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2022-08-09

第一篇: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

父母两个人是从小便认识的,但两个人却是在大概九四年的时候才在一起。母亲是父亲的初恋,但父亲却不是母亲的初恋。我原来一直认为两人都是互相的初恋,也是到了近日从哥哥那里才知道,原来并非如此。

父亲对母亲的好是无疑的,在我和哥哥小时候一直跨越整个读书时代,每个早上的早餐都是父亲在起早做早餐,并且将我和哥哥送到学校。

父亲曾不止一次的故意在母亲面前说她从来没有起早来给我和哥哥两个人做过早餐,尽管抱怨,但每当母亲有些不开心的说“大不了我明天做”的时候,父亲永远都是笑笑,第二天有一如既往的起得早早的,倒好一杯温热水叫醒还未清醒的母亲,叮嘱她先把水喝了润润胃。

母亲原本是一位医生,后来自己去考了公务员,而父亲则是一位工程师,在工作时间上,绝对是比母亲要宽松得多的,但父亲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甘之如饴的为母亲倒着每日早晨的热水,上下班的接送。

在父亲心目里,母亲绝对是顺位里那无可替代的存在,但在母亲心里亦然。

在更早的时候,那时候父亲还一无所有,只不过是个还要每日去工地上的小角色,但当时的母亲已是专区医院的主治医师。

母亲从未嫌弃过父亲,也从未过想要抛弃的念头。他一路陪着父亲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那个时候最年轻的评标专家,到一个高级工程师。

有时候我和哥哥与母亲开玩笑,玩过火的时候,一向幽默的父亲总会突然认真的,一字一句的对我和哥哥说:你妈妈很辛苦的知道吗?一定要对你们的妈妈好。

哥哥不止一次的在私底下对我说:“像他们这样的爱情,在世界上能找得到吗?”

彼时哥哥刚和相恋了五年的初恋分手,他拿到了上海的录取通知书,而他女朋友却没有,于是向他提出了分手,那天哥哥拉着我在家里喝着酒,一边回忆着他自己,一边回忆着父母两个人的感情,最终却是得出了一个结论:“妹啊,你以后可,可不能像我这样”那天哥哥手边是满满的啤酒瓶,话没说完,一头便栽在地毯上睡死过去。

近日,我和哥哥去奶奶那陪他们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一向性子温和的父亲,竟然还在年少时为了母亲将一个男孩子打掉过牙齿。

奶奶笑眯上眼,满是对父亲的调侃,说“你们爸啊,当时回到家还不告诉我和你爷爷,是那个男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才知道。”

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爱情,他们从三岁的时候便认识,而外公还算是父亲的启蒙老师。

昨日哥哥看着电视的时候突然对我说:妹啊,你说你老哥我打光棍到现在,会不会有极大的因素是因为爸妈啊,他俩那么黏糊,搞得我都找不到女朋友了。

他一边给我剥好橘子递到我手里,又突然正色的说:我给你说啊,那XXX对你打什么心思我可是知道,建议你让他哪天挑个时间主动来找我坦白,不然你看我会不会放过他。

我吃下一瓣橘子,点点头说:好好,你放心昂。

低下头看了眼我竹马打来的电话,接了起来:“喂,朱军……好好,下次不叫你朱军了。我哥叫你找个时间给他好好交代我和你的问题,你看着办吧,我吃橘子了,一会聊。再见昂,猪精。”

我看向还在替我剥橘子的哥哥,笑了。

第二篇:我的父亲母亲

说实话,儿时的我不太喜欢我的父亲。尽管他十分受人欢迎。如果你问为什么,也许你需要慢慢听我说。

现在,先从我的父亲年轻时说起,说错了,他不会怪我,顶多像儿时那样,让我的尊脸受委屈,挨一巴掌,红肿一天。况且,我现在力气大了,可以学着反抗,反抗完他以后,还可以学着反抗生活,反抗生活中诸多的不公。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销售,一位嘴上功夫好过脚下功夫的男人。遗憾的是,他常把他的职业病带进生活,常对我们说些假话、空话、得罪人的话,守不住自己的嘴巴也就算了,看见年轻漂亮的姑娘时,他的手竟然也会不老实。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父亲常常醉酒归来,母亲问为什么总是喝酒?

