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帧设计教案第一讲

2024-04-27

装帧设计教案第一讲(共5篇)

篇1:装帧设计教案第一讲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案

(第一讲)

习作内容

这是一次“以一事写一人”的习作训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习作者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习作者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人物个性。

教学工具

多媒体一台

习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某一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了解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都结识了不少的人。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根据人物的特点,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寻找写作对象

在童年生活中,你一定结识了不少的人。他们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的邻居或亲人;还有的……你一定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许多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你熟悉的人)。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

2.选材与情感

你要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要突出的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来写,选择一个事例,突出一种感情(如父母或亲人对“我”的爱、同学助人的美好品质、长辈或邻居对“我” 的关心等等)。

3.习作要求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①写你熟悉的人一个特点;②用一件事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细、具体,语句要通顺;③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4、习作构思与布局

开头:点题、简洁

中间:习作重点部分,要把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详细、具体,语句要通顺。

结尾:照应开头,写出感受。

三、提供两种生活情景,打开思路

情景

(一)、我们班去年秋游中的几个画面。(无声,给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①这次秋游中发生了几件事?

②哪件事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交流归纳

①秋游中××同学收拾午餐留下的垃圾,体现她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的行为。

②××帮助邻校一位掉队的小同学寻找老师,反映她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情景

(二)、在生活中,“我”与长辈或父母之间发生的事。①这些事发生在是日常生活中

②哪件事表现了父母或长辈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父母或长辈的特点? 交流归纳

①雨中送“我”去医院看医生,体现一种父(母)爱如山的情怀;

②为了“我”的学习与成长不准“我”过度地玩电脑,体现一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

通过一件事情,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即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感受----这很重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材料,而且让学生懂得最好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材料的真实、新颖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妈妈》《母爱》《母爱如山》《雨伞撑起爱的天空》《父爱》《父亲》《我的同学》《任性的表妹》《我的同桌》)

附记:

1、这一讲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用约30分钟将上述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趋热打铁,让学生马上投入习作并完成正稿。

2、因考虑小学三年级习作状况,本教案有点靠近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但并不影响。

篇2:装帧设计教案第一讲

例1顺序观察给出图形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上应有的图形。

分析与解本题目所给出的八个图,其形状都是箭。所以可以肯定空格处的图形也是箭;

在方向上,每一行图从左至右都顺时针旋转90°为下一个图形的方向。依照这样的

规律,第三行第三个图中的箭头应朝上;图形的数量变化反映在箭尾处,在同一行中,

每旋转90°箭尾上的“羽毛”将减少一对,依照这个规律,空格中的箭,其尾部的

“羽毛”没有了,成了光秃秃的一支箭。如图2。

例2依照下面图3中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图。

分析与解我们按花盆、花茎、花叶、花朵四部分逐步观察。

(1)花盆花盆的形状每一行都是由三种形状组成,所以第三行中所缺的形状便是

应填的图案中的花盆的形状;花盆的颜色在同一行中都是由黑、白、画有斜线的三类

组成,图中已有白、画有斜线的二色,所以应填的花盆为黑色。见图4中的(1)。

(2)花茎花茎的形状为鱼钩状。每一行中花茎的方向都是由两个向右的和一个向

左的组成,第三行中已有一个向右的和一个向左的,所以应填的花茎的方向为向右的。

见图4中的(2)。

(3)花叶先观察花叶的数量,每一行中都是有两个有花叶、一个没有花叶,第三

行中已有一个没有花叶、一个有花叶,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应有两个。再观察花叶的

方向,每一行中花叶的方向有两种,即向上和右平展,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的方向为

向右平展。见图4中的(3)。

2

(4)花朵前面两行中每一行的花朵分别为圆、正方形和心形三种形状,所以第三

行中所填图案的花朵应为圆形。见图4中的(4)。

经过对图形四部分的分析,空格中应填的图形应为图4中的(4)。

例3按规律填图。

分析与解先找出第一行中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再依照此规律,在空白处填画所缺的

图形。

从图5的第一行可以看到:当左边的图形变化成右边的图形时,图形外部的圆变

为图形的下半部,且圆变成半圆,白色变成画有斜线的。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

原来图形的外部有形状、位置、颜色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所以,第二行左边图形的外

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下半部,为半个正方形,且画有斜线。

3

再看第一行中原图形的内部,正方形的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成斜

放着的正方形;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正方形是画有斜线的,现在变成了白色。

根据这些变化规律,第二行左边图形内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上半部,

为白色正着放的正方形。

根据上面的分析,空白处所填图形如图6。

例4按照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空白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分析与解先看图中不变的部分。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图形中大小两个正方形没有变化,

