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2024-04-25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精选8篇)

篇1: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片 名:《我的父亲母亲》

监 制:张伟平

导 演:张艺谋

副导演:郦虹

我的父亲母亲主演:章子怡、孙红雷、郑昊

剧情梗概: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而当生子的父亲已经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

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瞒珊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执拗的招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来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

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 ——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师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

篇2: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似乎每个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却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不曾老去的感情。以下是七号文库网小编整理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七号文库网查看。

有一种感情叫做坚守,它爱如鸿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让时光化为一顺。当神创造感情这种东西,就将人类的两个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齐。那什么是感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感情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富士山樱花散落时,爱是家庭;在香榭丽舍的灯红酒绿中,爱是浪漫;在曼哈顿的车水马龙间,爱是自由;而在这片漫天飞雪的黄土地上,爱则是坚守。

每次看《我的父亲母亲》,总会想起那个编着马尾辫身着红棉袄在山坡上等待爱人的山乡姑娘形象。没有只言片

语的浪漫,没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没有与君相绝的治死不渝,张艺谋向观众诠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中国式的含蓄感情,就连它发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纯美的山村田园——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瞬间得到沉静。主人公的感情也就在这“水天相接”处播种滋养。

18岁,在这个青春盛开的刹那,初恋如昙花般绽放,但纯真的爱,却像着“先生”来时的路那般绵长不断。随着这蜿蜒的小路,总能看到那位母亲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定的纯洁的爱。那条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证明这段感情的艰辛,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欢故事中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能够说正是这朴实的声音一次次将平淡地情节推向高潮,而又在华丽之极归于平淡,情浓到极处,便是一片纯然天机,质朴无华。这也正体现了整部影片所歌颂的“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感情。

天长地久,这是我们中国人对感情的定义,这个定义已经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怀疑。但当这些古老礼貌被现代观念冲击时,这种传统感情观却被这天的中国人所不屑。有人说中国的故事很少能感动中国观众,尤其是张艺谋的乡村感情影片,原因只有一个——土。18世纪中国有强烈的排外思想,也许是世事轮回,21世纪中国有出现了更加强烈的排内浪潮,尤其在感情方面。中国的青年们开始追求法国式的浪漫,美国式的自由,却摒弃了众多的中国式感情观。我们已经很少提起什么朝朝暮暮,什么地久天长,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说那种40年的感情长跑。所以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感情观,很多人也许仅仅是感动或者一笑置之,毕竟地老天荒这种爱像梦般可望而不可及。

坚守,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如此的厚重,以至于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学习西方,中国人似乎在生活 的方方面面重复着这样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礼貌殖民也好。总之,中国的年轻人已逐渐成为了西方礼貌的附庸,人权思想,金钱至上甚至于感情家庭。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时忽略了一点,他们忘了东西方的文化鸿沟。西方有女权主义,中国没有;西方有弗罗依德,中国没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运动,中国更是没有。我们想让自己看上去很现代,很时尚,却掉进了虚伪礼貌的陷阱。我们想让我们的爱变得潇洒,却没想到原先最洒脱的感情深埋在中国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谈阔论般讲述感情如何,这样只能让自己更显无知,因为本就没人明白感情究竟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然而,爱却隐藏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爸上课的声音我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主人公的这句话让一切对爱的华丽词藻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能够跨越40年,能够跨越生死,只有

感情。

篇3: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 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 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 (影像和声音) 和话语 (有声语言和字幕) 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 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 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 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 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 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 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 激活大脑中的表象, 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 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 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 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 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 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 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它表现形式更丰富, 张力更大, 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 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 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 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 色彩即感情, 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 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 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 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 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 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 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 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 无穷无尽, 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 还有明亮的太阳, 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 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 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 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 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 电影更好看了, 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 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 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 还有人物、场面画面, 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 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 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 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 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 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 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 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 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 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 (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 。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 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 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 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3. 矛盾的建立

