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组织

2024-05-09

学术会议组织(通用8篇)

篇1:学术会议组织

在本期的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中,有一篇出自gregorya.petsko手笔的短文,介绍的是如何组织/参加学术会议。想必这是每一个渴望获得学术上认可、成功的学者都想了解的话题,文中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大小会议的区别;

2、国际国内会议的区别;

3、长短会议的取舍;

4、专业或是综合性会议;

5、是否需要展示海报;

6、多而短的演讲或少而长的演讲;至于里面的具体内容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阅读英文原文(thehighsandlowsofscientificconferences.XXmarchvolume231-234),相信您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这里摘译两段作者对会议举办者和参与者分别提出的十点建议:

针对会议举办者:

1、任何会议最重要的部分是演讲者、参与者的互动,而成功的会议必然是那些能促进这种互动的会议;

2、绝大多数会议的理想长度是少于3天,对于一些大型的会议,可以达到4天,但不需要再长了;

3、不管听众的专业背景有多少深厚,都没必要请太多领域专家来作演讲。思路清晰对于演讲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品质。会议举办者需要针对这些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演讲者。

4、演讲者和听众的多种族背景、和谐的性别比例将有助于会议的成功举办;

5、在专业的会议中插入一些少量的其他内容的演讲,会使会议更加成功;

6、整个世界分成早晨的人和夜晚的人。如果会议只是针对一种类型的人,很可能会犯错;

7、一场没有休息时间的会议不仅让人疲惫,而且还无效率;

8、安排了相互矛盾的演讲会惹恼听众和演说者。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对不同领域的学者来说这点也适用。

9、没有比让听众看不清画面、听不清演说更快让演说失败的了(如果您是观众,建议您问一些问题,让您的声音被其他人听见;如果您是演说者,尽量重复问题,以便让观众听清问题,即便是再好的音响效果也需要这么做);

10、会议的环境影响着会议的质量,食物也一样。环境的作用常被低估。

针对会议参与者的建议:

1、在发展中国家不要喝水;在发达国家不要喝啤酒;

2、不要吝啬反馈意见,因为会议的组织者期待您的反馈。也不要忘记一些积极的反馈:这是组织者们应得的荣誉;

3、不要躲避,即使您是一个害羞的人,兴许您可以从会议的参与中获得终身的朋友;

4、不要缠住海报展示者。如果您正在展示一个海报,也不要让个别观众占据您的所有时间;

5、如果您仅仅参加一些您研究领域内的会议,您将不会成长。尝试一些其他领域的会议吧!

6、您是您所摄取的总合(鉴于这点你可能不要再摄取垃圾食物或是低质量会议了);

7、不要低估了一个好的睡眠的重要性;

8、人生太短暂了,所以不要总是参与离家很近的会议;

9、人生太短暂了,所以不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参加一个会议;

10、享受快乐。记住,科学比工作更让人懂得如何生活。

篇2:学术会议组织

1、不管怎样的会议或者活动等,都可以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准备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

2、准备阶段:1)首先要明确会议主题或者活动的宗旨,做到心里 有数。2)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的部门和人员,用电话或者文件形式通知到人。3)做好会议的预算工作(做预算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会议期间的住宿用餐标准,二是晚会预算则要把握好人数,购买的水果及礼品的价格;三是旅游则要了解车费及食宿、参观景点的基本费用),报领导审批。4)准备好会议或者活动需要的材料及物品,布置好会常5)安排好与会人员的住宿,用餐地点。6)如果是大型会议,则需要成立会务组、后勤组、接待组、宣传组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7)大型会议中,为了让与会人员了解会议的议程,需要将会议议程打印成会议议程表,同时将其住宿的房间及联系电话整理成册,发放到个人手手中,方便大家交流。

3、进行阶段:1)请电视台、报社的记者做好会议的新闻报道工作(不宜对外报道的会议则不用准备),做好会议的后勤服务工作。2)如果自己是会议主持人,则要和参加会议的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使会议的内容有利、有理、有节。

4、结束阶段,将会议讨论的结果总结成文,报领导审核,同时做 好会议简报和会议信息的编写工作。

5、组织旅游,要注意拟定一下应急方案,如团友生病,受伤之类 的处理,特殊情况则求助于警察。

6、在回答与单位有关的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早请示晚汇报”的原则,即不管你做了什么计划和安排,一定要把你的计划和安排向领导请示领导同意了才可以进行,事后的总结也要报领导批准了才可以正式成文。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例题1: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出题思路]: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

会前准备:1)联系在本市的有一定组织策划能力的校友,成立校友联谊策划小组。2)召集小组成员聚会,进行工作分工,成立联络组(负责联系和通知校友及老师),会务组(负责会议当天的接待工作),后勤组(负责联系会场及吃住安排),预算组(负责募集资金并合理安排预算),做好联谊会流程安排(要开展的活动)。

会议中:选好联谊会主持人,并安排好老师或领导讲话和校友代 表讲话,根据定好的议程开展活动。

会议后:整理校友联系方式,打印成册,寄给校友和老师。

例题2:关于组织题:上面来人视察,要你招待。追问:给你两 个人,怎么样安排?

