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2024-05-13

职业教育他山之石(共8篇)

篇1: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他 山 之 石

——职业教育特色经验荟萃

一、建立传承基地,打造民族职教品牌

“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但还是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黔江职教中心负责人表示,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具备特殊艺术才能的师资力量。

比如当地有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学校就只能聘请一些老艺人来授课。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传承不到位,除开这些老艺人,很难再找到其他拥有这一技能的人,这极易造成文化遗产的遗失。

为此,黔江职教中心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组建了艺术团,着力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目前,黔江职教中心已经就南溪号子、民族乐器葫芦丝等10多个民族文化遗产制定了专门的普及推广方案。

同时,每年选派5名专业人员到高校、研究机构或民间工艺作坊培训学习;聘请10余名在武陵山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小组,长期指导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等。

“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必将与黔江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地融合,成为全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品牌之一。”该负责人如是说。

二、订单式培养人才,打造企业特色班级

在学校的教学大楼和实训大楼内,可以见到一些教室外墙上贴着“雅戈尔班”、“七匹狼班”、“荣誉酒店班”等特定标签。在这些班级,相关企业会派出负责人前来授课,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并为学生提供赴企业培训实习的机会。

三、“‘基地+企业’,‘+’是政府”

我将平桥区开展的免费职业教育和免费技能培训归纳为“基地+企业”,“+”是政府。政府就是要给基地和企业搭起一座桥梁,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我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最需 要就业的或者说最需要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是农村的贫困人口,是城市里的零就业家庭。他们最需要就业,但是又难以就业,因为他们没有技能,就需要我们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这就是我们办职业教育的初衷。

正因为这样,职业教育要免费,因为针对的是弱势群体和家庭。河南提出了一个目标,要把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源大省,并且要建设人才强省。首要的任 务一是应当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二是应当提高劳动者技能,提高农民的技能。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省里把免费职业教育写入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当中,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平桥大力发展职教的信心。我们谈职业教育,就要看看现有的职业教育都有哪些不足。第一,我们现在很多职业教育的学校还是在走普通高中的路子。第二,现在没有走应试路子的职业教育一缺设备,二缺师资。职校或基地很多都是用淘汰的设备,三流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行吗?肯定不行!

而我们这种模式,就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现在培训的就是自己的工人,所以他舍得投资买设备,他愿意把最优秀的技工、工程师派来培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企业直接进基地、建车间、投设备来培训他们自己的员工。

免费解决了入校的问题,学生愿意来上职高,失业者愿意来参加培训。校企合作解决了出路的问题。

四、北京首个校企联盟成立 师生进企业员工能教学

5月3日,北京市粮食局与联想集团等8家企业的校企联盟协议签约。今后北京市粮食局下属的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均可免费在8家企业上学工作,而8家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也将进入学校授课。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北京市粮食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广禄表示,这是双方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思维,一方面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更能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一方面使教学、实训融为一体,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学校负责人表示,通过校企合作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更多深层次实践机会,为教学服务于企业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推动 中等职业教育创造性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五、提高人才质量 增强发展后劲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向内生型增长转变,对科技创新、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重庆市职业教育部署了增强服务能力、推进产教结合、加强社区教育等八大重点工作,把提高人才质量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

“要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德技双馨技能人才。”赵为粮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角度提出了要求。他表示,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才”,更要使学生“成人”,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学生。

“提高人才质量,还必须在打造职业院校优质、特色上下功夫。”据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重庆市将重点打造10所重点中职学校进入第3批全国示范中职项目学校,使全市累计增加到30所示范项目建设学校。同时重庆市还将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基础环境,着力推进3个公共实训基地,10个区域性、开放式综合实训基地和40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及技能教室建设。

此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庆市还将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积极实施中职毕业生通过技能考试或择优推荐方式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制度,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将逐步扩大至30%。

六、江苏将投入千万元建省级职教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15所学校,日前获批正式启动该省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江苏今年将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今后逐年增加。据介绍,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内外有关行业、专业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技术等情况,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开展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培养培训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技能精英,推广技能教学研究成果等。

七、深圳首个职校名师工作室“卓良福名师工作室”挂牌

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部副部长卓良福命名的“卓良福名师工作室”日前挂牌成立,这是深圳市教育局确定的首批名师工作室名单中唯一一所职业学校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深圳市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技术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广东省数控指导委员会主任宋小春、全国数控大赛裁判长王寒里、深圳市模具制造杂志社主编杜贵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数控专业带头人艾雄等5人受聘为工作室指导专家。