为了朋友,义气。父亲在这时总把泛着酸味的酒气喷到母亲的脸上,有时他没吐,母亲倒被酒气醺得恶心狂呕了一地;有时母亲拍着正在呕吐的父亲的背,自己则在一旁厉声干呕。

喝醉酒的时候,父亲偶尔犯萌,抱着母亲说要亲嘴;然而当母亲做好准备接受父亲浪漫一番的请求时,他却失言叫出了另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时,母亲的脸像坐在自己对面的喝醉酒的父亲的脸一样通红。稍有不同的是,母亲的脸红不是喝酒的缘故,而是为自己的男人感到羞耻。

曾经听一个不正经的男人说过一句不正经的话:男人喝醉酒时最浪漫。可是实际情况却是:男人们常把浪漫情怀留在了家门之外,把一身风流都留给了路边的野草,只把一身香水带回家,只把醉酒后的疲乏与撒泼的丑陋留给家里的女人相看。

我的父亲时常把自己当作一个演员,喜欢在酒桌上逢场作戏;既是演员,本该敬业,只是他演戏没上路子,常在酒席上顺势假戏真做。他的这些荒唐之举既伤了爱人,又有辱名声。

父亲在清醒时常说要戒酒,这是他对付母亲的缓兵之计。

父亲说,女人比兄弟更容易对付,哄哄就好了。惹得兄弟不高兴,朋友都没得做;自己的女人生气了,三两句话搞定即可,嘴巴管不住,不是还有拳头嘛?如果你连拳头都镇服不住你的女人,你他妈的算男人吗?

父亲是位自大的男人,经常无视别人眼里的泪水,他不知道自己的女人有多爱她。因为爱,母亲只是在嘴上说说,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威胁,是母亲的最后的绝杀技,用完了,也就心灰意冷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她对父亲不闻不问,洗衣做饭照常,就是不搭理父亲,对其行踪也不闻不问。身边的两个孩子是此时寒心的母亲心里的柴火,慢慢温暖一个一遍又一遍说着要离开自己男人的女人的心窝。

母亲有一次哭着对姐姐说,爱,既是无奈的忍受,也是痛苦的煎熬。其实这不是母亲说的,这是已经上了初中正在谈恋爱的姐姐的无病呻吟,姐姐常怀着一副无限苦恼的表情问我爱是什么?当然她不期待一个八岁的小孩能给出什么像样的答案。当时母亲只说了三个字:造孽啊!

我想父母始终无法分开生活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两个孩子,而在于彼此再想找一个让自己又爱又恨而又离不开的人是件难事,难到两个人都要在琐碎的漫长的日子里忍受彼此,难到两个人在相互中伤后各自背对背抹眼泪,难到伤心完下次又会收不住暴脾气争吵不休。好了伤疤忘了疼,说的就是这个。

父亲在以后的岁月中明白了当初的无知与可笑。那时的他,年轻气盛,生活怎肯轻易让他明白婚姻是怎么回事,非得跌几个跟头摔几跤回过头来看不可。

父亲年轻时像一些头脑简单的男人,在和自己女人发生矛盾时,喜欢简单处理,简单处理的办法,无非是用上浑身的力气揍一个无法与自己抗衡的女人。

你到外面去喝,喝够了回来。有一天夜晚,母亲倚在门框上,拦住了步子凌乱的父亲。

我不回来,谁他妈的陪你睡觉?醉酒后,父亲的胡言乱语便像春天小河边的水草一样疯狂;不让他说是行不通的,谁也堵不住一个醉醺醺的男人的嘴巴。

要喝吐干净了回来,一口一个兄弟,谁真正把你当兄弟?他们看重的是你口袋的钱,那些人只和你的钱做朋友,谁把你当朋友看?

