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2024-05-17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附:板书设计

雨 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篇2: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①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基础目标);

②通过对《雨巷》“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体悟,掌握诗歌“三美”的基础知识(高层次目标)。

能力目标

①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基础目标);

②掌握诗歌“三美”的分析方法(高层次目标)。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雨巷》中“三美“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体悟文学诗歌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篇3:《雨巷》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二.了解内容, 把握情调。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诗歌, 思考1、《雨巷》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是一首什么情调的诗?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故事:写了一个孤独的“我”, 撑着油纸伞, 在雨巷中寻找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与她失之交臂, 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故事。

感情基调:低沉、忧伤、哀怨、愁绪。

三.知人论世, 领悟情感。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朗读一遍。

请一位同学配乐读一遍。思考: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沉、忧伤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发言:

幻灯片补充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 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 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 后来恋爱失败了, 戴望舒十分痛苦。这首诗可能表达的是对于爱情的追求, 以及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现实的黑暗: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 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学生自己概况“我”产生这样低沉、忧伤的情感的原因。

明确:

原因有二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 一个是社会的。

四.感受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乔榛老师的朗读, 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 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 缠绵、和谐,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1) 韵脚舒缓悠扬:长, 巷, 娘, 徨, 怅……

每一节共六行, 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 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 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这样, 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2) 词语的反复:悠长, 哀怨, 走近……

从全诗看,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 其它语句完全一样, 这样, 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 起结复见, 首尾呼应, 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 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五.分析意象, 感受意境。

思考:

诗人主要围绕“丁香般的姑娘”来写, 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用一个字或二个字来概括) ?你认为在诗人心目中,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内容:希望 (盼) ——想象 (想) ——看见 (见) ——走近 (近) ——走远 (远) ——消散 (消) ——渴望 (盼)

板书:盼、想、见、近、远、消。由这六个字组成一个圆形结构。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意义:

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寻觅的知已, 但没有找到;

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但没有追求到;

丁香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 但还未实现。

幻灯片展示:丁香情结。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 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 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 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 但容易凋谢。所以, 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六.课堂总结。

一提起戴望舒, 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 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 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了今天的学习, 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 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的集体朗读一遍吧。

七.作业。

篇4:新诗——《雨巷》诵读教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戴望舒的《雨巷》。《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同时这首诗也被奉为新诗中的经典。那么,这首诗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打着油纸伞,走近戴望舒,走进雨巷,领略一下《雨巷》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谈谈读后的感受。

生:感受到忧伤、伤感、哀伤……失落和惆怅。

三、内容分析

师:老师也有同样忧伤、惆怅、迷惘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一起诵读一下诗歌,老师大声诵读,同学们可以小声诵读,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同时思考一下,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让我们感到如此惆怅失落?

师:诗歌诵读完了,大家能看出诗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但感觉很优美,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有些笼统,大家能否具体地概括一下诗歌的内容呢?提示:可以依据诗节的顺序,再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点拨)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想象,通过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从而较全面地把握诗歌。

生: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季小巷的图景:小巷曲折而悠长,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透露出孤寂和苦闷之情。他希望碰上一个丁香一样姑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等到姑娘走过“颓圮的篱墙”,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时只剩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独自彷徨,苦闷、哀怨而又无奈,脑海中似乎还有着姑娘的颜色与芬芳,在彷徨中还期待着哪怕姑娘能够从身旁飘过,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

师:想象可以填补诗歌的空白,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的方法。

师:通过你的解读,我们知道了《雨巷》的忧伤,知道了作者的无奈。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忧伤无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或许会有些启发。(显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曾与施蛰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遭通缉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避难期间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诗人心里又暗生爱意,但终以失败告终。)《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四、情感分析

师:大革命的失败,自身的逃难,情感上的失意,难免会产生一种忧伤、迷惘和苦闷的情感。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这种凄美哀伤的情感的?

生:我,姑娘,雨巷……

师:我们分析几个典型意象:我,姑娘,雨巷。

师:在描写这些意象时,作者使用了哪些典型的词语?

生: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在描写雨巷时,用了“悠长”“颓圮”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师: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丁香”“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丁香是什么?

生:谈论……(显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洗溪沙》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白色或紫色。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也与诗人擦肩而过。

师:这些意象具有典型的伤感色彩,请一位同学诵读一下诗歌,能否根据我们的分析诵读出伤感苦闷又无奈的感情。(配乐诵读)

师:读得太精彩了,简直是戴望舒的知音啊!

