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2024-05-17

国培计划总结反思(共8篇)

篇1: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国培计划反思总结

转眼间三周已经过去了,但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来说,确实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平时工作繁忙,很少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即使有点时间,也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通过这次国培计划的培训,我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记得新课程改革刚开始时,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但传统的观念与思想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要想一下改变谈何容易!大多数教师即使勉强接受新的观念与思想,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从内心里面其实是不大愿意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就出现了“课改呼声很高,改革效果不佳 ”的现象。经过培训学习,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通过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同仁们的深入交流,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彻底完成教育角色的转化,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其次,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教师修养的提高

首先,在平时的教育中我非常注重德育的渗透,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我要让学生知道在他成才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

第三、教师要自觉做研究型、反思型老师。从反思中研究,从研究中提高。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哪个教学环节有效,哪个教学目标无效,什么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什么原因课堂气氛活跃等等;反思后进行研究,寻找出优缺点,优点发扬,缺点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让一个个教学优势搭建成一架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课后反思,课前还需要研究。研究课文,研究学生,让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个亮点,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笑点;学期之始还要规划。规划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重点规划写作教学内容,要摒弃“教材即课程“的想法,用好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教师要自觉承担教化社会的责任,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培育好一个个个体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理想。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如责任、良知、诚信、善良等品质及其他能力。因为,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监督,也能自觉地为了某一份责任而努力读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精神的需要,做学生的精神翔者,提高学生的精神层面,让他们有独立的、健康的、强大的精神,使他们不致于象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为生存而生存。我们相信,教师个人是可以影响社会的,因为,教师个人可以改变许多学生,而许多学生的改变,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

第四、教师要自觉做研究型、反思型老师。

从反思中研究,从研究中提高。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哪个教学环节有效,哪个教学目标无效,什么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什么原因课堂气氛活跃等等;

反思后进行研究,寻找出优缺点,优点发扬,缺点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让一个个教学优势搭建成一架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课后反思,课前还需要研究。研究课文,研究学生,让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个亮点,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笑点;学期之始还要规划。规划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重点规划写作教学内容,要摒弃“教材即课程“的想法,用好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

五、教师要自觉承担教化社会的责任,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培育好一个个个体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理想。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如责任、良知、诚信、善良等品质及其他能力。因为,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监督,也能自觉地为了某一份责任而努力读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精神的需要,做学生的精神翔者,提高学生的精神层面,让他们有独立的、健康的、强大的精神,使他们不致于象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为生存而生存。我们相信,教师个人是可以影响社会的,因为,教师个人可以改变许多学生,而许多学生的改变,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篇2: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培训反思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校长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对话,心贴心的交流。领导、教授或者专家的讲座,以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及深刻的理论阐述,引领和启发,分析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的状况和水平与校长对课程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等等方面。使我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发展提供依据。

一、思想引领,理论指导

这次培训有一大批高水平、有影响的专家,他们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诙谐幽默的讲座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做《校长信息化管理角色归位》的重要讲话,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旦厅长在大量调研工作中分析现今教师队伍结构与心理,勉励校长要用情感和人格魅力去管理。把校长角色定位在课堂,从听课,评课做起,做专家型教育家。给学校精气神,让学校融入文化氛围,充满内涵;给学生精气神,树立良好学风;给教师精气神,静心教学,潜心育人。

指导校长注意学校制度空转的现象,营造体制内的和谐环境氛围,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建立信息化主动应用机制。以评促学,培育教育信息化理念,从定性和定位上做足课程,做教育教学发展的发动机,催化剂和加速器,用信息化促进、提升教育现代化。

旦厅长要求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坚定执行,深刻理解并积极推行信息技术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趋势分析,政策解读

