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024-04-10

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共8篇)

篇1: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模式名称

“三环六步五贯穿”学导式课堂

二、模式内涵

“三环六步五贯穿”学导式课堂的基本内涵是:三大环节、六个步骤和五个贯穿。

(一)“三大环节”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二)“六个步骤”

情境创设、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归纳提炼、检测反馈。

(三)“五个贯穿” 一是独立思考贯穿始终; 二是学法指导贯穿始终; 三是激励评价贯穿始终; 四是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五是自我反思贯穿始终。

三、操作流程和时间分配

1.情境创设:包括新课导入、目标出示、温故互查等内容,具体情况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但一般都要求出示教学目标。新课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生活事例导入,也可用已学内容或巧设问题等形式导入。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出示主要是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可以通过导学案直接出示,也可用多媒体展示,还可以书写在黑板左上角(整堂不擦),但一定要让学生以适当方式大声朗读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温故互查主要是了解学情、巩固反馈,以便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建议用时3分钟。

2.自读感悟:学生在导学案(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起到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的引导下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或其他指定材料),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尽可能多地解决本环节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并且在学生中认真巡查,全面掌握自学情况;学生要动眼、动脑、动手,边阅读边做标记(圈、点、勾、划),理清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包括新生成的问题)。建议用时10分钟。

3.合作探究: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上一步骤的学习心得、困惑、疑难等相互交流探讨,通过“一帮

一、兵教兵”的方式解决个性化疑问,如遇到共性化问题,小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合力攻关。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巡查,参与讨论,以进一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挑起认知冲突,并随机辅导点拨。要鼓励小组中积极的交流、热烈的讨论、适当的辩论,指导学生在争辩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和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防止他们成为被人遗忘“局外人”;要运用各种技巧促进合作交流、激发探究欲望、调控合作氛围,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和探究度。建 议用时8分钟。

4.展示点拨:展示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教师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是提升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激发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重要保障。

展示又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所谓“小展示”是指组内展示,是在自学和小组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互相补充、纠错、质疑解决个性化问题,这种“小展示”要做到个人展示单题化、小组展示全覆盖。所谓“大展示”是指全班展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或存有疑义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就要组织“大展示”。小组讨论最成功的内容、最独特的观点或新生成的问题也可进行大展示。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或提前将展示任务合理分配,以便展示者有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展示的问题、尤其是组织“大展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一定要突出重点、精心筛选,做到“四不”,即: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都不会的不展示、书本上有现成答案的不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问题(定理、定义等)一般不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口头回答、黑板板演、演讲、辩论、图表、实物、实验、歌曲、绘画、小品、相声、表演等。其中,板演是一种较常规、易操作、透明度较高的展示方式,应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小黑板、小版面等阵地。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细心观察,并及时予以 引导、点拨、评价。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耐心疏导,当学生出错或展示偏离目标时应及时导入正确轨道,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课堂低效或产生负面影响;所谓点拨,就是抓住契机在疑难之处及时点拨,既要善于集中同学们的智慧进行释疑解惑,又要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追问、争辩,引导学生逐步把握问题的实质;所谓评价,就是在学生展示结束后,要及时作出恰当而中肯的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如果学生展示不理想,也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自信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指明努力方向,以便调动其进一步思考。要坚持先评后点、评中有点、师生互评互点。评要恰到好处、言简意赅、催人奋进,点要入木三分、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

此步骤最显教师功力,也是教师个性化备课的重中之重,传道授业的核心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把握展示的时间,注意展示技巧和规范的训练养成。

本步骤建议用时10至15分钟。

5.归纳提炼: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之后,学生可能会沉浸在极度兴奋之中,甚至被“胜利”充昏头脑,这时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目标、梳理当堂内容、强调教学重点、总结方法规律。一般应先由学生归纳,如不到位,则由教师予以补充提炼,做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建议用时3分钟。

6.检测反馈:教学内容完成后,学习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围绕目标进行达标测评。此时要组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分层检测和巩固 训练内容,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不得互相讨论启发,更不得抄袭。其中基础部分要求人人完成,其余部分要求相应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如果时间不足,能力提升和巩固训练内容可以放在课后解决。完成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纠错,可以采取组内互评互纠,也可在全班释疑纠错。建议用时6分钟。

四、主要特点

本模式主要有六大特点: 一是以导学案为依托; 二是以问题为主线; 三是以小组为抓手; 四是以自学为基础; 五是以能力为核心; 六是以发展为目标。五、三种课型

本模式各环节、各步骤既可以作为完整的课堂结构来筹划,也可以单独设课,在具体实践中可随教学内容、学习情况所需灵活运用。在此提出三种主要课型供大家参考:

1.自主探究课:学生借助导学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主要适用于预习阶段。

2.交流展示课: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独特体验,也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分享彼此的成功经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日常课堂教学。3.巩固训练课: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期达到知识技能化、技能熟练化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单元、章节练习或阶段性检测。