影片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最让人揪心的情节是“骆先生的突然离去”, 这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记叙文写作能揪住人心的情节至关重要, 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才能揪住人心?那就是故事中因果逻辑关系的确立, 矛盾的建立, 差异的形成, 对立的产生。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组成故事的大小事件有了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 或是它不顺畅, 它有波澜, 在我们习惯思维之外, 违背了人物意愿。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剑桥大学所做的《小说面面观》演讲中对情节这个概念有一种非常机智的阐释。他举例说:“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死了。”这仅仅是事件;那么如果变成:“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就是情节了, 它有了因果联系;那么如果再变成:“国王死了, 王后因兴奋而死。”这就更揪住人心了, 因为矛盾、差异产生了。他认为情节和故事都是对事件的叙述, 但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故事注意的是依着时间顺序而出现的发展、高潮、结局, 而情节注重的是为什么。那么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是不是也能构思这样的一种矛盾对立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小说《高贵的施舍》开篇即写“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 它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 空空的衣袖晃荡着, 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 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正是设置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对立关系放置在小说的开头, 才增添了巨大的阅读吸引力。

4. 情节的暗示、象征

影片中路、奔跑、青花碗、发夹都有暗示、象征意义。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Road home》, 改编的小说也名为《路上的爱情和往事》, 路在这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为在这条路上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 分别, 这条路是父亲母亲爱情的道路, 它的蜿蜒绵长也体现了这段爱情的艰辛和恒久。奔跑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人公的姿态:初次见先生的兴奋, 到渴望与先生相遇的急迫, 到分别时的追逐, 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 影片最后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都奔走在追寻父亲的道路上, 镜头重叠, 告诉我们“老去的是容颜, 不曾老去的是爱情”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奔跑中导演也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母亲是一个懂得爱, 懂得追求, 倔强地执著, 执著地倔强的人;爱情就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此外, 青花碗、发夹都是爱情的见证, 青花碗碎了, 发夹丢失了, 都暗示着爱情出现了危机, 最后青花碗被补碗的工匠补好了, 母亲也终于找回了“红发卡”, 这也暗示着爱情回归的可能。这样的一种暗示、象征手法的使用, 使得文章构思更具艺术性, 故事更显含蓄、意味深长, 对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记叙文写作同样可以引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使得文章更耐人寻味。

5. 叙述人称的使用

很多导演都很喜欢运用以个人化的叙述作为贯穿故事的一条线索, 个人化的叙述将观众带入“我”的世界, 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产生共鸣。同时个人化的叙述使故事详略得当。在需要展现父亲母亲爱情的发展的时候利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描写, 不需要展开的时候就充分利用“我”的叙述一带而过。这种叙述视角在叙事的深度上十分有力, 尤其是对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态的呈现上。另外, “我”的叙述具有美妙的文学色彩, 在简简单单几句言语的表达中, 已传达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 不仅使情绪铺垫上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还有一种洞察世事后重归平静的知性愉悦。除此之外, 这种利用时空的距离而展开的叙述更能营造一种故事的意境。比如《红高粱》影片一开始就是画外音“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 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而后:“日子久了, 有人信, 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同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利用指称叙述也可以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意境。比如2004年的高考满分卷《弃婴》:

80年代初, 一个江南小镇。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 一个男人探出头来, 看见了脚底的婴儿。他眉头一皱, 待了几分钟, 然后下定决心似地“嘭”地关上了门。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就是利用时空的距离把故事拉远, 产生历史的间离效果, 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氛围。似乎只是只言片语, 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一听故事就总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边”“那年冬天”的感觉, 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发生, 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 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读者也被卷入故事。

当然, 电影给我们的又何止是写事的启迪, 在电影中我们一样可以学写人, 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也可以学写事。本文仅仅是一扇窗, 希望写作者拥有的是一个世界。希望在阅读欣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时, 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学写作的意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 但凭借高超艺术技巧获得了国际电影大奖, 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有意识地借鉴一些电影中讲故事的技巧使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呢?

