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

2024-05-24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精选12篇)

篇1:《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篇2:《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

《节俭》这一章讲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生活的开始,梭罗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必定都是物质财富上最为困乏而精神财富上最为富有的人。他反对奢侈的生活,强调除了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质都会成为精神的累赘,因而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他仔细地用分厘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无所欲求地将生活最大的简单化却同时又将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原始的荒野上洒下汗水,收获自由。在瓦尔登湖,他是一个隐客,在他想去的时候便去了,两年后,他又成为了一个文明生活中的过客,在他想回来的时候便又回来了。在梭罗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逃避现实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时光在思绪中自由游走,无限地扩展着生命的长度,这是一个非凡的隐士,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却又永远都不能真正成为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树,你可以看他、拥抱他、爱他,而他却只会不断地迸发自己的枝条,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向上性,当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经过,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不会因为风的到来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变就是多了许多碧绿苍黝的叶子。他最亲密的朋友是山林里的山川草木,树林间的鸟语花香,我们不难发现,他与世界唯一联系着的是扎进涂层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枝叶,他会在自然的风中狂舞却只能在人类的世界里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后可以和梭罗一样生活,可梭罗并不愿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样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尽量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谨慎地找到并追寻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能够在计算好的期间抵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会保持正确的航线。“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会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有坚定的方向,不为世俗所拖累。他认为成为一个独行的人可以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而避免在另一个同伴身上浪费时间。

篇3:瓦尔登湖读后感作文

在刚听说《瓦尔登湖》时,以为作者是厌倦世俗生活,选择消极避世,读了之后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了找寻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属于他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瓦尔登湖》向我们阐述了简与真的守望、虚与实的对比、挣脱现实与走向自我的洒脱。生命的真谛在于我们去如何对待,在物质至上的惊涛骇浪中,是否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找一个清净的港湾。在流言蜚语的满天乌云中,是否给真实的自我一丝明亮的阳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丝阳光,也会那么耀眼。愿你我,向着属于我们内心的样子出发!

篇4: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

――题记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文章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爱尔兰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奥菲士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篇5:《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作文

初读《瓦尔登湖》是因为海子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稚气尚存的我看不懂书中枯燥晦涩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再次捧起此书细致浏览,才略懂其中的些许真谛。

本书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记录。书中将大量的人文、地理、历史以及动物学知识融入到优美的文字中,精致的语言散发着浓浓的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受良多。

梭罗的文字如泉水般清冽,将山水与心灵契合。读他的故事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仿若我们也在湖畔休憩,在田间劳作,和他一起感受那鸟语花香。

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一本圣书。

梭罗隐居在瓦尔登湖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大家为金钱痴迷之时,梭罗毅然抛开一切,只身来到湖畔树林间,开始他平静自然的生活,在那一汪湖水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试想这样的不拘一格,豪放洒脱,淡然平和有几人可以做到?

《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枣红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仍在寻找它们。”他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比喻成猎犬,枣红马和斑鸠,虽然很早之前就丢失了,但一直不放弃寻找。当下社会越发快节奏、物质化,空气中弥漫着浮躁、功利的气息。我们多少人能将梦想一路坚持下去?把目光直接朝着内心看,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青年时满怀壮志结果却成了汉奸的汪精卫;本性善良却害死幼小婴儿的三鹿董事;“宁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以及一个个只追逐名利的人们······放眼全国许多成为房奴的百姓,他们要的不过是温馨的生活,如今却成为让人喘不过气的还贷压力,房子何时比生活本身更重要了?那些表面光鲜浮华的物质何时又变得比内心的宁静安然更重要了?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不要给我荣誉,给我真实就好。”

篇6: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作文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在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记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笔开销,除去原木,石头和沙子,他一共花费了28。125美元,这个花费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同样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说,赚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于是又继续拼死拼活的劳动赚钱,等到钱攒够了,却发现物价又涨了,只能望洋兴叹罢了。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作文2

我的一位书友读《瓦尔登湖》已经有余。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瓦尔登湖的故事里,读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这次,我是第四次阅读它。前两次读来“艰难”,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虽然其自然之理,哲学之思,有独到之处,但颇有难懂晦涩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