篇2: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保持现在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结合我校安全稳定实际情况,特制定涉藏维稳、创建民族团结工作方案: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是今年我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严肃的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维护稳定、反对分裂”工作的部署,切实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本校安全稳定,坚决防止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群体性事件,为教育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教育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要做到特别讲大局、特别讲纪律、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树立“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学校专门成立了涉藏维稳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

(一)涉藏维稳领导小组:

组长:全才胜(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李双柱(常务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

组员:朱进孝 鄂福生 王永昭 宋福英 辛金海 谢文林辛西才 胡进忠 祁西全 王先真 李成 陈国锋

(二)应急小分队

队长:全才胜

副队长:李双柱

队员:朱进孝 鄂福生 王永昭 宋福英 辛金海 谢文林辛西才 胡进忠 祁西全 王先真 李成 陈国锋

(三)工作具体分工

全才胜:负责涉藏维稳全面工作。

李双柱:负责具体工作及各部门的协调。

朱进孝 王永昭:负责突发事件的相关工作。

鄂福生 王先真: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李成:负责思想教育工作。

陈国锋: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宋福英 辛金海 谢文林 辛西才 胡进忠 祁西全:负责各校相关工作。

(四)抓好非常时期的防范工作

1、按统一要求摸排调查出藏族师生名单,并上报政府及教育局。

2、进一步调查相关师生家庭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3、联系相关班主任,要求班主任多留心和关心藏族师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从细节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研究、早解决,提高应急反应水平。

4、加强和完善门卫值班制度,要求保安人员作好来访人员的登记和盘查工作,坚持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

5、学生一旦被家人、亲戚朋友接走,班主任要及时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和主管部门报告(报告时还需提供该生被谁接走、走向哪里、去干什么事情等情况)。

6、如有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小分队立即赶到现场,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并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可能出现重大问题的,要及时上报中川乡党委政府和教育局党委,积极做好工作,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全力把事态控制在校内,严防引发连锁反应。

7、健全信息网络。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成员应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应对突发事件,重大情况及时上报。

中川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篇3:语文高效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一、语文课改需要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大量实践证明, 要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普遍的教学行为, 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重建语文教学常规, 让所有教师都能遵循“科学又好学”的“常法”, 上好每一节“高效又轻负”的语文常态课。教学虽无绝对的“定法”, 但面向所有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 我们有义务提出一套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的科学、高效且易于推广的“常法”, 即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

诚然, 凡能充分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一节“好课”, 一定是在所有好课的历史“空白”处涂抹出了更加“非凡”的靓色。但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常态”课进行常法总结, 并归纳成常态常法导学模式, 供大家参考和分享。

首先,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一直存在的, 课改前和课改后都备受推崇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等语文教育家的一些名课就是证明。

其次, 符合课改理念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教师普遍急需的。从教学需求的角度看,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正是由于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符合现代教学思想, 也符合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等, 才得以广泛应用。大量事实也证明谁能够正确运用它, 谁即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益。

再次, 从许多优秀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来看, 那些可以娴熟运用的“常法”给这些教师带来了很高的教学声誉, 但是那些“常法”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不大。

又次, 对那些古今中外久负盛名的教育家来说, 他们大都有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的教学常法。例如:

孔子的常法可以概括为: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夸美纽斯的常法概括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纠正;

赫尔巴特的常法概括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应用;

皮亚杰的常法概括为:直观—记忆—理解—练习—评价;

陶行知的常法概括为:诱导—自学—讨论—练习—评价;

根舍因的常法概括为:范例—归类—规律—实用— (小结) ;

布鲁纳的常法概括为:获得—结构—转换—发现—评价;

凯洛夫的常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检查) ;

布鲁姆的常法概括为:目标—教学—测试1—反馈—测试2;

魏书生教学法可归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

上述教学常法主要来自著名教学模式研究专家查有梁先生的研究资料。从中可以看出, 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教学常态常法大多分为五段, 大都强调目标定向、范例理解、巩固练习和反馈评价等教学价值取向, 这五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也极近似。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对人类认知规律和教学常态常法进行客观概括后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 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和教学的常态常法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不同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或教学专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它, 总结了它, 而不是发明了它!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教育家或教学专家的教学常态常法中, 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强调以“教师的讲”为主要形式的?因为“教”的行为从其产生开始就是基于“学”和为“学”服务的。“对话、讨论、互动”的方式,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就是最基本、最流行的“教”与“学”方式。这些常态常法导学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都经过了“学”的检验, 取得过很高的教学效益, 因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 我们通过调研统计所掌握的大量教学事实和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反映课改成果的好课———全国语文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的众多语文课, 都证明:常法不仅存在, 而且为教师教学的“得法”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查有梁先生在《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一文中强调:“提出一个‘新理论’, 它必须与以前的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结果保持一致。这一原理, 在现代科学中称为‘对应原理’。”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总结教学经验, 也深切感受到这一“对应原理”的真理性。

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在《人, 诗意地栖居》一诗中写道:“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这句话被20世纪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后, 知名度大大提升, 在课改中也经常被教师们引用。我所理解的教学中的“诗意”, 应该是有节奏、有旋律、有灵魂和有个性的。我将这种“诗意”喻为随着华尔兹圆舞曲翩翩起舞。我们遵循着它的节拍自如地跳舞, 虽然越跳越轻盈, 越跳越快乐, 越跳越花样翻新, 越跳越富有诗意, 但是多少年来, 这支圆舞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未曾改变过。不能不说这“教学华尔兹圆舞曲”是教学的“诗意”得以安居的基础。

