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高考解读

2024-04-26

福建新高考解读(通用8篇)

篇1:福建新高考解读

不变的理性追求

——试谈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

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是根据《格林童话》的诞生故事命题的材料作文,由半命题回归到材料作文,不变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只不过2009年的“这也是一种 ”把理性思考投注于一个“也”字上,而今年则通过《格林童话》问世的一段曲折来呈现。

材料作文的立意在于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本次试题材料观点的提炼有三个立足点:一是格林兄弟、二是“86个传说”、三是朋友。从格林兄弟的角度来看,兄弟俩原想从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中寻找到它们与人类发展历史暗藏的联系,希望破灭后便“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其实,当时他们若能换一种眼光,而不宥于“传说与历史”,便可发现这86个传说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若非朋友发现,文学史上岂不少了《格林童话》这座经久不衰的艺术宝库?由此,从格林兄弟身上可提炼出“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等相似观点。从这86个传说本身而言,则可提炼出“位置与价值”、“机遇”等观点。当86个传说被放在“开启人类发展历史奥秘的钥匙”时,无疑是意义不大的,这点从“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可以看出;而当它们被放在“愉悦心灵 启蒙心智”之存在上时,则放射出熠熠光辉:“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了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了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不但令世界各国儿童耳顺能详,而且

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价值不可限量。可见位置与价值间有着辨证的关系,只要位置得当,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反之,则可能埋没了价值。另外,这86个传说的结集问世与“一个朋友偶然发现”密不可分,是朋友的慧眼给了它们至关重要的机遇。成功不仅需要自己的内在价值,也需要外在的机遇。所以从“机遇”角度亦可切题。再从材料中朋友的角度来看,是朋友的慧眼解除了那86个传说被束之高阁的封印,从而使它们赢得了文学长廊中夺目的一席。若非这个朋友,它们只能零星地散布于民间,流转于街谈巷议乃至失传而至消逝。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以“慧眼”为中心的论点。

从考场情况看,部分学生从格林兄弟角度立意为“坚持”,不免偏离了题旨,因为从材料看,格林兄弟“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再坚持下去显然也是无意义的,所以关键不在于“坚持”而在于转换视角。而参阅考后的网议,有人则根据自己对《格林童话》的解读,也指出了兄弟俩不坚持之错。但作文要求中已经明确指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实际上,材料中也没说明之后的研究找出了他们寻而未获的“联系”,当然,现实中确实可能有这种研究结论。但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来看,笔者以为不宜主观臆测或先入为主,而应立足材料文本。也有学生从格林兄弟“此路不通”另谋他事角度提炼出“学会放弃”。从材料看,倘若材料之后提到兄弟俩放弃该研究后在其他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倒是可以选择“学会放弃”,而实际上,材料对此只字未提,反而强调了朋

友的发现及《格林童话》问世后的轰动效应。可见,立意的重点不在于“学会放弃”。

从题设来看,这次作文材料新鲜,但立意并不陌生。所以考后人们不免评说易套题,但从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来看,可套题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已是老生常谈,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宥于此。其实不论作文题目如何,思维才是首要的,尤其是辨证思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表达交流”部分就专辟一节“善于思辨 学习辨证分析”,包括前一节“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其实也是训练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定与高考作文指向无疑是相合的。这也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篇2:福建新高考解读

1.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等四项能力,其中涉及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分值高达40分,占生物卷总分的50%,如第2题以茉莉酸影响离体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为背景,第4题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相关实验中误差控制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验素养,有利于引导中学开展课堂实验教学;第27题以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背景,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了探究性。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第28题以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遗传为背景,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试题将知识与能力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试题涉及植物抗盐抗涝、森林生态恢复、人类遗传病、铅中毒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油菜花色育种和克隆猪繁育等,引导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新情景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考查

试题情景设置新颖,信息的呈现形式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问题梯度设置合理。如第5题的试题背景--罗伯逊易位(一种染色体变异),素材新颖并配以直观简洁的结构模式图,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第27题通过水迷宫实验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篇3:福建新高考解读

