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2024-05-17

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篇1: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作者通过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芜的大自然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如此写道,从中可体味到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感觉是多么地辛酸、艰苦而沉重。同作者相比,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起码不用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而苦恼。

我记不太清楚自己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的情景,走进知识的世界,但我记得我拿到的人生的第一本书,它是完整的,而不像作者,为了朋友,还要将手中的第一本书分一半给朋友。或许是生活条件优越了,想要的东西太容易得到,反而不在乎、不珍惜现在拥有的,对于求知也并不热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人不能忘本”。现在想想,对于知识的源头以及人生的起点,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不清了,实在是惭愧。我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的知识是毫无价值的,它是我人生意义中的一部分。更何况,学海无涯。现在,我不能再如此浑浑噩噩的、毫无目的地过每一天,我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为有朝一日找到人生目标后实现它而作充分的准备。

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当我们在明朗的教室里舒舒服服的读书时,当我们在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上课时,请读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着名作家史成汉写的,它主要记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记录了在元贞因家里穷而没钱买书时,“我”为了元贞吧一本书撕成两半,而最后却考第一名的这一段友谊故事,还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感惭愧。我想:史成汉可以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开心心地读书。那时,他们没有教科书。没有学具只能苦中找乐,特别是在上课时他带着两只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的画面呀!让我忍不住握起手中的笨笔来赞美它,而现在的我们仅仅只是因为夏天太热或冬天寒冷,就连声抱怨读书累,读书难。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是十分辛苦的,没有快乐可言。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温度急速下降,而那时的我就一直抱怨过不停。还有一种不想去上学的冲动,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惭愧不已。

课文让我感动最深的不仅仅只是他们苦中找乐的志趣,还有乔元贞因家穷没钱供他读书,后来竟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读到这一点,我心狠狠的被触动了。元贞,多么乖巧的孩子呀!他仅仅只靠史成汉送给的半本书却考了第一名,而我们呢?现在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用交学费就能高高兴兴的到学校读书,但我们努力了吗?想起自己,以前的努力根本不算什么,比起元贞,我就好似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困难的考验。而元贞则像雨露下一颗蒸蒸日上,奋发图强的向日葵,即使得不到阳关的照耀,但它努力去争取,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不是吗?

现在想想,以前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无以致书以得。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来说,读书边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份心底的呼唤!

努力吧!现代幸福的“花朵们”,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现在拥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感到骄傲,我们应竭尽所能,为我们,甚至为报效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吧!我想:这也许正是《我的第一本书》里元贞的那份呼唤,那份梦想,那份向往吧!

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

篇2:我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

《水问》为简媜的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是她学生时代文字的集结。她说:“是我个人的‘断代史’……每一段故事、每一折心情、每个句读……我是再也写不出的。”

简媜是水一般的女子,清风微拂,岁月静好,把蓝天这本无字天书映入自己的怀抱,她有着水一样纯洁、空灵、寂静的心。

本书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

在书中,“水”代表了很多东西,是磅礴的生命之源,是纯净的自我,是柔和的女性之美。

全书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如水合水的`心境,温柔绵长的笔触,还有佛教信徒对人生的思考,是一本值得咀嚼品味的散文集。

文字很美,行云流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观察着周围的新鲜事物,时不时流露出内心的情感。

看人间山水,风雨月色,各色的美,都令人沉醉。字里行间充斥着鲜明的青春意味。然时光如水,已向着望不见的终点流淌而去。

一个爱观察也总能发现美丽的心灵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作家最宝贵的品质。风云雨物,蝉虫树木、水月星辰都是简媜文字中的点滴,一颗爱自然并且有所思的灵魂是丰富的。

如果说《水问》是简嫃再也回不去的十七岁,那么重读《水问》就是回顾我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十七岁。

在简嫃的情感里,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亘常的严冬,春天就如同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更为奇妙,它是一首绝句。

“是了,那段年岁里最大的主题是爱。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时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忍着,二年,忍着,三年,忍到傅钟敲响骊音,浪淘尽路断梦断,各自成为对方生命史册里的风流人物,便罢。”

在简嫃的世界里,自然是最好的天然归宿,每一个窗外的风景都是一幅幅绝妙逼真的壁画,她就是这些壁画主人。花木本无语,然于蓓蕾之时,必有皇天后土于此对问,她悄悄窃得天机,告诉蓓蕾,没想到蓓蕾得到天机,忍耐不住,终于开成一句清楚的话。

