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

2024-05-19

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篇1: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

《我的宝贝》列出了好些三毛的收藏,有首饰,衣服,器具,陶塑等等。她说自己是守财奴,守着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舍不得用,舍不得穿。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躲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我想,这样的东西便是无价,曾经的我也是这般的执着,执着于各种能散发回忆的事与物。现在想想,还真的远了。一直说在成长中,看来成长带来的不只是越来越多虑的思维,还有无止尽的遗失。

看看身边,一直陪自己走的东西太少了。每离开一个地方,就预示着会丢去一些东西了,就像每经历一个阶段,会自然的告别一些思想,观点。总是发生的很顺其自然。现在环顾,无意发现,倒是我的漱口杯跟着自己跑了快十年了,不容易啊!没有刻意想要留过,却很和谐的用了这么久,现在依然美好。记得这是五年级第一次离家住校时,爸爸给我买的,通体湖蓝,外壁中间有一副画,一只母鸡,三只小鸡,其中两只小鸡在母鸡背上嬉戏,而另一只在地上仰着头探看,无辜的眼神让人忍不住去抚摸。整个画面是很和谐,很温馨的,当时还用天真的语气说:刚好我们一家四口,妈妈当母鸡,我和弟弟是母鸡被上的那俩小鸡,爸爸就委屈当那只留在地上的小鸡。这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地跳跃在脑海中,就像从来没有过去。这个漱口杯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孤独,徘徊的早晨,夜晚。直到这匆匆十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陪自己最长久的,还是那些最沉默,最不经意的。我想在现实中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吧,海誓山盟,声嘶力竭,都只是过往烟花,只璀璨在那瞬间,更多的时候,天长地久只属于那些沉默在角落里安静的侧影。坚定而沉默的存在。

喜欢那个五更灯,三毛宝贝之一,从香港古董街淘来的。有天,点着五更灯,三毛和一友人聊到了五更时分,我想有一天,我也能给别人带去很多的五更灯之夜。

篇2: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

书中讲述了她自己的八十六个收藏小故事。还没有读完,我就开始搜索我的小宝贝了。想起了几件竟还不是我的,都是儿子的宝贝。比如,三毛在《娃娃国娃娃兵》里面讲的俄罗斯的特产,一套几件,一个比一个小的木质娃娃。是儿子一年级时,我们去承德旅游带回来的。当时,他看见这套娃娃,一个能钻进另一个身体里,喜欢的直围着它们打转转就买下来了。儿子比我喜欢收藏一些小物品。他还有一块三叶虫化石,是在某个展览中心花三十元钱买的,我们劝说他不一定是真的不要买。他绕来绕去的不肯离开那里。当我们围着展览中心转了一圈后,他又跑去看那块化石非说是真的。那时期他正着迷恐龙化石之类的有历史感的石头。家里已经有一盒神秘的石头,被他精心的摆放在有格子的盒子里,每一块石头都被贴上了标签,有名有姓的住扎在他的书柜里。结果让这位读了几本科普书,‘小牛’得比我们有见识的小同学上了当。

放下书,我赶紧给老母打电话,问我老祖母用过的坛坛罐罐还有吗?老母告诉我还在呢。

“从前那个,家里装盐的小罐子还有吗?”我首先想到那个褐色的短粗的大肚子罐罐,很漂亮。

“有啊。”老母一向舍不得丢掉任何一件有用没用的东西。

“我想要,用来养花。”

“拿去吧。”只要有人想要那些有用没用的东西,老母都觉得那些占了房间里角角落落的旧东西终于等到被人领走,自然很高兴。老母又追上一句:“你的铜火锅,腌咸菜的坛子都还在,你要,都拿走吧。”妈呀,我一下子还达不到那么高层次的收藏。只想小小的收留几件小巧的,有故事又是自己喜欢的而已。老母巴不得我把所有的破烂都拿走。

铜火锅是在非常时期买的算是有故事,可占地方。腌咸菜的坛子,三毛在她的故事里起名叫《停》,她和家人在海鲜馆正准备吃饭时,瞄见一辆破烂车慢慢踏过,她追上去大喊一声:“停!”从破烂车里淘出了一个又一个翁。我们家那个腌咸菜的坛子跟三毛淘的坛子一模一样。太大个,我不怎么喜欢。

儿子2岁左右,我给他编织了一件粉黄格条的毛背心,穿了很久。等他长到再也不能穿时,我拿去准备送给小侄子,结果回到家里,发现毛背心又被藏进我的包包里,儿子说他舍不得这件衣服。想一想我也舍不得。我不太喜欢织毛活。那年,有几个月的时间工作在外,我都只能在每个周末回家看看儿子抱抱他。看不见时,就在饭后的一点空闲时间和同事一起给各自的儿子织毛活,编织着各自对儿子的想念。这也算是有故事。嗳呀,不知放到哪里了,不知可否还在?