你闭嘴。老子有钱。有钱不愁朋友。

你有钱?我的儿女怎么没沾着你的光,哟,你这个父亲真行。

臭婆娘,闭嘴。父亲怒气冲冲的对着母亲嚷道,让开。父亲语无伦次,在醉酒后又丧失了语言上的优势。这次争吵,父亲尝到了溃败的滋味。

母亲个性倔强,靠着门框堵着路。

父亲向前一步,猛地推搡了自己的女人一把,母亲跌倒在地,额上撞着地,磕起一个包。父亲没有看见,父亲那时只想着为自己昏沉沉的脑袋找一个舒服的枕头,躺着睡大觉,他来不及理会一个女人的疼痛。

他那时只想着睡觉,可是那个可恶的女人竟然敢挡着她的道,不是找打吗?他怀着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了他可以随意出入的家门,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家当作旅馆。直到父亲而立之年,父亲才“家”意味着什么,在他明白了自己的颠倒本末后,时光已经催着这个家走过了许多年。

家是一个战场,家是一个夫妻互争,寸土不让的高地。

母亲那时觉得今天有必要唤醒父亲那颗执迷不悟的心,但是父亲的心似脱缰的马儿,收不回来了。母亲把父亲从床上拉起时,父亲正睡意正浓。他不知道母亲不是来吵架的,母亲是来和他说理的。

父亲最烦一个人絮絮叨叨,他喜欢单刀直入式地解决问题,而这也是父亲不知不觉就得罪人的原因。母亲则喜欢含蓄,她认为一个女人若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怎么能吸引异性?当然,这问题得问男人。

说话方式的不同是他们矛盾的焦点,实际上,这种观念上的分歧是他们多年不和的主因,观念上的分道扬镳是夫妻间无法和谐共处的最致命的诱因。它的存在,埋下了许多祸根。

母亲最终没有和父亲说理,不是我的母亲拙嘴笨舌,说不清楚一个谁是谁非的道理,也不是父亲睡得死死的,母亲没有摇醒他;是我的父亲装着睡着了,他想像以前一样依葫芦画瓢给母亲一个下马威,彻底震住这个不识好歹的女人。

一个巴掌甩出去,父亲把自己吓到了,父亲没想到自己甩出去的巴掌那么用力,那一声掌掴像火车的汽笛一样嘹亮,巴掌重重地打在我母亲脸上,那个怒气冲冲的巴掌打得我的母亲转了几个圈圈。父亲在很多年以后,在我那一年偷偷谈上恋爱以后,把这些事一件件讲给我听,他边说边骂自己不是东西,骂自己是混蛋,当初怎么常动手打温柔贤惠了十多年的母亲呢?

可是,那年他就是狠狠地摔打了母亲一巴掌,那么生气的巴掌,像极了父亲平时生气时的样子。

母亲的下巴差点脱臼掉下来,父亲首先被自己的冲动吓得六神无主。没了主意的父亲只剩下求救的呼喊。呼喊声通过夜晚的寂静引来了也许正在做梦的邻居。农村张家长李家短的一些事情,邻里都知根知底;这事情若搁平时,想必谁也不会认真,因为父亲母亲在夜晚争吵的频率太高了,常常影响邻居休息,更别说他们自己的孩子了。如果这事搁在城市,父亲母亲只得去居委会吵去,居委会容不下他们,行,去公安局吧!

重伤的母亲被好心的邻居送到了医院,有人打120,有人提议先坐上车送母亲和急救车汇合,有人马上反对说母亲的脖子和下巴的接合处伤得太重,那样不是存心害母亲吗?还有人打了110,警察来了以后要带走父亲,有人求情说,孩子在看着呢?这怎么行。一些人开始埋怨多事的人打什么电话惊动警察。我的家里一片喧闹声,吵得三岁的我心烦意乱,我扶着姐姐的大腿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母亲神志很清醒,只是说话时我和姐姐一点也听不清楚。姐姐比看见父亲和母亲吵架时还哭得伤心,竟然像哭丧那样嗷嗷大哭起来,姐姐的哭泣引来了一大片低低的啜泣声,有的妇女先是拿手背擦泪,手背不够用,干脆撩起衣服擦眼泪,这种异常的举动给了在场几个好色之徒以偷窥之机,很难想象在那样悲伤的情景下,隐藏着如此少见的卑劣之人。

那时,我的大伯吼了一句:别吵了。人群静了下来,在这种时候,最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做主。我的大伯平时也是个没主意的家伙,那时的他却显得像一个久经历练的沙场老将镇静自若,他把两三个妇女和同族的男子留下,其余的都打发他们回去。警察那里,他走上前,和一个带头的聊了一分钟,干警最后走了,没有带走我的父亲,他们空手而归,不知回去怎么交差?

