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2024-04-12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13篇)

篇1: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

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若、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史上写下了火烧赤壁的著名 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且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

“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

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

每当我沉浸在《三国演义》这本书时脑海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讲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故事。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篇2: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典里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我读完了它,使我受益匪浅。这里面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三国演义》讲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的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诚恳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赤胆忠心的黄盖等等。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几个人物。

先说刘备,他本来是一个以卖草鞋为生的人,后来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三人结拜为生死兄弟,一起打拼奋斗。他又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做军师。刘备最大的优点就是善用人才,最终他创建了蜀国。

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也是他的结拜二弟,他很重义。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旦得知住过消息,便不远千里万里住投。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都是常人想不到的妙计。他的聪明和胆量让我佩服,也值得我学习。

篇3: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一、《三国演义》的学术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具有辉煌成就的章回小说和历史小说,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三国演义》把本纪、世家、列传融为一体, 前后穿插照应, 令《史记》、《汉书》“自愧弗如”。《三国演义》在介绍魏、蜀、吴的史料时, 纵不断线, 横不漏项, 彼此相互连贯, 令《左传》、《国语》“汗不敢出”。《三国演义》在描写朵思大王和木鹿天王的道术法力时, 超过了灵感大王和虎力大仙的雕塑小技, 令《西游记》“不寒而栗”。《三国演义》在描写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的才干谋略时, 超过了吴用和公孙胜的左道旁门, 令《水浒传》“黯然失色”。加上它“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的传媒特点, 具有“孔明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的典型化闪光点和时空穿透力, 因此, 清代毛宗岗把《三国演义》评为中国“前不见古人”的“第一才子书”。

二、魏蜀吴正统之争

魏、蜀、吴三国谁是“正统”的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历来是文学家争论的焦点。由于“正统”之争, 在评价三国人物时, 就形成了“尊曹派” (尊曹褒魏) 和“尊刘派” (尊刘贬曹) 。由于作者的世界观不同, 作品的倾向性也就大相径庭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把曹操定为“正统”《汉晋春秋》、《紫阳纲目》和《三国志平话》却把刘备定为“正统”。“正统”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欧阳修 (1007—1072) 在他的《正统论》中说:“居天下之正, 合天下于一, 斯为正统矣。”西晋陈寿 (233—297) 在《三国志》中把曹操定为“正统”被列入本纪, 有《魏书》30卷, 把蜀汉、东吴编入列传, 蜀书只有15卷, 吴书只有20卷。北宋司马光 (1019—1086) 在《资治通鉴》中, 仍把曹操定为“正统”被列入本纪, 蜀汉和东吴皆未列入本纪。他们认为:曹操 (155—220) 潇洒豪放, 有胆识, 重义气, 文韬武略, 经邦济世, 抑制豪强, 兼并群雄, 削平袁术、袁绍、马腾、韩遂, 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是一位有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真有“说不完的曹操”, “说曹操, 曹操就到”的神奇魅力, 把曹操定为“正统”当之无愧。

“尊刘派”以习凿齿、朱熹为什表。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南宋朱熹的《紫阳纲目》, 元代虞氏的《三国志平话》都把刘备视为“正统人物”。清代毛宗岗在他的《读三国志法》中说:“读三国志者, 当知有正统、闰运、僣国之别, 正统者何?蜀汉是也, 僣国者何?吴魏是也。”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集大成者, “尊刘贬曹”, 又叫“拥刘反曹”或“蜀帝魏寇”。

那么,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形态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在这里简单区分一下。曹魏政治更多体现的是权势政治。从曹操起家的历史可以看出, 董卓、袁绍、吕布等, 包括曹操自己, 都是权势人物。权势政治的核心就是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 而且常常凭借武力说话, 拳头硬是最重要的标准。而且, 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道德不是很重要的选项。权势人物的具体特征之一是, 每个权势人物都有自己的地盘, 或者叫势力范围, 它在以后就发展成藩镇等地方割据势力。