师:大家也产生了“读”的欲望吧,请大家在音乐声中忘情陶醉地诵读吧。

五、主题分析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表达强烈的情感以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义,现在请同学们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 “我“和“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什么?

生:“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生:“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我”代表了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代表了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师:请同学们以这三个意象为依托,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概括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生: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生:……

师: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我们读者再创造的过程。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因此,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理解更合理一些。

当然,把丁香一般的姑娘理解成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也未尝不可。每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但她不是彳亍在悠长的雨巷,而是行走在亮丽的教室,美丽的校园,宽广的蓝天下。

师:同学们,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一条寂寥又颓圮的雨巷留在我们心里 ,一位诗坛上的“雨巷诗人”诞生了。让我们在朦胧的忧伤中再次一起赏读《雨巷》,体悟作者忧伤哀怨。(配乐诵读)

六、结语

师:同学们,丁香一样的姑娘离作者远去了,但愿我们在人生中能够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下课!同学们再见!

篇5:雨巷(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诗歌的意象、情感;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感受“幽怨、凄美”的美学特征。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

教学难点: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运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教师提示,学生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雨”字,问:“当同学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教室一片静默。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还有的同学一脸茫然。只有一个同学回答:“麻烦!”“是啊,就是麻烦,烦燥。除此之外呢?”教室里又是一阵沉默。终于没有人发言。“我出道选择题,当你看到雨这个字的时候,你是高兴还是悲伤还是忧郁?”“忧郁!”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它。“是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那么“巷”呢?教室里更加安静,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巷,在北方,被称做小胡同,南方称做弄。就像南北方人一样,南北方的胡同也不尽相同。北方胡同像北方人,直来直去,如果是斜街,就注明。南方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柯灵的《巷》来回答。”“江南的巷,像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有如古代的少女,优娴贞静。”“江南的小巷,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现在请同学回答当你看到“巷”字时的感受。“寂静。”同学们异口同声。“在如此忧郁的天气里,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首先请同学朗诵这首诗。”一个同学起来朗诵。“从这位同学的朗诵中,你能听出作者的感情吗?”没人回答。只好又是选择题。“兴奋、愁怅、哀伤”。学生们做了选择。没有人选择兴奋。那么这种忧郁之情,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事物。

这个过程好像比前几个容易一点,不过也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油纸伞”“雨巷”“姑娘”“篱墙”。“我们再看看这些东西各有什么特点”。“油纸伞”:“油纸”与“有子”谐音,圆形伞面寓意美满、团圆、平安。竹制伞架寓意节节高升。同学们第一次看到“油纸伞”是在哪部影视中?“《白蛇传》!”“是啊,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的爱情故事!油纸伞成了恩爱、浪漫的像征。”“作者撑着油纸伞在小巷中彳亍着,想要干什么呢?”同学们笑了,“寻找自己的爱情。”“我们姑且这么认为。”我们再看姑娘这个意象。这个姑娘像“丁香”一样?那丁香是什么样的?学生还是不知道。“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优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了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也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被称做是“愁品”。其实,我觉得紫色本身就是忧郁的.颜色。女孩子穿紫衣服最漂亮,但很少有女孩子能把紫衣服穿出那种美感来。所以,这是一个带着愁绪的身穿紫衣的姑娘,她清幽脱俗,忧愁哀怨。“像我一样。这女孩子也撑一把油纸伞,是不是也在寻找自己的爱情?”这两个忧伤的人在蒙蒙的细雨中相遇,同样的哀怨,同样的找寻,却又是同样的擦肩而过”

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怎样的氛围?

凄清、冷漠、愁怅。

这又能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哀怨、惆怅、迷茫--失望、彷徨。

请看,在诗中出现的事物就叫做诗歌的意像。由诗歌意像的特点或感情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就叫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境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三点是一一相扣的。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作者通过各种意象构成意境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了作者失望、迷茫的感情,明白了诗歌的术语:意象、意境。现在留课下作业:

预习《再别康桥》,做练习册1-5题;画出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得极不成功。学生这里来说,没有反应,好像自己讲的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其实细查起来,是学生好奇心的缺失。学生不了解雨有什么含义,不了解小巷的好处,脑子一片空白。从自己这里来说,把学生想得太高,自己对文章的把握也不太到位。在自己心中唯美的画面自己没有表现出来,上成了四不像。只是解决了两个诗词的术语

篇6:高一语文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1)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习:(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篇7: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

师:欣赏了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有谁能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它是欢欣喜悦的呢?还是忧愁哀怨的呢?