因此可以肯定空白处的图形一定是大小两个正方形,位置是一里一外。

变化的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

(1)图形中的直线段部分,其变化规律是每次顺时针旋转90°u65292X因此空白处图

中的直线段应是图8的形状。

4

(2)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在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左右两边交替出现的,因此空白

处图中的阴影部分应在小正方形对角线的右边。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画出空白处的图形,如图9所示。

例5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分析与解很容易从图中看出,(1)、(3)、(4)的形状相同,只是位置和颜色不

同。

(1)

(3)

而且三角形与圆的颜色互换了一下。

1

(4)

5

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2)和(5)是一组图形,图形的形状相同,位置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2

(5)

而且大小两个长方形的颜色互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2)与(5)配对,(1)与(3)配对,因此与众不同的图形

是图10中的(4),如图11。

例6下图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分析与解这五辆汽车的车窗一致,车轮一致,车底一致,差别在车头与车身上。

从车头看,(1)与(3)相同,由两条直线段组成;(4)与(5)相同,由一条

曲线段构成。只有(2)与众不同。

从车身看,(1)与(2)相同,由两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4)与(5)

相同,由三条直线段构成。只有(3)由一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

6

从车头、车身这些特征比较出来的图形,理由不足以说服人,我们把车头、车身

综合起来考虑,发现(1)由四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而(2)、(3)、(4)、

(5)由三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因此,与众不同的汽车是图12中的(1)。

练习一

1.观察下图13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2.观察图14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3.在题目后面给出的四个图形中,哪一个图形填在空白处能符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15)?

7

4.在图16中,按变化规律填图。

篇3:装帧设计教案第一讲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华为顾问田涛及吴春波讲述书中未尽之言,还原真实的任正非和华为,还原华为的创业心路与成败关键。

我最近在读《邓小平时代》,国内似乎很快就要出版了,我希望各位去看看。如果我们在写作《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样一本书之前,早读一下《邓小平时代》,可能这本书在深度、生动性方面还会有一些很大的不同。

中国第一代企业,像华为、联想、万科、海尔等,创始人大都在方法论上受到了邓小平思想哲学的深刻影响,他们无不堪称为“邓小平的学生”,所创立的企业多少年的发展都是遵行了一个基本的路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编者注:这一说法,最早见于陈云。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随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表示完全同意陈云的意见,认为陈云的讲话“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另外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都开始重视企业的顶层设计。

活下来: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看华为25年,一系列思想、管理、文化的形成;一系列组织变革、文化变革,包括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任正非有多么高明的远见、多么宏大的早期设计。更重要的,或者说根本上与在座创业5年以内的各位的企业一样,是要活下来。

活下来,是一切组织,尤其是商业组织的根本使命。所以任正非讲华为的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都是活下来。

中国在1978年开始全面改革开放,邓小平当时也企图进行“顶层设计”,但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才有了当时农村的包产到户的试验,有了深圳经济特区。也就是说,要激发底层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他们为了活下来被激发出的一种创造性、一种社会活力。

一个组织,尤其是领导者,一定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任何人在创业的时候都没有所谓的经验可循,没有多少严密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即使有所谓的顶层设计,也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被饥饿逼着走,被“能不能活下来”这个命题逼着走,最终发现后面所做的与早期的规定动作、顶层设计出现巨大差异,甚至相反的情况。

只有商人与“冒险”这个词的联系最紧密。我们在书里讲到:世界三大洋中有300多万艘沉船,绝大多数沉船的主人和船员都是商人,而不是艺术家,不是政治家。当然,有人会讲军队,但军队给企业的组织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大概是任何组织都无法相比的。华为20多年的组织变革向军队学到了很多东西。华为过去20多年的成功是把秀才改造成战士,把15万知识分子改造成拥有统一意志和同一价值观的奋斗者,这就是它和军队相似的地方。

但他们(华为员工)既有统一的意志,又有思想和个性。你们在跟华为接触后会发现华为的员工有和你们自己的员工相同、甚至更强的个性,包括华为的高层。

我昨天(1月18日)参加了华为的高层研讨会,华为的很多高层在,任正非也在,大概有上百个人。没有绝对的权威,挑战与辩论无处不在。昨天下午交流的时候,任正非提出一个观点,就有其他人说老板说得不对,或者说老板你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不行。

