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2024-05-04

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精选9篇)

篇1: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依然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2013,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离开自己所在的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到渝东南地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彭水一中支教。

3月,从永川到彭水,路程300公里;1月,从彭水回永川,路程依然300公里。但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着不断从眼前消逝的青山绿水,我的内心却充满着无比的眷恋:一点点真实的瞬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次深刻的反思……

一、支教:踌躇满志到彭水

202月底,我到彭水支教的消息不胫而走,朋友们纷纷饯行告别:或言利用一年时间,了解彭水风情人情;或叮嘱走遍彭水,了解彭水教育现状;或勉励机会难得,好好珍惜;或告诫洁身自好,莫拈花惹草……

3月4日,阳光明媚、乍暖还寒。将手中的教学工作移交,将处室的德育工作移交,带着永川赴彭水支教队队长这个全新身份,我与永川中学黄兵,北山中学李中标,文理附中郑界才,永川九中张伦信、黄家莲,大安初中魏著,陈食初中杨清强,双石初中蒋生全,双竹初中邓益,离开熟悉的永川,离开熟悉的校园,告别家中的妻子和女儿,带着丰满的教育理想和十足的教育信念,来到了陌生的彭水县。

下午,我们参加了彭水教委组织的“彭水‘三区支教’工作启动大会”。永川十名支教教师,被安排在四所学校:杨清强一人在县城的汉葭镇中,蒋生全、邓益在距离县城约50公里的郁山镇中,魏著、张伦信、黄家莲在距县城不远实验中学,我与黄兵、李中标、郑界才在彭水一中。

我在脑海中想像着:支教学校的样子,新同事的表情,还有孩子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二、乐教:沉下心去做教师

1.语文:深耕细养

我先后从事彭水一中高级(届)19班、27班,高2013级(届)15班语文教学工作。为熟悉年级基本情况,刚到的第一周(实际为第二周)我没有接手新课,而是听完了年级组所有语文教师的课,了解年级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做法和教师的基本情况,写出听课随感数篇,为自己后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定下了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听课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正因如此,一年里虽然横跨两个年级,但我对语文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基本做法没有改变,即坚持“立人:语文教育之本”的核心理念,坚持“深耕细养”的语文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教会学生思维、思考。具体地讲,我与年级组语文教师一起,突出五个“走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集体备课:从规范走向引领

年级语文组每周三进行集体备课,其基本模式为:第一节听课,第二节评课,第三节备课。由于教师们大多为新分配到校的年轻教师,大家的工作态度都积极主动、踏实肯干。但遗憾的是,在评课时不少教师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抓不住教育教学的重点,谈一些无关痛痒的伪问题,没有找到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为此,我与备课组长一起,制定了“定·备·议·引”的备课模式和“备·听·评·引”的听评课模式。

备课模式:“定”,一是定任务,即学期开始给每位教师定主备课文的篇目;二是定人员,明确每篇课文的责任人;三是定模块,对集体备课书写的模式进行严格规定。“备”,一是主备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任务查找资料进行备课,二是非主备老师要根据每周集体备课的篇目对课文进行熟悉,有自己的理解。“议”,即在集体备课时,大家根据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谈自己的看法、理解或困惑,大家集体商议、讲论。“引”,指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各单元、篇目在教材中的地位、价值等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对年轻教师进行引领。

听评课模式:“备”,即听课前,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做到有备而教,有备而听。“听”,即认真听执教者上课,认真笔记,深入思考。“评”,每次上课前指定三名年轻教师进行主评,其余教师进行副评。“引”即在年轻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起到引领年轻教师的作用。

无论是备课、听课、评课,都重在从规范走向引领,使备课、听课、评课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备课组教师整体成长。一年来,我先后在集体备课会上进行了《说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材如何取舍》《长文如何短教》《浅文如何深教》等主题发言,到彭水郁山中学作“闲聊与浅谈”的讲座。听课60余节,在备课组评课达40余节。经过一年的努力,备课组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评课,大多能畅所欲言,且所谈皆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课文理解显得深邃,评课显得有理论、有细节、有感悟。

(2)课堂教学:从无题走向主题

备课组教师语文教学,大多按照课文顺序,一篇一篇进行教学。对每一篇课文,教师们往往面面俱到,没有教学的侧重点,也没有具体的教学规划。为此,我带领备课组教师进行课文主题教学的尝试。

所谓“主题教学”,并不一定是主题思想,而是每篇课文的教学有一个侧重点。

在必修一教学时,针对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我与教师们一起确定了这样的教学主题:《沁园春·长沙》确定了“视野与胸襟--当代青年应何为”的主题,《雨巷》确定了“心境忧伤,前路茫茫”的主题,《再别康桥》确定了“寻觅心灵的栖息地”的主题。第二单元的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确定了“多角度读文言”的主题,分别从音、义、句角度,从抓关键词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进行阅读。《荆轲刺秦王》确定了“梳理思路”和分析场面描写的主题。《鸿门宴》则确定了落实翻译和梳理故事情节的主题。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确定了“说,还是不说”,突出圈点批注、名句点拨的.主题。《小狗包弟》突出“为学生弥补这一课”的主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突出人物细节描写的主题。

在必修二教学时,针对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确定了分别从地点变换、情感变化、荷塘月色梳理思路和赏析第4段文字的主题。《故都的秋》确定了让学生反复阅读全文,从文章结构、素材选取、手法运用、段落写作等角度看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的教学主题。第三单元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兰亭集序》确定了“生命的哲学思考”的主题。《赤壁赋》确定了“自省:心灵的对话”的主题。《游褒禅山记》确定了“成功需要哪些条件”的主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沁园春·长沙》《记念刘和珍君》《赤壁赋》《林黛玉进贾府》《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公开课,用自己对课文主题教学的方式带领教师们进行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努力,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线索更简约,效果更明显。