二、推广高效教学需要建构性的常规环节

我们发现, 在课改后获得全国大奖的许多语文课的基本导学过程, 同样也可分解为与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学常法相类似的五个建构性环节。

有意思的是, 越是被教师们看好的优秀课 (尤其是特等奖课) , 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体现得越好;越是不被教师们看好的课, 五个建构性环节体现得越不好!略有不同的是,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体性、生动性和互动性, 也为了进一步追求语文实效, 这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 常常需要伴随三种抛锚式随机学习方式来体现, 另外, 我们还强调学生的读写练习时间不能少于“半”节课。我们将这三种要求合称为“五、三、半”语文教学常态常法。

下面先说纵向五环节。

(一) 创境启学

“创境”, 即创设教学情境;“启学”, 即开启学习之门。为达此目的, 教师此时要特别关注“增趣设问”方法的应用。没有兴趣、没有魅力的教学如同苦役。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爱德华·德赛说过:“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从事并觉得颇有乐趣时, 他们才会真正视为己任。”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呢?最好是能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 特级教师周益民这样教阅读课《只有一个地球》。

师:周老师今天想考考同学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有信心吗?

生: (大声地) 有!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听说过, 美国有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 叫《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每年都要评选世界新闻人物。同学们, 如果让你们来评, 你想选谁呢?

生1:我选本·拉登。 (众笑)

生2:我选倪萍。

生3:我选乔丹。

生4:我选布什。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 看来对周围世界很关心。想知道《时代》周刊的评选结果吗?

生: (齐声) 想!

师:1998年, 当选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然是 (故意停顿) ———地球!同学们, 把地球作为一个人物来评选, 你们觉得合适吗?

生1:我觉得不合适, 地球不是人。

师:是呀, 地球是一个星球呀!

生2:我觉得合适, 地球无私地哺育着我们人类, 它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师:地球, 母亲!说得多动情啊!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所有的儿童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地球的孩子。”这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 走近母亲, 好吗? (学生点头)

…………

(二) 展学评赏

“展学”即体现“先学后教”或“温故知新”, 展示学生初学或已学的成果;“评赏”即对学生所展示的初学成果进行评议和赏析。教师要利用这一环节, 在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语文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同时, 夯实对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与理解, 调整并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教师此时要注意面向全体, 展中赏学, 以学定教, 择机而导。

安徽省的王小红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她是这样进行“展学评赏”的。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都读完了, 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让学生大声读)

生:帝国主义, 列强, 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是弱国在通商的城市内被迫“划出”给帝国主义国家的一部分国土———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衣衫褴褛“这个词语的时候,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 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 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 (有节奏、响亮地) 铿锵有力!

师:对, 这就是铿锵有力。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再读———

生:“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好极了, 大家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 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 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

…………

这一环节无论从“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的要求看, 还是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角度看, 都做得比较细致和实在, 择机而导做得很自如。

(三) 读解明意

“读解”, 即“读”后求“解”;“明意”, 即要“明辨文意”。此环节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明了各个段落的大意后,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是写人、写事, 还是写景状物。如果是写人, 那么, 主要是写谁?依据是什么?主人公的主要行为是什么?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是写事, 那么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主要细节和中心思想如何?等等。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的依据, 再集中全体师生的智慧, 逐层解析出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和感受。如果是写其他内容, 则应重点领悟并说清课文的核心内容、层次和写作目的。

这里有五句话非常重要, 可以作为教学原则的补充:一是学生读不懂的, 要设法让他们读懂;二是学生读不好的, 要设法让他们读好;三是学生不喜欢的, 要设法让他们喜欢;四是学生没有发现但极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 要设法引导他们发现;五是阅读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读来解决, 也就是坚持以读为本、以读奠基。为了完成由“理解的课文”向“享用的语文”转化, 教师还应该做到“三要讲”、“五不讲”。

在学习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时, 教师应该做到“三要讲”。1.对于文中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教师要精要解析地讲;2.对于作者独特的心灵密码, 教师要巧妙点拨地讲;3.对于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和极有品味价值的“文眼”,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画龙点睛地讲。

教师还应该做到“五不讲”。1.学生没有预习、没有读文时不讲;2.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 自己能学会的不讲;3.学生通过熟读, 已经知道的不讲;4.学生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互助合作可以明白的不讲;5.没有必要进行过深分析解读的非语文内容不讲。

强调“五不讲”, 是为了“精讲”———“精导”。有一位实验班A班教师对“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教学的———

师:现在查阅词典, 然后回答我———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 (查词典后) 形容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磨难。

师:完全正确。

…………

这位教师只着眼于让学生“知道”答案, 割裂了词语和生活情境的联系, 自然就失去了词语的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词从一朵散发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 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 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起它的生机……”

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还是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另一位实验班B班的教师采用了下面这种导学方式。

