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卸任演讲遗憾

2024-05-01

根叔卸任演讲遗憾(共3篇)

篇1:根叔卸任演讲遗憾

“根叔”卸任华中科大校长 离任演说(全文)

摘要:昨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因年龄原因,李培根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职务。

据教育部官方消息,昨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丁烈云接替李培根,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因年龄原因,李培根不再担任该校校长职务。

李培根,男,1948年生,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事、校事、校园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有学生说“我们的世界,他都懂”。就此,“根叔”成为网络热词,其演讲全文,也红遍网络。

李培根身边的工作人员证实,类似开学、毕业典礼的演讲稿,都是李培根本人所作。而其昨日发表的离任演说中,共留有19处“遗憾”。

昨天下午4点10分,会议结束走出会场的“根叔”一身轻松,将新任校长丁烈云送上客车后,他立即被前来问候的学校干部和老师围住,“根叔”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寒暄。记者也上前向“根叔”提出了几个问题。

“回顾九年的校长任期,您给自己打多少分呢?”“根叔”回答:“自己给自己打分不算数,这个问题还是要问全校的老师和学生。”

4点41分,距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根叔”卸任后半个多小时,该校白云黄鹤BBS上,“根叔”用网名“pgli”发布了题为《李培根:离任演说》的帖子,不到3个小时,引来了400多名学生回复。

此前,在校内BBS上,他会促成有关部门解决毕业生不满校车司机辱骂的事情,也会发现学生们对某一问题的抱怨太多,直接询问“我很想与你们见面,今天晚上行吗?”

连他的“根叔”称号,在一名原校领导的印象中,也是在BBS上传播开来的。

“从民间出来的话题,他总能捕捉到,自我启动危机公关,向学生解释。”该校一名毕业生透露,促成李培根和学生见面会制度化的导火索是2007年的“学位门”。因不满学校给二级学院文华学院的学生颁发本部的学位文凭,部分学生在校内BBS和天涯论坛上发帖抨击学校。

李培根曾向记者回忆,当时有学校高层认为不应站出正面回应,但他仍走到了学生面前。网名“yixiong”的学生表示,根叔,谢谢你,走好!遗憾我的毕业证上不是您的签名了,不过你永远是我们心中唯一的“根叔”!

李培根[资料图片]

《李培根:离任演说》全文:

尊敬的王立英副部长,尹汉宁部长,喻云林局长,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你们好!今天是华中科技大学喜庆的一天,我们迎来了新校长丁烈云教授。首先,我向丁烈云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相信在党委、在他和路钢同志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将迎来新的辉煌。此时此刻,我要衷心感谢中组部、教育部、湖北省委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谢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这些年给予我的一切,不管是信任、支持、宽容,还是批评;特别感谢路钢同志的智慧、魄力、贡献以及与我合作时表现出的忍耐。自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理解,感谢亲朋和同事对我的支持、鼓励以及类似于“上台终有下台时”那样始终萦绕在我的耳际的箴言。这九年中有太多的事是我一生中不能忘怀的。此刻我最想表达的只是那些因为我的能力不足给学校留下的遗憾,也给我自己留下的诸多遗憾和歉意。

这些年,学校的发展有一些颇为遗憾的地方。我没能把“船舶海洋”四个字写大;文科若学科的发展没有显著变化;医科还欠缺高峰;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还未动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未落到实处;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明显缩短;我希望“让学生自由发展”,但总体上多数学生可能还是未脱离那种类似教育生产线的培养模式;„„对这些我不能不表示遗憾和歉意。

