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答题公式

2024-05-18

最新语文答题公式(精选6篇)

篇1:最新语文答题公式

阅读答题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1、直选法

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

2、添加

3、替换

4、换位

5、重组

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

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篇2:最新语文答题公式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篇3:谈语文教学中的非公式化思维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公式化思维与非公式化思维总是交替存在, 教师如果没有这种意识, 就只会用公式化思维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公式化思维。最典型的课文就是《司马光砸缸》, 课文中众多的孩子, 哭的、跑的、叫大人的、吓呆的, 都是属于公式化思维模式的反应, 而我们教师引导孝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 学生回答救落水孩子的方法——找柱子、梯子让他爬上来:叫大人拖:几个孩子像猴子捞月一样把他捞上来;开一辆吊车把他吊上来;等等。这些方法看似很好, 其实也都是公式化思维法。遵循的逻辑就是人落入水中, 要得救, 就得把人拖出水面, 即人脱离水才能活命。而司马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非公式化思维的, 人脱离水能得救, 那么水离开人, 也一样可以得救。于是, 他用砸缸法, 就是让水离开人, 而使人得救。如果教师抓不住这一要点, 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非公式化思维。

课文《从现在开始》中, 猫头鹰和袋鼠的思维就是公式化思维, 而猴子与狮子的思维就是非公式化思维, 它们摆脱了自身生活的非逻辑思维, 有了一定的跳跃性, 所以, 它们能赢得众动物的拥护。猫头鹰和袋鼠只会从自身生活逻辑出发, 结果只能是失败。当然, 二年级的孩子要明白这点有一定难度, 关键是老师能否用非公式化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考验了。中高年级学生是可以通过分析让他们明白的。如课文《给予是快乐的》中保罗的几次想错, 错就错在他是用公式化思维思考问题, 他观察到小男孩的表情与动作, 所以做出了适合一般生活逻辑的判断, 反过来, 这正是作者非公式化思维的写作方式, 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一种写作技能:给出种种表象, 让读者依表象进行正常逻辑思维判断, 而作者自己写出的结果却出乎预料, 这就是非公式化思维解决作文生动性问题的方式。所以, 这是一篇很好的非公式化思维训练的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老师们也好, 教学参考书也好, 都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 即前提是“我为人人”, 结果才是“人人为我”。这种顺序的解释就是公式化思维的问题解决法。这样的教学是非常苍白的, 一个良好的非公式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这样被无情消灭了, 多可惜。非公式化思维解决这一问题, 是要求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 即我们平时的逻辑是“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作者为什么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让学生去认识作者非公式化思维的“逻辑”。这就有了探究意义, 教学不是教师去为学生解释, 再说, 那种公式化思维的逻辑解释还不是正确的呢。

语文课文里有着许多启迪学生的非公式化思维方法, 使用的前提是教师是否能发现。可见教师的角色是特别重要的, 教师的思维决定着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吃苦的精神, 会举许多生活中的实例, 这就是公式化思维。而学生由此产生的是不服气, 学生会想到自己也能在生活中吃苦, 这样也就顺着教师进行了公式化思维联想。这样的教育就成了空洞无效的说教。如果是非公式化思维, 那么吃苦教育就不一定要是劳力、体力的吃苦, 生活艰辛的吃苦, 可以是思维活动本身的吃苦, 如上课要克服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提出问题是否能专注思考、克服思维障碍等需要意志力的苦, 这样的吃苦教育就有了当下的现实性意义, 而不是联想的空洞的生活艰苦教育。