师:请大家把眼睛慢慢闭上, 努力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某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想起来了的话, 请举手示意。

(生在闭目回忆)

师:好, 谁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你所理解的“饱经风霜”的一张脸。

生1:额角上都是皱纹。

生2:眼眶深陷, 眼睛有点睁不开的样子。

生3:布满皱纹的脸蜡黄蜡黄的, 嘴唇干裂。

生4:头发枯黄, 很长。

师:从这张脸上你能不能还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1:家里穷, 孩子多, 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2:他身体不好, 体弱多病, 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 我们可以想象, 在一百多年前的、寒冷的一天, 就是这样一位满脸饱经风霜的车夫, 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忽然, 他的脚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石块, 脚趾一阵剧痛!他想蹲下去, 可是不行, 车上的人不让他蹲, 他必须继续前行。假如你看到了, 你会怎么想?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来看看类似的情况下, 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读一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这个片段吧。

有一天黄昏时候,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 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 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 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 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 脚上没穿鞋, 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 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 ”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没留心, 踩在碎玻璃上, 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 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 不一会儿, 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 扎好绷带。

…………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反复体会和感受, 是想让“饱经风霜”这个成语“动姿化”地活跃在他们内心的记忆里!

对这两个课例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者出示油画《父亲》后, 实验班A班里的学生, 能填写“饱经风霜”的仅占19%, 他们虽然能正确地说出词语的意思, 但不能正确使用;实验班B班里的学生能填写的占了94%, 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又应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话:“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 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 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 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很显然, 实验班A班的教学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仅仅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去解释“饱经风霜”, 是简单的认知性教学;而实验班B班的教学, 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与同情, 属于体验性、互动性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 “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活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才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才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四) 析路品语

析路品语, 即在引导学生“深读理序”后, 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反观、品味语言表达的奥妙。语文学习的关键是利用读解明意的结果, 来分析、探寻作者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体会、感知课文语言的特征及非同寻常的表达作用, 关注词语积累, 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表达”和“会学语文”上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说:“我主张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就是说, 诸君学习国文的时候, 该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去努力。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 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 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

我们认为, 虽然文中所写的“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也应当明白, 但是言语表达方式和法则的确更应该注重, 因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浙江王春燕老师, 在执教《猴王出世》时是这样进行“析路品语”教学的。

师:同学们, 请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课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 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两个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袁成露。

师:看看, 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 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 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生2:每句话都是三个字, 前边的字是动词, 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 应该是怎样的节奏呢?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都是动词, 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还要读得有激情。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 动起来?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 我也想读一读。

师: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我刚才看到那位男同学读的石猴有动作了, 请他来读。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跳起来了。

师:刚才的短句, 三个字, 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 动起来了。继续读,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第二个发现了。

生: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 后面是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 这个虫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 是昆虫吗?是长蛇。谁是石猴的朋友?

生: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同学们把它的勇武读出来, 谁来试试?

生: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 往下读, 更有意思了, 试试看,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幅对联, 我们来对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潇洒的石猴?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一起读。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连起来成长句子, 你还能读好吗?谁能读读, 自告奋勇。

生: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以后, 还要吸一口气, 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谁还来?

生: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得特别好, 我们一起读, 我起头, 你们下接———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 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记下来。

师:自己写自己的, 我来了解一下。

生1:友善活泼。

生2:有亲和力。

生3:活泼可爱。

生4:活灵活现。

师:王老师也写了一个 (板书:顽皮可爱) , 同学们, 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 活泼跳跃, 就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 表达做到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 就叫做“经典”!

…………

我们说, 王春燕老师的“析路品语”环节的教学也很经典。

(五) 拓展查验

“拓展”即指一个重要的语文“学点”理解后的拓展练习和巩固运用, “拓展”可以是课外拓展, 也可以是课内拓展;“查验”, 意在反馈、检验、矫正、强化, 做到既有“得”, 又有“理”。

这五个关键环节一环接着一环, 紧紧相连。由于这五个环节已经接受过无数次的教学检验, 不仅形成了最优化的认知流程, 而且各担其任、各显其效,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颠倒和减省, 否则会影响一部分教学效益。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教学常法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颠倒和减省?这是有其客观规律和推广原则的。

最简单、最易于操作地拓展, 大概是续写、改写以及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做, 最有利于学生此时情感的抒发, 也能初步考查学生读懂文本的程度。

最常用、最有实效地拓展, 大概要数将教学中筛选、甄别、品味过的新词妙语及其同义词语运用于自己的写话、仿句和基于课文段落的变式练习中, 以此反照习作。这样做, 最有利于考查“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理念的实现程度。

最立竿见影、最见课堂活力的拓展, 是用齐声朗读、师生对读或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展现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 不但可以部分考查“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理念的实现程度, 而且既节省教学时间, 又容易形成教学高潮。

目前比较常见的这三种方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单一方式地恰当运用, 或三者“混搭”运用, 都是有效的做法。仍以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为例。

师:同学们, 像这样精彩地描写石猴充满自信心理的语言, 还有很多。再读读。谁发现了?