据介绍,卓良福名师工作室将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名师队伍。工作室将凭借技能大赛、教学研究、专家资源等平台,提高数控专业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指导专家和支持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力争3年内培养8位骨干教师成为名师、2位名师成为专家;在项目课程的整理与开发方面,3年内争取开发市级项目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2门。

八、广西试点“2+3”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通专科)

广西2011年进行“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试点,即学生前2年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后升入试点高校,由试点高校实施后3年高等教育。

“2+3”形式教育将主要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学校招生工作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合作办学的高职(高专)院校指导。参与“2+3”形式教育的学生当年秋季入学,双方学校在新生录取登记表上盖章。“2+3”形式教育前2年,学生享受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学生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如果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3年才准予发放中职毕业证。

篇2: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台湾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吕志评

应台湾“民雄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在市教育基金会的精心组织下,我市教育考察团23名优秀德育工作者赴台进行教育交流考察。2009年12月15至22日,在张旭红秘书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考察。期间分别走访了民雄国民小学、嘉义女中、国立嘉义高级中学、协志工商等四所中小学。

台湾从1968年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按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把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育人宗旨,重点培养儿童身心、灌输伦理教育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台湾基础教育基本上分为公办、私立、佛教与教会办学。我们所选取的几所学校既有中、小学,又有公办、私立学校,考察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台湾基础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兼容。在台湾,社会教育包括:特殊教育、补习教育、成人教育及负责推动发展社会教育之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及社会教育馆、文化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传统与现代交织,科学与人文兼容,家、校、社德育系统则更是科学一体化,齐头并进。

深切感触一:传承文明,凸现人文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传承文明,凸现人文”,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至诚”、“至真”、“至善”等大街小巷路名的诉说,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的静静伫立,“论语”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的启迪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陪同的学校领导、师生彬彬有礼,校园各角落洁净清新,无不流淌着人文的血液。而走访的4所学校,都是嘉义县较好的学校,建校历史悠久:嘉义民雄国小建校112周年,嘉义高级中学建校85周年,嘉义女中建校87周年,协志工商建校20多年。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人文素养的彰显在走访过程中比比皆是。仅举一例:参加民雄小学102年校庆时看到,当校长介绍到二十位左右的领导或贵宾时,1

学生都很自然双脚分立,双手放后,大声回应“某某领导好!”学生的礼貌教育相当到位,对文明的传承不禁令人动怀。

浸润在这种凸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的台湾基础教育,自然处处都展现着“以人为本,弘扬传统”的印痕。

深切感触二:相得益彰,互补双赢

考察中,台湾学校与社区的亲密程度,对社区的开放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当局层面而言,台湾教育理念中所涵定的对象是全民的、内容是生活的、场所是广阔的、方式是多元的、活动是多样的、参与是免费的、服务是志愿的(即“义工”或“志工”),倡导“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就学校层面而言,台湾学校的设施都积极向社区和居民开放:学校的操场、体育馆、图书馆不时可以看到社区居民锻炼、学习的身影,有的学校甚至还开放地下停车场,缓解社区停车困难等。就社区层面而言,城区建设统一施行“环境影响评估机制”,绵延几公里的“中央绿廊”和繁星点缀的户外体闲运动场所,在落实人性化理念的同时创造了教育无时、无处不在的实效;而在各种文化场所,均设计了适合青少年需求和活动的教育内容和与场境设施,科技含量和人文知识相当高。我们在民雄国小旁的社区参观书画展,还参观了社区专门提供的让孩子使用的阅览室(因为小学一二年级下午不用上学,很多孩子就在此呆上一个下午),到民雄乡表演艺术中心欣赏了一场协志工商与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合办的由胡乃元与Taiwan Connection的音乐会。有的社区专门设置专责单位、编制专任员额,规划、推展地方的家庭教育工作,举办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咨询辅导等活动,为父母提供有关家庭问题的咨询、教育与解答在促进与建立社会和谐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据我们与参访学校的老师交谈得知,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如校宣传栏、实验大楼等都是家长会出钱捐建的。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学校支持,而且还组织家长们为学校做义工。如:早上学生上学、下午学生放学时,家长义务在校门周围做安全爸爸、安全妈妈,帮助学校维持交通秩序;学校的图书馆内书籍的整理、新书的介绍、出借等都有学生家长来为学校义务完成。