但愿我能在自己也为止的时间地点里曾留下一点点的痕迹可供回忆。这一生白驹过隙,怕来这九丈红尘走一遭却连尘土都未曾沾染。水,流出卷终之页,还给大海。

文字有灵性,把目光所及的一切景色,季节,草木都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让我读懂她们背后的情绪,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

简媜的文字有滴水成冰一样的晶莹感、透着灵气,字字芬芳,是无以复制的美。

简嫃的第一本书,相比后来的书,文字青涩,有很多让人惊喜的一拍即合的点,还在台大读书,写了校园,恋爱,朋友,师长,她对自然万物都很有兴趣,思维驰骋,挖掘很多,文字运用总是给人惊喜。

简媜细密的心思、敏锐的感受,使她写草木,比别人有情;写朋友,比别人知心;写爱情,比别人刻骨铭心;写知识的追求,比别人多一份舍我其谁的抱负,写心情的转折,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文中情境。

读简媜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少女笔下美丽的浪漫世界。见字如面,清新怡人,宛如看到一个灵动少女在提笔写字,笔下都是美好,是一朵朵兀自开放的花朵,是一颗颗遗世独立的树,是碧空如洗的天,是落日余晖,是一切一切的美好。

简媜的文字行云流水,唯美曼妙,犹如清水上的荷花,这样美丽的文字,后面该是一颗美丽的丰盈的心灵……

简媜的文字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少女心事,但又像是一位朋友在与你轻声诉说。有力,但却是温柔又使人安心的。那种亲近感,也许就是来自于此。也是如此难得。

篇3:我的第一篇作文

是啊,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绝不是偶然的, 除了他的天赋 (fù) , 一定也和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

客观地说, 我的家庭并没有给我提供成为作家的环境。我的父亲是知识分子, 他的同辈亲戚虽然大多也是知识分子, 但他们从事的几乎都是技术性工作, 比如高级工程师一类。父亲受过高等教育, 至今还能讲一口标准的英文, 建国后曾参与过国家对工程概预算的制定。当年他到下面检查工作, 站在一栋楼前, 可以一目了然地说出这栋楼的造价, 甚至连一颗螺丝钉多少钱都一清二楚。但父亲的精明仅限于他的专业领域, 在社会学方面, 我经常开他的玩笑, 认为他“很天真”。我的母亲生长在农村, 后来能读书看报全靠解放后的成人扫盲班。

这样的家庭背景似乎和我爱好文学并成为作家毫不沾边, 我也真的成了整个家族中的另类。到现在为止, 我是家族中唯一以写作为生的人。

我是五岁开始上学的。三年级时, 我转入百万庄的建工部子弟小学, 直到毕业。对小学生活的记忆几乎都在这所学校, 我也一直把它当成我的母校。

在这里, 我遇到了一位可以称得上“启蒙”的小学老师。

到了新的学校后才知道, 同年级的同学们已经上了半年作文课, 而我, 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一天课后, 老师把我单独留下来。老师先问:你学过造句吗? 我点头:学过。老师说:那现在老师要考考你, 看你造句造得好不好。我有点紧张, 也有一点兴奋, 因为我知道自己很会“造句”。老师说:就造“因为……所以……”吧, 老师先造一句。老师说: 因为我是人民教师, 所以我有责任带好全班的孩子。我马上说:因为我是小学生, 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很高兴, 说我用词准确, 反应快。接下来她又出了一道题:用“虽然……但是……”造句。我想了一会儿, 说:“虽然我没有写过作文, 但是我有信心学好这门课。”老师一下子笑了, 连夸我“很聪明”, 说我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接下来她领着我在校园内走, 指着天上的云问我想用什么样的句子形容, 我看了一会儿, 说云彩很白, 像棉花。她说对。又问, 云还像什么? 我说像堆在天上的雪堆。

老师接着就讲到作文。老师说, 造句是将一个或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 用这句话说明一个意思, 而作文呢, 也并不难, 就是将很多有意思的句子组合在一起, 来说明一个有中心意思的故事。那天老师指着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跟我说了很多话, 我也大着胆子把我看到的东西一一“形容”了一番。老师高兴, 我更高兴。