事发半小时后,救护车停在了我家门口,来了两辆,母亲上了第一辆车,我和父亲姐姐大伯还有两个邻居上了最后一辆只有司机的车。这辆车是打120的人跟医院的熟人打招呼后才发出的。

经过了这件事,父亲老实了几年,至少他明白了一件事: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果说他以前是个流氓,打那以后,他决定做个文明的流氓。

母亲和父亲同庚,有幸在十九岁结为夫妻,共同成为两个孩子的父母。

四十七岁的父亲母亲至今仍时常吵架,小打小闹是常事,偶尔也爆发激烈的冲突。他们说过离婚,离婚,这么多年了,我都听乏了,不再相信他们还会分开。所幸年轻时的争吵打闹没有消耗完父母的耐性,他们一直纠缠着对方走到了现在。

我看过很多平日和和气气的家庭,突然之间离了婚,父母听说了,默契的消停一段时间,不吵不闹,我们倒觉得不习惯。这么多年了,该散的早散了;我的父亲母亲却在彼此的指责声中走到了这个年岁。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个家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第三篇:我的父亲母亲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浅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钟摆每次回落,时分针彳亍。于是,时间从表盘上走过,造就太过匆匆所致的生死别离, 年华老去,和那些散尽天涯的故事。而那只是腐朽了卑微的皮囊,其实时间也曾从未改变过 些什么,譬如说,真挚的爱情。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诠释了,爱可以永恒! 影片是由我国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曾荣获 1999 年第二十届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1999 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2000 年 2 月 第五十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1 年 1 月美国独立电影界盛事“2001“圣丹斯电影节”中 “世界电影”组别的观众投票大奖。 五十年代的中国,三合屯的一户人家,花季少女“招娣”和盲母相依为命。直到教书先生 “

上过学,目不识丁。因此,由于年龄因 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招娣”深深地爱恋上了年轻有为,博闻强识的“骆先生”并用诸多 行动向他表示好感。做“派饭”和织“红”时,她的仔细认真的性格到于“骆先生”山坡相 逢的含羞带臊, 到后来得知先生依然单身的无比喜悦的活泼天真, 毫无掩饰地争取爱情和守 候爱情的坚定。 “招娣”一切对“骆先生”厚重的爱恋,让她独自一个面对狂风大雪也毫不 畏惧,重病卧床也要墨守到底!这对影片开头,年迈的老母亲所铺设的“为何要把父亲抬回 来?”悬念以回答,也为后片结局的找出充分的情节依据。 影片属于社会生活类题材, 以倒叙为叙事顺序, 线状线索叙事。 从开头就铺设了一个悬念, 老母亲一直坚持“把父亲从县城抬回来!,带着问题一边观影一边思考,从电影内容中寻找 ” 符合问题实际的情节依据, 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 影片矛盾呈阶梯式升级, 冲突激烈。 “招 从 娣”由解决与己的矛盾,升级到盲母不同意的与人的矛盾,发展到与“骆先生”的离开,也 就人与“文化大革命”这一神会环境的矛盾。矛盾不断升级,情节跌宕起伏。起初, “招娣” 不知道“骆先生”结婚于否,心里忐忑不安,想知道“骆先生”对自己是否“落花有意”但 又不想让他瞧出自己的心思。 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反映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父母往事用彩色表现, 使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 张艺谋导演拍摄这部影片大量

