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白心情随笔

2024-04-19

我的自白心情随笔(共15篇)

篇1:我的自白心情随笔

我的自白心情随笔

数学教会我们的是算账,

政治教会我们的是做人,

历史教会我们的是如何面对生活,

英语教会我们的是发展自我,反过来就是自我发展(走向国际化 )。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教好了别人的孩子,永远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就像我永远会做好别人的老公,做不好自己的老公,永远会做好别人的老婆,做不好自己的老婆。

曾如别人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这句话真是对的。教好学生并不是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而是更丰富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去解决凝难。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社会 ”两个字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和朋友,那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那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我没有唔出人生,但我明白做人。我想自我发展,但我放不老婆、孩子。

到目前我没有做好自我!那是因为我又当爸又当妈,我很难,我还有双方的父母,还有质值得我学习的我的哥、我的姐。

我很想放弃自我,命运让我做不到。

我今天监考明白了一个学生,她努力的作弊,但她明白了做人的一种方法“虚伪 ”做人

如果我在次放弃生命,我不是放弃发展自我而是放弃自我发展。看了这篇不成熟的日志,不要后悔。这就是社会。

我不是作家,我是最普通的人。

篇2:我的自白心情随笔

她总是想去看更开阔的风景。

她说她被时间束缚了手脚,不能舒展身体与命运抗衡。同时她又说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被抽丝剥茧,因为不知道斗争后的结果是喜是悲,她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这一辈子押上作为赌。她害怕自己这一辈子要在这样一仄小城过着不喜欢的生活,她向往着有更平静更安稳的节奏的城市。既现代又闲适的地方很难找,她便一边捱着难熬的日月,一边觅着理想的居所。

她的性格另类乖僻,在涉及自我的方面显得异常激动,在其余行径上却鲜有涉足,凡事不过问。能和她亲近的人不多,相信的人更少,若是给予信任必定是深度信任。她对那些放在心里的人实行透明制,所以她没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即使这样还是会被人抱怨太神秘太诡谲。对此她总是一笑而过,继续侃侃而谈。

她的自我介绍一直自认为很简单。“我希望被人喜欢,但我不奢求会被人理解。我的禁忌也只有一条,绝对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人生漫长,不能用随性搪塞罅隙,也不能被规矩钉死框架,这便是我喜欢的状态。我也不会因为感情而退缩或改变本性,这样懦弱的行为只会加速那种感情的逝去,我不想为难自己。”这般在别人眼里看来锋芒的语句,她却认为这已经足够柔软,我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其实我一直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她是否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所为感到后悔过,是否一直大喜大悲就再无波澜。我知道的只有一点,她想永远保持清醒看清所有的事物——就算有那么些东西不美好,她也想冷静平常地看透解决。

她最终找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瑞士苏黎世。在我狭隘浅显的印象里,那个地方被科技和经济充斥,即使被无数尖顶教堂和清澈的河流铺在表面作为掩盖。世间的确很少见到这样兼衡的城市,这般表里不一的虚伪她却不介意。

“这便是你所谓的风景开阔吗?”

“是,”她很坚定,“这是我想要去的地方。我不认为它虚伪,只是美得不真实。我想在那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这让我想起她总想逃离世界,只是顾忌太多,迟迟没有得逞。

这些年来她似乎用着我不曾想象过的速度变化着,我也不清楚这是怎样的趋势发展,只可惜我都认不出来了。果断决绝地处理事务也证明她感情的匮乏,公事公办都显得太过圆滑,以至于在记叙文中抒情成为她目前最头疼的事,换作四年前她还是靠抒情见长的。如今议论文她倒越来越得心应手,用笔尖迅速勾勒字形便算是流畅地完成了创作。

她并不热爱文学,却想通过文学汲取知识了解万事,通过文学释放所有的.压力和惆怅,回复到最本初的状态。她读书极少,却总想写些什么以此告慰。也许在有些人眼里看来这是对文学的利用欺侮,可在她眼中,没有利用价值的事物没有理由存在于世,至少不会为己所用,文学也是如此。这种不看重的冷血有时会让我有些害怕。

篇3:老冰,我的自白

李冰峰,我的名字,32周岁,1984年生人,肺里长肿瘤的家伙。一看这个家伙,运气就不太好,要不,怎么能够得癌呢?!用老炮电影里的话说,茬架就茬架,得什么癌呢?我真想找个不顺眼的东西茬茬架,而自己不是得了癌。哪怕他是条狗都行,我也会很有激情的跟它茬架。

想知道什么癌吗?想,或不想。

我真不想说,不爱搭理它,搭理它我就上当了。所以大家就在我上传的照片中瞟上几眼算了,我知道你们也没时间在我这件无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因为大家都 太忙,忙着破坏环境呢,呵呵,开玩笑啊,诸位看官,还是有很多环保主义者的。

那么有人想了,我发表这篇文字,图什么呢?钱,直截了当的说,我差钱。人都要死了,要钱干什么呢?治病啊。治病干什么呢?延续生命啊。能活几天?能活几天,就有意义的活几天。活几天干嘛啊?陪我可爱的孩子啊,她可幼儿园还没毕业呢。活几天干嘛呢?陪我老婆啊,她可一直没有放弃我啊。活几天干嘛呢?孝敬我的父母啊,他们可已经是满鬓斑白了啊,怎么能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呢。

为什么要这么粗鲁的上来就直截了当的提钱呢,讨厌。

老冰我本不想提钱,不愿意,也没脸伸手向网络那端的您求助,是截止到现在,我好像遇到些麻烦了,所以没办法,打扰诸君了。讲讲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而不是满心不爽的想摔爷的愤懑。能够得到大家的慷慨帮助,为自己争取延续生命的机会吧。

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人死了,钱没花了?还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呢?这多是对不差钱的人说的。

老冰觉得,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能够这么清晰的记录和参与自己的死亡。

它奶奶的,可是直到现在老冰还是好好的活着呢。活在这个花儿美,草儿香的,即将到来的春天里。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老冰快乐生活的地方,内蒙古呼和浩特。我爱这个地方,我的青春融化在这座城市里,我的欢乐和泪水流淌在这里的空气中。我的女儿,以后也会开心的生活在这里,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以前,没想过死亡的事情。现在开始想了。我跪求老天抹杀发生在我身上的灾难,用另一种或其他方式替代我的死亡。可以 把我变成一只小狗,这样我可以作我姑娘的宠物,一直陪着她地老天荒;可以把我变成一辆汽车,这样可以作我老婆的座驾,一直陪着她看尽沿途的风景;可以把我变成老家院子里的杨树,这样可以作为我父母的永久财产,一直陪着他们生生不息……

怕是要怕的,但不能怕的站不起来;

哭是要哭的,但不能哭的不知道笑;

悲观是要悲观的,但不能死在没有灯光的胡同里;

