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爱情没有名字

2024-04-27

这爱情没有名字(精选6篇)

篇1:这爱情没有名字

“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燕妮!”

爱情,男女间最奇妙、最美好、最神聖的情感。无论男女,谈论她,心里暖暖的,很温馨。

爱情诞生了生命,延续了人类社会。爱情,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罗米欧与朱丽叶》,欧州文艺舞台奏响的爱情乐曲,伴着掌声和眼泪,在西方人心里飞旋……

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就把我国优秀的传统爱情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推上世界政治舞台,睿智地取名《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该剧迷醉了西方观众,倾倒多国外交家。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折服外国政要。一部优秀的爱情剧,胜过十场精彩的外交演讲。

爱情,世界文明史上绽放的一朵芳香四溢的不败鲜花。

纪念马克思,我们颂扬他的伟大思想,讴歌他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要放声歌唱马克思、燕妮闪耀共产主义光辉的伟大爱情!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莱茵河畔一个律师家庭。1814年2月14日,燕妮出身在风光旖旎的特里尔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马克思、燕妮两家相距仅仅几分钟路程。他俩一起欣赏特里尔城美丽的风光度过童年,一同拍打莱茵河跳跃的浪花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马克思聪敏好学,才华横溢。他17岁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燕妮喜欢马克思飞扬的文采,欣赏文中字里行间闪烁的思想光辉。马克思得到了燕妮的青睐,赢得了少女的芳心。

燕妮出身名门贵族的小姐,优雅高贵的气质,是特里尔城公认的第一美女,上流社会舞会的“皇后”。马克思爱恋燕妮的美丽,喜欢燕妮的温柔善良,更欣赏燕妮脱俗而又美好的思想。青年马克思热情奔放,倾情送爱。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大一学生马克思回到特里尔城,急切地向自己朝思暮想的姑娘燕妮求婚。面对仰慕已久的情人伸出的双臂,燕妮激情地投入到马克思的怀抱。俩人私订终身。

1836年4月,马克思转赴离特里尔城更远的柏林大学主攻哲学。远离自己“无限美好的燕妮”,马克思挥毫写诗,抒发自己对未婚妻燕妮的热切思念:

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温柔的风送来了燕妮的名字,好像给我捎来了幸福的讯息,我将永远讴歌它

让人们知悉,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燕妮!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写了三本爱情诗献给燕妮。住在特里尔城的燕妮,激情地挥笔,以莱茵河水为墨,写诗传递自己对马克思的爱意:

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

燕妮坚守自己的爱情,她毫不妥协地同几个极力反对她婚姻的贵族亲戚作坚决的斗争,把爱情的旗帜高高地插在障碍物上。

马克思、燕妮从私订终身到结合,相距七年。这七年中,俩人只有过几次短暂的相聚。多数时间是分住两地,彼此只能用思念和书信陪伴对方。人的思想要经受岁月风浪的历炼,人的感情要遭遇时代风雨的冲刷。

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就读时,他的“哲学高过神学”的主张,曾触怒校方。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该校“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封建统治,渴望民主政治。马克思加入了该组织,并积极参与活动。这些都得到了燕妮的赞同。燕妮在信中说:我甚至想象,如果你失去了右手,我便可以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人,那时,我便能记录下你全部可爱的绝妙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对你有用的人。

1842年,马克思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任职《莱茵报》主编。这期间,普鲁士发生了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文章,严厉抨击普鲁土政府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审议”,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农民的利益。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气愤,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失业了。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马克思更看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更强化了马克思反对强权独裁的造反精神。1843年6月,马克思回到心爱的燕妮身边,准备投入新的战斗。为爱苦苦守望了七年的燕妮,激情地投进马克思的怀抱,热烈地亲吻自己的最爱,把心中的爱输送进马克思的血液里。燕妮、马克思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马克思、燕妮的结合,不仅是人世间男女情爱的归宿,更是俩人理想、精神、价值观的高度融合。

1843年9月,《莱茵报》复刊。马克思在该报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文章,引起沙皇不满,向普鲁士提出强烈抗议。普鲁士国王下令查禁《莱茵报》,并驱逐马克思出国。1843年秋,燕妮和马克思结婚仅四个月,夫妻俩就被迫流亡到法国,拉开了俩人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这对出身豪门贵族的燕妮是多么严酷啊!但燕妮已把自己与马克思融为一体,坦然面对眼前的艰辛……