运用了表现风格构图。影片中的构图十分考究,以秋天的黄色和煦,祥和的景观,和冬天萧 索,凄冷的风雪为背景。活动的人物,与景物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画面的美感和影像的造 型能力,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表现内心感受,简单而有力。 重复蒙太奇的运用。 “招娣”跑的运动镜头反复出现,而“跑”也是女主人公主要的行为 行动之一。 “招娣”第一次看到“骆先生”的时候,喜出望外,一路欢心跑回家,在放学路 上偷窥先生,也是一路小跑,乃至到影片高潮部分,踉踉跄跄一路狂奔。 “跑”这一动作体 现了女主人公“招娣” 向往自由, 挣脱束缚, 为爱而奔。相同意义之间的奔跑行为将相呼应, 强调人物性格。截然相反意义的奔跑行为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电影原声由学院派作曲人三宝操刀。以忧伤的琵琶、排萧、竹笛和纯美的钢琴声构成 环绕整部影片的爱情旋律。以极富柔美抒情的小提琴开篇,让人在情感和思绪上泛起 波澜,旋律忽而曲折忽而起伏。之后男女主人公深情的遥

第四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地道的庄稼人,是靠天吃饭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值得提起的,他们一生也许都不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和注意。然而,于我而言,父亲就是青天,母亲就是大地,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家,一个顺利成长的空间。他们利用土里刨食积攒下来的资金一直支持我求知,用实用而浅显的道理育我成人,不断激励我成材上进,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在求学的道路上奋力搏击,直到成为当今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家乡罕见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导师。

现在我人到中年,父亲母亲也年迈了,回顾过去40多年的岁月,往事历历,感觉父母真是不易,一生充满坎坷。我出生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文革时期,是最贫困和最愚昧的时代,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是清晰而又模糊的,是在切身感受贫穷是什么滋味的岁月中长大的。在我没有上学的年龄,我记忆中至今仍挥之不去的是一队队背枪的民兵,穿着解放军的军装,分为不同的派别进行武斗,父亲不知是哪派,反正曾经在隔壁老奶奶的家里躲避搜捕,我是亲眼所见的。后来,由于相互打斗的两派力量出现变化,父亲和另外的人被赦免。这是我对于文化大革命最深的切身记忆,那时候不知道我们国家在经历什么,人民在遭受怎样的苦难。冬天到了,生产队分给各家少许的地瓜,父亲母亲要把地瓜切成小片,摆在麦田里进行晾晒,很晚(估计晚上10点以后,那时候没有表,即使有,我也不认识时间)才能回家。因爷爷奶奶在我出生时就去世了,我与更幼小的弟弟在家中昏黄的煤油灯下等待父母到来,寒冷和饥饿是最深切的感受,最不能忍受的是对黑暗的恐惧,对外面的哪怕一点声响的害怕。现在想起来,多亏邻居老奶奶时常的接济和照顾,那农民善良的朴实的心地使我们两个在邻居家暂时得到难得的照顾,有一碗热汤,有一块热地瓜充饥,更难得的是言语不多的安慰和有大人在旁侧的不再的恐惧。

父亲是个有正义感好管闲事的热心人,在村里颇有威望,而母亲则是属于胆小怕事类型的能装能盛的人,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愿意帮助别人,教育我对人要有礼貌,尊重人,与人为善。可惜,我这方面做得不好,长期的学习压力和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在学业上也许有所称道,但是在做人上距离父母的教诲和要求相差较远,这是今后要弥补的。

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关于父亲母亲的事情还很多,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全部表达出来的。我的成长中关于父母的记忆,也许会伴随我终生。在此,我真诚的希望父母能够健康长寿,使我不留“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父母目前身体尚好,只是对我有牵挂,但这种心情只在我有了孩子后才能体会到。呜呼,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五篇:《我的父亲母亲》

看过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等大导演的大作品,但我最喜欢的却是张艺谋,那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我想这或许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大标志吧。

可惜我毕竟不是学电影艺术,也不是研究人物文化的,我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始终所知甚少,我只能凭借自己所知的视角做既定的理解。

没有查看其它多余的解释,在第一时间写下这篇观后感。回来的路上,终于没有习惯性地带上耳机,而只是专注地走路。我觉得人应该习惯于一次只思考一件事。

脑海中始终放映着电影中的画面。我觉得电影背景实是很单纯的颜色,一如电影本身的纯粹。有人说《我的父亲母亲》像《山楂树之恋》,而我觉得最多也只能说《山楂树之恋》像《我的父亲母亲》。相比之下,我喜欢《我的父亲母亲》远甚于《山楂树之恋》。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涵盖了太多元素——爱情、亲情、师生情„„而《山楂树之恋》或许主要是爱情吧。记得自己当初看《山楂树之恋》时,该片被诩为“最唯美的爱情”,可看了《我的父亲母亲》之后,我觉得后者远比前者来得唯美。或许不应该这么定义前者后者,毕竟《我的父亲母亲》拍得远早于《山楂树之恋》,可我知道,很多人看《山楂树之恋》远早于《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是因着《我的父亲母亲》而出的名,而多数人却慕着他的名去看《山楂树之恋》,可能是名人效应吧,这似乎让我们的选择性更小了些,觉得大导演拍的就是好片。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但是也不完全是,至少我们不能完全这么想。