生:忧愁哀怨。

师: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伤、哀怨。既然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哀怨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读出这种情感。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出忧伤哀怨的感觉。雨巷……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三、品味诗歌意象

师:好,时间到。刚刚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这首诗歌,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愁哀婉的。那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为何会给人一种忧愁哀怨的感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所以说作者在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也必定与作者在诗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密切相关。诗歌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在文学上有一个特定的术语表达就是意象。关于意象,上节课呢,老师在课堂上就曾提及过,除了意象之外上还曾提及了另一个词,那就是物像。关于意象和物像二词,老师上节课可能说得不是很明晰,这节课呢,老师在这儿把这两个词再解释一遍。所谓物像,它是指自然万物中的一切,而意象呢,是寄托了主观情感的物像。这个意象就是我们诗歌鉴赏中出现的一个关键性的术语,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并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候着重分析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拿本诗来说,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中主要有哪些意象呢?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师:其中作者以“我”和姑娘将其他的四个意象串联在一起。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行走在江南的雨巷之中,是为了什么呢?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从刚刚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刻画这位姑娘,首先呢,作者在这而写姑娘,是说姑娘出现在何处?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我们却能初步一下姑娘的风采。在诗中,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这里的“太息”作何解释?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陈艺园

篇8:新诗——《雨巷》诵读教学

师:上课, 同学们好!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戴望舒的《雨巷》。《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因为这首诗, 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同时这首诗也被奉为新诗中的经典。那么, 这首诗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打着油纸伞, 走近戴望舒, 走进雨巷, 领略一下《雨巷》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 谈谈读后的感受。

生:感受到忧伤、伤感、哀伤……失落和惆怅。

三、内容分析

师:老师也有同样忧伤、惆怅、迷惘的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 我们再一起诵读一下诗歌, 老师大声诵读, 同学们可以小声诵读, 也可以闭上眼睛, 静静地听。同时思考一下, 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让我们感到如此惆怅失落?

师:诗歌诵读完了, 大家能看出诗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 但是, 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 但感觉很优美, 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而不可及, 令人伤感。

生: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有些笼统, 大家能否具体地概括一下诗歌的内容呢?提示:可以依据诗节的顺序, 再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 (点拨) 学习诗歌,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想象, 通过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 从而较全面地把握诗歌。

生:诗一开篇, 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季小巷的图景:小巷曲折而悠长, 天空阴沉沉的,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 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 透露出孤寂和苦闷之情。他希望碰上一个丁香一样姑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 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 可是, 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 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 然后, 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 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等到姑娘走过“颓圮的篱墙”, 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时只剩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 独自彷徨, 苦闷、哀怨而又无奈, 脑海中似乎还有着姑娘的颜色与芬芳, 在彷徨中还期待着哪怕姑娘能够从身旁飘过, 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

师:想象可以填补诗歌的空白, 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的方法。

师:通过你的解读, 我们知道了《雨巷》的忧伤, 知道了作者的无奈。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忧伤无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或许会有些启发。 (显示: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曾与施蛰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革命失败后, 他遭通缉避难江苏松江, 虽精神彷徨迷惘, 但不甘消沉, 仍执著地探求真理。避难期间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 诗人心里又暗生爱意, 但终以失败告终。) 《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四、情感分析

师:大革命的失败, 自身的逃难, 情感上的失意, 难免会产生一种忧伤、迷惘和苦闷的情感。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这种凄美哀伤的情感的?

生:我, 姑娘, 雨巷……

师:我们分析几个典型意象:我, 姑娘, 雨巷。

师:在描写这些意象时, 作者使用了哪些典型的词语?

生:诗人在描写“我”时, 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在描写“姑娘”时, 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在描写雨巷时, 用了“悠长”“颓圮”“寂寥”两个词, 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师:除此之外, 还运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丁香”“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 丁香是什么?