……

像这样的小宝贝,每个人都会有几个,落满岁月的尘埃。引用一段三毛在《我的宝贝》这本书后记里写的话:

篇3:三毛给我的信

在三毛逝世后两天,我收到了她在自杀前给我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封里装着的不是贺年卡而是一枚礼卡,上书三个字:谢谢你。邮戳是1990年12月29日。

和三毛相识,是在1987年春天。当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为三毛的才学所倾倒,也为她浪迹天涯的动人故事所迷恋。于是写了一篇评论《撒哈拉故事》的文章,发表在一本文学杂志上。文章后来托三毛在中国内地的叔叔倪竹青老先生带给了她。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三毛的来信,里面还夹了一枚她签名的个人照。三毛在信中说,她是第一次读到大陆有关她的评论文章,很是感激,希望保持联系。未了,她还写了自己在台北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和三毛的交往,便于此开始。

当时,三毛的书在中国内地已呈“洛阳纸贵”之势,年轻人几乎是人手一册。但是,在大陆出版的书,大多是盗版,三毛一分钱的稿费都没有拿到。当年5月,三毛给我发来一份委托书,委托我作为她在中国内地的代理人,与各出版社进行交涉。记得当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中国几家出版社出版三毛著作的情况。结果,询问信发出后石沉大海。人家根本没把我这个刚出大学校门的黄毛当回事。我着急,三毛却写信劝我“不急,不急”。

仲夏的一个深夜,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拿起话筒,只听到那边传来急促的声音:“弟弟,我快死了。”细问是谁,回答说:“是我,三毛,是三姐呀!”这是我和三毛第一次通电话,第一次听到对方的声音。三毛那一口台湾国语,带着很重很尖的童音,几乎使人感觉不出是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当时台湾与大陆要通电话,很不容易,弄不好会被当成“国特”。

我以为她病了,但是三毛告诉我,她正在闭门造车,为写《我的宝贝》已经七天七夜只喝水与吃饼干,没有碰过米饭。“好可怜的女人。”我当时心里这么想。

我的孩子出生后,三毛为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徐旃”,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面旗帜。三毛还特地在台湾定做了一把金锁送给孩子,希望他一生平安。

进入1988年,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处于缓和状态,我极力鼓励三毛回大陆探亲。三毛开始时还心有顾虑,担心会不会被大陆拘留,因为她的爷爷是“地主”。我把三毛的这—顾虑转告给了国家有关部门,部门领导说:“欢迎她回来,一切接待与安全,均由我们负责。”我把这话传给三毛后,三毛说:“我不需要大陆接待,能让我自由地走就行。”

过了年,三毛正式通知我,计划在4月份回大陆,名义是给爷爷扫墓。交代我办四件事:一是安排在大陆的全部行程;二是落实在舟山老家的扫墓事宜;三是安排在杭州治病;四是争取叫出版社付稿费。

在三毛接近来大陆的日子里,单位领导说:接待三毛是大事,你就休假去忙吧。于是,我不用上班,到处出差,落实接待。

1989年4月份,三毛从香港抵达上海,然后先去看了张乐平先生,因为张老画了漫画《三毛流浪记》,让原名叫“陈平”的三毛有了自己的可爱笔名。接下来,三毛去了苏州,游历了当时大陆人还不知道的“周庄”,还蹲在油菜花的田野里哭了一顿。

三毛的爷爷是舟山人,从小在上海做生意,有一点钱,还在家乡小沙办了小学。后来因为成了“地主”,在50年代,作为清算对象,遗体还被挖出来暴晒数天。其实,三毛爷爷的坟墓已经找不到了,当地的亲戚在大概的位置,赶在三毛到来之前重新修建了一座空坟。

去小沙之前,三毛嘱咐我准备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个小盒子,准备装一点爷爷坟头的土。另外准备一个瓶子,装一瓶老家的井水,带给在台湾的爸爸妈妈。

好在老房子还在,祖宗祠堂也在,让这一次祭祖的活动搞得很体面。当时,我特地请浙江龙泉宝剑厂为三毛打制了一把宝剑,据说与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先生的那一把是姊妹剑。

三毛在来大陆之前,把自己的所有病历单全部寄给了我,委托我安排在杭州为她治病。我找到了当时担任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的著名内科医生林抗生先生。林先生看了病历,说三毛是百病皆有。于是他组织了杭州最有名的医生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在花家山宾馆为她诊断治疗。三毛自己拉下衣领,露出脖子上周围红紅点点,说:“我患有淋巴癌,一直没有治好。”

