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2024-05-14

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共6篇)

篇1: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文章标题: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根据市妇联工作要求,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优化环境为重点,面向妇女抓服务,强化协调抓资源,增强活力抓基础,统筹力

量抓落实,[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在建设“三个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加强教育培训,多层次多形式提升妇女整体素质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各级妇联组织要采取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运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源,抓好教育培训,更好地发挥宣传妇女群众、教育妇女群众、引导妇女群众、提高妇女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要扎实推进“女性素质工程”、“母亲教育工程”,培养“四自”女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妇女,用科学的知识教育妇女,用法律法规规范妇女,用文明的风尚引导妇女,不断激励广大妇女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突出方式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要适应不同层次女性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三八期间,举办几期外出施工企业经理家属、女职工骨干计算机培训班。

二、宏扬“三创”精神,引导妇女投身社会实践

立足岗位,不断深化“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加强示范岗的管理,引导女职工争创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示范岗,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建功平台。“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继续以“巾帼文明示范岗”为载体,发动在职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展示“巾帼文明示范岗”崭新风貌。结合行业特点,在窗口行业开展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服务型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励妇女将才智奉献于发展,将文明奉献于社会。要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创建主题,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推动争创活动成为激励女性争先创优的有效载体。

三、倡导学习风尚,深化文明家庭建设内涵

一是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根据市妇联工作要求,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通过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牢固树立反对和抵制腐败的意识,引导妇女和家庭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积极参与妇女防治艾滋病“巾帼红丝带”行动。三是组织好巾帼服务队参加庆祝“三八”妇女节96周年“展巾帼风采,建和谐社会”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广场咨询服务,为市民提供不同项目内容的零距离服务。四是继续做好送文化到社区工作。

四、打造家教品牌,促进儿少工作再上台阶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办好建设局幼儿园家长学校,通过活动提高家长素质、举办各类讲座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继续做好“留守孩子”的关心教育工作,认真开展帮扶结对、爱心助学活动。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妇联队伍创新能力

适应新时期妇女发展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双重需要,把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基层妇女组织的潜能和智慧。认真落实党建带妇建意见精神,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的思路,扩大横向妇女组织的覆盖,做好新改制企业女工委的组建工作,拓展妇女工作新阵地,不断更新妇委会工作网站,真正发挥妇女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妇委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组织。

2006年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让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提升素质,展示自我,为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努力奋斗!

《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来源于,欢迎阅读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篇2: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务实创新参政为民

为温州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而奋斗

——2006年10月30日在中国民主建国会温州市

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朱贵远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民建温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五年来的工作和体会

本届市委会自2001年12月至今,已近5年。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温州市委和民建浙江省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依靠和团结全会同志,努力发挥联系经济界的特色,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温州市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建言献策,切实发挥了参政党的作用。同时,深化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创了参政党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本届市委会注重发挥会的整体功能,体现会的集体智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

五年来,我们认真参加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和通报会,坦诚建言。通过细选题、深调研,举办参政议政辅导讲座,努力提高会员参政议政水平,着力做好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大会发言和提案工作。我市民建会员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得到政治安排的共有112人(次),其中全国政协委员1名;省政协委员4名;市人大代表10名,常委1名;市政协委员21名;各县(市、区)人大代表13名,常委1名;各县(市、区)政协委员61名。全市会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议案787份,大会发言91篇,内容涉及:“反倾销应诉”、“如何应对入世”、“半岛工程建设”、“三农问题”、“整合融资”、“用好民间资金”、“旅游产业发展”、“廉政监督机制改革”、“强化普法教育”、“停车难问题”、“增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均衡教育”、“缓解电力矛盾”、“关爱员工和再就业问题”等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本会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其中被评为优秀发言8篇,优秀、重点提案28篇,有些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引来媒体关注和报道,不少代表和委员在各大媒体上频频亮相。《关于加强我市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建议》等提案、议案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得到采纳、落实。市政协优秀提案《为普通市民参政议政提供机会》促成了市政协每年邀请部分市民旁听市政协大会,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政协八届四次大会提案《关于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工程建设的建议》受到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采纳,被确定为2006年八大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年内按时保质完成。我们还在2002年承办了“民建沪苏浙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讨会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拓展参政议政思路,征集会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的真知灼见。我市会员共提交大会31篇论文,就沪苏浙区域经济合作和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5年来共编发信息192篇,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用32篇。担任市级特邀监督员、特邀检察员、监察员、审计员、行风监督员和特约陪审员的同志13人,他们认真开展评议和监督,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二)、举办各种主题活动,着力提升温州民建形象。

市委会根据每个年度的中心任务和形势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善于以不同的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开辟会务工作的新局面。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一年筹办一、二次较大主题活动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我们承办了民建沪苏浙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民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民建杭甬温三市联谊会暨为会员服务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整合省市民建资源,共同研讨问题,同时,宣传树立了温州民建的形象,我市民建会员“改革的胆量,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得到了省内外兄弟民建组织的好评。为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我们精心策划举行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交流会,14位会员代表以演讲的形式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引起与会的120多名会员共鸣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创新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召开了 “三增强”、“四热爱”学习教育活动先进表彰会,模仿当前电视台最流行的颁奖形式,对每一个获奖者都宣读一段彰显特色的评语,使得平常无奇的表彰活动异趣横生,庄重活泼,受到会员的欢迎,成为一个亮点。我们围绕纪念民建成立60周年

和省市民建成立50周年,举行了“我与民建”征文、演讲活动,编辑出版了《温州民建五十年》纪念书籍,隆重召开了纪念大会。发扬民主团结作风,弘扬创新奉献精神,并起到了存史育人、扩大影响的作用。

市委会组织举办的这5次重大活动,形式活泼新颖,内容丰富充实,主题鲜明突出,参与面广,影响面大,增强了广大会员作为民建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充分体现了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了温州民建的特色和优势。我们以组织这些重大活动为主线,带动会的各项工作,夯实会的组织基础,提高会员的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全面推进了会务工作水平。