孙吴政权的形式与曹魏不完全一样。曹魏的权势政治对于权势人物的形成来说, 既可以借助特殊地位和身份, 也可以是平头百姓, 而孙吴的政治更接近于贵族政治。例如周瑜和陆逊, 都出身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与权势人物不太一样, 它不是靠武力获得地盘, 而是靠自身的特殊条件, 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比方说, 周瑜和陆逊的文化修养都很高, 这是当时世家大族的特征。历史上说“曲有误, 周郎顾”, 意思是说别人演奏音乐的时候, 任何一点差错都逃不过周瑜的耳朵。然而, 文化修养很高的周瑜和陆逊, 在历史上的定位都不是知识分子, 而是军事家。这也是贵族政治的一个特点。蜀汉政治与曹魏、孙吴又有不同。桃园三结义的三个人都可以看成是平民, 刘备虽有皇族血统, 但已经很远, 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刘备早年家贫, 以贩屡织席为生, 俗称卖草鞋的。关羽是卖豆腐的还是卖什么的有争议, 张飞是杀猪的或卖肉的屠夫。说个笑话, 三人以前都像是菜市场里或集贸市场上混饭吃的, 他们的确是真正的平民。

三、罗贯中其人及其正统观

罗贯中 (1330—1400) , 山西太原人, “与人寡合”, “有志图王”, 有丰富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 拒绝与朱元璋合作, 浪迹江湖, 不知所终。他的“等级观念”、“程朱理学”和“君权神授”比较突出。他继承了“尊刘”的文学传统 (《三国志平话》) 和史学传统 (《紫阳纲目》) , 表面上为偏安西蜀的刘备争“正统”, 实际上是在为偏安江左的东晋和南宋汉族王朝争“正统”。

中国古代的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 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反对民族压迫, 渴望国家统一, 渴望恢复汉族政权的“正统思想”应运而生, 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正统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罗贯中认为:只有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才是炎黄子孙, 只有姚、舜、禹、汤、文、武、汉、唐、宋的汉族皇帝才是炎黄血统, 除此之外, 一律属于“化外之地和化外之民”, 把秦、十六国、南北朝、隋、五代十国和元朝的封建政权, 划归“五胡乱华”和“夷狄谋夏”, 排斥在“正统”之外, 只能算是“副统”或“伪统”最后确认:只有“尊刘贬曹”才会“天下归心”。

罗贯中是怎样“尊刘贬曹”的呢?那就是“非刘邦血统而王者, 人人得而诛之”。罗贯中“尊刘贬曹”有着浓厚的宗派垄断色彩, 他强调:只有刘备才是刘邦和中山靖王的苗裔, 只有刘备才是以正得天下, 以正传子孙的“正统派”。五代十国的后汉刘知远、南朝宋国的刘裕, 虽然都是刘姓皇帝, 可惜谱牒遥远, 难以考查, 与刘邦只是同姓异宗的关系而已, 仍然不是“正统”。

其实, 刘备 (161—223) 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 笑里藏刀的伪君子, 他以“汉室宗亲”的正统身份自居, 打着保护汉献帝的旗号, 以“保国安民”为掩护, 执行的根本不是“王道”, 而是“诈道”和骗术, 他早就已野心勃勃想圆皇帝梦, 当献帝被废, 曹丕称帝后, 下属劝他“即皇帝位”时, 他还假惺惺的“勃然变色”、“孤岂效逆贼所为”、“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可是, 公元220年。曹丕刚把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之后, 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在成都自称“章武”皇帝, 保护汉献帝的遮羞布已经荡然无存了。

罗贯中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刘备身上, 以至到了“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地步。他吹捧刘备执行的是“王道”和“仁政”是“明君”是“善”的代表, “理合继统以延汉祀”。他咒骂曹操是“以臣弑君”的“异姓之人”, 执行的是“霸道”和“暴政”, 是“暴君”, 是“恶”的代表, 是篡夺皇权的乱臣贼子, 无权“窃据神器”, 应当“存天理” (刘备) “灭人欲” (曹操) , 他还大肆丑化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名为汉相, 实为汉贼”, 是“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独裁者, 是充满霸气、傲气和血腥气的刽子手, 当然不是“正统”。他裁定:司马光把曹操定为“正统”人物, 是对读者的误导。