参考文献

[1]傅腾霄.小说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

[3]张宗华.论影片《孔雀》的叙事策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1.

[4]余华.《高潮》.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

篇4:《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美术分析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美术;分析

1.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在这部影片当中,黑白色彩反映的是现实中的那一部分,以此来为基调更能显示出现实的凄凉冷清的感情。而采用这种黑白基调的色彩,主要还是缘于父亲死亡的这个现实,为引起悲伤的感觉,而张艺谋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感情,在回忆部分就大量采用黑白基调的色彩,这便形成了一种特色,由于现实背景是亲人的去世和寒冷的冬季,这种黑白色彩的运用是再好不过的了。色彩最能体现表达观影者的感情,当现实的部分转入到回忆的部分之后,影片当中的色彩也发生了改变,那种视觉上的冲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张艺谋把回忆部分的色彩改为了彩色,这就很好的表现了在回忆里面的爱情故事,同时还生动形象地把回忆里的美景美色、乡土风情都体现了出来,更好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怀念。张艺谋采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是想让我们屏蔽现实生活中的繁杂去享受童话般的乡村爱情,更能反映在故事当中的人物情感出现的反差。通过这种影片当中的美术色彩的运用,使得观影者对影片进行深刻的思考。

2.“路”在影片中的美术内涵

观影者能够在一副静态的画面当中看出它所要表达想要说出的话,这就是“路”在影片当中的美术内涵。路在影片中反映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的爱情,路便是这爱情的一路走来。路在影片中频繁出现,这就预示着父亲和母亲之间即将要发生一些故事。有一个情节就是母亲为了多看一眼父亲,很多次都是在路上跟随着父亲,这段路的美术效果就是表现父亲和母亲追逐自由的爱情。后来,由于文化革命的事情,父亲被带走,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一路追随跌跌撞撞,母亲摔倒了,父亲的身影也不见了,这条路也慢慢的消失了,而这段路的美术效果则是表现这条爱情之路的艰辛。最后,漫无长日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父亲的回来,还是在这一条路上,爱情有了圆满的结果,路的画面也就此结束。所以,“路”实质就隐喻了父亲和母亲美好的爱情道路。影片的最后,母亲执意要将父亲的遗体抬回家,还是走的这段路,路的巧妙运用,使人感动不已。

3.影片中人物的造型美术

为了更好地能反映影片故事的发生背景,人物造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年轻时的父亲身材笔挺,身着中山装,短发,又干净的笑容,这便是当时典型的知识分子青年形象,这个形象便为后来因受文化大革命的事件埋下伏笔,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也更能体会得到母亲对父亲的爱慕之情。而母亲年轻时身着红棉袄和花棉裤,头扎小辫子,清澈明亮的眼眸,清纯的笑容,俊秀的面庞,这些特点就塑造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淳朴乡村女孩。通过人物的造型,观影者便可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农村,不是城市;也可知道故事大致发生的年代,不是现代;还可以区分影片当中人物的身份形象,父亲是知识分子,而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姑娘。所以说通过人物造型的影视美术,就会帮助观影者们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影片故事发生的内容。

4.影片中母亲与景的美术

这部影片,恰当巧妙地将影片中的母亲和景运用了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更能增强影片中的没敢,起到了影视美术的效果。如在回忆的部分,母亲在路口等待父亲的到来,镜头便由远及近,一次次地综合运用了全景、中景和近景这就反映出了母亲当时的心理状态,加之镜头的不断切换,影片剧情进入高潮,这样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母亲在父亲经过的路上等待着父亲的出现,出现的是一片金黄色的温馨场面,这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这便将母亲的情感又更好的表达了出来。影片的最后,母亲在奔跑,这唯美的画面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彩色的回忆,还带给了我们一场刻骨铭心、感人肺腑的唯美乡村爱情,这就是人物和景结合所产生的影视美术效果。

