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2024-04-29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共9篇)

篇1: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人与人大概就像两条不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交点一过,就各奔东西了。那么,两条平行线呢?它们会不会留下未相交的一辈子的遗憾?

——题记

风忧郁了,只因人离开了,她心里系有千千结,一时间解也解不开,心都已经麻木了,那种无法形容的失落与这收获的初秋形成了一种惨白的对比,他走得那么遥远,以致于她想落泪的冲动都因无泪而被厄制了。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宁可7月31日那天中午晚一些放学,这样,她就可以避开他那难懂的.目光,可以不静静地与他的目光相交,但是她在那一天的确那么做了,因为她想不到这是和他最后一次相视,未擦肩就过去了,他们之间的单纯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她没能克制自己,因为她想不到。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绝对不会在6月30日那天用石头打他的脚,这样也不至于让他疼半个月,也不至于让他带着伤离开这里,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想不到后来这一下打到了自己的心里,她想不到有那么严重。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是不会在6月27日那天冒昧地给他打电话,没有礼貌地说话,用近似于责备地口吻质问他,更不会对着他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想不到她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坚决不会在6月15日那天下午上街,不会在那一天坐车,因为她和他在那辆车上巧合性地相遇了,他的眼睛淡淡的蓝色,有如一片未知的领域、一片不懂,她极力想遗忘,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相信了命运,相信了缘份,她想不到,曾经被自己、被上苍否定过的假如,现在变成了自己的愿望。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就不会那么注意他,那么渴望在课间与他相遇,就不会在他被开出来之后三心二意地听课,就不会有使她心动的无数次的相视。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就不会在20xx年的5月18日拿错了书,就不会在门口遇见他,就不会再向他借书,也就不会再有以上那么多的悔恨与苦恼,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只因为她没想到这会给自己惹来那么多烦恼……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仍然还会在8月12日那天快乐,仍然还会嘲笑那灰蒙蒙的天空,仍然还会在路过没有歌声的车站时凝视着空荡荡的月台,仍然还会在远处听到宣告他离开的汽笛声,她仍然不会流泪,只因为她想到了,所以更加坦然。

后来的后来,树叶黄了、飘了、落了、归根了,枯黄的树叶中似乎有一点点红,让人感伤,一抬眼睛、能看到的天,就像她一低头就能看透的心一样单调,每一片落叶都记载着它曾经拥有的绿,记载着夏日里一个无知女孩生活的补白,记载着那有如他喜欢的suoop的笑一般的忧伤的生活。

收获的季节一无所获,回味的时段索然无味,虽在同一平面的两条平行线,只因在不同的世界,所以无法相交,所以就不该留下遗憾。

 

篇2: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本次作文题目为“意外”,就是要同学们留心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用笔去记录下来,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在生活中的关注与思考。写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写了这么久,学生有没有进步呢?他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出不同的自我感悟吗?从现在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即使是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最发人深省的一件事》能够做到流畅地去表达和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到中心突出,主题明确的也是少之又少。“意外”这是一个极易引起学生在生活中的关注和思考的题目,现在的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现在的学生生活中交织着幸福、快乐、惊喜、意外、黯然、伤心„„正是有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的多彩:这次作文需要我们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写出从这次意外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完成了写作训练。

不过在写作的题材的广泛性上,教师可适时地做一些引导,当学生思维过于局限之时,教师可补充一些思路。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写什么,让他们做到有米可炊。

至于怎么写,教师可根据班上同学的具体程度选择训练重点:或如何处理详略、或如何叙述一件事,如何突出意外,我这篇文章能不能让读者感到意外、以及该如何选择新颖的写作形式。重要的是,本次训练只解决一个问题,切口要小,目的要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围绕主题,选择真实、准确、生动的资料。2.用生活中的细节去突出意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渲染气氛

(往常一向穿着朴素、自然的老师今天竟穿了一身色彩鲜艳、样式前卫的时装来到学校,同学们发出小声的惊叫,对老师也投来惊讶的眼神„„)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命运交响曲,有人说生活是爱迪生在重重挫折中那屹立不倒的勇气和决心,而我则认为生活是雨后那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所交织成的七色彩虹,那七种灿烂的颜色则是象征着生活中的热情、不屈、黯然、活力、失落和意外。意外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意外,生活会缺少色彩。一次经过努力后的意外成功,可以让你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的存在”;一次意外的中国射击的金牌,可以让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一次意外的落水,让我们与金牌擦肩而过,它让我知道“在事情还没有结束时,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个奇妙的“意外”呢?你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意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境遇你有过吗?如果有,就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谈一谈„„ 生l:我一直认为当今社会上拾金不昧的人是早已濒临灭绝的,那次我的钱包掉了,里面有我妈妈的银行存折和一些现金,本以为是不可能再找回的,后来竟有人按照钱包里的地址找到我,并将钱包还给我,他的行为让我感到很意外,并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拾金不昧的人。生2:众所周知周杰伦、s.h.e都支持台独,但在祖国大陆,仍有许多人支持他们、喜欢他们,这让我很意外。