生:石猴喜不自胜, 急抽身往外便走, 复瞑目蹲身, 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 什么是“大造化”?

生:这里指运气。

师:怎么读它呢?

生:石猴喜不自胜, 急抽身往外便走, 复瞑目蹲身, 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吗?

生1:众猴把他围住, 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生2:石猴却又瞑目蹲身, 往里一跳, 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 再建议加上动作。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 往里一跳, 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就读石猴的话———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大家一起来。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像个猴王的样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到相应的句子边上。

生1:我读到的这个猴王非常有自信, 有勇气。

生2:我读到的这个猴王大胆、勇敢。

师:每个人都读到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猴王。王老师也写了 (板书:敢作敢为) 。同学们, 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不仅仅是一只猴子, 更像一个人, 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 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个神, 他神通广大, 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小说中, 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请同学们抽空再读一读, 挑选自己认为最经典的片段背一背。

师:我想, 上了这节课, 大家一定发现了 (出示投影) ,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了什么, 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读———

生:写了什么人人看得见, 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

…………

三、高效教学需要抛锚式小环节

“抛锚式”教学是由美国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于1992年提出的。在“抛锚式”教学环节中, 教师借助情境引领学生发现、选定、解决某些问题的探究过程, 就像轮船在行驶中遇到问题时必须先“抛锚”暂时停靠一下, 再进行认真检查、分析和解决一样。这种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式”的教学, 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

课改以来的语文主流教学, 有三个“抛锚式”随机环节特别值得注意。

(一) 依据初读情况, 抛锚互动精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在中段阅读要求中提出, 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广西的钟惠老师执教的、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花钟》一课, 在“展学评赏”时, 是这样“适时抛锚试探”的:

师:课文读完了, 文中生字认识了吗?

(师出示词语:欣然怒放暮色干燥淡雅昆虫传播吻合一致)

师:借助拼音, 自己读读词语。

(生自己读词语)

师:都会读了, 去掉拼音, 谁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他做小老师, 读对了我们也跟着读。

生1:欣然怒放, 暮色, 干燥———

生2:淡雅, 昆虫, 传播———

生3:吻合, 一致。

师:生字也读准了, 很好。老师自己读时, 发现有几个句子不容易读好, 不知道你们读得怎么样? (此时“抛锚”是为了对文中的难句进行朗读精导)

(师出示句子: (1) 长期以来, 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 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2) 还有的花, 需要昆虫传播花粉, 才能结出种子, 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3)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组成花的“时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长期以来, 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 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师:停顿很不错, 句子也读通顺了。还有谁读?

生:还有的花, 需要昆虫传播花粉, 才能结出种子, 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师:孩子, 你的声音很动听, 句子读得也流利, 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 结出种子, 当它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 (一声) 。还有一句谁读?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 不急, 听老师读一读。 (教师读此句) 你还能再读读吗?

(生读)

师:再多读几遍, 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全班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孩子们, 以后我们再读长句子时, 像这样注意停顿, 一定能把句子读好读通。你们再读课文, 有信心把句子读得更好吗?

生:有!

…………

(二) 读文产生疑问, 小组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天津市和平区首席教师李际萌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是这样引发小组合作探究的———

生:中国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是啊, 中国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学生若有所思, 一时不能准确回答)

师:看来我们只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课文大家已经读过几遍了, 哪几段中隐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然后分小组讨论。

生1: (代表第一小组汇报) 课文二、三、四段都隐藏着问题的答案。第二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虽然在北京西北郊, 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第三段是对这座皇家园林为什么会“举世闻名”做了具体介绍, 没有可以直接回答的中心句。第四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2: (代表另一小组补充) 课文第五段也隐藏着问题的答案。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一句虽然因承前省略而没有再次提到“世界”二字, 却提示我们这座“举世闻名”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已经化成了一片灰烬, 再也无法复生, 所以圆明园的毁灭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掌声响起来!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平心而论, 他们的回答比我心中的答案还要全面、准确!

…………

(三) 品味细节描写, 学生讨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还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湖南省的刘亚雄老师执教的、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 就是这样组织讨论汇报的。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 让我们体会到嘎羧内心的情感, 我们如果能圈画出这些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象, 就能读出嘎羧的心, 读出它的情感。这就是品味细节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 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 自己试着来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课文的细节描写。请看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 然后根据提示进行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热烈的讨论, 我想你们一定找到品味细节描写的感觉了。现在就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指出:“对儿童来说, 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 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 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泉源。儿童的生长依靠运用这些泉源。”这三种最主要的“抛锚式”小环节,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儿童本能的需要, 使单纯的认知性教学变为以“情知相融、全体共好和主体实践”为显著特点的教学。这就是新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有效教学”关系中的新亮点!

