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范文

2024-04-11

追思范文(通用17篇)

篇1:追思范文

学习李培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生命的追思

学习李培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生命的追思

2015年10月15日,山西省阳高县司法局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年仅50岁。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说过,“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李培斌用他几十年的有限生命重新勾勒了生命的维度,他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真正内涵和人生价值。

生命如水,一泄千里者为江为河,细流汩汩润物无声为泉为流。现实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生境遇不同,不能使所有有抱负之人都能“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诚如李培斌一生,他生前所做几乎没能一件是惊天动地的,但却30年如一日似涓涓细流般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满腔的热血,书写自己的使命担当,他用生命定义忠诚的份量,他用执着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李培斌就是这样的人。

生命如山,峻峭巍峨者为峰为脊,一抔黄土也可为田为基。昙花一现,在其一瞬之灿烂;流星一闪,在其一倏之壮观。官不在高,爱民才好,权不在重,助民才行。李培斌是普普通通的基层一线干部,他没有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让人仰视的职务地位,更没有富甲一方的财富资产,有的却是一颗一心为民的公仆心,他常年累月奋斗在基层一线,坚持着他力所能及的抱负和追求。他不求功名利禄,不求光宗耀祖,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信念,默默付出,用毕生的精力书写“奉献”二字。他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培斌就是这样的人。生命如歌,高亢婉转者为天籁为高雅,轻吟浅唱者如母爱如师训。在阳高县,流传着“有困难,找培斌”的顺口溜。李培斌面对群众,“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这也是他30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走街串巷,唠家常、话里短,谁家家庭不和,谁家邻里紧张,他都心中有数,被人称为“活字典”。在近30年的调解生涯中,李培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人民调解十法”: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刚法、先守后攻法、正义震慑法、亲情促动法、群众抨击法、稳定大局法、感化教育法、诚信担保法、类同案推代教育法。他从事基层司法工作28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化解群体性事件上百起,教育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迷途知返,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华。李培斌就是这样的人。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李培斌就是这样的人。

斯人已逝,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奋勇向前的精神财富。

篇2:追思范文

太太是在大年初二过世的,享年九十岁,听奶奶说太太年轻时,特别能干,我的姑妈、爸爸都是她一手带大的。我生下来时,太太已是八十多岁了,但身体很硬朗,我还是小婴孩时,睡觉就搅,谁都哄不好,太太踮着小脚跑过来说:“我来、我来”,她慢慢地将我抱起,在我背上轻轻拍拍,头上摸摸,哼着老家的“摇篮曲”,我好像中了她的魔法似的,要不了几分钟就能安静地入睡了;太太的.手特别灵巧,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太太做的小衣服、小鞋子。

当我能记事时,太太更老了,已经抱不动我了,但有时睡觉的时候还喜欢太太哄着,于是太太就只好坐在床沿上,让我身子睡在床上,腿搁在她腿上,然后盖上被子,就这样我睡几个小时,太太就坐着陪上几个小时。

太太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有一天住进了医院,后来再也没有回来,之后,我们家变得冷清了许多。我就问妈妈太太去哪里了,妈妈说:“太太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问:“太太什么时候回来”,妈妈说:“太太去世了,永远也回不来了”。那时我还小,才四岁,不懂得什么叫“去世”,长大了,我才明白。

篇3:葬礼与追思

消失不是死亡。人死了, 消失感于是开始:刚刚开始。眼见木心老死的过程, 固然难捱, 但是可把握、可度越, 即便重症病室站那么一站, 亦属有为。消失则是虚空, 实实在在的虚空, 事情变得再简单不过:好了。到此为止。

这可是新的经验, 仿佛莫名的症状, 有待探知。

不到两个月, 我与木心的关联节节断裂, 不给你半点措手的余地, 如船的下沉。初听先生愕然动问:“海盗在哪里?”那个神志清明的木心, 就此完结;当他昏在机器房里, 叫不应, 则病室床边听他连篇昏话的那份享受, 一笔勾销;22日夜隔着玻璃罩努力看他, 一时我竟巴望他仍不如回去重症病室, 仰面喘息。

连地点的记忆也不可追:进到医院, 我时刻顾念他在乌镇的家。一经锁定重症病室, 则住院部12楼成了福地。待他被移去殡仪馆, 念及桐乡医院, 究竟是活人走动之所, 迹近天堂……24日追思会后, 众人走散了, 我去到晚晴小筑二楼灵堂。先生总算回家了, 缩在骨灰盒里。那盒子搁在壁炉顶端, 其上便是他的遗像。我走走坐坐, 与人说话———说及木心生时的嬉谈, 我仍爆笑如昔———同时心中有异, 犹在牵挂。牵挂什么呢, 居然是寒气逼人的羽化阁:那小厅、冰柜, 曾是惊痛之地, 此刻我竟愿意回去坐坐, 仿佛那里是亲切的场所, 便剩了一具遗体, 也还终究是他。仲青说, 守候的三天他时时走去冰柜边看看木心:

“不像了。就和所有很老的老人那样, 他变成我爷爷。”

2011年12月24日中午, 告别仪式一过, 木心给推出去了。我没追看, 或者, 不记得详细———那些天许多记忆的盲点, 不知在做什么, 在哪里———但我瞧见郑阳, 那来自安徽, 曾给先生暮年拍过许多照片的小伙子, 给一群人拖来休息室, 跌进沙发, 抱头嚎哭, 一米八几的个头, 又瘦又长, 勾拢身子抽搐着, 像是乍入油锅的活虾。

