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2024-04-13

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共11篇)

篇1: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渐增多。天然气因储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发难度大,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提高天然气的开发量,用来满足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文章就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进展进行分析,以求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数量及质量。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展望

作者简介:王湘君(1975,11-),女,籍贯:吉林省吉林市,汉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展下,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毫无休止地破坏环境,现如今,环境污染现状越来越严重,为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们研究众多新型清洁能源,其中天然气便在这一大环境中应运而出。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采用的是管道运输的方式。天然气凭借自身优势得到民众认可,为满足人们对天然气的大量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推进天然气开发技术。文章就对开发技术的进展进行分析,并对石油天然气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1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

当今,国内科学家们为实现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可持续的开采,研究出来很多种先进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具体而言,包括:开采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有裂缝性气蕴藏开发技术,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及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异常高压藏开发技术和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技术。

1.1裂缝性气藏开发技术

该技术包括两个部分:综合评价技术、排气采气技术。裂缝性气藏开发技术中,水采气技术主要应用在水汽较多的天然气储存区。此外,因水汽较多,会对天然气的开采造成一定的影响。排水采气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天然气开采数量,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开采周期,降低石油天然气的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天然气的可持续开发。

1.2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

该技术较为繁琐涉及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到的种类较多。国内有较多天然气储存器属于低渗透区,天然气在开发之前,需要综合考虑考察和研究这些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储集层的均匀性、气层横向的复杂的地质特征。因重组的准备工作可选择正确的天然气开发技术,此外集经济学、持续性、环保型与一体,进而促进天然气的可持续开发,另外,低渗透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可加强对气层的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地层破坏。

1.3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

中低含硫气藏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因含硫气体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而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腐蚀性的问题,该技术是一种防腐蚀性的天然气开发技术,有效地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为天然气净化及脱硫提供了极大方便。

1.4异常高压气藏的技术开发

异常高压气藏一般意义上而言就是气体具有相当高的压力,此外,其特点还有弹性及产量。总的来说,该技术的应用采用的是三维地质建模方式进行研究。

1.5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技术

这一技术出现较早,但是在具体的开采过程中,会有许多凝析油残留在地面地下,开采比较困难。现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下,国内已经研究出开采凝析气藏的有效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藏效率,提高开采水平。

2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新进展

2.1三次采油采收率技术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提高三次采油采收率,研制出离子型的新型单体及新型耐高温抗盐聚合物。它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临界缔合浓度,提供地层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溶解性,还能够提高增稠能力。基于此,这各种矿化度条件下,粘度均大于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大庆油田聚合物基本实现了污水配置,降低了成本。它在中北西部地区的初步试验中得到了降水增油的好效果。

2.2天然气管道技术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西气东输工程中新技术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气东输的特点主要是高风险、高科技及高投入,而且应用长距离接力顶管和定向专业技术成功地完善了大口径钢管的长距离穿越,黄河穿越总长达7645米,创造了日顶进24.875米的最高纪录,并最终实现了顶管全程贯通,使得国内管道穿越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甬沪宁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横跨长江的石油管线,将长江两岸的炼油厂连成一片,建立成大网络的管道运输系统。这一工程实行了管道建设上的新突破。该技术是第一次横跨长江、第一次运用大口径的海底原油管道、第一次地形复杂的南方铺设长输管道等等。

2.3稠油开采配套技术的进展

该技术的重大突破,改善了多轮次蒸汽的吞吐效果,展开了火烧油层工艺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了深井的点火装置,并实施了井底温度的检测系统。此外,研制了多种稠油的开采技术,形成了钻井到注蒸汽全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化学物理蒸汽吞吐等等与之相配套的技术。

3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展望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新能源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作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还是我国最重要的使用能源之一。针对当今21世纪下,石油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人们普遍认可,天然气需求量的逐渐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技术。基于现代发展趋势而言,天然气的开发技术会日渐先进,并且对人们的影响也日渐提高。当今,天然气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找好弥补措施,从而实现天然气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特点是热量高,清洁无污染,现如今已经应用到众多行业和领域。此外,时代的不断变迁下,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因此,因地制宜提高开采技术、开采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炼.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石化,2004(10).[2]战中华.关于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发展的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3]王南,裴玲,雷丹凤,等.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1).[4]廖齐明.四川油气勘探开发中测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3(10).

篇2: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为进一步提高三次采油采收率,研制出离子型的新型单体及新型耐高温抗盐聚合物。它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临界缔合浓度,提供地层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溶解性,还能够提高增稠能力。基于此,这各种矿化度条件下,粘度均大于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大庆油田聚合物基本实现了污水配置,降低了成本。它在中北西部地区的初步试验中得到了降水增油的好效果。

2.2天然气管道技术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西气东输工程中新技术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气东输的特点主要是高风险、高科技及高投入,而且应用长距离接力顶管和定向专业技术成功地完善了大口径钢管的长距离穿越,黄河穿越总长达7645米,创造了日顶进24.875米的最高纪录,并最终实现了顶管全程贯通,使得国内管道穿越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甬沪宁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横跨长江的石油管线,将长江两岸的炼油厂连成一片,建立成大网络的管道运输系统。这一工程实行了管道建设上的新突破。该技术是第一次横跨长江、第一次运用大口径的海底原油管道、第一次地形复杂的南方铺设长输管道等等。

2.3稠油开采配套技术的进展

篇3: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1 先进钢铁材料研究

国内外关于先进钢铁材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该类研究主要是以前人关于物理冶金或力学冶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并结合当代钢铁材料特质进行综合, 并将其应用到各个可用领域中。该研究的理念主要以经济、实用等为主旨, 期望先进钢铁材料能够比传统钢铁材料更具硬度、高洁净度, 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另外, 将其应用到石油天然气工业中时也需要提升其组织结构, 如此会更加便于使用[1]。