快乐是要快乐的,但不能短暂的犹如昨日的昙花。

幸福是要永久的。面对生活常怀一颗敬畏和感恩之心,就会幸福;面对苦难常怀一颗平常和乐观之心,就会幸福;面对生死常怀一颗坚强和勇敢之心,就会幸福。

老冰是谁?是童年的我,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乐观开心的Boy,萌萌哒。

老冰

2016年2月26日

编者注:如果您有心,可以伸出您的援手,帮帮这个男人,微信号:997165559。同时,老冰承诺剩余善款全部捐赠中国癌症基金会或者有缘的癌症患者。

本人身故后,自愿捐赠眼角膜。受捐人必须是呼和浩特居住者,因为老冰想要看着姑娘长大。请受捐者,每半年看本人的孩子一次。

篇4:我的自白

小时候,妈妈给我买回了许多的图画书,那些能够说是我的启蒙读物。每一天,我和妈妈一齐读图识字,一年的时间,我就认得了许多的字,懂得了许多事物的名称,明白了世间很多趣味的事情。这就是我读书的开始。

一眨眼的功夫,时光老人已把婴儿时期带走了,幼儿时期缓缓走来。我开始慢慢的喜欢上了阅读。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自我看书,厨房里还烧着水。我看着那精美的图画,仿佛我已经脱离了这个世界。不知过了多久,我闻到了一股糊味。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可赶到厨房后,却发现水已被烧干了。

上了小学以后,我对读书的兴趣有增无减。有次教师在讲台上写题,而我则从书包中拿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我把书藏在抽屉里,时不时抬起头东张西望,确保教师不在了再继续看。看到精彩的地方,我竟然情不自禁地“哇”地一声。教师和同学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刷”地一下把书放了回去,看着这么多双眼睛,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篇5:我的自白

听妈妈说,小时候的我十分瘦小,很喜欢哭。刚学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是妈妈扶着我跨出了我的人生第一步。刚学会说话时,把妈妈叫了千千万万遍,妈妈乐得合不拢嘴。爸爸说我很淘气,是个总把自我摔得满身是伤的小顽皮;奶奶说我很聪明,什么东西总是一学就会了;爷爷说我很可爱,小嘴红红的,眼睛亮亮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小小的我很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陪我玩。一上幼儿园我的心就比吃了蜜还甜。

之后,我进入了小学,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蔼的启蒙教师让我感到学校是多么亲切温暖,在宁静的学校里我感到了学习的欢乐。那里好像就是我的小天地,成长岁月中的一切风风雨雨,有同学们齐心协力的互帮互助,更有教师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

此刻我已经是六年级的毕业生了,渐渐地,我学会了独立与坚强,因为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我是内宿生,在学校里,我像是一只小鸟,飞也飞不出去。可是在我身边有许多好朋友陪伴着我。学校的住宿生活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自理本事,使我丢弃了懦弱与任性,收获了勇敢与独立。

篇6:我的自白诗歌

我只是一棵长在林间的翠绿的草

无人欣赏也无人知道

我羡慕大树的高大以及他摇曳的身姿

我羡慕花朵的艳丽以及他绽放的笑脸

我讨厌自己矮小的身材和单一的颜色

我努力使自己变成大树开出花朵

只是有一天我发现我把自己丢了

我只是一粒扑向地面的透明的雨

无人注意也无人理解

我贪恋人类的温情以及他鲜活的生命

我贪恋大地的广博以及他绚丽的色彩

我努力使自己接近人类渗入大地

只是有一天我发现我必须要离开

我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了那么多次别人

我欣赏和羡慕甚至会嫉妒

其实我只是想摆脱自己的平凡而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觉得我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打碎玩具和大声哭闹只为得到大人的`一点关心

那样我就会很满足很满足

对于每一个关心和扶起我的人

我都记得

你的笑容,你的做法,你给我的一丝丝感动

我都铭感于心

其实我不是幼稚也不是单纯和天真

我只是孤单久了

我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迷了路

我只是希望你能帮我找到我自己

是快乐的我还是忧郁的我

或许我知道真正的我在哪里

篇7:我的一点自白

看了刘良华兄写的《肖川这个人》,特别是看到教育界那么多朋友的评论,首先是感动,再就是惭愧。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厚爱,我觉得自己太平凡了,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说大学里百分之七八十的教授,都是草包,这其中也包括我。我这么说是想提醒人们注意:为什么我们如此平庸?我们整体上学术创新能力不强,对此,我们个人要负责,毕竟同样的社会里还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不是草包,当然更需要负责的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

良华兄作此文,纯粹是一片良苦用心,就是告诉某些人:你不喜欢肖川,是你的权利,你离他远点就是了,不必恶语中伤、刁难打击,虽然肖川的确说过一些过头的话,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对于良华兄的善意和盛情,我是感恩戴德的。

我认为,“骂”这个词传达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它容易模糊“恶意攻击”与“健康批评”之间的界限。一个好社会是应该有许多健康批评的社会——可以批评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机构和任何利益集团。批评自然是有立场的,也会是有情绪的,但不应是意气用事的、不负责任的“骂”,更不是恶意的人身攻击。

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我急切地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常有一些激愤之词。另外,也有传播学上的考量,一句不痛不痒、公允中和的话,经常说了等于没说。所以,有时激愤一点,尖锐一点,偏激一点,往往能收到让人警醒的效果。当然,面对那些内心狭小的人,偏激的话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敌意。所以,我每一次在公众面前做讲座,都觉得是一种生命的历险,因为我不知道坐在下面的人是怎样的人。

我倡导健康心态的批判性。嬉笑怒骂、放浪形骸、不拘礼数、愤世嫉俗是传统文人的形象。而作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应该是以平和的心态,以科学的精神,对社会生活发表评论,这其中当然包括基于现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对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

良华兄在文中说我写的文章花里胡哨,我认为是有些失真的。我追求的是朴实的文风,非常平实与舒展。

……

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指这样一类人,他除了服从自由内心的法度,他不服从任何外在的目标。他自觉坚守和维护社会的核心价值,他自觉地摒弃来自于任何个人、任何利益集团和任何政党对他的意识与行为的支配与控制。

中国传统中有“无才不怪”的说法。“无才不怪”,这只是一个在专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描述。何以会如此呢?原因就在于富有才情的人,内在冲动会比较丰富而强烈,而专制社会的种种制度以及礼俗大多是禁锢人性的,才子们丰富而强烈的生命冲动——这其中就蕴含着文化创造的冲动,难以找到“合法”的表达路径,总有一种被压抑的愤懑与不快。久而久之,就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放浪不羁,甚至偶或有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不过,许多人说“肖川这个人真怪”,我都一笑了之,毕竟庸常大众有庸常大众的生活逻辑。

许多和我私下里接触的人,都会说“肖川其实挺随和的”,我想他们一定是受了“肖川很狂妄”的误导。我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我不想也不能装出卓尔不群的样子来。我只想做一个本本分分、中中正正、地地道道、实实在在、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

