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2024-05-19

名师面对面观后感(共10篇)

篇1: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名师面对面》。那位从国外回来的邹老师,深情地为我们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是:

“同学们,人要学会自立自强。记得在我小时候,一天傍晚,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都被父母带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我当时就想: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来接我?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天色已晚,我急忙背起书包,冒雨回家。地上满是泥泞,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妈妈心疼地说:‘孩子,你怎么这样回家?你爸爸不是去接你了吗?’我淡淡一说:“没看见。”当我回头时,却发现爸爸也满身泥泞地站在我的身后。为了这件事,我不知记恨了爸爸多少年。直到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孩子,要学会自立啊。’我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啊。”

听了这席话,我想:其实有多少家长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呢?又有多少孩子能读懂父母的这份“放手”的`爱呢?听爸爸说,他8岁就会煮饭、烧菜……我呢?12岁了,才会做一道“番茄炒鸡蛋”。或许我的同龄人中一道菜做不出来的也大有人在。现在,我已明白,爸爸妈妈有时候看似不太关心我,其实是为了锻炼我的能力,让我学会自立自强。原来,有一种爱就叫做放手!

有时,因为爸爸妈妈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便一天甚至几天不理睬他们,直到他们“屈服”为止。现在,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乌鸦都会反哺,何况人呢?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了呀!

生活在父母的关爱里,便觉得这份爱太平常,也不知道珍惜,有时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不!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从现在就开始,理解父母,既理解那无微不至的爱,也珍惜那“放手”的爱吧!

篇2: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11月27日我有幸参加牡丹江名师培养展摩会,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看到,有象以赵昭老师为代表的牡市名师,更有以王传贤老师为代表的省级名师,他们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名师,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全省、全市语文教师教学的引路者,他们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他们正在迈向教育家式的教师行列;其次,是几位名师展示了他们的全面素质,扎实的功底,他们也正在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丰厚着自己的积淀,锻炼着自己的技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风格,赵昭老师的“质朴诙谐,平中见奇”、王传贤老师的“书香拂面,大巧不工”他们的这种风采,他们的这种展示,让我看到了我省语文教学的前沿——更重要的是我校语文教学未来的路该怎样走?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王传贤老师的话一段朴实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是朗读?朗读不是读准、读清字词的音,而是把句意读出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正确。以前,预习课文时,我们只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就行了,没考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结果在课堂上,无论讲得怎样生动,怎样成功,都会有一部分学生无反应。可见,这样的课收获不大。是呀,学生朗读时都有破词破句现象,哪还谈得上理解了?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王传贤老师又说:“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的提高一定很快。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语文阅读课上的提问和回答方式值得我们思考,让我回忆起在一些课堂上,课堂学习气氛似乎很活跃,教师一节课提出了许多问题(皆为口头问题),学生也表现了很强的回答欲望,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是吱吱喳喳答个不停,场面甚是“壮观”。这就是高效率的课堂吗?不见得。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不可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有些问题很简单,学生读后就能理解,教师不必走过场,让学生应和老师而已。王传贤老师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壮观”的课堂,声音过杂,却难以听出学生们究竟答了什么 ?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全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的问题。当问题的思维容量小,难度小时,可以让学生全体回答;而当问题的思维容量较大,难度较高时一般采用个体回答。而学生是全体回答还是个体回答就需要教师进行技巧性的指导。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只当一名教书匠,应该在教学一线上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进而创新出好的方法,好的思路,也要写出很多的论文,很多的书,逐步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转变成一名语文教研者。

与名师面对面之后,基于我校阅读教学现状,我觉得“怎样立足农村学校实际,走扎实阅读教学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验证去总结。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想上好阅读课就要注意我们的农村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之间的联系。我们讲要树立大的语文观,这就要求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展摩会上的名师,他们不但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一定平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反思,因为反思是架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一座最好的桥梁。我们应该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再思考,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要么机械训练、过度分析,使阅读变得枯燥无味;要么强调感悟、失于清谈,使阅读变得空洞飘渺。名师透露有“与分析式阅读说再见”的说法,更是让我一头雾水,阅读教学到底如何教?如果不分析了,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培养呢?如果不分析了,那么感悟式教学是否会走向彻底的清谈?这些问题,使我再次回想起课程改革之初老师们的困惑:改来改去,我们不会教语文了。