我希望学生们能很好地面对过去与未来。既要知道革命先贤辉煌而悲壮的历程,也要了解我们自己历史上的错误、丑陋、耻辱等等。如果大学生对国家过去的错误和痛楚多一些了解,他们就能知道对人的蔑视多么恐怖,个人迷信多么可怕;就容易理解民粹式民主的荒唐;就能知道道德在无约束的权力面前多么不堪一击!从而真正地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义!未来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为了未来,学子们需要何种思想前瞻?需要怎样的思想储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中的、或者当下流行的价值观。在对过去与未来的责任这一点上,我做得太少,于此只能感到遗憾。这几年,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孩子们没少抱怨:自习要抢座位;图书馆关门时间太早;食堂饭菜的质量怎么变差了,到底是不是没赚学生们一分钱?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偌大的校园居然没有一个游泳池;有些运动还得交钱;自行车常常被偷;夏日彻夜难眠;如此等等。我们的工作没能做好,或迟迟才做,我要表示遗憾与歉意。

我不仅感到遗憾且颇为痛心的一件事就是所谓“学位门”事件。记得有一次我出面与学生对话时,我还反问,为何好多学校如此,其它学校的学生不闹,而我们的学生意见这么大?因为我以为其它大学的独立学院与我们独立学院的情况一样。后来有一位干部告诉我,有的学校的确不一样。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真是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而且我的官僚使学校失去了纠正的最佳时机,伤害了部分学生及校友的感情。

谁都赞成大学生应该有健全的人格,但是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够的。有的同学逃避现实社会,让自己龟缩在虚拟的现实中;少数同学欠缺起码的公德;有的人把入党当成实现自己预期和目的的工具;也有人不自觉地成为别人或者某种权力的工具;凡此种种,当看到某些学生心灵田园荒芜的时候,心灵被役使的时候,自然会感到我们的人格教育是有缺陷的。长期以来我们党提倡“实事求是”,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在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中,究竟给他们灌输了多少不实事求是的东西?我也曾希望我们的人格教育、公民教育不要被意识形态所淹没和遮蔽,也曾想过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然而,作为校长的我却胆怯了。如今只能徒有遗憾了!

上任之初,曾对几位资深学者和老领导说到,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内能使学校的风气变得更好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充满学气,有简单的文化,遗憾的是我没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校园里还是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学气。回想起来,当初的我竟那么幼稚!后来的我竟变得有几分成熟!我还感到

遗憾的是,我们的学风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做学问,行忽悠之能事,或则应景,或则奉命,有奶便是娘;有的人风骨全无,媚态几许;极少数人甚至违规违法。在他们那里既没有学者的斯文,更无士人的高贵与尊严。所有这些趋利而忘义的现象虽发生在少数或个别人身上,却并不鲜见于我们的校园。我看到了,却无良策,惭愧啊!

我甚为遗憾的是,教师们支撑了学校的发展,给足了学校的体面,而学校却没能给他们足够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部分教师还缺乏像样的办公和实验条件;有一些青年教师收入低、压力大,有很多新进教师眼巴巴地盯着“周转房”;另外有些中老年教师为他们的工作量算计时,其体面和尊严几许?作为校长,我没能在发展与维护他们体面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实在对不起!

还有我们的离退休人员,收入低,生活拮据。尤其是有些空巢老人,贫困、身体不好、无人照顾。他们可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们,理应有尊严地安度晚年。部分离退休人员希望在校园里建专门的“老年公寓”供需要特别照顾的老人们度过余生,但我没有同意,至今依然不赞成。然而,我又拿不出办法让他们摆脱困境。对此,我只能仰天长叹,空有遗憾!

