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2024-05-10

《城南旧事》(精选11篇)

篇1:《城南旧事》

小时候看过电影《城南旧事》是以一个小姑娘的心里去看的,就像小主人公英子。在英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充满迷惑与不解。那时看完并没有多大的感触。

前天看完小说版《城南旧事》,很难得,作者写这篇小说时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她始终怀着一颗孩子似的心,因此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耐人寻味的作品。我以一个妈妈的心态感悟到,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原因的,他们透过这些行动了解和感知世界,因此,如果有一个时期孩子突然变得喜欢什么或者厌恶什么,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只好好陪伴就能够,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帮忙自然会告诉我们,如果想自我挑战自我,我们也不必伸出手帮忙。

此刻就一个孩子,我们表现的过于紧张了,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猜测孩子的想法,很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孩童时的心态,因而越看孩子的有时就越理解不了。这就构成了对立,或许能够说是代沟。孩子们经常会说,大人们真奇怪!是的,我们自我都不明白自我是如何变得这么神经兮兮的样貌!我只期望自我和孩子的差距能小一点,我努力持续着那一点点童心,我期望自我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期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篇2:《城南旧事》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书中的惠安馆,说的是小英子和秀贞妞儿之间的故事,让人感动。小孩的勇敢,机智,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又反思自我。

在这本《城南就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然而难过的地方也是有的,那个疯子原本是好好的,因为丈夫的被抓。女儿的丢失,于是就疯了。还有那个小偷,也是为了供弟弟读书。最终弟弟拿到了小学文凭。兄弟俩非常高兴,但是哥哥还是被警察抓走了。这两个人。一个疯子,一个小偷,都是可怜的。在幸福即将到来时。他们却都永远得不到了。

篇3:浅析《城南旧事》的乡愁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中期的台湾文学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方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来到了台湾, 一大批文人、军政要员也随着国情的重大变化迁到了台湾这个对他们而言无比陌生的地方,同时也改变了台湾文坛原有的结构和创作队伍。而政治方面,国民党退台后对台湾政治实施高压政策,即便只是写了一篇批评时政的文章,也会惹来杀身之祸,在这种高压政策的影响下,民众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都受到了极大的禁锢。在经济方面,美国为了增强台湾与大陆抗衡的经济实力,加大了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力度, 这一措施推进了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对稳定台湾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起了积极作用,这种做法使当时的台湾人民对美国政府产生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文学方面就反映为“现代主义”流派在台湾的滥觞。在这种环境下,许多离开故园, 离开亲朋好友来到陌生的台湾的大陆知识分子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刺激,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惶恐和担忧。他们虽然身在台湾,但内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土,由于内心的对故乡的思念无处抒发,他们只好把这种思念寄予文字,用文字来表达思乡之情,谱出望乡之曲,“乡土文学”由此便风行起来。 林海音的这部《城南旧事》便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一、对民俗民风的留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英子是她的小名,祖籍是台湾省苗栗县,但她是出生于日本的,不久随父母迁回台湾,5岁又随父母迁到北京,北平是林海音成长的地方,无论是小说中英子曾住过的椿树胡同、还是帘子胡同,满满都载着林海音对二三十年代老北平的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从英子第二次看见妞儿,她们的对话便可以看出 :

“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

“恩。”

“第几个门?”

“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去玩。”[2]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平过去的建筑风格 :“北平过去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这种四合院与小胡同是英子从小居住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地方有着英子的爸爸妈妈, 有着自她出生起就在照顾她的宋妈,还有名叫秀贞的比她大很多的姑娘,这都体现了北平当时的民俗民风,也为整篇小说交代了主人公英子的成长背景,这种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日益式微的民俗文化和旧光阴的生活气息,使城南的民俗民风融入了字里行间,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平淡淡的风情,林海音就是用这种充满浓浓的怀旧气息的故事背景与作者平静的叙述方式相结合,让她的童年、她的思乡意绪使读者深受感染。

由于儿童时期的英子是在北平长大的,她学到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妈妈却操着一口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英子想去惠安馆玩时,爸爸用客家话“做唔得!做唔得”来拒绝她 ;宋妈也说不准普通话,因为她不是北平长大的人。[3]作者通把英子标准的普通话与父母、奶妈带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作对比,突出了英子对北平民俗民风的崇尚。“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然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英子走过的这些地方, 充满着老北平的风俗特色,还有小英子看到的“打糖锣的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有山楂片儿,还有珠串子,都是我喜欢的。”[4]在平淡的文字之下,竟把老北京的韵味勾勒得淋漓精致,似乎有一个满载着哀愁与童真的小女孩把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向我们缓缓道来,无关时代的变革,无关世俗的嘈杂,满满的只是对这座皇城的眷恋。