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家庭、社会完善的德育网络中,有效地得到贯

彻与实施。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特别是台湾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相得益彰更值得我们借鉴。对比两岸教育,我们有了更深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学校德育工作社区化

从大陆学校德育现状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变革,但相比之下,大陆学校争取社会的支持可能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观,争取社区各界财力上的支持等。社会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借鉴台湾教育,我们应确立“社区德育”思想,提出学校德育应走到社区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社区中育人”,突出“社区”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一)“红绿灯”闪起来,创建社会实践基地,用教育筑起安全长城

社会实践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亲身感悟个体社会化的时代特点与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比我们在校内说教几百遍要有价值得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基地做为载体,如果没有这种载体,社会实践就是空中楼阁。如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学校可以聘请综治副校长等,为师生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犯罪”等专题法制讲座;邀请消防战士给学生讲授交通安全、防火、灭火、火场逃生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

(二)“校园之星”亮起来,组织社会服务活动,用榜样带动全体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以“传承文明”为内容,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深入社区、街道、企业,为社会、为人们做好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能极有力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可以说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造就了一批“校园之星”。“校园之星”在校园闪烁,在各班里呈连锁“裂变”式反应,将会产生较好的激励效应。

(三)“五彩笔”拿起来,描绘社会天地,用诗文书画陶冶情操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若要让学生免受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毒害,必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搭建栖息之所。为此,学校发动学生走向社区,积极与社区协办,共同创作诗文书画精品,发挥校园小作家、小诗人、小书画家的特长,让学生们在诗文书画的精神家园中汲取营养,在创作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样,既让广大学生体验了创作的喜悦,也让广大群众重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彩虹桥”搭起来,架设社会桥梁,用友谊托起希望

我们应注重搭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彩虹桥”,学校不再唱“独角戏”,而是让学校、家庭、社会共造“连心锁”,用友谊托起希望。要求教师与家长互通信息,学校向共建单位征集献言建策,共谋学生发展。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外,还采取跟踪家访问题学生,师生陪访,电话信函联系,设置家长信箱等。在学校与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学校还通过邀请家长、校外人员参加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掌握学生心理现象,共同协商教育学生的新途径,筑起一道行之有效的德育网络,使家校联系真正有机互动起来。

篇3: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关键词:双元制,价值观,学习领域,评价

一、解读双元制

1. 双元制的发展。

作为成功的职教模式, 德国双元制的发展有其坚实的基础。最早的雏形为学徒在工作之余去星期日教会学校补习写字、算术等文化基础课, 随后出现了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培训的伴随和补充, 1964年“双元制”这个字首次出现, 并沿用至今。双元制的培训重点在企业, 其时间分配为企业占2/3, 学校占1/3, 青年人必须先找到一个企业中的培训位置, 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然后再选择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

2. 完备的律法支撑体系。

双元制的施行有着完备的律法支撑体系。具体包括:学校法、职业培训法、青年就业保护法、就业保护法、工作场所条例、企业组织法、行业薪资合同, 等等。企业必须遵守所有这些法律, 否则会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培训受监控, 由培训咨询师对企业培训进行监控, 咨询师拜访企业, 发现学生在校有无不好好学习, 学员是否被企业用作廉价劳力, 为确保咨询师进入企业检查, 培训条例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强制规定。

3. 双元制生源。

目前全德有约1600万培训生在340个培训机构学习。其生源涵盖年龄层极广:初中肄业约占2%, 初中辍学约占12%, 中级结业证书37%, 国民中学毕业30%, 大学资格17%。通常企业越大培训率越高, 500人以上企业有着高达93.7%的培训率。德国的学校系统设置考虑全面, 为所有学生安排上升、深造的空间和机会。教育法全面考虑一个人教育、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以及可能遇到的所有环节, 其目标是达成整个社会的融合, 避免出现不稳定因素, 避免出现游荡在社会的人。

4. 双元制经费承担。

以2008年为例, 企业承担培训费的84%, 约为147亿欧元, 其余16%由州政府承担, 约为28亿欧元。受训者在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之后就可以享受基本生活补贴以及一定的劳动报酬, 培训结业后也是由学员自愿选择就业, 大约近2/3的受训者被其培训企业接纳。

