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

2024-04-17

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精选3篇)

篇1: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

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材料

近来干旱形势持续严峻,什川乡紧紧围绕省、市、县关于做好当前抗旱生产工作的相关精神,加大饮水困难群众摸底上报工作,极力解决群众抗旱生产困难实际,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群众改种耐旱作物,扩大小杂粮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确保群众饮用水不出现问题,今年种植业不减产。

一、什川乡基本情况

什川乡位于通渭县西南部,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4293户2027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8人,城镇低保户32户41人,农村低保户907户3497人,农村五保户155户174人。现有耕地面积9.3万亩,其中梯田面积8.35万亩,年平均气温5-6摄氏度、年降雨量420毫米、无霜期135天,属温凉半干旱内陆气候。辖区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产生活条件十分严酷。

二、全乡饮用水情况

全乡群众饮用水主要依靠水窖,现有水窖9400多眼,户均2.2眼,目前蓄水为满窖的水窖仅占总数的10%,有30%的水窖蓄水在半窖以上,50%的水窖蓄水在1/3以下。部分村群众饮用水依靠井水、河水、土坝或泉水,其中什川、大湾、阳坡等村有300多户群众利用水井供水,能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古城村有河流经过,水质为咸水,能保证本村大畜生饮用水供给;什川村有土坝一处,能供应周围群众大牲畜饮用水;大湾、吴湾、太山、宗荣湾等村

有泉水,太山村基本上每个社有泉水,即使干旱严重,也能确保群众用水。

三、抗旱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扎实摸底,充分掌握当前旱情形势。

各村委会主任主要负责,每天依次按五保户、特殊对象和困难群众,逐一入户调查摸底,弄清本村当前人畜饮水困难情况;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旱情,做好当前农业生产旱情统计。建立台账,并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将汇总结果及时上报乡政府汇总,充分掌握全乡饮水用水困难及当前农业生产旱情状况。二是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群众日常用水。

结合省委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各联村单位,积极争取抗旱资金。根据摸底掌握群众饮用水困难情况,合理利用县上下拨及联村单位帮扶抗旱资金,采取农户自己拉、政府帮着送相结合的形式,将抗旱资金送到农户手中,组织农户自己拉水;对条件艰苦,缺少劳力的农户,乡上组织拉水,并将水送到这些群众家中,保证群众日常用水。

三是调整结构,最大确保群众农业增收。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组织群众覆膜种植玉米,积极筹措资金,推广耐旱作物种植,动员扶持农户多种秋天,对死苗严重的地块,实施改种,尽最大可能,确保群众在抗旱生产中增收。

篇2: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

一、什川乡基本情况

什川乡位于通渭县、西南部,东接第三铺乡,南与榜罗镇相邻,北与马营镇毗连,西连陇西县权家湾乡、渭阳乡,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5万亩。全乡共辖16个村,108个村民小组,4293户,2027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8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68元,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3.40元,农民年人均财政收入大约800元左右。

全乡共有14所学校,其中独立初中1所,九年制学校1所,中心小学1所,农村小学11所,现有在校初中学生1317人;有小学生1648人。什川中学属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百余人。全乡14所中小学校共有教学班级94个,其中初中23个,班均57人,无超大班额;小学71个,班均23人,无超大班额。共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初中教师84人,小学教师72人。

二、各项指标达标情况

(一)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人口,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2854人,其中女童1049人,入学率均为百分之百;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2480人,其中女童1233人,入学率均为百分之百;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2032人,其中女童987人,入学率均为百分之百。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学1648人,其中女童780人,入学率均为百分之百。初中适龄少年人口,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1179人,入学率99.2%;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1167人,入学率99%;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1308人,入学率98.9%,, 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学1331人,入学率98.9%,入学率达到国家两基指标。

(二)辍学率:小学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辍学22人,辍学率为0.77%;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辍学18人,辍学率为0.73%;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辍学7人,辍学率为0.34%,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辍学24人,辍学率为2%;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辍学23人,辍学率为1.9%;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辍学14人,辍学率为1.1%。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学小学、初中辍学率均为零。

(三)完成率:15周岁人口,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292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5.2%;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570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5.1%;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402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6.2%;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学404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6.04%。17周岁人口,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学170人,中等教育完成率91%;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学425人,中等教育完成率91%;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学459人,中等教育完成率92%;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学570人,中等教育完成率92.5%。

(四)青壮年非文盲率:全乡现有15至50周岁青壮年人口15143人,其中非文盲人数14760人,非文盲率为97.5%,近三年脱盲人员635人,其中女420人,巩固率为百分之百;其中二零一零年九月至二零一一年八月共扫除文盲200人,其中女122人。

