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市第四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2024-04-24

奎屯市第四中学基本情况简介(精选3篇)

篇1:奎屯市第四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奎屯市第四中学简介

奎屯市第四中学位于乌鲁木齐东路127号,始建于1962年,历经农七师农具厂子校、农七师工商处子校、农七师工交处子校、农七师电厂子校、农七师棉纺厂子校,1978年隶属奎屯市教育局,更名为“奎屯市第四中学”。

学校自建成以来,在各时期上级领导和辖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奎屯市唯一一所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汉语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976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1565平方米,占校园总面积29%。小学校舍总面积4779㎡生均面积6.10㎡,达标率100%;中学校舍总面积4000㎡生均面积7.98㎡,达标率100%;小学校园绿化7432.48㎡,生均面积6.42㎡,达标率100%;中学校园绿化4132.52㎡,生均面积5.44㎡,达标率100%。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雅,静谧宜人。

学校分小学部和中学部。在校学生数1305人,30个教学班级,其中小学18个班783人、中学12个班522人。教师编制数92人,小学专任教师41人,中学学专任教师3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9人,中级职称(含小学高级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为100%。

学校1995年先后通过奎屯市、伊犁州、自治区“两基”验收。教学设施趋于完备,学校设有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劳技、科技、卫生保健、音乐、美术专用功能室和电教、音体器材室13个;图书室、阅览室2个;图书藏量29325册,生均22.47册。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校训。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同舟共济,发奋图强,艰苦创业,在传承和创新中稳步前进,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劳技、科技、艺术体育形成特色,被自治区确定为劳动技术教育试点学校、奎屯市确定为田径和小学生足球传统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奎屯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奎屯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奎屯市文明单位、奎屯市平安校园、奎屯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伊犁州文明单位、自治区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双拥”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奎屯市第四中学

2009年5月8日

篇2:奎屯市第四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2013年9月24日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查工作的预通知》(新教传(2013)40号)文件要求和伊犁州教育督导室通知精神,我校对照《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办法》和《自治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以及文件所列相关问题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有关规划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奎屯市第三中学概况

奎屯市第三中学隶属奎屯市教育局,学校位于乌鲁木齐西路74号,学校占地面积120亩,是一所完全中学,承担着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和普通高中教育,2004年8月承办区内初中班办学任务。

我校成立于1960,前身是农七师机运处子校 1975年更名为奎屯市第三中学,隶属奎屯市教育局。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也增幅较大 2008年新校区、职业中专与我校分离,2013年9月因市五中解体,从五中分流了两个高中班学生和 15 名教师,截止目前,我校现有教职工252人,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80人。教学班56个(含区内初中班),在校生总数是2671人,其中初中生(含区内班学生)1421人,高中生(含五中分流来的学生)1250人。

我校是市属中学绿化率最高的达42%,绿树成荫,卫生整洁。校舍建筑面积29301余平方米,学校现有理、化、生实验室各2个,多媒体教室1个,班级多媒体教室54个,微机室3个,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2个,民、汉餐厅各一座。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

(一)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1、2013年进一步完善我校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制度汇编成册;教务、教研、德育出台对教师的量化考核制度。2014年至2015年完善制度,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

2、2014年加大不对口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校长(书记)全部接受培训、100%持证上岗。保证周期内全员培训。2014年、2015年落实教师继续教育(2014-2018),制定计划,保证周期内全员培训。2013年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备3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年级实施分段式心理咨询活动。有计划的对所有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在2015年完成班主任的全员培训。

3、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奎屯市第三中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开展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定期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形成骨 1

干教师团队,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引领作用。

4、积极尝试采取“阶梯递进”的方式培养各层次人才。学校明确提出了“阶梯递进”工程(青蓝工程、攀登工程、名师工程),为教师的专业创造可以不断提升的平台。

5、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活动。现在有20多名教师获得以上称号。学校14个教研组长作为学校的兼职教研员直接参与学校教研室的各项活动。学校出台了骨干教师管理计划,配合局教研中心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和使用。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到徐州、北京、上海等地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每学期都举行骨干教师示范课。鼓励他们承担学校的重大的教研工作。李姬老师开发的校本教材《绚丽的葫芦画》已经出版。向素萍老师带领体育组的老师开发的校本教材《太极扇》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得到有效落实。使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2013年完成太极扇、葫芦画和民族团结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形成比较系统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设置,2015年至少有三门完备的校本课程。