(3)作文教学:从随意走向系统

作文教学是彭水一中高中语文组的软肋。教师们在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十分明显。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是一空白,即使有作文教学的教师,也显得异常的随意、盲目。教师们说,不知道怎样讲作文。

针对这一情况,我与备课组教师一起对必修1-5册的“表达与交流”进行了梳理,找准了教材对写作教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一上期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分别从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第二阶段为高一下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第三阶段为高二上期,主要从写作的更高要求训练:深刻、充实、文采、新颖等角度进行写作训练。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目标进行了调整和分解,分“三阶六步”进行。

第一阶为记叙文写作,分高一上、下学期进行训练。上期主要进行写人的训练,分别写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师、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亲人、学习中一位友好的同学、历史上一位崇敬的人物等;下期主要进行写事的训练,分别写自己与亲人中发生的一次刻骨铭心的事、与老师之间的一件事、与同学之间的一件事、写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等。

第二阶为议论文写作,分高二上、下学期进行。上期主要进行就一件事或一个人谈自己看法的训练,相当于杂文。下期主要对学生进行提出自己论点,并能运用论据,采用一定的论证方法进行立论、驳论等训练。

第三阶为深化写作,分高三上、下期进行。上期主要进行学生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个性化写作的训练,从而找到自己擅长的写作方式。下期主要针对高考进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不同命题形式的审题、构思训练,力求写得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

通过“三阶六步”的规划及第一阶的实践,我们在学生随笔中贯穿各阶段的训练主题,使学生随笔不再随意、随性、随便,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真正达到了训练学生写作的目的,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4)考试评卷:从粗糙走向精细

考试、评卷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引领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而且引领着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考试试题的命制和评卷的标准显得异常重要。

然而,我所在的语文备课组,不够重视考试试题的命制和评卷标准的统一。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在评卷和讲评时标准不清,不少学生也因此找不到自己丢分的原因,越考越糊涂。

为此,我主动向备课组长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是有考必有纲,即无论月考、期中考试等,备课组都必须仿照高考说明的样式制定考试说明,让每位学生明确考试范围、基本题型、分值分配、试题难度等,突出考服务于学(而不是学服从于考)。二是有评必有据,即评卷前备课组必须就命题人提供的的参考答案进行讨论,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和得分点等角度重新审视答案,力求全面、简约、易懂。阅卷时做到给分有据、扣分有理,评卷时要给学生讲得明白:既明白考点,又明白方法;既明白失分原因,又懂得答题格式。

经过一年的规范和努力,备课组教师们养成了规范命题、评卷的习惯,教师们在命题、评卷时前少了一份随意,多了一份慎重;少了一份粗糙,多了一份精细。两个备课组都形成了“有问题先商量,有疑问先讨论”的教研风气。

(5)新闻点击: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中距离城区较远,学生信息相对闭塞,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极为不利。学校阅览室虽有不少报刊杂志,但由于学生忙于课本学习和作业完成,少有学生进入阅览室。不少学生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死读书”。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将自己创设的“新闻点击”课搬上一中讲台。所谓“新闻点击”,就是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课,选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新闻的人或事件进行评说。我先后为一中学生上新闻点击课30余节,从普通市民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环境问题到高考变革,从国内新闻到国外时事,都成了我语文课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大大改变了学生因“忙”于学习而无法了解社会的现状,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2012级彭军、吴波两位老师听课后,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着这样的“新闻点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和实践,他们明显感受到:新闻点击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的积累,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开始变化,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逐渐变得深刻。这一变化让备课组内很多教师看到“新闻点击”课的价值,不少教师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开设“新闻点击”课,以改变当前学生语文学习内容过于狭窄的局面。

不仅如此,我还组织学生观看《美丽人生》《活着》等优秀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大型访谈节目《正青春》,我撰写的《青春话题与教育问题》观后感,发表在《今日教育》(2013年第12期)上。

2.德育:心在现场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我在彭水一中从事的“主业”,那么,德育工作就是我的“副业”。一年来,我被聘为彭水一中德育处顾问。主要与德育处一起制定德育规划,完善德育制度,优化德育考评,组织德育活动。虽然所做的事情不多,但每次活动我都做到身在其间、心在现场。我主要协助德育处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全程参与主题班会大赛。2013年春期,我担任彭水一中班主任主题班会大赛主评委,参与了18节主题班会的听课工作,并根据主题班会中存在的优点、问题及引发的思考,写成了七千多字的点评报告--“今天,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班级生活”,报告真实、中肯,提出了给孩子“有规划、有情趣”的班级生活的呼吁,受到与会班主任教师赞同与好评。

二是指导教师参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2013年秋期,我担任彭水一中片区(彭水一中、实验中学、职教中心、郁山中学、连湖中学、保家中学、走马中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委,用心参与每一项评价。活动结束,我作为评委代表,对基本功大赛进行现场点评。评价有理有据,受到教师们的认同。我对代表片区参赛的一中3名教师进行指导,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教育是一件需要用心、用情、用脑的事业,德育更是如此。它需要的不是口头的说教,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简单地说,德育需要教育者的心在现场。

3.引领:播种希望

教育是播种的事业,是引领的事业。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不仅要引领所教的学生,还要引领身边的年轻教师。