二、对人情之暖的怀念

林海音在北京成长,从小女孩到成为女人,结婚生子, 她的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北京渡过的,她的人生经历自然就影响了她对北京的看法,作为一名台湾文学作家,“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林海音来说,台湾和北京是她的双重故乡,但真正让她成长,让她感知到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 是她在北京时发生的人和事,在她内心的最深处,最使她魂牵梦萦的是北平,那个她成长的地方,那里曾经有陪伴她成长又教会她成长的人。妞儿是英子的玩伴,家境颇富裕的英子常常找衣服破破烂烂的妞儿一起玩耍,“我们俩露着一起笑,一边瞎说着心肝心肝的,也闹不亲是什么意思”。[5]孩童的世界是简单的,没有功名利禄的纠缠,也没有等级的分界,英子因为不想妞儿再受尽养父母的虐待,才会带着妞儿去秀贞的家认亲,还把把妈妈最宝贵的金镯子偷给她们作为盘缠,这是英子对妞儿的情感,如此的真挚,如此温情。小说中有一段话描写了英子在妞儿离去后她的表现 :

“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我趴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雨水从人家的房檐之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身上,我还哑着嗓子喊 :

‘妞儿!妞儿!’

我又冷,又怕,又舍不得,我哭了。”[6]

年幼的英子在最后似乎意识到互相陪伴对方的友情在秀贞带着妞儿走了后会不复存在,她追着马车跑,却发现自己是无法追上的,妞儿与她的温情,从此也只能留在记忆中, 用来怀念。

英子去捡球时在一片丛林里看到了小偷儿,在于小偷儿聊天的过程中,她知道小偷儿是为了品学兼优的弟弟能够漂洋过海去国外读书,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能生活得好一点才会选择来偷东西,从小被教育偷东西的就是坏人的英子突然迷茫了,这样一个为了当好人而变成坏人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当英子与小偷儿成了朋友,约好了“我们看海去” 时,小偷儿偷到的赃物在草丛里被警察发现了,小偷儿被抓了起来,更戏剧性的是,小偷儿的赃物被发现是英子无意中透露给警察的线索,小偷儿从此也就从英子的童年里离去了,而我们看海去的那个约定也不复存在。也许是听到说别人说小偷儿偷别人的东西,是一个坏人,也许是听到妈妈教育她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很多人都说孩子哪分地清什么样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从英子的角度看来,这个坏人在某一方面,他也是好人。小偷儿的离开使英子又少了一位朋友, 无论大人们怎样评论小偷儿,但英子长大后想要写的那本书里,小偷儿扮演的依旧是她的朋友的角色,依旧是与她约定看海去的朋友。“我们看海去”的那个约定虽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英子与小偷儿建立起来的感情还是会存在在英子的心里,用来怀念。

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一位叫“宋妈”的人待她如亲生儿女一般照顾着她,林海音把宋妈这个角色设置成了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女性形象,她一直在外面赚钱养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一个已经送人了一个已经死了,而这位“宋妈”最后还是选择了跟那个没出息的丈夫回去生儿育女,选择了离开英子的家时,英子的人生中一个对她而言像亲人一样重要的人又离开了她。妞儿、秀贞、小偷儿、宋妈还有她的父亲,都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以各种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世界,这一个个曾经让她深感人情之暖的故事,最后只能存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即便日后长大了,她拨开时光的尘埃,她还是能看到那闪亮亮的存在她记忆里的关于皇城脚下,那些人,那些事。

三、对小说中乡愁独特性的分析

自古以来,乡愁的主题就不断的出现在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中,那为何说《城南旧事》中的乡愁是独特的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中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他内部都存在两套力量”。从心理需要层次来看,第一套力量对应着自然、母亲,源于安全、归属需要 ; 而第二套对应着社会、父亲,来自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在上文中我提到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状况,林海音从大陆来到台湾生活,其实她的内心是充满迷茫与不安的,然而由于这种对陌生世界的迷茫与不安所产生的乡愁是她在自我实现受到阻碍的时候,她渴望能够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表现。乡愁作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早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有家园的观念,选择在自己祖先时代生活的地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林海音的乡愁不仅仅只是对家园的一种思念,更是20世纪50年代漂泊不定、 远离家乡的人的心境表现。林海音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乡愁,其实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体现,表达了他们渴望回归故园、渴望台湾与大陆统一的愿望,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的一篇文学作品