生3:我的体育成绩一向不好,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为此我感到非常自卑。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跑步,终于在一次体育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23名的好成绩,这次意外的进步让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师:大家所说的意外。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在去年暑假里,同学都在关注奥运的盛况,那么在奥运期间,有没有让你激动的意外呢,谈一谈?(当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生4:当我国110米跨栏选手刘翔在这项一直由外国人保持着冠军记录的运动中,“意外”地夺得了冠军,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二、讲述故事创设情节 师:我来说说我的意外吧!(教师讲述当年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的故事,配上轻音乐。)当年,老师的父亲与母亲生活原本幸福美满,后来诊断出父亲有绝症之后,母亲仍旧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但父亲对她又打又骂,母亲只能默默流泪。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新爸爸对我很好,他马上取代了父亲在我心中的位置。有一次我翻出一篇文章看过之后才明白,父亲之所以那样对母亲是为了让母亲对他死心,在他死后,能找到另一个好归宿,这是多么的意外呀!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默地想一想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意外的事,思考一下应用什么样的笔法来描写这件事,又该怎样表达出这件事的意外。

三、互相交流拓展思路

师:请大家在组内讲述大家心中最意外的那件事,大家对每个人的叙述都要做出点评:①选材是否较好,能否为中心服务。②讲述是否清楚,能否让读者感到意外。同时在点评别人的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将自己的思路整理得更加完善。

(由每组推荐3名同学口述一遍自己的写作思路,由全班同学点评,由教师最后做点评。)

四、思路成文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将思路成文。【教学后记】

篇3: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精选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俗语说的好,每个民族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台州也一样,今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台州的风味小吃吧!麻 糍

麻糍在台州,提起来是没有人不知道的。麻糍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做法也十分简单,只要把糯米粉和水压成饼,在卷起来,放入油中轻轻的炸一下,就可以了,这种东西吃起来十分香软,很可口。麦饼筒

麦饼筒又成“食饼筒”,是我们台州的一件大特产,别的地方都没有。着是用麦粉做成圆饼,再把已经烧好了的鸡蛋,炒面,瘦肉,豆芽等菜放入并重,抱起来,做成筒子状,这种东西看起来乱,但是吃起来却十分美味,没有一点乱的感觉。糟 羹

糟羹,又名菜羹,我们都叫“山粉糊”,是在元宵节时享用的美味食品,分有甜咸两种味道,这时用番薯粉做成的,甜的则是在里面加入汤圆,黄豆等多种东西,咸的则加入菜之类的,两种味道吃起来都很爽口,很好吃。漾 糕

漾糕,是一种夏令美食,用米浆粉和小麦浆粉调起来做成的,方形这种东西很好吃,颜色是白的,上面撒着少许芝麻,白配黑,颜色好看极了,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块。冬至圆

冬至圆很好吃,也有甜咸两味,也分大小,大的一般都是实心的,外面则是用黄豆粉或红糖粉包起来,小的是空心的,里面夹着豆腐干等,是冬至节的必备美食。

篇4: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1  故    乡

【教学构想】

《故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一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确,“故乡”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我”回故乡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由此导人课文。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在感情上缩短与小说内容的年代距离,然后逐渐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检查预习

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解决生字难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全面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提前“预热”课文的情况,由于本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感受,因此,这一环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我”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记忆中的故乡: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寂。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变化巨大,“我”对自己的这次故乡之行深感“悲哀”,“我”的心情不禁悲凉起来。

(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也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细读课文,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紫色的圆脸

昔日  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今日   破毡帽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滔滔不绝,无所不谈。

今日:称“我”为“老爷”,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天真活泼、热情、富有朝气。

今日:像石像,像木头人。

④性格的变化: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小英雄变为一个麻木迟钝的木偶人。

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今日: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语言:尖叫,贵人眼高

动作:讨东西,塞手套,造谣

性格变化:由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变为一个自私、泼悍、尖刻、爱贪小便宜的庸俗小市民。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五、小结本课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联系时代背景及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命运变化的根源。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人物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畅所欲言,体悟人物典型意义

作者刻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意义何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

1.反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3.揭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4.反映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5.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品味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品读文章77_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进一步理解本小说的内涵。)

四、自主质疑,合作解疑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合作解疑。

如:作者已经重点刻匦了闰土的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呢?