一、试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1. 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009年, 福建省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总题量为12题, 6~12题为单项选择题, 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共占42分, 全部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其中, 属于“化学1”的题目有3道, 它们是第6题、第7题、第8题, 属于“化学2”的题目也有3道, 它们是第9题、第11题、第12题, 属于“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内容的是第10题。7道选择题考点稳定, 以传统题型为主、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具体情况见表1:

2. 非选择题的考查要点与内容结构。

23~25题分别为元素推断、工业上物质提取、实验探究题, 也是所有考生的必做题, 共45分, 试题考查“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三个模块内容的主干知识, 题型设计都是学科内综合。第23题题干从联系“化学2”中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的角度引发出6个小问题, 第24题主要考查“化学1”中工艺提纯铝土矿的有关知识, 从题中的已知框图引出5个小问题, 第30题和31题属于选考部分, 考生只需要选做一题就行, 每个题目都是13分, 30题是考查“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的内容, 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 第31题是考查“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的内容, 也是共设置了6个小问题。各个考题的分值、考查要点、内容结构以及涉及模块的具体情况见表2。

二、试题的命制特点

综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2009年化学试题的考查要点、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及设计思路, 笔者认为2009年的化学试题有以下三大特点:

1. 难度适中,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整套试题的难易结构布局合理, 难度适宜, 无偏题、怪题和模糊题, 分数比例恰当, 区分度好, 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其中, 选择题立足基础,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难易结合, 稳中求新;非选择题各题题意完整, 设计思路清晰, 试题梯度均由易到难, 分步给分, 难度分散, 避免出现争议点和不确定因素, 使考生答题时入手容易, 层层推进, 一步步做答, 但全部答对却并不容易。各个考题的难易程度、分值和分数比例的具体情况见表3。

2.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总体平和, 注重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整套试题的考查要点可以看出, 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11处之多 (详见表1、表2) , 分数比例近40%, 7道选择题中有5道是对“双基”的考查。元素化合物、有机物是基本知识中的两大块, 其考查要点复杂繁多。历年高考都会选取一些重点进行考查, 2009年福建高考化学卷也选取了新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基础内容进行考查, 题量虽少, 但是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却很多, 无机物中单质及化合物涉及到的有:第7题Si、S、Cu、Fe四种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11题FeCl3、KI, 23题Al、Si、P、C、N2、S、H2SO4、SO2、H2O、H2O2、MnO2、O2、NO、NO2、NaOH、HNO3、NaNO3、NaNO2、CO2、Al2O3, 24题Al2O3、SiO2、Fe2O3、MgO、CO2、MgCl2、AlCl3、FeCl3、NaAlO2、Al (OH) 3、Fe (OH) 3、H2O、HCl、SiO2、NaOH、Na2SiO3、H2、KSCN、Mg (OH) 2、NaH-CO3, 25题NO、Zn、NaOH、Na2ZnO2、H2, 第30题C、N2、O2、Si、Cu、NH3、CH4、H4Si。无机物中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3题 (3) (4) , 涉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有24题 (1) (2) , 考查有机物主干知识的是必答题的第9题和选做题的第31题, 这两个题目涉及到的有机物基础知识面也比较广 (详见表1、表2) 。

3. 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学生化学科的学习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是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明显注重了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 突出了“化学科考试以化学学习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学习能力都进行了重点考查。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2题和非选择题第23题, 这四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以第23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题目给出的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小部分新信息, 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 判断出这四种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元素, 整合元素周期律知识、浓硫酸与双氧水的相关反应、盖斯定律等作答。非选择题第24题和选考部分第30题、31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 化学问题的能力”。以24题为例,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题目给出的铝土矿的提取流程框图的观察, 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对两种不同流程涉及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合理分解, 正确判断、写出各个步骤涉及的主要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 方程式等。非选择题第25题主要考查考生“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该题重在考查五个方面:一是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出NO气体的收集方法,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考查;二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信息, 选出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试验装置, 属于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三是要求考生能够由已知锌的质量、氢气的体积等求算镀层厚度求出一个未给出的物理量;四是误差分析, 两者都属于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及推理内容, 为实验分析能力考查;五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乙、丙两种实验方案做出优劣评价, 属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内容, 为技术设计和成果评价能力考查。