马克思在流亡国外期间,刻苦地日以继夜地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亲身参加、指导实际革命斗争。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该同盟改组,将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原正义者同盟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手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公开发表。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开篇: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湼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全世界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其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联合起来,疯狂地迫害、围剿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燕妮,形影不离自己的丈夫,也必然难逃厄运。

1844年6月,普鲁士反动当局以“叛乱鼓动者”下令逮捕马克思,并要求法国政府引渡马克思到普鲁士受审。马克思不得不决定退出普鲁士国籍。自27岁到65岁的38年时间里,马克思无国籍,自称“世界公民”。

1849年2月,马克思被以‘煽动叛乱’的罪名,在科伦陪审法庭受审。马克思在法庭上辩护:当国王实行反革命的时候。人民完全有权利用革命来回答它。

1848年3月3日傍晚,比利时国王签署命令,限马克思24小时内离开比利时,警察闯进马克思的住宅,拘留马克思18小时后,武装押送到法国边境。燕妮也被逮捕和拘留,并遭遇警察的粗暴对待。出身贵族的燕妮,没有丝毫畏惧,严厉斥责警察的恶行。

1849年7月,法国反动政府发出驱逐令,把马克思驱逐到莫尔比省。同年8月,再度下驱逐令,驱逐马克思出法国。临近产期的燕妮,带着三个孩子,随马克思流亡英国伦敦。

1871年6月,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英国资产阶级报刊疯狂攻击马克思,说巴黎起义是马克思从伦敦策动的,并散布虚假消息,说“马克思在荷兰被捕”,各种报纸还刊载说:“马克思已经逝世”。燕妮和马克思结婚仅四个月,就跟着自称“世界公民”的丈夫马克思流亡异国他乡,拖儿带女,居无定所,屡遭政治迫害。在经济生活上也陷入极端困境。马克思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其微薄的稿费收入。一家人常衣食无着落。马克思因无钱交房租,经常搬家;马克思因拖欠煤气费和水费,受到停水断气的威胁;马克思因付不起税款、拖欠债务、房租,受到房东的威胁,甚至被控告到法院,遭到法庭传讯。马克思甚至因无钱给孩子们买衣服和鞋子,致使孩子无法上学。

1850年3月底,流亡伦敦的燕妮给好友约瑟夫·魏德迈写信描述她当时的生活:

因为这里奶妈的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都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从出身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三个小时以上的。最近又剧烈地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这些疼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1852年2月27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

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只有三个儿女长大成人,另二女一子均因饥饿和疾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这对父母,特别是身为母亲的燕妮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但这对恩爱的伉俪,为共产主义信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把个人的痛苦、家庭的不幸全都置之不顾。也许有人会问,马克思出身富贵家庭,燕妮出身贵族,何以会遇到经济困扰?

1851年3月,马克思因经济拮据,曾写信向母亲求助,但遭到母亲拒绝。马克思也曾写信给在荷兰的亲戚求助,但没有得到答复。燕妮家及亲戚本就反对这门婚姻,就更是求助无门。马克思、燕妮叛逆了家庭,背叛了所属的资产阶级。这就是阶级、阶级斗争!

燕妮为支持马克思写作,维持家庭窘迫的生活,典当了陪嫁的银器和能作价的衣服。

燕妮除了料理家务,尽母亲和主妇的责任,为全家每天的生活操心。她还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手稿,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全靠燕妮整理,誉写清楚,再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联系出版,办理有关手续,处理难办的事务,必须写明的情况,这大多由燕妮操办。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身患重病,疼痛难忍,有时只能卧床向燕妮口述。燕妮说,这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马克思家生活困苦,燕妮仍尽力帮助了许多革命者。许多初见燕妮的人,都感觉她与众不同。一位德国工人领袖,在回忆录中说燕妮“非常有感召力,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

燕妮是马克思忠实的伴侣,坚实的后盾,是马克思坚强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伟大!燕妮伟大!两颗伟大的灵魂紧紧相拥。马克思、燕妮的黄昏恋,更加强烈,催人泪下。

