日期:1997年11月25日

实施日期:1997年1月1日

终止日期:

类别: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

颁布单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内容: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的通知

通知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1995年9月22日发布了《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自1994年度起实行。该文件执行三年来,总的来看,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兼顾了企业的利益。但也存在操作困难和概念界定不清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国家鼓励外经企业发展的政策,根据目前外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1995年发布的原办法同期废止。

附件: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

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修订)

办法

一、境外所得的计算

(一)企业设立全资境外机构的境外所得,是指境外收入总额扣除境外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应分摊总部的管理费用后的金额。

境外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是指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

(二)企业未设立全资境外机构取得的境外投资所得,是指被投资企业已分配给投资方的利润、股息、红利等。

二、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的盈亏可以互相弥补,但企业境内外之间的盈亏不得相互弥补。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境内所得应纳税额+境外所得应纳税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额

境外所得应纳税额=境外应纳税所得额×法定税

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盈亏相抵后的金额。

四、境外已缴纳所得税税款的抵扣方法

依照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在汇总纳税时,可选择以下一种方法予以抵扣,抵扣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更改。

(一)分国不分项抵扣:企业能全面提供境外完税凭证的,可采取分国不分项抵扣。

1.纳税人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应按国别(地区)进行抵扣,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包括纳税人在境外实际缴纳的税款及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中视同已缴纳的税款。纳税人应提供所在国(地区)税务机关核发的纳税凭证或纳税证明以及减免税有关证明,如实申报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不得瞒报和伪报。

2.纳税人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应分国(地区)计算抵扣限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按实施细则规定公式计算,即: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

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所得÷、境外所得总额)

3.纳税人在境外各国(地区)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低于计算出的该国(地区)“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应从应纳税总额中按实际扣除;超过“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应按计算出的扣除限额进行扣除,其超过部分,当年不能扣除,但可以在不超过五年的期限内,用以后年度税款扣除限额的余额补扣。

(二)定率抵扣:为便于计算和简化征管,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企业也可以不区分免税或非免税项目,统一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16.5%的比率抵扣。

五、计算境外税款扣除限额的公式中“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一项,以及本办法中“境外所得应纳税额”一项应按法定税率33%计算。

六、境外减免税处理

纳税人境外投资、经营活动按所在国(地区)税法规定或政府规定获得的减免所得税,应区别不同情况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纳税人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按所在国税法及政府规定获得的所得税减免税,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民已交所得税进行抵免。

(二)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承揽中国政府援外项目、当地国家(地区)的政府项目、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援建项目和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项目,获当地国家(地区)政府减免所得税的,可由纳税人提供有关证明,经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交所得税进行抵免。

七、境外企业遇有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处理

(一)纳税人在境外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继续维持投资、经营活动确有困难的,应取得中国政府驻当地使、领馆等驻外机构的证明后,按现行规定报经税务机关批准,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其境外所得给予一年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照顾。

(二)纳税人举办的境外企业或其他投资活动(如工程承包、劳务承包等),由于所在国(地区)发生战争或政治**等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造成损失较大的,可比照前款规定办理。

八、纳税年度和申报

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不论是否汇回,均应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的纳税年度(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计算申报并缴纳所得税。

九、税款预缴和清缴

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和境内的所得,应依照条例、实施细则和本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预缴分开进行,年终汇算清缴合并进行,即境内所得部分的税款预缴仍按统一规定执行;境外所得部分的应缴税款可按半年或按年计算预缴,具体预缴日期和税款数额由当地税务机关审核确定。纳税人应于次年1月15日之前预缴全年应交税款。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和境内的所得,合并统一进行汇算清缴。

篇7: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宁夏、西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现就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于个人从上市公司(含境内、外上市公司,下同)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比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本通知所称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公司员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和约定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收益的权利。被授权人在约定条件下行权,上市公司按照行权日与授权日二级市场股票差价乘以授权股票数量,发放给被授权人现金。

三、本通知所称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约定的条件,授予公司员工一定数量本公司的股票。