三、对2010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是一套值得肯定的好题。在认真分析完这套试题的具体特点后, 笔者认为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开展复习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它是教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纲和核心指挥棒。《考试说明》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要求, 规定了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明确了试题的题型比例和难易比例, 并对题型示例作出具体说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可以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向和要求,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避免复习备考的盲点。

2. 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是高考永恒的主题。近年来, 高考命题虽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但重视能力不等于削弱基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没有基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基础是能力的基石。只有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脱离基础的能力纯属纸上谈兵。因此, 夯实基础、抓住主干, 依托课本、回归课本是高考复习的关键, 是搞好高考复习备考最基本的策略。

3. 选好题, 讲好题, 注重习题讲练中的能力提升。

适当进行专项习题的讲练是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一是选好题。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钻进“题海”, 亲自逐题演练, 依据《考试说明》选出那些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 又具有启发性、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的习题;二是讲好题。对于一些课标和考试说明上再三强调的点, 教师要尽量多讲、讲透, 有些地方还可以稍微挖得深一点, 当然, 要放得有尺度, 收得及时、自然, 要积极、耐心地培养学生喜欢理解、善于思考以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三是注重典型习题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力求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活学活用,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4. 重视教材实验,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题是理综试题的活跃板块,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提高化学试题区分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从2009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实验题和近几年全国高考、各省高考实验题来看, 实验题一般都源于教材, 要么改进考, 要么变换考 (变换药品、仪器、原理、方法、问题角度等) , 要么迁移考 (迁移原理、方法等) 。因此, 要特别重视教材中的实验, 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要教会学生绘制一些常见的实验仪器, 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 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 并能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重组、重设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高考考试说明编写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福建新高考解读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篇5: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福建省20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近日出炉。本报邀请厦门六中资深语文老师陈鸳红、龚恒慈进行解读并提供复习建议。

1、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更高

两位老师都说,今年是平稳过渡到新教材的最后一年,命题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与我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在语文卷(福建)的基础上对考试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进行适当调整。

她俩注意到,“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一内容的第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比去年的全国大纲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述。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能注意语体、对象、场合、用词的感情色彩等,准确无误地反映实际情况。语言鲜明,指语句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不含糊。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

高考中,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可以在语段压缩、图表转述、警示语、公益广告、句子仿写以及作文等形式中综合考查。这说明今年高考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会更高,充分体现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复习方面,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沙里淘金,做到复习到位而又能有所提高。

2、今年名著题可能会以情节的考查为主

两位老师说,今年的《考试说明》明确把“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与“文化经典阅读”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别列出。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名著删去了《匹克威克外传》和《老人与海》,量的方面是减少了。但是,《考试说明》里明确提出“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子书’(导读、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这是一个信号,今年高考名著题,可能会考得更细些,更灵活些,简单通过归纳故事概要来实现复习的目的可能行不通了。这也同时提醒了高一、高二的师生,阅读名著要及早进行,别等到高三再来恶补。

今年考试名著题虽然可能会考得更细、更灵活,但整体应该会保持稳定,以情节的考查为主。当然,也许会有结合某个情节对人物做一两句简评的考查,但是主要方向还是以阅读原著为主。

另外,题型有所变化,“简述”之外,设了选择题,以增强考试信度和效度。但不管怎么考,考生都应在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整个脉络的基础上,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在此前提下,可以参考一些按考试要求进行编写文学名著的习题,也可以通过一些补充材料达到复习的效果。

3、文化经典以直译为主

“文化经典阅读”方面,今年的表述更加明确,《论语》、《孟子》、《庄子》的考查是一定的,不会再改变。但古代文化经典方面的考查,“浅显”二字也是一直被强调的。所以这一块内容的复习还是可以依照以往的复习方略,以夯实基础,加大阅读量为主,在翻译句子的训练时以直译为主,做到句句字字的落实,保证每个有实义的词在译句中的体现。

另外,对于文化经典中关于文段的观点,老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做出符合文本实际的回答,不能生搬硬套熟记的定论。要明白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可以用大道理来套的,回答得朴素可能更加切近文本和真理。