教学中非公式化思维如此的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经常性地训练自己的非公式化思维。例如, 我们总是说电化设备、教育技术是辅助手段, 这其实也是公武化思维, 从科技的发展看,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不再是辅助手段, 它已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手段, 最终改变课堂的就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原先由“意志+理智”构成的课堂, 要被“情绪、情感+理智”所取代, 培养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了。目前教师最严重的公式化思维就是课文至上, 离开课文教师就不知所措, 如果学校多搞活动, 或是教师多出差几天, 心里就会发急, 课上不完怎么办?其实课上得完吗?又一定要上完吗?这就是公式化思维所致, 尽管课标要求教师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教师们只会公式化地使用教材, 而且是每篇讲读课文都一定要上, 而且要上细, 还振振有词地说, 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其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公式化思维的结果, 我们的语文水平或说阅读水平, 在很大程度是课外得法, 课堂得益, 大多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都是广泛阅读, 大量积累, 如果仅靠课堂里记录的那点可怜的知识, 根本就学不会阅读。所以, 教师要打破公式化思维, 手头上有一本主体的课本外, 还要有几本供学生广泛阅读的课本, 一主多副, 让学生副助主, 或是从主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一个试用的实践场所, 双向收益, 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篇4:最新语文答题公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时事、材料类作文正风生水起地“扫荡”着全国各地区的考题。为什么高考命题者青睐此类作文题呢?很简单,因为此类作文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思,从而各抒己见。同时,它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的套作心理,让高考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面对时事类作文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此类作文虽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就立意而言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从高考作文中总结的“公式立意法”。它是针对不同的材料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在材料中寻找或推断出答案进而确立观点的一种立意方法。所提问题可以概括成一个这样的基本公式:什么人(谁)+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这种方法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在不同类型的材料中,学生只需根据材料对这个基本公式进行变化即可,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所立之意不会偏离题目。快来掌握此立意法,让它助你一臂之力吧!

【实战演练】

一、单则材料

1.叙事类

此类材料包含了材料题目中的寓言类、故事类语料,适用公式: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这一结果

寓言类

【考题回放】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2015年高考湖南卷)

【套用公式】原公式:誰+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

谁:大树。

什么事:大树想跟随飞禽走兽去旅行,被拒,就结出了有种子的甜美果实,被走兽吃了。

什么结果:走兽将种子带到了世界各地,也就是大树到了世界各地,大树实现了旅行的愿望。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大树变成了种子,也就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

【材料分析】大树希望跟随飞禽走兽去旅行,但被拒绝了,被拒后大树没有死心,自己想出了旅行的办法,即结出有种子的甜美果实,果实被走兽们吃了,由走兽们把种子带到世界各地,种子就是大树,大树就用变成种子的形式实现了自己旅行的愿望。

高效立意:①靠人不如靠己;②梦想靠自己实现;③要有独立精神;④换一种方式远行。

【满分作文】

换一种方式远行

□一考生

身未动,心已远。

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

但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

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被上帝造弄,承受着超出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力克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史铁生。史铁生笑说:“你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刘易斯则回道:“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记者便记录道:《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我”到达远方。

铜墙铁壁,无法囚禁一颗渴望远行的心。苏联飞行机设计师图波列夫被囚于监狱,可他在狱中仍孜孜不倦地设计。终于,他的飞机翱翔于蓝天,护祖国一方净土。逝世不久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身在狱中,即使这般田地,他也未放弃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甚至对着看守他的狱卒还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演讲。二十七年岁月,在他出狱那天,黑人也迎来光明。

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可这也无疑是一种禁锢。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你看,每个人眼中镇静又严谨的目光。是啊,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走出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远方。

如果繁杂眯了你的眼,冗长囚禁你的身,你换一种方式远行,只因心灵已飘然而去。

流水清冽,风声缓缓,宫殿巍峨,街市庭台。

去吧,去吧,它们就在远方,等你到来。

【名师点评】“远方的呼唤撩拨着人的心弦”,“但红尘的纷繁”又仿佛“铜墙铁壁”阻碍着愿望的实现,放弃吗?不,换一种方式照样可以远行,如同扎根大地的大树结出了种子便飞向了世界一样。文章以困于轮椅的史铁生,囚于狱中的图波列夫、曼德拉以及考场上的考生为例,有力地证明了材料中大树换一种方式远行的主旨。

2.现象类

在现象类材料中,公式变体为:什么现象+什么本质+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

对这类材料,首先明确什么现象,进而思考什么本质,然后追问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此现象,最后谈采取这态度的好处或危害。可正反立意两面谈。

【考题回放】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nlc202309081327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2015年高考天津卷)

【套用公式】原公式:什么现象+什么本质+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

什么现象:“范儿”词流行。

什么本质:“范儿”多指好的“风格”,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

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民族、时代、职业、个人……该有自己的“范儿”。

【材料分析】“范儿”一词在社会上流行,它多指“风格”,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而“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都属于美好的品性,既然如此,不仅个人应有“范儿”,民族、时代、职业都该有自己的“范儿”。

【高效立意】①有“范儿”就是有追求;②追求“范儿”就是追求品质;③追求“范儿”能提升形象;④该有自己的“范儿”。

3.议论抒情类

哲理类

这一类之所以没有划分到叙述类,是因为叙述也是为了说理,其说理特点更突出一些。公式变为:谁+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这结果