5. 双元制中的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德80%的人都参加职业培训, 20%上大学, 其中也有部分属于应用技术类大学。在德国, 职业培训是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 是被社会认可价值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方式。人们会自豪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 这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别国这种比例倒挂,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形完全不同。

企业价值观。双元制中的企业必须承担培训费用的2/3, 且学员在培训结业之后可自愿选择留在企业中工作或离开另寻岗位, 企业自愿培训的动机一方面是为自身的发展准备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培训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许多企业还提供合适的机会, 让诸如残疾等特殊人群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岗位, 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一定的维持生活的薪酬。

二、了解“学习领域”

1. 教学模式变革。

20世纪90年代, 德国开展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 由“知行”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的模式, 由强调从知识到技能的学科为主导转变为从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的学习领域为主导, 其目标为对职业行动能力的认识, 其教学实践为对行动导向职教教学, 突出学生主体。学习领域从1998年起贯彻施行, 但是推进十分缓慢, 教师教法观念的转变是个困难的过程。在学习领域模式下形成新的课程结构, 原先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制被完全打破, 本来只需专讲自己的那门课的教师在全新的课程结构中必须承担相关领域的多门课程教学, 成为一名“通才”。

2. 学习领域模式的目标。

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关注职业行动能力。现实情况是, 职业和工作发生着越来越快速的变化, 而知识的半衰期在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却越来越短, 如技术知识的半衰期为三年, 职业知识为五年, 大学知识为十年, 而信息技术领域的半衰期只有短短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因此在职业培训中若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培训中培养的能力应是综合的职业行动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方法能力四个方面, 传统学科式教学关注的仅是其中的专业能力。

3. 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开发。

以具体的行动领域为平台, 转化为学习领域, 分解为学习情境, 再进一步分解为子情境, 将其转化到课程中, 以教案的形式具体呈现。每一个教案都包括完整行为过程的六个阶段: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循环贯穿于N个学习领域, 而整个学习领域的架构呈螺旋上升的形态。授课时重要的一点是, 将任务分解为耗时相同的若干小块, 避免出现等待;内容上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 难易分配。每个项目都建立专业文档, 学生考试成果展示投影资料也计入文档。学习领域的方式是职业教育近50年来最大的挑战, 除了要改变教师学科式教学的固有习惯之外, 为每一个专业和老师都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发教学情境, 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启发与思考

1. 目光长远的人才战略。

企业注重员工人生规划。许多企业先了解员工人生规划, 每年至少一次参加定访, 进行规划、修正、提出建议、干预等。希望员工在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如柏林水务公司, 企业的工作重心是根据企业未来20年的发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而非看中眼前的效益, 无论员工的个性、计划、现状如何, 企业都可提供合适途径让其在企业茁壮成长。有些企业安排机会带薪脱产进修, 甚至出国游学, 定期进行员工调查, 收集相关信息。关注员工心理成长, 安排专业咨询电话, 出谋划策, 宣泄压力, 给予人生指导。提高员工与企业结合度, 提高企业口碑, 吸引人才。

2. 学员之间的有效引领。

德国电信共有4个子公司, 每年由各子公司汇报人才需求情况, 由总部招收学生, 根据需要培训。其培训机构共设7个专业:IT系统电工、专业信息师、软件开发、办公商务、IT系统商务人员、客户服务 (电话) 、营业员。在培训中他们由上一届学员给下一届讲解工作技巧, 并拍摄操作视频规范指导新学员。由学生建立并维护的网络平台上新老生交流心得, 交换资料, 老生给新生有关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 等等。与教师传授学业的方式相比, 学生往往更能站在学的角度去关注一些细节, 这种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显然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有效得多。

3. 精诚合作的教学团队。

汽车技术高级职教中心是一所为柏林手工业汽修行业培养上漆、扳金等员工的大中型学校。他们的课程情况是每班安排3到4名教师团队负责课程, 课程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实践以及公共课程。每年在学生中投入4~5个教师团队, 专业会议上讨论课程设置, 通过研讨使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相互接受, 设协调员协调教学工作, 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般来说每周一个任务, 直至完成整体任务。这要求团队中每个教师对周任务有很深入的了解, 做一个全才, 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