“不会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吗?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是文字阅读的前提,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并巩固识字,而写字则和阅读没有关系。因此,作为知识目标始终存在于阅读教学目标中的识字写字,其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能成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熟悉的阅读教学目标有什么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基本就涵盖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达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中,阅读能力是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呢?名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阅读教学首先是基于阅读的教学。离开了阅读这个前提,阅读教学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

我们看到,在许多课堂上,老师疲于奔命,既要识字写字,又要读写结合,还要朗读感悟、分析概括……的确是模糊得很,似乎把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非要念一遍不可。这样的做法,明显是让阅读教学负担了语文教学的所有任务。还有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把阅读教学转变成了朗读或背诵的.教学。这样做,只动口不动脑,书读百遍,未必其义自现,恐怕会“读”而不思则罔吧?更有省事的情形,一本教参走天涯,读教材变成了读记教参,一切为了高分服务吗?

那么我们农村学校怎样上好阅读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名师再次面对面,名师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指出了可走之路,与大家分享:

阅读教学首先要走向常态阅读。

作为常态的阅读,我们从看到文章题目的那一刻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着一种猜想,随着阅读过程的进行,这个猜想可能得到某些验证,然而伴随着一个^答~`案的产生,另一个猜想又会随之诞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地“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的过程。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会急于追求阅读内容的最终结果,而是享受着阅读过程中这种“猜想——验证”带来的乐趣。也就是说,常态的阅读(当然,这里并不指那种目的性极强的阅读:比如查找资料等)应该在一种非功利的心态下,对阅读内容的欣赏玩味。忧文章之忧、喜文章之喜、愁文章之愁。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急着去解决所谓的疑惑,不急着提出教师所谓的问题,而是随着阅读的进行,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求得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常态的阅读不等于学术阅读、文言文阅读或外文阅读。我们可以几乎不考虑生字造成的障碍,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凭借语句间、段落间的关系推测出句子表达的意思。除非是这个字或词读不懂,我们就完全弄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很多时候,即使不扫清障碍,学生也可以读懂文章内容甚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走向常态的阅读可以把识字写字这样的知识目标单独处理,不作为阅读部分的内容。

其次,阅读教学要走向儿童阅读。

儿童的阅读是不同于成人的阅读的。儿童有儿童自己的视界。儿童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如何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自主阅读,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常态的阅读通常是个人的阅读,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使课堂中的阅读具有一种独特的场。在这样的场中,个体的阅读受到集体阅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这就会使个体的思考变成群体的思考,一个思考变成了多个思考,问题越聚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就好比发酵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酝酿,形成了一种读书思考的氛围,从而使阅读走向深入。这种兴趣已经从外在走向内在,这种阅读兴趣更持久更有张力。

儿童阅读是以感性阅读为主的。这决定了儿童阅读对理性分析天生就有一种不接受,甚至是排斥。而我们多数的阅读教学恰恰是在分析、理解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学生的感受少了,分析理解的能力也不见提高,便对阅读产生了畏惧,直至拒绝。这应该是崔峦理事长提出“说再见”的理由之一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紧紧围绕着感受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独特感受、真实思考,是不是会得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呢。因为,这是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是在按照阅读规律教学。

第三,阅读教学要走向文本。

曾经,我们的阅读从琐碎的分析到过分的清谈,经历了完全依赖文本到完全脱离文本的两个极端。而今,我们所讲的走向文本,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昨天的错误。在今天的课堂,走向文本体现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踏踏实实地读书上。这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其实却是我们最忽略的。

还是思考读的问题,我们许多语文课一开锣,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再读几回词语,于是就开始提问题分析、理解了。学生还没有真正读好书,离文本还有着很远一段距离,怎么能够走进文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准确了,然后才能够谈理解与分析。什么是读准确?读准确不能够只停留在把字音读准上,还要把逻辑重音读出来,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有的老师说,意思不是理解了才能读出来吗?为什么我们不反过来思考,如果他能够读出来,是不是也就理解了意思呢?有什么比通过朗读来理解意思更简单更有效呢?