我还不想停笔, 还要写, 并写两位侍护先生直到最后时刻的青年, 小代和小杨。先生没了, 他们不曾哭, 也不说伤感的话, 惟叉手站着, 看着我, 如丧家之犬。

12月24日, 上午八点半, 大告别厅。在花丛、灵台与大门口的近十米间距, 围栏竖了起来, 来客陆续增多, 漫进大厅。不少学生模样的男女, 好年轻, 一声不响, 靠墙站开。我记得自己与熟悉或初识的来人握手说话, 或在门口, 或在休息室, 同时, 工作人员不断走来确认种种琐事。曹立伟, 我在美院与纽约的老友, 居然赶到了, 才刚伸手一握, 他扭头望见先生的遗像, 猛地, 抚脸哽咽 (1990年前后, 先生一度借宿他家) 。沈师傅, 趁我稍空的当口探头说道:问问领导, 接下去我和阿姨还在老先生这里做事么 (是啊, 人的离去是被这样的家事提醒) 。在纷乱人丛中, 小代, 小杨, 显得次要而孤单, 无所事事, 来客不知道他们是谁, 我却多年见惯了同一的情景:木心身边, 就是他俩, 如先生的家眷, 也如我的孩子。

八点半, 还是九点?忽然, 昨日辑录的音乐响起来, 瞬时满溢全厅。先是巴哈十二平均律的连串琴击, 明亮愉悦, 渐次增高、递进、飞散, 接着是莫扎特安魂曲的集体女声, 绝望透顶, 升举盘旋:这里不是教堂, 而这异质的文化即便在一座中国的殡仪馆, 亦如霸权, 挟持西来事物的律令与强势, 堂而皇之, 笼罩人群, 不顾人群, 以音乐自己的主张, 宣说行进———奇怪, 在北京选取乐章及在乌镇辑录时的得意、兴奋, 全然消褪了。我几乎没在听, 或者, 竟未听见, 此刻写着, 这才“想起”那天的灵堂乐音———人越来越多了, 纷然嘈杂, 渐渐聚到围栏跟前, 正对花丛环绕的灵台, 对着遗像中的木心。

先生的遗体是在几点被推进大厅?不记得了。但我目击灵床被缓缓移入花丛中央。灵台的木边, 已被深绿丝绒包裹, 覆盖遗体的盖被换作沉稳的青灰色, 缀连宽幅的白布, 及于先生前胸。灵床的铁面也给垫了棉垫, 这些, 都是昨天我的内人在桐乡市遍寻终日, 又请店家缝制锁边, 连夜送来, 今晨为先生重新装殓的。殡仪馆显然从未这般处理遗体, 做得很认真, 仿佛一件作品。

但我确切记得, 快到九点, 我给叫到羽化阁再次确认先生的遗容。装殓师, 几位员工, 还有其他一些人等在那里。

昏暗隔间。前厅的音乐声远了。先生已被移出冰柜, 平放在灵床上, 盖着新换的被面, 停在帷幔边, 等着推出:玻璃罩去除了———好似一份归还, 也如找回失散的人, 我终于清清楚楚看见了他。

木心!我立刻想叫他:不是哀号, 而是, 平日照面的直呼其名。但我随即吞声, 自知什么都不能做, 惟立定了, 低头看他。前晚隔着玻璃罩, 我错愕愤恨, 此刻先生总算近在眼前, 只觉得委屈, 觉得亲。许多死亡面相的描述都说死者像是“睡着了”, 现在木心果然好比睡着了, 清癯, 惨白, 干干净净, 胡须剃除了, 帽子取走了, 头发被小心地向两鬓梳齐。

催逼在即。这是最后一见的时刻。如起毒咒, 我只顾狠狠地盯着看他……有那么一瞬, 竟想发笑, 是早先每见他打扮停当便即上前揶揄的本能———他变得好看了。异常生分的好看。当消瘦到不能再消瘦时, 先生的骨相出来了, 凛然决然, 一脸置之度外的表情。他的眉与唇已被抹了不可觉察的浅黛与微红, 装殓师特意指出了, 我当即抬头谢谢他———现在, 木心, 像被细细打扮过的新郎, 毫无光泽的脸容光焕发着, 因为紧闭双眼, 因为一动不动的无辜相, 瞧着又像小孩, 一个被家人好生摆弄后的小孩, 听话, 无奈何, 停在生人面前, 被展示着。

瞧这个人。我站着, 看他死在那里, 胸口涨满说不出的哀怜:不因木心死, 而是为他这个人, 为这个人的一生, 也为我所目击的他的晚年……我真想请大家走开一会儿, 容我单独与先生坐坐。来不及了。纽约, 下雨天, 我们撑着伞说话, 鞋子进水……我说人为什么会放屁呢, 木心, 应声站住, 那么诚挚开心地笑, 说, 你不懂啊, 那意思就是, 祝你健康!……如在桐乡医院, 我渐渐抬手轻抚他的鬓发, 试将后脑触枕的一缕抚弄妥帖, 但不成功。有一瞬, 掌心触及耳轮, 果然, 冰冷冰冷。

很安静。像是很久。其实顶多五分钟。大家围着等我。永别的时刻到了。

众人让开, 灵床被推动, 沿着甬道去向大厅。我跟在后面走, 看见灵床的铁轮刮着水泥地, 先生的盖被轻微颠动———他们用一块白布覆盖了他的脸———王韦, 先生的外甥, 紧扶床沿, 筋脉涨红, 一路号啕。在医院闲聊时, 他曾说及小时候舅舅领他出去逛, 教他歌唱。我也有舅舅的, 知道什么是外甥的记忆……进入大厅, 众目睽睽, 再不能与木心私相面对了。我退回围栏外侧的人群, 远远看他:他又好看起来了, 那是我仅存的宽慰———好后悔!此刻我好后悔没在隔间的那几分钟, 拍摄木心。