从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所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政策与标准解读》认识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既给教育带来的令人激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机会,也为教师提高能力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本次培训着重阐述了为达到将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中,建立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是21世纪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必须采取的行动。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是他们展现才能的舞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闫教授不仅从信息技术进学科,进课堂的优势与劣势分析,面对教育的挑战:个性,灵活,优质,创新。给校长提出指导性建议:加强管理—任务驱动—示范引领的三步走的教育信息技术战略推进思路。

三、经验共享,实践指导

在校园网络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常常轻视了对人的信息化,无论是从资金的分配,还是从培训的内容来看,都存在这种现象。一所学校愿意花几百万元建网,但是不愿意花更多的钱对教师进行培训,即使有一些培训,也只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忽视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方法、技术整合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营造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北京旧宫实验小学孙唯校长介绍了她的成功经验。她原来任哈尔滨香依小学校长,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运用卓有成效被调至北京。她分析目前信息技术初步为教师接受并逐步掌握,但在学习方式未改变的背景下提出建设中的四个阶段:

(一)初步尝试期:制课件;(二)反思调整期:用得费力,用不得法,应用方法的适应性,适当性,适时性,适度性;

(三)深入研究期: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带着课题顶层设计,整体综合规划;

(四)创新发展期:政府搭台,高校支持,学校实践。

在网络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专业化人员,培训的方法不能仅仅是教授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重要的是让教师通过参与培训活动,获得基本素质和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

四、有效整合,自我更新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巨大差异。传统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网络环境下以教师启发、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主;传统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教学,信息化条件下是交互式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注重知识、注重智力;信息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智力与非智力并重,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迁,必须应对挑战,主动进行自我更新。

哈尔滨教育研究院、教师培训学校高爱玲校长以《“互联网+”与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主题为我们从多方面诠释和指导校长在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改变的思路和步骤。提醒要有“大数据思维”,即把模糊的,不确定的趋势模型化、规律化,总结、萃取出规律,并应用、预测、实践。研修要求组织者要明确目标,构建框架,制定方案和步骤,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以“完成实践任务”为基础,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述,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当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在积极创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要大力培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应以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因校制宜,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模式、日常培养任务,积极营造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我们要借信息技术的双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最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展翅腾飞。

篇3: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2010年, 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 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 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 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 (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 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 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 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 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 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 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 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 (小学音乐班) 的培训目标 (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 。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 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 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 (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

近年来, 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 因此, 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 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 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 “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 “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 。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 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 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 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 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 《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 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 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 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 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 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 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 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 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 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 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 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 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 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 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 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 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 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 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 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 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 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 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 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 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 (Eckart Rohlfs) 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 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 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 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 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 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 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 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 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 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 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 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 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 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 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 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 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 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 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 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 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 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 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 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 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 我们就会发现, 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 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 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 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 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 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 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 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 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 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 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 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 “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 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 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 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 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 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 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兴衰, 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 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 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 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 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 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 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 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 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国培计划”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师培训内容, 探讨专家学者们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中所传递出的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审视、明确清晰的学科自觉以及极具开放思维的探索精神, 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反思与实践。

关键词:教学,教学理念,国培计划,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等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3]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4]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 2000 (1) .

篇4: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教学 教学理念 国培计划 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 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 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 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 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5] 廖家骅.音乐的民族情感与民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1996(1).

[作者:孙丝丝(1980-),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音乐学博士。]

篇5:国培反思总结

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是思想观念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化的。以前,我十分重视经验,却很少吸收新鲜事物和信息。直到参加国培计划后,我才认识到,原来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这么广阔的世界,可以接触到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到成体系的专业知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我日后的专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态度言行的完善。

首先,在平时的教育中我非常注重德育的渗透,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我要让学生知道在他成才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

最后,对于所有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当学生有进步时,我会及时做出表扬,而当学生犯错时,我也会做出合理的批评与教育。不会因为他成绩好而心存袒护,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

第三,方式方法的更新。

方式方法的更新,主要体现在用“爱”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是生命。与此同时,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此外,要知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学生也了解、熟悉班主任,二者之间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此,也就能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若本班与其他班级之间有矛盾时,班主任要妥善处理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篇6:国培计划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享受快乐