(三)、坚持“三化”标准,加强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建设。

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市委会坚持新会员发展标准和组织发展工作原则,积极慎重地发展了新会员176人,组织建设态势良好。至2006年6月,全市会员总数698人,其中经济界人士占73.1%,大专以上学历占56.2%,中高级职称占34.7%。市委会下属总支11个,支部44个,其中直属支部3个。

市委会特别强调基层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制定了规范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文件,通过建立基层组织负责人例会制度,新会员发展程序,组织、宣传工作规范,基层组织换届和届中调整工作等制度,通过培养会务骨干,表彰先进等方式引导基层组织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组织活力,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市委会本着“资源互补、结构合理、利于交流、便于活动”的原则,对各总支、支部适时进行调整,调整了各总支、支部班子和会员组成。同时,新建了瓯海和温州大学两个直属支部。

各总支、支部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组织活动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组织活动定期举行,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凝聚力不断增强。在民建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组织1个,全国优秀会员2名,省级先进基层组织5个,优秀会员13名;市级先进基层组织5个,优秀会员31名。

(四)、推进联络联谊工作,努力服务会员。

市委会十分重视做好为会员服务的工作,以举办税务知识讲座,关心、指导会员企业抗台救灾工作,帮助会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一系列的实际活动,做好为会员服务工作,努力使市委会成为会员的“娘家”。市委会机关建设的加强,提升了服务会员的能力。同时,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民建企业家联谊会调整、换届,不断发挥其联系和服务企业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会员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与兄弟民建组织建立友好市委会、开展互访交流、参加“非公经济论坛”等为载体,积极推动对外联络工作的开展。

(五)推进思源工程建设,增强会员社会责任感。

认真贯彻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会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推进“思源工程”,推动和鼓励企业家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是本届市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员扶贫帮困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了助学结对、抗台救灾、“三下乡”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各种形式的回报社会活动。

我们积极响应、参与“情系民族兄弟,共奔美好明天”活动,共捐资37万元支持平阳县梅溪乡书阁畲族村建造凤车尾水坝工程。水坝建成后,在前三年的旱季中,不但书阁村的850亩良田得到流灌,而且解决了周边的四个村的18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6年4月,市委会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期间,市委会和企业家联谊会组织了抗“非典”促生产座谈会,为共渡难关献智出力、积极捐款,温州有2位会员被民建中央评为“全国抗„非典‟先进个人”。

民建界别的政协委员为抗灾捐款捐物,倡议并发动全会和社会各界投入“百家企业帮百村”活动,市委会和各总支、支部多次组织会员企业家赴文成、泰顺、永嘉、平阳等地调研,研究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选择帮扶项目内容,在永嘉县鲤溪乡等地建立了帮扶基地,采用村企合作、双赢开发、资源共享、技术援助等多种形式,统筹城乡发展,携手共奔小康。

2004年4月17日,我们在温州教育试验区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倡议成立民建希望班,得到了各总支和会员的热情响应,共结对30多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我们的结对活动不仅仅是出资捐助,与这些学生结对的会员们,还经常把受助学生接到家共度节假日,互相沟通,谆谆教诲。更感人的是,受助学生把他们的感恩之心自编自演成文艺节目《让世界充满爱》,在纪念鹿城总支十周年大会和纪念民建成立60周年暨温州市委会50周年大会上分别作了汇报演出,感动了与会的各级领导和来宾。同时,这一节目还被市委统战部定为“共铸辉煌——我市各民主党派庆祝建党85周年文艺晚会”指定节目,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5年市委会机关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以来,我们在有限的经费中拔出专款,并发动会员积极参与,为文成县二源乡湖底村维修办公楼,并修建休闲广场、公共厕所等附属设施,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共提供了4万元的资金支持和1万元的物资资助,被湖底村全体村民誉为 “扶贫济困送温暖,一心为民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市民建会员共捐助赈灾、扶贫、助学及慈善事业的现金和实物达2000多万元,结对学生150多名。2002年到2003年会员企业在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共安排2280余人再就业。许多非公经济会员被市政府评为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民建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温州建设献计出力,作出了奉献,为民建争得了荣誉。

(六)、重视会的思想建设,创新学习教育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基层组织加强政治学习,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心得交流(演讲)会、开展“三增强”、“四热爱”学习教育活动并举行了先进表彰会、举行“我与民建”征文、演讲活动,编辑出版了《温州民建50年》。以基层总支、支部为基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创新了载体,激发了兴趣,取得了实效。市委会每年举行一期新会员学习班,共培训240多人次。同时,组织参加省民建和市委统战部举办的支部主任培训班35人、民主党派市委委员培训班52人和基层骨干培训班35人。

同时,抓好宣传工作,改版了本会内刊《温州民建》,创办了动态简报《工作交流》,初步形成了通讯员队伍框架,探索建立会刊采编工作机制,积极为《浙江民建网站》和《浙江民建》、《温州统战》等刊物供稿,加强了宣传工作的基本载体和基础条件的建设。