九点半。音乐止息。仪式开始。人群静下来。桐乡市文联代表致辞, 向宏致辞, 王韦致辞, 我致辞。之后, 音乐再度播放——精力弥漫, 兴高采烈, 巴哈与莫扎特完全不管现场, 同时, 统摄现场———先生脸上的盖布被取走了。围栏中端解开。人群蠕动, 我们四人一排依次上前, 三鞠躬, 绕行遗体, 络绎走过, 散去休息室。我记得上前之际终于泣下, 随即狠狠止住, 我也记得立定遗体前的最后一看———这回是在木心的左侧, 隔着花丛———但心里并无所感, 只狠狠做这总要做的事, 心里堵着暴怒与嘲讽:不知要嘲讽什么。人到了一败涂地, 大概就剩恶狠狠的嘲讽吧, 我知道, 在小隔间, 我已和木心永别。

戏散了。音乐继续。我看见员工挪开花坛可被移动的那一格, 退出灵床, 推向通往火化间的边门。不记得从哪里弄到一包未拆封的中华烟, 我撵过去, 塞在先生枕边 (他的脸又被盖了起来) 。在医院, 有一回小代进来, 发昏的先生扭头巴望, 以为他买了香烟。香烟。那些年回纽约总给木心带几条, 剧谈过后, 我起身, 他说:“……走啦。”我知道他又想了什么戏谑的话了, 等我发笑:只见他喜滋滋摸了摸竖起排列的方方正正的烟条:

“喔唷……你看看, 像煞半壁江山!”

十二点半到一点之间, 遮掩焚化炉的彩色玻璃门拉开了, 我们小小的行列走出来。候在甬道的众人见状拥来, 又复闪开, 随即簇拥我们, 向外走。小代, 小杨, 如临大事, 奋勇地跟着走———在医院的日子, 先生忽有需要, 他俩便是这样地耸身跃起, 着即奔来———我唤他俩来我左右, 拉起手, 孩子有点错愕, 随即手指握紧, 脚步沉稳了。就这样, 我们跟着王韦———仿佛跟着先生———继续走, 穿过空荡荡的告别厅, 走到阳光下。

车队向乌镇开。自11月15日先生离开晚晴小筑, 此刻终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了。下车后, 我接过先生的骨灰盒, 走向晚晴小筑大门———现在他变得那么小, 由我抱着———青天白日下, 那堆点燃的稻草几乎不见光焰。二楼灵堂挤满人。骨灰盒有点沉的, 我不知是这般重法。先生到家了。灵堂隔壁就是他的卧室。小杨帮我将盒子挪放壁炉的上端。

连串的事, 一件接一件, 做完了。死, 葬礼, 原来这般平实而肯定。我记得每个细节, 但我不愿写出在办公室停留的半个小时。再不能问先生了———他在乎, 且精通什么不要写, 又使所写下的, 仿佛不写———办公室尽头还有一扇小门, 开进去, 便是焚化间, 成排的锅炉, 很干净, 有如厨房, 绝不可怕, 如死亡, 明确而简单。

那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见么?我提前目击了我们全体的下场。他们要我戴上墨镜, 然后打开炉膛的小小铁门, 如赐特许的礼遇, 让我正视熊熊烈焰。

篇4:不一样的追思

1945年,德国人把它叫做Zusammenbmch(崩溃),或者Stunde Null(零时刻);而日本则是hatsen(败战)或者shusen(终战)。德国人用“时间开始了”的勇气表明战后的一切都将从头开始。而日本的“败战”和“终战”,颇有再来一次的意思。

当然,这是就大概而言。总体上,两国对二战的追思和清算确实有天壤之别,然而,任何大国都是复杂的。在两国政治界、思想界内部,却又有种种相似的潮流涌动。在日本和德国,都存在着这么几种记忆:在最右边,是顽固坚持罪孽时期的意识形态——天生优越种族、大东亚圣战;在最左边,则是将罪孽看作是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特定民族的罪孽转变为某种社会形态的罪孽。

极左极右之间,更有着无数的混杂形态。最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战后长期把持政权的当权派——德国的基督教民主党和日本的自民党。迫于国际压力,它们都不得不对历史作出官方评价。德国更自觉和彻底,而日本更被动和因循,但是它们都同样不愿意彻底地面对历史。尤其是日本右翼政权基本沿袭战前的“大政体制”,彻底否定历史同时也意味着否定天皇制度所代表的整个右翼体制,这是它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另一个方向,偏左的政治力量似乎“态度较好”,左派的德国总理会跪倒在波兰犹太人受难纪念碑前,左派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也同样是率先向中国道歉的日本政治家。但这一派也喜欢将战争罪孽归因于社会形态而不是民族文化,从这个逻辑出发,必然结果是把对民族罪孽的反思,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这其实是另外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

本书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上面那些观念争斗的揭示,而是通过深入东京、波恩、奥斯维辛、南京、广岛、斯图加特、花岗、帕绍等10多个与战争相关紧密的地方,采访了无数与此相关的人士,从政治家、作家、艺术家、商人、人权活动者直到普通百姓,直观鲜活地再现了两个罪孽民族心中的战争以及反最为一手也最为形象的揭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两个罪孽民族的战后心路历程。