尽管我也渴望伟大,我也向往永恒,但我正如《小小鸟》那首歌中唱到的:“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生活在思想贫瘠的背景中,这是我的先天不足,注定成不了我所景仰的大家。我能有许多机会和教育界的同仁分享一些我对社会和教育的理解与感怀,并能获得许多的共鸣,我已经非常地心满意足了。我也是这个社会幸运的一类人,我一直觉得我获得的比付出的多,我对社会是充满感恩的,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针砭和批评,几乎都不是基于个人恩怨与私利。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一个多少拥有一点话语权的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呐喊、呼吁,给人们一点建议和提醒。过去和现在我做得不够好,这是基于个人的局限,还是修炼不够,对此我也是自知的。

我高兴地看到,我们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心地和头脑都很清明与正直的人,这令我十分欣慰。有人喜欢我,我心存感激;有人不喜欢我,我也觉得十分正常。多元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社会。我感谢朋友,也感谢“对手”,有对我批评的声音,能使我变得清醒和理性。在专制病毒流播的社会,成功的人容易自我膨胀。所以,对他们基于健康心态的批评其实是对于他们的爱护。我在这里再一次感谢朋友们对我的爱护。

责任编辑 萧田

篇8:我的自白

我喜爱的植物――仙人掌。它的生命如铁如钢,它的保护力如甲如障;它的价值如山如地,它的需求如沙如粒。

我喜爱的花――梅。在茫茫雪海中发芽,在凛冽寒风中抽枝,在悬崖绝壁上生长。抵御风雪,挑战寒冷,顽强地独自生长。她有着高洁的品质,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喜爱的作家――鲁迅。他在小说、散文、诗等方面的创作,取得卓越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还有他的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的杂文,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文化和文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奇葩。是他用笔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

我喜爱的诗人――毛泽东、苏轼。毛泽东的诗神彩飞扬,十分有感染力。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句句振奋人心;苏轼的诗十分豪放,犹如草原上的骏马。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我喜爱的散文家――朱自清。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一篇篇醉人的文章。既使是没有活力的东西,经过他的笔下,都变得生机勃勃。那荷塘的月色,令人陶醉,令人身临其境,有美的感受。

我喜爱的名人――马克思。他是国际共产主义先驱,不贪图富贵,舍去优良职业及条件,集中精力进行理论研究。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仍在书桌前写《资本论》,他毕生都为人类而工作。

篇9:《我的“自白书”》

放声大笑

高贵的头 高唱凯歌

篇10:我的自白书

我的自白书

我是一个生于教师家庭的女生。我从小喜欢阳光,喜欢阳光星星点点撒落在我脸上时那种软软的触感,也喜欢在阳光下舞动四肢,与阳光一同跳着轻柔的舞蹈。那是的我天真烂漫,心灵如同冰释时的水般纯洁、清澈。可谁能想到现在的我是如此的向往阳光,却不能沐浴着阳光跳舞呢?

我每天都生活在学校里。我喜欢校园,因为校园里有温暖的阳光,即使我晒不到。但只要我能感受的到就行了。同学们每天看到的我都是快乐的,但又有谁知道这只是一张虚伪的假面具呢?他们不懂我心中的挣扎和痛苦,也没有人会从黑暗中送来一丝光明,所以我也把自己深深地藏了起来。

我不愿伪装,但是不得不这样。我深知同学们对我好是因为我比较得老师喜欢,并非发自内心的.关心我。而我,也只有在同学们面前尽量伪装自己,不想让他们的“慈悲”来伤害我早已面目全非的心灵。

我的知心朋友总是这样行容我:“表面坚强、活泼、阳光,但每当黑夜来临,才掀掉这张可恶的表皮,露出的是‘千疮百孔’的内心。”我不知道她们是怎样知道的,但我仍感激她们,因为只有她们才能读懂我充满生机下的丝丝悲痛,充满阳光下的淡淡阴影。

我在对自己的评价中写道:自在的走着,用一种放荡不羁、无所畏惧的姿态对抗脚下的路。以一种随性而率性的方式阐述一种心情。我会对每个人灿烂的微笑,不是春天的明媚而是夏天穿透树林的阳光,虽然是虚伪的,但是我仍然很认真的微笑。而面对自己,不经转身时,眼中有诡异的光一闪而过,阴森、冷酷,然后黑色的风从瞳孔中席卷而过……

我承认确实写得有点像狼,但这是真的!我的表姐最了解我了,她说过:“和你交谈时,其实是一个揭开谜底的过程。刨开一层层坚硬的外皮,是触目惊心的心灵。”我依稀记得是这样的,和我知心朋友说得差不多。我很感激上苍的眷顾,让我有这些知己、朋友。

表姐总是对我说:“你应该是永远快乐的,而不是表面的快乐,我不准你这样封住自己。你不该有从你眼睛透出的如蓝色般的忧郁。你要快乐起来,明白吗?”我听了这话,怔住了。表姐的那种感情令我感动,那是我所追求的情感,我可以为之放弃我心中的不快与痛苦。一种亲情的关爱在我的身边蔓延开来,我和着泪,微笑地扑入姐姐的怀抱……

篇11:我的自白心情随笔

我对于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反思始于1996年,当时,我为自己的回国前景投石问路,乘火车从香港、深圳经上海北上,到达北京,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撼:在深圳,那些带我参观的人们都以城市中超尺度的宽广大道为豪,却无视一位老农吃力地蹬着三轮车、负重横穿马路时的惊慌失措;城市中心大面积的良田撂荒,野草丛生,名曰预留作为深圳市的未来中心区(现今这里果然成为了拥有巨大的花岗岩轴线和中央公园的中心城区)。上海的浦东正在开发,上百座在建的楼房,构成一片吃力生长着的怪异钢筋水泥丛林;列车窗外,沃野里平地拔起一两座高楼,地面上却是一片狼藉—湿地成了建筑垃圾堆填场,村庄只剩下断墙残垣。北京的大街小巷则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街道拓宽运动,包括北京大学东门外的中关村北大街,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被悉数砍去,一片片低矮的四合院被推为瓦砾;河流治理工程也同时兴起,河道硬化和截弯取直工程将河道两侧的茂密树林伐去;所到之处,用于开发小区的地块被高高的围墙圈起,“三通一平”的工程迅速将“生地”变为“熟地”;奇花异卉和来自乡村的古树被肆无忌惮地用以装饰街道、政府大楼前的市政广场和新建住宅小区。全国人民似乎都在欢呼:让中国的城镇化来得更快速而猛烈些吧!