4、科技文要注意概念的整合

两位老师说,试卷结构方面,今年最大的调整是科技文的考查。科技文的`考查放在第二卷第五大题,与语言表达放在一起,采用主观试题的形式加以考查,题目形式可能为填空和简答。分值依旧是6分,设置两小题,3-3分配或者2-4分配。这样第Ⅰ卷将只有15分,第Ⅱ卷分值将达到135分。

这种题型并不是福建省首创,上海早几年就已经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考查。

这块内容的变化,提醒考生要特别注意既做到“自己懂”,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还要“别人也懂”,即表达。在复习科技文时,要特别注意从说明对象的把握与概念的整合出发,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所写对象特征的词句段。老师要训练学生用准确、鲜明的语言把整合出来的信息表述出来。要注意,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到今年强调的“准确、鲜明与生动”,很有可能就在这一模块体现得最为明显。

5、学生要注意整理做过的练习

从考纲出来到高考只有很短的两个月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能让学生有什么收获就显得特别重要。在第一轮复习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点拨与总结性的提高可能实效性会更明显些。从教师角度讲,电子版最后这一阶段会有很多的练习,要精挑细选,对材料做更细致的筛选与整合,挑选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阅读指导与答题指导。训练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规范答题,尽量少失分或不失分。从学生角度,要注意整理做过的练习,从中寻找复习的思路与提高方法则特别重要。

篇6:福建新高考解读

福建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解读点评

这也是一种_____

点评:2009年福建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这正是福建省命题人员的命题出发点。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这”,指示代词,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

篇7:福建新高考解读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入选高考题的三则话题是创新思维课堂上经同学热烈讨论、发言而确定下来的。其次,这三则话题可以由考生选择其一来写。题目的选择性突出,体现了课改精神;选择的空间大,适合多种层面的学生,突出了素质教育,人文色彩较强;本题选材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师生重视对课文的学习,这是优点。但本题分值多达70分,互不相干的三道题并列,其测试价值和效果是否等同,值得商榷。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来源于教材,也是名著的经典段落,考生较为熟悉,应该有话可说;其逆向思维模式,类似于江苏卷的“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以此题为文,兼顾文学性和创造性,可以集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认真读书的考生非常有利,堵死了个别考生宿构套作的可能性。

热爱《三国演义》的考生不妨写这一题目,建议从故事的各方关键人物出发,设想各种“借箭不足十万支”的可能性与原因。例如:曹操可能不会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周瑜的气量可能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狭窄,“借箭十万支”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的小说中被过度神化人物……

“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该剧人选人教版第五册教材,剧中写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莫名其妙地等了一天,最后被告知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可是第二天戈多依然没有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下去。本剧表现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戈多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剧中没有说。现在多数人认为戈多是指一种精神象征,是人们在痛苦生活中的一种渺不可见的期望。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材料来源类型和命题思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完全相同,然而多数考生对其原始材料《等待戈多》的文本细节和文学意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后者,因此,选此题的考生会很少。对于那些熟悉《等待戈多》的考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出众才智,但要注意《等待戈多》内涵的复杂性,避免把“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简单地写成“救世主今天已经来了”。

这两则话题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有些高三学生把全部时间浸入题海,很少看课本,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量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更是无暇顾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当然会在这样的考题面前碰壁。因此,要重视教材阅读,不但要把前四册的文章学好,高三的五六两册也要学好;五六两册中,不但要把与高考有内容关联的《史记》、《孟子》、唐诗、哲理散文学好,以往感觉最没必要学的现代派文学单元也不能忽视——此题积极的语文教学导向正在于此。

最能吸引考生的题目,恐怕是藏在后面的“留一点儿空白”。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一部分被前面两则话题吓得手脚冰凉的考生能从这道题找回写作的自信。

“留一点儿空白”的“留”,是人积极主动的主观意愿、行为;“空白",指“(版面、书页、画

篇8: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

一、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 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 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也是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蓝图的一个基本描述和定位。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高考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3+X”方案

“3”———语文、数学、外语, 这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X”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 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六科中, 或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 考生根据自己的志愿, 参加高校所确定的科目考试。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人们最为普遍接受的。目前应用省份有: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3+X+1”方案