第四,阅读教学要走向生本。

我们不能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老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尤其是交流疑惑、交流感受的环节,老师能不能退出来,缓评价或不评价,把空间充分交给学生?我们只是提醒学生,读读给你带来感受的语句;或是“再读一读这一处,你又会想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疑惑”。学生读得充分,思考得充分,交流得民主。课堂上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必然是真实的,学生一定会在阅读思考的氛围中沉浸在文章里。我们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一定会看到孩子们急切的神情、愤怒的神情、欣喜若狂的神情,甚至是黯然泪下、泣不成声;有了这样的过程,我们相信一定会听到孩子们发自心底感受到的文字里的声音。

篇3: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一、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荷花》, 教学中从字词入手、抓住重点句段,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训练。于老师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通过让学生换词比较, 悉心揣摩, 写话交流, 充分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准。尤其是顺势承接的想象写话环节, 更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全新境界。

二、真情诵读, 叩开心扉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上的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讲的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赵丽宏的《致大雁》。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82年。作者通过讴歌大雁为了心中的信念, 毕生飞翔、毕生拼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执著追求。韩军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 你们骄傲地飞翔……

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 你们无畏地向前……

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 你们快乐地歌唱……

秋天———向南;春天———向北……

精彩的诵读, 使文本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进入了散文诗的优美境界。记得一位作家说:“写作, 就是燃烧自己的生命。”其实,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它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真情, 韩军老师即是如此。他读得那样投入、那样动情, 充满生命激情的张扬和律动。所有这些, 似乎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的丰富内涵。

篇4: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一、构建本地研修平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

2006年3月,东山县教育局出台推广网络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教师博客,要求中小学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构建起符合本地实际的研修平台。由此,一场酝酿已久的网络教研推广活动拉开序幕。

1.充分盘活现有网络资源

2005年6月,东山县教育局在建立东山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开通了东山教育网络论坛,为全县教师参与互动研讨提供了先进快捷的网络平台。目前,东山县各学校十分重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用,积极引导教师进行网络学习,参与网络教研,教师上传教学论文、素材和课件到东山教育城域网,不断充实和丰富东山教育资源库。

2.大力倡导建立教师博客

充分发挥优秀网站的专业引领作用,县教育局鼓励全县教师到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博客。先以学校或教研组、教研室的名义建立团队博客,以集体的方式上传教师的教研材料,实现资源共享。县教育局统一汇总全县教师的博客名单,公布东山教师博客群。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学也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博客和优秀团队博客评选活动,并将博客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和年度工作考评重要的依据。

3.构建本地网络研修平台

县教师进修学校着手策划构建东山县网络研修平台,吸收优秀教研员和骨干学科带头人参与建设,通过系统规划、精心布局,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实现各学科教研员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条件成熟时,将建立相应领域的语音教研室和视频教研室,实现面向全体教师的可视化网络研讨和在线培训。

4.广泛推介各种网络资源

东山县教育局充分利用《东山教育》、《东山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讯》、东山教育网等平台,积极向全县教师推介国内各大资源网站,努力做到让广大教师普遍都能熟识、熟知、熟练掌握网络资源的搜索、下载、上传等运用技巧,鼓励教师到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络文集和资源库。

5.积极参与大型网络教研活动

东山教育网及时公布全国性各种大型网络教研活动信息。县中学教研室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教研员参与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网站举行的大型网络教研活动。