行动是无声的引领。在彭水一中的一年里,我阅读文学、哲学、教育、历史等书籍50余本。这一行动无声地影响着所在备课组的教师和班上的学生。年轻好学、积极上进的彭军老师最有“心机”,他不仅坚持每天听我的课,而且还关注我所阅读的书籍。我通过对他进行推荐阅读,扩展了他的阅读领域,打开了他的关注视野,改变了他思维的方式。

要真正理解教育,必须跳出教育本身,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教育。我用自己的人文观点,教育理念,从更宏大的角度引领教师们认识教育,认识语文教学的责任与担当。时至今天,彭军、吴波、李日呷、陈帅、徐燕、文友根等年轻教师看待教育的眼光已有很大改变,他们解读教材的角度也与同龄教师有所不同,显得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

这些年轻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诚然,这种变化并非我的功劳,而是源于他们的好学与努力。我的到来,只是为他们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就像当年萱花中学周高辉老师为我打开一扇窗一样。或许,这才是我留给彭水一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才是语文的种子,这才是教育的希望。

三、受教:一年经历益终身

一年,365天。如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像树的年轮的一样,围着一个中心周而复始地画圈,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让我们心生厌倦。2013,是我在彭水支教的一年,也是在彭水受教的一年。一年的经历,使我拥有更清楚的眼光看待教育,拥有更理性的方式认识自己。2013,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并将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段经历将让我受益终身。

1.从渝西到渝东,改变的不只是方向,更是看待教育的眼光。

(1)教育很复杂,需要少“管”多“理”。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中国的教育而言,不成功的教育都是相似的,成功的教育则各有不同。可惜的是,中国成功的教育太少太少。要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靠一场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要实现重庆教育的均衡发展,仅靠领雁工程、“三区”支教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教育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是说得头头是道,做得简单粗糙。正因如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在充分认识教育复杂性的基础上明白,教育不是今天一个模式,明天一个仿效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学校本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千头万绪的教育中抓住教育教学的牛鼻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少“管”多“理”。所谓“少管”,就是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尽量少地指手画脚,避免不同部门对教师管得太多,管理太泛的现象发生。所谓“多理”,就是学校要理清教育教学的思路,理清各部门、各岗位的基本职责,理清教育教学的头绪,让管理的思路更简洁,让管理的线条更明晰。简单地讲,成功的学校管理应让复杂的教育变得简约、明了,而不是越搞越复杂。

(2)师资很关键,需要轻“训”重“养”。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这是国家和学校对教育的共识。正因如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极期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却收效不佳。彭水一中对年轻教师的培训是极其重视的,每学期派教师到北京崇文、重庆南开等地进行一月或一周的蹲点学习,暑期对年轻教育进行带薪培训等等。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明显。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训”得太多,“养”得太少。我们派人参加各级培训或请人到校进行培训,这些都是一种外力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入侵”,并非出自教师的需求和自愿。其实,在教师的心灵深处,更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关心、关怀,受到学校领导到的重视和重用。管理者的肯定和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年轻教师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需要的不一定是一级又一级、一次又一次的培训,而是形成一种重视年轻教师、关心年轻教师培养的氛围。

(3)学生很重要,需要避“短”求“长”。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相信,今天的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必将以同样的方式加倍回赠我们的社会。正因如此,教师要尽力避免在应试教育中的短视,尽能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江北区教师进行学院李大对院长有个观点,虽然很俗,但却极有道理。她说,如果我们的教师用丈母娘或的婆婆妈的眼光培养学生, 那么,他(她)所实施的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李教授的观点可能显得绝对,但言语的背后道出的正是当前我们对学生教育的短视,这与我们国家以前所做的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等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当我们把学生的生命路径看得长远一些,我们才可能真正意识到,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才可能变换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而影响这一切的,恰恰是学校具有价值导向评价方式,因此,我们的评价应该更看更远。

2.从任教到支教,改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认识自己的方式。

(1)走近他人是为看清自己。

刚从永川到彭水时,我总是将彭水一中的一切与萱花中学对比。准确地讲,我是以萱中思维方式看待彭水一中的一切的,于是觉得一中问题颇多。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毛泽东》中的一个情节。毛泽东和蔡和森在看了《胡文忠公文集》后,在谈及自己对当时中国革命的看法时发生了争执。毛泽东说,中国极贫极弱,经不起大风大浪,只能循序改良;蔡和森说,中国既然已病入膏肓,就应该下猛药,必须彻底革命。毛泽东向老师杨昌济寻求答案。杨昌济说,你们现在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是改良还是革命,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了解才知道,要实践了才有答案。在这里,我无意讨论当时中国社会是适合改良还是革命,但这场对话却告诉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换句话说,我用萱中思维方式看待彭水一中现象或问题是很不恰当。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自觉便会犯下毛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重新定位自己支教的位置。我把自己看成刚分配到校的教师,知道了学校分段放假、排队疏散的原因。正是这种深入的了解,我从一中年轻教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惶恐与彷徨,从一中管理、教学、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萱中教育教学上的不足。所以说,与其说我是到彭水一中支教,还不如说是换了一种方式认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一中有四分之三的教师为年轻教师。所谓的年轻教师,就是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教师。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仅为27岁左右。但实话实说,这些年轻教师,绝大多数都勤学好问、踏实肯干。但从他们的言语间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教育教学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把学生引向哪里,也不知道教材的内存联系,当然更不懂得应该在教学中给孩子讲些什么。于是,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抄写“顶尖教案”,在百度文库是搜集课件。他们的教学时间往往显得充裕:简单的新授之后,从网络上搜罗的专题训练就摆在了学生的课桌上。在他们看来,教学就是如此,教师就该如此。因为,在他们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做,没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也没人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不少教师,几乎不讲教材,从高一起就开始高考专题训练。