回答这道题目,应根据各人的擅长的工作来划分他们具体负责的工作,例如2人中如果一个是司机一个是秘书,则安排司机负责接待接送领导、招待会水果等物品的采买工作和其他的后勤工作。秘书则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欢迎标语、会议横幅的制作工作以及会场的布置工作。2)领导交代需要准备的有关文字材料。3)要负责好宣传报道工作。

1、三阶段:计划、实施(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总结

2、计划:根据情况确定主题或内容,根据主题或内容制定计划和预算,汇报后实施。

3、实施:准备:(1)分解计划,人员分工。或开会,分工,统一思想。(2)物资准备(人,财,物,时,地)。(3)通知和其它。

4、特殊要求(协调单位、领导支持、媒体等)即常规准备+特殊安 排。进行:动态,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善后:物资归位、文件归档、座谈会、汇报。

4、总结:及时汇报,开座谈会,提意见,找差距,改正方案,写出总结,提交领导。

例题3:下属单位总结出一个新经验,你单位让你下去调查总结,你怎么做?

1)首先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充分了解新经验的特点以及实施办法,根据这些确定适宜的方式和内容,列出计划(包括预算),报领导批准;

2)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围绕新经验的特点进行,调动下属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使大家对新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群策群力,把新经验的优点尽量挖掘出来,同时把各种局限性或不足的地方也一一做好记载;

3)第三个阶段是总结阶段,调研有特定的目的,调研过后的总结才是真正目的。要把新经验的优点和各种局限性或不足的地方全部向单位汇报,同时指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做到有始有终。

你正在主持一个会议,意见对立的双方由争辨发展到恶语相向,你怎么办?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我会把双方争论的据点、争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先建议大家安静,或干脆休会半小时,等大家能平心静气坐下来后,我会再次阐述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斗气。等局面被我控制后,我再要求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方的意见、观点、计划总结出来,通过阐述自己的理由,大家举手表决,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并把结果写进会议记录中备查。例题4:在一次研究确定本系统劳动模范推荐人选的会议上,与会人员因意见分歧发生激烈争执,各不相让,形成僵局,而人选又必须马上确定上报。作为会议主持人,你怎么处理?

1)强调本次会议的严肃性,确定监票人,根据所分配的名额,立即进行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眩

2)把这次会议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上报领导。

例题5:组织上派你到基层协助贯彻十六大精神,如何做?

十六大精神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精神指导。要使十六大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心须从基层抓起,只有做好了基层工作,才能使真正地使十六大精神落到了实处。

1)首先自己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

2)根据基层情况拟定相应计划,报领导审批。

3)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激发群众学习热情,把十六大精神落实。

4)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5)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向上级汇报,发扬好的,改正自己的不足,争取进步。

例题6:市里准备在元旦其间举行市直机关篮球比赛,从现在起直到比赛开始,由你主抓我局球队组建和训练工作。你具体应当怎么做?

1)挑选合适的人员,组成一支篮球队伍,其中既包括本身有篮球底子,还包括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人。

2)召集这些人员开会,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比赛位置安排和大家讨论固定的训练时间,最后选出球队的队长。如经费许可,经领导同意后可购买统一的比赛服装。

3)联系学校的体育老师或者篮球专业运动员、教练,让他们来给予训练指导。4)训练开始后,注意具体的人员发挥情况,然后进行必要的位置调整。

5)多联系外单位的球队,通过友谊赛,增加队员的比赛经验,以赛代练。并且可以对对方的实力加以观察,学习对方的优点。

6)训练时做好后勤工作,准备一些紧急处理的药品,7)及时总结训练经验,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例题7:单位里来了批新同事,领导让你把他们安排一下,尽快熟悉工作,你怎么做?

1)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先带他们熟悉一下单位的环境,把他们介绍给各位领导和同事,同时说明一下单位的各项制度和办事程序。

2)根据新同事的基本情况确定拟任用名单,并征求他们及各科室负责人的意见,作出适当的调整。工作中注意以老带新,定期跟他们谈话,尽量解决他们工作的遇到的困难,或纠正他们的缺点。

例题8:假如在实行政务公开中,收到一些企业的投诉,称公开的项目不全,一些新的政策规定也没有及时分开,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领导要你负责处理此事,你如何向群众解释?

“政务公开”是中央提出的一种贴近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目的就是 体现群众的知情权,向服务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转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领导处接到任务后,首先展开调查,根据企业的投诉内容,对照相关政策法规,分清责任。然后通过召开一次听证会来沟通,如属有些政务基于保密的要求不可能公开,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法公开的,应向群众解释清楚,如果是本单位的工作的确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应勇于认错,承诺在一定的时间内改进,相信群众一定会谅解的。最后将调查和处理结果写成报告,向领导汇报。

例题9:如果公务员考试中存在作弊,有群众来信举报,让你调查,你怎样做?

1)公务员考试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因此一定要对这个来信引起足够重视。

2)分析来信,掌握具体是哪个单位哪些人在哪些环节上有作弊嫌疑。

3)本着实事求是,讲求证据的精神。展开调查,分别谈话。为确保公正,建议谈话时和同事一起进行。

4)作出调查报告,上报领导等待指示。

例题10:你加入公务员后,现在又录取了一批公务员,你怎么培训他们?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

1)注重调动学员的创造精神和参与意识。

2)根据培训的不同对象、不同种类层次采取较适合的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比如到先进单位或部门参观学习,请先进人物讲话,模拟办公测试等方法,使得学员迅速提高各项素质和业务水平。

例题11:如果让你组织一次清查“三无人员”的行动,你将如何组织?

1)先对辖区内的“三无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确定辖区内的“三无人员”人数和集中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设计行动计划(包括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行动时间,预算等),报领导审批。2)进行人员分组和负责地分配,根据准备前期掌握的资料,清查活动开始。按方案进行灵活行动。

3)对此次活动进行工作总结,并写出详细的工作报告,向领导汇报。

例题12:有关部门要召开一个“环境保护周”活动,要你为这次活动写两条标语,并组织三个活动项目。

两条标语:“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项目一:组织演讲比赛。项目二:召开宣传会议。活动三:组织一次环保志愿者公益活动。

例题13:学校要组织一个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你如何组织?