但我始终相信,历史会为我们筛选最佳影片,那些留在人们记忆深处,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只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知道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的价值所在,只有被时间铭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事物,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上作。我想《我的父亲母亲》不失为这样一部上作,因为它保留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当我们看到它时,它不单单是一幅幅画面,一阵阵声响,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的情感。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话想说。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电影深深地打动过,甚至想要为它留下点什么,就当为自己留下点什么。在这个超常发展的信息时代,充斥着太多太多的选择,很多时候太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无从选择,太多的选择导致了没有选择。

前些年看过《初恋这件小事》,那时候播得风风火火的,大有泰剧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感觉。看的时候哦也确实感动了一把,觉得一个女生能为自己心爱的男生改变这么多真不容易;前段时间又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是因为网络上好评如潮,也就顺带去看了,觉得也就这样,有点潮,有点欧美范儿;前些天又去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听这名字就比《我的父亲母亲》来得吸引,且身在青春谁不思青春啊?看过之后,除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概,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触„„

看《我的父亲母亲》,看到她的羞涩样,我们都笑了;看到她的执着,我们也都忍不住落泪了。或许这是我哭得最多也笑得最多的一部电影了。发现自己看过很多影视,对很多电影电视都麻木了,没有应该有的感觉,或者他们说过的感觉。可是看《我的父亲母亲》,我却有了很多他们没有说过的感觉。

看电影的时候,摸黑记下了很多自己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这些感觉就像梦一样,当初感觉很深,过一会儿就再也想不起那时的感觉。

看之初,我写下“或许爱情就是彼此看对眼吧”,由于自己没有什么情感经历,所以每每想要探求爱情的真谛。关于爱情的解释实在太多也太杂,我倒希望解释得浅些——只是因为在人群中,我看见了你,而你也恰巧看见了我,而那一瞥变印在了我心上。我始终喜欢王菲的歌,尤其是那曲《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或许它能解释很多的后来吧。 我看到少女时代的章子怡,真的是清纯如一湾潭水。他们都说章子怡以前多美,我觉得她一直都很美,只是美得不一样。演《我的父亲母亲》时,是一种清纯的美,没有浓妆淡抹,如出水芙蓉般。她的娇羞,她的甜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来的《卧虎藏龙》、《夜宴》、《艺

妓回忆录》乃至自导自演的《非常完美》,或许展现得更多的是她的成熟的魅力吧。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人一辈子都饰演一个角色,都保持一个形象,除非她是林黛玉——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因为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连她自己也分不清。

不得不佩服章子怡的演技,她真可谓是演什么像什么,演村姑像村姑,演皇后像皇后。可能是个人比较喜欢她吧,看过她大多数电影,欣赏她的一颦一笑。但我不得不承认,她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形象确实的打动了我——那种少女的娇羞,那种真实的表达。

一种初恋的感觉,很甜蜜也很唯美。她悄悄地喜欢他,躲在林间偷偷看他;静静地喜欢他,看着他的动作,听着他的声音。终于他们还是遇见了,我知道,从一开始他们就认定了彼此。相遇是一种概率,相爱是一种缘分。于人潮涌动之中,于人来人往之间,却偏偏是你,偏偏为你,我赔上了一生的情动。我想她是勇敢的,勇敢到用一生去等待,去守候。