后来在我深爱的岛城,在静谧的乡间,我倒是真正意义上读完了它。那是黄昏之时,乡村被黑夜笼罩,周遭悄无声息,心也渐渐安静,览读此书,顿觉有滋有味,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竟也生出清澄见底,为之神往之感。有时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让我沉不下心投入这本寂寞却也让人平静的书。凡用心者,皆能动心,梭罗用他的沉静,在文字里尽现清新与惬意。他的《瓦尔登湖》物我相观,到达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与湖为伴的日子里,清晨与朝露为伴,白天与劳动相融,晚上与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给了他水源,树木给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给了他劳作的田园,鱼虫鸟兽赐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视听体验,他早已与这片湖泊这片天地融为一体,自然给了他最美的馈赠。“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他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近身倾听,安静思考。透过瓦尔登澄澈的湖面,如镜子般照见到内心深处的情愫,那片滋润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处。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作文3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描写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记述了梭罗两年多里的见闻和思索。

梭罗崇尚质朴的生活,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动植物们谈天说地,似乎动植物才是他的挚友;冬天,站在冰冻的湖面上四处观望,看着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窝穴,这样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每天清晨,森鸮在远处的树林里与梭罗打着亲切的招呼:“你好。”梭罗从不斥责来偷吃玉米穗的红松鼠,从不介意它每次临走前抢走一个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来家里上蹿下跳、大闹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从不驱赶来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人,在他的世界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梭罗写的这本书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不辞劳苦换来的物质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独处的那段时光里,梭罗在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己种的粮食能供自己吃饱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适。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的舒适品,它们非但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从不追求奢侈和舒适,他们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清贫。”比如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罗是这样说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维持我们身体热量的作用,其次,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它是用来盖裸遮羞的。所以,你们不需要无休止地往衣橱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顺利完成。”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披上华丽的新衣,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还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为了让自己不显得臃肿难看,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见这些人已忘记了衣服最本质的作用。

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不乏被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物质需求等枷锁所禁锢,限制甚至扼杀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们只能看见自己眼前的那些蝇头小利,却忘记、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们为追求物欲,就整日整夜地、不辞劳苦地工作,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时间,也没有闲暇时光陪伴亲友,联络感情。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如梭罗所说:“这不是真正的生活。”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作文4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平淡而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于富翁纷繁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的捷径——简约而平淡。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

然而,梭罗大概能够通晓到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次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喝茶和咖啡,也不用黄油,牛奶和鲜肉,因此不用这些用度去干活”,也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他的生活,是“一年只需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是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是豆田里随心的劳作,是友人不时的探访,当然也是对小镇喧嚣的远离,对周遭邻居的关怀,以及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热爱和眷恋。无论是寒冬里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时的林中漫步,融汇与瓦尔登湖之畔,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谈及人们津津乐道的“金钱”,梭罗如此断言:“对满足灵魂的需求,金钱没有用武之地。”这大概便是一个不羁的灵魂在追求极简的道路上对金钱的不屑一顾;也正是对金钱的如此论断,才能让梭罗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得以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听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作文5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

篇7:《瓦尔登湖》读后感300字优秀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篇8:《瓦尔登湖》读后感

美国作家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讲述了梭罗独自移居到瓦尔登湖的一片再生林中,进行了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

梭罗向往心灵的自由和闲适,因此他来到瓦尔登湖畔,为他自己搭建了木屋,屋内只设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两把椅子,一个壁炉,没有一点装饰,也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梭罗偶尔也会接待客人。梭罗在那边开荒种地,同时也写作看书,他就是这样过着简简单单的独居生活。

因为这是一本孤独的书,需要我一个人静静地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没有了繁华城市的喧嚣;我仿佛也来到了那澄净,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我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清新空气,这一切的一切都能使我的心灵透彻,是我的心灵得到升华。

当今世界,也已经没有多少地方能像瓦尔登湖那样有着恬静的自然环境,甚至是适合隐居了。

读完这本书,我也感受到了梭罗崇尚简朴生活和热爱大自然风光的精神。

篇9: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后感 )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篇10:《瓦尔登湖》读后感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

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来源:好范文 http:///)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篇11:《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了《瓦尔登湖》一书后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罗对“孤独”和“寂寞”的喜爱与“只需生活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的生活主张。我自然也被梭罗对瓦尔登湖五光十色的描写所折服,也惊叹他对雨中的瓦尔登湖观察的细致入微。当然还有他笔下那冬日的生灵与景色同样吸引着我。不过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对独处的情有独钟和个性的生活主张。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现在吧、社会中,也可以去发现乐趣,寻找幸福。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就有现在的活法。我认为,本质上都应该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娱乐。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会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却不知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视身边美丽的人,有得到财富却没有机会再去享受的人。有时候,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太浅了(个人观点),人们做事生活太浮于表面,去追求与自己不相关的东西。