四、结语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人生难得是欢聚 / 唯有别离多。”[8]这首广为人知的《送别》出现在小说中。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愁是通过对民俗民风的描述与人情之暖的叙述来表现出来的,这种乡愁有别于马致远直抒胸臆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有别于李白曲折有致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城南旧事》 中的乡愁不慷慨、不激昂,林海音只是把英子的童年缓缓道来,有温情,有悲伤,简单平淡的语言,却无一字不在向我们、 向它自己、向整个动乱的社会倾诉乡愁,找寻故园。

摘要:《城南旧事》是一部通过对大陆的风俗文化与往日生活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情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故乡之情和人情之暖的把握,向我们述说着一位小姑娘与疯女人秀贞、藏在草丛中的小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毛驴回家的宋妈以及慈爱的爸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林海音对随风而逝的童年、故园、还有亲朋好友怀念与留恋。本文结合20世纪中后期台湾社会环境的状况以及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对民俗民风与人情之暖的留恋,分析其中的独特的乡愁意绪。

篇4:“城南旧事”

在《城南旧事》里,这里的一切都是缓慢而沉稳的,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都是那般让人着迷。虽然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却像是在说自己。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城南旧事。

城南有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有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有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还有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和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这些深植于这片土壤之中的文化传统,在新南城建设中逐渐生根发芽。而今,它们又有了新的底色与外衣。

儿时的神秘梦境

工作在东城的常凯常常骑着自行车去白石坊周围逛逛,拍照,怀念,听老北京们唠嗑。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城南人。“生在沙子口,长在白纸坊,直至工作之前,都住在南四环的公益西桥。”那里的记忆,温柔了他的整个青春岁月。

现在变成天天好大药房的地方,已经鲜少有人知道那儿曾经是白石坊西街小学。学校有前后两个操场,虽然“禁止追跑打闹”几个字写得再明显不过,孩子们的疯跑仍然不止。“呼啦啦地跑来跑去,是当时最快乐的事”。常凯回忆说。

在常凯读五年级的时候,整个年级的学生都搬到了牛街的法源寺里。“61路是那时我们那片儿人都熟悉的一辆车,从南菜园一直通到两广路,差不多什么地儿都能到。”小常凯曾经在牛街迷失过一回,因为坐车下错了站。那片儿街道复杂,以多条斜街著名。下车后小常凯发现,并非他熟悉的地方,热闹的人群,满街的牛羊肉,“应该是赶上了一个节日”。后来他形容,“ 像是一次奇妙的探险”。现在的牛街已经规划建设成了一条干净整洁的街道,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马,牛街及其附近地区的“危房”大多拆除。而白石坊西街小学也并入了其他学校,不留丝毫痕迹。“我曾经无数次梦见,那儿一个红色外墙的地下室,它散发着某种奇怪的气息,总觉得它会把我带到某个地方”。神秘的童年梦境,已经消逝在了一片车马繁华之中。

一条老街的“新”事

听到门外施工队的声音,李大爷从杨梅竹斜街16号院里,背着手慢慢踱了出来。历史资料显示,这里是曾经的安徽和含会馆。李大爷说,自己六十多年前出生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大杂院。大杂院里现在住了8户人家,2006的时候还住着15户。

现在李大爷时常从杨梅竹斜街东口走出,穿过新修通的煤市街,步行不过几百米,便可到大栅栏去逛上一逛。2008年经过修缮整治,集中众多知名老字号的大栅栏商业街重新开街,恢复了民国时期的风貌。“(煤市街)没开之前,还得绕远去前门那边咧,出行完全不方便”。李大爷对于这条新街的开通十分满意。

从李大爷家往西去几十米处,是杨梅竹斜街61号。80年前,怀揣着现代文学梦想的湖南凤凰青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住进了这里——湖南酉西会馆,投靠一位在会馆里做管事的远方表亲,开始文学创作的征程。不久,一位陌生读者因看到其发表的文章找上门来,他说:“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小。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地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这位陌生读者叫郁达夫。