1)召集各班的班干,共同讨论,拟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综合成 具体计划和预算,报校领导审批。

2)进行人员分工,布置好场地,购置好必要的物品,并邀请有关领导和老师参加。

3)打印好活动的通知,说明活动的地点、时间和活动内容等,分发到各毕业班级。

4)活动正式开始,做好协调、保安等工作。

5)活动结束后,及时向领导汇报。

例题14:组织一次到别的单位取经?

1)联系好要去取经的单位,确定参观学习的内容,确定好要去参观的人员,准备好车辆,确定出发和返程的时间、集合的地点,做出预算,以上事项报领导审批。写好通知,务必使每个要去参观的人员能按时到常

2)路途中做好安全措施,保管好钱物。

3)到达参观地点后,要表现出自己单位的良好风貌,做到文明礼貌,在参观的同时要作好记录,认真观察学习该单位的优点。

篇3:从美国学术性组织窥探其学术自治

1. 学术自治的含义。

“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一起被奉为大学理念的核心、理想大学的标签。那么, 何谓学术自治?

爱德华·希尔斯认为:大学自治是大学作为法人实体不受国家、教会、任何其他私人或公共的法人社团以及任何诸如统治者、政治家、政府官员、教会负责人、政策评论家或实业家等个人干涉的自由。它是由有能力代表大学, 而不是作为个人的大学成员就大学事务做出决定的自由。通俗地讲, 就是说大学是由学者组成的, 并且自行决定与学术相关的一切事项。

2. 学术自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大学已由“象牙塔”变成“服务站”, 大学的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成果转化都与社会密不可分。大学也“试图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以期服务国家、社会的理念与实践, 塑造自身的‘服务站’形象, 并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肯定”。自治对大学来说, 变成一个相对的概念,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日益复杂。尽管大学的边界已渐模糊, 形象也不再“洁白、高贵、神圣、坚韧”, 但作为生存根基的自治传统并未完全丢失。赫钦斯指出:失去了自治, 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大学者维布伦说: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 与它可能对上帝的荣誉和人类的利益所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毫不相关。大学是学术的象牙塔, 对于高深学问、真理的不尽探索,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 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推, 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 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因而, 为了保障大学学术探究的正常进行和不受干扰, 就得赋予大学相应的“权力”, 即学术自治。

二、学术自治的保障———学术性组织

1. 学术性组织的界定。

对学术性组织这一概念, 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将其内涵扩大, 变为“高等教育系统”这一概念。伯顿是从更加系统和广泛的角度研究学术性组织的, 并且认为“这种关于系统的比较松散的定义是必要的, 它意味着高等教育系统的界限, 越过时间和空间, 蜿蜒曲折, 有时扩大, 有时收缩”。由于研究的有限, 本文的研究没有伯顿的系统和广泛, 因而采用学术性组织这一概念。

目前, 研究者对学术性组织的研究成果存在着两种不准确的观点。其一, 在研究过程中把学术性组织等同于大学组织;其二, 认为学术性组织是以学科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根据对学术性组织内涵的理解, 我们可以对学术性组织进行界定:以学术自由为主要原则, 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目标, 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 它是学术性组织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组织基础。

2. 美国大学的学术性组织。

(1) 构建。美国大学内部的权力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董事会、校长、评议会, 形成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系统。学术权力有董事会、校长、评议会三层, 因而美国高校的学术性组织也大体分为三层。校级:校级的学术性组织为评议会 (教授会) 。评议会是教师参与管理大学事务的主要方式。“在美国私立大学的组织结构中, 教授评议会是大学管理的重要参与机构, 象征着大学的学术权力。”美国大学评议会 (教授会) 有校级和院级两层。评议会成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专业政策中心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人员以及负责学术管理的领导按院或按学科分配名额产生。一些大学中教授评议会的权力很大, 常设一些委员会, 如议事委员会、学术规划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调查委员会等。规模较小的院校, 评议会由学校全体教师组成;规模较大的院校, 评议会由各学术单位教师代表组成。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标准与学位标准;决定校内各种教学、科研设施的使用;确定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聘任与晋升的相关政策;编制学术规划等。院级:每个学院拥有一个或几个团体机构, 如文理学院教授会、本科生教授会、研究生院教授会等。这些机构不定期开会, 听取各自的院委员会报告和院长报告, 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一个二元结构, 由行政结构控制预算、教学人员监督课程, 两者联合负责学生工作。系:系, 首先是一个社团, 即由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学者组成的教学、科研团体, 同时系又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基本上由系主任和教授会组成。系, 其实是一个社团权力和官僚权力紧紧交叉在一起的机构, 在教师晋升、新教员聘用、教学计划确定、科研项目申请与实施等方面具有主要的发言权, 并且在有些问题上通过系主任与评议会中的教授、副教授商量, 甚至必须同全体教学人员商讨决定。 (2) 人员。终身教授或一些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是其最主要的组成人员。此外, 还有院长、学术事务的院长、校长、总校校长, 他们也是学术性组织的组成人员。 (3) 职权。学术性组织的职责大体包括:制定学术政策、规定入学条件及获取学位的条件、监管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对于教授任命提供意见等。权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管理方面。 (4) 运行方式。教授评议会参与学校治理, 进行日常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管理已经成为传统, 不可撼动。教授评议会的权力虽然是董事会赋予的, 但是在整个学校内部, 董事会的行政管理权力和教授评议会的学术管理权力是错位的, 并不能干预教授评议会的运行。作为董事会决策执行者的校长与教授评议会之间的关系可看作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两者既有合作也有监督。在校长的职权范围中就有一条:“在管理课程计划的执行、制定有关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标准等方面, 起协调推动作用。”校长不仅是董事会决议的具体施行者, 也要参与教授评议会, 监管其活动。当董事会的权力和教授评议会的权力发生冲突时, 通过校长权力的发挥实现制衡。这样的运行方式将学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隔, 各行其职, 互不干涉, 能够很好地保障学校各项事务的开展。同时, 校长起中间协调作用, 监督学术权力的行使, 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学术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此外, 教授评议会会通过一些舆论媒介, 如网站、报刊等广泛接受学校内部社会各界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更全面和更好地管理学校,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5) 其他。美国大学的图书馆是作为学术性组织的一个组成机构, 图书馆馆长一般是终身教授。他们管理图书馆, 同时也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联系着学术委员会和图书馆。