近五年来,在会务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必须把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会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学习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增进团结,提高会员的政治觉悟,是本会开展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学习是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会务工作的源泉,我们必须既要上接“天线”,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共和民建各级领导的一系列指示和会议精神;又要下接“地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温州经济社会的实际和本会的实际。只要抓准了两者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加强履行参政党职责的能力建设,以更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成果服务中心工作,才能较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首要职能,在当前中共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情况下,作为参政党,必须切实提高会员的参政党意识,在会员中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培训,建立队伍,搭建平台,调动积极性,健全工作机制,使本会的参政议政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会的集体智慧。坚持民主集中制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重大会务问题必须经过充分酝酿协商,领导集体充分讨论,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要着眼于提高广大会员的参与程度,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好会内的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基层组织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会员,依靠广大会员和集体的智慧做好工作。要紧紧依靠各级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依靠统战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支持帮助。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的组织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都是中共温州市委和民建上级组织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府、政协、各级党委统战部、各对口联系单位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帮助、指导的结果,是全市民建会员努力工作、团结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民建温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中共温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帮助和支持本会工作的各级党委统战部、各兄弟民主党派、工商联、各联系部门及社会各界;向民建浙江省委、全市民建会员和会务工作者及其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更要清醒地看到尚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参政议政成果质量不够高,调研工作不够深入,缺少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调研报告。二是信息工作的基本队伍,需作进一步调整和人才挖掘,社情民意的反映形式单一,内容相对贫乏,会员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三是市委会机关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职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文明机关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会刊《温州民建》的工作制度和采编机制的建设,还有待继续探索;对内对外宣传的意识不强,“笔杆子”人才不足,通讯员队伍力量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如何保持组织活力与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工作,还需各总支、支部领导和全体会员的共同不懈努力,在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会员方面还缺乏有效经验。六是如何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对各基层组织的指导作用,有效开展学者讲座、专家辅导等工作,显得不足。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努力!

在这五年中,市委会名誉主委吴杰等老领导、老同志相继辞世。在此,让我们以大会的名义深表悼念,我们要缅怀他们爱党爱国爱会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优良作风,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不断把本会的工作推向前进。

二、对下一届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

面向未来,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5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进“三个温州”建设,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是全面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珍惜和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坚持学习,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努力开创温州民建工作新的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及省、市党委的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学习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明年召开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民建中央和民建浙江省委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参政党职责的水平和能

力,提升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全面推进会的各项事业,为实现民建会的政治纲领、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为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的胜利完成和“三个温州”建设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根据本会的实际和本届市委会的工作体会,建议新一届市委会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1、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结合实际加强学习,通过制度建设、机制设计,发挥好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作用,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参政党提供保证,使本会始终保持适应新阶段、新任务要求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要坚持和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和履职实践,使我们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做到政治上坚定。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坚持“以经济界为主,以中上层人士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的方针,通过提高会员素质,完善人才结构,整合总体资源,提升履职能力。继续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会务活动形式,研究合理组织结构,探索能力提升途径,把支部真正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联系会员的纽带,沟通联络的桥梁,团结战斗的集体,参政议政的平台,培养人才的基地”。

3、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要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地加以修订和补充完善。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研究和探讨制度的检查和督察机制,制定有关制度落实和执行的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和健全适合参政党自身特点的工作机制。

4、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二)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努力做到“服务大局有广度,建言献策有高度,议政成果有亮度,民主监督有深度,服务社会有力度”。

1、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坚持发展是参政党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积极为会员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集真实之情,谋长远之计,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作为全体会员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抓手。

2、提升民主监督能力。努力探索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方法、方式,从善意出发,以帮助和更好开展工作为出发点,通过协商搭建沟通和操作平台,实现民主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民建中央把社会服务作为本会的一项参政党职能,鼓励在职的会员立足本职和做好自身事业来奉献社会,鼓励会员及其企业以“思源工程”为平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本会同志。

同时,要充分发挥本会政治上的进步性和联系上的广泛性特点,发挥“地位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做好联络工作,广泛结交朋友,尽我们的所能,使更多的人、更多的才华、更多的财富凝聚到“三个温州”的建设上来。

(三)全面开展“关爱工程”。

要建立关爱会员的工作小组,构建关爱会员机制,形成落实到支部的关爱网络,及时反映会员和会务情况;加强服务会员的支撑要素和支撑体系建设。要做到关爱基层,关心会员,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做起,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断提高会的凝聚力,增强向心力。为团结广大会员,实现会的政治纲领和参政党建设目标打下坚实的“民心”基础。

三、对2007年工作的建议

2007年是十届市委会的工作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希望新一届市委会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并在年初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和计划方案。

(一)、抓好学习培训,夯实思想基础。

要认真组织会员学习《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之后的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学习中共中央〔2005〕5号和〔2006〕5号文件、中共浙江省委〔2005〕9号文件和中共温州市委〔2006〕53号文件精神,学习好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要在结合上做好文章,在效果上狠下工夫,从温州民建工作的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坚持把学习活动与本会的会章、会史和会的实际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在学习中的带动作用,强化中心组学习制度和集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学交流;以知识竞赛、演讲、茶话会、座谈会、辅导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指导基层组织和广大会员开展学习活动,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参政党打好思想基础。

(二)、提前发动部署,提升“两会”成果。

围绕市委、市政府“三个温州”建设和2007年的中心工作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观点论证和分析研究工作,组织各个调研组尽早拿出初稿,广泛发动会员参加各种调研活动和反映社情民意,汇集全体会员的集体智慧,提出有见地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形成有真知灼见的大会发言和提案、议案。

(三)、围绕参政议政,构筑履职能力。

要围绕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紧扣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选好课题;通过建立市委会重点课题组的办法,选择一至两个较为重大的课题,组织会内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立论,献策出力;注意在参政议政的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筛选和组建参政议政骨干队伍。搭建好参政议政的组织平台,搞好参政议政成果交流。以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重点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积极为会员创造参政议政的各种条件。

健全信息采集网络,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把来自不同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映给党委和政府。要加强信息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发现和培养撰写信息的人才,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信息工作会议,调动会员反映社情民意的积极性。

(四)、组织精干力量,做好宣传工作。

要组织精干力量,做好会务活动的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继续办好会刊《温州民建》,落实专人专职负责,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建立会刊采编工作的具体长效机制;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并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使会刊真正起到“指导工作的纽带,沟通会务的桥梁、培训教育的基地、宣传形象的窗口”的作用。

(五)、加强组织培训,规范组织发展。

要在适当时候召开组织工作会议,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组织负责人和组织委员进行培训。既积极又慎重地发展新会员,注意数量,注重质量,进一步改进、规范和完善新会员入会程序,明确每个时期的优先发展重点,围绕整体素质提升来发展会员。重点放在改善本会履行职能的能力结构,提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的水平上。搭建好新会员的培训、学习和活动平台,把发展工作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生机活力。