对于一个刚从大学毕业,走入教学课堂的新老师来说,国培计划的远程教学培训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快速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宝贵机会。营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这种氛围,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是我踏上讲台对自己的要求。通过此次国培研修,我谈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做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需要做的几点:

(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学习生活中,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多交流,寻求与他们的认同点,找突破口,全面关注他们,让学生亲近老师,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拉近学生距离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安排适当的任务,促其自学,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和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让学生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引起兴趣,并在其中体味到快乐。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老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前精心准备

打造快乐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课前的知识容量、知识广度、知识深度、技能训练达到要求。课前准备很重要,老师需要考虑到在课堂上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的独立思考。平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参考资料上,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以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富有激情的课堂导入,能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信号,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做到不走神,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且能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勤思考、敢发言、勤发言的综合能力。这样的小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其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五)培养课代表、小组长协调、配合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要做到和谐、轻松、高效,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合理高效的发挥课代表及小组长的作用,明确职责,明确分工,真正让课代表及小组长做好老师的“左右手”,使得课堂更高效。

篇7:国培计划反思与感悟

今年9月,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初中思想品德的培训。观摩听评示范课,专家、教师经验交流等活动,让我收获很大,获益匪浅。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下面是我接受这次培训的反思与感悟。

一、耳濡目染的感受

1、整体感受 此次培训。

专家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此次培训,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每个模块都由优秀教师进行讲解,学习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课教学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技能。此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孩子成长的渴望,给孩子一个梦想的天空。此次培训,我们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品德优质课,耳濡目染地学到了品德课的备课、上课,评课技能。

2、对教学策略的更新认识。

从“改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备课策略”的培训,让我认识到,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学校都积极地投入到这次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学校也积极推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学策略、考策略、用策略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新策略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我一直以来认为,教学策略仅仅是一个模式,是一个公式化的东西,只要我们按照它的教学流程去设计课堂,去组织活动就可以了。听了几位骨干老师的精彩的发言后,我才认识到我对教学策略的认识的肤浅,才领会到教学策略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我们做的绝不是生搬硬套,而应该是融会贯通;所以说,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3、对实施小组教学的认识

“学习课标,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到“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的阐述,我感受最深的是:指导小组互动问题。我们探究的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合作互动”是课堂上一个重要步骤,其中有三个环节引发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组织的小组合作互动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光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操作起来却不能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上,老师出示了问题后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学习,在听课老师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现象,学习讨论后并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说这是华而不实的,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杜绝的。培训老师的精彩发言,就如何开展小组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学习、借鉴。

4、对思政课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的认识 专家指出:“运用实践性活动,提升课堂教学价值。”这一点我觉得提的很好。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来说较差,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能力相对来说更差,利用好实践活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品德课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那样通过做练习、考试检验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看他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有关内容之后,在实践中面对真实的境遇和冲突做出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来体现价值。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比老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说教、父母在家中的反复絮叨要实在、动人的多,也有效的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品课的最大功效:“德育无痕”!

二、震撼心灵的收获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拿自己与示范老师相比的相形见拙中,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教师这个行业,以至于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终身学习。从现实的工作实际出发,我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合格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做教师的根本条件,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眼界要进一步拓宽,要对人类与自然、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深入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和能力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善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将社会的细微变化及时准确地传导给学生。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同时要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今后我们要继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2、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次培训,有幸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同行,他们不但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更有着锐意进取的钻研精神。与他们探讨、交流,不仅使我们在业务上有所得,更在思想上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只有自己不松懈,坚持学习教育理论,同时在思想品德上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既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二)守望德育教育,重构职业形象,担当青少年德育的任务 国培班专家们的讲座由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一纲多本形势下教材的使用、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案例的设计等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专注的话题入手,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要用师德守望当下的教育,要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保驾护航。