三、结语

美国著名社会学和管理学专家、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授理查德·H.霍尔 (Richard H.Hall) 认为, “从多种意义上讲, 组织是权力的同义语”。“如果我们把权力配置看成组织设计的结果, 那么, 权力分配是使组织有效运作的一种方法。”

美国高校在校、院、系三层都存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元管理的结构。学术权力的实现必须要有具有自治、独立的组织加以保障, 否则行政与学术相互混淆, 行政权力势必会侵蚀学术权力。我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 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干预过多;行政人员的地位高于学术人员, 使学术人员难以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 使学术研究得不到保障。教师个体没有足够的职业自豪感和参与意识, 没有学校主人翁和自己学术研究主宰者的使命感。学生参与学校的热情和程度不够, 学校给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不畅、方式死板。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确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职权, 增强教师个人的学术自豪感和学术自决权、教师集体的学术自治权, 广泛接受学校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借鉴美国高校学术性组织良性发展的经验,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国世界性一流大学的建设,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学术自治是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 是大学理念的灵魂。学术性组织是学术自治的重要保障。美国高校发展到如今, 在其内部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结构, 在各个层级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学术性组织。各个层级的学术性组织主要涉及相应层级的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对学术权的行使、学术自治的实现, 具有重要贡献。

篇4:学术会议组织

李若瑜,1960年6月生于河北保定。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17岁的李若瑜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考取了北大一院皮科的研究生。皮科的老专家们不辞辛苦,把一本本专业书扛过来,亲自带领她读原版书,带她做实验,将她领进了“医学真菌学”这个当时看来非常冷门的专业。而现在李若瑜教授回想起来,觉得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和研究方向是正确的,这为她后来发现探索研究空间,施展学术能力开启了一个幸运之门。

目前,李若瑜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副主任、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副主任。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医学真菌学会副理事长,并任《中国真菌学杂志》副主编、Mycopathobgia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等10种杂志的编委等职务。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的苦与甜

2009年5月29日—31日,第17届国际医学真菌大会卫星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国际医学真菌学会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承办,李若瑜任大会主席。已是两年前的事情,李若瑜说起来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筹备过程中的辛苦反而成了一个个小插曲。

北京卫星会是东京举办完主会之后的一个卫星会,中方和日本作了长达3年的准备,都利用各自的平台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参加。但在会期临近的1个月甲型H1N1型流感在北美、继而在日本流行,我国已开始出现输入性病例。“对我们能否如期召开会议、会议能否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前来参会等问题,日方和中方组委会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每天都交流信息、商议对策。好在此次会议没有发生一例病例,也没有出现有参会者被隔离等情况。”

由于是在东京主会后的卫星会,北京卫星会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避免与东京会议重复及雷同,组委会花费了大量精力。另一个问题是大会的中英文双屏显示,为了方便中方代表,“我们提前要求演讲者将报告内容翻译成中文,在报告时实行英文、中文双屏显示,由于会议还有各个不同领域的分会场,由不同国家的学者主持,联络工作可谓千头万绪。”

李若瑜笑谈,会议还聘请了专业会议公司负责筹备和运作,虽然也有些经验不足,但将专家从繁杂的会务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会议学术的内容,还是很值得总结和借鉴的。

最终大会吸引了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印尼、韩国、荷兰、阿根廷、巴西、希腊、瑞典、以色列、中国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人参会,与会者就最新研究成果、病例报告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分享,反映了各国医学真菌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除了学术报告,大会还以壁报形式展示了投稿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仍有部分壁报没有按通知贴上,部分壁报仍然存在制作不规范、不细致等问题,但确实有一些精心制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堪称一流的壁报,大会组委会评出了最优秀的6份壁报,并给予表彰。”

李若瑜与各类学会合作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还有很多,如第十二届亚太地区艾滋病性病大会、第七届中日皮肤科学术大会、第二届亚太医学真菌学大会等。她也曾赴日本干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荷兰皇家科学院真菌多样性中心学习交流。

如何人尽其用

艾滋病、白血病、器官移植或大手术易导致患者出现重度免疫缺陷,并发或导致真菌病,成为此类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医学真菌学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医学真菌学的国际研究热点集中于对重要病原真菌的基因特性及功能研究、分子系统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给医学真菌学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

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在流行病学、临床真菌鉴定和诊断、常见和特殊病原真菌的分子系统学和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国际公认的成绩。近年来在国际医学真菌学杂志(Medical Mycology)中发表的论文数跃居第三位。但纵观目前发展,仍然面临研究投入不足、缺乏较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等问题。