4. 多元的综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是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 而是以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如对学习情境中某个任务的评价通常是由小组成绩加上个人成绩得出的。小组成绩体现在报告和展示中, 个人成绩体现在与老师交流、相互间的评价中。对小组报告的评价具体包括展示的效果, 色彩等美观度指标、内容的专业性、使用的图表、报告是否涉及相关的提示和拓展内容等。针对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评价的方法, 可采用如下表格。

表格中纵向因素价值观与态度因工作工种不同而有所区别, 有的职业不包括, 也标志着生产组织的变化, 以前由管理者从事, 现在也由员工完成。纵向的内容作为工作技能及工作过程;横向的内容体现的是个人能力的分布, 其中方法能力贯穿于其他三种能力当中。

篇4:思想教育也可取他山之石

关键词:思想教育 西方 借鉴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密切相关。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性行为、甚至毒品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篇5: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一、案例背景:

2009年9月,服从学校的安排,任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我承担了当时高一8班的班主任工作。高一新生年龄小、玩心重、学习习惯不好、责任心也少,因此在开学初我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常规管理上,对学生行为的关注多过对思想的关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大多采用传统的摆事实、讲道理式的说服教育,尽管不少费力但效果并不好。加之学科原因,我对班级教学工作参与较少,因此在月考当中班级文化课成绩排级部倒数第二,期中考试排倒数第一,运动会上可怜的总分5分也在倒数,班级内部一片沮丧,学生的精力只是执著于如何才能不挨罚,反而忽略了各种班规的出发点,导致舍本逐末。亦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班级成绩不行,体育也不行,致使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做事毫无积极性,对班级也较排斥,各自为战。表面看似安定的一个集体,其实隐患重重。

作为新班主任的我面对这种局面,万分着急,心里有满肚子的话却不知怎样来给学生们说,更担心道理讲得太多学生们反而更不重视了。思来想去,觉得与其以班主任的身份再进行普通的说教,不如借助一些学生来说出老师想说的话,对于同龄人的意见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案例描述:

当时班里的团支书解玉洁是一个热心聪明的学生,也深知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经过交流,我们决定开设一节名为《将心比心,人心向上》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中,我们挑选了三名同学进行了发言,这三名学生各自的特点很鲜明又都代表着一部分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本身积极向上,期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团结的集体当中。下面把他们的发言简单概括一下。

1、中考失落学生的代表——田瑞齐

‚同学们,中考完后我一直很郁闷,以我的能力应该能考上一所更好的高中,可成绩下来的一刹那我完全崩溃了,我要好的几个好兄弟都考上了实验、一中,而我呢?就好像被人抛弃了一样,之后是自暴自弃,什么都不在乎了;直到国庆节放假,我同以前的同学打球,突然发现短短的一个月,竟使的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说我不像以前的我了,不敢接受挑战,没有勇气,就像一个懦夫,不敢说话,不敢吹牛,连打篮球时简单的投篮都不敢出手了。我才猛然觉醒,我不要被人遗忘,尽管中考我考得不如他们,但我不想从此以后就永远抬不起头来。于是我上课好好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我想凭自己的努力再一点点追上去,可现在我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上课时老师总因为一些同学的行为而被打断,自习课总有人小声说话,想做作业也不行。我怀念自己 的初中,我的初中班级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在那个集体中,每个同学都有一股心劲,也都会为别人着想。想玩了,想放松了,行,球场上,别在教室影响他人。我希望咱们班也能成为那样的优秀集体……‛

2、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纪美松

‚我从小在福建长大,初中毕业后跟随父母来到了济南。之前一直住在外婆家,而父母在济南打工,往往一个月也见不到他们一面,一直期望每天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这对于很多同学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可能在你们的眼睛中,看到的总是父亲那张僵硬的脸,在你们的耳朵里,听到的总是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但是同学们,你们体会不到,这正是我一直期盼的东西,当你们有一天失去这些僵硬的脸色和不休的唠叨时,你们会明白它的珍贵。来到济南后,看到父母平日里工作的辛苦,我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他们。我从小就是个乖乖女,一直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或许你们会说我没有主见,但我真的不信自己的父母会害自己,也不信自己的老师会难为自己。所以同学们,收起之前你们的那些无所谓,不在乎只能说明咱们在逃避问题,……‛