1880年,66岁的燕妮不幸身患肝癌。为了不让马克思为她担忧,她以惊人的毅力,克制忍受巨大的疼痛。马克思日夜照料妻子,寸步不离左右。为了要爱妻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爱妻到法国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由于劳累、焦急和失眠,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

但马克思仍身不离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父母暮年的生活时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话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像是即将永别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的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

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

燕妮去世后二年另九个月十二天,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马克思、燕妮同葬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

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生前,没有对共产主义做具体的描述,他只是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生产力极大丰富,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如有人问,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这里,我用马克思《给燕妮》的诗的最后一句作答:

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燕妮!——汪启信写于2018年6月14日凌晨3时(作者:汪启信。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

篇2:这爱情没有名字

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它对于我,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在当今这功利化物质化的世界中免受虚华浮躁风气的熏染,本来我对于生命的的思考已日益稀缺,但周国平先生的这篇文章如同一剂良药,让我郑重思考着生命真正的含义。它阐述着生命的自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与哀伤。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也许这碰撞着很多人的内心,我见过无数的人为他们坎坷的命运而哀叹,包括我自己,而最终会明白这个道理也只有寥寥数人,或者明白却又无法承认,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吸引人。

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但又两件事是绝对公平的:出生和死亡。每个降于世上的人都是无名无姓的,赤裸裸地来,空荡荡地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犹如一张白纸。只在告知一个生命的降临,一个生命的死去,与姓与名都是无关的。生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而人们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悲哀只能说明他们是不同的生命。

本来无人告诉我生命其实没有名字,但是从释放生命的孤独以来我却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无名无份的。有位周国平的读者说过:“我一直心安理得地守望着这份无名的生命,直至它如月般陨落,如花般地凋落,如雪般地融化,如风般地消逝。”我想我也如他般静静地等待生命的消失,只是这过程中的风景却让我好生留恋······于是我便徘徊在这好长好长的一段路上,好慢好慢的一首曲中,好美好美的一次人生里······

生命,它们有着相同的名字却又都是独特的,所以我从来不认为我的生命是与别人相牵在一起的,我是一个孤寂的灵魂,只存在于自然中,像其他生命一样只在自然中花谢花开,在一片落叶中燃起我迷茫的记忆。生命亦是孤独的,所以名字也是孤独的,因为名字是生命创造的,但生命并没有带来什么,所以名字也是虚幻的,也就不存在孤独与不孤独之分了,所以它是没有名字的。

篇3:这爱情没有名字

邯郸,临淄这些大邑大约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繁华都市吧,邯郸的酷男美女是各地年轻人羡慕学习的对象。诸如邯郸学步等。

旅行在中原大地之上,这些带有沉重历史感的地方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我带向历史的深处。人类历史最开始的地方,并非像现当代史一般真切,它总是充满朦胧与神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的开端总是神话传说。人是历史的主角。人从何而来?

《圣经》里,上帝用七天造人。在我们的传说中,上古时的人类始祖女娲,在邯郸古中皇山上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她的神力赋予了这些泥人生命,邯郸的名字写在华夏历史的开篇,它是传说中人类起源的地方,而邯郸的神奇之处却远不止于此。许多历史巨变都是从邯郸开始的,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赢政生于邯郸,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的稚嫩婴儿,由邯郸出发,消灭诸侯,统一中国,建立不朽功勋,成为万世景仰的“千古一帝”。

邯郸无疑是个人才辈出的城市,无论文韬,抑或武略,皆济济然。他们中,有主张胡服骑射,并被尊为古代改革开放、变法图强先驱的赵武灵王;有统一半个中国,且能歌赋的一代枭雄曹操;有诸葛亮每以自比、与管仲齐名的大将乐毅;有对孔子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大儒学家荀子;有为《诗经》作注的毛苌;有以“白马非马”的唯心主义诡辩论而闻名的思想家公孙龙;有善于“自荐”的毛遂……此外,“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皆属邯郸;战国四大名将,邯郸占其二(李牧、廉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亦是邯郸人。

而且,邯郸还有两位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两大倾城美女(赵姬、罗敷)。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