教师们可谓勤勉,但努力的方向一旦出错,其结果往往南辕北辙。这一切,不能责怪一中教师。从某个角度讲,他们本身就是应试的受害者。今天,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似乎也只能进行应试教育的克隆。因为,不少备课组缺乏带领教师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这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无论个人还是学校,在努力之前需要仔细考量前进方向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个人或集体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发展。

(3)“走出去”比“请进来”更重要。

10岁的女儿告诉我,每个人都在坐井观天,只不过井口的大小不同罢了。的确,从永川到彭水,扩大了我人生井口的半径,也让我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了解到渝东南地区的教育现状。

2013年,我陪同彭水一中初三年级全体教师和学校部分处室领导,到萱花中学观摩学习,永川城区的发展,萱中教育的管理等都让不少教师感受到“走出去”的视野变化。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能够走出去,比请一个外来的专家好得多。因为,走出去,并不只是去听别人讲,更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大脑去思考。在此基础上,人才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生活的半径,增大自己看社会、看世界的“井口”,才能让我们所看到的“天”更大一点,见识更广一点。就教师来讲,才能让我们所看到的教育更真实,更清楚,更明白。

3.从2013到,改变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人生阅历的积累。

于我而言,从2013到2014,增加的不仅是时间的长度,更是生命的厚度。一年里,我看万人采花山表演,听彭水人唱地道的无弦苗家音;无墨的乌江画,清澈的阿依河;鞍子苗寨的糍粑,郁山古镇的故事;还有边城茶峒翠翠的原型,梵进山上书页般叠成的蘑菇石……都丰富着我一年中生活的乐趣。

站在彭水的关口,看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一年的生活使我懂得:我只是一个微弱的生命个体,是彭水一中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郁江可以作证,一个消瘦的身影曾经来过,无悔此生……

篇2: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时间飞逝,带着微薄的工资,来到农村这广阔的土地上两年了,回头想起着近两年的支教生活,既给我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让我感慨万千.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舍不得这片土地。我的窗外是一片片菜地和稻田,我常常在窗边欣赏那长势喜人的庄稼,看农人是怎样忙碌着春耕秋收,看空土地上是怎样长出小苗然后慢慢成熟到收割,自然界真的很神奇!每天早上我都能听到窗外小鸟“啾啾”的叫声,深深呼吸一下那清新的空气我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晚上躺在床上时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和虫子叫声。

我爱这碧野的田野,更爱那一颗颗金子般的童心。孩子的心就像那洁白的羽毛,是那样的一尘不染。他们天真浪漫,对一切都那样好奇。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仰着小脸、睁着一双双大眼睛我都会深深的体会到老师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和神圣。初中的孩子们年龄小功课却很重,我很谨慎而小心翼翼的教学,我害怕我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让我很恼火,他们为什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我气的在教室里声音哽咽眼泪就快要漫出眼眶时,一个孩子悄悄递给我一块纸巾,下课后好多孩子都争相来找我道歉。班长告诉我他们还不懂事,完全是处于一片童心、童趣

回想当初决定去签支教回家乡到走到工作岗位.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记得大四下学期的时候,我和大部分毕业生一样在忙碌着找工作.因为从小心中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一名受学生和家长爱戴的人民教师,所以我就一直沿着这个目标去找,但作为毕业生,要想找公立学校教书也不太可能,后来我被聘到所在大学城市的一所私立学校,那所学校很大.有初中到幼儿园.由于我是生物专业,被聘到高一当生物老师,可以说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我心里充满感慨: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原本以为自己会就在那所学校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在我上班一个星期后回学校就听到学校宣传省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的消息.那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是啊!现在的农村基层很需要我们年轻人,回想自己读书的时候,小学读完都没有见过一位三十以下的年轻老师,到初中才见到寥寥几个年轻老师,但是由于学校条件差,在我读的那三年里,年轻老师差不多又走光了.学校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年轻人来但最多一年又不见了他们年轻的身影.小学初中的学生都是孩子,他们需要与人沟通.他们需要理解.但我们的这些接近年岁过百的老师又能与他们沟通吗?现在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难得沟通何况是年纪大的老师?

想到这里我真的不敢往下想了.一晚上我都没有合眼,我决定第二天也去报名支教.从学校拿到表格填完再交往学校盖章,最后有学校拿到省里审核.这些过程虽然不复杂.但在等待的过程真觉得很难.当我们经历过成长的风风雨雨,亲受过人情冷漠的时候或许我们对自己的那份童真早就忘却了。其实孩子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可爱天使,他们是欢乐的传播者想想我们所丢失的童趣,你怎么忍心再去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呢?世界给了我爱的权利也让我有了一份童心去好好的爱我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会像小鸟一样快乐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

做学生工作要有责任心,尤其是对待“学困生”、“问题学生”、“特殊家庭学生”,当班主任的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没有因为学生的学习差,行为习惯不好,而冷嘲热讽,挖苦打击,而是抱着一种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认真教育引导,没有武断粗暴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诚恳指出错误,并鼓励赞扬其优点,总是到学生的身上找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成才。平时也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上有两名学生老和同学处不好关系,也喜欢说三道四,后来我了解到他没有了妈妈,我对他们总是给予特别的照顾,没生活费我借,天冷了,我说借被了给用,衣服烂了先给换件先穿,正因为这我的朋友笑话我“又当老师又当妈”,现在虽不能说他们的坏习惯都改掉了,但的确改了不少,我看到了希望。