战争记忆既分裂了罪孽民族——左派与右派,修正派与反思派,也隔阂了罪孽民族与其他民族。记忆到了今天,依旧是现实生活中的活跃因素,进入到了我们这个全球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加害者与受害者都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持续的冷淡、隔阂和日渐上升的敌意,都与历史问题密不可分,而所谓历史问题,其实也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评价。

本书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是历史不是存放于某个地方的客观实在,而是无数人心灵当中的记忆与观念,因此,解开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就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记忆与观念,正如书中的小田实所说的:“我们日本人从小受的都是如何做侵略者的教育”,只有理解了加害者的问题意识,只有进入了罪孽民族的记忆当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篇5:清明时节追思作文

清明节前的一个周六,天还朦朦亮,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老家扫墓。天空中弥漫着雾气还下着小雨,即使开着车灯,也只能看到几米远的地方,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我们精心挑选了扫墓用的花,驶向了公墓。在公墓里安葬着无数先人,其中就包括我的外公。在外公的墓碑上印着照片,照片上的外公微笑着,看着这张照片,我回忆起了过去:

外公在世的时候,他总是会把我顶在头顶,带着我四处游玩。有时他会带着我放牛,把我放在大母牛的背上,大母牛走时,我的身体也跟着扭来扭去,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走到附近的草坡上,牛在吃草,外公就给我讲一些小故事或童谣。

有时他会带着我去小溪边钓鱼,不需要专业工具,只需带一个小钩子然后就地取材就可以了。每次都能钓到一满筐鱼。可是回家时,外公总会将大半筐的鱼分给小野猫吃,留下的只有小半筐。久而久之,那些小野猫也就认识了外公,我们钓鱼回来时,小野猫就跃过院墙出来迎接我们。

有时他会……

回忆起过去,我不禁热泪盈眶。我抱来一盆蓬莱松,种在墓碑旁,心想:外公,我不在时,就让这株蓬莱松来陪着您吧,愿您在天堂不会孤独……

篇6:追思祈祷会程序

一、圣号

唱一首圣歌

二、为亡者总代祷

三、唱信经

四、读经

若5:19---29(牧222页)

五、神父证道

六、唱两首圣歌

七、圣咏《赞颂天主的慈爱》103首1065页

八、唱诗两首〈〈永恒的国度〉〉、〈〈荒漠甘泉〉〉

九、圣咏〈〈23篇〉〉

十、对唱〈〈上主是我的牧者〉〉

十一、唱经两首

十二、得前4:13---18。(437页)

十三、唱经一首(证道)

十四、若17章为信徒祈祷一段。神父讲道。

十五、唱诗〈〈天乡的路〉〉

十六、读祈祷手册〈〈为亡者祈祷〉〉

十七、读经。默21---22章。

十八、会长证道

十九、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颂

二十、唱歌〈〈天外的家〉〉

篇7:《追思吟》

月如钩,人非昨,独上阑珊莫相忆;

心如是,余情薄,今宵酒暖思念瘦。

人间是非两难测,尘世恩怨两不休,

一曲西风话愁凉,情丝一缕问斜阳,

风烟两茫茫,送不尽,许多愁。

空惹尘埃花泣泪,浊酒一杯诉衷肠。

叶随风零落,相思断愁肠。

篇8:追思那段日子

川流不息的车, 错综复杂的路, 高楼林立, 行人如潮, 透着一股现代都市的豪华气息;中山陵, 明孝陵, 阅江楼, 静海寺……却又给人一种古典与历史。是的, 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六天, 短短的时光, 我们在此度过, 参加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举办的“追寻中国梦”初中生小记者夏令营活动。现在, 我只有用笔尖记录这已逝的点滴。

初来乍到, 我茫然地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庞。“来, 姑娘们, 挤一挤, 让所有的人都坐到床上去。”带队老师甜美地说道。床上的姑娘们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挪去, 空出一块地方给我, 坐下, 倍感温暖。阳光就一点点、一点点地渗入每一个新到的同学心里, 那张床很快被挤得满满当当。一个小小的举动, 温暖了所有人, 让陌生的我们瞬间连成一体。

在这里, 不得不说带队老师们的智慧, 在他们的带领下, 我们逐渐明白了什么是团结友爱, 什么是彼此信任, 什么是团队精神。不枯燥, 也没有长篇大论, 一切仅仅是在游戏中体现, 让我们在欢笑的同时, 又明白了许多。

记得有一个游戏是这样的:大家把手放在前一个人的肩上, 绕成一个圈, 随着节拍走, 一声“停”, 就必须让前一个人坐在后一个人蹲着的腿上。一开始, 大家还很羞涩, 不肯游戏, 可是当游戏真正开始后, 每一个人都全身心投入。两座人墙搭成了, 老师们用躯体去撞也不倒———是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倒!累么?累!酸么?也酸!可是一想到自己稍稍一动, 或许就会使整支队伍受牵连, 谁又会动呢?简单的游戏告诉我们, 优秀的团体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付出, 学会坚持, 彼此信任, 彼此换位思考。

一边学习写作, 一边游览名胜, 一边收获哲思, 如此精彩, 天下少见。看着老师们忙碌奔波, 我真想深情地说一声“谢谢”!

