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

2024-04-23

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精选3篇)

篇1: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

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

谭仁杰

2013年第1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这是党根据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在全面总结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要求“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要深化理解和把握教育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八大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全面、科学、深刻、准确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实现的途径。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根本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攻坚阶段,教育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高等教育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承担着改革攻坚克难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改革发展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难题的矛盾;二是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三是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破解三大矛盾,高校必须主动作为、大有作为。江汉大学将从总体上把握好“四度”,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能尽职,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度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升高教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着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未来八年,是信息化突飞猛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将大大突破并拓展知识传授空间,将突破区域界限,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江汉大学是武汉市综合性大学,就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而言,既不能盲目攀比有国家工程的重点高校,也不能简单效仿其他副省级城市大学、省会城市大学同类型高校,而是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使命和要求相符合。特别是在办学格局中必须做到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实现普通高教和职业教育最佳结合,努力把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嫁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本科教育的良好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性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一种“梯”型结构培养模式,既要夯实比较宽口径的基础培养,又要拓展有相对高度的专业培养。

着眼于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优化,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性、创造性和国际性上,定位在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培养和造就出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学分制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符合并体现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并体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二是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使其供给适应并满足学生成人成才需要,适应并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三是最大限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堂组织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进学生应用性、创造性能力培养;四是把建设课程资源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应用性、创造性和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要求,科学设计必修课、选修课结构比例以及其他课程比重;五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外,更多地让学生到实践中、到社会上定期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和锻炼;六是进一步深化分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强化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总体上说,要按照十八大报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建设,把一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二、强化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办学广度

现代大学已进入“大学秀”和社会对大学“选秀”的时代。社会发展和变革要求大学走出围墙,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未来八年,是更加积极主动推进开放战略的新时代。以拓展开放广度、提高开放效益为核心,创新开放模式,为高校在更高水平上汇聚社会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开放办学要充分认识高教的非封闭性,深刻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之间、高教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高教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品格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放办学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请进来”,是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知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就人才培养、互派师资、科技攻关、文献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实质性合作办学,合作设立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积极筹备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吸引更多一流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让校外乃至国外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走出去”,是要不断选派骨干教师、优秀干部到国(境)外培训交流,努力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要在全球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人才培养有国际视野,有“三个面向”的意识、能力和条件。

着眼于“请进来”、“走出去”,要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努力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模式。一是形成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方向、流派之间的开放机制,促使师生跨学科、跨方向、跨流派学习、对话、讨论,扩大交流与合作,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形成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合作机制,为师生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讲学、访学、合作研究、自由听课等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尽可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增强科研能力。三是发挥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形成学校与社会进一步开放合作机制,包括学校向社会的融资机制、学校与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等)的合作机制,使学校更多地为社会培训人才、承担科研项目、攻克技术难题,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使社会组织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服务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良性互动。

三、凸显服务职能,不断加大服务地方发展力度

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江汉大学必须首先把服务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大支撑。江汉大学服务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努力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始终秉持“立足地方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原则,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理念,积极主动把各项工作置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坐标系中去考量、谋划和推进,把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创新,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全方位、多路径融入武汉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战场。

我们要依托高校的区位、品牌优势主动走出去,按照战略对接与具体项目相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支持与产业服务相结合,主动服务与争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服务地方建设的办学形式,拓宽服务渠道,勇于担当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不断彰显服务的特色和成效。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在培育优良校风、服务师生、关注民生、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求真务实。

四、彰显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强度

有杰出的教师,就有杰出的教育;有杰出的教育,才会有杰出的人才培养。江汉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使优秀的教师能进得来、留下来,能创造出优秀业绩,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与重点大学相比,江汉大学有办学条件的局限,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差距,主要是:对“领军式”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的引进、聚集能力不足;学科梯队建设刚刚起步,师资队伍结构亟待完善;人才资源在学科间分布不平衡。人才问题始终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具优势、最宝贵、可持续的战略资源,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紧抓不放,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

