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2024-04-11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共8篇)

篇1: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班级姓名主备人:李晓静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老师寄语:

在探究中进步,在合作中收获,在展示中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2、把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难点:

激发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前预习】

一、说明文

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有助要到次要„„)(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作引用、作诠释等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在准确的前提下,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平实、生动)

二、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疏通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括号前的汉字注音

残sǔn()推chóng()xiáo()河匀称()弧()形拱()桥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在当地取得所需要的材料。

【课内探究】

一、检查预习

 常见说明方法:

 常见说明顺序:  说明文语言特点  说明文结构:

二、朗读全文,自主学习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原文语句加以说明。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出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后,以最著名的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具体说明,请同学们朗读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找出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的语句。

2、中国石拱桥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了赵州桥和卢沟桥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两座桥都能体现中国石拱桥的共性,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来介绍呢?

3、写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说明。

4、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若把下边句子中加线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

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

长的石桥。

2、文章哪些地方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达标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提心吊胆才疏学浅B.言简意该改邪归正姹紫嫣红流连忘返C.栩栩如生性命悠关偃旗息鼓惟妙惟肖D.美轮美奂潜然泪下就地取材锲而不舍

2、读小列文中所写的桥名及建成的时间,试问这是什么说明顺序?()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成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

桥从未出过事。

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

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4、议读课文最后两段,可以发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课后提升】

1、参照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以《笔》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说明文。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篇目,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写出读书摘要: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顺序:

运用的说明方法:(例句+说明方法)

篇2: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3.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语言。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要点难点

主题要点

了解中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充分认识祖国文化遗产的宝贵,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基础知识

【字】

识记:洨 鷟 墩 漳 涧

运用:弧 虹 堤 砌 肖

【词语】

理解:巧妙绝伦 古朴 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运用:悠久 惟妙惟肖

【修辞】

了解文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理解其作用。

示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标点】

了解文中引号用法。

示例:

1.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

2.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阅读能力

【文体】了解本文是事物说明文。

【 篇章】

1.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2.了解作者对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出现早,分布广,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了解本文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和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

4.了解本文所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段落】

1.理解体现从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的段落。

示例:第1—4段。

2.划分段内层次,说明层次间的结构关系。

示例:第5段。

3.概括段内各句的说明内容。

示例:第6段。

【语句】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写作背景

说明文不需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官费赴美留学,19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他回国后一直从事桥梁建筑和教育工作。曾主持建造过钱塘江大桥。通过修建钱塘江大桥培养了大批桥梁人才,其中包括修建武汉及南京长江大桥的两部总工程师。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解放后他曾发表过一百八十多篇文章,有多种外文译本,1983年出版了《茅以升文集》,并主编《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本文最初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选入课文后作者又作过多次修改。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第1—2段),接着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第3—9段),最后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第10段)。

主题思想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一: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

《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写作特点二: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

写作特点三:

篇3:《中国石拱桥》导学创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标”的要求, 把八年级学习说明文的目标定位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要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抓住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外形优美的特征, 根据凸显特征的需要安排说明顺序, 选定说明方法, 是实现目标和过程对接的良好载体。

八年级的学生, 思维活跃但发散性强, 求知欲旺盛但主动性较弱, 他们渴望生动地学习, 快乐地收获。在缺乏情节刺激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 需要教师设置生动的情景, 燃起他们学习的火种, 点亮他们兴趣的灯, 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

【重点·难点·疑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因为抓住特征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学贵在疑”, 不深入学习的人是不会有疑点的。如果学生能提出:“为什么介绍了赵州桥还要介绍卢沟桥?”“为什么要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且主动质疑探解, 那学习就有了可贵的高度。

解决重点难点的途径, 可因“需要就是动力”的原理获得———让学生觉得认真阅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导学生用“预测读书法”阅读课文, 然后建议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阅读文本, 这样会对学生快速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难得的是“设疑”, 在阅读介绍两桥的内容时, 建议学生“读原文, 巧设疑”, 用探究的目光读书, 鼓励互相探讨, 从而明确两桥各有风格、同中有异, 以及文章从不同角度凸显中国石拱桥特征的选择及安排材料的技巧。

【自主学习过程】

根据导学创意教案“导”的特点, 自主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步骤。

一、积累展示

变预习检查为积极的积累展示 (新词雅词, 美句美段) , 用收获的快感激趣励学。

二、导学过程

1. 激趣导读明特征。

设置情景, 引入阅读。本次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节目, 是一个工程招标的模拟活动:非洲某国要建一座石拱桥, 每个同学都要做好代表中国桥梁建筑工程公司前去竞标的准备, 最好的准备就是好好研读《中国石拱桥》。