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周末在家看电视。村里的一位30几岁的阿姨来找我爷爷。找我爷爷干什么呢?帮忙杀鸡。我心里就纳闷,都那么大的人了,居然鸡都不会杀。我虽然没杀过,但是要我动起手来,稍稍摸索一下还是能杀好一只鸡的。我当时在场,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去帮忙杀鸡。

杀鸡这等小事里面也有着学问。课余时间在外兼职时,和一位师傅聊天。得知杀鸡如何杀的快。师傅说杀鸡的时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鸡是不会挣扎的。连鸡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我惊叹:“蔡师傅,厉害,不愧是师傅啊!”蔡师傅低调地说。着也是杀多之后的感悟出来的。

从普通的杀鸡到到快速杀鸡,对厨师来说是一个飞跃。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及其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变世界的潜质(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注意或者坚持下去)。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我是始终充满着幻想的。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得到升华,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后抱怨怎么有那么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总之,他们是不情愿去做的。不愿意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不会解决困难。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像游戏里的一样符合你的人物等级的。更多的时候要知道如何解决困难,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个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两只青蛙同时掉入一个坑中,那个坑太深了,它们跳不上来。一只是正常的,一只是耳聋的。其它青蛙都说你们不可能跳上来。那只正常的青蛙果断的放弃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聋的那只在不断的努力,最终它跳出了深坑。聋青蛙不断尝试去找到方法,于是它不停的跳,终于它的弹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个深坑。

而现在,有些方法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甚至有些还被人们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人们往往在随波逐流,无法静心去阅读,任凭感觉左右自己的思想。这正如那只死去的小青蛙。

这与梭罗的喜欢独处时恰恰相反的。

梭罗喜欢观察周围、享受周围的环境,也喜欢阅读。当阅读他在林中生活带、的那一节时,我感觉,他的世界如同童话一般纯洁,有生机。可以说梭罗像个孩子。他说:“我从未感到孤独和寂寞,也丝毫没有承受到寂寞的压迫和负担。”显然,在他的字典没有“孤独”和“寂寞”的贬义。想必他的内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时候我独自坐在图书馆里还会时常的刷手机朋友圈,空间。那是是对书厌倦了,感到了孤独,没有和书本产生交流。这是十分恐怖的。这样的情况让我失去了大把的时间。梭罗他也曾发生动摇。这动摇发生在独自踏入丛林的几周后。他思考是否该有些近邻、独处是否快乐的想法。当这思绪还侵占着他的身心的时候,雨突然飘落下来。梭罗蓦然觉得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观自身,在看书时遇到的孤独,想必是没有发现书中内容的美妙之处。没有一双可以发现没的眼睛。对克服困难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难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难的巨大成就感,那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心不能静下来,也或许是没有发现身边的、手下的美。美可以让人沉醉其中,忘却时间。

关于隐居之乐中,他提到,“真正好学的学子,即使在剑桥大学很拥挤的蜂房内,也寂寞的像沙漠里托钵僧一样。”看到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脸红惭愧。还记得在高中时候对物理一直在看在想,有时候会4-5小时去看资料或者是计算。而现在,大学以来从未感到如此,有时候心就是静不下来。不得不说,大学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毁了。作业不能像高中那样做的飞快,对于知识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手机没有那么重的依恋。匆匆忙忙中忘记了感悟生活,发现乐趣,只知道完成任务,早日休息;早起贪黑中遗失了对朝阳的喜爱,遗忘了寻找幸福的目的,只知道加快进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运的是《瓦尔登湖》提醒了我,让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学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厦高大而美妙。光、电磁、力、热、量子五大基础,就已经让我目不暇接的,高兴不已了。现代物理又是那么生动具体,可以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的问题。面对高大的物理大厦,我已经感受到了站在楼顶,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跃跃欲试。

篇12:《瓦尔登湖》读后感

顾舒畅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和同学们在KTV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里一群人围观我拆信封,逐次掏出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入学须知„„四下里都是艳羡的唏嘘声。

——直到我春风得意地掏出一本《瓦尔登湖》来。

瞬间空气仿佛都尴尬了几秒。

同学们相当善解人意,若无其事地继续嗨。但挡不住后来某些没眼色的人直白地问我:听说你们校长今年送了本睡前读物?