在外面的人没办法想像华为高层的组织文化氛围是这样的,但这恰恰就是它真实的组织文化氛围。统一的意志、自由的灵魂,这是一个好的组织一定要追求的目标。但要有自由的灵魂,就得允许和鼓励、甚至要培育整个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文化与精神。一旦形成这样的组织文化,不管是对的、错的想法都会得到尊重。

华为在经历25年的发展之后,今天已成为一个以15万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商业大军。到了这个阶段,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组织链条越来越完备。这个时候的华为,顶层设计越来越多,但“摸着石头过河”也应该越来越多。

一位西方的管理学家说:一个企业衰亡的标志,就是控制性越来越强,灵活性越来越弱。今天的华为就要更多强调在主干流程上要严密、严格,在接入流程中,要给基层管理更多的权力与灵活度(编者注:华为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2009年,任正非在华为销服体系颁奖大会上讲话称,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而现在我们恰好是反过来的。机关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为了控制运营的风险,自然而然的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 。“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是强调颠覆性和创新性的破坏,强调包括底层、高层都要去创新、创造,或者是“摸着石头过河”。

统一的意志、自由的灵魂,这是一个好的组织一定要追求的目标。但要有自由的灵魂,就得允许和鼓励、甚至要培育整个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文化与精神。

昨天(组织变革的辩论)尽管达成了某些共识,但总的思想就是强调建立一种文化氛围:变革首先要从基层开始—要推动不同的基层组织,包括个人,敢想、敢试、敢干。

华为轮值CEO之一的胡厚崑对我说,既然允许大家试验,那么对试验的结果可以评论,但不能讲输赢。也就是说允许试验,和鼓励“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失败的话就要包容,要鼓励大家敢于试错。

追求完美是企业家的大忌

各位在实践中经常面临很多两难、多难的选择。多还是少一点制度的管控?这实际上是一把手、组织领袖时刻要面对的问题,但追求完美是企业家之大忌。

什么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多一点,什么时候顶层设计多一点,一般来说,从时间维度来讲,企业发展的早期,基本上都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路径。

企业在早期,比如说华为早期的10年,基本上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海盗精神、狼性文化。对所谓狼性文化,社会有误解,华为提出的向狼学习三个品德:主要是学习狼的敏锐嗅觉,早一些感知客户需求,以及技术的进步,达沃斯论坛就是嗅觉灵敏,它在讨论观察二三十年后的社会结构与政治模型,技术、产业的方向,这也是狼性;第二点,要学习狼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硅谷精神不是最好的注释吗?第三点,狼从来都是以群为组的,叫狼群。我们现在的团队合作,不也是群吗?大家批评狼性,说人性温和。华为在早期表达时,从没有提倡过狼性的凶残的观点呀。任正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那个走在最前面摸石头的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nlc202309031511

所以各位不要担心你们在早期(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的领袖每天早上听到的大多是坏消息,那你就要神经粗糙地每天面对这些问题。解决了问题有没有快乐?奖赏自己一下,喜欢喝咖啡的就像我一样喝杯咖啡。

有人问我说华为最低目标是活下去,怎么最高目标也是活下去?其实就是如此。在企业早期,一定要更多的强调活力、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说一个企业在它的早期没有充分的、充沛的激情乃至于匪性,乃至于由活力带来的混乱,这个企业是长不大的。

我是一家技术类公司的股东,一个礼拜以前,几个投资人把CEO换了。这个CEO也是创始人之一,做了6年,没有私心,一心为公司奉献,拿的薪水也不高。我们为什么要把他换掉?因为他总在追求财务报表技术上的完美和平衡,结果企业做得表面上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致,但却暮气越来越重,越来越没有活力。我们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却没有好的市场占有率,什么原因呢?过分的强调顶层设计,强调平衡与规范,导致了活力的减弱、发展速度的减缓。

所以,一个企业家早期不要怕混乱,只要这个混乱不会导致企业垮台。企业还要更多地强调匪性、活力、野蛮精神、进攻性、狼性文化。野蛮战胜文明,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一个普遍规律。

过去的西方、欧洲各国怎么崛起的?300多年前,欧洲那些海盗们跨越海洋向世界去拓展殖民地的时候,皇室、政府是给他们批文的。那个批文不是海盗的批文,它有一个虚伪的词汇叫做“探险”。正是这样一种海盗精神,使得西班牙、葡萄牙曾经统治了大半个世界。西班牙跟葡萄牙又是怎么衰落的?就是当它们发展起来的时候,以为帝国是永不倒的,所以全社会弥漫一种享乐的风气,弥漫一种就像我们今天的这种虚拟经济。其后它们各自在霸主地位待了十多年、几十年,又被更具冒险精神的法国、英国一个一个取代。