许多天, 许多年过去后, 我一定还会记得这段日子, 思念这段日子。耳畔依旧有阅江楼的风铃, 眼前依旧有南京全景, 脑海里仍会浮现那温馨的一幕幕。

篇9:追思楼滨龙

乔布斯去世使全世界为之震动,也引起了中国方方面面的反思;中国为什么没有出、不能出“乔布斯”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在最可能出“乔布斯”的中关村,制度环境与硅谷相差很远。楼滨龙去世后的反应,充分说明了这点。楼滨龙的悲剧是中关村一直没有解开的“所有制之结”。

最近几年,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纷纷退休,中关村所有制之结也暴露十分充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退休后,没有股权收益不能做天使投资人,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来,使得中关村创新链条中断了。在我们国家高喊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关村要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情况下,这个矛盾就日益突出。

楼滨龙代表了中关村所有制之结的典型案例。在中关村发展的初期,电子一条街的时代,北大、清华、科学院都站在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沿,开始了鼓励下海创业,在市场中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伟大实践。因此科学院出了联想,北大出了方正,清华出了紫光。联想创办之初,科学院计算所出了20万;方正成立之初,北大出了43万;紫光成立之初,清华出了100万。如今这三个企业都创业成功,成为中关村的龙头和代表企业。但这三家企业的创业者命运各不相同,都为所有制之结所羁绊:中科院和联想经过了复杂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主要是采用了高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的激励制度,而使联想的创业者柳传志等有了股权。虽然称不上股权合理,但创业者拿到了股权,并建立了相对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联想老一代创业者多数功成身退,柳传志及时启用新一代企业管理者使联想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紫光的张本正熬到了正式退休,拿了退休金,但没有股权;而楼滨龙不但没有熬到正式退休,而在创业刚刚成功时、方正进入高速发展期的1992年就因行政的力量导致落马。楼滨龙落马事件是典型的中关村悲剧事件。创业成功却导致落马,且创始人被迫离开企业后基本没有权益保障,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

为创业提供的资金往往被称为天使资金。这种天使投资在创业成功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占的比例往往很小,最多30%。科学院为联想创业拿出的20万,北大为方正创业拿出的43万,清华为紫光创业拿出的100万,应该理解为天使投资,最多可以理解为风险投资。不管是天使投资还是风险投资,一定是创业者占大股,投资者占小股。联想、方正、紫光创业时,中国的公司法还没有出台,这些企业应称为法前企业。中国之后进行的企业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中关村现在提出的股权激励。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都获得了激励,而中关村第一代真正的创业者却什么都没得到?

现在,楼滨龙去世了,我觉得他在中关村的意义远没挖掘出来,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反思。第一,楼滨龙是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第一人,他通过创业使北大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第二,楼滨龙创业成功后却下台了,这集中反应了中关村所有制之结的制度环境。

篇10:追思吟诗歌

心如是,余情薄,今宵酒暖思念瘦。

人间是非两难测,尘世恩怨两不休,

一曲西风话愁凉,情丝一缕问斜阳,

风烟两茫茫,送不尽,许多愁。

空惹尘埃花泣泪,浊酒一杯诉衷肠。

叶随风零落,相思断愁肠。

秋凉千里寄佳音,归心/向何处?

写诗为心安

只缘谋衣食,诗书弃十年。

无才能立业,温饱欲立言。

茅屋思广厦,写诗为心安。

阿房一时贵,杜赋世代传。

韶华别

歘歘离别时,

飒飒风雨中。

春杭有雨天,

篇11:歇马追思高三作文

人生并不是总在奔跑,谁都会有“歇马”的时候。

前几天,我随同父母和《中学生报》的红姐姐一起来到了恩平市,参加恩平市侨联大酒店举办的“恩平市20xx年高考优秀学子庆功晚宴”。我作为一个今年高考中的本科落榜者,坐在这一热闹非凡的场景中尤其显得不协调,望着手中那张“恩平市06届高考优秀学子芳名表”上的成绩,心中就更觉得不是滋味了,不禁想起李煜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也不自觉地叹了一口气,默问自己怎么会如此没用,平常成绩也还可以的我,为何到了高考这一关键时刻,竟会输到如此地步呢?我迷惘万千,不知道前路何方,或许是我命中注定只能是高考场上的弃儿,今年只能“歇马”了吧!

不觉间竟也对那前路漫长的复读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带着这种疑惑的心理,好不容易熬过了一夜。

第二天,侨联的冯董事长和梁主任邀请我们到歇马举人村去游玩。我一听“歇马村”三字,竟觉得这名字里似乎饱含哲理,不禁联想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句子来,而此村命名“歇马”,也正说明了无论是“千里马”,还是“驽马”都是需要经过一番休整,方能抵达梦想的彼岸的,而对于人来说,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就更加需要在这漫漫人生长路中,不断地休整、反思,给自己心灵留有一方清静,然后再整装待发,续奔前途,方可收获成功的硕果。想到这些,我心中那因此次高考失利所淤积的怨恨之气也逐渐消散了。