生:谈论…… (显示: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洗溪沙》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 花白色或紫色。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 但容易凋谢。所以, 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在古诗词中, 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所以, 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诗中, 丁香一样的姑娘也与诗人擦肩而过。

师:这些意象具有典型的伤感色彩, 请一位同学诵读一下诗歌, 能否根据我们的分析诵读出伤感苦闷又无奈的感情。 (配乐诵读)

师:读得太精彩了, 简直是戴望舒的知音啊!

师:大家也产生了“读”的欲望吧, 请大家在音乐声中忘情陶醉地诵读吧。

五、主题分析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表达强烈的情感以外, 还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联想, 诗中的“雨巷”“我“和“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什么?

生:“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生:“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我”代表了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代表了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 这是一首爱情诗, 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师:请同学们以这三个意象为依托, 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概括三者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生: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 找不到出路, 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生:……

师: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 诗歌的鉴赏就是我们读者再创造的过程。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因此, 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我认为这样理解更合理一些。

当然, 把丁香一般的姑娘理解成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也未尝不可。每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但她不是彳亍在悠长的雨巷, 而是行走在亮丽的教室, 美丽的校园, 宽广的蓝天下。

师:同学们, 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静默地远了, 远了, 一条寂寥又颓圮的雨巷留在我们心里, 一位诗坛上的“雨巷诗人”诞生了。让我们在朦胧的忧伤中再次一起赏读《雨巷》, 体悟作者忧伤哀怨。 (配乐诵读)

六、结语

师:同学们, 丁香一样的姑娘离作者远去了, 但愿我们在人生中能够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下课!同学们再见!

篇9:《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主题设计

微课主题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基础。明确的主题设计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正确方向,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带着目标开展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也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抒情诗歌,是学生在高中诗歌学习中最早接触的一首,在学生接下来的诗歌学习中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就本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要对《雨巷》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从而确定微课设计的主题。本课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雨巷》的内容和含义,掌握重点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掌握抒情诗的鉴赏技巧。在接下来的微课设计当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优化,提高微课教学设计水平,确保《雨巷》教学效果。

二、微课整体设计

微课的整体设计是整个微课教学设计的架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微课进度

在《雨巷》一课的教学当中,由于诗歌教学重难点内容较多,而且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可以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一般以1~2个课时为宜。雨巷教学的微课进度设计可以根据其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雨巷的作者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本诗的作者是戴望舒,在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和熏陶之下形成了追求朦胧和意境的创作风格,而且这首诗的创作是在发生反革命四一二政变之后,作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惆怅和无奈,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

第二部分,对诗歌当中的具体意象进行深入解读。在雨巷这首诗歌当中出现了“雨巷”“丁香姑娘”等不同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在这部分教学视频设计当中要重点对这些意象进行解读,从而揭示诗歌内涵和主题所在。

第三部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深刻体会诗歌结尾呈现的意境,从整体角度对全诗进行情感解读。

第四部分,对象征主义进行深刻阐述,在微课设计当中着重对象征主义的内涵、作用、理解、方法等进行讲解。

2.编排微课内容

编排微课内容最为常见的排序标准有重要性、时间、地点、结构等,但是雨巷是一首抒情诗歌,在对备课内容进行编排时要采用重要性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本课内容进行编排时需要将重要性顺序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编排当中突出对诗歌当中不同意象内涵的解读和象征手法的释义。这首诗歌当中的重点字词、语言、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次要方面,辅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

三、微课单元设计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当中的单元内容设计主要指单元内容的构成和编排。在对微课单元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微课单元内容的构成设计必须遵循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设计目标,突出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收获和感悟。

学习《雨巷》,重点是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单元内容构成设计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象征写作手法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象征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含义。接下来要让学生了解戴望舒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他选择象征写作手法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最后也是最为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鉴赏技巧,同时也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对象征手法进行应用。

高中语文微课单元内容的编排要保证主次有序和详略得当。就《雨巷》的微课单元内容编排而言,教师首先要明确《雨巷》教学的三大目标:第一,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诗歌内涵,提高生活感悟,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素质。第二,对诗歌的情境之美和意象之美进行全面了解,透过诗歌的情感了解作者想要借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对诗歌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进行掌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雨巷》教学的三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微课单元内容的编排设计当中必须体现主次关系,让学生明确必须了解、应该了解以及重点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具有新颖性和高效性的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微课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微课教学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能促进语文教育本身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微课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创新,在微课主题设计、整体设计以及单元内容设计方面进行全面把控,提高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水平。

上一篇:年度培训需求及培训满意度 调查报告下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