61号院子如今已腾退了一半左右,在过道烧着晚饭的小姑娘迷茫地看着来者,“我不知道这里住过沈从文,这是租的房子。” 旁边的屋子,或是蜘蛛网密布,或是贴上了腾退完毕的告示。

在北京市今年的200个重点项目投资中,杨梅竹斜街疏解项目投资达20亿元,被列入首都核心区人口疏散试点。这条位于琉璃厂东街与大栅栏西街中心的古旧街道,改造修缮后将重新打造,升级业态环境,为打造4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创造条件。今年一季度腾退工作便已启动,预计2013年3月完工。

南郊新活力

从北京西站坐上地铁9号线,再到郭公庄站换乘房山线,不过30多分钟便到达了南部新城——长阳镇。长阳的前一站叫稻田,而从窗外的景色来看,这里的确与北方的任何一块广袤田地无异,以致到达长阳,看见平地里生生矗立的数片高楼,有恍惚的不适应。

在2008年新修的长周路边,一条小路通往十几米远处的两排简易平房。“这里是西营村,我都在这儿住了一二十年了。”遛弯儿的王阿姨,眯缝着眼跟记者拉起了家常。“这片儿变化多快呀,三四年前你看见的这块儿新房,都还是稻田呢。道路旁边的树都新栽的,前面还搬来了好多花儿,最近几天估计都晒蔫了,正想去看看。”王阿姨指着离此最近的黄褐色新楼介绍到,“那是铁建的,后面还有回迁房,隔壁杨庄子村的已经有一半搬进去了。我们还没拆。”聊及此,王阿姨不无遗憾。

自去年开通了地铁房山线,王阿姨去“北京城里”又多了一条便捷途径。“平时就是逛前门多,看看天安门,坐922(现为646)要一个小时。现在老了没事做,也想多出去转转。”

因为新近开发,长阳地区的相关商业、娱乐还不算完善,本来定于去年6月营业的奥特莱斯,至今仍处于收尾阶段。据奥特莱斯不远处,一个占地面积170亩的“长阳体育公园”已经建成。据当地居民介绍,平时要购物都是去良乡比较多,“那边各项配套都齐全,坐地铁也只要三四个站。”

篇5:《城南旧事》

这部电影刚开始是讲骆驼队来到我家旁边,“我”学着骆驼吃东西,接着又认识了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好朋友妞儿,还有一个小偷。后来,小英子的父亲又去世了。

小英子的童年可真有趣呀!我现在的生活也还可以,但我更喜欢小英子的童年,你呢?

再看这部电影时,我有时不免还会呵呵地笑上几声,因为有些实在是太好笑了。像小英子学骆驼吃东西,那动作、神态,真的是搞笑地无法形容。还有小英子问妈妈自己是不是她生的,妈妈说是,小英子又问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妈妈骗小英子说是从胳肢窝掉下来的,然后她和宋妈便大笑起来。我看了之后,大约笑了两分钟才停下来,因为实在是太好笑了嘛!

当然,有乐也有悲。有些情节让我不禁有点儿伤心。像小英子和秀贞、妞儿分开的时候,还有小英子的爸爸去世的时候。看着看着,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小英子失去他们时,我觉得小英子那时特别可怜。

篇6:《城南旧事》

在英子的眼里,大人的世界里充满疑惑和奇怪。她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说秀贞是疯子,秀贞她只是在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只是太想他们,想的经常自言自语,因为除了英子没有人听她说心里话,没有人相信她,没有人理解她。秀贞很可怜,那个小偷也很可怜。偷东西不对,但他是为了供弟弟上学,他的心是好的,她为了躲着警察,不被发现,躲在一个经常闹鬼,没人敢进的一个旧宅子。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一日三餐都吃窝头,连带一丁点菜的窝头都没吃过。还有宋妈,对别人丢东西,对枪毙人当做看热闹,没有同情心,但是她对英子家的人非常关心,她自己的孩子死了,女儿被让丈夫卖了,她很伤心,她的情况也很让人同情。

英子爱她的爸爸,她的爸爸也爱她,但是她的爸爸的病死了,她的好朋友妞儿也走了,宋妈也走了,只剩下她和她的小弟弟和他的妈妈了,她们三个人孤零零的。小英子小学毕业了,她的童年也过去了。