很多教育家和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大学该有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我很赞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努力。当自由、“实事求是”的欲望和良知被某些僵化的意识所遮蔽时,作为校长的我还是不闻不问;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们,我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只是一个学生愤怒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也许校长大人日理万机,哪能管我们这等屁事!”在此,我要就我的沉默向他们表示歉意。这些年,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民生而感到资金的困扰,但朦胧中我似乎又感觉到白花花的银子在暗流中对着我窃笑。我奈何不得,徒有遗憾。我感到遗憾,大学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当有些人不得不去琢磨、窥视甚至制造微妙时,多少精力、努力都耗散在那些无谓的微妙之中。其实,要改变此一现状无关乎意识形态,只关乎实事求是。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纵然过去的几年留下诸多遗憾,但未来国家及其教育的深化改革使我们充满希望,新的领导班子也会带来新的活力与气象。我完全相信,新班子会很快地消除因为我的能力问题给学校带来的遗憾。就让你们的遗憾随培根而离去,让你们的希望随新校长而到来!当然,我更希望,党和政府能够逐步消除并非仅存在于华中科技大学中的那些遗憾!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再次真诚地向你们告别!告别大家,我得稍许停歇,让灵魂跟上;我得继续求索,让灵魂安顿何处?我当然会继续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保守的那块领地——教育,即将告别什么?中国的教育将抵达何方?未来我将与大家一起,为崛起的华中大,为独立、自由、责任的华中大而祝福!

谢谢大家!

篇2:根叔卸任演讲遗憾

有人认为“李培根校长的讲话则一改那种沉闷的文风, 富有新意和创意。他的讲话, 敢于直面问题, 有独立思考, 充满了叩问和辨识时代和社会的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传递着一个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的精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的讲话稿能在海内外高校乃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产生广泛的认知、赞赏的重要原因” (1) 。且不论这一评价与李校长的演讲词是否合拍, 这一观点诚然有其道理。陈平原在评价“根叔”现象时曾说:“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他个人最欣赏的校长演讲则当属“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9年《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 以及两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在1928年、1931年的就职演说” (2) , 并认为他们的演讲“不仅在其后的10年、20年, 乃至到今天都能为人接受”。历史已经证明陈平原的观点不是耸人听闻, 我们或许并不清楚了解各演讲的具体内容, 但一定对“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很有印象, 也必定对“办学校, 特别是办大学, 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 二是造就人才”深有认同。

再次回顾陈平原盛赞的蔡元培、梅贻琦等名校长的演讲,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的演讲之所以成为经典, 之所以影响深远, 一是态度上的平等, 二是内容上的务实。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成功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态度上的平等, 二是内容上的务实。蔡元培校长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重点谈及了三点:“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抱定宗旨, 所讲的是大学首先要明确的性质和办学的初衷,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而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学生要求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个人德行品性的涵养也同样重要, 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这就是“砥砺德行”。至于“敬爱师友”, 尊敬师长, 和朋友交好, 坦诚相待每个人, 这些东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失去应有的意义。话虽平常, 却道出了最基础也最根本的原则。校长致辞传达的是谆谆教导与殷切期望, 不需要故作高深, 也不需要花里胡哨。

“一、我先谈一谈清华的经济问题。二、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 不使坠落。我所谓特殊地位, 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 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 应该有特殊的成就。三、我们固然地造就人才,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利用人才。四、清华向来有一种简朴好学的风气, 这种良好的校风, 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五、最后我不能不谈一谈国事。”这是另一位校长, 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校长的致辞简要, 同样包含着一代校长的期盼和教诲。他立足本校面临的发展问题作为根本, 重视人才、重视学风, 最后让人不禁感慨的是他心怀国家。联系实际、务求实在、不尚空谈, 是两位校长致辞的共同特征, 也是其影响力与生命力之所在。

李校长的演讲无疑具备上述品格, 但不是他演讲大受欢迎的唯一要素, 甚至算不上根本因素。结合众多评论来看, 大家最肯定的在于他打破了校长演讲的沉闷形式, 让人, 特别是年轻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说:“作为毕业典礼的讲话, 无非是对青年学子完成了学业表示祝贺, 感谢学子为学校做出的贡献, 并祝福学子的美好未来。‘根叔’的讲话也没有走出这样的思路, 但却能‘老瓶装新酒’, 在于其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语言运用的独具匠‘新’ (心) 。” (3) 这正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就内容而言, 多半还是沿袭了惯有套路, 少有变革, 也难有变革, 倒是形式上的鲜明特色造就了巨大的冲击力。对于每一个年轻学子来说, 在严肃场合听惯陈词滥调后, 很难不对以下语言产生热烈的情感呼应: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 从热闹和愚蠢中, 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从麻木和好笑中, 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 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 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 曾经是姐的娱乐, 还是哥的寂寞?