首先, 择机引发学生个体经验的交流,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并被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所吸引, 有可能产生目标达到的切身感和体验感, 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生动活泼的主体性教学。

其次, 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建构知识、应用知识, 发现文本中的未知点和未定点, 同时也发现了自我的潜力与认同。

再次, 进行互检反馈评价, 或展开讨论、争议, 并进行意见综合等, 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化和外显化, 有利于学会交际与合作。增强学习的社会性与群体意识, 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而且有利于教师开展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群体学习活动。

又次, 利用学生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甚或是一个小错误, 把一个学习任务置于一种更宽广的背景下, 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地探讨问题, 进行实际操作和经验交流, 有利于在互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最后, 尽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具体“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对五个纵向建构性常规环节和三种“抛锚式”小环节组成的关于“怎么学”的常法应用, 将成为与“学什么”和“教什么”同等重要的内容。当然, 教学“常法”并非“死法”。这几个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互补、渗透、代偿。

这是因为, 在一般条件下, “常法”在策略论、方法论及其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提示性, 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样性在其本质特征上的统一。“常法”只是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在一般条件下公认可行的方法, 它并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特殊的和更好的方法。凡能在所有好课的历史“空白”处涂抹出了更加“非凡”的靓色, 都是令人敬佩的。但是我们只要探寻到“有它很好”, “没它不容易好”的常态教学航标, 对那些还没有学会讲课的教师来说, 就等于在他们日常的“教路”上安装了几个用于定向的必备“扶手”, 还有比让所有语文教师都上好某一节课, 实现常态高效教学更重要的事情吗?

篇4: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电专业 高效课堂 学案教学法

一、“学案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其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打造中职学校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案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材料。“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编写时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标准,以教材为主线,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精神。笔者认为导学案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该次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梳理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学习反思:学生的收获、疑惑。譬如:笔者在编制机械基础课程“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应用与判别”导学案时,给出如下的学习目标: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特点;举例说明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掌握新知识后,思考如下问题:鹤式起重机、汽车雨刮器、飞机起落架等分别属于下列哪种机构?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铰链四杆机构模型实验,总结曲柄存在条件及三种类型的判别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预习,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新课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有效利用导学案

“学案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有效利用导学案,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每一环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最终达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和有效教学。

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发放導学案,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导学引疑、自主质疑,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步,以学定教。课前教师对预习案有发必收,老师通过批改,了解学情,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定教,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互动解疑,展示提升。课中进行,小组合作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进行班内解疑,含学生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探究及展示,教学合一。

第四步,精讲释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或情境式讲解给以解答(包括课堂生成的与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五步,当堂训练,达标测评。课中进行,10分钟左右,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小组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给出每一小组学习成绩,对优胜组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第六步,归纳提高。课中进行,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改进提高。

二、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现有的中职机电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过大,内容重叠较多,重点过多、过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机械制造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而高速发展,教材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而编写校本教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鼓励教师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打破传统课程章节,跳出理论知识框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切入点,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恰当地安排到各项目任务中,不仅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并重,而且重视工作过程的学习评价,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2013年以来,《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实验教程》等多本项目校本教材投入高效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主编的《机械基础》世纪英才项目教材,共设置了齿轮减速器、铣床主轴传动系统、微调铣刀、空气压缩机、内燃机配气机构、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液压千斤顶、气动剪板机等八个项目任务,其中涵盖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动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为切入点,按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任务均有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情境创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任务学习评价等,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更高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深受学校主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机电专业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托项目任务,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件、视频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以来,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大都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进行。如笔者在铣工工艺学课教学中,每次课给出一项目任务图样。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独学、群学、小组谈论完成分析图样、拟定加工工艺设备、选择铣床、工件装夹方式、选择刀具、制订工作计划、在铣床上操作等学习过程,通过对加工件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整个过程,完成项目任务学习。项目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篇5: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我县实施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是:预习反馈、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这种基本模式是实施课改六字真言“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 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心”“先学后教”的理念。它与凯洛夫的基本课堂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凯洛夫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 先讲后学”。

预习反馈, 5—10分钟, 一般情况下, 课前预习, 课内反馈。为什么要课前预习, 就是为了落实“先学后教, 不学不教”的理念。预习内容, 可以是新授的内容, 也可以是已学过的内容。预习时间, 可以是早晨, 可以是晚上, 还可以是白天自习时间。预习方法, 学生按照“读、圈、点、划、写”的方法作预习记录。预习工具, 学生准备预习记录本和双色笔。预习过程, 教师要有效监控, 不能放羊式放任不管, 要巡查、发现并记载学生带普遍性的问题。“反馈”才是课堂上真正实施的第一步。预习过程有问题则反馈, 问题多, 多花点时间反馈, 无问题, 不反馈, 直接学新课。反馈的问题要展示在黑板上, 让学生来质疑, 来对抗、来生成。这个环节就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 10—15分钟, 一般有三种形式:独学、对学、群学。独学就是学生个体自由的学习, 学习的形式就是“读学”, 以读为主, 读写结合。在读写过程中, 存在问题时, 与对子一起互相帮扶学习, 称作“对学”。对学的形式就是“研学”, 通过对子互相研究把问题解决。如果两个对子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提交小组, 由组内同学来“群学”, 群学也叫“展学”, 但这种展示是组内“小展示”。