做学生朋友要有童心。这绝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我,十分明白这一点,因此,我平时注意学生在玩中学习,比如角色扮演,看看电影,讲课时时不时地开些玩笑,一个个脸上荡漾着满意的微笑。一次,看到一帮学生在教室里打纸板,教室好像战场,灰尘飞扬,我跑过去,扬起双掌,却轻轻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在周未花钱各买了两副乒乓球和羽毛球,从此,再也没有哪个在教室玩纸板了,而总是在操场上看到同学们活跃的身影。圣诞晚会上我乔装打扮扮成圣诞老人,忙着给大伙分礼物,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过圣诞,教室门围得水泄不通,兴奋的久久不能平息。看着他们玩得高兴,吃得开心,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沐浴在温馨和谐的世界中,轻松自在地做一个孩子王。

篇3: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一、奉献, 但要注意方式

我国的支教, 源于现实教育中的校际、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一般都是从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学校抽调教师支援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学校。支教行为对于社会来说, 是一项长期的行为, 但对于具体的支教教师个体来说, 一般都是短期行为, 普遍为一年至两年。支教无疑具有典型的奉献意义, 是支教教师放弃较为舒适的条件, 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和自己的家庭, 前往条件较为艰苦、教育质量较低的地区或学校。奉献意味着崇高, 但支教教师在奉献行为的背后,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一个奉献者自居。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以奉献者自居的同事, 因为以奉献者自居本身就是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优越的地位, 这在与支教学校教师的交往中往往会潜在地转化为外在的优越感, 这是任何人都十分厌恶的一种社会交际心理。奉献意味着崇高, 但更意味着付出和实际的工作业绩。相对来说, 长期扎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比支教教师更值得尊敬。前者是数十年的付出, 而后者仅仅是短期的工作体验。另外, 奉献的心理还往往潜在地降低自身投入教育的热情。因此, 支教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奉献但不需要别人的感激, 需要感激的奉献本身就不是奉献, 而是功利的投机。

二、注意平等交往

支教教师往往来自于经济、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或地区, 在社会地位上相对于支教学校教师来说较高, 在教育理念、自身学历、教育能力上可能超过被支教学校的普遍水平。所以支教教师在工作中, 一定要持平等心理, 与本校教师平等交往, 协调交流,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事实上, 贫困地区也有很多极为优秀的教师, 其水平也并不一定低于支教教师, 如果以一个高学历者、优秀教师、城市人自居, 这将严重影响支教教师与学校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支教教师需要的是放低身份架子, 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和普通教育工作者, 主动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 这是支教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多参与学校的活动

因为支教工作一般时间较短, 往往支教教师刚刚熟悉学校的工作和环境, 就到了结束的时间。因此, 支教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对于成功的支教教师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参与学校的教研教学活动中, 在参与各种会议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 支教教师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学校的教育文化心理和本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才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经验, 同时, 也才能把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与支教学校的教师交流、分享。这些不论是对于支教教师个人来说, 还是对于支教工作, 都是大有裨益的。多参与学校活动, 还能够使支教教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心理上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中。

四、在工作中多做少说

基于学历、教育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区别, 支教教师在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行为上往往与学校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和区别, 如果不注意, 有可能产生矛盾和隔阂。一方面支教教师如果认为本校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学校管理不善, 自己作为一名支教教师, 有必要也有义务指出来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本校教师往往对于支教教师的行为情感大于理性, 学校领导也可能认为支教教师幼稚, 不切实际, 甚至认为影响了自身的领导权威。因此, 作为支教教师必须认识到,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情, 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理念不一定完全合理、优秀, 但一定有其合理的一面, 它至少是很多教师的经验的集中体现, 支教教师必须抱着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实际上支教教师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 因为外来者往往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在工作中, 支教教师最重要的是多做少说, 用自己的业绩而不是自己的语言去说服别人, 如果自身的工作确实出色, 无疑学校教师会心悦诚服地向自己学习, 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评判和批评, 这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五、正确对待教育理念的分歧

一般情况下, 支教教师有着相对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 容易迷信自己的教育理念, 从而认为自身拥有较高的专业权威。这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支教教师必须认识到, 教育理论并不能提供一个适用于任何环境中的完美的教育模式, 教育理论必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必须对教育现实进行具体分析, 虽然很多教育行为本身不合理, 不科学, 但也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能存在的自然有它背后的原因和基础。在这方面,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还必须有着尊重实践和经验的态度。关注现实, 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 这是支教教师必需持有的一种心态。

六、多与班主任沟通

在学校中, 班主任一般都是最为熟悉学生情况、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对于仅仅到校工作一两年的支教教师来说, 尽快地融入和熟悉班级教学情况无疑非常重要, 多与班主任沟通, 这是最为便捷的手段和渠道。一个不了解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特别是在遇到教学问题时, 班主任的帮助往往是极其有效的, 与班主任的沟通, 至少能够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七、少说“你们”, 多说“我们”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支教教师要调整好心态, 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把自己看作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千万不要以外来者自居。特别是在工作中, 一个经常说“你们”而时刻提醒别人自身身份的人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在说“你们”的同时, 实际上潜伏着自身的优越感, 体现着与别人保持距离。而这, 往往可能招致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存在着这样的反感是教学行为可能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的心理是支教教师的心理必备。

八、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支教教师工作时间的短暂和没有相对严格的考核制度, 使支教教师往往能够拥有比原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可能会在学生管理上有着与前任不同的风格而得到学生的喜欢。这既是支教教师的优势, 但也有可能成为问题之源。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促使教育教学行为的高效化, 也可能降低教师的自身权威,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所以支教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保持必要的距离, 以免引起纪律失控, 为后面教师留下大包袱。

九、注意理解学校文化与管理思路

每个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文化, 需要外来者用心去思考和体会, 以调整自身去适应新的环境。支教教师不能想当然的以自身以前的教育文化的认识去参与新的环境, 必须在理解新的学校文化环境的基础上, 对照自身的教育经验与技能予以调整。不一定要完全适应新的教育文化理念, 但必须要在大的方面不与新学校的教育传统有过多的冲突。只有这种适度的调整, 才能带来新的教育文化, 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适应性。

十、对支教学校的学习与指导

篇4:让城镇教师支教工作提高效率

支教工作的现状如何?