又比如说:

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也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 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类似风格的文字构成了该演讲稿的基调, 由此可见李校长演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引用很多学生熟悉的网络词汇。这么做的优势显而易见。所谓演讲, 旨在调动听众情绪, 并引起听众的共鸣, 从而传达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若想引起听众的共鸣, 必须了解他们的想法、熟悉他们的生活, 尝试用他们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演讲者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 融入听众的世界中, 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 即所谓亲民、务实, 这样可以避免空洞教条、充斥大话。但内容上的真诚与充实并不能完全改变时下的局面, 即便是蔡元培、梅贻琦诸校长的演讲词用于今日, 也很难避免尴尬的境地。笔者曾就此问题与学生在课上进行探讨, 不少学生的反应出奇地冷漠, 甚至有学生表示, 校长讲话与我毫无关系, 无论怎么讲都不在乎。这就意味着, 即使校长的演讲谈论的都是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 他们依然无动于衷。这样一种态度自然是错误的, 也令人无比感慨。但无论是严厉谴责还是深情教导都不足以有所改观, 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师生间的联系, 特别是情感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还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态度。李校长使用的那些网络热词在此发挥了功效, 他收起师长的严肃态度, 抛弃那些高尚的却不免冷冰冰的词汇, 说起直白、符合学生口味的语段, 一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甚至让学生感觉, 这不是在聆听教诲, 而只是一个身边人在跟你亲昵聊天, 自然会获得呼应与认同, 学生当然会觉得李校长的演讲生动有趣、不乏味。

网络词汇带来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 但基于网络词汇兴起迅速, 被人遗忘同样迅速这一特点, 我们不得不提出质疑:学生在这样一种演讲氛围下聆听教导时, 师长的话会不会被学生记住, 能否起到有用的作用?学生能否在欢声笑语中、在愉悦的气氛中抓住重点?或者说, 熟悉的词汇、平易的风格让学生欢呼, 但除此以外, 他们还能记住些什么?学生的热烈呼应除了欣喜的认同外, 是否会觉得某些师长是在作秀、演戏, 而是以一种看热闹的姿态肆意旁观?即便认同占据多数, 但认同的只是一种态度, 他们是否会因为对态度的敬意而虚心细致地领会师长们的教导?我们有理由相信, 学生是欢呼了, 但欢呼的只是师长们放弃了高高端起的架子, 甚至使用时髦的词汇, 却并没有对内容本身过多在意, 这本就有违校长致辞的根本。聆听演讲毕竟不同于观看娱乐节目, 感官刺激之外, 更需要精神的提升。

在众多赞扬声中, 陈平原少有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根叔体”在毕业典礼上迎合了学生口味, 获得热烈掌声, 但这一做法违背了教育传统, 特别是有违毕业典礼的真正作用和意义。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道:

什么样人讲什么样话, 如果一场毕业典礼, 校长、教授、学生致辞的风格都一样, 那就是失败的。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表达风格, 也有自己的尊严。为了下面的欢呼而采取甚至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使用的语言, 并不恰当。其实演讲者是容易受台下气氛影响的, 如果为了掌声热烈就刻意朝那个方向走, 我觉得是违背教育传统的, 不符合校长的角色。一般来说, 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当讲究仪式感:典雅、庄严、得体、立意高深。但现在大家对“大话”不感兴趣, 毕业典礼也像一场娱乐演出一样, 学生为自己兴奋的地方鼓掌, 但校长致辞并不是为了要大家鼓掌的。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 (4) 。