2 先进钢铁材料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2.1 材料设计问题

任何材料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均需要对其进行设计, 先进钢铁材料也不例外, 鉴于石油天然气独有的特征, 在设计方面除了电子结构设计外, 也要注重热力学设计, 同时组织结构设计也不应忽视。目前在材料设计方面可用的理论较多, 而真正能够起到作用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即为:一, 嵌入原子理论;二, D电子理论;三, 密度泛函理论。此三种理论在先进钢铁材料设计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其设计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2]。

2.2 研制开发问题

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 往往需要进行钻井, 然而随着各项资源的不断开发, 石油资源也逐渐匮乏, 因此需要不断挖掘深井以及特深井, 然而在此方面我国传统钢铁材料难以满足要求, 虽然目前已经有类似高强度铝合金类材料投入其中, 但为该类材料制造钻杆却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钻杆若无法发挥作用, 钢铁材料则无法到达深井底部, 即无法完成开发石油天然气的任务, 因此今后应加强对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工作[3]。

2.3 动态回复和动态应变时效研究

当今社会中, 可膨胀管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充分改善了传统钻井方式, 并且具有多种钻井方案, 大多数深井均能够发挥作用, 并且具有很明显的特征, 只要深井温度到达一定指标时即会出现膨胀变形现象, 从而影响开发效果。鉴于此种情况, 该技术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钢铁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加工硬化能力, 同时也要具备可塑性, 但其并不能完全避免膨胀, 因此应对其动态回复回软以及时效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使其尽早完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研究先进钢铁材料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为人类创造出更多价值。虽然目前先进钢铁材料在此方面的应用现状较为可观, 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春福, 申文竹, 罗平亚.先进钢铁材料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应用前瞻[J].石油机械, 2011, 11 (5) :60-66;89.

[2]黄道军, 兰义飞, 王少飞.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十三五”发展方向[J].天然气工业, 2016, 5 (4) :1-14.

篇4: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生产储运 灭火

中图分类号:TE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020-01

扑救石油天然气火灾的灭火作战计划工作要作为灭火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到全体指战员对重点单位和部位的情况熟悉,灭火措施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下面是石油天然气生产储运灭火作战计划的制定、实地演练的应用和研究。

1 方案的制定

1.1 认真勘察,熟悉石油天然气重点单位(部位)的情况

(1)重点单位(部门)的地理环境,内部的通道总体布局。

(2)重点单位(部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主要物品的燃烧特点及相对应的灭火剂。

(3)重点单位(部门)的建筑特点,如建筑物的布局,占地面积,耐火等级,安全疏散口位置,可燃液体储罐的直径、厚度、容量、罐顶、防火梯等。

(4)生产工艺流程,储存物的性质和火灾危险性。

(5)重点部位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以及相邻建筑物的距离。

(6)重点单位的消防设施。如消防通道的设置,消防水泵的供给强度及消防水储量,泡沫灭火装置的供给强度,储存的供给泡沫液的类型,储量,消火栓的数量,流量及分布,水喷淋,固定水炮,移动炮等冷却装置。消防控制中心有关情况,如报警方式,固定灭火装置的规模、类型,可利用消防水源的供水能力,消火栓的位置等。

(7)由于工艺流程决定了重点单位(部门)的特点,对指挥员来讲,它是必须熟悉的内容,要知道简易的工艺流程,熟记高温、高压、负压、易然、可燃液体物料的部位,易发生爆炸或产生毒气的部位等。

1.2 预测火场情况,计算火势蔓延的有关情况和火场所需的灭火力量

(1)在假设了起火部位,燃烧范围,火场环境之后,要计算下列内容的有关数据,为灭火力量的部署提供依据。

(2)火势蔓延情况的估算。

(3)根据第一出动和增援队接警出动到达火场所需时间和燃烧物的特性,火势范围,作战环境,队伍的作战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燃烧时间,然后确定火场上的供水力量。

(4)根据发生火灾的部位及其建筑(装置)的特点,燃烧物的特性,气候,消防队到场前的燃烧时间等情况,估算火势蔓延的速度及火势蔓延到燃烧范围极限距离所需的时间,进行灭火力量的计算。

(5)根据火场形状,燃烧范围,投入的灭火力量及作战能力,计算控制火势时间和灭火延续时间,并根据灭火各阶段向火场供给灭火剂的实际强度和灭火作战就需时间,计算出各种灭火剂的用量。

1.3 确定灭火措施

(1)针对石油天然气储运的生产工艺特点,储运物质的燃烧特性及数量采取的措施。如储油罐火灾,可采取冷却防爆,泡沫灭火措施,大面积地面流淌液体火灾,可采取围堵防流,堵截蔓延,分片消灭的措施。

(2)针对火场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3)针对建筑物,装置的特点,发生火灾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如为防止装置区的金属承重结构受热变形或承重能力下降而采取的冷却措施。油罐区中某一个油罐发生火灾时,对燃烧罐和相邻受威胁的罐采取冷却措施。