展示交流, 20—25分钟, 这是一节课的亮点与高潮处。在小展示中, 如果还有问题不能解决的, 提交全班来展示, 这叫做“大展示”。什么叫展示?展示就是暴露, 就是公开。问题公开化, 不能不懂装懂。问题“展示”了, 如果不“交流”, 达不到高效的目的, 甚至又可能会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上去。所以, 问题展示后, 要交流, 谁来交流, 学生交流, 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说, 唱, 也可以表演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三有”:有质疑、有对抗、有生成。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教师要做到“三点”:点燃、点拨、点评,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通过展示交流, 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 生命的狂欢”。

篇6: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关键词: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0 引言

在学校中,课堂是最基本最常态的细胞,是实施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追求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中职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俨然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中职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布置练习,学生只是被动的按要求去做。这种模式下,往往是教师们唯恐学生学得少,听得少,一遍遍的去强调,甚至满堂灌。而学生被动的学,没有自主性,缺乏学习热情。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快乐,教学效果却不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以教师为中心,按教材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缺乏能动和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素质发展也就成了空谈。

1.1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讲授,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在整节课地讲授知识,学生在满堂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验证和实际操作,导致好多学生理论知识讲起来头头是道,可工作中一旦应用起来,就手足无措了。

1.2 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换句话说,老师是逼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的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应用教材。在课后,学生却要做大量的作业来巩固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的负担,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热情。

1.3 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不强,教师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们吃的是“大锅饭”。表面上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都在听,而实际上能听进去、听得懂的只是一少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学生根本就消化不了,上课对他们而言,成了一种折磨。

这些弊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理念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使一节课上得好,上的高效,学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收获的乐趣, 成为广大的中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梦想。

2 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主动思考,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一节课)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前提是看能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评价高效课堂效益的主要标准是看这堂课是否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热烈,充满激情,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学习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思考、主动吸收消化的课堂。

因此,我们要懂得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常规课堂的“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努力尝试“教与评”。 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3 转变观念,寻找症结,创建高效课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将讲堂变学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才能在课前做好准备,查看资料,课上才能有的放矢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吸收课堂知识。还要注意创设“自觉学”、“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3.2 课堂上构建激趣的问题情境。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学习的愿望往往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由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引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从始至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构建激趣的问题情境的要点在于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对于学生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动脑,自己思考。提问的方式,不需要循规蹈矩,一定要提问的有技巧,有意义。另外,提问,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3.3 创造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则是最直接的判断者,从学生身上,可以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东西。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好,彼此团结协作,这样的话,对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效率高,他们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所以,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必须积极开展小组形式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小组发挥它的作用,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在组建小组时,应注意学习个体的差异性,才能让课堂充满团队协作的氛围。同时通过小组竞赛和互评、教师适当的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全体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作好准备。

3.4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古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做到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再去发现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完成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3]张刘祥,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篇7: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在学校中, 课堂是最基本最常态的细胞, 是实施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追求是教学的本质特性, 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更是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中职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俨然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 是中职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布置练习, 学生只是被动的按要求去做。这种模式下, 往往是教师们唯恐学生学得少, 听得少, 一遍遍的去强调, 甚至满堂灌。而学生被动的学, 没有自主性, 缺乏学习热情。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快乐, 教学效果却不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以教师为中心, 按教材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使课堂缺乏能动和创新,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压抑, 学生的素质发展也就成了空谈。

1.1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往往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的讲授, 重理论知识, 轻实践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在整节课地讲授知识, 学生在满堂地接受知识, 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验证和实际操作, 导致好多学生理论知识讲起来头头是道, 可工作中一旦应用起来, 就手足无措了。

1.2 在课堂上,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

换句话说, 老师是逼着学生走进教材, 而不是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让学生们主动的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应用教材。在课后, 学生却要做大量的作业来巩固知识, 增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的负担, 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热情。

1.3 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不强, 教师授课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们吃的是“大锅饭”。

表面上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都在听, 而实际上能听进去、听得懂的只是一少部分学生, 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学生根本就消化不了, 上课对他们而言, 成了一种折磨。

这些弊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 这种教学理念已大大落后于时代, 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使一节课上得好, 上的高效, 学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使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收获的乐趣, 成为广大的中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梦想。

2 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主动思考, 在单位时间内 (通常是一节课) 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前提是看能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立足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评价高效课堂效益的主要标准是看这堂课是否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气氛热烈, 充满激情,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学习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课堂, 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思考、主动吸收消化的课堂。

因此, 我们要懂得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要减少常规课堂的“讲与听”, 增加“说与做”, 努力尝试“教与评”。让教师快乐地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 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3 转变观念, 寻找症结, 创建高效课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 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积极探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要将讲堂变学堂,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 才能在课前做好准备, 查看资料, 课上才能有的放矢的学习, 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吸收课堂知识。还要注意创设“自觉学”、“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 要注重对学生的训练, 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3.2 课堂上构建激趣的问题情境。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学习的愿望往往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由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当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 引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从始至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构建激趣的问题情境的要点在于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的提问对于学生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 可以引发学生动脑, 自己思考。提问的方式, 不需要循规蹈矩, 一定要提问的有技巧, 有意义。另外, 提问, 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3.3 创造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 是学习中最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则是最直接的判断者, 从学生身上, 可以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东西。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氛围好, 彼此团结协作, 这样的话, 对于学生吸收课堂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效率高, 他们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所以, 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 必须积极开展小组形式的学习模式, 让学习小组发挥它的作用, 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在组建小组时, 应注意学习个体的差异性, 才能让课堂充满团队协作的氛围。同时通过小组竞赛和互评、教师适当的激励,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实现全体学生的高效学习, 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作好准备。