该考试方案应用省份主要为山东省与浙江省, 以山东省为例, 其高考方案实施如下: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必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 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必须参加理科的综合考试。“1”指基本能力, 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基本能力考试。各科考试分值为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50分, 文、理科综合占240分, “基本能力”测试卷面100分, 将成绩的60%计入高考总分, 高考总分750分。

从2012年起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主要模式:高考一:普通本科入学考试。面向所有考生, 为本科院校选拔人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考试成绩, 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 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 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考二:高职入学考试。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 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也面向普通高中招生, 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实行省自定政策, 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别录取[1]。

3.“3+1”方案

2011年上海高考采用“3+1+X”模式———即主科:语文、数学、外语 (含听力) 共三门, 加一门文理副科, 从政治、历史、地理, 以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个科目中选考1门;另外, 还考一门“X”, 即“综合能力测试”。为减轻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 上海市2012年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本科类别的考试科目设定为“3+1”。“3”———三门基础课程即语文、数学、英语 (含听力) , “1”———选修科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科目中选一门) , 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 总分为600分。高职 (专科) 类别的考试科目定位“3”门, 即语文、数学、外语 (含听力) 。各门科目满分为150分, 总分为450分[2]。

上海高考取消综合科目是鉴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已经比较系统考察了高中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情况。在取消1门科目后, 从2012年起高考时间将从两天半缩减为两天, 从而有利于减轻高考期间上海全市交通、食品卫生、考场周边环境要求、考生和家长心里负担等方面的压力。

4.“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方案。该方案一出台, 就饱受人们争议。“3”———语文、数学、外语, 语文160分 (文科160+40分加试题) 、数学160分 (理科160+40分加试题) 、外语120分, 满分480分。“综合素质测评”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7科。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四类, 报考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在高考报名时根据自己拟参加的专业加试情况确定报考科类。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设选修测试科目两门, 必修测试科目五门。文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历史科目外, 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必考物理科目外, 可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 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除必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 还需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如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应按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的相关要求确定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如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七门学业水平测试可均选择必修测试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成绩当年有效, 必修科目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算起三年有效。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 (A、B、C、D) 表示,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成绩以等级 (A+、A、B+、B、C、D) 表示, 信息技术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表示, 参加高考志愿填报条件为:学业水平必修成绩+信息技术+综合素质测评成绩, 经常表述为:4c+1合格。语文、数学、英语以分数表示, 学生高考成绩以“语数外总分+政策加分+选修2科等级”表示。政策加分其中包含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有1个A加1分, 4个A加5分[3]。

5.“3+综合”方案

该方案目前在山西省和广东省试行, 以山西为例, 其高考的具体方案实施如下:

2011年, 山西省的高考方案从“3+X”改为“3+综合”,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三者相结合。

第一, 考试科目。“3”指语数外, 数学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综合”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改为两天“四场”, 需考语文 (150分) 、数学 (150分) 、英语 (150分) 、综合, 其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 (110分) 、化学 (100分) 、生物 (90分) ”,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每科100分) ”, 共300分。

第二, 实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是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 由高中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所有高中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状况和综合素质, 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学分修习记录、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实施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特长及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基础素养评价、成长评价、成长自述、学校三年总评和附录等11个方面。

山西省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信息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 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内容均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 鼓励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时, 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4]。

二、高考改革实践的基本特点

从以上各省、市高考方案的新探索来看, 体现出以下几方面显著特点。

1. 考试内容方面的特点

第一, 坚持考试科目中“3”的基础地位, 即语文、数学、外语。同时, 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 不断尝试考试内容改革, 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基础, 突出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 针对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课程的安排, 高考相应地增加了选考内容, 如海南和宁夏高考试卷设置了15%左右的选考内容, 广西和山东则设置了30%的选考内容, 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选修课, 避免选修课的设置流于形式。

第三, 科目设置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浙江省将文理科考试科目分为三类, 在第一类的自选模块中, 考生从“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个科目的十八个测试题中自主选择六个题目作答。