(4)根据队伍的消防技术装备,作战能力,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措施。

(5)工艺控制,配合灭火的措施。

1.4 灭火力量部署

(1)架设着火的部位平面布置及着火物质。

(2)组织指挥机构的设置及地点。

(3)各参战大队(战斗班或战斗员个人)的作战任务,阵地位置,和水枪手进攻路线。

(4)参战指战员数,消防车种类,数量及灭火器材,灭火剂种类和数量等。

(5)参战消防车停车位置,供水方式可根据的消防水源的类型,储量及供水能力(包括消防泵,蓄水池及自然水源)。

1.5 绘制图纸,文字说明

按照消防绘图的要求,绘制重点单位方位图,平面图,重点部位的剖面图和作战图(灭火力量部署图);文字说明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重点单位(部位)的基本情况,建筑特点,周围环境,生产储运物资情况,灭火战术,扑救措施,灭火力量部署,重点单位的消防设施,安全注意事项等情况进行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指战员,战斗员,驾驶员,电话员对灭火方案的应知应会部分,即:四掌握、六熟悉和参战人员的分工职责,作战位置。文字说明要做到文字简练,易懂,用语准确,字迹工整。

2 实地演练

2.1 灭火对策的全面实施

要按方案中的灭火措施实施步骤,对各个阶段的作战方案全面进行演练,如防御时的灭火措施,进攻时的灭火措施各不相同,应按程序对方案的每一个作战细节,逐一进行演练。演练中的进攻路线,作战阵地,停车位置,指挥位置等要与图相符,指战员熟悉方案,明确分工任务。

2.2 战斗作风的培养

一切展開行动都在紧张快速运行中完成,火场指挥、侦查、准备、进攻、供水等全部迅速到位,整个火场迅速形成作战体系,将队伍培养成反应迅速,作风硬,敢打敢拼,拉得出,打得胜的战斗集体。

3 灭火作战计划在实战中的应用

3.1 原则性

原则性是指在重点单位或部位发生火灾后,将方案的调集力量,火场力量部署,灭火措施等作为原则性方案积极控制火势,把握有利战机,一举扑灭火灾。

3.2 灵活性

由于石油天然气火灾复杂多变,火场上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故,火场情况不可能都与方案中的预测一样,在灭火作战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适时调整力量,确保重点,把握好有利战机扑灭火灾。

参考文献

[1]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 183-2004)[M].

篇5: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1.1裂缝性气藏开发技术

该技术包括两个部分:综合评价技术、排气采气技术。裂缝性气藏开发技术中,水采气技术主要应用在水汽较多的天然气储存区。此外,因水汽较多,会对天然气的开采造成一定的影响。排水采气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天然气开采数量,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开采周期,降低石油天然气的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天然气的可持续开发。

1.2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

该技术较为繁琐涉及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到的种类较多。国内有较多天然气储存器属于低渗透区,天然气在开发之前,需要综合考虑考察和研究这些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储集层的均匀性、气层横向的复杂的地质特征。因重组的准备工作可选择正确的天然气开发技术,此外集经济学、持续性、环保型与一体,进而促进天然气的可持续开发,另外,低渗透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可加强对气层的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地层破坏。

1.3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

中低含硫气藏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因含硫气体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而中低含硫气藏开发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腐蚀性的问题,该技术是一种防腐蚀性的天然气开发技术,有效地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为天然气净化及脱硫提供了极大方便。

1.4异常高压气藏的技术开发

异常高压气藏一般意义上而言就是气体具有相当高的压力,此外,其特点还有弹性及产量。总的来说,该技术的应用采用的是三维地质建模方式进行研究。

1.5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技术

篇6: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1.1热量超导技术

热量超导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功能,通过高温使地质底部发生不均匀的质变,从而激活气状分子。然后利用抽取技术开始逐渐对石油进行提取,大大加快石油采取能力。热量超导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导液的传递功能,通过工具倒入底部。然后就对超导液进行加高温,利用超导液的导热性能,把热能全部传递到井口。当超导液与石油开始融合,石油的提取也就变得更加简洁方便。还可以通过将产出液抽到油套,通过循环升高井筒内的温度来提高石油采取率。这些方法都能使石油工程采油变得低成本,高效率,并且更加安全环保。热量超导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中,仍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1.2分层式灌水技术

分层式灌水技术在石油工程石油开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地质层的分层规律,利用管事活动配水器和支撑式分割器对油田进行分层式注水。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油工程开采技术发展,并在石油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3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采油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各领域都处于相对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石油越来越分布在高原和地质深层,通过简简单单的导出液和产出液已经不能进行有效的热量传。还有就是石油越来越处在地质底层,开发报泵已经无法利用抽取功能将石油抽出油田。各种设备的不综合性应用导致开发油田成本加高,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急需解决柴石油开采技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要关注技术的后续发展,尽可能的为石油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2对未来采油技术的展望

通过以上对采油技术问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石油采油技术还存在的很大的不足。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国家要加强对石油采油技术人员的培训,依靠学校的教学资源,开设石油采油技术课程。只有先培养科学性人才,才能使技术不断的巩固与发展。另外,研究人员也要不断创新开发各式新型技术,完善采油技术理论。未来石油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复合采油法和热力采油法及微生物采油法。我们要在未来的学习中,着手于对采油技术的更新与完善,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性知识。主要着重注意采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逐步发展成为安全环保的可靠性技术。另外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技术发展作用,与其他技术进行相互融合,创造出属于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根据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战略要求,针对石油分布和开采理念做出合理改革。对不同地区的石油开采要做出不同的规划。我希望我们未来的石油采油技术将逐渐趋于完善,发展成为完善的石油工程采油理念。

3结语

石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我们绝不能忽视。针对目前我国石油工程石油开采技术存在的现状,要积极做出正确的处理办法。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的解决石油开采难,效率低的问题。利用学校学生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增强学生的石油开采技术理念。我们将致力于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铸就中国经济的辉煌时刻。

参考文献:

[1]丁F.石油工程采油技术之现状及展望[J].石化技术,,(12):177.

[2]孙培耀.石油工程采油技术之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1):76-77.

[3]赵晓波.浅谈工程采油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14):82.