首先支教教师工作被动性大。笔者走访了周边地区10所有支教工作人员的学校,共调查了15位支教人员。调查表明,真正意义上愿意下到乡镇去支教的仅有2人,占支教总人数的14%(其中有一人还是因为在原校由于人际关系紧张,不得已而为之),86%的支教教师是迫于压力而来,因为从上至下关于支教的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不支教,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取消。教师们普遍认为,把支教作为硬性规定与晋职、晋级、评优挂钩,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制度,它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多数支教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支教教师被动性很大。很多支教教师到农村学校后,为了完成任务,像本校教师一样,只是单纯地上课,没有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到农村学校。可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教,充其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是“下乡上课”或增加一点个人政治资本而已。

其次是支教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城镇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根据教师个人需要,如推算到哪一年该轮到哪些教师晋级了,便“合理”地安排这些教师去支教,学校真正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学校的招牌,一般是不会派去支教的。还有的学校是通过抽签、抓阄的形式选派支教教师,更有甚者是学校“末位陶汰者”或是平时不受校领导欢迎,早就有意要“安排”的对象,这样导致支教队伍素质高低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类人员在调查对象中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26%。

再次是支教教师给农村教师带来心理逆差。为了让下乡支教者安心工作,关于支教的文件都规定:支教教师享受派出单位同级别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学校还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如在支教期间,按每人每月300至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每月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费等。如此优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鼓动了城镇教师去支教,但容易让收入微薄的农村教师产生心理失衡,都是教师,凭什么咱们同工不同酬?仅仅就因为是来自城里吗?咱乡村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一辈子呢!如此种种,乡村学校教师对城镇教师的心理反差加大,同时加剧了城乡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不平等感越加强烈。

最后是支教教师“两头忙”现象突出。表现在工作上面,部分支教教师是学校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大多承担着学校的重要工作,如管理、科研等。一旦支教走人,学校一时无法有适合的人选替代,许多事情仍得由支教教师完成,毕竟支教时间是短的,只有一年,于是支教教师不得不奔波在两校之间;在生活方面,支教教师大多数年富力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支教时许多杂事仍要完成,他们一心挂两头,条件好的地方可早上出去下午归来,成为“走教”教师或“两栖”教师。

原因有哪些?

首先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城镇学校把支教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安排。在学期开学时召开支教会议、布置支教工作,联系支教对口学校,此后,在对支教教师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跟踪评价,及时了解支教效果等方面均缺乏具体的措施,使支教工作成为支教教师的个人行为,大多支教教师只能凭着教师的责任心或良心去工作,其效果有好有坏不言而喻。

其次是受支教学校重视不够。任何事情除了外因推进,关键还是内因的趋动,如果缺乏内因的主动追求,注定不会长久甚至要失败。农村学校往往对支教产生过高的期望,希望能解决本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于是只是被动地等待输入,管理层缺乏借助支教推动自己学校内部发展的规划,不能借助支教的有利时机激发本校教师的发展需求,没有及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甚至部分受支教学校干脆把支教教师像安排本校教师上课一样给予安排上课科目,这样的支教尽管形式上到位,但其内容、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最后是支教活动形式单一。支教的宗旨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支教教师带去的往往不仅是课堂教学,而且还有较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些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来表达。据了解,大部分支教工作往往采取支教教师到对口学校上课这一形式进行,支教教师上课期间会给某一班级学生带来变化,但对所在学校的影响却不够充分。农村学校教师任课较多,任务繁重,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听课,即使听了课,如果没有人说课、评课,受条件和水平的局限,教师的收获也不能达到最大值。支教活动形式的单一阻碍了最终效果的实现。

怎样提高效率?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各地大多对支教教师采取精神奖励政策,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要将支教经费纳入经费预算,或采取其他渠道,如企业赞助等方式,为支教单位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建立经费审查制度,对支教经费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落到实处。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支教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支教学校的考核内容,保障学校支持该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支教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要有学校的评价,又要有校外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评价,既要有领导的评价,又要有老师及学生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全面,重点是工作绩效,如教研风气、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等。对优秀支教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差的应取消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资格。

要建立灵活的支教活动体系。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兼职授课,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优秀教师巡回讲学。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让优秀教师通过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等形式送教下乡,指导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实行导师制度。由支教学校有经验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在对口学校带几名教师,每月定期坚持听课指导,进行交流活动,促进对口学校本地教师迅速成长。

实行跟教学习制度。参照行政机关用人模式,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支教学校跟班学习或跟教学习,体验支教学校的管理、教学、研究等优秀模式,开拓受支教学校教师视野,丰富其经历,锻炼其成长。

开展跨校联合校本研究。支教学校与对口学校成立联合校本教研小组,组织跨校性校本研究。在跨校联合体研究中,组织教师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或作重点准备的点评,联合校本教研负责人对上课、说课和点评作评价。同时,对口学校要借助支教之力充分开展校本研究,主动造血。

举办双休日专题讲座或培训。充分利用双休日,支教学校根据对口学校的需要,举办双休日专题讲座或培训,大面积提高对口学校教师的素质。

开设拓展型课程。城镇支教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对口学校开设拓展型课程,指导、培养农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农村学生特长教育,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