结语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以一段唯美的乡村爱情故事给观影者带来很多感动的情感,在观影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关注该影片的影视美术效果,张艺谋导演做足了一切准备就是为了给我们带来一场感官上的盛宴,通过色彩、人物的造型、场景的选取应运,为该影片的感情基调和情感教育带来重大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毛丽伟.电影音乐语言的运用技巧简析——从电影《紫日》与《我的父亲母亲》谈起[J].电影文学.2011(07)

[2]王丽君.银幕空间造型设计的智慧和理性——屠居华电影美术创作访谈[J].电影艺术.2009(04)

[3]韩东茹.奔跑的单纯——浅谈《我的父亲母亲》配乐与画面的结合[J].电影文学.2008(18)

篇5:推荐励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该片以自传性质讲述了对父母感人至深爱情回忆。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

电影剧情

该片讲述了父亲母亲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儿子骆玉生在城里工作,

电影海报

有一天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书。奔丧期间,玉生充分感受到淳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他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就听说过的父亲和母亲当年的爱情故事。年轻时她是远近驰名的美人,暗恋着淳朴幽默的骆老师,以家传青花碗为记,给心上人送上最好吃的“派饭”,为他干了许多事。终于招娣打动了他的心。然而骆老师莫名地被打成右派,被带走了。她坚决拖着疲累身躯远行找寻,几经辛苦,人平安回来,两人相爱四十年。丈夫葬礼后,她看见儿子似是故人从前影子,也看见年轻的自己 。

[

推荐励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篇6: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影片反复出现的那条从乡村通往城里的山路,蜿蜒地穿过似乎属于世外桃源的原野,迈过微微倾斜而又略有起伏的山坡,正是“母亲”情窦初开期盼“父亲”的坎坷心路。

克制含蓄的对白,无处不在的音乐,纯净而又绚烂如油画的美丽村庄,还有那条充满坎坷而又曲折迂回的山路,一切都是那么纯粹,一切都是那么唯美。

没有曲折迂回扣人心弦的繁复情节,也看不见华丽而庸俗的浮华尘世。纯粹,质朴,这就是张艺谋的极致艺术。

(有幸欣赏到这无以伦比的美丽,我甚至试图将文笔优美化,如上的尝试实在是太难为我了。还是回归本色的语言吧。)

影片有两个时间段:一段是90年代,“我”回到山村准备安葬父亲;另一段是50年代,“母亲”回忆起与父亲爱情故事。前一段是现实,后一段是回忆。张艺谋同学在描述现实时特意采用黑白色,而描述“母亲”的回忆时画面却被调成高饱和度的彩色。黑白的现实如素描,忧伤冰凉;彩色的回忆如油画,绚烂温暖。这一冷一暖的对比格外动人心弦。

张大导演让影片尽可能少的出现人物对白,而大量运用人物动作、神态以及充满意境的唯美画面,追求一种“以图言声、以图表意”的效果。在张大导演的深厚功力下,影片很多画面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当然,三宝的配乐也让这些画面的意境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很欣赏章子怡在这部影片的表现:纯净如水的明眸,略带羞涩的清纯笑容,娇憨而异样的步伐,完美的塑造了一个有点桀骜不顺、对爱执着的清纯少女。这个似乎有点偏执狂的情窦初开的少女,那份偏执的倔强的确打动了我。

固然远离俗世的质朴爱情犹如童话般超脱于现实,那种美好也只能在已然逝去的初恋才能找到,而《我的父亲母亲》告诉我,它是真的存在。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成功之处。

篇7: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影片简介:

导 演:张艺谋

主 演:章子怡---招娣,孙红雷---儿子,郑昊---骆老师 上映时间:1999年10月16日

主要奖项:1999年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2000年2月第五十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色彩:

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回忆中的情境越是鲜艳,就越是反衬初现实的黯淡。1.黑白与彩色的对比。

回忆中纯美的爱情是青春、是五彩斑斓的代表,在母亲心里镌刻成了一幅永不褪色的画。而现实对于母亲来说,是悲伤心痛,父亲的去世带走了母亲的心,也带走了属于他们的美丽的回忆和那缤纷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调的黑白色。2.红黄暖色调的运用。

回忆中大量的暖色调,秋天的镜头中大片的黄色,表达着一种欢快,轻松,喜悦的情绪。3.大雪纷飞的无情。

站在雪地里身着红色的母亲和白皑皑的大雪,做颜色上强烈的对比。冰冷中一颗赤诚、充满爱意的心,温暖着观众的心灵。4.两次织布的对比。

第一次,布挂在新学校的悬梁,鲜艳的大红色充满喜悦、爱、热情。第二次给父亲织布,整个色调是黑白的,是离别的悲鸣。----------------------------音乐:

1.忧伤的琵琶、排萧、竹笛和纯美的钢琴声构成环绕正部影片的爱情旋律,三宝谱曲。在影片最高潮时,插入无歌词的女声哼唱。3.影片中,导演通过“儿子”的旁白来完成了对父亲母亲故事的叙述,这个旁白在此时就有了转换时间和空间的作用。儿子是“黑白的现在”和“彩色的过去”之间的过渡,作为一个叙事者,推动了影片的情节发展。

----------------------------镜头:

1.大量的逆光,制造了一种朦胧感。

例如在母亲发现自己的发夹丢了的时候着急地在山上寻找,导演逆光拍摄,人物虚化在光线里,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是母亲内心的迷茫与焦急的外化。

例如,在父亲送学生回家的路上,也很巧妙地利用了光和色,在大片大片的金黄色树林的背景下身着黑色中山装的父亲带着孩子们在路上欢快的跑着走着,逆光照射在孩子们与父亲身上,勾勒出人的轮廓,显出孩子们的活泼,父亲的稳健朝气,人此时似乎变得透明,变得纯粹,任何杂质都不存在了。2.外景拍摄。

阳光充足有力,使得该片看起来显得酣畅淋漓,流畅自然,温暖人心。在母亲的世界里,影片几乎一直是在阳光的笼罩下,这也表现了父亲的存在,让母亲心里一直都是暖洋洋的,好像自己的世界因为父亲永远都是阳光明媚。3.三次比较特别的背影拍摄。

首先,在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引入“我的母亲”,却并没有给观众来个直接见面,而是在一个全景中,展现了坐在一个破旧小屋前的老人的孤独的背影,然后运用推镜头,将母亲的形象逐渐拉近。这样的拍摄角度很好地引发了观众对于老母亲的想象,以及其与这座破旧房屋的关系,同时,在漫天的白雪中,老人的佝偻的背影更是有力的渲染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气氛。

第二次是在回忆中,父亲第一次来母亲家吃饭,吃饭中,姥姥问及父亲是否成家,有否提亲,画面立即剪切到厨房的母亲这边,然而,却也只是背面拍摄,但观众仅从母亲侧耳仔细听和双手的活停下来这两个细节,便可想象出母亲内心的急切和在意,这远比正面的表情拍摄更能引发观众无限的想象。

第三次背影拍摄是在父亲离开三合屯,母亲为了追赶父亲,打翻青花瓷碗,尔后坐在山坡上哭泣的场景,与第一个背影拍摄相反,画面是从对母亲正面哭泣的特写,然后通过拉镜头,逐渐远去,展现了一幅母亲伸腿而坐,埋头哭泣背影的全景,这样,导演既很好地表现了母亲的伤心,而背影的展现又表现了其无助与失落,引发了观众对其的怜惜,可谓一举两得。3.叠画的运用。

丈夫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室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现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碎花红袄雀跃在让她走不完初恋的那一条小路上。