篇7: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目前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力度是关键。天然气石油的开采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很高,本文对天然气开采流程工艺进行论述,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工艺;流程;难点

近年来,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迅猛,石油天然气开发工艺随着科技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高科技化,但是目前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工艺仍然存在着重难点,分别是原油天然气的采取工艺、原油天然气的脱水处理工艺、污水排放处理工艺,本文将对这三个难点开发工艺进行详细的说明及讨论。

一、概念简介

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构造之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对于只有单相气存在的,我们称之为气藏,其开采方法既与原油的开采方法十分相似,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本文所论述的石油天然气便是第一种情况。

二、原油天然气的采取工艺难点分析--稠油

(一)稠油特点简介。稠油,顾名思义,是一种比较粘稠的石油。因其粘度高,密度大,国外一般都称之为重油,我们习惯称之为稠油,这是相对稀油而命名的。稠油和稀油的直观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稀油像水一样流动,而稠油却很难流动,这是稠油粘度高造成的`,有的稠油粘度高达几百万毫帕・秒,像“黑泥”一样,可用铁锹铲、用手抓起,稠油的流动性非常差,这样粘稠的油,自然很难从地下采出。

(二)稠油天然气开采工艺方法。现有的稠油天然气开采工艺包括:HDCS技术、冷采技术、添加降黏剂、电加热、地下燃烧、SAGD技术、掺稀油开采、微生物驱油、地热辅助采油技术。比较常用的是冷采技术:采用螺杆泵将原油和砂一起采出,通过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形成地层中的“蚯蚓洞”可提高油层渗透率,而形成泡沫油则为油层提供了内部驱动能量。该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天然气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另外还有热采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加热的形式,使得稠油的粘度下降,从而加强稠油的流动性,降低开采的难度。这种技术的施工方法大多都是利用高温水蒸气,将稠油进行热分解,稠油的体积就会增大,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冷凝的效果,还可以使油层中的原油混合到稠油天然气中,实现稀释的目的。但这种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套管断裂或损坏的现象。

(三)应用的采油新设备。当前应用于稠油天然气开采中的新工艺是同轴双空心管热采技术,在传统的优合金钢空心管里在置入一个双层不锈钢空心管,两端由终端器联通,并用航天材料制成的不导热空心颗粒将其填充,内管里是循环利用的热水,通过热水对原油进行加热,来降低其粘稠度,从而增加其流动性,便于开采,@个新设备具有造价低、利用率高、易维护等的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三、原油脱水工艺难点分析

(一)原油脱水简介。原油脱水是指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以游离状态或乳化液状态伴随在原油中的水分除去,使其所含水分达到规定标准的过程。有沉降脱水、热化学沉降脱水、电化学联合脱水等方法。脱水方法需根据原油性质、含水率及乳化程度等,由试验和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当含水率较高时,常采用两段脱水法,先用化学沉降法使含水量降至低于30%,再用电脱水法处理。因为化学脱水要达到净化油质量所需的时间较长,而用电脱水处理高含水原油时操作又困难,两者的结合可以取长补短。

(二)原油脱水工艺。从目前来看,原油脱水的工艺已有很多种,包括:沉降分离脱水法、热化学破乳法、电脱盐破乳法。沉降分离脱水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应用特制的装置,根据水重油轻的原理,让油中所含的水不断的下沉,使水和油出现分离的状态,这是一种最基本、操作比较简单的方法;电脱盐破乳法,是用高强度的电对原油进行加工,将油中的水凝结成较大的水珠,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加快水珠下沉的速度,此外还可以用直流电厂,使水珠可以汇集到一起,在力的作用下下沉,这一技术使用的最为广泛。

(三)应用和使用原油脱水设备。脱水工艺需要相应的设备才能最大化的实现脱水功能,增加脱水量,目前根据沉降分离工艺开发出了很多原油分离新设备,其中效率最高、处理能力最强的就是电脱水设备,原油电脱水器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原油中的水分,国内广泛使用的是卧式的原油电脱水器,其电机是横挂式的,原油电脱水器工作原理是管中的原油通过喷油管喷进电脱水器,电脱水器将原油中的水分乳化沉淀,在电场的作用下相互聚集,然后沉降,最终实现原油水分离的目的。

四、污水处理工艺难点分析

原油脱水以后,脱出的污水要进行处理,传统处理方法是除油、静置、沉淀然后过滤,将过滤的水回注到主水管里进行循环。首先,将污水注入到在储油罐里静置,使乳化油沉淀以消除乳化油,然后将除去乳化油的污水注入反应缓冲罐中,并加入凝聚剂,一段时间后,污水与凝聚剂反应形成污油和一定量颗粒沉淀,污油和颗粒形成污泥沉淀然后排出,再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去除,最后通过水管在水泵的作用下回注到油田里,通过这些步骤最后得到不含原油和杂质的水再进行水循环。污水的循环利用对于原油开发来说既节省了能源又更加利于石油天然气开发。

五、结语

总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要经过稠油开采、原油脱水、污水处理这三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想优化原油开采的工程,就要优化每个环节,尽量实现用最少的成本来开采出最优质的石油,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是一项极为复杂、大型的系统工程, 整个过程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一切不确定性的因素是事物存在风险的重要根源[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分析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影响和风险, 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四川是中国人口大省, 自然生态独特而复杂, 天府之国泽被华夏。四川石油尤其天然气勘探开发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 对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参照性。

国内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历史还不长, 理解和认识不够, 勘探开发单位和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 能力还比较欠缺, 如何科学客观地对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环境风险进行简要科学地识别和分析, 并提出简要可行的对策, 以降低自然生态风险、防止环境破坏价值重大。