(六)、依托“思源工程”,搞好社会服务。

要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以智力扶贫、项目开发为重点,按照“量力而行、集中资源、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贯彻民建中央“思源工程”精神,进一步落实“139富民攻坚计划”精神,为欠发达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力。要鼓励会员立足本职和自身事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要发动会员完成省委会的扶贫任务和市委会领导联系的欠发达乡镇的扶贫工作。

(七)、加强联络联谊,更好服务会员。

要鼓励、帮助企业家会员经营好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设好企业家联谊会的联络、交流、服务、信息四大平台,采取多种形式为会员和会员企业服务。发挥会内的人才优势,鼓励不同工作领域的会员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帮助妇委会和老龄委组织好活动,关心并帮助解决会员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一定人力财力开展“关爱会员工程”。推进横向联络工作,做好与兄弟民建组织的交流交往,组织会员和会员企业家外出考察学习。

(八)、加强“三化”建设,提升会务水平。

重视传承本会积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经验,不断总结、创新适应新形势的会务活动形式,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类工作制度,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机制,努力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要注意抓好制度的落实和实施。要通过学习交流、吸收消化兄弟市委会的好做法、好经验,完善我们的制度,形成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我们的会务工作水平。

(九)、推进机关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要深入学习贯彻《公务员法》,继续完善机关处室职能分工和岗位责任,推进市委会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加强市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机关为会的各项事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办公现代化;进一步搞好文明机关建设,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服务市委会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责提供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

篇3: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1 规范化建设开展情况

1.1 政府高度重视, 多部门协调, 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自辽宁省卫生厅于2005年召开了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启动会议之后, 各试点市、县区高度重视, 将规范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市长市政府目标责任制, 并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各试点市、县都成立了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责任, 注重部门协调, 积极同财政、发改、教育、动监、城建、宣传等部门配合, 共同开展和推进疾控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 基本保证了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艾滋病防治、突发事件处置及物质保障经费, 并做到规范使用管理, 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1.2 完善制度, 科学管理

为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大部分试点做到工作有据可依, 行为有章可循, 制订了业务、行政、党务工作等各项制度以及科室职责、岗位职责和奖罚细则等, 并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单位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标准, 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相关部门专题会议, 进行任务落实, 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实行综合量化考核,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督导、评价制度, 定期开展疾病控制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 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估情况, 保证各项业务工作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基本实现科学化管理。

1.3 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履行疾控各项职能

各试点地区以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为主线, 业务建设为基础, 通过业务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队伍素质, 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并按要求完成各项报告、评估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并逐步实现常态管理, 结合实际制订应急预案, 调整应急机动队伍, 按照辽宁省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储备应急物资, 做到规范管理并及时更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保证及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网络管理、认真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 规范开展传染病、寄生虫及地方病、免疫规划、性病艾滋病、慢性病、病媒生物、消毒监测、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等相关业务工作, 主要传染病控制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4 各市取得的成绩及亮点工作

辽宁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是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有的资源为起点, 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为准绳, 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协调、明确责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面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几年来,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各试点地区规范化建设各具特色, 初见成效:

沈阳: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省应急示范区建设;艾滋病防治、控烟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大连:艾滋病患者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对新发肺结核病人给予营养和交通补助政策;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艾滋病宣传品制作;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和与国际接轨的肿瘤防治网络信息系统;积极探讨社区 (乡镇)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并编制发放了《社区 (乡镇) 疾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深化应急能力不断提高;严格质量管理保持一流的检测能力;在重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鞍山:将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 常态化、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实行日常工作网上直传;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主线工作, 很好地融入省战线工作和日常工作。

抚顺:成立贯彻落实辽宁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价标准实施方案办公室、加强学习培训、掌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 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本溪:学习和贯彻落实疾控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意识, 规范疾控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 制订了学科带头人发展培训规划, 针对业务骨干制订了培训计划;编制了《疾病预防控制法规规范汇编》并被省卫生厅采纳;建立了各科室的档案管理规程、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

丹东:卫生局方面将规范化建设纳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给予疾控中心近千万元的财政支持, 利用疾控体系建设国家专项, 促进传染病院、结核病院规范化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争取利用国家、省、市财政5个专项, 仪器达标率由11.47%上升到70%, 追平省平均水平15年差距, 为建设“规范的仪器装备”奠定基础;争取人事部门支持,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 初步完成了队伍建设量的积累, 为建设“规范的队伍”奠定基础, 完成组织改造, 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行政体系, 为建设“规范的体制”奠定基础;规范业务用房面积稳步增加, 为实现“规范的环境设施”奠定基础。

锦州:重视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 成立了规范化建设考核评价领导小组, 每季度对中心各科室进行考核, 每半年对县区级疾控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年底对县区日常考核进行复核。

营口:政府对疾控工作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各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纳入了财政预算, 重点疾病防治保障经费、国债项目配套经费基本到位, 市、县、区疾控机构办公用房、检验能力等显著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局域网络, 自行编制管理应用软件系统, 保证业务工作顺利进行;按计划分步骤实施人才培养策略, 满足疾控发展需要。

阜新:市级疾控机构加强内涵建设, 积极开展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 目前已批准的213项检验能力通过了国家三次有效监督评审, 此项工作位于全省上游水平;资料整理规范, 建立规范化建设工作档案柜;阜蒙县、彰武县、细河区三个示范区的乡镇防保机构全部纳入县区直管, 确保人员和经费的有效落实。

辽阳: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清晰、工作落实到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情况较好, 涉及指标达标率较高。

盘锦:开发了自动化办公系统, 实现行政工作规范化;正在开发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 实现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开展职工量化考核, 实现综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规范管理社区服务, 把规范化建设于当前社区卫生工作要求结合起来, 大力推行乡镇和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化建设。