(五)教师队伍中:中小学专任教师资格合格率百分之百,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百分之百;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7.2%;2001年新补充教师100名,学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校长合格率为百分之百。

小学生师比23比1;初中生师比16比1,没有产生新的代课教师。

(六)办学条件:目前全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15557平方米,其中小学8458平方米,生均5.13平方米,初中7099平方米,生均5.39平方米。小学C级危房率比2%,初中C级危房率比1.42%。初中生均图书17.5册;小学生均图书18.3册。教学仪器配齐率: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室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音体美器材为三类标准。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我乡始终把发展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我们调整充实两基机构,成

立了由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市、县两基迎国检会议精神,明确了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次召开办公会,加大宣传力度,听取两基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两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次组织召开乡村干部、中小学校长参加的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提出举全乡之力,扎实抓好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要求,实行各村、各学校定期向乡政府汇报两基工作的制度。在两基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作用,加强过程督导,先后进行了两基资料滚动,学校图书配备使用、实验教学设施配备、实验教学管理、控辍工作等专项评估检查,有力地推动了我乡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两基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二)多措并举,抓好控辍保学

在宣传《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增强依法送子女入学意识的基础上,坚持保学控辍工作四包六到位,即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校长包学校、教师包学生,并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动员工作到位、执法到位。建立流失学生报告制,实行学校承诺制,减少学校因素的辍学。学校派教师进村入户对辍学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政策,扶助入学。由于控辍保学措施有力,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辍学现象。

(三)加强培训,扫除剩余文盲

一是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乡党委、乡政府始终把扫盲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我乡剩余青壮年文盲多、居住分散等实际,认真研究扫盲工作,采取了相应的工作措施:首先稳定成教队伍,配备了以乡、村两级干部为骨干的扫盲干部,任命了以中小学优秀教师为主力的扫盲教师,同时,聘请了部分高、初中毕业回乡的优秀学生等,组成了9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其次采取集中上课与分散辅导、教师包教与学生送字上门相结合的扫盲办法。利用周末、家长带孩子开学报到时间、家长会时间、农闲时间,在各学校集中开办扫盲班,即上文化课,也讲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和沼气使用技术,实行识字、农技共进餐,借助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实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措施和双线承包责任制,即政府与各行政村、各学校签订了相关责任书,学校与教师签订了扫除文盲责任书。使学习文化知识与农科技术培训相结合,达到让广大农民学一门技术、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据统计,全乡拥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农民又化技术学校14所,办学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乡村验收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

四、多方筹措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投资近20万元,硬化什川初中、太山学校、贾家山小学校园8000多平方米;投资14万元,太山学校新建教师宿舍6间;投资12.5万元,粉刷校舍2万多平方米,油漆门窗1000多平方米;投资3.5万元,什川中学购置桌凳140套;投资0.9万元,中心小学购置电脑桌椅35套;投资2万余元,定制班风、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保护花草牌等700多块。经过近两年的大力建设,彻底杜绝了校舍D级危房。目前全乡中小学校舍均达到一无两有六配套,什川中学有可容纳430人住宿的寄宿楼一栋,600人就餐的餐厅两个。

五、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

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强调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实施谁的课谁负责,谁的班谁负责,遇到问题人人主动管的教育模式,扎实开展五好习惯(即倾听、发言、朗读、思维、作业)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从备课提高有效性、上课体现时代性、作业加强精选性、辅导注重及时性、评价倡导发展性等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切实改进教学常规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近三年初中毕业会考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其中二零零八年荣获全县第一名。在抓好文化课的同时,继续提倡五育并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全县组织的小学生

运动会中,贾家山小学多次获奖,在二零一零年荣获全县团体第一名。全乡中小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及课时。二零零九年小学毕业472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初中毕业375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其中升入高中319人,升学率85.1%;二零一零年小学毕业500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初中毕业367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其中升入高中313人,升学率85.3%;二零一一年小学毕业395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初中毕业404人,毕业率百分之百,其中升入高中346人,升学率85.7%。

六、加强管理,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我乡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来抓,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意识,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一是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范围,严格执行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登记制度。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安全教育课,开学的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周,通过主题活动、图片展览、普法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途径,教育学生注意交通、饮食、消防、森林防火安全和教育学生未成年人不得外出打工等,每学期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填写好安全台账。三是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共排查校园周边精神病患者2人,乡村社干部联合监控,做到安全制度健全、隐患排查细致、档案资料完整。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到位,全乡师生安全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近三年来,我乡中小学从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代课教师所占比例大;二是流动人口子女进校读书,异动随意性大,给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三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由于教师编制不足,配备专职实验人员存在困难,这是今后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四是什川初中还有近200人在校外寄宿,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不便。