引导学生用“预测读书法”阅读课文:假如你要建一座桥, 你对要建的桥有什么要求呢?中国石拱桥符合你的要求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阅读课文, 看课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怎样的特征。明确:历史悠久, 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作者一致, 阅读的兴致会更浓。

2. 启智导学寻方法。

中国石拱桥是不是“历史悠久, 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呢?作者是怎样说服读者的?学生浏览课文。明确: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来支撑。还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对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行探讨。

3. 精段导疑知顺序。

建议学生“读原文, 巧设疑”, 用探究的目光读书, 鼓励互相探讨, 精读文本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解说的部分, 向课文问为什么。学生的为什么会很多, 教师可从诸多问题中选取“为什么介绍了赵州桥还要介绍卢沟桥?”“为什么要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之类的疑点引导深入探究, 从而明确两桥各有风格、同中有异, 从不同角度凸显中国石拱桥特征的选择及安排材料的技巧, 明确以中国石拱桥的发展为经、以桥的不同风格为纬的说明顺序。

在明确全文的说明顺序后, 再引导学生精读对赵州桥进行解说的文段设疑探讨。经过精读,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文段对赵州桥的整体评价是什么?张嘉贞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段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围绕哪个字在写, 这是为什么?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唐朝的张嘉贞“不知其所以为”, 你知道李春设计的良苦用心吗?……同学们自问自考, 互问互答, 这段平实而精妙的说明文字, 会让学生兴趣浓郁, 收获丰硕。

4. 求精导思品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风格多样, 请学生浏览课文, 说说文中句子或段落的特点。学生会找出一些, 如:平实的数字, 形象的比喻, 生动的描摹。老师出示两个例句,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 永定河常发洪水, 来势很猛, 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 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2) 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一百来斤重, 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学生探究、议论、交流。明确:说明文的语言力求准确、周密。准确就是最大可能地接近事物本质。准确不是一味强调“精确”。

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准确的句子品析, 鼓励条件好的学生总结一点品析的方法。

5. 回味导练作梳理。

对本课的学习作回味梳理。

按照前面的布置, 举行模拟招标会, 组成四个团队, 分别由总裁、文本策划、图片和电子策划组成。学生明确分工, 教师指导, 竞标内容大致为:特征陈述—实例准备—顺序安排—图片和电子展示。

【反思与强化】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导”犹如黑夜中的灯塔。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答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学生怎样才有兴趣呢?他们觉得需要才有动力, 他们感到收获的愉悦才有动力。本创意设计试图通过设置新鲜的情景鼓动学生阅读, 用成功的欲望吸引学生探究, 用好胜的追求激励学生综合表达, 用鲜活的形式梳理阅读、探究之所得, 我希望它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用开放的形式、自主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设计三种样式的习题, 要求全班同学都要完成你觉得做起来得心应手的题, 想挑战的同学可多做有难度的题, 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的同学也可全做。

一、把所学写在书上

1.在原文旁标出三种说明方法。

2.读说明卢沟桥的文段, 标出具体说明顺序。

3.自选角度对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的文字进行品析。

二、把所感记在心里

1.说明文中举例子的作用。

2.说明文中列数字的作用。

3.说明文中打比方的作用。

4.说明文中作描摹的作用。

三、把所得用于实际

我们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有《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等, 课外也有很多科学小品文, 请你任选一篇完成:

1. 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

2. 找出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 找一个语言准确、周密的句子, 加以品味, 体会准确表达的效果。

篇4: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中国石拱桥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

四、例: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美丽而坚固的„„造型奇特的„„巧妙绝伦的„„有优良传统的„„多姿多样的„„体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

五、1、(1)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3、(1)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2)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3)由整体到局部(4)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5)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六、1.C.2.A.3.B.4.D.

二、惟妙惟肖杰作巧妙绝伦奇观

(三)①事物赵州桥 卢沟桥 特点及光辉成就 ②一般 特殊 概括 具体 整体 局部 时间

第二课时答案:

三、1不能改动或去掉。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用词准确的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2、(1)“不但”、“而且”表示出了“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层进的关系,去掉关联词,就变成了并列关系。两个分句的词序调换,就颠倒了主次关系。(2)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逻辑性强,非常准确。

四、1、第9段写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反映了我国石拱桥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10段写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写这两段不仅使全文结构严谨,而且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一)A.√B.√C.×D.√