篇7:《城南旧事》梗概

汪嘉利

在20世纪年代末,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随父母从台湾飘扬过海来到了北京城南胡同。

刚到北京,英子就知道,离家不远处个疯女人,叫秀贞。所有小孩子都不和她一起玩,也有英子会时时去看那个女人,一来而去也就成了好朋友,秀贞也渐渐向英子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几年之前,秀贞有个未婚夫,叫思康,思康告诉秀贞,说他要回乡下,把那片荒地卖了,等赚到钱后就来娶秀贞。可是,这一走,却一去不复返了。不久之后,秀贞发现自己怀了思康的孩子。这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于是,当孩子刚一落地,秀贞的父母就把孩子抱走扔到了墙根儿下。秀贞受不了这样大的打击,不久后就疯了。一天,英子偶然发现自己的好友妞儿,和秀贞所描绘的小桂子十分相似,脖子处都有一块青胎记。于是,便促使母女俩相认,可当母女俩去找思康时,却惨死在了火车之下。英子事后大病一场,病好后,一家人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开始了又一断新的故事。

在胡同背后,有一片很深的荒草地。英子地里面认识了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个男人十分奇怪,常常往地下埋东西。一次,英子捡到了那个男人的铜佛,结果被便衣警察发现、盯梢,最后被捕。事后,才得知,那个男人是个小偷,不过因为要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以才干这一行的。英子十分伤心,宋妈也在一旁安慰着她。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一天,宋妈的丈夫冯大明骑着毛驴儿起赶来,告诉宋妈,儿子在放牛的时候被水淹死了,女儿被他卖了。宋妈听后便开始拉着英子,发疯似的找女儿,但最后仍一无所获。

篇8:《城南旧事》教学设计阐述

关键词:《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意图

《城南旧事》的电影剧本是职教语文高二课本中的一篇, 它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极其感人。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说:“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 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 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但如何教学此剧本却谈者寥寥。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 播放电影的插曲《骊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问学生是否熟悉这首歌, 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听了这首歌, 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有种失落感, 有种淡淡的惆怅)

设计这样的导语意在利用音乐导入, 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将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引申到对作品的初步探讨中。电影剧本《城南旧事》扣住一个“旧”字来抒发一种离愁别绪, 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骊歌》是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流行的一首学堂乐歌, 它倾诉了一种迷惘、惆怅之情。作为影片的主题曲, 抱笙加竖琴演奏的《骊歌》营造的情境很好地表现出这种离情别绪。教学开始时的歌声带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启迪性。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与文字的完美结合, 让语言文字有了更大的表现张力, 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语文课呈现出唯美的诗情。

听完《骊歌》后, 教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前发给学生的有关作者、影片等资料。阅读后, 由一名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特点及感情基调, 其他学生补充, 同时板书: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基调) 。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熟悉和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创作的相关情况, 以便把握作品的整体构思。对于电影剧本, 学生比较陌生, 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把握这部散文化影片的第一个特点:以“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为基调。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 而对于学生而言, 这部作品的时代显得较为遥远, 因此,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时, 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 要把作品还原到一定的时代语境中去。给出相关资料, 让学生自主阅读, 培养他们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研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宋妈的故事。

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结构:节选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电影或戏剧往往是以人物的出场为段落的, 学生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很快就判断出是两层。接着教者请学生概括两层的含义, 明确分别是宋妈的思子之苦和宋妈的丧子之痛 (板书:思子之苦、丧子之痛) 。这就扣住了散文化影片的第二个特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

这一环节采用划分层次的方法来对剧本进行整体感知。此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体, 篇幅较长且琐碎, 划分层次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 熟悉故事情节, 明确故事是围绕宋妈而进行的。另外, 此剧本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风格, 通过层次的划分, 明确剧本的主体内容, 便于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中的人物心理情绪。

整个故事围绕宋妈展开, 揣摩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是理解电影剧本的重头戏, 因此教者设计了五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连环发问。

1. 从宋妈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宋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宋妈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 学生只要从文中筛选出宋妈的言行并加以分析即可。对宋妈性格特点的概括, 不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而要以文本中宋妈的言行来分析文本, 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归纳。譬如:宋妈所说“我不要小栓子, 不要丫头, 我要俺们弟弟”, 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教者在此要引导学生揣摩其言外之意, 深入体会到宋妈内心的无奈和悲哀。最终明确:宋妈是一个善良敦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板书:善良敦厚吃苦耐劳)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要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形成观点或结论,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2. 这样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到城市里来做什么?她在林家是什么身份?