美国又是怎么崛起的呢?它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已经发达起来的欧洲那些大国,包括英国,一种清教徒的精神、一种奋斗精神、一种要改变自身命运—永远有强烈改变自身命运的这样一种欲望,间接地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才有了今天的美国。

我们说华为这25年是怎么崛起的,到底华为成功的密码是什么?你们通过媒体看到了很多说法,什么国家背景,什么偷美国的技术。中国有国家背景的企业太多了,为什么没有几个成长为全球化企业呢?我们的国有企业很强大,在全球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它们有几个在全球范围获得了成功?偷技术就能偷来成功?我不相信。你们各位有些企业是做技术的,谁敢告诉我:你那个技术会带来未来的辉煌?

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比拼。我愿意再把一个我在多次读书交流活动中讲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给各位讲一下:过去的华为为什么获得了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基本特质所决定的:在传统的制造业、工业领域里,过去30年你们看到有哪一家中国企业真正超越了西方企业?哪一个行业像信息产业一样,层出不穷地垮台,同时层出不穷地出现爆炸式明星?

什么原因呢?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任正非讲的—信息产业与其他工业的根本区别—这个行业是“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的组合。资源的无约束性带来了这个行业的创新与不断的变化。任正非说是“河沙”与数学逻辑的组合,我说是资源的无约束性与人脑无边想像力的组合。

有人问任正非:这个行业5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前景?老任说我不知道未来5年是什么。但做企业就是时刻面对一个看不见的未来,过去如此,今天更如此,在信息产业这个行业更加如此。

所以华为一定会倒,只是什么时候倒的问题;所以各位一定会崛起,只是什么时候崛起的问题。你一定要坚持,只要坚持了就会起来,以后可能就会成为小华为、大华为。这个越来越变化的时代,也决定了恒星越来越少,流星越来越拥挤,正因为变化的无穷性。所以才要充分强调组织内部、企业内部“摸着石头过河”。

任正非企业管理哲学

华为早期10年“摸着石头过河”,在混乱中谋求活下去,混乱与活力这两个词儿的界线是模糊的。不要怕乱,只要别崩溃,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要搞顶层设计。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但早期不是这样,早期口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摸出来的—为了活下来,就得成天跟客户交流,所以慢慢地摸到了第一块“石头”:华为早期的价值观。叫做什么呢?产品好、价格低、服务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10年以前的核心价值观是这样的,不是今天看到的这样一块完整的“石头”。

华为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成功的案例、经验和思索验证,在十年之后进行了第一次顶层设计,这就是基本法的内涵。

发展到第10年的时候,华为充满了混乱,遍地是英雄,遍地英雄下夕阳(编者注:1997,任正非在来自市场前线汇报会上的讲话《什么是企业里的英雄》引用了毛泽东的这句诗词,他说,不是一两个企业家创造了历史,而是70%以上的优秀员工,互动着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他们是真正的英雄。那一阶段他大力倡导企业的英雄文化,比如,发表了《不要忘记英雄》、《谁是英雄》、《呼唤英雄》等讲话) ,遍地是狼烟。这时候的过度无序有可能带来华为的崩溃,所以顶层设计在这个时候就很重要。早期的顶层设计就是吴教授他们(参与者包括吴春波、黄卫伟、彭剑锋、包政、杨杜、孙健敏,见吴春波:《华为基本法》出台始末)所主导的《华为基本法》。

“中式”与“西式”的顶层设计

《华为基本法》在华为早期由原始积累期向基础性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是一个里程碑,给了华为一个大的文化与组织的哲学框架。今天拿过来再看,依然让你感觉到很震撼。那可是我们中国的管理学家(所做的)中国式的、东方式的商业组织的顶层设计。

我想它(《华为基本法》)不仅在华为历史上是一部重要文献,同时也有可能是中国企业、商业史上很重要的顶层设计文献。过去60多年的中国企业史,有两部大的文献: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的《鞍钢宪法》,一个是《华为基本法》。

nlc202309031511

吴春波:《华为基本法》出台始末

据吴春波介绍,《华为基本法》的制定用了3年,改了8稿,共103条。

1997年香港回归,国家整天喊基本法,有一次公司在会上讲,华为也需要自己的基本法,任正非最初把这件工作交给了总裁办主任。总裁办主任就把华为一堆规章制度,用一个大夹子弄在一起给任总。任总说这不是我要的基本法。之后任总觉得自己人做不好,于是,交给人大老师做做试试。