而我当时所见的一切,均是与我所学到的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理论和观念相违背的。深受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伊恩·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等著作的影响,我确信中国正在陷入疾患,犯了西方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已经犯过的错误!于是我心生不忍,匆匆于次年一月回国,自命不凡,开始大声疾呼,并投身于阻止和治疗城市病的艰苦工作中。多方求证之后,我意识到,这种病同时因为4类人所携带的病毒而起:第一类,也是最主要的一类病毒被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所携带,这种病毒由“权力+GDP业绩考核+低俗”结合而成,它可以开动国家机器沿着特定的轨道前行,因而拥有巨大的杀伤力;第二类病毒被开发商所携带,这种病毒由“资本+贪婪+缺德+低俗”构成,所以其携资本的力量,创造并适应堕落时代的广泛需求;第三类病毒被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所携带,由“奴性+陈旧知识+权威”结合而成,所以,凭借知识的迷信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符咒,往往能助纣为虐;第四类,则是被广大的民众,也就是城市的受众所携带,由“盲从+低俗”结合而成,为其他几种病毒的泛滥提供社会和文化环境。由于上述四类病毒的侵害,中国城市泛滥着我们今天已经普遍感受到的各种城市病:文化与社会的、经济的、生态与环境的,在此无须枚举。我认为要阻止这一人 类有史以来最泛滥、最严重的“流行病”,必须对这4类病毒的携带者同时进行治疗、对症下药!且必须是猛药!

我的第一剂猛药是开给城市决策者和开发者的。我于1998年便开始发表系列文章,发起了对城市化妆运动的猛烈批判,并明确指出,这是封建集权意识、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的综合症,克服这一系列病毒的良药是“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使决策者重新回到我党建党之初的伟大理想,回到“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在中央和地方级电视台,以及各类市长和部长级研修班上宣讲(该药的核心内容后编撰于和李迪华合著的《城市景观之路》一书中)。

我所开的第二剂猛药叫作“生存的艺术”和“反规划”,是开给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包括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等)。这剂药是从专业批判和自我批判开始的,我批判了中国传统园林没有能够走出封建士大夫的“园”,没能走向探究土地适应新时代快速城镇化需求之路,而丧失了解决迫切的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地位(此观点集中体现在1998-2000 年在《中国园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生存的艺术》一书中)。我也批判了计划经济时代助纣为虐的城市规划方法论,它滋长了权力机器的膨胀和开发商的贪婪;因而我大喝住手,并下了“反规划”的猛药(2002年首次发表,集中体现在我和我的同事及学生合著的《反规划》 [2005]一书中)。强调必须先做不建设规划,尽快划定禁止建设区,特别是生态红线,来阻止病态城市的蔓延,并在具体方法和技术上提出了通过判别和规划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来确定生态基底,并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而非灰色基础设施—来建设诸如“海绵城市”等生态而宜居的可持续性城市。

我所开的第三剂猛药叫作“大脚革命”,是针对大众文化的—这里的大众当然也包括上述三类人。我坚信,“大脚革命”是解决中国城市病的社会文化基础,其核心是批判上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小脚审美—以牺牲健康和功能来换取畸形的美丽—而倡导寻常、健康的大脚之美,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这是一场城市启蒙运动,一场新美学、新文化的运动。它呼唤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回到平常、回到土地、回到公民性。这剂药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被收入中学教科书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江苏版)一文,以及在网上流传的《大脚革命》“一席”报告和大量相关散文;此观点亦集中体现在散文集《回到土地》[2009]一书中。

上述三剂药如要起作用,还需要有相应的触媒。我认为有4个触媒可以有效地传播思想、发挥药效:

第一是向“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思想领袖学习,走出大学的象牙塔,直接与“病毒携带者”交流沟通,为他们当场治病。我发现关于这一途径最有效的方法是与决策者进行交流。他们是中国社会中具有抱负也聪慧的族群—除了部分人假公济私以外—他们能够快速接受新思想并令其发挥效用。在给书记、市长们讲完课后,我常常在一小时内即被拉至工地现场,当场制止正在进行中的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民居或工业遗产拆迁工程、湿地填埋工程等。其中,最最直接有效的是向最高决策者建言,例如,我关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海绵城市”建设、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等方面的建言,最终都被国务院、国家部委和最高决策层采纳或参考,并在全国发挥效用。这令我非常欣慰,也使我对治理中国城市和国土充满了信心。

nlc202309082106

我对秉信陈旧专业知识的技术官僚和所谓的“专家”感到无奈,他们不但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且往往是旧知识体系的卫道士,也是既得利益者。而对于中国的广大民众的教育,只能慢慢来,并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特别热衷于给掌握权力且并非专家型的市长们、带孩子的家长们,以及广大的青年学生授课。

第二,当然是办学。通过培养新一代技术官僚,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对根治城市病有重要的功效。与第一种途径相比,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工程,也可能是个星火工程。但毕竟,北京大学的学子毕业后即便不能谋个一官半职,但有幸成为未来的总规划师也未可知,如果我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中有人能解救一方的人民和土地于病痛之中,将是一件欣慰之事。但办学谈何容易!经过15年的努力,从设立中心开始,经过研究院、学院,我和我的同事都从黑发变成了白发,曲线救国,终于办起了一个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入驻未名湖畔的红四楼。其间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第三,也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先贤那里学来的:发表文字、创办杂志,包括新媒体。开始时给一些杂志的投稿都被欣然接受,但由于良药苦口,这些批判性的文章很快引起了行业内部分专家的关注,甚至愤怒。因为直言不讳但有效用的文章不能顺利发表,于是便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决心自己创办刊物。当然大家都明白,这很难,办了5年,连个“户口” 都没有,只能以书代刊。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刊号,办起了这本《景观设计学》期刊,并在同志们的齐心协力之下,获得了国际认可。

第四,实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土人设计从无到有,近500名同仁的参与和努力,为我的理论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地和后盾。“大脚革命”的思想分别在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上展开:规划层面是“反规划”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海绵城市”)的大量规划实践;在设计层面上,则是大量低维护的、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当代城市设计和景观工程实践。生态性和当代艺术性是这些设计实践的标志。

到目前为止,体现上述思想的土人实践已经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并走向了国际。我可以自豪地说,它们在解决中国城市问题病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篇文章读起来像是在自吹自擂,也或是给所有一起艰辛走过来的同志的告慰,但在如此浩瀚磅礴的时代大潮里,不写自己知道的那点事,还能写些什么有深度的文字呢。毕竟我有幸经历了这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并自命不凡地苦苦抗击着蔓延全国的各种城市病,一路走来,倍感孤傲,却努力留下可供考据的文字及实践案例。抛下这一堆砖,权当为后来者敲打、批判或吸取经验教训,以作玉石大厦之粗料吧!