3.4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

古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机会,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思考, 从而发现问题。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 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质疑, 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变“学会”为“会学”, 做到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再去发现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 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 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达到完成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最终目标。

摘要:课堂是学校中最基本、最常态的细胞, 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抑, 存在许多弊端。作为中职教师,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寻找症结, 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 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 努力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2) .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4.

[3]张刘祥, 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篇8:中川乡中心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自我校申报的“民办学校活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列为“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后,我校全体师生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和主持下,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在基础年级脚踏实地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验,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校教改之路越走越宽,教师们坚持教改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回顾近两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现作中期总结报告如下。

一、在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建构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杜郎口学校“高效课堂”等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提出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形成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较完整的指导性意见。

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学习。

两个转变: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当堂评价。

四项要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教学效果当堂反馈。

五个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合作学习原则;探究学习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和成功学习原则。

上述改革指导性意见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改革的起点和归宿是努力改善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质量(不仅限于学习质量),改变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激发生命成长的活力。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自由与自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不仅是学习效果),关键是把课堂最大化的还给学生,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最佳课堂环境和条件。

二、在实验与探索中稳步推进课堂结构的改变

为探索课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老师们进行课改的信心,学校每学期举行“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在第一届“生本活力大赛”的基础上,派出课改积极分子,由校长亲自带队,到全国多所课改先进学校取经学习,带回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不惜巨资强化了硬件建设,先后按新课堂要求改建了两个多媒体大教室,精心设计了专门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桌椅,供校级大赛课和展示课使用;配备了高清摄像机,提升了校园网带宽,保证每个老师都能及时观摩校级课改公开课。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三届“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每次组织形式都有所不同,由最初学校指定个别有课改热情的中青年教师典型引路,到科组推荐,再到全员参与初赛,科组选拔优秀者参加校级决赛,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参与范围。本学期即将进行的第四届大赛,决定采用四级推门听课的方式进行,目的是实现赛课的常态化,将通过前期试验探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推广应用到常态课堂,至此,参与新模式改革实验的教师逐步达到了100%。从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讲,由最初的组建实验班,扩展形成实验年级,到初中和高中的基础年级全部参加,学生参与率也越来越高。参与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表明我校围绕课题进行的课改实验正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常态化。

三、在总结与反思中提炼形成新模式

初中年级的“三四五”导学式教学模式解读。“三”即为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基本板块:预习(自学)、展示、反馈。“四”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循环程序:第一循环为独立预习、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第二循环为合作探究、联动展示、评价反馈;第三循环为迁移训练、拓展展示、评价反馈;第四循环为自我诊断、穿插巩固、评价小结。“五”为课堂教学原则的“五项要求”:一是自学预习要充分,二是学生展示要精彩,三是小组互动联动要有质量内涵,四是教师指导要个性化,五是评价要有激励性。

高中年级的“三个基于”自主学习模式,即“基于教的学,基于做的学,基于研的学”,通过引导学生为教会同伴而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而学,真正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高中青年历史教师李娜在大赛课上将自己定位为“导演”的角色,让平时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做“主演”,进行了“小先生制”的尝试,其他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在课前预习时广泛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了精彩的重演历史性的角色化展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校领导层逐步由管理型向学习型转化,整个行政团队向“专家治校”方向发展,骆校长关于课改的阶段性总结论文《用情感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获得省级一等奖,多名中层干部的论文也相继获得各项省级奖励。一部分中老年教师迅速转变了观念,从原本观望转为积极参与,努力触摸教改最前沿。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课改,接受着最新的教育理论的洗礼,迅速站稳讲台,成为教学改革的急先锋。

课堂教学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座位由传统的秧田式转变为马蹄式,强化了小组合作学习。孩子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赞许;课堂形式的转变,得到了广雅本部教学督导团专家的赞誉;逐步走向常态化的教改,也得到了周边地区兄弟学校的关注,对周边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推进课题实验研究的基本经验

1. 行政推动是保障。学校行政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学校教改的走向,在多考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既然认准了改革的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校长、副校长,到中层领导,到科组长,自上而下,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形成机制,层层推进。

2. 转变观念是根本。新的学校就应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全体教师,只有转变了全体教师,乃至学生家长旧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才能够顺利推进。

3. 集体性反思是动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模式,加上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各异,如果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胶柱鼓瑟,只能处处碰壁,损伤改革的热情和决心,只有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迅速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纠正改革的偏差,这样,课改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4. 全体参与可持续。只有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课程改革才能有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才能走向常态化,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要对推动改革进行制度性的设计与安排,及时制定适应课改需要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到课改中来。

上一篇:园艺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复赛即兴主持题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