来到歇马村,我并没有被歇马村的景象所震动,因为无论是歇马村那恬静幽雅的农家打谷场景,还是那一栋栋古朴肃穆的老房子,对我都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或许是由于我从小就生长在那拥有着“清雅幽深的古民居,隐逸于青山绿水之间的粉墙黛瓦、青翠奇特的千年古松”的徽州古村落中的缘故。但是,歇马举人村中那犹如长廊一般的“功名碑”和昨天那一场为高考优秀学子所举办的庆功会,却又在强烈地告诉我:“歇马举人村人杰地灵,学风醇厚,是一块真正能够培养人才的宝地”。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用在歇马举人村可以说是再准确不过了,先不去说那一大片古代夺取功名的碑林,单是昨日歇马村的董事长在恩平侨联大酒店06届高考优秀学子庆功会上,把恩平市领导班子请来助兴的壮举,就足以说明歇马村人,乃至恩平市人是多么注重教育,又是多么地敬重人才,爱惜人才啊。这样的歇马村能够不出人才吗,会不成为闻名于世的举人村吗?我在歇马举人村的祠堂中,随处都可以看见劝勉子孙奋发图强的对联,这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能不使人奋发,能不成就举人的诞生吗?举人村虽然是古代科举制度所遗留下的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就是对于当代的学子而言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的,先不论那历代举人碑和那充满谆谆告诫意味的对联,光是举人村口那个名为“过三箍”的`磨盘,对当今的学子就有足够的促进作用了。

据梁主任介绍,此磨盘过去是用来压榨甘蔗提炼蔗糖的,他说甘蔗要用此磨盘压榨三次,方能榨尽汁水,得到蔗糖。我想到这不正是在暗喻我们的学习是要不断地经历磨难、坎坷,方能收获成功的甘甜吗?想到这,我不觉抬头远望,正好看见三根粗大的枯木昂然屹立在前方,我不禁疑惑不已。这时,梁主任又告诉我,这几根枯木都已经在江水中浸泡了数百年了,至今仍然坚硬无比,连刀也砍不动。听着、看着这一切,我似乎明白了今年高考未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去复读的遭遇,或许正是上天给我的一次磨练吧。不是自古便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说法吗?想到这里,我心里变得坦荡了许多,原本犹豫不定的思绪此刻也平静了,竟也坚定了今日“歇马”,明日复读,来年再战的信心。

篇12:清明追思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清明追思

清明又至,思绪难平,感触颇多。既有感怀,又有追思,更有一种对万木丛生、欣欣向荣,春染大地的惊喜和冲动,是一种在春风中对于新生活、新气象、新追求、新目标的期待与企盼,是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清明对于人们而言,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遨游,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追寻中国文化的本源,感悟清明文化的精髓,享受清明文化带来的愉悦,荡涤心灵的尘埃,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用清明文化冷却浮躁的心,用先贤哲人的高风亮节比对自己的言行,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文化冲刷灵魂。

同时,清明又是一种对清明生态的寄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和谐静谧,就是人们对生态清明的真切感悟。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清明节带着她清秀而动人的面容款款而至,清明时节,天清地明,绿波荡漾,在孕育梦想与未来的季节里,人们缅怀先辈,远足踏青,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憧憬未来,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次集体踏青、沐浴阳光、拥抱大自然的庄严盛典。从这一天开始,心灵上的天人合一与形体上的天人合一在春风和草绿中实现融合。秋冬的积郁可以在田野中大声呐喊,一吐为快,闲冬的倦怠倾刻荡然无存。对生命、对工作、对事业,都开始了新的追求和记录;新的追求,督促人们追赶春风,扬马策鞭;新的追求,激励人们要超越昨天,创造明天。而大地山川间,“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在悠悠春色中,念情转为豁达,凄冷绽放希望,到处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图腾景象。

在清明节祭祀扫墓,千里赶上坟,追忆家族和先祖的荣辱沉浮,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祭亡意在佑生,扫墓不仅仅是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命回归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清明,达到白居易笔下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洒扫静无尘”的境界。站在逝去的亲人墓前凭吊,追忆先祖的恩德,告慰先祖子嗣传承和门庭荣辱之事,再次体会到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篇13:追思张友渔

正月廿三,对我们兄弟二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特别记忆的日子。因为15年前的这一天,张友渔逝世了,享年94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茂盛弟弟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去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乔石到病房向他的遗体鞠躬告别。

那年的正月初一,对我们来说也是不能忘却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同是我们的老太爷、张友渔的弟弟张彝鼎在台湾病逝,享年92岁。而就在这天,当我从灵石往北京打电话给张友渔老太爷拜年时,他告诉我,腿膝关节感到酸痛,准备初六上班后就去医院诊治。正月初六,我到县人大常委会上班,向王荣科主任述说了张友渔的情况。王荣科主任指示我第二天就去北京看望张友渔。当我到达北京站后,往张友渔家里打电话,保姆告诉我,他已到北京医院住院,我便直接去医院看望他。他亲切地对我说:“你在人大机关,工作比较忙,回去后让你弟弟马马(茂盛)来医院照顾我吧。要不小渔(张友渔的儿子)在市公安局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在医院照顾我。”回灵石后,我将看望张友渔的情况向王荣科主任作了汇报。王荣科主任和县煤运公司的领导联系后,茂盛便到北京医院照顾张友渔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么短短的十几天时间,竟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

就在张友渔住院的十几天中,他仍时刻关注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给中央政治局写的材料以机密文件的形式报送给江泽民总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到医院来看望他,并带来几份法律征求意见稿,他看累了,便让茂盛给他接着读,并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作出标注。打点滴的时候,他常常和茂盛谈起家乡的情况,十分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

1986年10月22日,张友渔参加山西省市、县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得知他到太原后,我便到太原迎泽宾馆八角楼看望他。我说,明天的讲话稿可否让我先看看。他笑着对我说,在桌子上,你看去吧。我看了一下,只列有3个小标题,分别是:1、党委的领导和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关系问题;2、人大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3、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学法的问题。还没等我再问,他便笑着告诉我,明天我就讲这几个问题,不需要写出来,直接讲就是了。接着,我约请他回家乡灵石看看。他说,已有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这次一定回去看看。