铁岭: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进展迅速, 建立起了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 有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朝阳:在政府对疾控工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重点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对下级机构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葫芦岛:在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完善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设置, 深化机构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投入不足, 仪器设备短缺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投入相对不足, 主要体现在县区级疾控机构, 各县区经济和人才资源差距较大, 部分县区受经费、人力、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开展工作存在难度, 整体水平的提高存在困难。

由于经费紧张, 工作用房缺乏, 检验用房缺口较大, 无法建立规范化实验室, 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严重滞后。疾控中心现有的检验设备、监测工具只能应付当前日常检验工作,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致使仪器设备得不到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疾控中心承担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任务日益繁重, 现在的设备与疾控工作的发展极不匹配, 致使一些新技术得不到引进。此外, 因经费等问题, 疾控机构网络建设工作、应急队伍与物质保障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物质储备种类、数量仍然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

2.2 人员编制不足, 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辖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按照辖区人口比例, 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明显偏低。多年来有经验的老同志不断到达退休年龄, 又没有专业人员的引进, 致使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同时少了传帮带的作用, 中心缺乏有经验的骨干力量, 职工在业务水平和素质上参差不齐, 一方面给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带来很大难度, 另一方面接受国家、省、市相应培训机会较少, 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论文数量未达到考核指标要求, 且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特别是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 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年龄偏大, 业务知识不全面, 业务水平偏低等问题, 很多工作开展受到制约, 基层防保人员业务能力亟待加强。

2.3 绩效与规范化建设不能统一, 工作缺乏延续性, 指标实现困难

近年来多项新医改政策出台, 规范化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应工作标准, 自绩效考核标准出台以来, 就按照绩效考核标准开展工作, 未能把规范化建设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 某些工作指标不切合实际, 无法达到目标, 其自评结果无法真正体现疾控工作的完成情况。各专业、各县区对指标的理解和标准掌握不一致, 有待于统一。

2.4 能力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疾控管理与专业队伍需整体提高, 乡镇、街道疾控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试点县对规范化建设认识还需提高, 对本区居民健康需求, 特别是基本预防控制需求了解不够, 工作尚有差距, 部分农村地区疾控力量十分薄弱。

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不平衡。慢性病管理工作、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工作涉及多部门交叉, 没有统一协调, 进度缓慢;传染病救治、精精神病防治尚没有纳入体系。

2.5 各部门协调不当

部分相关部门在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职责过程中尚缺乏主动性, 需督促才能落实。五大卫生工作中的监测工作须与卫生监督机构协作才能开展, 由于政府协调不到位, 导致相关资料因气象、水利、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不够而无法收集, 影响工作开展质量。

3 工作设想

3.1 建立长效机制, 进一步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

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巩固规范化建设试点成果, 全面把握疾控规范化建设的内涵, 从建设、操作、绩效三个层面下工夫, 增强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强化依法科学履职意识, 加大专业督导力度,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方案等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 争取将传染病救治、精神病防治纳入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 不断增强规范化建设的实效。

3.2 加大资金投入, 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

明确责任, 动员各级政府、财政、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规范化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结合疾控工作的职责和需求购置短缺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设置专项工作经费, 提高疾控机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确保规范化工作持续、有效、强力推进。

3.3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合理优化

抓住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 加快落实岗位设置, 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聘用制, 逐步实行按需设岗, 竞聘上岗, 以岗定酬, 合同管理,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加快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重点加强对社区、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培训、检查、指导和考核。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抓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 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 培养业务骨干力量, 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 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 提高科研论文水平, 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可持续发展。

3.4 将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工作融合统一

以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为抓手, 将规范化建设工作贯穿到实际疾控工作和绩效考核中, 把规范化建设工作由重点变为常规, 实行常态化、信息化管理, 作为指导疾控日常工作的标准, 通过绩效动态考核, 对疾控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估, 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客观评价各项业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结合疾控工作实际, 将疾控工作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 以规范化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向深入开展, 真正体现出疾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理论与实践】

篇4: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篇5: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今年上半年,新一届妇委会在市院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和机关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广大女同志的积极参与下,紧紧围绕我院中心工作,以提高女性素质为根本,以发展和维权为主线,团结带领全体女同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建功立业,共同为完成全院检察工作任务、构建文明和谐检察机关

作出了贡献。

一、服务检察事业,巾帼不让须眉

我院的106名女检察人员是一支团结向上、热爱检察事业的队伍,在检察战线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撑起了“半边天”。今年上半年,我院刑事批捕、公诉案件,自侦案件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所提高,反贪案件立案数与过去相比更是大幅上升。这其中40多名作战在办案一线的女同志可谓功不可,她们与男同志一样奔波取证,出庭公诉,跟犯罪分子斗争到底。为了办案她们牺牲与家人共聚天伦的时间,放弃节日休息坚守岗位,涌现出大量模范先进。

今年六月,我院开展的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中,七位符合条件的女同志积极参与,认真备考,其中**同志凭借精通检察业务、综合素质突出的优势,在民意测评、笔试及面试各环节中平稳发挥,最终跻身五甲,获得组织的选拔任用。其他女同志也通过这次竞争,获得了展示风采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更可贵的是,尽管职数少,竞争激烈,参加竞争上岗的女同志仍能在备考的过程中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顶住压力,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环节。竞争上岗考试结束后,妇委会及时组织所有参与竞争的女同志召开了一次座谈交流会。会上,妇委会委员与参加竞争上岗的女同志交流了心得体会,分享了考试过程中的苦与乐。通过座谈交流,达成了正确对待得失成败,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的共识。妇委会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进取、提高素质、开拓创新,在本职岗位上成长成才。与会的女同志纷纷表示感谢妇委会的支持和关心。