3、教研室立项研究课题,我校自2012年3月承接“十二五”写字课题的子课题,此课题要三年完成,2012年6月,我校生物学科承接一项自治区课题,2013年9月已结题。

4、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 覆盖率达到规划目标。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学生健康监测体系,每年做好特异性体质的摸底工作并建立档案。

(三)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申报市级“六好党支部”和通过区“精神文明单位”复验

第二阶段(2014年):申报伊犁州级德育示范校;

第三阶段(2015年):提升阶段,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四)做好学校2013年学校基础性建设及维修

2013年建设及维修:

1、内初班宿舍楼、民餐厅、综合教学楼(目前高中教学楼)于暑假期间进行维修、粉刷。

2、塑胶运动场北侧沥青地坪改混凝土地坪于5月动工完成,篮球场水

泥地坪改GPY材料,于9月年动工,10月完工。

3、校园文化长廊顶棚改造于暑假期间维修完工。

4、新教学楼南楼东侧连接2002年建设的教学楼楼顶防水维修315平方米,于暑假期间维修完工。

5、内初班学生新建宿舍楼4936平方米,于7月开始动工,近日将完工。

6、塑胶运动场西侧120米看台,主席台风景雨棚,于暑假动工,目前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7、内初班民餐厅及学生浴室煤改气,餐厅后堂改造,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8、原有变压器房改箱变,于8月动工。

9、风雨操场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室内需配置篮球架、羽毛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相关配套设备。

(五)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根据《自治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试行)》的要求:于9月进行教学仪器设备清查,大宗教学仪器设备上报教育局采购,教学仪器设备中的低易值消耗品由学校进行采购。

奎屯市第三中学

篇3:扎兰屯市简介

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呼伦贝尔岭东区域中心城市、呼伦贝尔副中心城市。全市辖8镇4乡、7个街道办事处,幅员1.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扎兰屯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牧业生产大县、全国科普示范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中国根艺之乡、革命老区等荣誉称号。

农业资源富集。现有耕地359万亩,天然草场506万亩,森林1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04%,河流47条,水资源总量约25亿立方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7亿斤以上。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规模居内蒙古之首。农产品获“三品”认证45个,扎兰屯榛子、黑木耳、沙果、大米、葵花、白瓜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地标数量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

工业体系完善。以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集群为主体、以食品工业为主角、以其它优势产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发展壮大,拥有乳品、浆纸、酒精、淀粉、农药、医药、化工、建材等大批主导产业。松鹿制药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吊桥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域内自治区级岭东工业开发区作为承接新兴产业的优质载体,集聚了阜丰集团、金丝猴集团、北疆集团、嵩天集团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为工业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交通条件便利。距齐齐哈尔机场185公里,距乌兰浩特机场263公里,距满洲里口岸590公里,阿—海省际大通道和正在筹建的碾子山—博克图一级路、扎兰屯—乌兰浩特高速公路纵横交汇,扎—阿铁路在此中转,民航支线机场建设进入国家论证,贯穿扎兰屯的高铁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立体交通网络格局雏形初步显现,区域性商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基础进一步夯实。

文化底蕴厚重。据考证,距今7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历史上曾是伪兴安东省政府和纳文慕仁省政府所在地,金长城在境内绵延起伏140公里,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女真、契丹、蒙古古战场依稀可见。民间剪纸、木刻艺术、百年吊桥建筑享誉海内外,吸引了叶剑英、叶圣陶、老舍、翦伯赞、李准等领导、文人和专家学者前来观光并挥毫泼墨。农牧、林业、师范、卫生四所院校历史悠久,地质、农研、蚕研和地方病等一院三所研发实力雄厚。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相互交融,使扎兰屯既有灵秀之气,又有厚重之美。

上一篇:春分吃什么传统食物下一篇:法律法规试题1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