一、四川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 地处长江上游, 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 地形复杂。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过渡带, 高差悬殊, 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 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四川气候区域表现差异显著, 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 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 气候类型多;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四川盆地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为扬子准地台的重要部分, 是一典型的构造盆地。盆地四周为山地环绕, 盆地构造复杂, 地貌类型多样, 分布有大面积的紫色土, 具有常年湿重、多云雾、多阴雨和冬暖夏热的气侯。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 土地肥沃;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 海拔400~800米, 地势微向南倾斜;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

川西北高原, 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 平均海拔3000~5000米, 高寒气候, 高山草甸植被。川西南山地为横断山脉北段, 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 山河呈南北走向, 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 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四川全省, 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种类多, 频率高, 范围大。

二、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四川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目前以天然气为主, 除中石油、中石化的分公司外, 自贡盐业局、德阳天然气公司及垫江浅层气矿等地方小企业在局部区域从事天然气开采。2008年末, 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计企业法人51家, 从业人员7.86万人, 资产910.10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444.65亿元, 天然原油产量22.75万吨, 天然气产量197.15亿立方米①, 2011年四川汽油产量76.2万吨, 天然气产量267.8亿立方米②。2008年末, 全国天然原油产量19505.0万吨, 天然气产量803.0亿立方米③。而2012年全国原油产量2.07亿吨, 天然气产量1072.2亿立方米④。

一般以为, 四川盆地烃源岩演化程度高, 以天然气富集为主, 天然气资源丰富[2]。但也有观点认为, 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生油条件好, 储层数量多、类型多, 圈闭规模大、分布广, 有利于形成大油田[3]。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是一种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 没有明显圈闭界限, 没有明显边、底水和油水界面, 属“无水油藏”, 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 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储层具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 很不均质;纵、横向上与生油层密切共生, 源内或近源聚集;多层系叠合连片, 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斜坡和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4]。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年,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 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生产基地。2001年以来, 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 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个含气区。川东、川西含气区形成了环开江—梁平陆棚长兴—飞仙关组、川东石炭系、川西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等多个大型气田群, 气田储层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含油区主要分布在川中。截至2008年底, 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天然油气田见图1。2012年四川盆地成都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千亿立方米[5]。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4次勘探思路的大转变。第一次是从以找油为主向以找气为主的勘探思路转变。第二次勘探思路转变体现在对碳酸盐岩储层性质的认识上, 即从裂缝型气藏勘探向孔隙型气藏勘探的转变。第三次是从构造气藏向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勘探的转变。第四次是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领域勘探的转变。

三、生态环境风险识别

四川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废弃物的排放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对水、大气、土壤、地质、生物、作物、噪音、光线、其他9类的影响和污染。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可分为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各个阶段都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扰动、改变、破坏等, 从而产生风险。除扰动外, 具体可从不同阶段进行如下识别。

(一) 勘探阶段生态环境风险识别

勘探阶段主要包括油气地质调查, 打探井和测试两个部分, 石油地质调查的目的是寻找生油气构造、预测石油气地质储量;打探井和测试的目的是弄清地下含油气面积、深度、探明油气储量。

勘探阶段的生态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 此外的生态环境风险见表1。

(二) 开发阶段生态环境风险识别

开发阶段工作程序复杂, 工作量大, 一般又可分为建设期和营运期。油气开发生产过程中, 工艺流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 环境影响复杂。建设期主要进行打井、钻井、测井、设备及辅助材料的运输和临时堆放、办公和生活设施、井场建设、泵站建设、输油水管线等地面工程建设等活动。营运期主要是井下作业、采油、储存、集输作业以及系统配套生产等环节。两者往往又经常结合在一起。

在建设期, 要修筑正规的油田公路, 要建设供电通讯系统, 打一定数量的探井、评价井进行区域评价, 要打一定数量的开发油井和注水井, 要建设计量站、注水站和联合处理站, 要铺设地下输油、输气、注水管网, 这一系列工程的建设, 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或农田, 自然生态系统被打破, 将造成多项环境风险[6]。工程施工时将造成一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 废弃土石方也造成一定环境风险。

建设期的主要污染源见表2[7]。

在营运期, 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废气和废渣排放;都将造成生态环境风险。海上采油还会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 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等等。

井下作业主要工艺过程包括射孔、酸化、压裂、试油、修井、清蜡、除砂等作业环节。其主要污染物有固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落地原油、气体污染物、噪声等。固体污染物包括废弃钻井泥浆、砂、蜡、盐、生活垃圾等。液体污染物, 包括洗井、压井、冲砂、套铣等施工时产生的废水;酸化、酸压后排出的废酸液;压裂施工后剩余的液体和压裂设备、设施的清洗废水。压井、洗井、冲砂等施工时带出的原油, 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悬浮物、压裂液溶入物或混入物 (重铬酸钾、三氯甲苯) 及酸化液 (盐酸、硫酸、硝酸) 。气体污染物包括:挥发的烃类气体;通井机、压裂车、酸化车等车辆产生的尾气;油气井作业时逸出的或水井酸化、管线酸洗时产生的硫化氢气体, 其中主要污染物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烃类、硫化氢、一氧化碳和烟尘等。

在采油、集输过程中, 产生主要污染源有采油污水、落地原油、固体废物、采油废气、采油噪声等。

(三) 四川天然气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的具体识别

四川区域主要是天然气开发, 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风险, 主要是四川天然气开发中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其更具有典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土地或农田的占用。钻井、建设井场公路、天然气净化厂、集输管线和输气干线的过程中的大量占用。

2.废气的排放。废气主要是由钻井废气, 集气站废气, 净化厂废气和增压站的泄露组成。其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8]。