“如果为了掌声热烈就刻意朝那个方向走, 我觉得是违背教育传统的”这一观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重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固然重要, 但重建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 如果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满意, 就放弃师者的立场, 盲目向学生看齐, 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并不是为了让二者简单混同, 而只是提醒我们, 要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立足于他们的实际, 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曾私下听不少学生夸奖某些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 具体表现在于课上有很多段子。但问题在于, 段子讲得多了, 传授知识的时间必然要被压缩, 原本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结果却造成教学效果的削弱, 这样一种“变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言而喻。校长的演讲依然如此, 我们固然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沉闷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并不是为了学生的夸赞或鼓掌, 而是希望更好地传达师长们的美好期待与殷切希望。

反观李校长的演讲, 我们似乎并不能有太多期待, 不仅如此, 所谓的“赞扬”也颇值警醒。以2010届毕业致辞为例, 全文除个别轻松、俏皮的内容外, 整体模式改变不大, 可能的现象是, 学生大多数时间皆充当“低头族”, 偶然听到某些熟悉的词汇, 稍微听一听、笑一笑, 随后故态复萌。无论是网上的赞扬, 还是笔者与学生的探讨, 绝大多数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这些“网络热词”上, 众人夸赞李校长的致辞亲切、有趣, 但有关注就有忽视, 校长致辞的重要意义并没得到有效彰显。尽管尝试了新的改变, 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改善文风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

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承载了重要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对于毕业生四年大学生涯的总结, 更是为其以后的人生做指引, 其意义非凡。一方面, 大学校长对于毕业演讲的需求, 绝不是仅仅是说几句体己话, 归纳“你们肯定记得这些事件, 这些流行语”就够了。另一方面, 大学校长的致辞不应该如此放低身段, 一味地盲目地迎合学生, 使得语言在此场合下失却应有的价值和尊严。长篇累牍地使用网络流行语, 可谓是一次大胆的打破陈规的尝试, 然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神圣庄严的场合, 如果以网络流行语作为噱头, 成为捧腹大笑、为之拍手称快叫好类似脱口秀的节目, 那么无论对于学生, 对演讲本身, 还是对现代汉语使用规范所带来的影响, 都是不容忽视和令人担忧的。

陈平原再三强调, “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表达风格, 也有自己的尊严”, “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当讲究仪式感:典雅、庄严、得体、立意高深”, 回顾蔡元培、梅贻琦两位校长的致辞, 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内容简洁不烦, 讲究仪式感:典雅、庄严、得体。但曲高极易和寡, 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网络普及的环境中, 要重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更艰难。但“哗众取宠”式的做法无论如何是不可取的, 在看似风光的背后, 实则毫无一物, 它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况且端正的语体风范是处在教育最顶层的大学校长理所应当恪守的。如果大树和小草一起歌唱, 正需要茁壮成长的小草只有迷茫, 茫然不知标本为何物, 标杆为何物, 亲和的追求显然已毫厘而谬以千里。

如此说来,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何在?试想, 蔡、梅二位校长的演讲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与经典凭借的是什么?仅仅是文字本身吗?当然不是。一切终究要取决于他们为学校发展而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努力, 是踏实的“行”证实并强化务实的“文”。校长的亲民、务实不应该只是展现在那短短数十分钟的讲话中, 而应该是他的一贯风格与高尚人格, 文字只是大学生态的一个缩影, 是每个人共同体验的凝练与回顾。因此, 整顿文风, 固然要从文字本身着眼, 要有亲和的态度、务实的内容、深远的立意, 让人感怀身受, 但要想实现这一切, 必须保证此类文字是真实可信的, 校长的作为决定了他的魅力, 他的魅力决定了致辞的成效。

注释

1 徐琼.增强讲话稿感召力的创意写法[J].秘书之友2013 (8) .

2 (4) 陈平原.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东方早报, 2012-7-4.