10月23日,张友渔在省人大和晋中地委领导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县委四楼会议室,他与县四大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之后,张友渔到县城内住过的老窑洞看望晚辈和族亲,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他还特意来到“灵石亭”,把耳朵贴近灵石,悉心寻听童年时代曾从灵石里面听到的汾河的流水声。这一天的活动是他老人家的最后一次家乡行。

张友渔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十分关心。上世纪80年代,灵石县南王中煤矿修建铁路运煤专用线。该项目是经煤炭部审批立项的工程。1987年工程接近完工时,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茂盛当时在南王中煤矿铁路专线指挥部工作,担负着外采任务。指挥部的领导们正为建设资金着急的时候,茂盛找出了煤炭部对该工程项目的批件,带着它到北京跑钱。煤炭部分管该工作的二位处长听取了他的汇报后,便戏问他,你不是山西的吗?你能否找到薄一波那样的老领导给你写个批示,我们再研究增拨资金。茂盛说,我去试一下。他想到了老太爷,请张友渔出面去找薄一波也许是一条捷径。两位处长在极为疑惑的心态下随他来到了张友渔家里。张友渔请他们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并对他们说,如确需重要领导批示,他可以去找国务院的领导。张友渔关心和支持家乡经济建设的真切心情,深深地感动了二位处长。他们回到部里研究后,让茂盛补办齐有关手续。增拨的60万元建设资金在计划系统没有下达调整项目文件前,便经省、地建行,直接转到灵石县建行,大大加快了南王中铁路专用线的扫尾工程建设,为顺利通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青年时代,张友渔就参加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1927年,他从国立北平法政大学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全国解放前夕,20多年间,他一直以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文化人或教授的身份,在形势险恶的白区从事革命活动。

那时,党中央赋予张友渔的主要任务是做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和文化界上层人士以及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他先后做过冯玉祥、阎锡山、傅作义、李宗仁、李济深、张澜、刘文辉、韩复榘、石友三等人的T作,并曾参加沈钧儒、邹韬奋为首的救国会的领导工作。张友渔给我讲述了他和薄一波在对敌斗争中的两件事:

一件是: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后,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华北,党把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作为联合抗日的主要争取对象之一,决定派张友渔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日军对华北的步步紧逼,蒋介石的排斥异自,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打破了拥兵自重的阎锡山企图在抗日与和日、拥蒋与拒蒋、反共与联共“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平衡。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张友渔的统战攻势下,阎锡山不得不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九一八”5周年纪念日,阎锡山身边的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倡议宣告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之后,党中央调张友渔另有任用。在张友渔离开山西后,党中央派薄一波来山西,组成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依据当时抗日救亡的总任务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接办、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大力发动群众,培养干部,使牺盟会成为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张友渔和薄一波先后对阎锡山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山西牺盟会的建立和改组,对全国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篇14:追思父亲悼文

父亲还是走了,尽管他舍不得挚爱他的妻子,放不下依恋他的儿女,也割舍不下与好友的情谊,他最终还是驾鹤西归,但他走得安详。

父亲的一生平凡而又坎坷,对事业,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是一位能独挡一面的劳动者,生活中,他一心向善,以能帮助别人为荣,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女婿,是体贴的丈夫,更是儿女的慈父。忘不了,我读书期间,父亲送我上学的身影,数个酷暑,数个寒冬,父亲无怨无悔;忘不了,父亲在住院期间,仍坚持对我们进行启蒙教育的情景;忘不了,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玩耍时开心满足的笑容........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病重住院时,每当天色稍晚,他就催促我们早点回家,害怕太晚路上不安全,担心影响我们第二天的学习........如山的父爱,怎是这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来的!

父亲生命的最后尽头一直与疾病抗争着,面对来势汹汹的恶疾,父亲毫无惧色,始终坚 持面对。父亲以疾病缠身的瘦弱之躯,坚强地走过了45岁的寿辰!父亲的坚持是由他对生命的不懈追求、永不言弃的斗志,和各位叔叔伯伯们数十年来对父亲及我们全家的关爱、扶持是分不开的,是众多叔叔伯伯们的悉心关怀照料共同创造的!这份深情厚爱,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万千感激之情汇作一句话:谢谢大家!谢谢!

篇15:作文 忆梦.追思

一轮残月悬于天边,我静静地凝望着它,窗外微风吹过,寄托心中无尽的思恋,我们分开已有十年,这十年,你可知我心中苦闷,哀愁?

夜渐渐深了,月色也变得朦胧。风,停了;树,静了。竹影衬托着繁星,抬首望月,仿佛依稀看见了你的身影……

朦胧之中,有了些睡意……

朦胧渐渐散去,我已在一座庭院之中。红梁绿柱,这是哪儿?我沿着长廊向前走去,一间小屋已经隐约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中,一股淡淡的檀香味让人流连,再走近些,听到声声琴乐,那小屋已经略发地清晰了。循声而望,一位女子正坐在窗前梳妆。是你!真的是你!此时,你也转身回眸,看见了竹林中的.我,我心中的思情顿时涌上心头。进入小屋,将你轻轻搂入怀中,我似乎有千言万语对你说,但此时,仿佛都哽住了。不觉已经泪流两行,你将我轻轻推开,用手蒙住我的双眼,将一块似玉的物体放入我的手中。当我再次睁眼时,却已不见你的身影。唯有的,只有那梳妆台,还有,那琴……缓缓地张开双手,一块白玉已经在我手中。“弗儿,你在哪儿?”我哭喊着,但那影,却渐渐淡了,淡了……

