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帽 漂 流 记作文

2024-04-12

小 帽 漂 流 记作文(精选7篇)

篇1:小 帽 漂 流 记作文

小帽漂流记小学作文

从前,有一顶漂亮的小帽子,为了找到她心仪的主人,一直在河里漂呀漂呀 她经过蚂蚁村时,一只小蚂蚁很有礼貌地问:“我能做你的主人和你一起去探险吗?”“可以呀!但是你必须用一元钱买一些东西装满我”帽子说。

小蚂蚁用一元钱买了一些汽水,可是只装满帽子的一半,小帽子遗憾的说:“可惜,还有一半是空着呢!你不是我的主人,不能和你一起去探险!”说着,小帽子又接着漂呀漂呀, 一只小花狗跑过来,急急忙忙的问:“我能做你的主人吗?带着我一起去旅行吧!须用一元钱买一些东西装满我。”小花狗用一元钱买了一桶水,可是水从帽子的眼中漏了出来。小帽子无可奈何说:“可惜呀可惜,我的`身体里只剩下一点水了,没把我装满,不能当你的小船了!”说着,小帽子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一只小蜜蜂飞了过来,温文尔雅的问道:“你能做我的大床吗?”“完全可以!不过,你必须用1元钱买一些东西装满我,可以吗?”小帽子说道。小蜜蜂用一元钱买了许多树叶,可是树叶太轻了,还没装满,就给风吹跑了。小帽子摇摇头,“再见,我的朋友!我不能变成你的大床了。”这时,小帽子突然被一卷波浪打到了岸上,恰巧落到蓝猫脚旁。

蓝猫十分喜欢这顶帽子,文质彬彬的说:“我能把你带回家吗?”小帽子还是那句老话:“你必须用一元钱买一些东西装满我!”蓝猫考虑了一下,买了一根蜡烛,点亮蜡烛,烛光把小帽子装得满满的。从此,蓝猫就成了小帽子的主人。

篇2:小 帽 漂 流 记作文

【注音】: xiao mao

小帽解释

篇3:小 帽 漂 流 记作文

作文教学至关重要。不论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都不容忽视。然而教学现状多以考试的功力为目的, 很多老师信奉 “授之于鱼”, 将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作为作为教学内容, 甚至让学生通过模仿范文、“缩构”文章, 轻而易举将备考作文改头换面成考场作文; 或者将写作教学的流程呈现为 “教师命题———简单指导改如何写———学生练笔”的单一模式,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写给谁看以及怎么写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 “写作状态”这些问题几乎是盲区。作文教学依然没有得到清晰的指导,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二、写作意识培养的实践

( 一) 以 “习作漂流”为形式展开。网络世界里有 “漂流瓶”。你打开瓶盖, 可以读到另一个人的心情或者故事。你可以只在内心分享它, 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一段心情装进瓶子让它继续漂流。“习作漂流”亦如此。每一个习作的流动从自己的小组开始, 然后归入班级这个大集体, 直到集体里的每一个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 就完成使命。每一个习作本都将因为流动, 记载过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或者精彩瞬间, 尤其珍贵。那习作如何“流动”呢?

以 “本”定流。习作本是漂流的主体, 就如同网络世界里那个漂流的瓶子。习作本的数量根据班级人数而定, 一般每6 - 8 人为一组, 每个组准备一个习作本。习作本先在主人所在的组内流动, 流动的顺序可以事先抽签决定, 也可以由组长决定, 一旦定下来就不再更改。

以 “组”分流。习作本的漂流以 “组”为单位。开始前, 每一个小组首先要确定组长一名, 担任管理的职责。组长要负责征求组员意见给习作本拟名, 以形成自己的小组文化, 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力, 要开展评比哪个习作本名字最受欢迎,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602 班的 “四叶草”和603 班的 “金色童年”尤其受学生喜爱; 组长要选择组内最擅长封面设计或绘画的同学为本子设计一个封面, 也开展评比, 以彰显各组的实力, 增强各组的荣誉感、责任心; 组长要负责为每一位组员排定流动的顺序, 还要讲确定的顺序记录在习作本的扉页, 一旦确定不再更改。

以 “生”助流。习作本的漂流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首先, 语文课代表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课代表需要将每一天的评价和日冠军公布在教室墙面的表格里。其次, 小组长需要督促同学及时阅读习作上的教师评语, 需要鼓励每一位组员认真写作, 为自己也为小组赢得荣誉。