对于文本阅读中学生产生的疑惑,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正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部影片叙事节奏缓慢, 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显, 不像一般戏剧那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如果仅止于分析人物形象就会流于浅显, 而不能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这一环节中, 要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多元化的, 譬如她来带孩子, 是保姆, 或者是钟点工、保洁员之类, 也有学生可能会说是奶妈。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通过区别比较,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 比较奶妈和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什么不同。

此问是紧承上一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答案呈现的多元化, 只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 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因此, 有必要收聚学生的思维, 对几种答案进行仔细甄别, 让他们在分析比较中, 廓清认识上的误区, 逐步认识到宋妈真实的身份和地位。最终明确, 奶妈就是用自己的奶水为他人哺乳婴儿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是刚生下小孩的人, 有时是同时喂养两个孩子, 有时可能必须放弃自己的孩子而只能喂养主人家的孩子, 与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 给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 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 从而进行有效地突破。)

4. 文中英子为什么会有“那宋妈怎么不怕老得快?她怎么不管自己的孩子, 到我们家来当奶妈”的发问?

上面的问题设计, 都是直接从宋妈的角度进行的。通过分析, 学生对宋妈的性格和处境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 宋妈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宋妈, 她也是别人眼中的宋妈。从英子的角度设置问题, 宕开一笔, 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另一个角度,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最终明确:生活所迫, 生活所逼。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 引导学生将思维深化, 全面、深刻地看问题。)

5. 在当时这样的人就只有宋妈一个吗?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一追问, 将学生的视野从宋妈个人投射向整个社会, 引导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认识宋妈的人生和命运悲剧———宋妈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 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一个缩影。进行这样的深层分析, 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 文中小英子寄信时见到的情景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暗示宋妈们悲剧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 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设计这一问题, 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 学会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究, 从而将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

此环节采用连环设问及追问的方式, 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黄孟轲老师说:“课堂的提问不能是一次一问, 而应该是组合提问。”于漪老师也强调:“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在这种教学形态中, 找准突破口, 瞄准切入点的问题设计是关键。本课设计了五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引导学生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情感思维的更幽微更深刻处前进, 从而使课堂迸发出最绚烂的火花。

最后请大家再一次欣赏《骊歌》, 让大家在歌声中再一次体味电影“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篇9:《城南旧事》

整部书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失去了女儿只能整天抱着孩子的小衣服哭泣的秀贞,为了让弟弟上学蹲在草堆中的小偷,头上插着一排茉莉花漂亮的兰姨娘,穿着肥大棉裤唠唠叨叨的宋妈。

他(她)们都是那个时代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只是书中主人公英子生命中的过客,书的最后,他(她)们都离开了英子。记得儿时初读这本书时流过很多的眼泪,因为那些离开,那些细碎的感动,那些平凡却真实的人。

渐渐长大了才懂得,有些人在我们生命中某个阶段悄悄地出现,他(她)们不一定要和我们说很多话,不一定要与我们长伴左右,只是静静来,在我们漫长的生命中或是带来一个微笑,或是留下一句感动我们的话,这就足够了。当他(她)们离开的时候,也不必太过悲观,不必寻寻觅觅,遇见已是一个奇迹。

这种感悟深深影响了我,当我面对分别,面对离去,我都能以一个很好的心态来面对,都能强忍住自己伤心的泪水,然后微笑地挥手说再见。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的第一个故事《惠安馆传奇》。这是英子在北京第一个家,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个朋友秀贞,人们说她是一个疯子,可是英子却从没感觉到她的朋友是一个疯子,反而她喜欢秀贞,喜欢秀贞给她讲小桂子的故事,喜欢和秀贞一起收拾东厢房,喜欢秀贞比着她做衣服。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是没有那么多世俗的,她只是纯真地对那些对她好的人好。真心地感受着她们的快乐与悲伤。最后,英子以为秀贞找到了她的小桂子,妞儿也找到了自己妈妈,她们母女部幸福了,可是随着汽笛声响起她们失去的却是生命。