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还不够,是李若瑜尤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行政上缺乏科学分工和归类,很多对医学真菌学感兴趣、从事多年真菌鉴定和研究的专家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同时医疗单位的检验人员拥有的实验设备则相对充裕,但检验人员很少系统接受医学真菌学的培训,对临床来源的标本分离、鉴定从认识到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结合不够,造成真菌专家和医学检验人员均不能很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临床要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部分病例不能被确诊,患者也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很多特殊、少见的真菌菌种不能被分离、保存,使我国宝贵的真菌菌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李若瑜呼吁,必须从国家层面、从战略高度统一认识,协调关系,充分发掘和调动我国医学真菌学专家的积极性,从学科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人才、资金、设备、条件等方面强化和支持,才能使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团队建设

采访李若瑜,她首先谈到的其实是北京大学皮肤病学科的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科创立于1920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西医皮肤科。在原北京医学院院长、新中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胡传揆教授、王光超教授的领导下,几代前辈辛勤耕耘,使此学科不断地发展壮大。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后,学科建设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成为如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皮肤性病学科,成为医疗、教学、研究一体的重要基地,享誉国内外。

李若瑜的科室瞄准了世界皮肤科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皮肤外科、皮肤美容和皮肤肿瘤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在科研基金的支持下,李若瑜教授带领课题组共承担国家级及部委级科研课题50余项,针对危及病人生命的条件真菌感染不断增多、而诊断和治疗又极为困难的现实,积极攻克真菌病这一难关。她领导的皮肤科团队先后发表SCI论文42篇,并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经过多年的积累,皮肤科团队在皮肤病的研究领域形成了稳定、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相应的研究梯队。2004年,朱学骏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肿瘤产生自身抗体,丰富和发展了医学免疫学理论,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2004年,杨勇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相关论文发表在《医学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上,目前已被引用153次。

在李若瑜教授所主攻的真菌病研究方面,不但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医学真菌菌种保藏中心,而且对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面对皮肤病高发且难治的挑战,李若瑜教授带领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的新体系。

篇5:学术会议的组织程序及筹备细节

我从1998年参与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和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至今已十年有余,对于会议的会前准备、会场组织及会后安排等有一些体会,在此简要介绍以方便于后来者。

一、会前准备

1.拟定会议计划:①拟定会议主题、名称、地点、规模等(常常由总会在前一年11月份前后征求各分会意见确定),确定特邀嘉宾(含专题讲座专家)和赞助商;②确定会议日期、日程及议程及预备会议内容(如委员会议、换届选举会议等);③排出会议作息时间及注意事项;④做出会议经费预算和筹资方案;⑤成立会务组,明确会务分工。

2.发出会议通知:①会议征稿(各委员、委员单位、杂志社);②第一轮通知(告知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学术委员会名单、演讲专家及讲题等);③正式通知及回执(包括会址、交通、报道和接站时间、回执时间、住宿要求、返程票预订、是否大会发言、会议壁报准备等等)。

3.准备会议材料:①会议审稿,确定大会发言名单;②编辑出版论文集(包括投稿论文、讲座论文、会议日程、赞助商致谢、广告等;③确定开幕式议程、开幕词或致词稿代拟稿;④编印会议指南(包括会议日程、代表须知等);⑤准备会议纪要和通讯录。

4.准备会议标识:①代表证;②会场背景幕布、会标(宾馆门口)、指引标志(会议和就餐)、海报、会议日程(报到处)等;③参展商的展览布置(宣传标语、广告牌、充气拱门等);④壁报。

5.安排会议生活:①预定交通工具;②预订宾馆,安排住宿、餐饮、会场;③联系安排参观、访问、旅游活动;④确定财务、接待、保卫人员;⑤安排茶歇和娱乐活动。

6.选定布置会场:①排定会议座次;②布置环境;③检查并配置电化设备;④展台安排。

二、会议接待

1.会议报到:①接站;②填写报到单;③分发会议材料,安排住宿;④收取代表费用;⑤通知有关事项。

2.会场组织:①检查会议设备;②接待嘉宾;③保证会议主持人、发言人到位;④调动与会者提问和讨论;⑤会议记录;⑥评选优秀论文或优秀壁报。

3.会议生活服务:①及时定购代表回程票;②印刷并分发会议代表通讯录;③检查住房设施;④征求膳食意见;⑤保证参观、访问及娱乐活动顺利进行。

三、会后安排

1.整理会议文件:①整理会议记录;②形成会议决定(简报、纪要);③写总结向上级汇报情况或发布;④将会议材料分类、立卷、归档;⑤向总会和情报信息单位提交论文集。

2.送别会议代表:①分发回程票;②结清会议费用;③根据返程时间安排车辆;④发放会议学分、照片和通讯录。

3.会后工作:①结算会议开支费用;②归还会议所借物品。

召开学术会议最重要的环节是征集论文,这是学术会议水平和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术论文的征集通知应至少在开会前6个月或更早一些时间发出。国际会议一般要在12个月之前发送通知。通知中要写清楚学术会议的目的意义、会议主题、论文议题、论文选录标准、论文报送时间、论文格式体例,以及开会时间、地点等内容,以便投稿和确定参会否。同时还要根据会议需要,选定一些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学术会议的主体是与会代表,组织好代表是开好会议最重要的环节。我们的会议一般规范较小(因为会议频繁),参会代表并不仅仅局限在入选论文的作者,也可通过厂家或公司特邀一些专业人员参会,尽量保证会场人员。特别是会议选择在风景区,往往开幕式人数不少,闭幕式则寥寥无几,成为典型的虎头蛇尾。