篇3:根叔卸任演讲遗憾

对于“根叔”这篇难掩遗憾的离任演讲,舆论普遍认为,“根叔”实际上指出了当前当今中国大学的办学弊端,发人深省。相比于那些在离任时只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套话的演讲来说,“根叔”的离任演讲,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那19处遗憾,更是处处敲打着听众的内心。

但更需要每一个人思考的,是什么制造了“根叔式”遗憾。在笔者看来,这19处遗憾,是“根叔”的遗憾,也是大学校长的集体遗憾,更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行业遗憾。

演讲中,李培根说道:“上任之初,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在任期内能使学校的风气变得更好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校园里充满学气,有简单的文化,遗憾的是我没能做到这一点。”“这个校园里还是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学气”。他称,“自己的能力太有限”。

这种遗憾,显然不是因为校长无能,而是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不是靠一个校长之力就能改变的,虽然李校长有副部级行政级别,但学校内部行政机构庞大,校长的职权难以推动行政机构改革。最终,往往是校长会被体制改变,而校长很难改变体制。因为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模式,上级部门对学校办学业绩的考核、评价,决定了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对上不对下。

我其实更关注那些与根叔自身关系密切的遗憾。因为这些遗憾,是校长可以在现行体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加以改变,而不要在离任时才来谈遗憾,大发感慨,却没有弥补遗憾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校长,都在离任之后才说真话。对于这些校长,有舆论点赞,但我认为他们讲真话太迟,反而有沽名钓誉之嫌——在任时不作为,是为图体制之利,离任后发感慨,是为谋名声,对于这类迟到的真话,社会应该拒绝接受才是。

对根叔来说,至少有两个遗憾是可以避免。一是“学位门”遗憾。2011年,作为独立学院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有近2000名学生“顺利”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华中科大本部学生对此提出抗议,闹出“学位门”。

在离任演讲中,李培根提到了这一遗憾,说自己当时曾误以为其他独立学院和华中科大的独立学院情况一样,不解为何偏偏只有华中科大学生闹。后来才得知,有的学校确实不一样,“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官僚使学校失去了纠正的最佳时机,伤害了部分学生及校友的感情”。

但以笔者之见,李校长是有很多时机对此加以纠正的。独立学院授予独立学院的文凭,而不是母校的文凭,这是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做出的规定。可直到2011年华中科大武昌分校的毕业生还获得华中科大的学位,这显然与作为母体校的华中科大的办学者有关。母体校或看重独立学院上交的不菲管理费,而不愿意让其独立。

二是,没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环境的遗憾。据报道,李培根曾在小范围内部讲话中表示,自己心中的大学校训应包括独立、自由和责任,但他在离任演讲中却也遗憾地表示,自己在自由、良知被某些僵化意识所遮蔽时,仍不闻不问,“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们,我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在此,我要就我的沉默向他们表示歉意”。

对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根叔其实是有很好的表态的。在2010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就先后提到82个质疑。当时笔者就曾撰文,学校要创造鼓励学生质疑的环境,而不能把鼓励质疑停留在口头,现在根叔把这作为一项遗憾,这是何等的遗憾呢?

可以说,体制内的校长、教授对于大学问题的认识之深,远超过社会对大学问题的认识。但是,对于改变大学问题,却鲜见实际行动。尤其对于体制内拥有行政权、学术权的校长、教授来说,一边质疑教育问题,一边任由教育问题继续存在、发展,这种现象也成为了一种教育问题。在这种病态环境中,那些偶尔内心不安者,就显得高尚,这才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大遗憾。

推动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在笔者看来,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在当前更具价值,这既可以促进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可在体制未变的情况下,在现有的办学空间中,减少体制弊端对教育、师生的影响。

其实,中国教育行业整体的行政化、功利化,政府对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是一方面原因,学校内部的高度行政化、功利化也不可忽视。而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推进行政权、学术权分权,校长是有作为空间的。比如,已有大学校长宣布在任校长期间,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只做行政管理工作;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公开所有财务信息,包括“三公”信息,接受师生、社会监督;在学生管理中,倡导学生自治,实行学生会民主选举等。

上一篇: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生活随笔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