6.有序开展网络研讨活动

县中学教研室和普通高中学校紧密结合各级教研活动的安排,有系统、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基于东山教育网络论坛各分论坛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的网络研讨活动。即通过网络通讯工具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各种会场,对各类教育工作会议、研讨会、培训会、课堂观摩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实现教育资讯的共享和观摩研讨、进修培训活动的全员参与。

二、建立教育博客群组,推动在线备课与研讨

东山县教育博客群组源于《东山教育》博客版,2004年底,县教育局编辑部在中国教育网开通了《东山教育》博客版,截至2009年4月1日,已拥有注册会员1008个,发表文章总数达87131篇。

1.加盟即时通、语音视频聊天

腾讯QQ与新浪UC软件提供的语音视频聊天被引入教育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教育者和课程专家、教育学者展开交流和对话变得非常便利。东山实验幼儿园的林韵丽老师提出的“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这一话题,被汪启喜老师搬到“教师茶座”QQ群里进行即时互动交流,许多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补充。林老师从中受到启发,经过反思和整改形成论文,此文获得第七届东山教育论坛二等奖。小研室的博客日志“他的设计好不好”被新浪网cersp语音聊天室转载,作为2006年4月5日的在线研讨话题。

2.组织集体网络研讨

2007年10月25日,樟塘中心小学发起了一场以博客为平台的在线研讨活动,辖区6所农村基层小学的语文教师在网上开展了“作文批改的有效性探索”的对话,参与教研的教师在自己的学校(或家里)便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互动,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分享经验和心得。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筹划,一系列全县性在线集体研讨活动在东山拉开了序幕。2007年11月6—9日,中学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和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先后举行了6场全县性在线教研活动,县中小学教研员纷纷触网,担当起了在线研讨的主持人,全县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本校参加研讨。各中学、中心校也紧跟其后,陆续组织开展本辖区(校)内的在线集体研讨活动。

3.尝试在线备课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一直是东山县教科研人员探讨的主题,县进修学校、各校每学期都开展几场集体备课活动,但因时空、人员的限定,参与人数有限,备课结果无法及时传递到所有一线教师手上。为克服这一困难,在线集体备课崭露头角。樟塘中心小学在团队博客上发表了《比的化简》一课教学设计初稿,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针对“目标确定、教法选择、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评点或建议。教师或肯定其中的某个环节设计,或提出整改建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研讨交流。这种集体备课方式既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又拓宽了教研的广度,提升了探讨的深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更具实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4.进行网络视频研讨

2009年3月,教育局研究决定启动“我的一节课”全县教师常态课拍摄工程,为每位教师拍摄一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课。由教育局电教仪器站负责实施,教师进行,学校密切配合,教研员全程参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拍摄,每位教师上一节课,根据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上半年完成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及各中心校的拍摄,每校拍摄1~5节课(语数1~2节,音乐、美术、英语各1节);下半年完成各初中校的拍摄,每校拍摄1~5节课(语数英各3节,理化生史地各1节,音乐或美术1节)。拍摄的课堂教学光盘由教师本人或学校保存,用于教师本人专业的提高和学校的教研。

东山县网络教研,就教研阵地而言,有博客、论坛、QQ群、UC聊天室等;就内容而言,有博文评论、教育教学专题(话题)研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等;就组织形式而言有个人自发,也有学校、教研室集体组织;就参与对象而言,有面向具体学科、年级和指定区域,也有面向广大教师和社会民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功能日趋专业化。网络教研,让教师由网络而相聚,因博客而相知,用文字行走于网络的天地里,记录着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每个足迹,思索着理想教育和教育理想。网络教研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专业化的功能,更人性化的服务,更细腻的触角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活力,服务教育改革,持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篇5:《冠军面对面》观后感作文

伦敦奥运期间,有一档节目叫冠军面对面,每天早上妈妈都叫上我和姐姐一起看。

在节目中,每个运动员都讲诉了自己在训练时客服的各种困难和经历了各种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伤痛。