第二天, 我上了平生的第一堂作文课, 作文题是“一件好事”。又一周的作文课上, 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 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这是我的第一篇作文。它不仅得 到了老师的夸奖, 而且作为范文张挂在学校的走廊里, 整整挂了一个学期。

老师的鼓励培养了我对写作的兴趣, 也培养了我对写作的自信。自此我喜欢上了作文。 而我的作文不仅在小学, 后来到中学, 也经常成为学校里的范文。

现在想来, 我后来能成为作家, 大概和小学的第一节作文课有关。

多年后, 我在长篇小说《蒙昧》中写了一个女教师的故事, 其中一些地方多少融会了我对这位小学老师的感念。

“那天, 阳光带着闷热的湿气照进小学二年级的教室, 还算明亮的讲台上又出现了白兰老师, 她穿着白衬衫蓝裤子, 干净明亮地站在黑板前。那个时代那个年龄的男孩远不懂得如何评价女性的相貌, 他只知道这个二十来岁的女老师很漂亮, 她的脸十分白净, 大眼睛十分明亮, 当她站在讲台后面讲语文算术时, 声音也十分清爽。刚刚迈进学校的小男孩小女孩都仰着小脸, 用近乎崇敬的目光看着干净明亮的女老师在高高的讲台上……”

篇4:我的第一本书

新书发布会

走进四(3)班教室,活动才刚开始,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一本书,细细瞧瞧,本本都不一样。《小小的我》《无忧海的孩子》《勉勉向上》《小荷才露尖尖角》……封面精美,标题也各具特色。这些别致的书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赶快来采访一下小作家们吧!

《灵动的阳光》是我的第一本书,因为爸爸希望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阳光男孩。书里不仅有我写的作文,每一页还有“知识窗”,记录了我收集的好多小资料呢!(陶昊畅)

在我眼里,每篇文章都像一个欢快的音符,带着我的梦,不停地跳跃着,舞动着,所队我取名为《旋转的八音盒》。(袁舜玥)

戟招这本书命名为《心语》,“心”是我名字中的一个字,代表我;“语”的意思是“说话”。合起来就是“我心里说的话”。(王心越)

这是我编的第一本书《小脚丫作文集》,她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我希望自己每年都编一本书,长大了,我就可以著作等身了。(龚禧)

我的第一本书叫《源》,妈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有一天我会有所成就,而这本书则是一切的源头。(严子涵)

编书全过程

哇!才四年级的“小不点”,就能出书了呀?真了不起!不过,编书可不是简单的事。挑选素材、输入电脑、设计版式等,既繁琐又辛苦。快跟随小记者去听听小作家编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吧!

我的第一本书诞生记

张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把自己三年级时写的作文编成一本书。编书?天哪!那是作家才能做的事。我能行吗?

开始“动工”了,我跟妈妈商量,把作文分为四类:身边的人、经历的事、走进大自然、插上想象的翅膀。接着要给书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想了想,对妈妈说:“就叫‘金色的童年’吧。”妈妈听了,连连点头。

下面进入了“打字”程序。真想不到,当时觉得写得很好的句子,现在看起来竟然不太恰当呢!于是,我一边打字,一边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十几天的“艰苦奋战”,“打字工程”终于接近尾声了。

接下来的程序是“润色”,给每篇文章配插图,改字体,加前言后记。这道程序倒给我增添了不少乐趣。有时,为了一张图片,我跟妈妈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爸爸不得不干预,由他来一锤定音。

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校对和装订。我和妈妈分别把打好的内容从头到尾又仔细读了一遍,找出录入时的一些错误。至此,这项巨大的工程终于快“竣工”了!当妈妈把装订好的书摆到我面前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漂亮的一本书呀!我看着封面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作者:孙心彤,不由得暗自赞叹自己:真了不起,我也是一名作家了!

(孙心彤)

编书趣事

嗯,真不错!看来,小作家们在编写第一本书的过程中,收获的远远不止一本书,还体会到了要成为一名作家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对了,听说大家在编书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趣事呢,赶紧请同学们来谈谈吧!

把外婆忘了!