只有队伍建设胸怀宽,环境好,政策优,平台大,投入多,机制活,才能使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我们在湖北省委组织部、武汉市委组织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大力支持下,引进六位旅法专家成立了跨学科研究平台——江汉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并将其打造成武汉市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推进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壮大中青年骨干队伍,解决好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专业、学缘等结构矛盾,形成老中青衔接、专职与兼职结合、校内与校外兼顾、研究型与应用型并重、固定与流动共存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把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教师管理”向“教师资源开发”转变,“扶持一个人”向“扶持一个团队”转变,单纯制度约束向依靠竞争机制激活人才转变,逐步建立起政策导向、持续激励、评价调控为主体的新机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为核心,带动其他层次、类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干部和教辅队伍协调发展,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系江汉大学党委书记)

篇2: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

一、培育5种意识, 构建正确执行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引导什么样的行为, 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应该着重培育5种意识, 以此来构建正确执行理念。一是培养辩证思维意识, 即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分析对立, 具体地讲, 就是不唯规定是从, 不照本宣科, 而是把规定、原则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培养“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 避免那种“有利益抢着干, 无利益绕着走”的思想倾向。三是培养主体意识, 倡导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克服那种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畏首畏尾的思想作风。四是培养认真踏实的意识, 反对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反对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主张真正行动起来, 把工作认真布置, 按规划认真执行, 强调有开头有结果、有安排有检查、有启动有跟踪、有形式也有实效。五是培养效率意识, 强调时间观念, 反对拖沓慵懒, 坚持安排的工作立即办、重要的工作优先办、复杂的工作稳妥办。

二、坚持日常学习, 提升执行素质能力

执行力的高低是由干部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的, 而影响干部素质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习。一是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可以利用党委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十八大精神, 以便正确领悟上级的决策部署, 正确诠释上级政令, 成为政策上的明白人, 确保执行方向的正确性。二是坚持学习业务知识。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情况下, 领导干部应该努力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提高学识、开阔眼界、改善知识结构, 提升能力素质。三是要学习文史哲知识。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宝库中, 蕴藏着立人做事的丰富智慧, 领导干部多读史书, 熟知史事, 可以提高自己鉴古知今、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自己洞察世事的能力。四是应该学习些艺术, 通过艺术的熏陶来提升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

三、打好攻坚战, 认真解决执行的着力点

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干部执行力, 应该打好攻坚战, 认真做好以下4点工作:一是重点培养敬业精神。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把工作当事业, 献身本职工作的热情;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激情;培养完成工作目标, 实现本单位跨越式发展的豪情;培养一抓到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痴情”。二是狠抓落实。执行力, 说到底就是落实问题, 从基础层面上讲、就是把口头上讲的, 纸上写的东西, 把计划、政策、措施等付诸实施, 并达到预期目的。三是造福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我们党一贯的价值追求, 实现这一价值追求, 首先要深入群众, 真正把握群众的真实想法、真实呼声、真实需求。其次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 认真解决好他们实实在在的问题。再次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把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 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动力。四是要领导带头。在日常工作中, 领导干部应努力做到“六个”带头, 即带头讲党性, 做立场坚定的表率;带头讲团结顾大局, 做品行端正的表率;带头讲工作求跨越, 做干事创业的表率;带头讲制度抓落实, 做遵章守纪的表率;带头讲廉洁树形象, 做清廉为民的表率;带头讲学习强素质, 做学以致用的表率。

四、打造优良中层干部团队, 培育执行的中坚力量

中层干部是联系领导和群众的中间层次, 是单位决策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是决定管理成败的关键层次。做好高校中层干部团队建设, 变中间层次为中坚力量, 是提升执行力的人才保证。一是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 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充实中层干部队伍, 优化团队结构, 提升团队整体执行能力。二是树立“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的理念, 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气氛, 打造坚强的执行合力。三是倡导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把政策、原则与本门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提升执行效力。

五、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 促使良好执行的常态化

科学严谨的制度和运行规范的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因此, 要善于制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 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用制度的手段管人管事, 促使各项工作执行的常态化。一是强化责任体系建设。责任不明确, 就无法抓落实。必须形成职权明确、责任清晰的职责体系, 为执行奠定责任基础。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完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考核指标, 使绩效考核能够与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相匹配;严格绩效考核过程, 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法, 使其更加科学化、流程化;还要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将绩效考核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挂钩, 凸显绩效考核的含金量, 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 引领干部提高执行力。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坚持一把手总负责制, 对于部门存在的执行不力、违规违纪、拖沓扯皮等问题, 要对一把手问责;还要坚持责任追究制, 对那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 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使其产生警示效应。