3.废水的排放。废水主要包括钻井废水, 地层水, 净化厂废水和撬装脱硫废水。其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D、油、S2-、酚、Cr6-、BOD5、NH3-N、SS和悬浮物8。 (为石油类、化学耗氧量 (COD) 、悬浮物、挥发酚、硫化物、氯化物、六价铬、砷等8种) ,

4. 废渣的排放。废渣的排放主要为废泥浆、岩屑、净化厂污泥等。主要污染物多为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

5.管道运输的风险。施工过程中, 由于开挖管沟所造成的土壤植被破坏, 比管道投入运行后产生的污染, 影响要严重。管道施工时的土体扰动以及机械、车辆碾压, 使管道附近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施工时也造成较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 产生较多废弃土石方。

运行过程中, 其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气, 管道运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见表3⑥。

压缩机产生的噪音和振动等, 也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管道断裂、罗纹口断裂、阀门破裂以及管线放空引起天然气泄漏、发生火灾爆炸, 对事故发生地的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均会造成较大影响[10]。

6. 液化天然气运输的风险。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 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

四、生态环境风险分析

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生态环境风险的分析, 主要从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和污染源的排放特点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污染源的分布特点:简要可归纳为, 分布地域的广阔性;点污染源分布的高度分散性;面污染源分布的区域性;与地方工业污染源的交叉性。

污染源的排放特点:点源与面源兼有, 以点源为主;无组织排放与有组织排放兼具;正常生产排放和事故排放兼有, 以正常生产排放为主;连续排放与间歇排放兼有, 以间歇排放为主;可控排放与不可控排放兼有, 以可控排放为主;污染环节多, 污染物排放无规则;污染物有害成分繁多, 污染潜伏期长。

最后, 必须清楚认识到,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自然生态环境风险, 除了已知的以外, 还有未知部分。也即可以将生态环境风险, 理解为已知的和未知的两大类。已知的是指人们已经知道对环境有影响或可能有影响的, 有污染或可能有污染的。未知的是指人们目前还未知晓的或还未认识到的。前面所识别及分析的, 都是基于已知部分。

五、生态环境风险对策

根据以上风险识别和分析, 以减少自然生态环境风险为目的, 分别从政府、勘探开发方、民众给出八点主要对策。其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对大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 又是其他对策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 政策制定和监管

各级政府、人大等应将其区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制定有利于保护生态、治理污染、资源利用的政策反馈。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其区域内油气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相关国土资源、公安、林业、水务、质量监督、畜牧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 互相配合, 共同做好油气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二) 宣传教育认知

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对自然环境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认知水平,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全社会尤其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科学选线

管线铺设进行多种方案比选, 科学选线, 尽量少占农田, 四川地区更要注意避开地震等特殊和水土流失严重等不良地质地段;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 对开发活动必需的道路则要尽量绕开或少占农田和林地, 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四) 采用先进技术

优化开发设计方案, 合理布井, 结合四川地区自然特征, 采用先进科学的勘探和钻井技术, 如采用丛式井和长距离水平布井技术。采用采油废水回注的先进生产技术, 保护采油废水不外排。使用钻井泥浆循环使用技术。等等。

(五) 建设清洁文明井场

建设清洁文明井场, 打一口井, 还一片绿。采取低噪声设备和隔声降噪措施。收集井场内所有落地油、采油污水、雨水等, 经油水分离和过滤处理后, 污油回收, 污水全部通过注水井回注。

(六) 达标排放和必要关停

四川地区尤其盆地地区空气流通性较差, 又处于长江上游, 应建立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以达标排放作为重要抓手, 使所有废水、废渣、废气必须达标才能排放。适当和坚决关闭不能达标、污染严重、无开采价值的油井。

(七) 植被恢复和生物还原

对勘探场地内的树木进行异地移栽, 对废弃的勘探点, 及时回填、平整、覆土植树 (草) , 保持栽植树种与勘探前一致;管道和道路施工完毕后, 尽可能恢复施工地带的地貌, 并进行植被恢复, 对少量临时征用的施工场地, 工程竣工后及时平整、恢复。各施工场地, 依据情况, 或恢复耕作, 或根据地貌部位和土地类型采取种树 (草) 绿化的生物措施。石油开发期满后, 根据土地条件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荒则荒的原则, 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

(八) 敬畏大自然

大自然的奥秘, 还未能为人类所尽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除了已知的以外, 还有未知部分。政府、勘探开发的公司、社会民众都不可狂妄自大, 尤其在四川这样复杂的自然环境下, 应对大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和能够减少的扰动和影响。

六、结论

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生态环境风险类别较多, 污染源的分布和污染源的排放各有特点。除了已知风险以外, 还有未知风险, 从政府、勘探开发方、民众角度共有八条主要对策应对这些风险。其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对大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 是根本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金, 徐卫亚.岩土工程风险分析及应用综述[J].岩土力学, 2005, 26 (9) :1508-1516。

[2]马永生, 蔡勋育, 赵培荣, 罗毅, 张学丰.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 2010 (3) :347-354.

[3]王毓俊.四川盆地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 2010, 29 (1) :28-31.

[4]梁狄刚, 冉隆辉, 戴弹申, 何自新, 欧阳健, 廖群山, 何文渊.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J].石油学报, 2011 (1) :8-17.

[5]国土资源部.资源概况[EB/OL].[2013-8-7].http://www.mlr.gov.cn/zygk/#.

[6]高红星.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5 (8) :16-17.

[7]王林昌.石油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原油田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8]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所.四川天然气开发和节能项目预期环境影响和防治[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5 (2) :143-148.

[9]董志强, 马晓茜, 张凌, 赵增立.天然气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分析[J].天然气工业, 2003 (6) :126-130+186.