二、关注健康生活,打造和谐团队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心理和健康身体,是妇委会今年提出“三健”活动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三大主题,妇委会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是针对当前职业女性因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容易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妇委会特别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张小远教授为我院女同志作了题为《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的讲座。通过讲座,我院女同志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以及心理问题的基本调节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院党组的关心下,妇委会为全院女干部安排了一次全面妇科检查,使姐妹们得到一次全面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机会。其次,为丰富女同志生活,妇委会组织全体女检察人员携小孩到鹏海山庄联谊,组织我院女临工举行三八午茶会。全院女同志放松身心,共庆佳节,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增强团结。再次,为了及时听取女同志对妇委会工作的意见,当好院党组织与广大女同志的桥梁、纽带,妇委会于今年初便在深检论坛上发表了征求工作意见的讨论帖子,在办公自动化中设立了妇委会邮件组。我们利用这些电子平台更广泛、更便捷地收集不同的声音和建议,并使我们的服务工作及时、到位。正是由于妇委会工作注重听取群众心声,今年举行的母亲节“合家欢影院”活动、儿童节“读书乐”活动才受到全院女同志的欢迎和好评,真正实现了妇委会所倡导的关注健康生活,打造和谐团队。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把妇委会建设成为广大女同志的妇女之家,是我们妇委会每一位委员的心愿和努力的方向。为了使妇委会得到我院女同志的认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制度化建设。为了明确妇委会的职能和工作重点,我们于年初重新修订了《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妇女委员会工作职能和任务》。为了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加强委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我们还订立了委员例会制度,使每个时期的妇女工作都能紧密围绕我院中心工作内容。

(二)强化组织机构。为了充实妇委会的力量,延伸妇女工作的触角,我们于今年五月组织全院女同志,以部门为单位,以民主推荐的方式,推选出各部门妇女工作小组长。通过各部门的小组长,妇委会准确地了解到我院女同志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及时为有困难的女同志提供帮助,向患病和生产的女同志送上问候与祝福。

篇6:建设局妇委会2006年工作计划

2005年工作总结

hy;2005年,是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某工委、管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文化管理效益年”建设,大

力开展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资源保护、综合整治、基础建设、文化研究、宣传促销、卫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5万余人次,实现非贸易收入92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实现稳步增长。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已进行了公示。回顾全年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

——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景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积极构筑规划约束屏障,《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专家评审,为修编工作继续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标志着景区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落实,相关调研和资料整理上报工作顺利完成,为构建依法保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资源保护、规划前置审批、环境因素监测评估及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的三及时管理方式顺利实施。景区信息监管系统和电子版景区边界拐点坐标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资源保护规范化、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采石场(坑)关停和恢复计划初步实施,景区内遗留采石坑、被破坏山体等自然景观的治理工作逐步展开。“资源保护宣传月”活动和“爱山护山人家”评选活动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及景区内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查处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30余起,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及设施60余处,有效制止了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生态崂山建设顺利推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全面开展生态崂山建设,举行了生态崂山建设启动仪式,通过群众参与等多种形式,义务植树6000余株。采取管委出资、村民得益的办法,与周边村庄合作完成雨季造林800亩。加快推进风景林改造,完成巨峰、北九水游览区风景林改造1000亩,新栽植树木2万余株,林业结构明显改善。护林防火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护林防火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景区、各管理处和护林点(员)三级普查、监测和防治体系初步形成,春秋两季病虫害普查任务全面完成,森林病虫害监测能力显著提高。机动喷雾器、杀虫灯、诱捕器等多种防治器械配备到位,无公害防治手段更趋多元化,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能力大幅增强。古树名木标识牌更新工作全面完成,新增古树名木保护设施50余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重新对部分林区边界及界志进行确认,完成三个林区的界志图绘制和47处界志确认工作,林政档案建设更加完善,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崂山林场被省林业局授予“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先进单位”和“省级绿化先进单位”。

——文化资源全面整合,“文化崂山”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围绕“文化管理效益年”建设思路,紧紧依托“两院一基地”文化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崂山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易经文化的研究利用和成果转化工作,《崂山文化研究》、《华严寺与佛教》、《崂山餐霞诗集》等文化丛书编撰工作顺利进行。崂山康成书院教研中心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全面完工,崂山历史文化中心项目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为深入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保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崂山风景区居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研究”、“崂山生态环境容量与自然灾害防治”等研究课题,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发挥节会交流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启动仪式、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螳螂拳比赛、中华养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与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高层次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景区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更趋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景区旅游质量显著提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顺利通过,加快了景区管理服务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仰口新售检票站建设完工并顺利启用,南北线售检票工作流程逐步实施,优惠签单管理办法更加完善,景区利益维护机制更加成熟。全面推行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大力开展“诚实价格、诚信经营”的“双诚”活动,营造了诚信经营良好氛围。积极探索讲解员培训管理新模式,科学控制讲解员总量,进一步规范讲解员管理工作流程,推出景区讲解服务知名品牌,树立了文明导游新形

象。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对太清游览区的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整治,查处封建迷信窝点9个,没收道具90余件。围绕打造“公正执法,真情服务”执法品牌的目标,努力建设流清“四无”示范路精品工程,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年作出行政处罚823起,流清票务稽查站查补票款272万元。建立科学卫生考评机制,实现对景区内环境卫生、食

品卫生的有效监管。认真做好星级公厕卫生设施维护,4所公厕被评为青岛市四星级旅游公厕。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布局进一步改善。投资200余万元,初步完成了景区监控系统建设,大大提高了景区安全监管工作的科技化、自动化水平。对八水河至龙潭瀑、内三水至内六水游览路进行综合改造,消除了景区旅游安全瓶颈。北九水内四水、内七水景观型拦水坝建设竣工,增加库容5万余立方米,解决了部分景观季节性缺水、断水问题。太清、仰口、棋盘石旅游市场改造初具规模,旅游市场档次有了明显提升。针对自驾车出游增多的实际,增建扩建北九水观崂停车场、仰口停车场,增加停车面积3万余平方米,增加停车位近千个。采用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标识,完成景区六个游览区共500余处标识系统的改造升级任务,自助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