( 二) 以 “师生合作” “读写结合”为原则拟题。学生习作, 或叙述故事, 或倾述内心的感受, 或发表观点, 都应该伴随丰富的情感活动, 使他们体验表达时的快感, 不知不觉中提高习作的水平。因此, 设计习作任务时, 最好提供一些真实生活的情景, 让学生的写作更容易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如 “五年级开学第一周作文”: 周一: 关于新老师、新同学的那些事 ( 因为中途接班, 有几个插班生) ; 周二随笔; 周三, 半命题作文 《窃记》或 《走遍天下为侶 ( 结合 《窃读记》和 《走遍天下书为侣》) ; 周四, 随笔。写一件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事; 周五命题作文 《我的读书故事》 ( 结合单元作文) 。

( 三) 以 “及时评价” “多元评价” 为契机推进。习作的批阅要及时反馈, 每日表彰 “日冠军”, 并配合班级管理以加分形式计入当天小组考核, 或发短信给家长,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其他的学生或家长以 “跟帖” 方式进行点评或提出修改建议, 让习作的作者收获很多的反馈信息, 从而感受到写作是一件被尊重和重视的活动, 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刘云生先生说过: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 才能舞得婆娑, 舞得蹁跹。

三、写作意识培养的成效

自从以 “习作漂流” 为形式开展作文, 学生的写作意识增强了, 他们从害怕写作文成为自觉写作, 一些学生开始爱上写作; 他们从等待任务成为主动询问任务。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以 “习作漂流”为形式的写作意识培养, 笔者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中也遭遇尴尬与困惑。如:

1、学生之间的差异。九年义务教育, 到了高段, 学生的习作水平以及形成了差异, 班里有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叙事有条理, 会表达真情实感, 而有的同学无法流畅表达, 几乎没有写作能力。这样的差异在 “漂流”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的不顺利。

2、教学时间的分配。“习作漂流” 让语文老师每天都能读到学生的作文, 有时惊喜有时叹息, 时常会有及时反馈的冲动并很多次付诸行动, 结果耽误了原计划的阅读教学任务; 反之, 若完成自己的阅读教学任务, 那作文的反馈就会滞后, 失去了最佳的时机与效应, 笔者时时顾此失彼。

五、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项不断创新的艺术, 有创新就会与挑战。只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 那么问题会一一得到改善。相信我的 “习作漂流”会成为我语文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促成我语文教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秋林.作文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8) .

篇4:传统经典二人转“小帽”唱词

◎申国强

二人转“小帽”,简称“小帽”,它是二人转表演形式中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小帽”比二人转“正戏”更短小,在“正戏”前边加演,是在二人转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和群众的欣赏习惯逐步适应而形成的。“小帽”有独立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如同鼓曲有书帽,戏曲有帽儿戏,起到为每个节目开场的作用。二人转加演“小帽”,能使节目的时间安排、演员的调配更加合理化,从而进一步满足观众的需求。

“小帽”,的唱腔源于东北民间小调,特点是边舞边唱、载歌载舞。即使是名角、大腕,上台前通常也不马上演“正戏”,而是先唱一段“小帽”,既溜溜嗓子、热热身,又为“正戏”演出制造气氛。“小帽”基本分为两种,欢快的如《小拜年》《张生游寺》《哕嗦五更》等,( )伤感的如《游西湖》《妓女悲秋》《送情郎》等。

在二人转表演过程中,“小帽”是最短小也是最精彩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它通常和舞蹈结合起来,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三种民间艺术的高度综合。“小帽”对于“正戏”的表演,提供了内容铺垫和客观交代,为“正戏”准备了“帽子、嗓音、动作、情绪”,增强了二人转表演的力量、阵容和形式种类,使二人转表演形式更加富于变化,使二人转的曲调节奏更加丰富多彩。

下面提供几首传统经典二人转“小帽”唱词,供二人转爱好者欣赏。

小拜年

女: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男: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

女:家家团圆会呀啊,男: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女: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男: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诶呦呦呦呦。

合:都把那个新衣服穿呐啊诶呀啊。

女:打春到初八呀啊,男:新媳妇住妈家呀啊。

女: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男:果子拿两匣呀啊。

女:丈母娘啊一见面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男: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呦呦呦呦。