四、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原因

1.《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 是在宋朝, 书中其中许多经典的故事章节, 在书并没有被写出来的时候, 就已经在民间流传得非常广泛了。进一步说, 就是“尊刘贬曹”这一观点, 在《三国演义》还未成书之前, 就已经被广大人民接受。作为一个写书人, 他收集的是这样的故事素材, 听到的这样的故事蓝本, 看到的是读者对刘备的喜爱和对曹操的厌恶。所以他写书的时候不可能为了完全地尊重历史的原章节而违背当时广大的读者的阅读欲望。

2. 作为一个写书人, 在书中必定要有立场, 有褒有贬, 而且大多数写作的模式是拥护弱小, 贬低强大, 这在三国演义书中也有很深的体现, 从书中最强大的军阀董卓, 袁绍, 再到曹操, 作者都是一一地贬低的, 就像在别的小说中主人公克服一个个的困难一样, 有对立面, 才能显示主人公的种种才华。而中国的读者大多喜欢这样的模式, 弱小慢慢地变强大, 读者的心就愈发兴奋。

3. 这是我说到的为什么要“尊刘贬曹”的本质。中国传统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感情——“义气”。说到三国年代的实质, 那就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 谁是正统, 谁是叛贼怎么来一个定数, 除了汉朝破败的政权以外, 袁绍、曹操、孙权甚至刘备, 说白了都是军阀而已。虽说刘备与刘汉政权有那么一点点的所谓八竿子打不着的血缘关系, 但就真的可以奉为正统吗?

但是刘备的“义气”就占住了罗贯中和读者的心, 他的“仁政”不仅获得了他手下的将帅和他统治下人民的心, 而且也捕获了广大读者的心, 我们为什么不去喜欢他呢?在乱世之中, 有这么一个温暖的人, 他欣赏你的勇气, 欣赏的你才华, 对你深信不疑。为了得到你这个人才而不惜三顾茅庐, 而不惜三番五次地劝降, 为了自己兄弟的死而愤然操戈,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呢?既然我们都喜欢, 那么罗贯中又为什么不“尊刘贬曹”呢?

笔者以为:任何封建政权, 只要有皇帝、有国土、有国号、有政权、有军队、能独立行使主权在一年以上者, 既是历史存在, 又是客观事实, 就得承认, 它就是“正统”它就是“朝代”。其获得政权的手段, 不管是世袭禅让、以臣弑君、骨肉相残、兵变夺权, 还是入关定鼎, 一概视为“存在即合理”。这就是历史唯物论。中国历史上的拓拔珪、完颜亮、耶律德光、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同样是黄帝的血统, 同样是“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的“正统”。三国头目皆枭雄, 谁是正统非正统?“天下者, 天下人之天下, 非一人之天下”, 刘邦既不是“皇室宗亲”, 又不是“秦始皇的血统”, 他可以夺取秦朝的天下, 曹操为什么不可以夺取汉朝的天下?刘备可以做“正统”、曹操和孙权为什么不可做“正统”?“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行得通吗?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实质, 就是鼓吹“姓氏血统论”和“汉族中心论”。罗贯中所以尊刘贬曹, 无非借此表达当时人民渴望施行仁政的美好愿望和重义轻生的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王思齐.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J].法制与社会, 2009 (7) .

[2]唐剑《.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

篇4: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篇5: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完三国我痛恨董卓的残暴,曹操的阴险,敬佩诸葛亮的计策,刘备的忍让,欣赏赵云的胆气,周瑜的雄姿英发。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关羽的忠义,当他失守下邳不得已投靠曹操时,曹操对关羽倍加厚待为了笼络人心赠送金银珠宝无数,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把赤兔马都赠送给他。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关羽的忠心。等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过关斩将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回到主公的身边。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不单单只有关羽是忠义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为刘备临死前的嘱托真可谓鞠躬尽瘁。姜维九伐中原,当蜀国灭亡之后还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北就刑,这事审配临死前的一席话。这些忠义人士虽然没有帮助主公完成大业,但是他们的赤胆忠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心报国,与禽兽何异。这是曹操曾经对王允的,你一席话。三国之中英雄辈出。 先是剿灭了黄巾贼。后又讨伐董卓。为国为民。在这些人中最受人们拥护的只有刘备了,虽然刘备早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但是他心慈仁善,对人民倍加爱戴,对国家,赤胆忠心。尽管没有兴复汉室铲除奸贼。但刘备始终是人们敬爱的刘皇叔。除此之外。王允,董承,穆顺。马腾等等。他们在巨大的权势之下毫不畏惧。虽受奸人所害。但一心为了国家。这样的人物流芳百世。永远是后人赞叹的对象。