(作者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

篇12:我的自白书

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全部,但是它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题记

我是一个普通的六年级学生,成绩从来没有让父母担过心,都在前十名以上,可就在这几天,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英语从原来的前五名名掉到了第四十四名,语文从前十名掉到了三十多名,最想不到的是我的数学,从第一名掉到了第三十八名,这个成绩让我和我的家人接受不了,我以前都是前十名,到底我为什么成绩会怎么差?难道是我的努力程度不够?还是我不够细心?还是骄傲了?都有可能。

之前的我,为了成绩和朋友竞争,可是,他越来越进步,我却一直落,以前的我,为了成绩奋斗,孜孜不倦的学习;现在的我,一直无所事事,不努力,不奋斗,我想我的成绩是应该的吧。

篇13:我的自白书作文

他,在黑暗中孕育到长成蓊郁的现在,十七年的时光。

他,经历了十七个春秋,面对过痛苦,坎坷的许多事,收藏了许许多多讲不完的故事,黑暗的故事。而他,却之前感到的是无知,是快乐,是光明。他从来不知道,从来不曾想过,自已的+七年有着黑暗,除黑暗还是黑暗的足迹伴随。他,现在清楚――黑暗是他的伴侣,痛苦是他的家常便饭,坎坷是他的背包。他却逃脱不了,他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上天注定黑暗与他是一对,而他却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他不知该如何反抗,与命运斗争,与思想斗争,反抗控制他的人。

他,不是一个傀儡。

他,不是一个傀儡!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还是有思想有力量的人。他有青春,他有主宰自已的能力。为什么?为什么他不能用他自己的青春,不能自由,不能主宰自己?“青春,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应该是对某些人说的。起码不是对他而言;自由,什么是自由?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找不到“自由”两个字!主宰自己?恐怕还需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灯开了,他觉得刺眼得很,他讨厌别人对他说“你的前途一片光明”,“光明就在他的冬天里,没有光明,只有刺骨的北风,两点一线式的生活,然而,他却要在同学里、在朋友里、亲人里,带有光明,带有笑声,带有一丝自然的阳光。

往事不堪回首,太多太多的事情他己看淡,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己看清,他的心已如得道高僧一样,已看破红尘,一切的事情都已随微弱的北风,吹向遥远的地方,带刺的冬天将他一剑刺死,永远不知道这世上的一切,离开了黑暗,离开了光明。或许,在不久后他能找到一种药,吃了之后,可以死得很帅,不会痛,悄然的离开,安祥地离开,带到另一个国度,另一片没有曙光的黑暗,完成一次十七年的开始,于是,生命又开始萌发。

正像闻一多所说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让黑暗与痛苦作种子,用坎坷作肥料,他的生命就要萌发了。这个季节让人感到更多的是悲逝,于是,他便想起夏天用不尽的阳光,仿佛衣袖一挥,便能洒落地下,这个季节如此的寒峭,如此的刺骨,他能萌发吗?若是换为别的种子,或许能从裂缝中,寒冬中萌发,绽放壮丽,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但他没有,没有这种不可名状的力量。

篇14:我的自白书作文

我叫爱鼓掌,性别不详。伟大的诗人李白曰:“天生我材必有用。”然我不学无术,但天生我材会鼓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鼓掌故,二者皆可抛。我对鼓掌的热爱,就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一发而不可收拾。

有一次在众多领导参加的动员大会上,我的领导正在讲话——领导者,上司也,衣食父母也。他在上面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赫赫乎有名,巍巍乎可畏。实质上是阎王爷做报告——鬼话连篇。我有些困倦,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正当我梦见自己飞黄腾达之时,我被掌声惊醒,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此时已惘然。我没来得及睁开眼,就赶快奋不顾身地鼓起掌来。我使出吃奶的劲,直鼓得声响如雷,声如洪钟。直鼓得晴天霹雳,天昏地暗,直鼓得领导昏昏然,飘飘然,但不幸的是我的手体积膨胀,就像气管子打起来的一样,不得不住院仨月。领导来看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多亏了你的掌声,才使那次会议开成了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但你要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啊!”我立即表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在下属面前我就不用那么谦虚了。只要我一讲话,下面必须鼓掌,谁要是不鼓掌,会后立即收拾他。当下属讲话时,我就会鼓倒掌或跺脚,所以我又学会了一绝技——踢踏舞。

虽然我在鼓掌上远没有登峰造极,但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我曾发誓,掌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好景不长,英雄末路,轻轻地我走了。那天我陪同领导坐飞机去开会,飞机突然失控,驾驶员跳伞而逃,我和领导只剩下一个伞包。谁知领导抓起伞包就往下跳,我急中生智,跳下去抱住他。但伞支持不住倆人。姜还是老的辣,慌乱中我听见领导讲话了:“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我条件反射似的鼓起掌来……

篇15:巴菲特自白谁将是我的继承人?

在奥马哈市的Gorat牛排馆享用过午餐后,沃伦·巴菲特与我一同向门外走去。这家餐馆是家庭式经营的,巴菲特每年都会来光顾25次左右。这一次,他点了一套典型的午餐:烤牛肉汉堡外加烧肉酱汁。当我俩准备离开,起身经过其他客人的餐桌时,当地的奥马哈人都低调地跟他打着招呼,只有一位男士拦住他说:“巴菲特先生,我觉得你不应该当总统。”他面带尴尬地停顿了一下,“你应该当‘神’。”

“我想那个位置已经被占了。”巴菲特还以幽默的回答,边说边走出了餐馆。

大多数人都会认同牛排馆那位先生的看法,特别是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4万名股东。去年,他们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奥马哈市,为的就是参加公司的年度股东会议。人们奉巴菲特为神,不仅因为他是这个国家仅次于比尔·盖茨的大富豪(净资产45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由他一手创立的伯克希尔公司,这个有史以来最佳的投资渠道,让任何人都能参与其中。

今年早些时候,晨星投资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如果你在1964年底向伯克希尔公司投入1万美元,那你现在的收益将达到8000万美元。如果将同样的钱投入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所得不会超过60万美元。

人们对于巴菲特的崇拜,一半是基于其和蔼可亲的形象,另一半则是基于财富。听他讲投资原则,留下的印象是其简单易懂、易于复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每年都会给股东们写信,逐步传达一种观念,那就是:他依然过着与我们每个人一样的生活。他这样做并不是在伪装。

午餐过后,巴菲特亲自开车,带我经过他小时候住过的一栋白房子,随后到了现在的住所——一栋5个卧室的灰泥别墅。他从1958年至今一直住在这里,现在的女主人是第二任太太,64岁的门克斯(Astrid Menks)。两人于2006年正式成婚。他的第一任太太于上世纪70年代搬出去后,巴菲特亲自挑选了门克斯照顾自己。巴菲特回忆起当初买房的情景,“卖主要价52500美元,我用31500美元就拿下了”,这栋房子现在值70万美元左右。

巴菲特的勤俭与谦逊并不只是幌子。我没见过他有任何一个保镖;他驾车载我游览整个奥马哈,开的是一辆极普通的车,普通到我对它一无所知;他打的领带是Fruit of Loom,一家他在2002年买下的破产公司;他喜欢一边看高校橄榄球赛一边吃土豆泥和烧肉汁。虽然有被“神化”了的地位,但他私底下是个有趣的人,非常健谈。