合:拍手笑哈哈呀啊诶呀啊。

女:姑爷子到咱的家呀啊,男:咱给他做点儿啥呀啊。

女:粉条炖猪肉啊再把那小鸡儿(宰了那大芦花)呀啊,男:小鸡儿呀啊扣蘑菇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

女: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呦呦呦呦,合:我姑爷子最得意它呀啊诶呀啊。

女:我姑爷长得俊呀啊,男:我女儿赛天仙呀啊。

女:小两口多么般配呀啊,男:(恩爱到百年呐啊)丈母娘我心喜欢呀啊。

女:单等啊过了二月二(二十五啊)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男:(一起送回还)赶车送回还呐啊诶呦呦呦呦。

合:一起那个送回还呐啊诶呀啊。

这段《小拜年》,展现出了东北,人在正月初一过大年时的喜庆情景。按照东北民俗,大年初一新婚妻子带着自己丈夫回娘家拜年,丈母娘欢天喜地地准备了东北传统菜——猪肉炖粉条与小鸡炖蘑菇,用来迎接回家的新婚夫妇。这一幕欢乐团圆的景象,是东北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也生动地展现出了东北的民俗文化。

送情郎,送情郎送到大门东啊,正赶上老天爷刮起了老北风啊,刮风不如下点小雨好啊,下小雨那个能留上我的郎多待上几分钟。

送情郎送到大门南啊,顺腰中我掏出两块大银圆啊,这一元与我的郎买上火车票,这一元与我的郎呀啊买上一盒中华烟。

小妹妹送情郎呀啊,送到大门西呀啊,一抬头我就看见了一个卖梨的呀啊,我有心与我的郎买上梨两个呀啊,想起来昨晚儿的事儿吃不了这凉东西呀啊。

小妹我送到大门北呀啊,一抬头我瞧见,一对鸳鸯来戏水呀啊,鸳鸯戏水呀啊成双又配对呀啊,也不知情郎哥多咱才能把家回呀啊。

小妹妹送我的郎啊送到大桥头啊,眼望着河水哗哗流呀啊,小河流水终究归大海呀啊,露水的小夫妻多咱不能长久啊。

小妹妹送我的郎啊,一送到火车站呀啊,火车拉鼻儿冒出一股烟哪啊,火车一去还能回转,也不知情郎哥何时把家还哪啊。

这段《送情郎》,展现了情郎要离开家乡,小妹妹出门相送时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小妹妹从大门东一直送到大门北,送完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后,又接着送到了大桥头和火车站,而且要为情郎买梨、买烟、买火车票。小妹妹送情郎的路上,可真是情意绵绵,令人肝肠寸断。

探妹

正月里探小妹,正月正,我引上小妹子去观灯,观灯是假呀,妹子试试你的心。

二月里探小妹,龙抬头,我引上小妹妹上高楼,高楼万丈高,妹子小心闪了腰。

三月里探小妹,三月三,我引上妹子下江南,江南乘火车呀,妹子还得你两块三。

四月里探小妹,四月八,我引上妹子摘西瓜,大的一拃拃,妹子小的刚开花。

五月里探小妹,五端阳,大胖粽子包砂糖,砂糖满口甜呀,妹子你吃我给钱。

六月里探小妹,热难当,我引上小妹上凉床,手拿玉笔扇呀,妹子扇上凉不凉。

篇5:漂流记(记事篇)

到了目的地,我穿上救生衣,戴上泳帽,拿起双桨,俨然一个小渔夫。一切准备就绪,我和爸爸下了战书,开始了漂流。

船不疾不徐地向前行驶着。爸爸不愧是老将出马,操纵自如,他轻轻一划,船便蹿出好几尺;妈妈则奋力舞动双桨;我虽有一身力气,但不知怎样划桨,就像高射炮射蚊子——无力可使,始终在原地打转转,离他们越来越远。我抓耳挠腮、心急如焚,旁边的老伯伯见我如此狼狈,便教我划桨的方法。我依法而行,果然大有起色。可爸爸的速度实在太快,用什么办法呢?忽然我脑中灵光一闪,计上心来,我捞起水中的西瓜皮,瞄准爸爸,顺势一扔,不偏不倚,“啪”的一声,击中了爸爸的手背,爸爸手一松,桨掉了下去。哈哈,老将遇难,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你没了兵器,还逞什么“能”,我暗自窃喜。爸爸“虎落平阳”,船卡在一块大石头处,我转败为胜,哪知爸爸神不知鬼不觉地拖住了我的船,等我发现,为时已晚,本想与他拼个“玉石俱焚”,却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让爸爸的兵器失而复得。爸爸顺着激流疾冲而下,我和妈妈都望尘莫及。我想,与其争来争去,还不如享受一番,便和妈妈一起欣赏两岸的风景。