从梦中醒来,你曾经送我的白玉已经被我握在手中,你的影,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荡,不能忘却,已经十年了,不知你的来生是否还记得我?可能那时的我已经是一个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糟老头了吧?我不禁大笑起来,不知是笑我自己,还是笑那梦。

篇16:清明追思作文

清明追思作文

安定小学六(11)班 石义琪

又是一年清明节时,一大早,爸爸开着车,载着我和妈妈向公墓驶去,在那里,安息着我的爷爷,我要去看他,把我深深的思念与爱传递给他……

窗外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那朝阳下那叶尖上闪烁的露珠正代表着我洒落的眼泪啊。车内无人说话,空气就像一潭静止的水,没有人朝水中投一粒石子,没有一只燕子掠过,也没有风吹过后的圈圈涟漪……

车停了,公墓到了。一排排林立的墓碑仿佛阴阳相隔的界线。我推开车门,捧着鲜花,低着头,含着泪,跟着爸爸妈妈向爷爷的安息地走去。

看到了,看到了!爷爷墓碑上的照片格外清晰。方正的脸庞上嵌着一双慈祥的眼睛,上扬的嘴角挂着和蔼的微笑,他正看着我,似乎只要我叫一声爷爷,他就会像往常那样抱抱我,为我理一理垂到眼前的乱发……“爷爷,我来看您了!”我动情地喊着,忍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跪下,恭敬地献上鲜花,伸出双手抚摸着爷爷神采奕奕的彩色照片,似乎感觉到了爷爷把我搂在温暖的.怀抱里……

往昔的一幕幕如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回放――爷爷啊,我小的时候,您经常把我顶在头上、扛在肩上、驮在背上,逗得我“咯咯”笑;我生病了,身为医生的您为我输水,替我我把苦药碾成碎末调进糖;当我遇到困难,是您给了我信心和勇气……爷爷啊,是您的爱伴我成长!

可是,可是幸福为什么要在五年前突然定格!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上午还在为别人医治的您下午会与我们永别,但这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从此,您抛下了您最疼爱的孙女,去了另一个世界。想到这儿,我的泪水又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滚滚落下来……

妈妈在爷爷墓碑前放好水果,爸爸敬上一杯酒,我燃起了香,可这几支香、几只水果、一束花,怎能表达我们对您的深深思念呢?爷爷啊,其实我知道,另一个世界的您不孤单,因为我们的思念会穿越生死送到您的身边,而什么也无法隔断您对我的爱,您的爱依旧伴着我今后的每一天!

篇17:追思大黄鱼

记忆中,农历四月初到五月初的这一阶段,正是大黄鱼旺发季节。江浙闽沪沿海数省市渔船齐赴舟山。舟山洋头,黄鱼咕咕,白帆点点,机声隆隆。傍晚时分,渔船满载而归。码头上一片通明。人声机声交融在海涛的激荡声中,一船船鲜鱼过上码头,灯光照映着金黄鲜亮的大黄鱼,大黄鱼闪亮的鲜鳞又反映着灯光的色彩。渔人踩着高昂快乐的步子来到岛镇的街市。岛镇便在汛季成为了繁华的都市。岛镇的加工厂也在夜以继日的繁忙之中发达。岛镇的名声也便随着黄鱼鲞的运销而播扬。看来大黄鱼的命运与舟山的繁荣息息相关。

可是忽然之间,大黄鱼销声匿迹了,于是,码头清冷了,渔船少了,渔火稀了,大黄鱼的价格却贵得令人咋舌,再也难入寻常百姓家了。而岛镇虽在曲曲折折地发展中兴建起排排楼房,羞羞涩涩地向着城镇接近,却总觉得缺少大黄鱼所能给予的那种生机。

沧海桑田,事物固然要变化要发展,生产的形式也应变化发展。然而,大黄鱼不见了,却让我留恋追思惶惑忧虑。

百十年来,大黄鱼部落一直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4月至6月,它从深海区洄游到近海,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然而如今,这个部落却不再出现,我深信它没有灭绝,它只是不再洄游近海。

这一定是整个部落的一次战略性行动。大黄鱼似乎是傻,渔村中常把孩子笨骂为黄鱼脑袋不开窍。可这不开窍的黄鱼却十分灵巧地采用新的策略,改变了原来的生存方式,这一定是进行了充分的酝酿,以极大的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

什么刺激大黄鱼大隐蔽的行动呢?

我感到我们自身的罪孽深重……

看岛镇层层叠叠的楼房与渔码头的清冷形成了对照。我不知曾经与黄鱼为伴的人在今天的新物质享受中是否还会追思大黄鱼。可有人在追思,这些人在千岛之城的另一个岛上获得了繁衍养殖大黄鱼的成功。这是一个喜讯。欣喜之余,却又有一个朦胧的梦想,能否用我们养殖的行为来感动黄鱼部落重新洄游东海和千岛之滨?

我知道,这很艰难,远比养殖一些大黄鱼更艰难,因为这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大黄鱼喜爱的洋区。

舟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这是许多大陆城市无可比拟的。但曾几何时,海水污染使鱼儿失去快乐家园;泛滥捕捞使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沉痛教训告诉我们:不能杀鸡取卵,不能竭泽而渔。开拓海洋应该把海洋建成海上花园,而大黄鱼也能在这个花园里与人和睦相处。然而,真的会有那一天吗?

上一篇:预测高考作文题:勿因细节而略之下一篇:古北水镇历史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