篇6: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S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篇7: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写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等,吸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同时,作者将书中众多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义气深重的关羽,曹操爱惜关羽是武艺人才,曾多次以重礼相待想劝降关羽,但他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其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也令我佩服。

《三国演义》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虽然现在我还不能全都读懂,但是我还会再去读,相信,每读一次,我会有更多的想法和体会的。

篇8:罗贯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阮籍曾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赤壁之前,比刘备声名响亮的诸侯何止百十,无非是浪里尘沙。再看三国鼎立,孙权有三代基业,曹操虽白手起家但父亲官至太尉起点不低,唯独刘备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穷小子起家。有人总说刘备是靠着那一个不知真假的豪门撑场,别人不过是卖他面子。

然而,三国时期,英才辈出,不亚于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但凡英才,又有几人会因虚名拜服。当时有很多人对刘备的评价都很高,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等等。

而时人评价中最高的且最出名的,莫过于曹操的煮酒论英雄,“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语出《三国志·先主传》)。在衣带诏之事泄密后,曹操准备亲征刘备,诸将都劝曹操“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而曹操却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语出《三国志·武帝纪》)算无遗策的郭嘉对这句话极为赞同。

别的且不论,一个被英雄视为对手的人能不是一个英雄么?而事实上,在刘备的眼里也只有曹操一个对手。《华阳国志》曾有记载:“先主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将其本兵至汝南。公使将蔡杨击之。先主谓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年间,距离刘备身死不过百年,相当于我们现在谈论民国时期,其记载必不会假。

另外,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武帝纪》时曾援引《献帝春秋》记载:曹操使刘岱、王忠征伐刘备,刘备对他们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吾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这话和上面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们就算来百人,又能奈我何呢,曹操如果自己来,那就不知道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刘备在说这话时是何等英气,且怒鞭督邮、火烧博望坡这种颇具豪气的事也是刘备所为(详见《三国志·先主传》)。在《三国志·陈登传》中陈寿记载道:“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备说的这段话就相当硬气了,许汜说他去见陈登,陈登居然自己卧大床让客人卧小床,这难道是接待国士之道么?刘备就怼他说道:你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皇上都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忧国忘家、行救世之举,而你只知道做你的房地产生意,没有救国言论可以采纳,是元龙最忌讳的,他为什么要和你说话呢?如果是我的话,就自己卧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卧地上,还管你头等座次等座?

以至于,千百年后,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讥讽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绝不在于他的两滴眼泪,而是他的识人用人,在于他的个人魅力。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刘玄德屡战屡败,但关张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就是不离不弃,这绝不是两滴虚伪的眼泪可以得到的。而且在识人用人这一点甚至连诸葛亮都比不上,刘备在死之前就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让他做了参军,每次见面都要谈论军计直至通宵达旦,以致后来的街亭之败。

幼时读演义,最喜关张赵诸葛之辈,现在看史志,曹操刘备更能让人敬之又敬!

作者: 赵隐

篇9:《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

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臵。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篇10: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我看不是白话文的不是文言文的,所以看起来并不困难,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对让我感兴趣的部分是三国之间的各种针对。

里面的人物更是个个都具有特色,谋略家、军事将领……好人和坏人都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这位聪明的谋略家,是他后来成功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诸葛先生的谋略和策划,刘备的成功几率要少一半。

当然里面出来诸葛先生这个谋略家,三国里面还有很多谋略方面的人才。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

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篇1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喜欢义胆忠肝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的张飞,讨厌狡诈多疑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多管闲事的鲁迅。

《三国演义》一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一回讲的是:周末七国分争,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踏上了保国安泰的道路。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也挺有趣的,讲的是: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关于刘备的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篇1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主题概括

好词

《三国演义》以三国争雄为题材,其所展示的帝王将相都是历史上真实的英雄。

而作者将他们的性格和功业夸张再现,把他们刻画成非现实的超人。从儒家政治道德观出发,《三国演义》蕴涵着千百年来人民对明君贤臣的寄托。

但历史发展进程恰恰与理想背道而驰——

政能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知全能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在三国风云变幻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描写来解析英雄人物的才能和道德,揭示主体道德和历史进程的背离,使英雄形象蕴涵了浓重的悲剧性质。