漂过白鹭洲,船平静地向前行驶着,两岸的白鹭似乎不怕生人,怡然自得地在水中嬉戏,别有洞天!我们不想打扰这大自然的主人,悄悄离去。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一群野鸭进入了我的视线,它们旁若无人地梳洗着美丽的羽毛,我们被这美景深深陶醉了。正当我们如痴如醉时,船冷不防冲下斜坡,顿时洒下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芦苇荡里传出一阵阵笑声。

有喜有忧,有笑有怒;既需用力,又要用智。这就是漂流的乐趣。

佳作点评

篇6: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1、宗教信仰

笛福对英国国内盛行的宗教迫害深感不安, 他赋予鲁滨逊以信仰自由的权力。他认为流落荒岛的原因是自己罔顾父母亲的建议不要出海而受到上帝的惩罚。作品对宗教的肯定表现很多。圣经中葡萄这种植物在以色列人的眼里是神圣的, 甚至被认为是基督耶酥之树。《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大量葡萄意象, 并被作为对宗教的依赖和信仰进行了描写。在到达荒岛十个月后的一天, 他沿着一个山谷走, 在山谷的尽头, 他发现了一个地方。“在这地方, 我发现了……树上有不少葡萄;那些葡萄藤攀满在树木之间, 一串串的葡萄刚好成熟, 它们色泽鲜艳, 香味浓郁。这一发现真叫我惊喜不已……”从此以后, 葡萄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并成为他生活富足之源。即使后来有了足够的劳动力来种植庄稼, 他们还是要到那里采摘一串串的葡萄, 因为“葡萄同面包一样, 是我们的主食;还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好东西……”这些描述都说明了上帝没有抛弃鲁滨逊, 用葡萄拯救他的生命。

2、忏悔

作品还通过忏悔这一形式将宗教的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清教认为人类是通过某一个体的生活历程来描述人类的反叛, 忏悔, 和得救的过程。鲁滨逊在违背父命, 吃了不满之树上的果子之后, 开始流浪。但是就在第一次出海遇险的时候,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过, 开始了忏悔。经过几番灾难后, 他改变了对父亲和原来生活境遇的看法,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即使在流落荒岛获救无望的时候, 也不忘记忏悔自己的罪。鲁滨逊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断提高对上帝的认识, 不断忏悔自己的罪过, 并通过忏悔获得了新生。鲁滨逊认为只要他信仰敬畏上帝, 寻求上帝的指示, 最终上帝会将他拯救出来。作品对宗教的信仰无可厚非, 宗教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作品中反映的忏悔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每个人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 当我们能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错误, 忏悔自己的错误, 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时候, 那我们就是进步的, 就是可以原谅的。

3、感恩的心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 并希望进行回馈。《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有着一种感恩的心。例如:在重返英国后, 鲁滨逊委托他的恩人——慈爱的老船长作为他的种植园的年息管理人, 并给予其以及子孙丰厚的报酬;鲁滨逊经过周折将一百英镑的现款交给他的第一位恩人的寡妇妻子;鲁滨逊给他两个住在乡下的妹妹每人寄了一百英镑;鲁滨逊重访独岛, 在岛上逗留了大约二十天, 临走时, 给岛上的人留下了各种日用必需品, 特别是枪支弹药、衣服和工具以及他从英国带去的两个工人, 一个木匠和一个铁匠。在《鲁滨逊漂流记》中, 感恩有时候穿插在对宗教的信仰之中。例如:鲁滨逊和他的船员为购买黑奴在去几内亚的航程途中遭遇到了飓风和风暴的袭击。在与自然作斗争后, 他的同伴们全都葬身大海之中, 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了下来。鲁滨逊在岸上狂乱地跑来跑去, 高举双手, 做出千百种古怪的姿势以表达他的激动之情和对上帝的感恩之心。当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五年后, 每当他坐下来吃饭时, 鲁滨逊总会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上帝。他认为他此时的生活状况比起当初上岛时已有很大的改善, 认为是上帝在旷野中为他设摆宴席。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对上帝、对曾经施与他恩惠的人以及身边的亲人的感恩之心值得我们学习。中华民族是个谦虚和感恩的民族, “感恩的心”曾唱响了大江南北。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的进步, 人们的感恩意识也逐渐缺失, 从而引发了大量的不良事件。因此, 我们应该重塑民族精神, 以感恩的心来对待自己拥有的一切。