这并不表示巴菲特不在乎名誉和口碑。他事业的丰碑——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由他创立并赋予了“特殊的感情”。大多数人认为巴菲特是投资家,其实他也是个商人。如果将标准普尔500企业按市值排序,伯克希尔1990亿的总值将排名第四,居于微软之后,沃尔玛之前。如果按企业收益排名,雇用26万人的伯克希尔公司,去年有1120亿美元进账,能排在“福布斯500强”的第11位。

巴菲特经常说他不会退休,而且会跳着踢踏舞去工作。他甚至用人寿保险所用的“死亡率统计表”计算出,自己还能活12年。现年80岁的他,越来越多地被问及接班人的问题。人们的担心引出了对他传奇一生的追问。近来,巴菲特受到了始料未及的攻击,他协助美国政府“救市”,还在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高盛这两家有争议的公司里占有股份,而这两家公司都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的主要肇事者。

最近,巴菲特为《纽约时报》写了一篇专栏,表扬政府在经济危机中采取的行动,“亲爱的山姆大叔,我母亲让我及时献上感谢信,已经好久了……”。对于这篇文章,前里根政府的预算主管戴维·斯多克曼(David Stockman)撰文评论道:“如果巴菲特想要玷污他的黄金时代,发表一些激情洋溢的言辞,他完全有权利这样做,无伤大雅。”

对于巴菲特来说,他最重要的形象是自己的企业。他把伯克希尔公司比作自己的“画作”,“我要绘制自己的图画,当我要用红色的时候,没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多用点蓝色’。这太有趣了,我得到了赞赏。我喜欢人们为我的画喝彩”。

高盛投行部前副主席特洛特(Byron Trott)说,对于巴菲特来说,最大的噩梦就是当他离开后,伯克希尔公司会分裂。而巴菲特自己说,“伯克希尔不会有走到头的那一天。”

巴菲特的三个子女,都没准备在父亲退休后领导公司,也没一个承袭了父亲的主业,巴菲特不相信家族世袭,他强烈鼓励儿女们独立。大儿子霍华德今年56岁,在伊利诺伊州经营一家农场,写过很多关于生态、农业和自然保护的书。他在1993年时加入了伯克希尔的董事会,巴菲特去世后,他会成为公司的主席,拥有重要的表决权和维持公司企业文化的义务,而对于公司的生意影响力不大。巴菲特57岁的女儿苏西,同样住在奥马哈,是慈善事业的活跃分子。小儿子彼得52岁,是在纽约的乐手兼作曲家。

因此,对伯克希尔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存在,谁将会是法定继承人?

大草原上的小公司

伯克希尔的总部位于奥马哈的Kiewit广场,这里是巴菲特工作了48年的地方。他的办公室很不起眼,只雇佣了20名员工。回顾伯克希尔的创建过程,巴菲特說,“当初我们甚至找不到切入点买下伯克希尔。所以很可能就是一个意外,我后来发现,经验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有价值的。”

巴菲特总是提到运气的成分,似乎他的大部分事业都只是意外。他对风险有着天生的厌恶,这个习惯已经融入巴菲特的血液。他给我看了即将打印出来的给股东的信,里面写的是自己祖父的故事,祖父是一个杂货商,他给了巴菲特的阿姨、3位叔叔及父亲每人1000元,并建议他们手持现金,以备不时之需。祖父写道,“多年来的经验让我了解到,很多人在某时陷入困境,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时可支配的现金。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财物。这点可以供你参考,巴菲特家族成员从不留下一笔大的财产,也不会什么都不剩,他们从不花掉自己的全部所得。”

巴菲特告诉我,到他11岁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奥马哈公共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他曾对福布斯杂志说,自己甚至熟记其中一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叫《1000元的1000种花法》。他那时就开始做生意了:出售预测赛马结果的表格和4张路线图。在他现在的办公室里,最重要的一个纪念品就是第一次报税的税单,13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赚到592美元,需要交7美元的税。巴菲特记得他看过一个研究,指出了事业成功与诸多变量的关系,其中包括智商、接受教育的学校等等,而后来证明最重要的一个变量,是“你几岁开始做第一摊生意”。

巴菲特给我讲述了1951年1月一个周六上午发生的事。他去敲一家名叫GEICO的保险公司的门,这么做是因为他念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且师从投资大师本杰明·格拉汉姆,还读过格拉汉姆的书《聪明的投资者》。格拉汉姆是“价值投资”的创始人(也就是用低于其价值的钱买下一家公司,巴菲特后来成为这个方法论的信徒),当时也是GEICO的主席,在巴菲特看来,格拉汉姆是在试图找出公司运行规律的人。

巴菲特敲开了GEICO的大门,一位清洁工放他进去,他就与GEICO的一名主管聊了很久。在那次谈话中,巴菲特学到了“漂浮”的概念,也就是能在别人的保险金上赚到利益(因为除非顾客要求,保险金是不必一下子被支付出来的)。多年以后,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巴菲特把GEICO公司买了下来。“60年前因为敲开门而得来的运气,改变了我的一生。”巴菲特说。

1956年,在为格拉汉姆做了多年证券分析师之后,巴菲特搬回了奥马哈,从此开始一系列极为成功的合伙投资,与现在的对冲基金非常相似。当时他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才能拿到工资。到了60年代中期,巴菲特已经获得了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他对这个纺织厂的投资从1962年就已经开始。

1959年,一件重大的事件发生了,一位投资者将巴菲特介绍给了查理·芒格,芒格现在已经86岁,同样在奥马哈长大。他是二战老兵,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之前,没有拿过本科学位,而在1965年才获得了学位并在洛杉矶工作。他后来成为巴菲特的合作伙伴,也是伯克希尔的副主席。当年,是芒格说服巴菲特不要只为规避风险而入手低价股票,也要敢于向优质企业投资。他仍然依照格拉汉姆的方式,只不过采取“价值投资”的一种变形,终极目标还是用低于其价值的钱来购买企业。结果到了1972年,巴菲特为See糖果公司投入了2500万美元。这笔投资每年都创收颇丰,使伯克希尔公司得以进行其他投资。“如果我只听本杰明的话,那么我要比现在穷多了。”巴菲特在1988年对福布斯杂志说。

在某些方面,巴菲特与芒格有很大不同。芒格将自己形容为“右翼共和党人”,而巴菲特则是一个忠诚的民主党人;芒格有时很刻薄,容易激怒别人,而巴菲特的办公室挂着一张证书,记录了他在1951年完成戴尔·卡耐基的课程,内容是如何赢得朋友以及影响他人。

但在根本问题上,两人非常相似。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芒格曾回答说:“我是一个理智的人”。同样的,巴菲特告诉我,他投资的秘诀就是“实用主义”。

“他俩就像一双腿。”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人杰夫·马修(Jeff Matthew)这样形容。

伯克希尔的转型

2009年,当全球还在经济危机的余波中颤抖的时候,巴菲特宣布了他最大的一笔交易:他已经开始购买美国第二大铁路公司北方伯灵顿的股票,2007年已经将其全部买下,总共花费330亿美元。某种程度上,这是巴菲特的一种回归,本杰明·格拉汉姆热衷铁路,巴菲特从小就对列车着迷。但是多年来他总是说,“铁路是个无聊又重要的产业”。