篇3:用十八大精神指引高校提能尽职

关键词: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目标的提出, 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也为高校党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高校应大力开展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实践研究, 激发高校党组织的创新活力、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员素质,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创了党建的新境界

自党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总目标以来, 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建设总目标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形式上看, 党的建设总目标越来越明确, 表述也越来越精炼, 反映了我们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内容上看, 党的建设总目标总是围绕和服务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从结果上看, 在党的建设总目标指导下, 我们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不断取得胜利。现阶段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我们党紧紧围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历史任务,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体现了时代要求, 顺应了人民期望, 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人才的汇聚之地, 是思想文化融合之处, 是当今社会思想最活跃之所, 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摇篮和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因此,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党建工作, 要顺应新形势, 应对新的挑战, 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要求开展工作, 保持高校基层党组织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们正处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党组织要不断去学习,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使命, 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应用转化的重要基地,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出发, 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要求, 改进和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模式, 提升工作能力,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高校基层党组织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更好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现了人才的需要

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党组织的历史重任。高校党的建设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高校党组织必须通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适应新形势, 探索符合高校党组织建设规律的工作运行新机制, 以工作模式上的创新带动组织建设的创新,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建设科学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 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工作运行机制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惑, 严重制约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合理。近些年,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而基层组织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如基层组织设置未能覆盖教学科研第一线;学科专业大幅度调整后基层党组织设置未及时跟上。二是高校党员发展数量大, 但质量不高。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行政化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如基层党组织无所作为, 个别党员宗旨观念淡化, 服务意识弱化。四是基层党组织工作乏力。如组织活动内容单调, 缺乏活力, 党组织活动有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这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校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通过学习, 加强党性修养, 保持高校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通过创新, 激活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着眼于通过提供服务, 解决党组织脱离群众的危险, 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构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的探索

建设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 必须立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实际, 以搭建平台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模式, 全面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工程建设, 使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常态化。

(一) 以“四个平台”、“五个看”, 全方位提高党员发展培养质量, 夯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重视党员质量, 保证质量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党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因此, 在党员发展过程中, 以合理划分支部和配置好支部书记为主要工作内容构建支部管理平台、以提高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构建培训强化平台、以严把党员发展观为主要内容构建质量把控平台、以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为主要内容构建程序规范平台, 在党员培养过程中, 要以总支委员, 支部书记联系班级, 通过联系人看党员的表现、以不定期谈话情况看党员表现情况、以党校培训情况看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通过日常活动记录看党员表现。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员发展、培养体系, 确保党员的质量, 夯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二) 倡导“六个动”, 构建党员作用发挥体系,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就要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如通过倡导积极主动开展党员宿舍挂牌活动, 发挥党员宿舍在宿舍园区的服务学生生活的作用、倡导积极主动开展党员承诺活动, 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倡导积极主动承担“一帮一”活动, 发挥党员辐射作用、倡导积极主动申请党员示范岗活动, 亮出党员身份, 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倡导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发挥的党员模范作用、倡导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建设活动, 发挥党员凝聚力。此外, 党员在“六个动”的过程中表现是党员考核的重要参考。按照“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及要求, 大胆创新大学生党组织的活动方式, 既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要求, 又对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帮助, 还切实增强党建育人的感染力, 最终提升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对党组织的满意度。

(三) 实施“五个强化”, 夯实创新基础,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的灵魂, 只有加强“创新型”建设, 才能确保党组织与时俱进。增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党组织的创新驱动力关键一是强化创新氛围,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强化创新意识, 要通过活动载体引导创新。如举办党建创新大赛、设立党建创新奖, 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兴趣, 使创新成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为。三是强化创新能力, 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引导党员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强化复合型党员队伍建设, 有效提高党员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强化创新机制, 通过制定完善党建创新激励政策, 使得创新成为常态化的工作, 保证党建创新运行机制良性循环。五是强化创新应用, 创新的效果如何还是要靠实践来检验, 在实践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及时总结党建创新经验, 广泛开展党建工作交流, 将基层党建创新经验进行完善提炼, 大力推广, 整体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边探索、边思考、边完善, 不断总结深化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创新、形成合力上想办法, 在理论提升、强化指导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功能发挥最佳、满足需求最好, 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建水平, 推动高校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13.

[2]黄志高.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6) :29-31.

[3]王姝.十八大报告首提“三型”政党[N].新京报, 2012-11-10.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总结与下一篇:机房管理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