3、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解玉洁

‚初中的我很贪玩,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错,父母不在乎我花钱,那时真是目空一切,觉得上学实在没有必要。可 后来,父亲的单位进行了改制,收入差了很多,又加上身体原因家里的状况大不如前,有一天妈妈哭着对我说起家里的情况,看着她眼角边的泪水,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个混蛋,一个败家子儿,没了父母家庭的支持,我一无是处,找不到一丁点可以肯定的地方。于是我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做事认真些,积极些。由于前面落的太多了,最终中考的成绩并不好,但我不后悔,而且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各位同学,我在咱们班看到了很多我之前的影子,麻木、不上进、没有自信,可以说是行尸走肉。一提到学习、作业,你们口口声声喊着‘这都不是事’,那什么才是事呢?吃喝玩乐吗?不,是咱上的每节课、是老师布置的每次作业、是黑板上的每道题每个字,这些才是事,是天大的事!……‛

这次班会我没有出现在教室,除了团支书,班里的同学都认为是自己身边的同学

篇6:博他山之石(范文)

——我的研修感悟

短暂而充实的六天研修培训已接近尾声,时间短暂,收获却是很大的。回头看看走过的这些日子,忙碌着、劳累着,但也让我收获着、充实着。每天打开电脑,登录,看视频,读文本,思考,做作业,看同行的作业,看班级作业文章,看老师的评论,看自己文章的积分,看指导老师的评语。每一天的讲座,每一次的聆听,每一句交流都无疑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让我反思我的教育经历,思考今后的教育生涯。在这里所有的老师和同仁,都能以一颗平实的真诚的心互相讨论,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网络研修让我转变了观念。研修中,大量的案例设计,让我深受启发,他们的许多活动设计都是我很少使用甚至未曾想到过的。通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使我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通过深入学习,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从而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因此要不断给自己头脑充电,博学广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思维导图像开屏的孔雀,有舒展的美,有对称的美;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思维导图又似摆在探险家面前的寻宝图,如在科学家面前的充满诱惑的密码图。思维导图,层次清晰,表达条理。单元主题词是一个原点,由此生发出学习目标、对应课标、专题的设置与目标、学习任务及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源、问题系列和学习成果及评价。学习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解读了单元目标指向,而专题目标的设置,又细化了单元学习目标,使每一个专题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这些目标的确立又是在对应课标的框架里实施的,保证了每一课时的走向不会出现偏失。每一个专题的活动设置较为明确,主题层面的问题和专题层面的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围绕几个专题的重要学习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去释难解疑,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及评价的介入,既考虑了学习结果的因素,又关注了学习态度的评价。

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就像一张大网,覆盖着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单元,有利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提高教师理解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自己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整合教材,选出合适的主题单元。这有利于提高教师整合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体现了技术优势,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利于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变革。

研究性学习激发了我们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学评价设计有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学的结果,也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评价量规只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现哪些标准和内容是有用的,哪些又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一个量规制定完成后,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交予实践!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更好地适应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篇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书心得体会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此我体会很深,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如果说有一点点收获的话,毫不夸张的说,应该是得益于书籍的滋养。在学校一轮又一轮的读书热潮的感染下,我通过读书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唤起了我的教育理想,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给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教育教学效果较之以前大大提高,这极大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一、爱心帮我构建和谐班级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描绘的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个个场景,令我心驰神往,一个个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李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我向往。想想自己从教以来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懈怠,自认也付出了真情与汗水,虽说学生见面彬彬有礼,可总感觉没能走进他们心里,与学生心理上有距离。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正像李老师所说:“教育的前提是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这也促使我深刻反思,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如何用爱心搭建自己的教育舞台,建设和谐班级,使学生愉快的发展呢?

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像李老师那样对学生日常生活投入了极大的关心。比如一大早对早到值日的学生一声关切的提醒“吃好早饭”;路遇时,面对学生的亲切问候充满真诚感激的积极回应;气温骤降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进步时,及时的一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扬与鼓励;放学时不经意间的一句温馨提醒“路上小心,注意安全”„„这一切让我觉得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 发现同学的优点或些许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并在班级号召大家学习,更重要的这一切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各项活动中自己也作为班级一员积极参与,赛场上我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运动员呐喊助威,哪位学生有困难了,我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帮