讨论明确:

一是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二是以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用此说明中国农村破产的广泛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由于本课较长,学生的问题可能较多,故设置这一环节。同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封

篇5: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3、社戏

【教学构想】

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老师能否找到一种办法来唤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活力呢?于是我考虑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思维,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样才能理解材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学生的个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3.语言的品味,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景色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人性美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音乐停止)

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富有诗意般语言的导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可迅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分四人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l:围绕课题,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全文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生2:从事情的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师:归纳得非常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1:文中写“消夏”。

生2:扫墓完毕之后。

生3:罗汉豆成熟。

生4:两岸的豆麦。

师:那么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季节?

生齐答:春末夏初。

师:本文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l: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鱼放牛、六一公公送豆。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l: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紧密联系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应理清脉络,分清主次,培养学习的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筛选信息,这很重要,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三、细读课文,情感共鸣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每读一段,就以四人小组谈谈自己是否有过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记录。然后代表发言,(先让学生简要说说文中作者的童年趣事,再谈自己的体验。)

生l:我回老家时,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不再逼我写作业看书,是真正的放假。

生2: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们去钓鱼,如果我钓不到,他们总要把鱼分一部分给我,还把自家地里的香瓜、西瓜偷偷摘给我吃,我觉得他们像阿发一样,对我很友好。

生3:农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我很胆小,他们常笑话我.有时还故意逗我。

生4:我小时候向人家要东西,得不到满足时,就一哭二闹三不吃饭,最后父母无奈只好答应我。

生5:乡村的夜色里水气很大,带着潮湿的味道很清爽。

生6:看一些看不懂的不感兴趣的电影或戏曲时,往往不是睡觉,就是买很多零食吃。

生7:我们家对门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时出差,她就让我去她家吃饭,好几次,我父母送东西给她,她都不要,我觉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颗慈爱的心。

师:同学们,听到你们的体验,我知道,你们已穿越了百年的时空隧道,走近了鲁迅,和鲁迅一起交流大家共同的童年体验,一起欢乐,一起留恋,一起陶醉,一起遐想。心灵在碰撞,感情在共鸣,文章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激起我们这么多情感体验呢?

生l:鲁迅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我似乎回到了童年,写得好。

生2:我认为本文的语言很优美。

生3:我认为本文的

篇6: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第八单元说明 英雄品质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围绕“英雄品质” 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体分别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记叙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替人类把天补上。民间传说故事《木兰从军》中的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立下大功。现代英雄故事《军神》刘伯承为保持清醒的大脑拒绝使用麻醉剂动手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单元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女娲、花木兰、刘伯承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古诗《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希望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插图中的灯笼、鞭炮、桃符以及欢乐的人群无不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气氛。

“语文乐园” 基础部分安排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准确认读成语;二类是辨析近义词;三类是积累名言;四类是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在“探究与发现”中,通过“读书卡”的形式,探究发现读书卡中的内容与本单元的话题相关。口语交际围绕话题,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大胆、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学会坚强。习作以“我尊敬的人”为题让学生写清人物的外貌、言行,以及从中获得的收益,鼓励学生习作之后主动交流和修改。“综合性学习”是“调查社会用字”,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改正书写不规范的字或错别字,引导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学会34个字,会认24个字。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积累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情变化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5、学习制作读书卡,进一步学习写人的方法。

6、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第22课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写人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点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3)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虽然理解词语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品词析句的水平,而这种能力非一日之功,正是来自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在孩子的学习初期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提高不成问题,更会使他们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人生道路。]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点评:学生边读课文边想,初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自主阅读的结果,然后再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整理和有感情蓝读,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五、总结全文

1、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文,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象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保护者得来不易的美好环境呢?