2. 评价体系方面的特点

第一, 在评价内容上, 各省市在评价体系方面开始力图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统一考试科目, 一方面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会考) 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避免偏科现象。另一方面,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一项中, 各省市方案中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 但是大都包括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第二, 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上, 各省市除了采用传统的分数形式外, 在具体方案中采取了以等级形式呈现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 以写实性文字、实证材料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多种呈现形式。但不可否认, 评价结果中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考笔试成绩。

3. 招生录取方式方面的特点

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将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学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选拔办法。

第一, 推进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 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可以自主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 自主选拔部分优秀考生。

第二,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高校的要求, 分层次、分类别地设置录取条件和制定录取方法。如广东省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录取模式, 按照普通高校的办学层次, 根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分科类设置普通高校专业录取资格。还有的地区明确规定了免费师范生、保送生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录取办法、标准和原则。

第三, 平行志愿的实行给学生创造多元、公正的平台。按照高考分数优先, 遵循考生自愿的原则, 对于提前报考及本科各批次院校的考生可以填报三个平行志愿, 对于报考专科各批次学院的考生则可以填报五个平行志愿。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填报志愿时的风险与压力,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公开公正的原则。

总的来看, 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高考改革的精神实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各省市进一步指明了高考改革实践的方向:将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现阶段高考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为止, 我国大陆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为补充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高考改革的价值目标总是指向保障公平、提高效率, 但是不可否认, 在高考改革实践的探索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高考分数在录取中仍是决定性因素, 无法真正实现“择优选才”的目标。现今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中, 无论是增加的学业水平测试或是综合素质评价或其他评价, 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统考科目上的压力。综合素质等评价大多只是作为高考录取时的参考, 而非决定性因素, 这就导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学生压力、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5]。因此, 对考生来讲, 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高考笔试成绩, 仍是以分数论英雄。

第二, 自主招生改革在未能完全实现促进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的同时, 却带来了新的教育不公平[6]。截至2011年, 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已扩至80所, 且以联盟的形式联合招考。但对于自主招生特别是联考的质疑声始终不曾停歇。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高校招到与自己办学理念一致的学生, 学生找到与自己发展目标一致的学校, 使原本的高考体制中无法选拔出来的特色学生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实际上, 经过自主招生选拔预录取和加分的学生大多数与高考录取的高分学生重叠, 因此如何确保自主考试不是加重考生负担的“小高考”, 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农村学生如何避免被边缘化, 这些都将是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在继续探索中面临的难题。

第三, 高考地区歧视, 区域招生计划配额不公平[7]。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区域间文化发展、教育程度以及高校数量和布局的不平衡, 高校在编制分省招生计划时或因受到计划主管的控制或因自身生源取向不同, 使得在文化教育较发达、毕业生就业环境较理想、高校数量多、布点集中的地方招生计划多, 升学比例大。反之, 文化教育欠发达、高校数量少的地区由于招生计划较少使学生升学比例就小得多。因此, 有些区域间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 导致考生不得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也导致了高考移民的产生。

第四, 由于缺少有关考试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 出现考试舞弊以及各种高考选拔腐败现象。高考舞弊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 渐趋严重,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处罚太轻。

第五, 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关的诚信制度、自律意识、政府及社会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 从而使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着公平性、公正性的巨大挑战。同时, 高考还存在程序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8]。

尽管现行的改革实践中高考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考试制度, 在大多数国民的心中, 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并且目前也尚未有能替代高考的可行性方案, 高考制度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http://wenku.baidu.com/view/9ecd3f215901020207409c14, html, 2011-09-20.

[2]张炯强, 焦苇.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高考政策调整方案.新民晚报, 2011-09-21.

[3]江苏省高考考试政策.http://wenku.baidu.com/view/6addad82e53a580216fcfec1.html, 2011-09-20.

[4]山西: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试行) .http://gaokao.chsi.com.cn/gkxx/ss/201104/20110426/190569023, html, 2011-09-20.

[5]闫守轩, 韩玲玲.从高考改革新方案透视高中文理分科.教育学术月刊, 2011 (2) .

[6]任训学.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平还是效率.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7]邹继良.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性因素及修正对策.教育探索, 2001 (8) .

上一篇:孟子诚信的名言下一篇:文德学校 青春共话十八大主题团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