篇6:组织部长组织工作会议讲话

一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积极探索城乡和村企党组织互帮互助工作机制,今年将选择2个以上的村级党组织开展试点;继续深化和拓展“三民”好班子、“十面红旗”、“三级联创”等活动,开展乡(镇)、村党组织“五好”班子建设;总结推广村民服务站制度,贯彻落实为民服务承诺制,深入推进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在全区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当“乡土创业人才”活动;深化“三培两带”活动,建设2个以上区级“三培两带”示范基地。大力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抓好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

二要以服务居民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以街(居)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为载体,以‚结对共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辖区内各类党建资源,构建社区区域性大党建。开展‚一区(社区)一品?党建工作,形成‚区区有特色、街街有品牌”的工作格局。继续推行社区互助服务站,深入推进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深化‚楼院党建?,探索开展社区党员示范户和社区党员互评活动。切实帮助社区党组织解决无房办公、无钱办事等实际问题,力争使5个以上的社区党组织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220平方米以上。

三要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目标,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出台《关于开展市场党建工作的意见》,建立市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并在步行街、江南商贸城、上饶大市场等具备条件的专业市场、特色街、大卖场内建立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进一步推广个协白鸥园、索密特有限公司党支部的做法,扎实开展“党员经营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通过“单设、联合、挂靠”等多种方式,继续抓好“两新”组织、民办学校等领域的党组织组建工作,确保规模以上非公企业100%建立党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通过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开展党的工作。

四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关键,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发证和持证率两个100%。发挥困难党员救助基金的作用,关心关爱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领跑者、主力军、先锋队。

五要以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抓手,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是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对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拓展党建工作思路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好市、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通过深挖精育的方式,继续创建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能叫得响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实现全区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外,要加强老干部工作,把老干部工作与组织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努力形成重视支持老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

四、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造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优秀组工干部队伍,不断提高组织工作创新水平

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肩负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主体。要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为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要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做好十七大报告及新《党章》的学习培训。通过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不断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通过举办组工干部的业务培训班,认真学习组工政策法规,努力使广大组工干部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清楚人头的“活字典”,掌握各项工作的“多面手”。

第二,要以深入调研的方法,提升组织工作水平。在新的形势下,组织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越来越多。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组工干部要不断强化调研意识,把调研工作渗透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围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决策性、对策性、经验性的调研,在生动的工作实践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总结、提炼和宣传基层党员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典型,不断促进组织工作上台阶。

第三,要以清正律己的标准,强化组工干部职业道德。通过学新《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加强组工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教育和引导组工干部涵养正气,严格操守,常修公正之德,勤立清廉之行,严守法纪之律,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可靠形象,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

第四,以严格管理的要求,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加大组工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基层制度,增强组工干部群众观念,转变思想作风,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公开办事、服务承诺等制度;加大和谐组工环境建设,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形成一套管理科学、快速高效、纪律严明的内部运行机制。真正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家风正、家规严、家味浓?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

篇7:如何组织会议

各单位要弘扬艰苦创业、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传统,深入持久地开展“机关做基层表率,领导做群众表率”活动,大力营造“以人为本、尊贤尚功、干事创业、勤奋学习、用心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修养,以修为树立形象。在全系统开展“加强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公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国税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崇尚社会公德,做社会道德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时时处处严以律已,塑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全体国税干部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严守做人道德底线,远离从税从政高压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谨言慎行,防微杜渐,依法行政,遵纪守法,以国税干部的良好修养赢得尊重,以国税工作的优异成绩赢得好评,不断提升国税部门的社会形象。

(二)持续学习,以素质提升质效。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全员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深化学习力,增强履行职责的能力。要突出学习重点,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央大政方针、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努力推动税收职能作用发挥。要认真学习税收政策、会计核算、税收征管、税务稽查等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坚持立足岗位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实战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努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篇8:学术会议组织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大学组织的特性。主要研究大学组织特性的内涵和基本维度;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 重点分析其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大学组织的衍生特性, 重点分析其使命特征、结构特征、文化特征和动力特征。

第二,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该部分一是研究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概念及创新的主体;二是分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三要素, 即战略创新、结构创新与文化创新。

第三,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包括使命牵动和知识驱动;外部动力主要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该课题还研究了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源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四,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阻力机制。大学学术组织内部资源配置中形成的组织惯性及组织在获取外部资源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趋同性是影响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两大阻力。

第五,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模式。主要包括使命主导型、知识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四种模式。

第六,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对策。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该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组织创新研究成果进行评述, 为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辨析, 获得该研究的视角和新认识;为问题的发现和确立、关于大学组织特性和学术组织创新的相关概念的分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理论框架和模型的建立、观点的提出提供佐证等。

2. 案例研究法

该课题以研究的问题和观点为线索, 通过搜集整理大学组织创新的实例, 得到指向这些问题的证据, 对该研究建立的概念、理论观点进行检验。

3. 多学科研究法

由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组织管理的复杂性, 多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该课题基于研究对象和问题的跨学科特点, 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资本理论、创新理论和大学组织理论, 在多学科的视野中分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问题, 进行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建构、创新动力、过程与模式分析。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大学组织的特性

大学组织是“以知识为操作材料, 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和整合的学术组织”。在这种对大学组织的定义当中, 确认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材料, 代表特定知识领域的学科构成大学的基本单元和组织细胞, 对知识的不同操作方式形成大学的各种社会职能, 涵盖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内容。

从组织的视角研究大学, 必然关注大学作为组织所具有的特性。大学作为组织, 也是由使命、结构、文化、动力等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在大学组织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特性。为加深对大学组织特性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该课题将大学的组织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衍生特性。其中, 本质属性是大学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的双重结合, 而衍生特性则可分为使命特性、结构特性、文化特性和动力特性四个维度。