二、经济个人主义、殖民掠夺与社会关系的淡漠

1、经济个人主义

鲁宾逊唯一的使命就是追求利益, 梦想着占有整个世界。他的个人经济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他与星期五之间的关系上。当鲁宾逊救了这个小男孩之后, 连他的名字都不问, 就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给他取名叫星期五。这一行为说明了鲁宾逊只把星期五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并打算用他来扩大自己的再生产。甚至在语言方面鲁宾逊也表现出了他的霸权和殖民思想。他说, “我要教他说英语, 但只教给他说Yes和No。”让星期五绝对地效忠和服从于他, 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当他听到星期五说, “是的, 主人;不, 主人”这样的字眼时, 内心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

2、殖民掠夺

无论在哪儿, 当鲁滨逊看到他的一亩亩土地时, 就大声喊道, “要开发。”他无暇去注意土地上所蕴藏的美丽景色。他最大的满足感来自于他检查清点他储藏的货物。“我已经贮备好了一切, ”他说, “看到所有的货物排列整齐我感到极大的快乐, 特别是看到我有这么多的生活必需品。”物质的丰富给鲁滨逊带来了极大的快感, 使他感觉到整个孤岛就是他的殖民地, 他就像是岛上的国王。

3、社会关系的淡漠

追求个人经济地位削弱了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关系。在鲁滨逊的生活中, 追求个人价值以及掠夺财富是其唯一的追求目标, 爱情、友情在其生活中占有的地位被降到最低。他认为战胜孤岛是他最大的胜利。爱情不过是他成功的绊脚石, 因此, 只有当他的经济地位通过再一次的航行而得到巩固时, 他才结了婚。对于友情而言, 他向上帝乞求给他一个伴侣作为安慰, 但是他所渴望得到的是一个男性的奴隶, 并自作主张的给他取名为星期五。鲁滨逊教星期五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主人”并且让星期五记住“这是我的名字”。并只给他说Yes和No。对于自己这个孤岛的唯一伴侣和朋友, 鲁滨逊表现出了充分的漠视。对于曾将帮助自己的叫佐利的男孩, 鲁滨逊曾决心爱他一辈子, 并承诺把它培养成一个出色的人。然而当有人拿出六十个西班牙银币来买佐利的时候, 鲁滨逊没能抵制住诱惑, 把佐利卖作奴隶。这也证明在鲁宾逊的内心中金钱和利益高于一切, 社会关系对于他来说, 都是排在金钱、利益的后面的不重要因素。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 人生的追求不但是利益的追求, 还有亲情、爱情、友情, 只有当物质都精神上都能得到享受的时候, 人才算是真正的成功。靠牺牲人际关系因素来达到物质追求的目的是不可取的。

三、结论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即是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 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 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在阅读和学习其作品的时候, 要充分的吸收其优秀的思想, 但也要摒弃那些不良思想。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出色的英美文学作品。主人公鲁滨逊描绘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 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作者借此将鲁滨逊歌颂成了坚强、勇敢、热情劳动的人, 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 说明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在其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宗教依赖、忏悔、感恩的心、经济个人主义、殖民掠夺、社会关系的淡漠几方面来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值得借鉴以及应该摒弃的思想。

关键词:资产阶级,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段绍俊.《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启迪[J].电影文学, 2010, (7) :119.

[2]高夕照.以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思维——重读《鲁滨逊漂流记》[J].林区教学, 2008, (11) :7.