[点评:简单的说话练习,既能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最后,又把学生引向课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良好基础。]

3、阅读课外神话故事。板书:

作业设计:

第23课

木兰从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会认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4、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

二、复习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她()、(),在前线

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精讲课文: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女英雄花木兰吧!让我们随着课文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学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

“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还觉得花木兰是一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

A、自由读。B、指名读。

师: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木兰依然决定替父从军。其中又经过不少的曲折,她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

(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锻炼思维能力)

A、小组交流B、指名说

学习第三自然段;花木兰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动词很多。)

B、老师认为这个“渡”字用得非常好,谁来说“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C、生:过。

D、师:哦,那么过马路能不能说渡马路呢?

E、生|:不能渡是用船渡过水。

F、师:是吗?假如我们这样„„(作泅水的姿势)

G、生:噢,我懂了,从里过叫渡,像,渡水。解放军横渡长江。还有什么“渡”

生:渡船、渡口、摆渡、过渡、飞渡。

H、师:(微笑着点头)还真不少呢!因为是水里过。所以“渡”是左边是三点水,知道了吗?

师: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太值得大家学习了。请大家来夸夸她。(自由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过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热爱祖国,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C、配乐诵读。

(评: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学习第四段花木兰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读第四段

师:指导读(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A、自由读B、男女生分读

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老师边总结边整理边板书。)

(评:让学生大胆放手,自学自悟,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来设计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四、指导背诵:

你们愿意赞一赞这位女英雄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

B、指名背 板书:

作业设计:

第24课

军神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字,会认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和遇事从容镇静的品质,及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4、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 刘 龄 匪 拒 醉 剂 施 哼 晕 勉 堪 承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板书:

作业设计:

古诗

元日

教材简解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本诗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自由背诵熟悉的古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解题:

1.(播放课件:迎新春)这是什么时候?

2.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3.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题:“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齐读课题

5.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过年诗。不过,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6.交流。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

三、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1.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 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曈”、“符”的读音。)齐读生字。

3.名读古诗,评议。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二)品读古诗:

1.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2.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3.流,相机出示词语:

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4.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总结引导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个

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5.流。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

6.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理解:爆竹、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

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读。

7.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理解:曈曈日、新桃、旧符

同学们请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8.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9.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10.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11.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还能感受到什么?(除旧布新,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12.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背诵迁移

1.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指名背、齐背)

2.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

3.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看着屏幕读一读?

4.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首诗,想让你们也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读懂它?好吗?小组合作。

(1)出示《江雪》,运用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学习。

(2)交流汇报,齐背古诗。

5.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两首诗,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同学们以后学古诗就照老师的方法试试,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更好。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成语。

2、辨析近义词。

3、积累名言。

4、自主阅读成语故事。

5、学习制作读书卡,了解制作读书卡的好处。

6、围绕“我不向困难低头”这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7、习作:我尊敬的人

8、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1)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读成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3、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和区别多音字。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认读情况。

二、读一读(2)

1、自由读词语,了解每组词的意思,并思考每组词的规律。

2、同桌对比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组词语各说一句话。

5、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

2、指名读名言,说说你读了这则名言受到的启示。

3、指导学生描红,注意标点符号。

4、评价练写情况。

5、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6、练习并检查背诵名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

思考: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同桌之间互相讲讲这个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默读书卡中的内容。

思考:“文章”栏和“内容”栏有什么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我发现了——

3、全班交流

4、鼓励学生学做读书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口语交际。

1、默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

2、和同桌交流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3、和同桌就“我不向困难低头”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4、小组内交流、演示。

5、全班交流、演示。

6、拓展:背一背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小结。

第三、四课时习作八我尊敬的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这次作文的要求是: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你要写的人物执着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他的其他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根据作文提示,可以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以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以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感受所写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3、练习修改作文。

课前准备

1.选择和你一起学习、生活的亲友、伙伴或熟悉的人,了解他们身上的好思想、好品质。

2.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事例。

教学要点

1.学习教材,明确习作要求。

2.了解生活中值得尊敬的人和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

3.确定所写的人物和他(她)的事例。

4.编列习作提纲,拟写初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出示题目:我尊敬的人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题目,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尊敬的人》这道作文题的写作对象是(),写作的范围是(),写作的重点是()。

你准备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讨论:怎样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指导:“尊”,敬重,“尊敬”是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怎样的人值得尊敬?同学们说的对,要注意,一般是指那些品德高尚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才值得尊敬。而比自己小的虽有值得学习的方面,也不能说成是尊敬的人。

3.指导学习“习作要求”(课件)

想想:这句话具体说些什么要求(要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要写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三、组织交流,拓宽思路。

1.按下面要求,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习作素材:

(1)你选择写谁?