当每次运动员夺冠后,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为他们而感到自豪。但我们重来没有想过它们在训练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之所以每个运动员再夺冠后,眼泪会夺眶而出,这不仅是他们激动的泪水,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就拿网球大满贯的李娜来说吧,记者问他来过伦敦几次时,她说来了很多次,但从来没有逛过伦敦街,可见训练的紧张程度。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历史。在我们羡慕运动员夺冠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到他们付出的努力。同时也鞭策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伦敦奥运期间,有一档节目叫冠军面对面,每天早上妈妈都叫上我和姐姐一起看。

在节目中,每个运动员都讲诉了自己在训练时客服的各种困难和经历了各种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伤痛。

当每次运动员夺冠后,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为他们而感到自豪。但我们重来没有想过它们在训练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之所以每个运动员再夺冠后,眼泪会夺眶而出,这不仅是他们激动的泪水,也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就拿网球大满贯的李娜来说吧,记者问他来过伦敦几次时,她说来了很多次,但从来没有逛过伦敦街,可见训练的紧张程度。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篇6:名师课堂观后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活动专场于3月8、9日在金华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一名观摩者亲临会场,聆听了四位专家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讲座。

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在所有观摩者的眼前现场搭建了一个大的“教育以人为本”理论框架,即教育者处于教师的位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魏星老师的《水》这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在这节课上,魏老师设计出多种感受性、感觉性、感知性的阅读、诵读,就是想营造一个浓郁的情境,创造言语生成的动力,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学生的交流中,魏老师有目的地总结一些规则,比如对“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对水的渴望”的分析。这节课从“感觉”入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生长趋势,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

窦桂梅老师《皇帝的新装》的现场教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的教育魅力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皇帝新装》是经典的童话,由传奇的窦桂梅老师来授课,让我们看到了经典故事的魅力的再显,感受经典课堂的魅力,闻到窦桂梅老师这朵玫瑰花的芬香。窦桂梅老师通过带领学生,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板块,展示了清华附小“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的教育理念。

在预学阶段,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在共学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中英文对比、角色扮演、为故事配乐配图片等形式共同研读文本;解决学生质疑在延学阶段,教师留给学生思考、辩论的空间,并向学生推荐延伸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期待走出课堂。课堂不时出现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掌声、笑声洋溢整个会场。

最后清华附小的胡兰老师向我们做了关于《清华附小1+X的构建与实践》,从她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清华附小的学生们的那种学习的幸福感是我们这边的学生远远不及的。

篇7:名师东南行观后感

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郑华凤

我有幸去福州钱塘小学参加首届“名师东南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研讨的主题是“着眼课堂实效,关注教法迁移,促进专业成长”。我们一共观摩了刘仁增、戴建荣、薛法根、盛新凤、闫学五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及讲座。

(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位名师的相关资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小语十大人物”。闫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2006年全国“十大读书人物”。盛新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小语十大人物”候选人,浙江省首届高访学者。戴建荣,全国知名青年教师,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小学教学》封面人物。刘仁增,福建著名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家。)

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的每堂课都是其智慧努力和精神探索的结晶。课课都是情”“文”并茂,激情与理性共舞。现在我就将自己此次听课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风格是语文的灵魂,没有风格的语文教师只能跪着教语文。这些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刘仁增老师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已形成“新、趣、活、实”的教学风格,他执教的《颐和园》课堂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实现读写迁移。课堂上,他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优美的景色,并体会作者移步换景、有序描写的写作方法。读写迁移的设计尤其巧妙,不是空泛地让学生去闭门造车,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课文中没有介绍的其它景点以及一些景点资料,学生有了这些材料,再运用上本节课上掌握的一些写作方法,写出来的小练笔质量颇高。

戴建荣老师的《雪》与《咏鹅》则让我们领略了上海男人的细腻与温情。简单的二年级古诗,他融入了雪的情怀、鹅的诗意,让人心醉神迷。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他的课,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尤其是朗读的指导,夸张却不造作的动作,加上动情的语言,让我们每个听课者

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我想,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该是多么幸福,多么开心啊!