篇7:《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圣经》,《圣经》意识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命运多磨难, 在一次沉船事件中, 鲁滨逊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上, 他与大自然作着艰苦的斗争, 在荒岛建立了自己的住所。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 虽然环境极其恶劣, 但他抱着坚定的信念,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这足以说明有的人会因为不幸而变得坚强和伟大, 将命运改写。而让鲁滨逊勇敢面对困境的信念便是《圣经》。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多次引用《圣经》中的话, 可见作品与《圣经》有密切的联系, 具有浓郁的《圣经》情结。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识。

一、笛福的《圣经》情结

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 一生风雨飘摇。笛福原姓福, 17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 但一直保持着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 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

1719年, 笛福在伦敦出版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在创造文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础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而并非国王统帅们”这一朴素进步的思想。显然, 这部作品具有18世纪文学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例如具有政治倾向性、哲理性、民主性等, 而宗教性在此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人公鲁滨逊本性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他的积极开拓思想引起了一系列故事。从他登上朋友的船开始, 我们可以看到, 他的经历、运气皆与他对上帝的态度息息相关。他刚上船时海面的平静被他的桀骜不驯破坏, 出现了一阵不算大的风暴, 仿佛警告和预示一般, 又随着他对上帝无奈之下的依赖趋于平静。但是, 鲁滨逊的冥顽不灵似乎又使得上帝大为不满, 于是在一场大风暴中, 他被抛到了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凉的小岛上。这一系列变化都似有神的指引, 神灵能洞察一切一般。

鲁滨逊从原本的无宗教信仰, 发展到不够坚定地相信, 直到最后笃信上帝这一过程, 不仅表现了宗教信仰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 而且为传播新教思想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为英国宗教思想殖民作了很好的铺垫。鲁滨逊在岛上停留的20多年里, 从对《圣经》的解读和深入理解, 对上帝的忠诚祈祷, 到接受上帝指引, 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和属于自己的“文明社会”, 这一切又正好体现了在《圣经》和上帝的指引下, 人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 过上了安定和平的生活。

鲁滨逊在平静生活多年之后, 他以上帝的名义拯救了一个差点被杀了吃掉的野人俘虏, 并为之取名为“星期五”。在此之后, 他又遵照“上帝的指示”拯救了另一个野人和一个西班牙人。然而这个时候, 他渴望离开, 希望得到西班牙人和他的同伴的帮助, 却又犹豫不决, 害怕他们的背叛。小说中的一些话将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出来, 并且毫无保留地发出了对西班牙天主教教廷的否定之声, 同时还反映出了18世纪同为殖民大国的英国和西班牙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竞争。

《鲁滨逊漂流记》在文本中处处流露着对上帝的敬仰和崇敬的感情, 综观之则是在以《圣经》为中心展开的个人积极开拓和大胆冒险, 主人公绝大多数的经历和冒险都与《圣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甚至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圣经》典故贯穿于《鲁滨逊漂流记》的结构和情节中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情结, 还表现在多处引用了《圣经》的典故。如鲁滨逊航海受惊时的悔恨心理:“我的父亲也一定会像耶稣喻言中的父亲一样, 为我宰杀肥牛。”父亲为不孝子宰肥牛以庆其归来, 形象地说明了鲁滨逊的心理波动。航海遇险, 鲁滨逊被看作是倒霉鬼:“我们这次遭遇也许就是由于你的缘故, 就像在他施船里的约拿一样。”《圣经》记载上帝命约拿到尼尼微去传道, 约拿违命逃往他施, 中途海风大起, 舟人惊惧求神, 后来占卜出约拿是起风的原因, 便把他投入海中, 上帝命巨鱼把约拿吞到肚里, 约拿在鱼腹祈祷, 巨鱼便把约拿吐到岸上。这一典故说明了鲁滨逊违背父亲的意愿以后所遭到的厄运。这类引用自《圣经》的典故, 用得十分贴切。《鲁滨逊漂流记》使用《圣经》典故, 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富有无穷的魅力。

鲁滨逊每次航海都会碰上骇人的风暴, 最可怕的一次是遇上大风暴,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自己也几乎丧命, 流落于凄凉的荒岛上, 岛上什么都没有。在这种脱离人类社会、人身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他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于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 求助于上帝。这样鲁滨逊在困难的情况下常常想到《圣经》并祈祷。而更为重要的是鲁滨逊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 也即经历了犯罪、受罚、拯救的过程, 与《圣经》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圣经》中的《创世纪》记载了伊甸园的故事, 这个伊甸园是世人向往的人间乐园。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约克城的一个体面家庭, 在流落荒岛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说就是伊甸园中生活的翻版:“以他多年的经验, 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像那些体力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又不像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 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因为他们经常向神祈祷, 希望既不要过于贫困, 也不要过于富有。”所有的悠然自适、甜美滋味、幸福的生活都属于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间伊甸园, 而鲁滨逊就生活在这样的乐园里。