我无言以对。因为据我所知确实有某次穷极无聊的“最催眠书单”评比,《瓦尔登湖》雄踞榜首。

于是我无奈地每天睡前读一读这本书,指望它改善一下我的睡眠质量。然而最终我踏上了一条越读越清醒的不归路。

因为虽然《瓦尔登湖》确实是本安静的书,但梭罗却是一个躁动的人。

他的思想狂放而自由。他如同黑塞所描述的树木:

“他们好似孤独者,他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

他说:“请原谅我说话晦涩。”

黑塞则写道:“树木是圣物。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

梭罗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确实晦涩而古怪。他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一年,而在回归后自称“文明生活的过客”。他不信任也不欣赏这种文明社会的生活,似乎如同当年的消极浪漫主义者。但至少后者还欣赏中世纪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梭罗却闭塞地有点不近人情。或许他可以和郭象去聊一聊“突然自生,忽然自死”的问题。

而他又如此挑剔。他坚持本书写给“清寒的学生”,这很困难。学生倒有的是,可惜再没多少人能满足“清寒”的条件。这代表隔离令人目眩神迷的娱乐,因而得以保有狂放热烈的精神,在饥肠辘辘的长夜里就着昏暗灯光阅读,与作者默然唱和。如今的“寒者”大约都在谋食忧贫,没空思考玄而又玄的人生真理——毕竟哲学总被称为“贵族的游戏”。

可是梭罗并非贵族,也不甚富裕。他并不费心思考什么,但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哲学。

他是最能被冠以“清寒”之称的人。他教给我们那些我们始料未及的知识。他带我们认识我们从不曾正视的自然。不管《瓦尔登湖》在人眼中到底是索然寡味还是妙趣横生,至少我们都应尊敬它的作者。

毕竟,我们有富余的灯红酒绿,有万能的信息检索,然而思维的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耐心也消磨殆尽。假如没有这份意外的礼物,会有多少人毕生不曾翻开《瓦尔登湖》?

梭罗确实是那个“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他与大自然为伍。但是我们已长久生活于喧哗世界。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承认或者引以为耻的事情。事实上,我并不完全同意梭罗的观点,尽管我尊重他的选择。

梭罗对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提出质疑与讥笑,正如我永远弄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远离人类社会,跑到瓦尔登湖边离群索居,独自钓鱼。当然,他写出了《瓦尔登湖》,但马可奥勒留在古罗马的宫廷里和征战的马背上,照样也写出了《沉思录》。梭罗所鄙弃的某些正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就连严苛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都必须在哲人之下再安排武士与平民——且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满世界都是哲学家的日子简直不要再恐怖。至少我这种凡人依旧贪恋俗世的欢乐,对人生宗旨的思考和灵魂美德的探寻无法占据生活的全部„„我们总得有部分时间过着梭罗所谓“绝望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孤独的天才与哲人,但大部分人总要成为勤勤恳恳的工蜂,为族群提供赖以生存的蜂蜜,使生命与智慧得以代代传承。梭罗的高尚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与接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高尚都绝无可能实现,或者说,对“高尚”的定性仍存在若干偏见与歧义。梭罗引用的诗句说“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可是希腊神话里人是岩石,基督经典里人是尘土,世界上大凡创世神话,人的起源合该是卑贱或顽固的。生活如此不易——但杜卡利盎和彼尔往身后扔石头的一瞬间我们就该知道,不管坠落至何处,我们总归会回到坚实的土地。

正如人生苦痛里,仍有回甘的余味。

——所以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一样可以住在瓦尔登湖湖畔,涉水捕鱼,扛枪打猎,偶尔到集市上贸易,换点生存必需的食盐。当梭罗需要一个尘世的观察对象,我将同他交谈,陪他一起思考生活方式的优与劣,尽管我鄙浅的思想会让他不赞同地皱起眉。过段时间我就会偷偷给经常钓鱼的哲学家送点兽肉和青菜,以保证他的营养均衡。而当梭罗拒绝爱、拒绝金钱、拒绝名誉,唯独与他的真理为伴时,我将悄悄离去,穿上节日的新衣混进狂欢的人群里分享他们朴实的欢乐,我将吃肉饮酒以满足口腹的欲望,但并不是每天。

就像司汤达所说:我从地狱来,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人世间哪能有那么多梭罗呢——人世间确实不能有那么多梭罗。天才与哲人向来可遇不可求,这个世界同样需要不那么出尘的劳作者。

那么,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无法承担那样的生活,也要对那样的生活保有敬意;不能摆脱世俗的快乐,但不要成为猪栏里的待宰者。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做文明学生,创和谐校园下一篇:违反工作纪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