(二)①“当时”限制了时间;“可算”表示不确定,因为作者并没有作过调查,不能肯定。②用“比较”可以限制“早”的程度。

③用“几乎”表示程度范围广,但不排除有些地区没有石拱桥的可能。④用“完全”强调合乎科学原理的程度,表达了作者对其设计原理的高度赞叹。

(三)①打比方②列数字③作引用④举例子⑤作诠释

(四)1.卢沟桥、历史悠久、结构巧妙、坚固;形式优美。2.不能、如果去掉,就成了桥面与河面平行,说明不够准确。3.两岸河堤被冲毁,而这座桥从没有出过事4.排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刻狮子的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5.记叙、描写

(五)12.B13.不能去掉。燕子只是鸟类中最善于飞翔的一种鸟;去掉“之一”,燕子就变成鸟类中惟一最善于飞翔的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14.燕子是一种勤劳、聪明、善飞、勤飞的益鸟。

15.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只要有一定的哲理,语言简洁即可。引用名言警句也行)

篇6:谈中国诗导学案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过程】

一、了解感知 1.背景知识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2.文学常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3.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而就 梵()文 轻鸢()剪掠 精髓()数()见不鲜 颦蹙()吞声咽()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二、深入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第三部分(第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三、迁移运用

《一》“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作文素材:

1.清华读书创造纪录 高分高能者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 连学识渊博、中西融通的国学大师吴宓也盛赞他“ 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可与一代宗师陈寅恪比肩”。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点评:

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2.是谁先认识我妈妈

钱钟书的女儿圆圆,两年不见,不认识爸爸了。有一天,她看见钱钟书带回行李放在妈妈杨绛的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着监视着。

一会儿,圆圆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被逗乐了,笑着说:”我倒问问你,是你先认识妈妈,还是我先认识?“圆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钱钟书顿时哑口无言。点评:

这是一则家庭小幽默故事。天真活泼的圆圆爱妈妈,遇到“生人”——爸爸处处提防。对是谁先认识妈妈的回答:“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颇有几分道理。难怪爸爸会为聪明睿智的女儿,惊讶得“哑口无言”了。3.在牛棚里写成巨著

1966年“文革”爆发,钱钟书被当作

“资产阶级权威”“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刷厕所。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因为他知道,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他曾对杨绛说:住牛棚不怕,吃苦也不怕,只要有书就好。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钱钟书执著忘我地投入到艺术研究里,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点评:

我们崇敬钱钟书先生,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什么时候该拿起么。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增陨,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因此,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在意的是他的创作,因此,有书有笔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在乐园。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历经磨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钱钟书 高二语文

20161007

小组号

姓名

班级

编制:梁金萍

审核:范小开

难,终成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4.实事求是做人准则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一向拒绝媒体采访的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钱钟书在采访前,搬来一盆花,说:“采访我得答应我的两点要求:一不做笔记;二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不久声湄收到了钱钟书邮寄来的一盆花的照片,花儿已经枯萎,钱钟书在信中说:“„„当初你采访我的时候,花儿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它是唯一的见证者。但我打开你的来稿阅读时,不小心被那盆花偷看到了来信,它羞愧得枯萎了,我很难过。请你拯救这盆枯萎的花吧!”

接着林湄又收到了她寄给钱钟书的稿件,内容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钱钟书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花儿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让盛开的花儿枯萎,还原真实,这是辩证法,也是万物存活下来的唯一条件„„”在书信的下方,钱钟书特意写了几个大字:“别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事后,林湄万分感动,也明白了:不做虚名幌子的傀儡,实事求是是做人准则,也是人生之花永不凋零的芳香岁月。点评:

钱钟书的“人生哲学”准则——低调做人,实事求是。所以,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坚持还原真实,反对吹捧与过奖,令人对这位大学者的高尚的人品格外敬仰。5.报义助高调还人情

钱钟书先生当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时,委实窘迫过一阵子,为节省开销,辞退了保姆。所有家务都由夫人杨绛一人操持。为了糊口,他写小说挣钱养家。可对文字一丝不苟的他,一天仅500字的精工细作,尽管勤奋,日子依然捉襟见肘。这时,他们的好友黄佐临,便想着要帮助一下他们,可他又深知钱钟书的性格,太直接,好朋友定然不会接受。当时的黄佐临已是上海滩颇有些名气的导演,于是他就将原本计划晚些时候上演的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有意提前了档期,并随之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既不失面子又得以渡过了难关。这一切,聪明的钱钟书,自然是心知肚明。

时隔多年,黄佐临之女黄蜀芹有意将《围城》拍成电视连续剧,但又唯恐一向拒绝采访的钱钟书不允,思虑再三,她决定拿上老爸的一封亲笔信上门试试。没想到,钱钟书看罢此信,顿时动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诙谐地说:“这封信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圣旨啊!”于是,黄蜀芹不仅在众多的导演里独得钱钟书的亲允,而且拍戏时,导演和演员还有幸得到了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有关《围城》一些重要情节的辅导和说明。点评:

钱钟书淡泊名利,一生低调,可唯独对人情特别在意,他是一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会记着的人。

正因为有40年前黄佐临的慷慨义助,所以才有了这40午后钱钟书的一份高调回报。“投桃报李”,人人赞美。

篇7: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导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

“家国天下”

《求谏》导学案(教师版)

撰稿:Luo Zhihui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文化背景;②第一段。

【课程导入】

◆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 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 “以君主为中心” 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 “君主的有效统治”。2.《贞观政要》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 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 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

开元、天宝

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 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玄武门之变(事件)后,取得皇位。

【自主学习】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yǎn)谏诤(zhèng)鲠议(gěng)王珪(guī)刍荛(chú ráo)不讳(huì)丧乱(sāng)属文(zhǔ)

芜词(wú)诋诃(dǐ)愆过(qiān)纂组(zuǎn)怖慑(shè)罄其狂瞽(qìng gǔ)勖之(xù)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面容严肃 2.必假颜色 做出

3.冀闻谏诤 直言规谏 4.必藉忠臣 借助

5.臣下钳口 闭口不说话 6.卒令不闻其过 终于

7.寻亦诛死 不久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百姓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一段文章:

第1段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有几层意思?

明确: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2.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那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纹路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道理

二、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我 2.冀凭直言鲠议

耿直的议论 3.纳刍荛

割草打柴,指代粗野之人 4.太宗称善

对,正确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商议 6.预闻政事

参与 7.不能致理

招致天下太平 8.争臣七人

直言谏诤

9.争臣七人

约数,几个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纵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早晨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因为

三、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译文: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译文: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3段)

译文: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二、三段文章

第2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第3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二、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三、第二段中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先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类比论证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第三段写唐太宗的话主要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劝谏的必要性;二是君主大臣都要积极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目标检测】

一、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答: 比喻 论证 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答: 类比 论证 ③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答: 假设 论证 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答: 事实 论证 ⑤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⑥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答: 事实 论证

二、书面翻译第二、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四、五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常常 2.下为百姓所怨 被

3.但思正人匡谏 只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怨结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近来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连词,表结果 违背、忤逆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写文章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匡正 过错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切中 照出 显现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于是 勉励

三、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4.百僚进见者(定语后置)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

四、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

译文:

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

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4段)

译文:

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3.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第5段)

译文: 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4.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第5段)

译文:

一天之中,国事纷繁,有一个人去听证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见见事都处理好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四、五段的段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第五段:论述求谏的必要性。

二、在第四段里,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

明确: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

三、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①“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

②“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③“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第五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求谏的必要性的?

明确:这段话说的也是纳谏的必要性,但论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唐太宗首先从自己很难发现自己错误的人性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求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唐太宗从处理纷繁国事出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君必须得到臣子的辅佐、规谏。他想起了魏徵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谏诤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随事谏诤”。

【目标检测】

书面翻译第四、五段文言文。

第四段译文: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第五段译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六段;②总结全文。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六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案板 2.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近来

3.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停止 4.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开始,端倪,兆头

5.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信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4.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手,随意

1.惟君臣相遇 对待 2.进,与曹遇于赤壁 遭遇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接触 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礼遇,恩待

四、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和颜悦色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见彼此

五、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使动用法,使„„保全 2.实愿罄其狂瞽

使动用法,使„„用尽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意动用法,以为„„贤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译文:

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2.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 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六、口头翻译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合作探究】

一、本节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话题还是围绕一个事例展开的,从讨论中,君臣之间有何共识?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

明确:唐太宗援引了古时候的一个事例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褚遂良回答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的工作(指采桑养蚕、纺线织布等工作)。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制造了漆器,还会要金器,有了金器,可能就想要玉制的器物,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苗头,才极力规谏的。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

对这个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似乎觉着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事情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二、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事局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三、1.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明确: 尧设“敢谏鼓”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

2.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明确: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召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 隋炀帝

四、《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在唐太宗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任贤纳谏。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唐太宗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动作的理想状态。

五、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明确: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我的“家国天下”观:

1.建好两型社会需广开言路和才路。2.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

3.举贤任能应成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命脉。

【目标检测】

一、课内检测试题

1.下列画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答案:选C.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一种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

2.“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答案:选B.自己,其它选项中的“其”为“他的”。

3.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因此李世民常用镜子比喻直谏的大臣,以此自省。其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唐太宗唐太宗的三镜,唐太宗的三镜是哪三镜?原话是什么?

明确: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篇8: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上一篇:C证模拟题下一篇:2019年学校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