篇9: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关键词:采油技术;工艺;产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 TE357.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68-02

采油是油田开采的过程中,根据开采的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的总称。众所周知,油田的产量高低取决于采油技术的好与坏,因此,采油技术就成为我国实现油田开采技术的重要途径,另外,采油技术还影响采油速度的快慢、最终采收率的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油田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一 采油技术的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的采油新技术发展很迅速,有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以及各种综合的方法等,但其本质都是在努力提高原油采收率。从技术的应用时间顺序和技术原理上来看,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顾名思义一次采油,就是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一种方法,常见的一次采油方法有溶解气驱、弹性水驱和气顶驱等;经过一次采油之后,地层压力明显变小,需要为油井注水以平衡地下能量的减弱,这被称为二次采油。通过二次采油之后,采取注水,并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等,扩大注水的波及范围以便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主要是依靠化学方法,辅助开采最艰难的层面油藏,一般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复合驱等。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在二次采油水驱的基础上向油层注入排驱剂来采油,不同的排驱剂有不同的排驱机理。三次采油增油的效果非常好,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 我国采油技术的现状

1.完井工程技术。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的,但又与其相对独立的工程,从钻开油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到投产的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直井、定向斜井、丛式井、水平井的技术上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并且掌握了多种完井的方法,比如裸眼井补管完井、下套管射孔完井、套管内外绕丝筛管等完井方法。根据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油藏情况等来确定并采用不同种类的方法,比如象华北迷雾山油藏,由于它的地质条件为碳酸盐岩裂缝油田,因此采用了裸眼完井方法,这样不但保护了生产阶段,且也取得了油井的高产,大大提高了采油率。另外,由于大庆油田属于老油田,所以采用了注水开发的方法,对加密井采用高密度钻井液完井并进行油层保护,这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在实践中发展配套了采油和钻井联合协作的技术,以保护油层、达到高产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钻井技术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发展,下套管射

孔完井、裸眼完井、各种衬管完井技术被一些油田采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2.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根据各类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需要,在最近的五十多年中,我国发展配套和应用了多种人工举升工艺技术,比如: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电动潜油泵采油技术、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地面驱动螺杆采油技术、气举采油技术等等。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又研发了井下诊断和机杆泵优化等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采油效率。

3.分层注水技术。

分层注水技术已经在多层油藏注水开发中被广泛应用,它的关键技术就是要提高注入水在地下的波及效率。早在多年前,克拉玛依油田就在调整中应用了分层注水技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研究成功的管式活动配水器和支撑式封隔器,在油田的分注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业,并且取得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90年代河南油田、大庆油田进一步研究成功了液压投捞式分层注水管柱、并且达到了一次可测试、调整多层的细分注水的目的。

4.热超导技术。

热超导技术是控制物质的热阻,并且使它趋近于零,它主要是利用化学技术,在封闭的管体内加入复合的化学介质,利用物质受热不均产生的相变,激活气状分子,使其在巨大的气化潜热中以声速传递热量。热超导技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能耗自平衡稠油技术,它主要是利用超导液,在地下注入超导液之后,利用其导热的性能,把地下的热能传递到井口,从而提高井口产出液的温度。在不经过任何加热装置辅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清蜡降粘、减少抽油机悬点载荷、提高泵效的节能目标。另外一种是超导加热热洗技术,它是将应用超导技术加热之后的产出液注入到油套内,通过循环升高井筒内的温度,从而实现清蜡降粘的目的。采用这种技术的好处是环保,并且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安全可靠,是油田普遍应用的一种技术。

另外,我国的采油技术还有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堵水、调剖工艺技术,稠油及超稠油开采技术,多层砂岩油藏“控水稳油”配套技术等。

三 目前采油技术遇到的问题

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大泵提液技术越来越大,目前应用的大抽液泵主要有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二是有杆泵加深泵挂受到限制。三是斜井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由于需要加深的泵挂,部分油井的杆、管等抽油设备进入斜井段。四是高温限制了电潜泵的应用范围。另外就是开发后期的垢、绣现象日益

严重;重复堵水的措施的效果日益变差了等。

四 采油技术的前景展望

未来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复合驱油法、混相法、热力采油法、微生物法等等。并且在未来油田的生产中,生物工程技术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生物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广泛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便使其成为采油技术的一种新的研究。随着老油田注水开采的延续,石油的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生物工程技术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这使得它将成为油田采油技术中的一项新的技术,而且会不断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另外,碳纳米管在油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密度小,但强度却是钢的100倍。未来的油田开采中将会利用其轻、柔软、结实等特点,制作油管或抽油杆,其性能会比现在的钢管更强,这将为油田的开发和挖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战略,针对西部油区的油井深度大、产量变化范围广、地质矿藏多样以及复杂、气候恶劣、天然气充足等特点,应该采用较先进的采油技术,从而提高开采的效率,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磊.本源菌采油矿场应用先导技术研究[J].油田化学,2010(04)

[2] 谷艳容.柔性金属抽油泵排砂采油工艺,2005

[3] 孙志前.生产一线大排量螺杆泵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2003

篇10:浅谈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论文

摘要: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企业首先是考虑利益。由于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长时间的积累下环境问题出现了集中爆发趋势。对于石化工业而言,不仅面临着资源开采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开采必然会对已有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将破坏降到最低,实现发展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是石化工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

石化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在新时期我国石化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某些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体现在产品结构与经济效益方面。需要企业继续努力。

1石化行业创新的方向

(1)清洁油气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油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油中重油成分也越来越高。常规工艺已经无法满足清洁油生产技术要求。基于此,新技术工艺重点在于提升油品的性质与重油转换的能力。