——宣传促销体系更趋完善,景区竞争力不断增强。立足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组成的立体宣传体系,以专题片、专题报道、专版、宣传周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对外宣传报道,景区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积极参与“中国景区宣传月”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生活类报刊“走近崂山”、“文学名家看崂山”等系列采风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文明崂山”建设的新成果。参加“中国青岛.亚太国际旅游交易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全面介绍了崂山风景区改革创新的优秀成果,树立了文明景区新形象。高规格完成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崂山等接待工作,充分展示了文明崂山新形象,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机制日益完善,景区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双向选择等办法,选配确定各岗位人员,确保新用人机制顺利建立。建立AB角岗位工作责任制,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大力开展“爱岗敬业、卓越奉献”主题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目标,结合《公务员法》实施及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及时更新了干部信息管理数据库,完善了干部考察工作制度。建立了景区处科级干部交流(轮岗)制度,景区干部职工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完成景区各单位领导班子跟踪考察,并根据考察情况,及时对部分干部进行了调整,干部配备更趋合理。完成景区处科级干部200余人次,组织基层各管理处处长等10余人赴北京参加青岛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全面提高了干部的培训层次,进一步改善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组织2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了职称计算机、英语及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新聘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人,为符合条件的职工办理了职称晋升和专业技术资格确认手续,确保了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连续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党建工作扎实开展,群团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四个阶段,精心组织,认真谋划,确保教育取得实效。全年共发展新党员15名,按期转正预备党员15名,组织33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知识培训。严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推行廉政谈话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申报制度和定期自查制度,着重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财务制度,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景区活动,严把费用支出关,实现了对行政运行成本的有效控制。深入开展“铸造诚信”活动,景区有11个单位被评为“青岛市诚信示范岗”,有力地强化了景区广大职工的诚信意识,赋予了景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涵。扎实开展团建工作,组织实施“青年读书修身计划”、“九水十八潭杯”读书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北九水管理处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回顾景区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大大制约了景区依法管理效力;应对“城市化”进程破坏景区资源的手段不够多,效果不理想;景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不够充实和丰富;部分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景区整体保护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工作领域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秩序管理的根源性问题尚未解决,综合整治还须持续深入等等。对上述问题,必须深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2006年工作要点

景区工委、管委确定2006年为景区“资源保护管理年”,总体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推行为总抓手,紧扣“资源保护管理年”建设这一工作主题,以全面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为总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崂山、文化崂山、文明崂山”建设,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侵蚀,全面开展旅游秩序综合治理根源性问题的治理工作,实现向全国一流风景名胜区的新跨越,为全市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非贸易收入9500万元;加强文化研究与转化利用工作,培育形成富有景区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服务品牌;社会治安发案率控制在十万分之零点五以内;努力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森林火警控制在5起以内,避免重大山林火灾的发生。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hy;

一、建立健全依法保护体系,创新资源管理机制,推动景区管理由责任型向法制型、规范型转变

要按照“依法行政是前提、责任管理是核心、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资源保护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工作,进一步巩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面推进“生态崂山”建设。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争取年内完成正式文本,并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工作。要制定和进一步完善《崂山风景区游赏和游览服务设施规划》,积极开展景区内用地、人口、产业、开发利用结构的课题研究,为依法有效保护景区资源提供保障。要继续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集中优势力量,下大力气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落实工作,为全面建立起运转高效、执法规范、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景区综合管理机制做好准备,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再上新水平。要按照“依法治景、规划统一、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出台资源考核管理办法,加大管理查处力度,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对景区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要严格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探索制定“生态崂山”长效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景区生态屏障功能。

二、加强景区资源基础研究,提升社会各界资源保护意识,推动资源管理由行政型向研究型、社会型转变

要积极围绕“深入探索、提升价值、科学利用、公众关注”的思路,强化景区基础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景区资源内在价值,提升社会各界的资源保护意识。重点要做好“两项课题”研究,打造“两大平台”,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着力开展两项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景区资源价值。要全面开展景区古冰川资源遗迹普查,强化古冰川地质研究,努力做好自然资源调查、利用和保护工作,为建立“崂山古冰川地质公园”奠定坚实基础。要积极探索巨峰深度开发再研究课题,提升景区资源展示价值。要认真开展风景名胜资源动态调查,编写《崂山风景区景点资源现状与评价》和《资源管理宣传手册》,出版《崂山象形石集》和《崂山古树名木画册》,进一步丰富景区资源档案。

积极构建公众参与平台,推动资源保护工作社会化。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完善资源保护宣传体系,通过媒体互动、网络交流、学校教育等新型宣传方式,普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性质、定位、作用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资源保护的意识。

加快推进数字平台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加快景区边界确址进度,完成景区界志恢复和确认工作。要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风景资源管理信息、风景资源管理监测和风景资源规划管理监察三大系统建设,构建集管理、监测、审核和信息传递于一体的新型“数字景区”平台。

三、强化景区森林资源管护,夯实景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推动森林资源建设由注重管理向管建并举转变

要突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管理,重点加强“三系两林一机制”建设,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林业规划建设工作,实现人与森林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护林防火制度,补充修订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大力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森林防火微波监控系统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在条件成熟时,能够立即投入建设。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森林防火监控软硬件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水平。

完善防虫控灾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防虫控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建中心测报点,扩大原有测报点规模,建成林业有害生物检测检疫实验室、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和档案室。做好病虫害防治物资储备和设备更新工作,完善防治设施,提高应对突发林业虫害的能力。加强对松材线虫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控,控制虫害的扩散蔓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要按照“目标管理、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原则,健全林业资源管护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搞好景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执法力量作用,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景、依法治林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景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研究,充实景区森林昆虫名录。深入开展风景林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完善景区风景林资源档案,充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完成两大风景林改造任务。按照景观规划和树种规划要求,高标准完成1000亩风景林改造任务,确保巨峰和北九水游览区风景林改造达到预期效果。继续开展风景林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完善风景林树种四季动态变化图片档案,提高风景林科学管理水平。