但是鲁滨逊不满足于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 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 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虽然无忧无虑, 却不知道伊甸园外面的生活。在幼小的时候, 鲁滨逊的脑子里便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一心一意想到海外去。由于遭到家里的阻扰, 他后来竟私自逃走了, 沉醉于海上航行, 可以说鲁滨逊开始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不幸的是, 人类始祖终究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背负着“原罪”开始了无尽的苦难;他们变得聪明了, 却失去了乐园。鲁滨逊一次次的航海经历都遇到了大风暴, 直到一次航行流落于荒岛, 全船的伙伴都淹死了, 鲁滨逊的命运发生了大的转折。

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告, 受欲望的诱惑私自逃走, 对于父母来说, 就是一种罪过和叛逆。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流落于岛上, 鲁滨逊到了绝望的境地,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 这就如同在《创世纪》中上帝惩罚亚当, 让他遭受长满荆棘的土地的折磨, 必须辛勤劳作才能有收获, 直到归于尘土。鲁滨逊在荒岛上, 一切从头开始, 自己劳作, 非常困难, 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 借助于《圣经》的力量, 克服了种种困难, 生存了下来, 终于在岛上住了28年后, 获得了拯救, 乘船离开了荒岛。上帝并没有抛弃鲁滨逊, 在他回到国家后, 他得到了原来那位船长的感恩图报并收复了在巴西的产业, 拥有了大量的财富, 晚景胜于当年, 鲁滨逊又回到了“人间乐园”。“复乐园”之后的鲁滨逊就像变得聪明的亚当和夏娃重新回到了伊甸园, 这时他们自己就是园子的上帝。

三、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的《圣经》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在结构上受到《圣经》影响, 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明显受到《圣经》的影响。《鲁滨逊漂流记》的思想内容之一就是“信仰得救”, 体现出上帝的博爱和宽容。鲁滨逊流落荒岛后, 遇到了很多困难, 没有吃的东西, 与世隔绝, 没有衣服穿。鲁滨逊多次陷入绝望, 都是借助《圣经》的帮助, 获得了帮助。在一次大病中, 他非常虚弱, 在绝望中向上帝求救, 呼喊了三个小时, 最终寒热渐退, 病很快就好了。最后, 鲁滨逊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并离开荒岛回到了家。鲁滨逊能够再回到家, 在小说开始时就注定了, 因为鲁滨逊在困难中依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力量, 更多的是上天的恩宠, 即上帝使他得救。信仰得救的核心是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力更生, 克服了种种困难, 特别是精神上的折磨, 都是借助信仰《圣经》中上帝的搭救获得拯救的, 鲁滨逊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是只靠他的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得救, 不是信仰上帝, 或许鲁滨逊在精神上就早已失常了。

《鲁滨逊漂流记》的另一思想内容“永不放弃”也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不放弃是一种斗争精神。鲁滨逊为实现航海的梦想, 与家庭作斗争, 最终实现了梦想。在流落荒岛后, 鲁滨逊与自己的内心斗争, 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荒岛上, 鲁滨逊种植庄稼, 遭到了鸟类的糟蹋后, 又一次次的想办法, 庄稼丰收了。后来, 鲁滨逊计划造船, 费了无数的劳力, 才把树砍倒。他花了很多天的功夫去砍它的根部, 又花了很多天的功夫, 把树枝和树顶砍了下来, 再花了一个月的功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 成为船底的形状, 最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功夫把它的内部挖空, 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鲁滨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 但他没有放弃, 一个计划不成又转向另一个目标。这正如《圣经》中所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圣经》中一直强调这种进取精神。耶稣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传统的旧势力作斗争, 遇到困难也从没有放弃过, 一直向前走, 如耶稣所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神的国。”鲁滨逊身上具有耶稣的奋力斗争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凭着这种信念, 最后离开了荒岛走出了困境。

总之, 笛福在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受到了《圣经》的深深影响。《鲁滨逊漂流记》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资产阶级殖民拓展的层面了, 它甚至达到了统治者另一方面的目的:传播英国新教, 同化被统治者的思想, 以思想、宗教信仰来控制被统治者。这也是这部作品《圣经》意识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笛福著.徐霞村译.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常识(500题)下一篇: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