我的第一本书叫做《凡星点点》,里面汇集了我三年级时写的所有作文。我和爸爸妈妈忙乎了好一阵,才一起制作好这本书。它不仅看上去漂亮,让我有了很多收获,而且编书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那一天,我兴冲冲地跑上楼,自豪地把我的第一本书给外婆看。外婆兴奋地拿过书,仔细地翻看着,好像在寻找什么。看着看着,外婆皱起了眉头。就从这一刻起,外婆一天都没再跟我和妈妈说过一句话。

我奇怪极了,外婆究竟怎么啦,看到我的书怎么一点也不开心啊?妈妈一下子就猜出了外婆的心思。晚上,她悄悄地找到我,跟我说:“点点,你知道外婆为什么生气吗?”我茫然地摇摇头。“因为外婆这十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但在你的第一本书里,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外婆一定很伤心,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弥补这个疏忽……”妈妈在我耳边悄悄地讲着,我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早上六点钟,我就起来了,开始写“我的外婆”,不知怎么的,今天的这篇作文写得特别顺畅。中午,妈妈去了印刷厂,把这篇作文“缝”在了书里。晚上,我们俩小心翼翼地把这本看上去“天衣无缝”的书放在了外婆的床头……

第三天早上,外婆又像往常一样和我们有说有笑了。

(古点)

颁奖直播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颁奖时间到了!四(3)班这次一共“出版”了53本书,参评的当然也是5 3本。获得“最佳文采奖”的小作家李清越记录下了令人兴奋的颁奖过程,她要把成功的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我获奖啦!

在同学们的期盼中,颁奖时刻终于来到了。我的爸爸作为评委代表,走上讲台致颁奖词。他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我只记得他的学生(南京大学的学生)听说我们小小年纪出了第一本书,既惊讶又遗憾,说他们没有遇到像张老师这样富有创意的好老师。

接着,颁奖嘉宾严琦妈妈快步走上讲台,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所有同学都和我一样,目光一起集中在严琦妈妈的身上,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首先,我为大家宣布成长记录奖,徐思勉、李煜……”被叫到名字的同学都喜上眉梢,兴冲冲地上台领取奖状和《七彩语文》杂志社赠送的礼品。

“最佳童趣奖是……”“最佳制作奖是……”我竖起耳朵,生怕漏了自己的名字。唉,当时的我真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没法形容。“最佳文采奖——李清越!”一听到自己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冲上去,一把接过奖状和礼品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了属于我的荣誉……

(李清越)

活动就快结束了,小作家们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班主任张老师说,这第一本书仅仅是个开始,以后六家要坚持做自己的第二本、第三本书……还说要把大家的第一本书带到六合八百桥镇小学去,和那儿的同学们一起分享呢!

篇5:我的第一本书

手捧《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这是第一本令我有所体悟的书,坐窗前,任时光流转,飞逝。

看那目录,就爱不释手了。充满古味的折扇,简单却不失美感的画和那盈满趣味的标题:会飞的太阳,一去二三里,琵琶语,小扇轻摇的时光„„再细品内容,其中有一篇写作者回村,夏夜纳凉,在小扇轻摇间回忆童年扑流萤的事。不禁想起小时候,暑假回乡下的事情。夏夜,搬了凉椅,拿了蒲扇,坐在院里。蟋蟀在草丛中弹拨着“琴弦”,奏起夏的乐章;知了不停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 “游走”的光——萤火虫,光一点点的,像珠子一般散在草丛中,闪着微弱而柔和的光,在不紧不慢地飞着。月色如水,盈满了这院落。恍惚间,似乎又清晰的看见,一个小女孩,持着蒲扇,追着去扑流萤,笑着„„ 现在,怕早没了那萤火虫,即使有,却再无兴致去扑那流萤了吧!乡下的房子早已卖了,我早已是初中生了,一切都变了,那时那地扑流萤,便成了记忆中的事了。我想,这扑流萤的记忆,不仅是印在脑海中的画面了吧,更是有那种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是第一本,让我追忆童年的书。

“月亮像月亮!”这本书中一个叫阳阳的孩子是这么形容月亮的。不禁忆起小学时,老师问我太阳像什么。“太阳像太阳!”我不假思索地喊了出来。下面的同学已笑成一片,是对我“无知”的嘲笑吗?太阳就像她自己啊,有什么不可以呢?太阳若不像太阳,月亮如不像月亮,还能像什么呢?这难道不是最真实,最恰当的比喻吗?大概,阳阳和我那时,都有一颗天真纯洁的心。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有所感悟的书。