5.在父亲离开母亲回去县城后,母亲回到家里,在烛光的照耀下,将发夹戴好,通过镜子的反射,镜头特写了母亲的面部表情,戴上发夹后,先是微笑,然后瞬间笑容僵在嘴边,慢慢的变为了失落沮丧,这很容易让观众想到,因为这是父亲送给自己的发夹,母亲戴着开心,然而想到自己心爱的他,此时却离开了三合屯,内心的难过与思念随即很好的展现出来,绝不需要任何话语便能让观众了然于心。

6.导演还运用了各种边框的配合,构成了一种隐喻。在影片的开始,母亲想要亲手为父亲再织最后一块布,导演在这个镜头的构图中,巧妙地利用了门框包围了处于画框中心的老母亲的织布的背影,表达了老母亲内心的局促与悲伤。

7.长焦镜头和背景虚化,也叫空气透视法,即让离镜头较远的层面失焦,让前景的层面对焦,更有效地衬托了画面空间的层次感与深度感。例如,母亲和村里人来路口迎接父亲,母亲深情的凝视着父亲,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身后的人群逐渐失焦,空间经过长焦镜头人为地压缩,在母亲的主观视角里,只剩下了父亲一个人的形象,很好的表达出了母亲“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情意。

----------------------------意象:

1.蜿蜒曲折的山路:母亲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

2.寄托爱意的青花瓷大碗,从第一次母亲偷偷把大碗挪到了饭桌的第一份,导演采用仰拍的方式,对青花瓷碗进行了一个特写,是为了向观众表现这个碗的重要性,因为这时它承载了母亲的全部希望,即希望父亲能够拿到自己的这份饭。之后,姥姥让锔碗人把破碎的碗锔好,这个锔碗的过程也采用了特写,一步一步展现了其还原的过程,像初时一样滴水不漏,更令人感怀于心,这既是对母亲的安慰,也是美好圆满的希望和象征。3.红布、发卡、窗花。

篇8: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简介及故事梗概

电影的叙事风格是电影制作者“话语”的电影化,“话语”是电影中的“隐形叙事者所转述的视角和看法”,而“风格则是产生相应‘话语’”的机制和行为。《我的父亲母亲》呈现出一种景观式的爱情叙事风格。居伊·德波认为:“景观,即作为统治经济秩序的视觉映像。它利用各种媒介生产视觉形象,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1]本片将电影的吸引力放在景观式的影像制作方面,以无直接影像暴力的、非干预的表象和影像群的构建使观看者进入爱情景观中,以应接不暇的视觉形象和重度能指化的人物塑造等手法吸引观看者成为景观的奴役者。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幻象迷惑之下,大多数观看者偏离了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被动地接受景观式爱情影像的呈现。

二、《我的父亲母亲》叙事风格分析

(一)强力的阅读:电影与小说原著意蕴的分裂

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突出的共有特征和本质联系,陈犀未先生曾说过,“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但二者在叙事手段和效果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电影叙事的共时性突出,主要通过图像的空间转换实现时间的流动。而文学叙事的历时性相对明显,通常以文字语言在时间线上的展开来结构全篇。影片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和大量从生活中捕捉提炼出的生动细节,成功地塑造了父亲洛长余、母亲招娣和生子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叙事沉稳,内容厚实,在朴素的话语间凸显了人性的丰富层次。而影片因导演对原著的“强力阅读”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简化,无论是叙事频率上的处理手法,还是情节结构的删减等,都造成了原著小说叙事魅力的丢失。影片借对招娣爱之路极端化的视觉呈现凸显了导演强力阅读的最终指向,造成了电影与原著爱情及人性意蕴间的分裂。