(2)有什么感人的事?

(3)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品质?

2.各小组自由参与全班交流,并按照习作要求,组织评议

四、编列提纲,拟写初稿。

1.学习“参考片断”《好阿姨》。

(1)学生按下面思考题自学:

①《好阿姨》一文,写了()事情,感受到阿姨有()的思想品质。

②划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对表现阿姨思想品质起了什么作用?

③按下面要求列提纲:

起因:(片断中略去)(略写)

经过:()。(详写)

结果:()。(略写)

(2)组织交流、检查。

(3)小结《好阿姨》片断写得好:①让我们感受到阿姨助人为乐的品质。②用素不相识的阿姨背“我”到医院看病,然后又背着“我”回家的具体事例反映阿姨的品质。②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把事例写具体。

2.照上面方法,给自己准备写的作文编提纲。

(1)学生编制提纲,教师巡视指导,辅优补差。

(2)反馈交流。指名读提纲,评议所选的事能否围绕一个中心反映人物一个方面的品质。

(3)学生修改提纲。

3.按提纲拟写初稿。

一、拟写初稿,突出重点。

二、交流评议,自改作文。

篇7: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三.诵读和感受 配乐(埙)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分别叫三个同学给以点评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补充语流音变知识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篇8: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口语交际热点

【教学构想】。

本口语交际课次以访谈训练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访谈这种口语交际形式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带有较大的随机性、非预见性,它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其课程内容主要应是“形成性”的,如果让学生在完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做访谈节目,节目做得滑稽肤浅、不伦不类。没有比照性、借鉴性、观摩性,学生的自信心会被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没有成就感,课堂实效性降低,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如果教师课前指导过多,那么课堂就成了作秀场,表演成分过浓,课堂争议点、探究点缺失,教师的指导性不能有效发挥,一旦学生在课外进行访谈实践活动,还是会陷入盲目随意无技巧性的僵局。所以课前应布置学生从报刊、书籍、电视、互联网上查找一些访谈资料,了解访谈这种口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再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能力选定两到三个中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小组编拟访谈提纲,然后教师从反馈上来的话题中选定几个作为课堂需要。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加强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利用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明白语文课堂不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唯一阵地;二,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学习,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学习。教师的课前指导应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前提下,引导他们选定有一定探讨价值的话题,不是将学生的课前探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对所确定的话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作好认知方面的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整理一些影响较大的访谈节目中的音像、文字资料,课上让学生鉴赏典范的访谈实例,评价不成功的访谈个案,师生共同探究了解访谈的必要知识、方法和技巧,然后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尝试表演,师生合作点评,再次明确访谈的技巧与方法,再合作再表演,形成三到四个轮回,层层推进,步步深人,掀起学习的.高潮,整个过程力求在师生、图像、文字、资料之间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关系,创设一种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展示舞台,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通过鉴赏典范的访谈实例,师生共同探究访谈的必要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访谈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尝试如何进行访谈。

2.过程与方法。

准备音像、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尝试的兴趣,形成师生、音象、资料等元素的多维互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感受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正确评价自己,促进自己对话题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访谈实践活动,因为学生只有在访谈的交际活动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情境意识、角色意识。通过观察、倾听、理解、思考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转换交际策略,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难点:明确访谈的一些必要知识、方法与技巧,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访谈活动的经验,只是作为旁观者倾听、观看过,看花容易绣花难,只有亲自去尝试体验,才能有所领悟,所以这里应让学生先试演,让他们评价分析归纳,明确访谈的方法和技巧,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模拟表演,再评析,逐层推进,深入掌握访谈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背景画面(轻音乐)。

师导人: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访谈这种口语交际形式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我们也非常喜欢观看一些精彩的访谈节目,比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成长在线》等等,主持人的翩翩风度、嘉宾幽默机智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由衷地感到钦佩和羡慕,甚至还萌发了当主持人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也来举办一期《成长在线》的访谈节目,也来过把主持瘾,过把嘉宾瘾吧!大家有没有兴趣?