我们也不知道基本法是什么,所以早期我们跟任总谈了三天,大家很务虚,任总讲他的出生、创业经历、未来。要对基本法进行文本的设计,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基本法,基本法要写哪些东西。我们回到北京,6个人开了一天的会,讨论什么是基本法。讨论一上午,没有结论,所以黄老师说今天上午有很多有益的见解,但是没有达成共识,今天上午唯一的共识是基本法基本不是法。下午又讨论,基本法写哪些,它的框架骨干是什么。我作了一下总结说,下午顶层设计的讨论,我们也达成了一个共识—基本法就是基本没办法。

基本法的突破来自于黄老师当时拿到了一个两页纸的案例。当时黄老师提出了一个命题“华为为什么成功?”支撑华为成功的基因、要素是什么?我们要把这些要素找到,因为所谓的成功就是要不断的复制成功。如果找不到这些东西,华为未来的成功是不可靠的。第二个命题是,华为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还缺哪些要素,还缺什么?这就是当年基本法的一个突破。我们顺着这个线索,广泛地结合人民大学这几个学者的智慧和华为高层、包括任总的智慧的碰撞。

碰撞了3年,最后形成了《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在华为的成长中是一个里程碑。华为1988年成立,用10年摸着石头过河,有了成功的案例、经验和思索验证之后,在10年之后进行了第一次顶层设计,这就是基本法的内涵。

有人讲: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早期的柳传志、任正非那一代人,都有太多的政治文化的烙印、痕迹。一方面他们都是在浓重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有政治、组织文化烙印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的“道”与“术”也一定能够对我们今天进行组织建设、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帮助。我们今天说任正非是一个思想型的商业领袖,不是任正非与生俱来的,任正非广泛的阅读和广泛的交流,对他的管理哲学的形成至关重要。

任正非在管理哲学、管理思想方面并没有多少创新,说到底就是实用主义、拿来主义,无论什么思想、观点,只要围绕着华为的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组织建设,对华为有用的,都拿来为我所用。所以各位,学习、交流,形成你宽广的视野至关重要,尤其是作为企业的一把手。

华为第一次的顶层设计是基本法,中国式的。第二次的顶层设计是西方式的,IBM。(编者注:1997年,任正非到美国参观IBM后,决定引入IBM的IPD即集成产品开发体系) 。负责美国市场的华为高级副总裁丁少华(Charles Ding)2012年接受采访时说,IBM对华为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IBM,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第一次的顶层设计,带来了华为的秩序与初级的规范化,也带来了华为20多年来的坚定的路径、目标:25年来只做一件事,就是通信制造业,甚至连互联网都不涉及 (编者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说,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只干一件事就能干出个卓越的公司?有可能,但非常有可能只走一条道就从华山上摔下去。所以,顶层设计很伟大,顶层设计也很可怕。

第二步是华为的国际化。华为聘请洋顾问进行顶层设计,就是以IBM管理咨询公司为主体的顶层设计。先后大概有30多家国际咨询公司对华为进行各方面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讲,没有《华为基本法》,华为可能在原始积累成功之后就迅速陷入分裂和崩溃。但是如果没有IBM咨询顾问和其他咨询顾问们对华为所进行的西式的、以流程变革为核心的顶层设计,也不会有华为今天的这种全球性地位。

所以,我跟西方一些关注华为的专家讲:你们不要再去猜谜语,想象力也不要太丰富。在美国的硅谷,很多创始人在学生时代都是读书不好的人,然后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业,然后跟风险资本结合,结果过十几、二十年就成为了行业的巨头,为什么华为就不可以呢?这难道是一个单一的个案吗?实际上是一个普遍逻辑。

如果没有华为从制度到战术到流程全链条地向西方学习,向美国学习,华为决不会有今天。所以第二次的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全面西方化的过程,从道到术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各位,做企业的,尤其是做信息产业的创业者,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一定不可避免地要逼出你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的顶层设计可能是必要的,西方式的顶层设计也是必要的,要看你原始积累完成之后病根在哪里。

“西式”顶层设计为什么失败者多?