篇5: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无悔的选择

自9月份回我的母校—支教中学支教以来,在校长、恩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支教工作已顺利地走过一个学期的时间,现我将这半年的支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我认识到支教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思想认识提高了,从而牢固树立“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质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始终以高涨的工作热情、顽强的拼搏精神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去。

二、主动融入,快速转换角色。

来到支教中学后,学校分配我主教初一英语和班主任工作,附带上地理、美术等一些副课。因为自己是教书的门外汉,所以为了快些进入角色,我努力学习如何安排课时、如何备课、布置作业等技巧。在逐步熟悉教学的基础上,我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在日常教学中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对分层教学,趣味课堂,积极鼓励,重点关注等等。经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成绩稳中有升。成绩提高了,同学们逐渐变得自信,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三、以身作则,做教师发展的领路人

支教期间,我了解到支教中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教学的信息相对匮乏,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及时收集外面的教育信息用于在实践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报到第一天,在获知所教班级后,我就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参,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细致备课。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轻松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树立主人公的意识。

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支教中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支教中学”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就不自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人比较随和,没有架子,容易接近!”听教师们说出这样的话,每次我都是会心地微笑着,打心眼里我为自己能够被教师们接受、理解而高兴,为自己能够融入支教中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五、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在所教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按“四精四必”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并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我发挥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很快便与学生、家长、校领导和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推荐经典名著给他们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

为着我所追求的理想,从走上支教小学讲台那一天起,我早已决定,奉献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汗水,还有无私的爱。初来时,发现这里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上进心与自觉性很差,与城镇的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说,态度与习惯不好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祸根。为此,我确定了我此行的育人目标:帮助改变习惯,为学生的成才尽一己勉力。经常性地找学生谈话以勉励,告知学生“习惯影响终身,态度决定一切”;在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比拼活动,激发学生们彼此竞争的积极性(但绝不以成绩作为唯一准绳);以身示范,意在潜移默化;花出大量的时间备出课堂的优化教学,争取对学生进行第一线的学习指导……虽然,并不能以此来改变所有学生的现状,但我绝不会放弃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我有理由将“爱”延续,因为我深知,“教育是一种等待” ……

付出总有回报,收获变成笑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由衷的敬意,付出也得了支教中学领导和教师的赞许与首肯,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家长一致肯定。我心中唯有无言的感动,因为我带来的只是一点爱,却是收获了一片热忱的爱!

我很多同学他们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着,他们很富有,买一件衣服可以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老师这个职业让我不可能挣很多钱,对于他们说来,我是一个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支教生。然而我并羡慕他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精彩!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振奋起来吧。

篇6: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第一次语文科理论学习活动是20xx年9月17日,地点是一(1)班教室。主题是教材分析,主持人是李老师。整体上对一二年级的教材进行的分析,指出了识字和认字上的要求,并在拼音,识字,词语,句子,阅读,写话等教学内容上做了分析和概括。

第二次语文科理论学习活动是20xx年9月24日,地点是一(1)班教室。主题是20xx年第一学期语文科工作会议暨命题能力的培养,主持人是李老师。先是强调了期末学科素养抽测的重要性,其内容是生词听写和课文朗读两个方面。要求老师用阳光评价去教育学生,如用六年级学生训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指出在课外阅读指导上要抓好常规。之后在命题能力培训上,指出命题时的“三看”原则,看导读,看课文,看园地。以及命题时的在短文听力题目时的“三不”,不能太深,不能太多,不能不连续。也在阅读题目的要求上给出了各年级的字数限制。

第三次语文科理论学习活动是20xx年10月21日,地点是一(1)班教室。主题是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主持人是李老师。强调了语文课备课的重要性,提出了备课的一些要求,如先确定教学点,在去落实教学点,之后要有扣点练习。所以第一步是要找准教学点,提出教学点要从“四书”里去确定,也需要注意到教学点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并且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找错了教学点,那么你之后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错误的,所以会导致你整节课堂都是无效的。

篇7:支教教师工作总结

“雁去还留春意,冬至美和还暖!”半年的支教历程已近尾声,有付出,有收获,也还有遗憾!为了下期更进一步开展支教工作做好准备,现将半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升自己政治思想素质。

1、本期以来,积极参加学校政治业务学习会议和业务学习。认真做好学习记录,认真撰写学习体会,读《语文课堂艺术》业务水平。

2、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并深入学习十九大关于经济发展、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民生大计,提高政治觉悟。

3、在工作中服从安排,团结同志,与学校领导、老师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旨在抓好美酒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关爱学生,爱生如子。

1、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单亲家庭的子女、贫困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2、采取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访、微信访问、qq访问等方式与家长有效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本期共家访10人次,电话访问40人次,微信访问达50人次,召开家长会1次,精准扶贫政策宣传5家,家访贫困学生8人次。

3、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情况。经过了解,本班学生有孤儿一人,极度贫困学生12人,单亲家庭学生5人,学困生9人。对这些学生,采用了谈话引导,加强学业辅导,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心里,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抓好常规工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本期主要承担了四年级语文科教学工作。在开学初就拟订好教学计划,并在《计划》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工作中,首先做好备课,除了备好课文,还将《同步训练》和考试试卷要讲的内容重新做好批注,复印后装订在备课本中,并于每天上午九点以前交教务处检查盖章。至上交总结之日,备课达到85节次。

其次,做好作业批改。学生作业分为《同步轻松训练》、《习作训练》、词语本、生字本、《好字课堂》、晨读任务单、《悦读越幸福》等。对前五个项的作业本进行全批全改,至上交总结之日止,批改次数达82人次。学生作业好习惯正在形成,学生书写明显好转。