没有参考任何经验或数据,巴菲特就迅速做出判断,因为他认为现状已经改变了。铁路员工从1947年的170万减到现在的不到20万,北方伯灵顿公司消耗一加仑汽油,可以将一吨重的货物运送到500英里以外。“这比卡车节能3倍,你认为未来20年,这个世界上的人、货物和服务会越来越少么?”巴菲特问。

不过伯灵顿公司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是伯克希尔公司转型的顶点。事实上,伯克希尔与通用电气公司一样,已经不再像一个对冲基金,而更接近于一个大型综合企业。

当我追问巴菲特,“从何时开始酝酿这种转型的”,他几乎大笑起来。“计划本身完全是机会主义,是没有预谋的”。但是很明显,巴菲特对此很骄傲。“一辈子坐在房间里把东西交易来交易去,这是疯狂的做法。你过世的时候手里有800亿或1000亿那又有何意义?”

伯克希尔公司的转型有了成效。一位投资家说:“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创立了结构性的优势”。一方面,如果你剥去“飘浮”的表象,伯克希尔将有怎样的回归无可预知。另一方面,巴菲特最近的动作是其特殊身份决定的。例如向高盛的优先股投资50亿美元,并且得到许可,在危机的紧要关头时还可以再投资50亿,巴菲特说,这笔生意带给伯克希尔的收益是每秒15元。

当然巴菲特还有其他的动作,包括衍生合约,都看似与他公开解释意图的相左。(他曾在200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调,把衍生工具比喻为“大萧条时期的金融武器”。)

去年,华尔街响起了一股反赌巴菲特的声音。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说:“芒格和巴菲特的观念,那种轻而易举就能解读金融文件的样子,在华尔街看来是无稽之谈”。另外一种抱怨的声音认为,随着伯克希尔公司的不断壮大,巴菲特做出比市场更好表现的能力降低了,这一点巴菲特和芒格都公开承认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伯克希尔占有多大的优势,这种优势都是巴菲特自己建立的。华盛顿邮报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唐·格拉汉姆(Don Graham)说:“我1974年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没有人听说过他,也没人提供给他任何东西”。

当然,巴菲特是不愿将他的“画作”交到别人手上的。但毕竟他经营的是一家上市公司,股东们已经开始追问谁是继任者了。巴菲特说,“这是我们股东大会上的唯一话题”。至于会议的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但想必决定是慎重的,因为答案会依巴菲特离开伯克希尔的时间而有所不同。

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首席投资官(C.I.O.)和首席运营官(C.E.O.)目前都由巴菲特担任,他离开后,这两个职位会分离,交给至少两个不同的人去做。

伯克希尔公司的核心是其庞大的保险项目:从汽车保险商GEICO到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再到极为神秘的保险项目。这类的生意都由巴菲特的一位助理来操作,这个人名叫阿吉特·亚恩(Ajit Jain),巴菲特几乎每天都要跟他谈话。

亚恩的名字总跟“巴菲特的继任者”联系起来。他1951年生于印度,在印度获得工程学学位,先在IBM工作,之后来到美国,在哈佛大学拿到MBA后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1986年,他正式加盟伯克希尔,成为扮演重要角色的黑马。他从不接触媒体,知情人透露,他只专攻保险定价领域,这也是他最大的价值所在。

巴菲特已经从“漂浮”理論逐渐转向保险生意,也从庞大的现金流出转向兼并像See这样的公司,为的是买更多的公司,从家具卖场到地毯制造商。这样公司没有内在的连贯性。卖家具容易,卖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却相当复杂。巴菲特没有制定任何企业政策,无论是如何支付薪酬、退休福利,还是其他问题。他自己说:“我对任何事都没有偏见,只是像我19岁那样做一个CEO。我琢磨着自己的各种生意,但是并不热爱其中任何一个,我也不会用一生时间去研究任何一个。”

伯克希尔公司的成功还有赖于一个次要因素。巴菲特与芒格因被称为“买家的第一选择”而出名。换句话说,当某种行业的所有者想要卖掉他的公司,会先找巴菲特,因为伯克希尔公司被看作是所有人最优的选择。一位观察家说,“过去的20年,巴菲特就像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一样,所有好的剧本都曾经他过目。”

巴菲特以邀请客人来奥马哈而出名,作为主人的他,会坐在自己办公室的米色沙发上。一段简短的对话后,有时甚至不足30分钟,巴菲特就能谈成一桩令双方都满意的生意。芒格说,“我们的思考和实施都比别人快,没有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周六才知晓一个企业,周一一早就将它买下来”。另一位华尔街职员谈到巴菲特时说,“他真正天才的地方是,递到他手上的交易和投资数不胜数,他筛选得很有效率。我把这称作‘不间断思考’。而且他敢于签大金额的支票”。

一旦买下企业,巴菲特就任其自由发展。没有上市公司的压力,按照其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这与私募股权是背道而驰的。私募股权的企业负债累累,盈利主要依靠裁员。巴菲特对于私募股权的形容是:“热爱金钱多于热爱企业本身”。每两年,巴菲特都会给他的高级经理们发一份备忘录。2010夏天,他写的是:“跟我谈谈与你们预期的最接近和最悬殊的项目。你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很杰出,做事有个人风格,而且不需要我的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大卫·索科尔(David Sokol)在1999年卖掉了自己公司80.5%的股份,为一个17亿的投资项目准备启动资金。那曾经是“安然”(Enron)的时代。索科尔说,华尔街的分析师都劝他模仿安然的策略,尽管那可能没什么道理。他自己想做一个私募股权的生意。“那样的话对我来说很新奇,但对于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在一个周六的早晨,索科尔去见巴菲特,准备了一份叫“能源101”的报告,阐述能源生意的基本点,厚达1.5英寸。但在30分钟的谈话中,巴菲特甚至没打开这份报告,就达成了交易。

巴菲特的管理风格,一部分是趋于实际的。这样能让伯克希尔成为“买家的第一选择”,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强烈的个人倾向。他的传记《雪球》的作者艾利斯曾写道,巴菲特“害怕冲突”。她同时引述了巴菲特的忠诚,“我从没听他讲过别人的坏话”。

伯克希尔拥有很多出色的企业,同时也拥有那些表现一般的企业。巴菲特告诉我,“有些时候我不得不涉足某些领域,那我就通过别人的手去做。每次我都赶不上应有的反应速度,这是我对自己工作最不满意的地方。但如果我不逼着自己去做,可能要损失很大比例的资产净值,这很烦人。所以我通常会搁置或延后这种项目”。比如,在报业处于挣扎状态的时候,巴菲特紧紧抓住了布法罗新闻(Buffalo News);而在家具卖场的投资,他选择了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Nebraska Furniture Mart),而不是家得宝(Home Depot)或宜家。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巴菲特是考虑到伯克希尔的名声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文化冲击