《三国演义》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震撼力,主要是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将中国人心底的渴求、困惑、悲怆和抗争等表现了出来。1东汉末年 2民生凋敝 3兵荒马乱 4群雄竞起。

5枭雄曹操 6首屈一指 7龙骧虎步 8踌躇满志。

9唯才是举10远见卓识11济济多士12如虎添翼。

13发号施令14假传圣旨15身经百战16出生入死。

17青梅煮酒18旁敲侧击19梦中杀人20狐性多疑。

21望梅止渴22略施小计23割发代首24工于心计。

25对酒当歌26横槊赋诗27才兼文武28独步一时。

29老骥伏枥30志在千里31烈士暮年32壮心不已。

33诸葛孔明34惊才风逸35上知天文36下知地理。

37宁静致远38淡泊明志39用行舍藏40韬晦待时。

41三顾茅庐42精诚所至43知遇之恩44投桃报李。

45隆中对策46审时度势47指点江山48面授机宜。

49初出茅庐50锦囊妙计

好句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2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价曹操)

3汝视本人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袁绍)4宁教本人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本人(曹操)

5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袁绍)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

7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对刘备)

9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

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11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十拿九稳耳(关羽评张飞)

12非恬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使远(诸葛亮)

13本人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本人决一死战(张飞)

14丈夫处世兮犯罪名,犯罪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16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评孙权)17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

18吾手中宝刀却不老!(黄忠)

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

2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22鞠躬尽瘁,死然后已(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篇1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开场白,以如此声势浩大的场面来作为过路诸侯豪强的背景,很是贴切。我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的时候是电视剧里那声势浩大的开场白深深地吸引了我,就是那么一段文字作为引子,就已经吊足了胃口。只看电视不过瘾,毕竟演员和导演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真义,即便有所领悟,也未必能真正表现出来。所以我还是决定捧起书慢慢品读,并辅以历史文献。《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宫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说到三国就不得不提曹操,曹操的形象无比鲜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对此评价曹操大喜,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襟啊。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三点最为突出。,作品中写到曹操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故意将计就计杀了吕伯奢。这点将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诈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曹操“奸诈”的一面相对照的是关羽的“忠义”。作者在作品中极力推崇刘备。在明代那样一个需要稳定政局的时候,刘备,关羽作为与汉室正统有关的一些人,理所当然被人看作为正统,这样就得到了推崇。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无疑是篡位的另一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被作者所鄙弃。曹操虽奸,而最终没有篡汉。:“吾若有幸当为周武王。”说明曹操在谋划篡汉之时仍不忘要得的名正言顺。曹操爱才,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独行其事之时,曹操不令人杀之,反而与之放行,实在是惜才爱才的表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拜访,竟赤着脚亲自去迎,这又是何等的屈尊求贤。许攸为曹操所感,于是献计使曹操断袁绍之粮草,一举平定了河北,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同时曹操谋略过人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坐拥天时之利为成功之本,击败袁绍。巧用离间计瓦解韩遂与马超的信任,而平西凉之乱。调虎离山,汉中破张鲁。这些都是曹操雄才伟略的体现。

虽然曹操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无比成功,但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人物确是刘、关、张三人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这也是作者想要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个人觉得,东吴的在书中的地位就被边缘化了,辛弃疾有一句名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实际就是以蜀为主、魏为辅的两国演义,孙权只是个黄金配角。实际上吴国在三国中的地位,不仅是最重的那枚法码,可以决定三国间的平衡。而且东吴的历史本身就是非常的精彩,名臣名将如云,前中后期都是如此。只不过没有演义的喧染,大多数人不为后人所知。孙权是吴国的第二代统治者,但他却是和魏第一代统治者曹操、蜀汉第一代统治者刘备处在同一时代,这也决定了孙权的为人处事,兼有第一代和第二代统治者的风格,一方面勇于开拓,另一方面也善于自守。孙权始终抱着进退自如的心态,进与曹刘争天下,退可自守江东,或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进取心。

上一篇:看排球比赛下一篇:互联网时代市场部的营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