1、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成都学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上吊自杀、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学研究生杨元元上吊自杀,到浙江金华的高中学生徐力杀母、江苏的违纪学生疯狂地砍死校长的四位亲人、云南的马加爵杀人事件……,面对这些令人惊心的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多年的教育究竟有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德育怎么了?爱因斯坦在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发表的教育声明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2、德育的有关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牢固树立,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在实事求是、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对前途认真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及时修改自己的蓝图,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的现实需求。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使教育要求和方法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

3、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地陶冶和感染着自己的学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反映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最直接或者说是最直观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德育因素。新旧体制的并存,各种不可避免的腐败、愚昧、落后等社会消极现象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除了正面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外,还应利用学校的环境设计来导向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回顾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历经了激情阶段、困惑阶段、务实阶段。课堂教学也从一开始整堂课小组合作讨论、做游戏高声地呐喊、花花绿绿的能刺激视觉的课件,逐步走向成熟,回归理性。我们在摸索实践的同时产生过困惑,也带来了思考,渐渐地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慢慢返璞归真,回归德育课堂。

(三)注重反思,促进有效教学,做研究型思品教师

1、要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简单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去教学才最有效。

2、教学反思能力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培养和发展。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的方法,要确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要把握教学反思的过程。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才能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3、要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经验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些实用性教研,要通过有效教学,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使师生共同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

短暂的培训,永恒的收获!理论上的提升,实践上的验证,让我深知了一位教育家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以此为新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用所学知识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篇8:国培计划总结反思

当前,在“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下,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才能在时代要求下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才能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国培计划”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发展,更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教学反思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国培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育理念: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省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另外,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研究者,是教学改革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是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思考的对象,应把一些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内容,找出自己的想法,并从理论高度满足这些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自己专业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领域的目标取向,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关注人文精神领域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规范和合理。其次,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而且要区别不同个体的年龄、性别及身体发展差异,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富有教育意义过程中的教育行为,支持这一行为的教学理念和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系统。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其次是对教学有效性的反思,要反思学生“学”的有效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合作性。

3. 教学反思培养

(1)结合实践强化教学反思效果:在领导与专家的理论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反思,自然会发现真相,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合作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教育理论创新,而且有利于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专家和学者的实践,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研究专家理论为学者开展教育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结合专家理论行动研究下,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更新教师的个人知识和技能,更快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2)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文化氛围:领导要具备反思意识和素质;试行鼓励教师教学反思的制度;教学反思的评估系统形成。建立一个反思的良好系统,促进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特质。

(3)加强反思合作:良好的反思行为反映了教师的独立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要教师打破束缚个人的文化思想,加强与同事的合作。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而且要更多地依赖于同事之间的密切合作。从实用角度来看,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反思实践中的共同体。

(4)反馈与评价:教学日志:学生是教学日志总结的一个对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方法、评价模型和教学内容做出更好的选择,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学行动的思想,理解学生评论。教学文件夹:教学文件夹是老教师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记录的文件夹,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并给出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5)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品质:强化教学反思意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只有清晰和正确认识教学反思,接受反映真实的情感思想,以激发内在动机的反思,才能有具体行为。培养积极的反思态度,促进教学反思。积极态度是坚持地保证教学反思,将有意识地、积极地和不断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掌握反思的正确方法,强化个人教学反思的效果,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教学认识、自我知识更新与自我提升。

4. 结论

基于“国培计划”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进一步加强反思性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教学改革浪潮中,某一政策的实施和某种理论的提出,其提出的意义在于具有应用价值,能用提出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不仅能使实践减少消耗,少走弯路,而且能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使理论得到改进和升华。当然,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了解和分析之上的。基于“国培计划”背景下,进一步研究中小学教师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实践性探索和研究,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新课改顺利实施,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国培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学反思是在“国培计划”背景下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国培计划”背景下,阐述教学反思的内容,研究中小学教师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实践性探索考查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新课改顺利实施,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街道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全市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