篇6: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迢迢:挥之不去:掺和:

磨磨蹭蹭: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完成研讨与联系二

三、巩固、运用

1、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2、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篇7:《我的第一本书》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酷似(kù) 盈眶(kuàn溃 马鬃(zhōn溃 塾师(shú)

B、晾晒(shài) 磨蹭(cen溃 苦楚(chǔ) 背熟(shú)

C、红薯(sǔ) 驮灯(tuó) 奥秘(mì) 愣了(lèn溃

D、掺和(chān) 愁苦(cóu) 崇敬(chón溃 沙哑(shā)

2、下列句子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我以为父亲要凑我了,可是没有。

B、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D、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3、下列各句中,说明父亲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句是()。

A、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B、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极少回家。

C、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少有回家。

D、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很少回家。

4、下列词语中词性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愁苦 崇敬 赞美 晾晒

B、掺和 奥秘 凄惨 酷似

C、温厚 欣慰 荒寒 幽默

D、昏黄 磨蹭 金黄 稀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

6、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造成他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关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7、①、②两处描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③、④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贞比你有出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入文中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是()。

A、竟然 缝缝补补

B、居然 缝缝补补

C、竟然 修修补补

D、居然 修修补补

【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呼唤(节选)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于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祖母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①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②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12、解释下列词语。

冷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韧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祖母呼唤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与标题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②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B

2、C

提示:

A、揍

B、“马鬃”

D、篮

3、B

4、C

5、A

提示:

B、缺主语;

C、语序不当;

D、定中搭配不当,应为“一箱子书和一麻袋红薯”。

6、

⑴、在他成长的第一阶段,就失学了;

⑵、当地文化、经济极度贫困落后。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7、行动、情态、语言等方面。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描写角度,再结合人物形象来品析说话人的感情。

8、温和、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

提示: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意来理解分析。

9、如“夜补课本”、“巧补课本”。

提示:此题要综合概括文意,并抓住关键词作答。

10、元贞家境不如“我”,成绩却比“我”好。

11、D

提示:此题要认真辨析各组词的词义差别并结合文意来选择。

12、形容冷气逼人。指顽强持久,不易变化的特性。

13、祖母的呼唤声最细最弱,发颤发抖而富有弹性,但不沙哑。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来分析。

14、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

15、比喻。通过描写声音的特色,传达出呼唤声中的真情。

16、夸张和拟人。

与15题相近。

篇8:《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

2.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的内心情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学生生活体验导入。

环节设计:具体介绍学生印象深刻的第一本书

设计目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体验,为引出《我的第一本书》做铺垫。

课堂在线:一位女生说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第一本教科书,因为给她带来了知识,并没有具体的介绍。

环节反思:教师没有具体指明怎样具体的说,因此学生答题过于简单。

二、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1.浏览课文,说说什么书让牛汉如此难以忘怀?——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2.默读课文找人与事

作者说,这本书酷似一组画,当我们翻看这一组画时,画面中都有哪些人?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人:父亲、“我”、乔元贞、乔海、“弄不成”、二黄毛……

事:父亲考学、父亲补书、带狗上学、送元贞书……

小结:这组画包括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上学的乐趣。(板书)

环节设计:

1.自由读课文,找什么书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2.默读课文,找文中的人与事,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设计目的:落实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课堂在线:学生读了近8分钟,找什么书以及文中出现的人很全面,概括事件时不够简练,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归纳。

环节反思:根据课前调查学生根本没有预习,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结果学生读书完毕后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然而学生在概括文章事件时不够简练,原因是读书的时间还不够。今后在此环节上要给予学生多一点时间。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品读课文的难忘处

有没有哪些场景,哪些内容使我们最难忘的?读一读,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触动你的是什么呢?

2.含义深刻句子举例: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怎样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什么?

(2)“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作者用崇敬的心灵究竟想赞美什么?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重点句)

“人不能忘本”含义?

环节设计:

1.通过读书文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难忘?再读一读,从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2.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难以理解?