(二)炫目而孤单:人物与主题间的撕裂

从叙事学开放的人物理论角度来看,“人物是一个建构过程,他将在矛盾中不断地被否定和置换”。查特曼的人物特性论认为:人物合理特性越多,人物性格就越丰富。影片对招娣的重度能指打造使人物失去了角色打磨过程中那种人性的尺度,导演的主体话语展现取代了人物在电影中的内在性格逻辑,角色不属于情节而属于导演的“话语”。作为片中爱情叙事的主体,招娣本身内在性格的挖掘被搁置一旁,对招娣女性炽热生命活力的影像叙事遮盖削减了对父母间爱的互动与坚守的叙事主题构建,角色本身的张力与复杂性在影片中被单极化的导演“话语”表达欲望湮没了。影片强解式的人物设定同时也造成了人物与对纯美爱情歌颂的主题的撕裂,使其成为绚目而孤单的符号化存在。

(三)空洞的凝视:电影空间与意境的割裂

电影空间是意境的主要传达方式,“任何一种电影的空间形态都与它的表意系统密切相连,也都与它的类型模式相互依赖”。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试图营造一个自然、古朴的意境来促进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影片中导演在给定常规的造景空间叙事镜头外,又在影片中布置了大量的空间镜头。空洞的空间叙事分散了观看者对正常叙事的理解,对于影片爱情叙事的推进毫无益处,景观叙事风格明显,导演数次频繁呈现人物的远景而有意放大空间的影像观感,造成了电影的空间与意境之间的割裂,这样的表现手法非但没有表达丰富而深邃的意象内容,反而使得人物在画面中的参与感被削弱,“空间超越了人物,超越了故事情境的发生的场地”,造成了人物与空间无法调和的观感。

三、影片景观式爱情叙事风格生成原因初探

(一)景观风格电影——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延伸

景观不仅仅是图像和表演的呈现,更是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延伸。“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景观风格电影的产生折射了文化审美与精神生产中权力意识的遍在性渗透现实,影片中导演对迎棺送葬这种民俗仪式的大画面景观呈现,作为一种政治话语的隐喻表达,渗透了导演对父亲骆老师具有官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推崇与赞扬。居伊·德波认为: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本片借对红棉袄、红发卡等“中国红”民俗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表征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延伸,乡间爱情也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渲染之下的绮丽景观。

(二)景观电影影像阅读进程中观看者综合能力的缺失

叙事学理论认为,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批评方法可能把一种影像文本转变成另一种文本,而文本的基本结构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叙事是人们关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观看者应具备一套阐释文本的影像阅读程式。《我的父亲母亲》景观式的爱情叙事风格的形成反映了影像观看者对于文学接受方式和审美思维模式的改变。后现代视域下对文化的解构与颠覆某种程度上在消解着人类精神沿袭、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自觉与反思意识,影像观看者缺乏把握影像阅读的类似于文学阅读中“文学能力”的综合能力,从而难以达到体悟文本深意的境界。

四、结语

《我的父亲母亲》整部影片体现出一种景观式的电影风格,影片的情节性让位于话语性,叙事风格趋于浓烈、概念化。影片虽然沿用了传统爱情叙事的外壳,缺少准确、深刻的电影表达。导演意在打造一部来自民间的爱情传奇,但在差强人意的原著改编、重度能指化的人物塑造相配合下,使一幅绮丽繁复的爱情景观于影像中呈现。

摘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自上映一直标榜清新、真挚的纯爱叙事风格,但是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本片,其叙事风格却与片方宣传的清新文艺片有所背离。《我的父亲母亲》的影片叙事,在导演对小说原著的“强力阅读”之下,其重度能指化的人物塑造,空洞的空间叙事相互作用共同打造了一种景观式的叙事风格,在纯爱叙事的表象下呈现了一幕绮丽的爱情景观。经过对电影文本的叙事学分析,认为景观风格电影的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延伸,折射了文化审美与精神生产过程中权力意识渗透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了影像阅读过程中观看者综合能力的缺失。

关键词:叙事风格,景观叙事

参考文献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上一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则下一篇:五年级语文1单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