我觉得对创业企业来说,发展起来的企业前10年差不多共同的病根是分票子、排位子、论功名这样一些问题大量、普遍的带来的组织磨擦。顶层设计相当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制度设计就是要给战马套上笼头,让土匪变成战士。面对着合伙人—同时又是你的副手、部下,当然还有过去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怎么分利、怎么排座、怎么论功,这都是很大很大的困惑,甚至是血与泪的挑战。华为这样的事太多了,赎买政策可能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柳传志如此,任正非也如此,通过赎买换来互相的妥协、让步,然后使企业步入一个秩序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的框架内。

当然还有很多选择,包括所谓人性魅力、情感交流等等各种因素,但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交换、合法合理的利益输送,都是假的。这是在企业早期,中国式的顶层设计可能更符合原始积累向规范化过渡的原因。早期的顶层设计,即基础性变革,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人性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你要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或者要提升所谓的规范化管理的时候,引入西方式的顶层设计不是不可以,但是似乎在国内—麦肯锡跟艾森哲这样一些国际咨询公司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咨询工程普遍是失败的。

我个人认为这些失败有几层因素:

首先就是中国企业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式的。西方管理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可能更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上形成的。这中间如何嫁接与打通,可能有一些问题。

第二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是被咨询对象的决心、意志力。如果你真认可了一个咨询方案,有多大的决心去实施、执行?(编者注:华为实施IPD时采取了“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的九字方针,先削足适履,再调整优化)顶层设计经常带来的是组织变革,一定是规范化取代人情化、权力的剥夺与反剥夺这样一个过程,你就必然面对很多的抗拒与反对,组织领袖的决心、意志力以及上上下下的执行力显得至关重要。

活力是组织之魂

最后再讲一条。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很重要,顶层设计也很重要,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都必须围绕着企业的魂。魂是什么?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最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可持续的激励政策,让整个组织保持持久的活力。

华为过去20多年的成功就是一帮蒙古将军(编者注:任正非说,我们现在还是蒙古将军在指挥打仗,蒙一蒙,估一估……)—那些能打猛仗、打狠仗,能够冲锋陷阵指挥小战役、指挥大战役的这些人,发展出今天这么大的组织,在顶层设计不稳定的情况下也实现了好的增长。

中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的案例不是很多,但是成吉思汗率领着百万铁骑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又横扫大半个欧洲。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土面积非常之广大,靠什么精神?铁骑精神、奋斗精神,进攻精神。

一个组织不管发展到任何阶段,做哪些顶层设计,都不能忘掉组织之魂—活力,激情,创造性,就是上上下下永远燃烧的那种激情。

(本文根据田涛1月19日在《创业家》杂志黑马营培训班的演讲整理而成)

篇4:第一讲 先秦文学教案

一、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zhxr123@163.com

二、本课程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考勤和考试

1、第一次课老师讲授,主要讲前言部分,宏观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分期和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

2、第二次以后:每次讲课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讲理论,接着讲文本(每讲一课会就某个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讨论(就问题展开讨论)。

3、课程进行到一半会布置期中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

4、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考勤以点名计分;平时成绩则根据期中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

5、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

要是平时讲课内容,特别注意文本解读。

三、文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

1、什么是文学:广义(文学即文化);狭义(包括四大文体在内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艺术。)古代“文学”,被称为“文章之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2、文学史

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文学现象包括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等。如“百家争鸣”思潮,《诗经》大小序之辩,“诗言志”等。文学规律是一个纲,文学现象就是具体的目,把握住文学规律就可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进而把握住文学史的精要。

3、先秦文学史: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先秦文学史是古代文学的源头和基础,不仅孕育了各种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而且还奠定了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具体详见下文。

五、古代文学史的规律

前面提及,掌握古代文学史的总规律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古代文学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1、外部因素:

(1)经济、政治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大变动出现了百家争鸣;

(2)社会状况(民族关系或阶级结构变化;社会风尚培养新的读者群)

宋代末年民族矛盾尖锐,宋词中很多表现抗争复国的题材。

魏晋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于是出现了表现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

元代知识分子沦落民间,市民文化很发达,孕育了俗文学。

(3)文化背景(主流思想或文化政策;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总体特点)(共时研究)宋代理学与宋诗“以理说诗”;礼乐文化与《诗经》

汉代“独尊儒术”(主张大一统,说经繁琐等)与汉赋(劝百讽一,堆叠辞藻)

《史记》勾连天人的思想,同时代的作品

汉大赋均如此。都源于同一思潮。

(4)地理因素。

楚辞的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2、内部因素:文学自身发展规律。(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文体不平衡:

1)不同文体成熟时代不同(诗、文(韵文)发展早,小说发展晚。为什么?);

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韵语写成,便于传唱;小说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文学;文学作品和政治关系很密切。“书以道事”“文以载道” 2)不同文体成熟的过程不同。(小说成熟慢,汉赋成熟快。为什么?)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在明代才出现;关切政治者发展快