赵姬作为秦始皇的母亲而闻名,母以子贵,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后;罗敷为汉乐府《陌上桑》的女主角,其坚贞不二、冰清玉洁的品性感动着后世来者。

而邯郸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另一个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和邯郸有关的成语多达3000余条,它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成语典故之都”;“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皆出自邯郸。

几乎每一个时代,邯郸都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包括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文化,曹魏时期的建安文化,北齐时期的石窟文化,此外还有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等,不同时间、地域、主题的文化交错呈现。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说法,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廓,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字加邑(阝),遂有邯郸。

篇4: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我记住您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年,我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文章,觉得您这个男人很不一样。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我说。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4个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不是人生中最令人感动的际遇吗?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篇5:没有名字的生命

又一次坐在这个长椅上,可是只有我一人。地上到处是羽毛球,不知是否有我曾经遗留下的。心好累,我至今未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是死了,什么都不用牵挂,不用选择那该有多好啊!看着那范仲淹的石像和那棵我叫不来名字的树,静静地屹立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我真羡慕它们。

鸟儿在树上静静地唱着,树叶静静地飘舞着,它们至少是快乐的,可我呢?或是我不该埋怨什么,父母给予我的已经很多了。辛辛苦苦的劳作着,为了我这不争气的儿子。可他们是否明白,我也是个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或是他们说的是对的,可让我完成自己的选择,如果真的没有用,至少我会输的心服口服。我知道你怕我将来会后悔,可你明白吗?人哪有没有后悔的事情我真的想哭,可我。如今我只好独自一个人坐在这儿,想着过去,现在,让那些不明白,明白的;快乐,不快乐的。在脑海中翻滚。

篇6:第三课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的阅读方法。

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

2.难点:对生命本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周国平的资料,选读周国平

2.两篇散文。教师推荐《自我二重奏》《人与永恒》《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安静》《丰富的安静》等散文。

3.你对周国平和他的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生

1.课前查阅周国平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

2.交流读书心得,初步形成对周国平散文的基本认识。

二、设疑导学 形成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试着提炼两个问题概括文章的内容。

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参考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2.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本色日渐消失,生命感觉日趋麻木?3.怎样才能做到生命之间以本色相对?等等。)学生1. 默读课文

2.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提炼问题。

3. 课堂交流所提炼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之所以提炼这两个问题的理由

三、深入研读,探讨文本精义

1.你认为“年轻女孩的来信”中,哪些语言最能引起心灵的“温暖的感动”?为什么?

2.对文中的“安静”“静静”,你是怎样理解的?

在学生阐发对“安静”的理解后,教师结合周国平的其他文本如《丰富的安静》等进行深入阐发。

学生

1.学生默读或朗读“年轻女孩”的来信。

2.圈划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

3.交流阅读体验和对具体语句的品读体会。

学生谈对“安静”的理解。(宁静淡泊、远离浮华喧嚣,追求心灵的安适和精神的丰富。„„)

老师:1.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的“名字”一词,在文中有双关含义,你能说说它的具体意思吗?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谈谈你对“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一句的理解。

学生1. 学生阅读第十段,圈划出与“名字”相关的文本信息。(称谓;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伦常、习惯等)

2.老师1. 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谈理解,说感悟。提问: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

2.引入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描述周国平对妞妞的至深父爱。提问:周国平对妞妞的爱,除了源自父爱的本能之外,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种生命理解的认识。

3. 提问:你认为生活中哪些现象和行为同样体现了“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人间之爱的至深源泉”之精义?

学生1. 阅读第十一段,圈划出具体界定生命特性的词语。(普通而又独特,无名无姓却可歌可泣,偶然降生又必然死去)

2.结合文本,谈一谈周国平对妞妞之爱的人性深度。

3.学生谈生活中的爱的表现。(如“2005感动中国”中哥哥洪占辉、歌手丛

飞的故事,捐献造血干细胞,甚至小至公交车上的主动让座等等。)

四、拓展总结 形成深层理解

1.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够远离名声地位财产等外在功利的侵扰,使生命返璞归真、还原本色、留住纯真?

2.引入《丰富的安静》中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精神丰富的人,才能够保持生命的纯真。

学生 1.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2.思考、讨论并交流对问题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读《真情无言》有感下一篇: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