其度过难关,比如上个学期我班的李满同学因弟弟患病住院家庭经济困难要退学,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时,大家表示一定要帮李满同学渡过难关,在团支部组织下,我和全班同学一起为李满捐款,解决了他半年的生活费,使他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通过这些努力我深深地感到再也没有以前与学生有距离的第六感,更没有了让学生敬而远之的落寞与惆怅,更重要的,看到同学们在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快乐学习,我的心中溢满了幸福和快乐!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知道,当我如父母亲人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朋友般的情谊深深根植于学生心灵时,当学生心中充满着对老师的爱戴和对同学的关心时,我教育的春天就来了。感谢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二、细节铸就学生良好习惯

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以生动的典型实例、精辟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中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习惯与形成高尚人格和成功之间的的必然联系,并就如何培养好习惯给出了科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本书曾折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影响着全国千百万的父母,也深深影响了我。当我看到书中因不良习惯使中国游客国外给国人丢脸,求职者因不良习惯与心仪的职位擦肩以及加加林就因一个进舱门脱鞋的细节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等例子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真正理解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真谛。同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将来因一个小小的细节而遗憾终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会出考虑,关注细节,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当务之急。

一个习惯养成需要多少天呢,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初步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一种行为重复90天之后就会成为稳定的习惯。如果人生中没有大的变故,这些习惯将会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我想我带一届学生三年,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或许不是我传授给他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养成多少良好的习惯!从新生入校军训开始,就着手从小从细从严抓学生的习惯培养。比如课前静息。铃声一响,学生都乖乖的趴在桌子上静等老师来上课,但是讲台上的我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是啊,脸朝左朝右或朝下的都有,这样静息的结果肯定是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同时静息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如果同为两人脸对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会相视而笑或做鬼脸,学生的心根本静不下来,课前静息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我明白了凡事要求要到位细致,后来静息我这样要求:脸朝门口方向,左臂在下,右臂在上,侧头趴在右臂的小臂上,两眼微闭,深呼吸,稳定心绪,静等老师来上课。这样就避免了前面所说的哪些情况,真正起到了静息的效果,同时值班干部检查时也能在第一时间指出做的不好的同学并及时指正。我没有只坚持21天,也没有只坚持90天,而是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实践证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指望一蹴而就是不行的。必须反复抓,需要经常提醒,坚持不懈,也可以说贯穿我们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就静息而言,学生初三了,可他们依然做得很好。再比如坐姿、专注听讲、记笔记、作业要求、自习要求、凳子摆放、工具摆放等等,都把要求提具体,并进行训练,抓反复,反复抓。乌申斯基曾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我的愿望就是在初中阶段给孩子们在他一生的银行中存上好习惯的资本,让他们毕生享用它的利息。

时至今日,每每听到学校领导表扬我们班书本摆放美观、桌椅摆放整齐时,我在为孩子们能保持这样一个好习惯而欣喜的同时,也深深地庆幸自己读到了一本好书——《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篇8: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笔者反复思考中德职业教育存在差距的根源, 这与国情有关?德国人口少, 平均每平方公里才一个人, 而中国呢?我们是960万平方公里, 照此计算人口是太多了。这固然是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最容易被当做借口来推脱责任。但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了解, 我觉得存在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一点。笔者认为许多人的不作为, 从业者的懈怠造成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扩大。

德国职业职业教育的确先进, 不过, 也是教和学, 也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沟通交流的, 而其精华所在的课堂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只不过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知行合一, 即教学做合一的经典再现。那么, 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呢?

1. 职业学校的地位、办学方向及目标、教师地位以及成就感、学生素质以及地位。

毋庸置疑, 我国目前仍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 忽视职业教育的行为。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上还远远不够, 多为学校自力更生。职业学校的招生难, 造成了招生的质量的下降, 只要愿意来, 职业学校是来之不拒。有些学校为了招生更是不择手段, 给职业学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想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也罢, 目标也罢, 只要是学校能让家长由衷地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 那就是学校的最高目标, 其他的目标都有些假。

普通教育中教师的社会地位,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正所谓, 母以子贵, 师以生荣。职业学校的学生, 都是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 学生自卑、厌学情绪非常严重, 难以管理, 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多为企业的操作工。久而久之, 造成了职业学校的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差, 社会评价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强, 学习意识差, 创新意识不足, 进而阻碍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2. 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差, 这是学校能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吗?谁来解决呢?教育部门自己是解决不了的。没有设备, 很多专业的教学成了纸上谈兵, 老师讲, 学生睡, 日复一日, 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德国学校的设备好多比工厂的还先进, 并且设备多为企业无偿捐赠的。教室相当于车间, 教师经常到企业一线实习, 有些还是从企业一线转为教师的, 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强。目前, 我们有的地方政府拨了款, 学校不考虑能不能用, 不管将来利用率有多高, 仓促购进, 很多设备成为了供人参观的摆设。笔者认为,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分批次购进较为合理。