【考题回放】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2015年高考湖北卷)

【套用公式】原公式:谁+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

谁:泉水。

什么事:在地下蓄积。

什么结果: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材料分析】泉水在地下蓄積到一定的程度,便成为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无论涌出地面还是成为喷泉,还是成为溪流奔向远方,都是在地下蓄积的前提下,没有地下默默地蓄积,是不会喷涌的,更不会流向远方,所以此材料意在揭示蓄积的意义。

【高效立意】地下泉水的角度:①只管耕耘,不问收获;②蓄积是为了绽放;喷泉的角度:生命就要尽情绽放;二者结合:积蓄与绽放。

二、多则材料

多则材料包含同类性质的与不同类性质的两种。它们也使用基本公式: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但因每类每则材料不同,所用公式也要随机变化,下面来分别介绍。

1.同类性质的材料,要找相同点

【考题回放】1.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2.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3.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2013年高考浙江卷)

【套用公式】原公式: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

这三个材料虽然含意的本质一样,但由于表达的差异,所以需使用不同的立意公式。

材料1

谁:孩子的眼光。

什么特点: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特点:孩子真诚、直率、纯朴。

材料2

什么事:人类的年龄在延长。

什么结果: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孩子真诚、直率、纯朴的心被世俗污染了。

材料3

谁:世界。

什么事: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

什么结果: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对精神品质的漠视。

这结果反映了作者什么态度:赞美、眷恋、向往真诚、直率、纯朴的孩子世界以及对污染、沉沦的警醒与痛惜。

【材料分析】材料1中的“直线”“转弯”是比喻,意思是说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没有被世俗污浊的观念玷污,有一种发自本心的真诚、直率、纯朴。材料2的意思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延长,心灵在慢慢变化,少年人的心灵提前染上了世俗的色彩,不再柔软。材料3的意思是世界正在失去纯真,一旦真的失去了,也就沉沦了。三个材料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童心的真诚、直率、纯朴是可贵的。

【高效立意】①保住初心,守护无瑕;②抵制污浊侵蚀,坚守本真情怀。

2.不同类性质的材料,要兼收并取

【考题回放】1.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2.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015年高考浙江卷)

【套用公式】原公式:什么事+什么结果+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

材料1

什么事:为文。

什么结果: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是一致的。

材料2

什么事:艺术家的笔下有高雅。

什么结果:“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结果: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材料分析】材料1的意思是说语言是作者内心的反映,文章如同本人,即人有什么样的品格趣味,就会写出什么品格趣味的作品,人品就是文品,二者是一致的。材料2则正相反,意思是作品高雅而艺术家的为人可能是世俗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为此可以只看作品不管人品,毕竟带给读者美感的是作品。

【高效立意】文品人品一致的角度:①做事先修行;②创作源于生活,文品人品应一致;文品人品背离的角度:①艺术高于生活;②创作不同于生活;二者结合的角度:①以作品论英雄;②本真与创造。

(由于版面原因,不能为每个类型附满分作文,关注本刊公众微信号:zuowensucai,回复“公式立意法”即可阅读全文。)

篇5: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概括内容,归纳主旨

考点要求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 把握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技法点拨

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常见的方法

1. 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理解主要内容。

2. 抓住关键句段,提纲挈领。

(1)抓中心句。它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石。

(2)抓抒情句,议论句。尤其是开头点题句和结尾显志句,他们常起到点明主旨、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抓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点,利于概括内容,归纳主旨。

3. 概括文章内容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摘录原文中的词句。

(2)没有原文词句可利用时,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出共同点,再言简意赅地加以表达,注意不遗漏答题要点。

4. 概括叙事类文章内容,常用“要素法”概括,可以提炼为“人——事情——结果”,概括时要写出“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语言要简洁。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具体情况,“何时何地”有时可以省略。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动词理解

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__比喻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__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人+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②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③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

④说明: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⑤抒情:

它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学习吧创造力阅读:速度“快”—— 理解“清”—— 记忆“准”

篇6:高中语文答题及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八、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九、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十、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十一、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十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十三、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十四、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十五、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六、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七、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八、概括题。

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九、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2、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4、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5、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二十、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二十一、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二十二、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二十三、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二十四、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二十五、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六、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八、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九、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6、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三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牢记历史下一篇:教学楼主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