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他上的《爱之链》则在如何引导学生读书上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情节、环境、细节是一篇小说的灵魂。薛老师的课堂,除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外,还让学生领略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情节之意外,情景之相生,形象之典型,都让学生留连忘返。这样的课堂,是朴素的,是高效的,是实在的。

盛新凤老师的课堂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她上的《读碑》充满了诗意的美。她的语言,清晰舒缓,娓娓动听,和风细雨般,如春风拂面。她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堪称一绝。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在老师动情的引导下,一遍遍地在读书,在思考,在感悟,在积累,从而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她的讲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诗意语文的不懈追求。和美语文的教学理念,伴随着她的课堂与讲座,如汩汩清泉流入与会者的心理。

闫学老师具有厚实的学识修养,她的教学特色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她的读写课《我的理想》,充分体现了她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殷实的写作功底。敢在大型研讨会上临时改变课题,并选择读写课,需要很大的勇气。读写课,和书声琅琅、精彩不断的阅读课相比,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何况是完全陌生的学生,一个老掉牙的话题。没想到,她竟然有办法让学生对一个沉闷的话题,产生了倾诉的欲望,拥有了书写的能力。不能不佩服她的内涵与素养,勇气和智慧。

二、努力把文本教厚

“朴实、扎实、厚实”是这几位名师课堂的共性。我着重谈谈这个“厚实”。“厚实”就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不断积累,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名师在上一堂课前首先是自己先读透文本,吃透文本所蕴涵的意思。然后再去深入地挖掘它所包含的更进一步的深层意思。通过资料的查询,课外补充与之相关的诗句,名言,传说等等。让学生在学到这一个文本的同时又知道了其他的知识,做到真正地厚文本。如:盛新凤老师上《读碑》这课前,委托好朋友亲自驾车几个小时到浙江九龙泉纪念碑摘抄碑文上所有英雄的名字,然后打印在电脑课件上,形象地诠释了“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并上网查阅许多有关这

些英雄们的事迹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这是一块厚重的碑”。戴建荣老师的《咏鹅》教学中引入丰子恺对鹅的描述及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人们对鹅的喜爱之情,最终让学生悟出:鹅,我心中的鸟,鸟心中的我。刘仁增老师的《颐和园》中的各种图片、资料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闫学老师的作文课《我的理想》以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有关理想的作品解读导入使学生明白:理想不一定都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

三、善于“煽情”

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该是善于“抒情”善于“煽情”的人。在名师教学活动中,他们想方设法地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盛新凤老师的语言是最善于煽情的。印象最深的是教学《读碑》中的三个带叠词形容烈士名字多的问句,她用自己的情感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直至熟读成诵。例:学生读,你读出了什么?老师读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分组读让这此起彼伏的感慨在大地回荡。(情感预热)这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你都记得谁?(讲英雄故事)这么多英雄,我们报得完吗?所以作者这样说——引读。每一个名字,都曾演绎过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汇聚起来,那一定是——引读。多少皮鞭多少枪弹多少棍棒刺刀,多少眼泪多少仇恨多少血的忠告!——引读(情感升温)但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理解“竟”字的含义)是啊,他竟想不到,他内心震撼、惊叹无比,所以他要不断地反问自己,读三个问句。这一连串叠词的叠加,喊出了他的震撼、喊出了他的惊叹、喊出了他的感慨万千!再读。这样的情感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和喷发!再齐读。(情感高潮)到这时,学生对这段话早已熟读成诵了。