·朝代不平衡

1)不同朝代的文学有盛有衰;秦、隋文学衰弱,汉、唐文学兴盛。

2)同一朝代的文体也发展不平衡。明代小说、戏曲相对发达,诗文则相对衰落。

·地域不平衡

1)不同朝代,各地文学有盛有衰;建安文学在邺下(邺:古都邑名,今河南安阳境内。),梁陈文学在金陵。

2)同一朝代,不同地域文学各有特点,具有地域特征。

(2)文学之间的互动规律 【雅俗互动规律】:主要是由俗归雅;由雅返俗

思考:雅俗互动的条件是什么?(1)政治需求,雅称“采诗”,实际为取乐;国风、汉代乐府诗、南北朝民歌

(2)著名文人们参与采集、改编或评论:敦煌曲子词用于燕乐;白居易新乐府;明清文人小说;元曲;

类比:张爱玲小说如何进入了文学史?张恨水、金庸等小说为何处于文学史的角落? 回归文学本位之后才开始认识这些俗小

说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雅俗是相对的而言的,古代严分等级(所谓必也正名乎?),故而表现在文化上有雅俗之分。盛世之时政府采集,用于享乐;衰世则文人采集、参与和改编,用于讽喻。当某一文体变雅之后,也就意味着这一文体走向了衰落。(案头化)成也文人,败也文人。

【文体互渗规律】

文体混一:文体辨析:文体互渗

1、文体辨析出现在魏晋时期,审美意识产生之时。

2、曹丕:诗赋欲丽;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诗:由铺陈叙事转向描写抒情

魏晋时期抒情小赋出现(是从骚体赋中而来,还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有争议。)张衡《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诗→赋:诗的赋化:长于铺陈和排比。李白《蜀道难》

此外,诗文关系,诗词关系,诗词与小说、戏曲关系等。

【文体因革规律】

主要在诗文里面。目的在救时弊。诗歌:汉魏风骨;新乐府诗 文:古文运动:文道合一。

前后七子: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

【文道离合规律】

文与道合:道指儒家之道,主张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文与道离:偏离儒家之道,浪漫主义作家。陶渊明、李白,苏轼等。

六、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自学)【注意】把握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外因);把握每个时期的文体特点(文学的不平衡性);把握论说角度(从哪几个方面阐释的。)

七、先秦文学史的地位和意义

1、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各种文体几乎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商周金文和《尚书》等。

诗歌可以追溯到先秦歌谣和《诗经》等。戏曲可以追溯到《九歌》和某些巫祭仪式 小说可以追溯到史前神话和《左传》中的故

事。

2、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和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

主要是儒道两家。

3、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主要思潮。

儒家提倡“诗教”传统,温柔敦厚的品质,现实主义关怀 道家主张“自然”,浪漫主义传统。

4、奠定了以士大夫为创作主体,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格局。(宋代之后出现的俗文学才开始打破。)

八、研究先秦文学需要考虑的两大因素(作者用作品来传达某种思想,其意不在创作文学,而在宣扬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某种文化传统和其职业背景息息相关。后世作者的思想性远远与之无法比拟。)如《墨子》一书,“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庄子·天下篇》: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1)作品形成的文化背景(特指文化传统)

巫祭文化与夏商文学、楚地文学;礼乐文化与周代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2)作者的职业背景(身份、经历、交往等)

老子与守藏史的关系,“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孔子问礼与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都有一个偶像,这就从一方面反映了其思想渊源。如孔孟好尧舜,墨子好大禹。

九、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可以利用前面讲过的演变规律来解释)

【背景】

经济:井田制——私田增多

政治:分封制——霸主出现;兄终弟及制——宗法制——弱肉强食

文化:巫祭文化——礼乐文化——礼乐崩坏 社会(阶级关系):巫史——史官、贵族——士

文学:先秦歌谣、神话——诗经、尚书诰命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先秦诸子散文;《楚辞》。

【整体特点】文学的自发时代。

1、“混沌”:文史哲不分家(散文领域),歌诗舞相结合(诗歌领域)

2、多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下产生,多在宣传思想而不是创作。

3、作者和时代多不明确,多为集体创作。

4、风格、艺术手法多样

十、先秦文学的分期和具体内容

1、原始宗教与先秦歌谣、神话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文化权利掌握在巫觋手里,故而出现了很多带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如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先秦诗歌等。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巫覡

2、礼乐文化与《诗经》:“诗教”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有“采诗”“献诗”(贵族文化),故而有《诗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国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之得失,自考证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春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朱子语类》余大雅记:“《诗》,有当时朝廷作者,《雅》、《颂》是也。若《国风》乃采诗。有采自民间,以观四方民情之美感。《二南》亦是采民言而被乐章尔。”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贵族、乐官