四、实施股票增值权计划或限制性股票计划的境内上市公司,应在向中国证监会报备的同时,将企业股票增值权计划、限制性股票计划或实施方案等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五、实施股票增值权计划或限制性股票计划的境内上市公司,应在做好个人所得税扣缴工作的同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5号)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员工行权等涉税信息。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篇8:关于资产评估增值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有企业资产转让是国有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将有限的国有资产运用于国家最需要的部门与地方的需要,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转让应当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采取竞价、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二、存在问题

尽管在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中, 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机制。努力实现国有资产转让中的保值增值,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有效地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 就更大范围来讲, 在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 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的甚至触犯到刑律。对此,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引以为戒。

1. 决策过程不规范

(1) 决策不科学。国有企业经营者在资产转让过程中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 比如在企业资产转让立项之前, 对项目的转让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 使转让后的项目做不大、做不强, 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企业决策不科学, 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决策不民主。有的企业改制决策程序缺乏民主, 没有召集股东会和职工代表大会, 方案制定不具体, 不具可操作性。没有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经营层、骨干和职工的意见。少数企业几乎是经营者个人说了算,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言堂, 决策拍脑袋, 遇到问题上推下卸, 结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资产评估不规范

(1) 资产占有方提供的资产量不完整。出于利益驱动, 有时故意隐匿应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 未经审计、评估, 评估人故意压低资产价格、然后将资产转让给指定的受让人。比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企业改制时, 隐藏国有资产未列入评估范围。

(2) 评估委托人主体不规范。按照《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资产评估应该由产权持有人委托, 实践中存在资产占用方甚至潜在的受让人自行委托中介机构的现象, 委托方的立场影响中介机构资产评估结构的公正性, 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 从而影响了转让净资产的价格, 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3. 进场交易不规范

(1) 信息批露不规范。一些国有产权交易机构或转让方在发布拍卖或招标信息时, 选择适用对自己有利的规定, 人为缩小公告范围, 使潜在的买主得不到信息, 被排斥在交易之外, 致使国有资产低价落入特定买家手中, 使国有产权进场价值充分实现的目标落空。

(2) 资产转让方式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转让方一般选择评标转让, 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长。有的转让方, 通过设定一些与企业未来发展无关的附加条件, 排除其他竞标人, 影响其他投标人的加入。

(3) 进行场外交易, 不按规定进场交易。企业自身能决定转让资产的做法, 违反了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违背了国资监管机构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从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研究思考

围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切实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及产权交易机构的监管力度,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促进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保值增值。

1. 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

(1) 科学决策, 遵守法规的主攻方向, 紧紧围绕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 要把推动流转作为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提高市场化运作比重, 拓宽流转渠道, 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国有产权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转, 让国有产权在流转中体现真实价值。

(2) 民主决策, 严格程序。涉及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决策, 事前务必充分调研,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确保资产转让能够统筹兼顾国家、债权人和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转让操作过程不规范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原因。要堵塞国资流失黑洞, 必须规范操作, 切实增加资产转让过程的透明性、竞争性, 健全法规, 强化监管。

2. 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管理

(1) 建立评估相关责任人承诺制度。在资产评估工作中, 要建立相关责任人承诺制度, 一方面是企业法人代表承诺, 保证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对资产评估师产生影响, 是顺利的完成资产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是资产评估师承诺, 资产评估师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书是资产转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依据。

(2) 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资产评估工作完成后, 不但要加强合规性审核, 更要加强对评估的合理性审核。从专家评委库中选取专家, 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明确评估项目专家评审的定位和作用。专家评审是对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 专家评审的意见会对使用者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 专家评审可以弥补国资部门程序性审核的不足, 因此, 工作中应合理采信专家意见, 从国资监管工作角度提请委托方关注, 才能真正有效落实专家评审工作。

3. 进一步规范进场交易行为

(1) 规范操作, 阳光交易, 要健全产权交易制度, 规范交易行为。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实现“阳光交易”;国有产权的转让必须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间公开披露产权转让信息, 广泛征集受让方, 以杜绝暗箱操作, 逐渐形成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市场发展机制。

上一篇:校园招聘适合什么样的企业?下一篇: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