(导语开门见山举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访谈节目,多媒体相应地配上朱军、崔永元等名主持人的访谈片断,利用其形象性、可视性特点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_一种良好的情境氛围,引导他们展开回忆和联想,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

生:有(声音响亮)。

师:点击多媒体展示课题:《成长在线》(访谈――口语交际)

师:在举办访谈节目前,让我们先来观摩名主持人、名嘉宾的做法吧,请看大屏幕,这是《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采访阳光男孩陆毅的一段资料,大家先看图片,陆毅正在接受颁奖,背景是他主演的影视作品的剧照,请两位同学扮演朱军和陆毅,读一下这段对话(点击多媒体展示《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采访陆毅的图像、文字资料)。

(让学生感受经典的访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模拟,初步感知访谈节目的程式、方法及技巧。)

(学生积极举手)

师:请姜文君、卢毅两位同学扮演进行访谈对话。

师:刚才卢毅同学将“角ju6色”一词读成“jiao色”了,姜文君同学语气神态显得不够亲切,看来当个主持人或影星也不简单。

(学生赞同的神情)

师:即使是名主持人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当你对话题理解不够深刻,对嘉宾了解还不够深入,遇上的嘉宾又极有个性,你的节目也许就砸锅了,这里就有一例。

(点击多媒体,展示《国际双行线》访谈音乐家谭盾的音像文字资料,教师作简要解说。学生专注地观看、倾听。)

师:大家看了这两段资料后,觉得进行访谈交际难不难?

生:难。

师: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

生:偏向虎山行。

师: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好,假设我们这里就是武汉电视台青少部《成长在线》

节目现场,这里有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一、二组准备扮演主持人,三、四组准备扮演嘉宾,前、后排组成互助组讨论,设计提问(手势指向一、二组),准备回答(手势指向三、四组)。点击屏幕,展示话题。

(学生们兴奋地围坐一圈,讨论设计问题或设想回答。教师巡视了解探讨的情况并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好,谁愿意当主持人?

(学生踊跃举手)

师:欢迎今天勇敢的首席主持人夏午阳同学。(学生鼓掌)

师:谁愿意迎战来作特邀嘉宾?

(学生积极举手,要求参与。夏午阳同学邀请熊博宇同学担任嘉宾。)

夏: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成长在线》节目现场,我们今天的特邀嘉宾是来自64中学的熊博宇同学,大家欢迎!(学生热烈鼓掌)

夏:请问熊博宇同学你有早恋的经历吗?

熊:没有(脸上略显犹豫)。

夏:那你有倾慕的异性朋友吗?

熊:没有(脸上略显羞涩)。

夏:那你喜欢怎样的异性朋友呢?

熊:长得漂亮、活泼开朗、学习成绩好。(学生们都笑了)

夏:那你会去追求这样的女生吗?

熊:当然想了(抓耳),但是呢,那样又不合适,老师、家长都说了,中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能谈恋爱,那样会影响学习的。

夏:你周围有同学早恋吗?

熊:有。

夏:你怎么看待这种事情呢?

熊:我不赞成他们的做法,应该慢慢地规劝他们,但也不要打击他们,毕竟人是感情动物,可以请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夏:如果有女生向你表达爱慕之情,你接受吗?你怎么做?

熊:我拒绝,不过很困难,不能伤害她,应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告诉她中学生不能早恋,否则影响学习,我们只能做朋友。

夏:好,谢谢你。

(握手,嘉宾下场。)

夏:感谢我们的特邀嘉宾熊博宇同学,早恋确实不利于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不能把夏天的事提前到春天来完成。

师:刚才主持人和嘉宾的表现怎样?让我们先来评一评主持人吧!假设你来做主持人,他的哪些精彩之处值得学习?哪些地方不足?你可以做得更好吗?

生:主持人的几个问题设计得较好,是我们中学生很想了解的问题,我觉得他对话题思考得比较深入。

师:这说明主持人访谈前应做好什么准备工作呢?

生:思考话题,设计好问题。

师:嗯,悟性极高,有主持头脑。

生:他没有设计好开场白和结语,显得草率,我觉得可以更精练更有深度。

篇9:八年级上册鄂教版第三单元作文900字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

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

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

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就得制定一个寒假活动计划。这次习作就是学写寒假活动计划。

二、明确要求。

1、有目的地阅读范文。思考提示:(1)寒假活动计划的格式;(2)写作注意事项;(3)范文的内容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点拨。

格式:标题“寒假活动计划”写中间;正文计划要写清楚寒假计划的目的;计划内容分条款写,后面的日期署名在右下角。

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

内容:丰富,结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性。

三、交流拓展。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在寒假的打算。

2、选取典型,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制定自己的寒假活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教师评讲。

三、学生修改誊写。

上一篇:剪市镇“两会”期间维稳工作措施下一篇:下朱楼小学教师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