3.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及巩固率。

德国的职业学校是不为学生找工作的, 找工作是学生个人的事, 招工是企业的事。而我们的职业学校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 并且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成绩优劣的重要指标。目前, 我国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招工的门槛不高, 初中后就可以进入企业, 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也会成为操作工, 学生的就业的档次不高, 再加上90后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识不强, 进而造成了学生就业巩固率不高。

4.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

通过与德国教师的接触, 笔者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挺感兴趣, 德国没有师道尊严一说, 教师就是一份职业。师生之间交流融洽, 他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很是让我敬佩。笔者从教十几年了, 自认为教学理论学了不少, 教学方法也潜心研究了不少, 教学能力不敢说多强, 也还能说的过去, 但是德国教学方法论老师的课, 还是让笔者赞叹不已。比如说, 下午第一节课怎么上、开学第一节课怎么上、与新生第一次接触怎么做;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怎样创设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 都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的教学理论多为空谈, 可操作性不强, 不要希望一种教学方法包打天下, 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实事求是的好。

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是个大问题, 现在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 基本上是教师自己教, 自己考核, 学校的管理是粗放型的, 学分制并不能推开, 学生毕业与其学业成绩无关。学生的学业没有压力, 何来动力。所谓的技能考级, 并不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些学校进行了教考分离, 但是落实到教师业务考核上, 往往也说不出子丑寅卯, 教师干好和干孬没个标准, 进而也没有个区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5. 说说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个说来话长了。

在德国听过几节职业学校教师的课。有英语课、有市场营销课、有汽车维修课, 看了他们的教案。德国教师每周的课在25节左右, 还是挺辛苦的。他们花在备课上的功夫并不是很多, 得益于他们良好的积累、借鉴和合作意识, 教案的实用性很强,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往往还是一言堂。部分课堂仍是讲风太盛。我们不反对讲授, 问题在于学生能够读懂的教材和弄懂的问题, 老师还要简单重复, 其间的提问只是过场或形式。或者是整节课学生必须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一步步完成, 学生不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解答, 这其实都没有体现“双主”思想, 更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多数教师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多数教师的教案只是应付检查, 照抄教材、教参, 太简单, 只是一个框架, 过于形式化, 反映不出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什么, 难点在哪里, 重难点是利用什么教学方法处理的, 实用性不强。

部分教师课件制作较简单, 水平不高;甚至有的教师全部依托课件而讲课, 忽视自我发挥, 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发挥, 把整节课都以课件展示, 师生都跟着课件走, 是整节课像是在表演, 不真实。大部分教师偏重于课件的制作, 以精美的课件来体现自己的课, 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时如放一段录像、听一首歌曲, 学生看课件, 教师好像没事可干了, 而忽视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无激情, 语言不干脆、简练, 多重复;普通话不标准, 家乡话较浓;讲课声音太低或太高, 讲课没有感染力, 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表情呆板, 无精打采, 课堂气氛较沉闷;部分教师教态不自然, 语言表达不丰富, 缺乏形体语言;不能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部分教师所提问题模糊, 引导学生思考时方向不明确, 提出问题后没等学生回答课件已出示答案或评价学生的回答不到位。教学方法, 虽然用了多媒体, 但教学方法单一、无新意, 还是以教师讲为主的“满堂灌”式的讲法, 教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底, 普遍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很少提问讨论, 部分教师授课内容太多, 课本内容掌握不透, 无侧重点;对课程内容不够娴熟, 不能运用自如或提出问题过于简单, 不能给予学生思考, 联想, 创新的启迪。不注重给学生以能力培养, 强调和深化品德教育。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承认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差距, 有些差距是容易解决的, 比如设备, 而有些差距则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改变的, 有些差距并非是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 但是应该相信, 中国人是有智慧、有能力办好职业教育的, 这需要全社会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 走出去请进来, 借脑兴教、更新观念, 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 不失为上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德职业教育的异同点, 查找出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学生就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

上一篇:社区卫生需求调查报告下一篇:学生会幽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