故事的最后写道: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

书的最后爸爸也离开了“我”,英子写道: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回忆了与爸爸的往事,爸爸爱花,爱她的女儿,但也严厉地管教她们。在雨天的早晨不想起来上学被爸爸打,后来爸爸又给送来衣服。爸爸生病不能起床,鼓励英子去东交民巷的银{亏寄钱,他告诉英子,不要怕,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英子兑现了六年前对爸爸的承诺,她像曾经的那个大哥哥一样是学生代表,在阵阵掌声中亲手接过校长发的毕业证。耳边缓缓地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歌声。

故事缓缓地落幕了。我始终把这本书看做是一个成人的童话,一个从儿童口中讲出来的,深深震撼着所有人心的童话。

现实中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留下吧!

篇10:《城南旧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通过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回忆情节,交流 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学难点: 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影音

导: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在一次次离别之际,给过我无限感动。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不知道有一位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深怀着新旧时代交杂的那份感伤,以童年的记忆写下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人情风物。而这幅那个年代的北京风俗画,又以清新、淡雅、童稚的笔触,勾画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遭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林海音……(看课件)

二、阅读指导:

1、看封面猜测内容

2、初读浏览:了解大体内容。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录、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书后评论,从目录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睹为快……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小结:《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化身为英子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她以一个孩子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的眼眸,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就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了生命的本来模样。疯子也好,贼也罢。贫穷也好,富庶也罢。此时也褪去了世俗的烙印,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命。让我们走进《城南旧事》……

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经过

(课件----照片)

3、细读品味:阅读方法指导(节选段落课件)

A、节选段落示范指导:圈点勾划、写批注

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见解----品味精妙、感想体会、不同见解等(课件展示)

B、方法练习:

同学们,你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你也可以像老师这样阅读: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5分钟时间,开始吧-----

2)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指名同学在全班分享

4、写读书感悟—--收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说:

这是作者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写了5个故事。文字朴实温馨,故事生动起伏。读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看北京、看大人、看周遭的幸与不幸。而她带给我更多的却是感悟。这恐怕是一本好书的最高境界——不仅让读者丰富了视野,还令读者有所感悟。我怀念起我的童年,怀念我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小镇、那时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我童年时留在我记忆的往事,如今不也是我的城南旧事?

感谢《城南旧事》,给我一次回味当年的机会。

(1)、写感悟卡片:(随手写,可以是片段感悟也可以是整本书的感悟)

(2)、把你刚才的阅读收获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谢谢您又为阅读花园增添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三、总结阅读方法: 板书:看封面猜内容

初读浏览:作者和写作背景、目录、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书后评论,细读品味:圈点勾画,写批注

写读书感悟

四、作业:

1、本周细读《城南旧事》,下周交流

2、选作:

1)整本书读完后填写读书卡 2)写读后感(油然而生的感想)

3)制作读写手抄报(自拟名字,如:《走进城南旧事》等)结束: 读书格言

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增加营养,多和高尚的人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2.让学生了解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中的片段,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四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组织学生做读书笔记。课前活动:

师:这些天我们在读《城南旧事》,现在我们就此书中的故事人物来做一个游戏——名叫“请你猜一猜”,同学们可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片段出题考考你的同学。教学过程:

导入: 刚才同学们猜人物真精准,让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是呀,作家林海音用纯净淡白的文字,平白朴素的叙述,为我们唱起了一支支离别之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就以“离别.成长”为主题展开一个阅读交流会。(出示课题)

活动一:故事回放,对话作品

(一)概述每个故事内容。

师: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问的符号,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城南旧事》这本书写了几个故事,老师这儿有五幅水粉画,请大家根据每幅画面猜一猜这分别写的是哪个故事,说出故事的题目,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概述整本书的内容。活动二:离别情长,对话人物。

(一)小组交流:谈离别场面,话英子成长。

师:五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把它串联起来,使整篇小说融为一体,它就是小说中英子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离别的情怀,每次离别都是小英子的一个成长过程。请你在小组内谈谈每次离别的场面,说说与小英子的成长历程。

(二)汇报展示:体味离别之情,感受成长流程。1.雨中离别,初感人生的悲欢离合。

出示:我没有再答话,不由得再想——西厢房的小油鸡,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笑时的泪坑,廊檐下的缸盖,跨院里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鱼缸,墙上的胖娃娃,雨水中的奔跑,……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 讨论:故事中的“我”——小英子会忘记吗?她忘不了什么? 师总结:雨中离别,小英子快乐无知的幼年已逝。她长大了,隐隐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2.人群中离别,好人坏人没有界限。

(1)出示:宋妈也抱着珠珠进来了,人们已经渐渐地散去,但还有的一直追下去看。妈妈说:

“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2)讨论:为何小英子要说“我们看海去”?这次离别让小英子感受到什么?