3、史官文化与先秦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不仅参与宗教活动,还参与册命、宣命、谱牒等活动,故《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官职。当鬼神地位下降时,人事地位上升,史官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呈告”“传闻”制度,故而有了史书。周代文学笔法隐晦,《左传》之春秋笔法,《诗经》之“主文而谲谏”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史官

4、士文化与先秦说理散文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论六家指要》:“《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有了“百家争鸣”,故而有了诸子百家之

书。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5、楚地文化与《楚辞》

《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黄伯思《校定楚辞》:“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此、只、芜、谇、蹇、野、便宜行事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文化背景:楚地文化

职业背景:左徒、三闾大夫

本讲知识点

1、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尤其把握最符合先秦文学的规律。(1)文学发展不平衡性;(2)雅俗互动规律

2、了解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

篇5:第一讲教案:趣味语法

趣味语法

(教案)

教学目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深入浅出的理念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语法的概念,理解语法知识的体系,为以后深入系统的语法学习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句子成分的划分,虚词的概念理解,代词和副词的用法,各类短语的理解。

一、【课前动员】: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据老师所知,很多同学初三毕业了都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写作文的时候因为不注意语法,常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这样看来,咱们的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以及文言文都是和语文的语法息息相关的,在学校里,由于考试不直接考语法,你们的老师就没有这些内容教给你们,而你们来到巨人,我们要教会你们在学校所学不到的知识。

二、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组合的规则、规律。简单来说,语法家族有三大成员:词、短语、句子。

【想一想】如果把三个成员排一个座位,谁是大哥哥,谁是小弟弟。

(词构成了短语,短语与词构成了句子,因此句子应该是最大也是最复杂的语法结构)

三、词(教学的主要内容)【找一找】

下面句子中一共有几个词?

1.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2.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

在词的王国里有两大“帮派”,一个叫做“实词”,一个叫“虚词”。

“实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们有实在意义。(它们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是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帮派”的几名“重要人物”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细心的你可以发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单独使用。

“虚词帮派”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它的“重量人物”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难点答疑】

A. 数词和量词的区别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举几个例子

通常一组数量词,前面的数字是数词,后面的单位或者度量衡是量词。B. 实词中的“代词”以及虚词中的“副词”。教你一招:用每种词的名称去记忆其大概的用法。

(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并不会过多接触他们,因此只要求同学们了解即可。)“代词”有“代替其他词”的意思,分三大类:(1)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辈;(2)疑问代词,如:谁、怎么;(3)指示代词,如:这、那里、此、如此。

“副词” 的“副”是“辅助”的意思,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例如:很、非常、也、都、已经、早已、不、没有、忽然、猛然、公然、果然、竟然。

C.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他为谁 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练一练】

为下面的几组词归类

我、好像、九

十九、和、华丽、按照、非常、啊、郁闷、个、只、件、的、仅仅

实词——

虚词——

四、短语(了解即可,不是教学重点,其中有难点。)

短语(词组)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例: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我和他 这样那样

(2)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又叫偏正词组,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

(4)主谓短语: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5)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说)、从现在(起)、关于课堂纪律问题、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按规定(办理)、把大门(推开)。

(6)“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练一练】 给你几个句子,你能找几个典型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短语?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2.在他的耳畔——或许是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3.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五、句子(教学重难点)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表示某种感慨等。

跟英语句子成分中的“七大元帅”不同,咱们中文显得要简单一点点,因为它只有六个成分。他们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谓宾定状补”,主语

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符号:双行线“ ═ ”

【试一试】

用主语的符号将下列句子中的主语标出。⑴中国人民志气高。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谓语

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他们正在排练节目。(排练,动词作谓语)

鱼儿在河里游泳。(在河里游泳,动词性短语作谓语)

山上的树又绿了。(绿,形容词作谓语)

符号:单行线“ _____”

【试一试】

用谓语的符号将下列句子中得谓语标出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外面天气很热,别中暑了。

宾语

有“主”就有“宾”,因此宾语就是主语的动作对象(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的对象)。

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

“是什么”。

符号:波浪线 ﹏﹏。

(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

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 连接。

符号:小括号()。

如:(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形容词作定语)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数量词作定语)

(今天)的报纸看过吗?(名词作定语)

(我们)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代词作定语)

状语(难点)

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

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符号:中括号 [ ]。

例句:(括号内为状语)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补语(难点)

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

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符号:单书名号〈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趣味语文】(很重要,让学生朗读并理解)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练一练】

上一篇:浓硫酸说课稿下一篇:15各种场合台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