戴建荣老师的肢体语言最煽情。在执教《雪》时,就巧妙地用手势、肢体来激情煽情。初读诗时学生的语调、节奏都比较平淡,教师加上动作手势、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耳目一新,原来古诗也可以读得这么好听!接着学生跟读、教师引读、配乐齐读,师生在教室里像雪花一样满场飞舞,激情飞扬,课堂气氛非常随性而富有诗意!当学生读到“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时,感情基调不对,语气中流露出的气势不够恢弘,教师用手势引导:“再高些!再大点!”在这样不断的激励下,学生反复练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最终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

此外,音乐是最能煽动人的情感的,在名师的课堂里,老师们在课文的朗读中大都巧妙地配上了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使课堂更加富有诗意。

篇8: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名师之名,名在课堂风格。名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从事初中英语教学20多年来,曹群老师一直孜孜以求,探索着英语教学的最佳路径。为了彰显英语学科内蕴的诗意,成就学生生命发展的诗意,她一直追求英语教学的诗意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英语诗意课堂,体现出双语融通、文化渗透、诗理共生、生命对话的特质。通过艺术解读文本、诗化教学设计、灵动教学环节、绽放活动诗性、变革学习方式、玩转教学手段、开放教学评价、锻造诗性魅力等路径,努力营造诗的课堂氛围,展现英语学科的诗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习得语言能力,涵养思维品质,放飞浪漫情怀,形成跨文化意识,完成学科素养的建构和诗性灵魂的养成。曹老师就是一位生命的牧者,将历史悠久的东西方文化在学生身上融合,适切体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诗意人生奠基。

名师之名,名在教学业绩。业内和社会在评价老师时,有个不约而同的倾向:看他的教学成绩。在这方面,曹群老师教学效果堪称一流。“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她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英语学习充满期待,学科素养发展全面。身为特级教师,她率先垂范,常常站在毕业班的岗位上。她放低身段,总是和同轨英语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她那骄人的中考成绩总是让人信服。历年中考,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整个年级乃至通州区都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在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前后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名师之名,名在教研相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曹群热爱教育,研究教学。这种研究,不是关在办公室里玩概念,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优化教育教学而研究。我们看她先后所主持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有效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语境化’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基于知识激活的初中英语‘三维’语法教学实践研究”“指向于润泽童心的诗意英语课堂研究”……每一项都源于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一名初中的英语学科老师,能在省级报刊发表几十篇文章,能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谈何容易!曹老师的研究,全部基于教学一线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又不断优化着她的教学实践,让她的教育思想渐趋先进,教学技法渐趋完美,教学业绩渐趋优异。将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源于实践,研究升华实践,教研相生,这是一线老师投身教研的最佳路径。

名师之名,名在示范引领。在金郊初中英语组,曹群自然是领军人物,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她不以名师自居,真诚地带动着全组老师踏踏实实地做好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份“学教案”,每一堂研究课,每一次阶段检测,每一次展示活动,她都和同伴们做得津津有味,开开心心,让所有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她带的英语教研组是“南通市优秀教研组”,是南通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是省初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她组建了“曹群名师工作室”,吸收了本校、全区乃至南通市内的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大家共同享受英语,研讨教学,开发课程,让“英语诗意课堂”的理念在广大骨干教师中传播。金郊初中是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和专家组组长,她精心策划和组织基地活动,努力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渐次开发英语教学“产品”,引领初中英语教学,使南通初中英语的学科建设风生水起,成为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

名师之名,名在人格建树。凡是和曹群有过接触的人,都十分欣赏她的人品。她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位老师,只谋事,不谋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他人洋溢关爱。她是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可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以“好事者”的姿态,充满教育的激情,忙碌着学校常规的优化和品位的提升。她连续任教毕业年级,引领着英语学科,可她关注的不只是本学科,同时准确把控着毕业班的复习节奏,也关注着各年级的教学实情。她是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的培养对象,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殚精竭虑,可她对自己的同行、对青年教师成长、对学术旅途的同伴更是一腔热血,给予着最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聚拢了更多相似的人,她的团队中走出了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多名英语骨干力量。

都说名师有个性,曹群老师的个性就是以激情和热情对待工作和他人。和她熟悉的人不叫她曹老师,叫她“曹宝”,这其实是对曹群老师人格的生动概括: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在同行同伴心中,在学校和行业当中,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大宝贝。眼下,人们在热议真专家、假专家,真名师、假名师,无疑,曹群是真专家、真名师。我们的教育是多么需要像曹群老师这样的真名师、这样的宝贝啊!