最近,巴菲特的确急需解决一个问题。NetJets是一家销售私人飞机股权的公司,伯克希尔于1998年将其买下,当时花了7.25亿美元。而之后的情况有些不正常,巴菲特发现该公司负债从1.02亿上升至19亿,他于是在2009年8月,派大卫·索科尔解决这一问题。索科尔被描述为工作狂式的、并且比巴菲特更具攻击性的人物。他出马解决了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在伯克希尔原本和乐融融的氛围下,制造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NetJets的创始人吉姆·雅各布(Jim Jacobs)告诉《财富》杂志,“现在没有一个NetJets的人知道怎样运作公司了”。索科尔回应说,“如果雅各布足以胜任经营管理工作,当时我们会把他留下的。”

现年54岁的索科尔,被媒体称为巴菲特身边“解决问题的人”,成为伯克希尔新CEO的呼声很高。他同样出生于奥马哈,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读书的时候,晚上还要去杂货店打工。索科尔与另两位合伙人,一共拥有MidAmerica公司19%的股份。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典型的伯克希尔式的经理人:工作是出于爱好,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每周要跑5英里路、练5次举重。他气质迷人,讲话语速和缓、语调轻柔。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直率、智慧和好脾气。

人们形容索科尔最多的词汇是“优雅”,不过他也有强硬的时候。最近,他出了一本书叫《高兴,但不满足》,里面写道:“我强迫自己将工作团队排成一定的顺序,这样,一旦我不得不裁员的时候,我知道按怎样的顺序来解雇他们。”

于是很多人便有顾虑,一旦索科尔接任,伯克希尔会何去何从。NetJets的例子只是偶尔一次失误,还是会成为伯克希尔以后的常态化运作?

巴菲特和芒格坦言他们并不擔心,“企业内部有一些机制,以确保当侵蚀企业文化的行为出现时,有应对措施出现”。

所有的CEO候选人都出自伯克希尔内部,传言将会在几个人选里“四选一”:阿吉特、索科尔、格雷格-亚伯(Greg Abel)以及马修·罗斯(Matthew Rose)。至于遴选标准,管理技巧是一大考量因素,同等重要的是人品。

巴菲特说,“单拿这几个人过去5年的投资记录看,我几乎不会选择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另外,当选人还要承诺为伯克希尔服务一辈子。这意味着,如果坐上伯克希尔CEO的位子,会比当对冲基金经理人赚得少,而且每一次失误都会被媒体揪住不放。

那么,现在只能期待在CIO(首席投资官)的位子上能有奇人出现。去年10月25日,伯克希尔发表了一则简短的新闻稿,宣布39岁的对冲基金经理人托德·康布斯(Todd Combs)即将加入伯克希尔,成为投资经理。如果巴菲特和芒格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康布斯很可能成为唯一的CIO。

巴菲特向我展示了公司新年度的年报草案,上面写道,康布斯的工资与红利,是根据超出标准普尔500的盈利部分来计算的。而其他的投资经理人,80%的红利将以个人盈利的比例计算,20%的红利则以公司盈利的比例计算。

人们对康布斯被延揽的反应是:我们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人。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人在电邮中写道,“他运作资本的时间还不到3年”。有关康布斯的新闻刚一爆出,那个礼拜,伯克希尔的股价跌了5个百分点。

故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芒格接到了康布斯的来信,决定要见见这个年轻人。此人毕业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后在哥伦比亚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去了Progressive保险公司工作(GEICO的主要对手)。2005年,他从Stone Point Capital(一个私募基金)项目中获得3500万,并将其用于培育一支新的对冲基金Castle Point。最终,康布斯运作出了约4亿资产。

康布斯的表现算不上特别惊人,但也并不平凡。对于一个主要投资金融类公司的经理人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托德是个聪明人,他懂得投资,也懂得应有的底线,不会做出特别愚蠢的事。”巴菲特这样评论道。

当我问巴菲特,CEO和CIO的工作哪个更重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CEO。伯克希尔下一任CEO将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索科尔所说,“这个公司60%是巴菲特的,40%是伯克希尔的。就算发生什么变故,我们起码能掌握40%。但为了保持公司的文化和长久的生存,还是要兼顾到100%”。

换句话说,公司所有的经理人,今后要像取悦巴菲特那样尽力取悦新老板。“很简单,经理们要像从前揣摩我一样,先揣摩一下新的CEO。新老板不会一下就获得员工100%的信任,他最好是通过实力去赢得支持。”巴菲特说。

对高盛有何益处

2006年,巴菲特宣布将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捐给盖茨基金会,还跟比尔·盖茨共同游说,希望更多的美国富人能贡献出自己大部分资产。这一举动至少证明,巴菲特比其他商人更像英雄人物。在最近这几年,巴菲特也经常以此为立脚点,发表有关救市和税收的言论,认为富人应该付出更多。当然,这些有争议的议题,也给他带来很多严厉的批评。

质疑巴菲特的声音不绝于耳,无论是对那篇《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亲爱的山姆大叔”,还是他的很多投资行为。2010年春季,伯克希尔在8家公司的总计260亿美元的股票,在政府救助中获得133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包括有争议的高盛和穆迪公司。人们批评巴菲特的做法逾越了原则,就连杰夫·马修都站出来说话,指责巴菲特对高盛的辩护是“十足的伪君子”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伯克希尔没有向任何人要过钱。相反,巴菲特支援了整个体系,包括通用电气公司、高盛及其他公司总计155亿美元的资本。这足以证明,巴菲特值得称赞。

巴菲特所做的,恰恰支持了那些表现还不错的企业。在去年的年度会议上,巴菲特对与会者说:“如果劳尔德(高盛的首席执行官)想要个孪生兄弟,我愿意报名”。当我提到,高盛花5.5亿去弥补被他们误导的投资人的损失时,巴菲特说,“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那些自己选择了风险、还要让我们为他们确保安全的人”。

对于穆迪,巴菲特告诉我,“我没有给这家公司打过一个电话,就像我不会指导可口可乐公司在可乐里放多少糖一样。我们拥有一个企业的股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试图改变那里的人”。这正是理解巴菲特立场的关键所在:他不会试图改变别人。

巴菲特指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当我们谈到欧洲凄惨的经济现状,以及有可能扩散的风险时,巴菲特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多米诺效应的世界里。我可以立刻在这个餐馆里散布令人恐惧的消息,然而信念很重要,最终它们将一个一个重拾信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的自白心情随笔】相关文章:

我的自白书教案范文06-16

类似于我的自白书07-09

我的自白书教学设计08-28

我的自白书教学课件08-28

凡间自白04-19

老汤自白作文04-12

猪的自白范文05-18

忧郁的自白诗歌04-22

考试自白书范文05-20

80后的自白范文05-23

上一篇:双证MBA的报名条件下一篇:119消防演习疏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