篇3:什川乡抗旱工作汇报

沧海桑田,急剧变化。居于穷山僻壤中的通渭什川人,经过近两年发扬“苦干不苦熬”的精神,终于使昔日“苦瘠甲天下”的“什川人家”跳出了“靠天吃饭”的圈子而走进了“种草养畜”的大行列,全乡的牛羊市场每集由以前的三五头发展到如今的成百头,招来了武山、洛门、甘谷等外地的客商,每集交易额达50万元以上,丰收的喜悦让走上富裕道路的什川人民激动不已。这一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了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认真践

行科学发展观的无比智慧和辛勤汗水。

科学决策定思路 确定规划明目标

什川乡共有16个村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小组,4291户,20000余人,平均海拔2112米,人均耕地4.7亩。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该乡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长期以来,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效益很低,人民生活相当困难。新一届乡领导班子调整以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总结历届班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三个月时间踏遍了全乡所有的沟沟峁昴,并发动全乡上下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寻找经济发展的路子。70高龄的老党员席万祥分析说:“当地土地广阔,气候凉,旱情重,不适宜种粮食作物,最适合种草,只有大力发展养殖业才是出路,如果把这种天然优势变成经济优

势,不信什川人就不得富”。老人的话印证了乡党委一班人几个月来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乡上决定把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推动全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并利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有利时机,采取“政府搭桥,信用合作贷款的模式”,畜牧部门指导,按照“五统二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筑、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的原则,采取大户带小户、富裕户带贫困户,组建“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提高科技含量,达到

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

优势政策增活力 培育重点上规模

为把什川乡建成以农业结构调整、草畜配套、生态能源为一体的基地农业经济生态模式,全乡牛羊养殖业形成市场规模,使什川人早日走上富路,乡党委一班人多方争取,调剂了一批发展资金,整合什川、吴湾、盘龙、地

八、崖边等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规模养殖户和促进牛羊养殖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为养殖户提供围栏、水泥、红砖、竹板及棚膜等配套物资修建标准化暖棚圈舍及解决养殖户贷款贴息;二是养殖户引进一头牛补助500元,引进两头补助800元,引进3头补助1000元,每引进1只羊补助100元,并签订长期养殖协议;三是建成秸秆青贮氨化池30立方米以上的养殖户,每座补助现金100元、水泥半吨、并奖励水泵一台;四是结

合“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组建“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56个,发展成员392户,为养殖户解决信用资金256.8万元,不足部分由农户自筹,对养牛5头以上、养羊15只以上的农户平均每户投入资金1.8万元,基本上解决了制约草畜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在优势政策的鼓励支持和党政组织、技术部门的包抓下,截至目前,全乡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2.6万亩,全膜玉米2.53万亩,发展规模养殖户达到1200多户,大家畜存栏达到1.32万头(匹),出栏1500头(匹),牧业总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席顺成是发展的典型养牛大户,现正常存栏肉牛20头左右,今年该户出售自繁牛6头,育肥出售肉牛22头,纯收入6万多元,自家42.5亩地一半种了牧草、一半种了全膜玉米。

强化服务解难题 科技兴牧增效益

围绕牛羊养殖规模化、市场化、什川乡通过努力强化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靠科技,提高牛羊养殖效益。首先从品种上进行改良,在什川、盘龙、崖边三村建立黄牛冻配点3处,从山东引进鲁西黄牛、夏洛来等品种牛和小尾寒羊,更新了当地牛羊育肥周期长、饲养转化率低、胴体瘦肉率低等品种缺陷,发挥了优良品种优势。其首在引进品种的过程中,由山东技术员集中传授养殖技术,并逐户上门指导,解决了良种牛羊在当地适应的过程,并且由县畜牧局技术员认真主持,通过举办培训班,给养殖户讲解并现场指导饲草氨化技术,同时就日常饲养管理及疫疾防

治等环节进行培训,并发挥“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的作用,开展组内互帮互学,提高饲养水平。什川、吴湾等5村成立了养殖协会,在协会中建立了党支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什川乡扶持群众大力发展草畜产业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老百姓和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是的,工作思路的调整,使什川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到过什川的人们无不为什川人的变化而感叹。16个村先后被省委、市委、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党组织”,乡党委在今年“七一”也被市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上一篇:工艺品的说明文作文下一篇:大学新生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