1. 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学术属性与科层属性

任何组织都是围绕其中心任务和目标形成自己的特性。以知识为中心的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是大学组织的中心任务, 大学通过知识的生产、继承和传播来完成其使命和目标。因此, 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 带有天然的学术属性。大学的学术属性是指大学组织的核心是围绕以学科为架构划分的知识体系而形成的, 一切活动都是以培育人才和学术创造为根本目标展开的。在大学中, 学术体系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术属性作为大学的本质属性, 是大学区分于其他组织的特有属性。随着大学组织的日益庞大和复杂, 在大学组织内部也产生了许多纯粹的学术研究工作之外的、以辅助学术工作更好进行为最初目标的行政性和管理类工作。为了确保这部分工作的顺利、高效运行, 大学组织内部划分出了清晰的管辖权范围, 形成了具有一定管理幅度的等级制管理和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体系, 按照“下级服从上级”“依法行政, 照章办事”的管理原则运作。这些等级制度和权力层次增加了大学组织的科层化特征, 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科层属性。学术属性与科层属性构成了大学本质属性的两大维度。

2. 大学组织的使命特性:动态性的稳定

首先, 大学的组织使命处于动态性的稳定状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对大学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大学的使命相对处于非稳定状态的演变和发展之中。大学的组织使命总是同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的, 在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需要的双重作用下进行调整和变革。当然, 这种变革并不是疾风暴雨似的突变, 而是处于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当中。其次, 大学的组织使命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大学组织使命的多元化得益于大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创新、开放和积淀。大学根据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断调整自身使命, 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后, 至今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使命系统。最后, 作为对于使命的具体陈述, 大学的目标具有模糊性。一方面, 由于大学组织使命的动态稳定和多元化, 很难有简单而确切的陈述性语言来硬性规划大学目标。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从事以知识作为主要操作材料的学术活动, 对其活动成果的评价不能是基于单一的价值取向。

3. 大学组织的结构特性:组织顶层的集权性与底层的分权性

从卡斯特 (F.E.Kast) 提出的组织形式、组织规范和组织权力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组织结构的特征会发现:在组织形式上, 大学组织的纵向差异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各国大学基本都遵循几种固定的纵向结构划分类型。然而, 大学组织之间的横向形式差异却很大, 横向复杂化程度高, 纵观各国大学几乎找不到在横向组织形式设定上完全一致的两所大学。这是由于大学组织的横向设置基本是依照学科为单元, 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性造成了横向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形态。在组织规范上, 大学组织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大学组织内部, 由于知识研究的高深性、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大学组织“学术自由”的内在发展需要, 强制性的正式规范的数量和束缚力都相对有限, 它是建立在尊重学者学术自由的精神之上对学者行为的一种宽范围的限制。在大学学术组织内部, 成员的行为更多地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在组织权力分布上, 学术性决策强调分权, 在处于底层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则体现为学术权力分权、学术研究自由的特征。但在大学组织的顶层结构上则表现为行政集权。大学组织结构体现了组织顶层的集权性与底层的分权性要求, 权力的重心应该位于组织结构的底部。

4. 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多样性、整合性和稳定性

首先, 大学组织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以学科为中心形成的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 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方式也形态各异, 造就了不同学术组织内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及组织成员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文化。其次, 大学组织文化具有整合性。大学内部各种价值取向并存, 不同学术文化存在差异和隔阂, 但是大学从来没有因为多元的文化造成的内部冲突而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在大学组织中存在某种整合多元价值冲突的机制, 通过对多元价值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大学组织文化的稳定内核。最后, 大学组织文化具有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无论大学怎样变化, 继承于传统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组织文化内核始终被保留了下来。虽然大学组织重在创新, 但这种创新是在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基础之上。

5. 大学组织的动力特性: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并存

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动因来自组织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推动。大学发展与变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政府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同时, 大学之间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也促使大学不断寻找自身发展与变化之道。大学组织内部也存在交错复杂的子系统, 相互作用产生促进大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大学组织的内生性动力首先来源于大学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感知而发生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欲望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因素产生于大学决策层, 是大学自我发展的价值判断和动机驱动, 可以称为使命驱动力。其次, 知识的发展需求刺激着学术组织成员不断研究和创新知识, 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同时, 学者自身对于学术研究也具有天然的兴趣和不断地追求, 这也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另一种内部动力。

(二)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1. 学术组织创新及其要素

对于大学来说, 学术组织在其基于的学科的研究范式的指导下, 以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 以人才、学术思想、学术物质技术基础等作为其内部的资源共同体, 同时在学术组织内部形成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知识体系。在大学中, 学术组织具有明显的分层体系:高等学术组织 (学校) 、中层学术组织 (学院、学部) 以及基层学术组织 (学系、研究所等) 。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条件下, 为了保持外部环境变化、组织使命、资源基础的动态协调, 提升组织绩效,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大学通过改变或重构学术组织的战略、结构和文化, 调整学术组织的内部关系、资源配置和组合方式, 提升学术组织资本价值和动态能力的过程。

该研究认为, 组织重要的特征反映为组织的重要要素:战略、结构和文化。因此, 该研究提出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战略—结构—文化”三维要素结构。战略、结构、文化作为大学对于学术组织创新的三个关键要素, 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战略是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共同目标, 结构是大学学术组织内部资源和权力配置关系、人与人之间联结关系的集合, 文化则是大学学术组织的理想、价值准则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大学通过调整大学发展战略、改造学术组织结构和重塑学术组织文化等基本途径, 对内开发、积聚、整合大学物资、人力和组织资源,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外吸收、引进资源, 与其他组织形成战略联盟、资源网络和虚拟资源库等, 以优化大学资源系统, 实现大学资源的潜在价值, 提高大学的核心能力, 使大学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和职责。