(3)齐读:《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4)师总结:是呀,这是小英子与她的朋友的约定,可是却不能如愿以偿。人群中的离别,小英子模糊地认识到穷苦百姓的无奈。她长大了,清楚地知道好人坏人没有界限。

3.家门口离别,追求自由是人生的选择。

(1)出示:她跟爸妈说了多少感谢的话,然后低下身来摸着我的脸说:

“英子,好好地念书,可别像上回那么招你妈生气了,上三年级可是大姑娘啦!”

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看兰姨娘跟德先叔同进了马车,隔着窗子还跟我们招手。

(2)讨论:为何在与兰姨娘离别我想哭,也想笑呢?(3)师总结:家门口离别,小英子理解了人生的苦难。她长大了,追求自由是人生的选择。

4.寒风中离别,善待别人是永恒的美。(1)出示: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2)从离别时宋妈的言语,我们可看出宋妈已是林家的一个分子,小英子舍得离开她吗?

(3)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揣摩宋妈的这一人物。

(4)师总结:寒风中的送别,小英子体会到劳苦人民的坚强。她长大了,知道善待别人是永恒的美。

5.花落时离别,我不再是小孩子。

(1)出示: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2)分角色朗读,说说这次父女的生死离别,给你的感受?(3)师总结:父女离别,小英子铭记父爱的伟大,闯练的含义。她长大了,立即明白担负责任是做人之道。

(三)深情着笔,抒发情怀。

1.师:小说那一缕淡淡的离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一串串深深的足迹,一个个美丽而又哀怨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深受感动,让我们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写一首诗吧!(分工:

1、2组第一个离别,3、4组第二个离别,5、6组第三个离别,7、8组第四个离别,9、10组第五个离别)2.学生写诗。3.交流作品。4.配乐朗诵五首诗。

师: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里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活动三:童年永存,对话作者。1.倾听作者的心声(放录音)2.齐唱《离别歌》 3.鼓励写作。

篇11:《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那里有外婆的歌谣,有门前的小溪,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有要好的玩伴……但不知何时这些都已不复记忆,在岁月的纷纷扰扰中,我们逐渐学会了遗忘,于是我们为忘记了过去而惆怅不已,直到《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虽然我还没有走出童年,但对过去的事也只有模糊的记忆。我承认我的记性很差,也许昨天的事今天就忘了,也许刚刚还要做得事现在就想不起来了……回忆以前的事,我不禁在想:那时我眼中的世界是否亦如英子眼中的那般清澈与明亮,纯洁而无暇?

看《城南旧事》时,我的心头不禁漾起一丝丝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了,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副场景的从容地描绘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我被小说里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打动了。

《城南旧事》描写的是平民百姓间的寻常故事,是部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的纯美的散文式小说,文中那委婉的诗意,宁静的意境似乎一副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我不禁沉浸于那淡淡的哀伤、弄浓浓的相思中,而无法自拔。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双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描写得极为细腻。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想了许多,发现那些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人、那些事,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以为无印象的旧事,以为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

童年的记忆大多是片段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纷扰只能任听一切随缘而来,又随风而去。仔细想想又有几个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们的今昔。这样的离别,比起成年之后,犹更痛彻,因为多数只能留作一生的回忆,也正因为如此,英子才更加害怕离别,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物,疯子也好,小偷也好,影子是真的把他们当作朋友般珍惜,

“我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的确,英子的眼眸,纯净得不能容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痛苦,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也只有英子会蹲下来,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静地,认真地去聆听一个“疯子”诉说过去;只有她会为了小偷被抓而感到伤心,也只有她会认为他不是个坏人,而是和自己有着“一起去看海”的约定的朋友,相信他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令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鳞伤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处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但也许就像英子所说的那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每一个人都会成长,这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脚步,可我相信年龄的童年会过去,但心灵的童年会永存下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

后记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

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

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上一篇:小学写字能力论文下一篇:关于学习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