我看到羞涩内敛的她因着他要离开,甚至不吃她做的饺子时,她的坚决;他没有解释就离开了,她用那只青花碗盛了一碗饺子便抱着追了出去。本以为她能追到,两个人能相遇,能有一段缠绵的告别。可是她没有追到,她摔碎了她最心爱的青花碗——那个有着他的气息的不一般的碗。世间有很多东西本是很普通,只是因为你对它的情感决定了它对你的重要性。我看到她哭了,哭得那么委屈。她,只是想要见他一面,只是想要他吃上一口自己精心准备的饺子而已啊!她丢了他送的发夹,她找了好几天,我知道她一定可以找到的。

母亲后来把碎了的碗拿去焗了,她说“只想给闺女留个好念想”,那一刻,我深深地被打动了。原来母亲把所有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她反对女儿喜欢城里来的先生,但是她却默默地守护着女儿的情感。母爱,原来也是这么无声无息„„

他离开了,她留在他呆过的教室,精心布置教室。她傻傻地等待,明知道不可能也一如既往地等下去。等待,不为别的,只为许你一个微笑,只为圆我一个心愿。

她记得他说过腊月初八一定会回来,所以她一直等,从天未亮等到下一个天亮。寒冬腊月,冷的是天,暖的是心。直到手脚冰冷,直到再也撑不住,她病倒了;可她醒来第一件事确实要继续找他,去县上找他。她毅然决然地寻他而去,只是再一次地累倒了„„我在想,会不会也有这么一个人,让你孤注一掷,只为了片刻温柔。

他为了她偷偷回来了,她笑了,眼角流下一串晶莹的泪珠。是一种极致的欣喜,抑或是一种心底的感动。什么都不重要,因为他还是回来了。我在想,她为什么对他没有一丝怨念,没有一丝情倦。或许只有在那个纯真年代,才能拥有持久的爱恋吧。想起一段话“问奶奶,是什么让他们维护一份感情长达60年?奶奶说,那个年代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想要修,现在什么坏了都要换”,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连爱情都浸没在浮躁之中。所以感叹影片中的爱情可以那么淡,那么清,却又那么深,那么纯。不过那却是我所渴望的初恋,一种极静极淡的情感,一种深深浅浅的回忆。

母亲执意要自己织布,要把父亲从县里抬回来,儿子理解了母亲,也便不再阻挠,交给村长五千块钱雇佣三十二个人力。那天来了一百多人,多是父亲的学生,有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有被困在路上的。风雪途中,他们面容坚定。村长最后硬是把钱还给了生子,说来的人不肯收钱。那一刻,我深味教师的伟大,师生情的浓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不知道在当下,是否还坚持着这样的理念。我感动并感慨着。要怎样做一位老师,才能让学生念念不忘,恋恋不舍?

母亲和生子后来把所有的积蓄都交给村长拿去盖学校了。我觉得,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父亲毕生梦想的守护,也或是对知识的爱惜,对文化的渴求。一如四十年前,她爱上了城里来的他,文质彬彬的先生„„

母亲希望生子做一名老师,哪怕一天也好,因为这是父亲的心愿。他热爱的讲台,他希望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在母亲看来,没有人的声音比父亲好听,“听了四十年,最好听的声音。

四十年我都没听够。好听啊,他读书„„”我甚至觉得这已经超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是一种信仰,或许是对知识、对文化的信仰吧!

儿子为了母亲,也为了母亲,终于在父亲泼洒毕生心血的教室讲了一堂课,讲的是父亲第一天上课的内容。母亲大老远地便听到了,她冲了出来,脚步健得一如少女时期的她。画面对比,我看到四十多年过去了,她的心情、她的爱慕始终不曾改变——对他的爱慕,对那读书声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

电影结束了,我觉得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电影。以前总是觉得电影太短、太无力,很难拍出观众想要的完整,很难表达一个人完整的情感。而我觉得,一个多小时的《我的父亲母亲》,却将爱情、亲情、师生情等人间情感演绎得如此完善,有如无声中听天籁。

老师说,男生如果能遇见一个这么爱自己的女生,那定时极幸福的事;女生若是能遇上一个那么值得她爱的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我觉得,倘若我们都能那么认真、那么用力地去爱一个人,那便是最刻骨铭心的青春。

于浮生中,做一个清简的人。静静守候一个人,静静守候一段感情。或许这便是《我的父亲母亲》带我领略的风景吧!

上一篇:防溺水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副市长述责述廉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