第三、学业检测。除单元检测外,进行了三次月考。本期共进行了7次检测。学生成绩稳步上升。

四、教研工作

在支教期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开展大型教研活动,抓好示范引领。邀请名校教师送课到校,XX老师执教示范课《桂林山水》。并开展说课、评课、议课活动,出简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2开展教师基本功(粉笔字书写)大赛。全镇中小学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规定时间,现场书写,并给予奖励。

3、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加强《标准》的学习,让全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依有据。

4、开展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开展听、说、评、议课活动达6次,分另指导青年老师上教学研究课,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做好“一周一诗”评比活动,每周星期一组织全校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对各班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每月末汇总表彰。

6、对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进行指导。经过对本校的青年教师的书法进行指导,现在有二位青年教师的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

7、做好教研总结,对每次开展的教研活动内容、图片经过编辑,制作成简报。本期共出简报6次。

8、认真开展和参与小教研活动,重视学科整合,共参加各学科听课达20多节。

五、个人荣誉

1、在美酒河学校开展的教师基本功(粉笔字书写)大赛中获第一名。

2、在一周一诗评比活动中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3、期中学生学业检测中成绩离均差上升9分,被美酒河镇教育发展促进会评为“优秀教师”。

六、不足之处

1、全班语文成绩虽有进步,但不是很明显,平均分还在原来的分数线徘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待加强指导。

2、还有8名学困生的成绩还处在低分率以下,虽有一定进步,但还不明显,需在下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2、原计划将邀请“贵州省名师工作室”“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到校指导开展教研活动,但由于两个工作室均日程安排已满而未成行,只能推在下学期。

六、展望

1、针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学困生培养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困生培训,力争下期平均分提升3—5分。

2、完成本期未完成的教研任务。引领示范语文教研。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总之,一学期以来,有很大的收获,也有些许遗憾,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学校领导的关心、老师们的帮助,诚谢。

篇8: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徐汇区支教教师

支教是一个勇敢而浪漫的旅程;支教是一次内心与灵魂的洗礼;支教还是一场社会责任感的呼唤。

——青浦区支教教师

在支教中相逢相知,这是一种缘分,值得珍惜。

——闵行区支教教师

支教工作将会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必将为我们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宁区支教教师

一个上海的朋友来昆明玩,临走时,我礼貌性地问:“昆明一行,你感觉如何?”他若有所思地答:“像是下了一趟乡,少了些喧嚣,多了几分温馨。”好吧,昆明在上海人眼里就是乡下,如果能让它有诗意点,请允许我叫它后花园吧。

那么可否推想,上海支教教师到了云南的边远地区来,应是真正地走村进寨了吧?

在我脑海里,云南人和上海人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可能是上世纪那部名为《孽债》的电视剧让我印象太深刻——上海知青“抛家弃子”疯狂“逃离”云南的画面,还有那“青葱面孔”的少年在上海寻找父母的艰辛镜头……是的,一个是沿海大都市,一个是落后的边疆地区,说“逃离”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时过境迁,我们现在说“贫困”“落后”不再是云南的代名词,但云南与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显然,云南需要外界的帮助与先进理念的引导,需要教育来改变城市的面貌,需要知识来改变人们的命运。

做这组报道时,我不知道这些支教教师的模样,不知道他们所教的学科,不知道他们在哪所学校支教,不知道他们在云南过得怎么样……从2000年第一批赴滇支教的教师,到如今已有十一批支教教师先后赴滇。他们为云南带来了什么,他们为云南的教育做了什么,他们为支教的学校有否贡献和改变……若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又何必来?

上海支教教师徐梦给我打来电话,说她是上海来的支教教师,看了我们的《云南教育·中学教师》,想写几篇稿子投给我们刊物。我说,好,你还可以组织一起来云南支教的教师把在云南支教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当做在云南支教的一个回忆、一点痕迹,留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上。徐梦老师果然去做了,而且还很认真,几天后,我看到了稿子。我很吃惊,稿子里面没有太多抱怨,充满了美好,每个老师都是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在帮助云南教育的发展,他们把支教生活当做一种历练。我原先以为,他们来到云南的边远地区,也许会因为远离家人朋友而寂寞,也许会因为水土不服或者吃不惯、睡不好而抱怨,也许会因为云南孩子的语言差异和基础差而想过放弃等种种状况,可是在他们的稿子里一点都没有。

篇9: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

一、高度重视,层层抓落实

青羊区和蒲江县两地党委、政府把青蒲教育互动作为落实市委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教育互动促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把青蒲教育互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把手负责,做到校校有任务,层层抓落实,互动促双赢。

二、强化激励,落实优惠政策

青羊区拿出专款,制定激励政策,保证交流的干部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对于派出的校长,除每月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外,还实行职级制。经测算,派出的校长每人每年的绩效奖励比在原学校多1.3万元~2.4万元。对于派出的教师,每人每月生活补贴500元。与此同时,该区还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提拔使用、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派出的干部教师特别照顾,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交流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在“青蒲对流”中,青羊教育为蒲江教育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培养了优秀的师资,注入了发展的动力;蒲江教育为青羊教育提供了素质教育基地,锻炼了教师队伍。双方互动,实现了双赢和共同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的支教教师工作总结文章】相关文章:

支教教师总结04-17

教师支教个人总结07-06

教师下乡支教总结07-06

教师支教述职总结07-06

支教教师个人总结07-28

教师支教工作总结07-06

支教教师工作总结07-28

支教工作总结教师07-28

教师支教工作计划07-06

支教教师工作计划07-28

上一篇:荣县鼎新镇学校课改方案解读下一篇:试卷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