设计目的:落实课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堂在线: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共同解决。然而学生找难忘的人与事不够多,参与面不够广。

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是教师抛给学生的,并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

环节反思:此环节应该是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然而效果不佳,课堂在这个环节上有些沉闷。究其原因是教师给予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不够多,另外没有很好的铺设台阶,所以学生难以攀登上。平时教学中强调要跳一跳摘桃子,但是我把桃子挂得太高,没有铺设好台阶。

四、深化延伸

既然这一本书酷似《父与子》中的漫画,漫画是让人看着发笑的,为什么我的这本书看了却很难笑起来呢?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注重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感受。

课堂在线:既然这一本书酷似《父与子》中的漫画,(师举漫画并简介漫画)漫画看了让人发笑,为什么我的这本书看了却很难笑起来呢?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启示?

令人遗憾的是只有两位学生说了自己的体验,多数学生沉默。

环节反思:本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升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能结合自身谈收获,同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之所以学生以沉默代替是因为对于文章仍然不够理解。

五、课堂小结

设计目的:强化叙事性文体特征,理清课堂的两条线索。

课堂在线:教师总结。

环节反思:教师的理解代替的了学生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以《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一)我的备课

怎样来备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体是随笔。首先我结合单元教学总体目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另外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再结合课标关于初二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及对于教材的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定位好后,下面就是怎样设计整堂课的结构了。现在的课堂结构基本是板块式结构,纵观一堂好的课总有一条线索,也就是用线把各个板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又回到了对教材的研究上来。我把教材中含义深刻的第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却,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整堂教学的线索。扣住三个关键词:“难以忘怀”“一组画”“难笑”,另外把文体特征作为教学的第二条线索。这样就有了内容和写法的两条线了。

(二)几点体会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我的第一本书》,倒不如说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这也是我的第一本书。面对评课老师的点评和上课的效果来看今天我确有收获,下面就谈几点:

哲学上有一对矛盾:是形式决定内容还是内容决定形式,《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我走的路线是形式决定了内容,然而教学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吧,此第一点收获。

农村中学合作式学习开展的不多,学生对此形式有些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难以推动。我未能充分的备好学生。此第二点收获。

略读课文要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不要多,可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提炼学生的生活体验。此第三点收获。

……

当然一节课的收获还有很多,我将以此为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

篇9: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是怀着这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品味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从小到大同学们已读了不少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在你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学生自由回答讲述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或印象最深的书)。

(教师总结)许多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第一本书并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汗的第一本书却让他难忘,为什么原因呢?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此环节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牛汗,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3、查字词:酷.(kǜ)似

掺.(chān)和

脊(jǐ)背

枉.(wǎng)读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复述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是? 父亲:

温和、善良、理解和尊重孩子 乐于助人(4段)我:

善良、勤奋、调皮 弄不成:忠厚、没本事 乔元贞:聪明好学

二黄毛:勇敢、带点傻气

3、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几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四、自主阅读课文(3到8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学生合作讨论,解决下面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答:“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暖,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答:作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敬重、珍爱“第一本书”,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也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可贵的乐趣和温情。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是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但童年毕竟是天真、好奇和淘气的,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是快乐的,童年只要玩起来什么苦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五、品味语言: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喜欢的语句朗读,并讲讲喜欢的理由。(生)自由发言。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1、“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白白的,无价值,无意义。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不写出来,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就意味着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本”是双关语,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初的有价值的东西。)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七、本课总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八、布置作业。(任选其一做)

1、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通过什么能够看出来?设想父亲夜晚为“我”修补书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扩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要写出父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篇10: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小时候,我在朋友家玩,无意间看到一本名叫《西游记》的一本书,我的好奇心就在那一瞬间跳了出来,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看了起来,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本书!

回到家后,我和妈妈说我想要这本书,妈妈看到我喜欢看书,高兴的不得了,连忙帮我买来了这本书,买来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一页,二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

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他是从一颗石头里蹦出来的,大家称他为石猴,他出身后,误打误撞的当上了花果山大王。他任性、顽皮,满是乐观精神。他向菩提老祖学习法术,刚开始,他只是一个谁都瞧不起的小猴子,自从他学了九九八十一大变化,胆子也变大了,抢了龙宫的宝物——定海神针不说,竟还闹起了天宫,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受菩萨教悔,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经他保护下,唐僧取得真经。

上一篇:金榜题名喜宴祝福语下一篇: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