形成成熟植树造林机制。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植树造林机制,推动与周边村庄合作造林工作继续开展,完成在垭口至泉心河旅游沿线雨季造林800亩,进一步改善景区林业资源结构。

四、创新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文研机构作用,推动实现文化品牌向文化资源的转变

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崂山”的目标,以“突出主题、深挖内涵、推动交流、扩大影响”为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文化载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景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强化文研机构作用。紧紧依托“两院一基地”,继续组织开展高层次、宽领域、专题性文化课题研究,大力推动崂山文化研究及转化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快景区文化史料搜集整理进度,组织举行《崂山地域文化发掘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完成《崂山民俗》的编写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史料库。继续深入开展道教、佛教、易经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确保《太清宫志研究》、《崂山名胜》等文化丛书及时编撰完成。积极开展文物宗教课题研究,确保年内完成《崂山风景区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可利用价值研究》。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山东大学合作,完善康成书院历史文化研究功能,将康成书院教研中心打造成崭新的文化研究、交流和培训平台。做好崂山历史文化中心建设准备工作,完成崂山康成书院“崂山名人与名作”文化长廊建设。

强化景区宗教事务管理。要以打造“全国道教文化中心”为目标,强化宗教事务属地管理职能,初步实现景区宗教事务统一管理格局。华严寺、蔚竹庵、华楼宫等三处宗教场所正式对外开放,宗教活动相应恢复。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等场所的修缮工作初步完成。

五、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功能,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向旅游精品转变

要围绕实现“服务设施人本化、旅游功能全面化、宣传促销体系化”的目标,着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扩大景区影响力,提升景区亲和力,努力打造旅游精品。

服务设施人本化。要按照国际化标准科学设置,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系统体系,提升自助游功能。完善景区停车场所建设布局,增强景区车辆容纳能力。不断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旅游功能全面化。要突出景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将旅游与体育相结合,将观光与体验相结合,将消费与健身相结合,积极进行大河东等集旅游、运动、购物、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筹建工作。传统景点要不断注入文化内涵,同时要注重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提高科技含量,做到常看常新、常游常新。

宣传促销体系化。要继续在《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等报刊开辟崂山景区专版,加强景区景点和工作成果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打造“文明崂山”新形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增加景区宣传片播放密度,进一步提升景区知名度。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着力提升景区影响力。做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参展准备工作,拓展景区宣传营销渠道。

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工作流程,推动旅游秩序管理工作由控制型向引导型转变

要从建设和谐、文明景区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教育培训的关系,综合整治与机制建设的关系,控制规模与引导方向的关系,针对影响景区旅游秩序的根源性问题,全面抓好教育培训、综合整治、市场管理、票务管理四大机制建设,争取实现景区旅游秩序根本好转。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机制。要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把经营业户和景区讲解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景区整体教育培训计划,强化景区经营业户文明经营、诚信经营意识,提升景区讲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好转提供保障。

完善重点整治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机制。要针对景区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以打击封建迷信、治理野导和无证营运为主题的“三大战役”,重点治理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的行为。强化旅游秩序治理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开展“综合整治月”、联合执法和动态监管、实时巡查等措施,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切实保障景区良好旅游秩序。强化“四无”示范路建设,将“四无”示范路建设延伸至八水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继续完善安全工作预防机制和全员责任制,确保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全面落实景区卫生百分制考核细则,保持景区良好的环境容貌。

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机制。要完善市场准营制度建设,将市场准营与市场规划、市场管理相结合,引入动态监管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严格控制市场建设规模,全面提升市场档次。规范经营业主经营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

建立严格的票务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协议旅行社签单优惠管理办法和优惠促销政策,严格落实景区票务管理规定。规范门票领用程序和优惠凭证办理程序,做好登记记录工作。强化售检票管理,严格售检票岗位工作纪律,加强票务督查,确保票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七、大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狠练管理服务内功,推动景区从服务品牌创建向服务品牌经营的转变

要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风景名胜行业发展实际,在党建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中,突出抓好“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抓好一项建设、完善一套机制、确立一项理念、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种作风。

抓好党的建设工作。要全面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重点抓好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坚持季度集中学习制度,全年举办2-3次读书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形式,分期分批分专业组织景区科及以上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目标,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工作活力,实现群众满意、促进工作的目标。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工作,发展党员15名。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干部交流轮岗等制度,调整充实景区后备干部队伍,组织开展机关空缺处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工作,推进基层事业单位空缺中层领导职位中竞争上岗试点工作。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扩大考察层面,将跟踪考察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中层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开展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重点抓好景区副科级以上干部MPA核心课程培训班和处科级干部培训班两个培训班,积极探索干部职工开放式培训的路子,提高培训实效性。完善景区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调动、辞职、解聘、考核等工作流程。将规范化补贴与考核管理相结合,强化月度考核管理,形成科学考核评测机制。规范季节用工、特殊岗位用工聘用程序,制定统一用工协议。积极探索租赁用工制度,对部分驾驶员、导游员等岗位实行租赁用工,降低人力资源费用支出。

确立专业型人才培训理念。要围绕建设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和开拓型干部职工队伍的目标,不断创新干部职工冬训形式,改进培训方法,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冬训内容,系统性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景区人才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继续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促进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大力营造“爱岗敬业、卓越奉献”的氛围。要创新干部职工冬训形式,改进培训方法,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冬训内容。要继续开展“双学三创”和“爱岗敬业、卓越奉献”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干部职工队伍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意识。组织开展以技能比赛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竞赛活动,丰富职工文体生活,增强岗位技能。

培养廉洁勤政作风。要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明确领导班子廉政勤政责任。继续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建设项目招投标和集体采购等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廉政档案。从严控制一般性原创

经费开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统计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规范景区财务管理。

上一篇: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专业的简历下一篇:电机设计效率提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