2.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动力系统

任何组织的发展历程都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组织发展与变革的动因来自组织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因, 实质上就是分析和界定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力维度, 也就是推动大学进行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内部与外部。

从内部动力上来看, 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或称内生性动力, 首先来源于大学使命和发展目标的变化。大学对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感知, 从而发生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欲望的变化, 是大学自我发展的价值判断和动机驱动, 可以称之为使命牵动力或目标牵动力。大学使命的驱动力是大学自身的生存需要与成长的动力, 是其对内部学术组织进行创新的根本动力。其次, 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还来源于知识的内在驱动。学术组织是以知识为基本操作材料, 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的组织。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知识生产过程的固有规律对大学的组织形态具有内在规定性。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内部动力还来源于知识体系内部, 并产生于基层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从外部动力系统来看, 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外部动力或称外生性动力, 首先来源于政府的推动。政府推动力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大学对学术组织进行创新, 政府的激励与调控方式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政策导向和直接的行政干预等途径实现。此外,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外部动力还来源于市场的拉动。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高等教育市场机制逐步形成, 大学普遍感受到了市场竞争压力, 传统的观念、战略导向、价值取向、制度选择和结构类型面临全面挑战, 这种冲击构成了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直接动力。

3.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阻力机制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阻力是指阻碍或者抵制组织创新的作用力。尽管内外部诸多动因都为大学对学术组织的创新提供强劲的动力, 学术组织创新也是大学提升绩效和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 组织创新意味着组织战略、结构、文化的变革, 通过改变发展方向、组织形态、认知模式来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实质上是大学对学术组织的内外部关系的调整和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的调整与转变, 是一个除旧立新的“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因此, 会产生多种阻碍和抵制组织创新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

关于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阻力因素, 以往的研究中分别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视角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观点。该研究基于资源的视角, 主要从大学内部资源系统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惯性和大学在资源获取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组织趋同性两个方面分析大学对学术组织进行创新的阻力因素, 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是构成大学学术组织创新阻力的根本原因。

(三)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模式和对策

1.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模式

该研究把大学学术组织创新模式定义为, 大学在对其内部学术组织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将战略、结构、文化要素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运动方式, 即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发动、运行及其转换为组织价值的内在机制与过程。

大学对学术组织创新的基本动力机制是“环境—使命—资源”的不平衡动力机制。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组织使命三者之间如果出现矛盾, 则需要改变或者组织任务, 或者改变组织资源基础, 或者改变环境。任一方面的改变都会引起对组织创新也就是组织要素改变的要求, 这种要求经过组织知觉和判断引起“战略—结构—文化”转变。作用于大学“战略—结构—文化”组织要素结构的作用点和方式不同, 就会形成组织创新过程中战略、结构、文化要素连接方式、因果关系和运动方式的不同模式, 从而表现出组织创新活动的不同模式。

因此, 根据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 该研究将大学学术组织创新模式分为“使命主导型”“知识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四种。每一种模式中, “战略”“结构”和“文化”发挥作用的顺序都各有不同, 各有特点。

2. 基于大学组织特性的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对策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是对内部的战略、结构、文化、动力等组织要素进行调整和改造, 以优化组织系统, 提高组织效率。任何组织的特性都是其进行创新的基础, 因此, 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基本策略需要结合大学组织特性来进行思考和研究。

首先, 制定与大学使命相适应的学术组织创新战略。大学学术组织的战略与大学使命是一脉相承的, 学术组织应该围绕大学使命来制定创新战略。大学组织使命保障学术组织的战略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使学术组织更加主动地应对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 并进一步强化其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大学使命的动态稳定性和多元化特性决定了学术组织的创新战略既不能固守成规, 一成不变, 也不能局限于单一目标。在学术组织的创新过程中, 根据大学使命适当地调整具体创新战略, 形成具有动态性和多重子目标的战略系统, 可以更加有效地聚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形资源, 并通过内部的整合, 促进无形资源的形成和积累, 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大学核心能力的提高, 同时形成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大学使命的反作用力。

其次, 建立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纵向结构的趋同性是不利于大学发展自身优势的。大学应该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类型定位、功能任务、内外环境等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不可以采取强制统一的模式或者盲目地相互借鉴和模仿。学术组织的结构创新应该具有多样化的模式。其重点是打破僵化的同一格局, 精简纵向层次, 弱化组织边界, 扩宽管理幅度, 使大学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 结构重心下移到基层。通过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创新, 一方面, 可以协调组织内部权责和人际之间的关系, 整合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并促进其在不同子系统内进行流通和交换,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大学特有的学科活动的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有利于学科之间彼此界限的突破, 促进学科融合, 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资源集合。

再次, 建设多元性和整合性统一的学术组织文化。对于大学学术组织而言, 文化的凝聚意义尤为重大。与其他组织相比, 大学学术组织内部成员的情感联系更为强烈。他们献身于特定的信念和象征物, 依附于更坚定的思想意识。学术组织的文化创新应注重结合大学的文化特性和知识创造所需要的环境, 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学术自由的、动态性的组织文化。一方面, 要为大学组织内部成员提供有利于从事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文化环境, 使大学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另一方面, 要关注大学内部不同学科文化的整合, 建立整体价值观基础, 为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条件和可能, 促进大学知识系统的更新, 为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

上一篇:摘抄曾国藩家书家训名言下一篇:湖南历年高考零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