三毛在大陆几次旅行,我大都陪着她走。她身体其实极差,有时一天要昏倒好几次,在拉萨的那一次,差一点走了。

篇4: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

在累得无法看清视线下密集的文字时,在这书页角落里作者的古董宝贝,会如另一番新迹,为你舒张模糊的双眼。

徘徊过万千书廊,越过重重书架。或许就如同作者三毛有缘与她的宝贝在生命里遇见一样,这本书《我的宝贝》也因缘在我的大学生活里停靠。

起初,我迷茫的阅过书中短小的故事,近乎不解的望着书里一页页古董图片。因为,我不明白,在人生旅途中有那么多的东西与你遇见,那么多的人和你萍聚,这些都看似平常与普通,根本谈不上用文字去雕琢其中的乏味和通俗,为何作者却要苦心写下。

但是,就在我感到生活前所未有的空虚与迷茫时,如万千的帆航在三角洲的尽头,找不到归宿的方向。记忆也如白纸,没有刻骨铭心的烙印,也没有岁月留下的足迹,有的只是流浪的时间,慢慢老去的照片。我开始心慌,我开始焦虑,这样漫无边际的放纵,何时是一个尽头。直到触摸到它《我的宝贝》。

书里面介绍的只是作者平凡的收藏,它们的价钱也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数量也抵不过任何一间普通的古董店。可是作者却深深的爱着它们,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收藏,更是作者游历不同国度的历史见证,和作者用生命接纳的印记。作者三毛用平平常常的心态去处理它们,她认为,既然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她也不刻意去编排它们,让手边抽到哪一张照片,就去写一个故事。

作者对待生活是多么的坦然呀,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自己感到百无聊奈的日子里,细心的经营一下身边的事物。将每一件事或每一份物品身后的故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将它记载在日记本的扉页里。这不是荒唐到平乏而无事可做来消磨记忆里的文字,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写自己的人生。当在累计千百次的记录后,再打开最初那张已泛黄的纸页,再倒上一杯热咖啡,这种慰心的温存感,会让自己愉悦的去回首那曾经的点滴。

因此,从今天起,我不在迷茫、沉沦中度日。我会用心去记录每一份触动我心灵的感动。既然,时间安排我们在着轮回的轨道里相触,就如这本三毛的书《我的宝贝》,我也会用我杂乱的文字,刻下这段我们触碰的火花,让它沉淀,沉淀在我日记簿的故事里。因为,我也相信,时间有它的连续性,而故事自有它的独立性,生活也就在这里,于千万故事里,寻找出轮回过的一生。

是乎感觉,文字的运转,不像是出于一个青年者之手,偶有历经沧桑的老者所文之感。但或许在真实的故事里,在被《我的宝贝》熏陶之后,我的思绪,已随着磨盍的岁月,在这不可能的年龄段,明白了更多的心灵悟感。

篇5:三毛《我的宝贝》读后感作文

记得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深刻地表现出了社会的种种无情以及不公: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富人家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开着暖气,啃着冰棍、吃着大鱼大肉还嫌闷热。然而,仅仅是一窗之隔的小三毛,却是穿着一件残破不堪的单衣,抱着冻僵的身体琵琶发抖,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他愤愤不平地想:为什么富人家里大摆宴席,而我只能在外面受冻?为什么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啊……

是啊,为什么富有人家和穷苦人家之间的差距这么大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百年以前就存在了,大诗人杜甫就曾发出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旧社会因为物价飞速上涨,钱币飞快贬值,犯罪率也飞速上升。但由于物货短缺,所以穷苦人家只好被迫去干一些抢、偷的事情。甚至黄牛贩子只需要一块大饼就足以让一些人卖命。即使是今天,饥饿、战乱、疾病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唉,那个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的“共产时代”何时才能够来到啊!

哦,我明白了!光有对未来的期盼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为祖国日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且要像雷锋那样“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争取能够亲眼早日见到那人人都互帮互助,一片和谐,人人都丰衣足食,自给自取的“共产时代”!

感谢《三毛流浪记》,它不仅给予我人生深刻的启示,更让我的心灵有了巨大的成长,对我的未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筑强国之梦吧。

优爸点评:小作者的这篇读后感,既有对原作的精准把握、独到分析,更有对于原作主旨的深刻理解和自己对于时代进步的理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文章的首段就相当精彩,小作者以三毛的形象开篇,并以提纲挈领的语言对《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作了总的评价和概括,点出作品所含的深意。小作者以作品中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作为整部作品的代表,深刻指出那个时代贫富差距之大,随后以自己的一句疑问说开,从古代到现代,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阐述出来。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小作者以此激励自己的部分,小作者从三毛的故事中读出了旧社会人们生活的艰辛,感激现如今祖国的强大,并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好,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不得不说,小作者在这个年纪,有这样远大的理想,真的十分了不起,优爸也希望小作者能说到做到,加油!

小作者:孙传晟

指导老师:王雅君

上一篇:试论性格差异与管理下一篇:信用证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