篇9: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才真正看完了这部《马云与80、90后面对面》视频。看完之后,在某些问题上马云精辟和淳朴的回答让人忽然感觉豁然开朗,感觉前方的道路又宽阔和明朗了许多,身体中仿佛又重新注入一股新的动力与对生活的激情。

在看这部视频之前,我还以为马云会讲一些关于创业之类的事,感觉没多大意思,后来看了之后才知道,其实他讲的并不然,他讲的更多的是怎样对待人生和对生活的态度。在马云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来自各地同学的问题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其实成功并不需要什么诀窍,只要心态摆好,抓住每一个机会,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条件都具备之后,成功自然就会接踵而至。

马云对于这样的一个问答深深地打动了我。“请问您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 马云:“我忘了。”是的,我们就应该忘记我们所经历的痛苦。把痛苦当作一种经历对待,就会把痛苦转化为快乐。对于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我们不能把只它当成一种痛苦的事对待。如果感觉学习是痛苦的,那学得还有什么意思呢?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生存发展做基础的,是一件非常重要有意义重大的事。所以,对待学习,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将自己的激情投入进去,你才会感受到学习给你带来的快乐。拥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才会变得如此充实。马云说,我是坐在马桶上、冲着淋浴、晚上做梦的时候也是想的工作的事,但是我得到的是快乐。这正是体现了他对工作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工作成为了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他并不会

觉得工作是一种痛苦。相反,工作带给他的是更多的快乐。

“80后、90后有权利抱怨,但是你们没有资格抱怨,我们这代人有资格抱怨,但我们没有权利抱怨。”这句话他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反复说过好几遍,他讲述了人在不同年龄段权利与资格之间的关系。毛主席说过,我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所以世界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可以有权力去抱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不公平;但同时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尚未经历过世俗的洗礼,不识人间烟火,对于社会没有任何经验与资历,所以说我们并没有资格抱怨一切。人一生下来就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的!比如说,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比尔盖茨的儿女,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农民子弟。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世间有一个东西是绝对的公平的。那就是时间!比尔盖茨一天是二十四小时,而平凡的我们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时,每一个人一生的日子也就是三万六千多天,而你是怎么去利用你的时间。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话就必须要有兔子一样的速度乌龟一样的耐心。永不言弃才是最重要的准则。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但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应该学会停下来好好思考,切忌不能死脑筋一条路走到黑。

还有作为一个创业人而言,我们要知道自己并不是为了今天而创业,只有我们为了将来我们的事业,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你一辈子就三万六千天的旅程,到这个世界不是做事业的,不是来成就宏图大业的,你是来生活的。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事业和家庭是很难兼顾的,当你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就得明白家庭与事业间的矛盾。

只有尽量的去把事业和家庭慢慢融合,从事业和家庭中寻找快乐。同时,人更要要乐观的看待一切。一切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不能因为看到的都是黑暗的一面而忽略了光明的存在。将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去想。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在我看来,马云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他并不会因为自己长相的不足而感到羞愧。他很坦诚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因为他认为没有人是完美的,社会不可能完美,因为社会是由所有不完美的人组成在一起的,你的职责就是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有一点理想。他一直就是这个心态,所以他会成功。

篇10:名师面对面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为“中国之治”写下生动注脚。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人民情怀厚植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彰显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智慧和磅礴动力。

怎样不断做大收入“蛋糕”、更公平地分配“蛋糕”?如何应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各项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中,是我们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的信心之本、动力之源。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使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工作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作业翻译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直播2022年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