(2)催化材料与工艺集成新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集成会带来集成新石化催化技术。如中石化,以新催化材料研发为核心,集成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有化学品芳烃,烯烃,绿色选择氧化。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二甲笨在医药,溶剂,农药方面都有广泛用途。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传统生产方法中,催化剂选择的是丝光沸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甲笨高选择性制备。制备出的新材料成功开发了新的`工艺技术。在工艺创新方面,有甲笨选择性歧化与面含歧化组合[1]。

(3)烯烃生产技术作为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生产方法主要是催化裂解或者是蒸气裂解,其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石油。而新的工艺则主要是碳四烯烃转化,合成气转化,甲醇转化等。其中裂解工艺是利用有酸性与独特选择性的分子作为催化剂,将炼厂中富含烯烃的产品选择性转化。

2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相应上升,供求不平衡性导致了对外依赖程度增大,对于国家安全十分不利。能源缺乏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新的资源勘查力度,寻找规模大而质量优的新资源。

另一方面要从传统陆地资源向海洋资源方向发展。除过石油资源外,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能源可替代性。从多个方面入手,减少能源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保障国家安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到煤化工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已经取得并有一定发展成效的有煤制油,制烯烃,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及二乙醇等。与传统石化行业相比,煤化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煤化行业要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到技术研发工作中,研发重点在于资源利用的效率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好,清洁绿色无污染其次是替代能源开发与利用,作为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发展与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其自身优势体现在质量好,清洁环保,高能效。我国天然气消费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所占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除过天然气之外,页岩气生产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再者,需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如生物质化工。

生物质能优点体现在容易获取,存在较为普遍,清洁,可以循环利用。生物质能源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部分国家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生物质能源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手段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本来的开发水平就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技术商业化与成熟度还不够。国家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政策,制度,资金,立法等,从多个方面来推动生物质能商业化发展。开发生物质能源并将其产业化,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有重要的作用[2]。绿化化工发展。石化行业存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的同时,技术创新速度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石化行业的发展未来重点在于环保方面,实现绿化石油化工的目标,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共同发展。要将污染从源头上消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成本降下来,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事后要开展环境恢复工作,避免传统方式下,只开发不保护,以破坏换发展的方式。

3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着环境与资源两方面的挑战,对于石化工业而言,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朝着绿色无污染方面迈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技术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从原料多无化方面来考虑,避免能源结构单一。在面对环境与资源问题上,需要多方合作,协同创新,从材料、产品、技术方面入手从而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在库;刘志成;王仰东.面向资源和环境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与展望[J].中国科学:化学,(09).

篇11: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展及展望论文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学师生关系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发展特征;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实质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了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一方面使教师通过努力劳动,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尊敬教师,虚心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熏陶和教诲。师生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不断产生心理互动。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坦诚相见,无所不谈,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共同成长;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远,则彼此越易产生敌视,情感相背,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交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师生心理健康。董奇、陈传升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产生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从童年期幼稚性逐渐向成人期成熟性发展,其人际关系也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班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行为。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师生关系的结构测量研究

Pianta与Steinberg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结构具有三个维度:冲突性、亲密性和过度依赖性,不同年级、种族和经济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表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王耘研究指出,小学3~6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维度: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并且师生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目前这两个问卷在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姚海计、唐丹(2005)在Pianta与王耕关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研究基础上,自编了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问卷表明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此问卷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编制的适合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问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师生关系研究的思路。

张野、李其维、张珊珊(2009)采用深度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编制了初中生师生关系评定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理解性、回避性、亲密性、反应性及冲突性五个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矛盾困顿型、冲突回避型、亲密和谐型及平淡顺应型四种类型。

以上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维度、类型和特点表现,与个体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因此,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其测量的针对性。

2.师生关系的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研究

探讨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是进行师生关系研究的基础,先前的研究对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特点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

王耘、王晓华(2002)采用教师评定量表对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所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

宋德如、刘万伦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

总体来看,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既存在性别差异,又存在年级差异。在性别差异中,女生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倾向与教师交往,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可能与女生有较强的交往倾向和归属感,男生更倾向独立、自主有关。在年级差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也随之降低,这可能与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研究启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3.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且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 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受其学校经历、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刘万伦、沃建中(2005)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与学生的态度、情感有很高的相关,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邹泓、屈智勇、叶苑(2007)使用学校态度感、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来考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总体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使其对学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才有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研究启示:我们应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4.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是个体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彩娜、邹泓、杨晓莉(2005)将青少年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作为其心理健康的预测源,考察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亲密型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冲突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般型则居于二者之间。

杨雪梅(2005)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小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水平孤独感的小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合作性、冲突性、支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孤独感的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冲突更少,也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教师合作和亲近又会为其带来愉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研究启示: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制约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其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刘洋(2009)对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初中生身心处在特殊发展阶段,他们需要被认可,渴望独立,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研究启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6.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Moos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环境包含着诸多因素,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一些早期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业成就的高低变化均可以从师生关系的好坏方面找到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王佳宁、于璐等(2009)考察了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其中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张野、李其维(2010)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总的来说,学生感知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合理的情感和行为;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容易被同伴拒绝或辍学。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范围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的测量、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首先,师生关系的测量方面。以往的大部分问卷调查研究侧重将教师作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目前学者已逐渐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但往往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结果相差太大的问题,这可能因为双方在评价角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学生可能比较片面;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知觉师生关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教师注重与学生有关的学业成绩或课堂行为,而学生可能更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笔者认为,在研究师生关系时应该将访谈和问卷以及多种测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并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同时,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具体的特点表现不同,因此今后的研究也应关注师生关系测量问卷的针对性。

其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师生关系构成及发展特点,开始逐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且主要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因素,对学生自身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探讨得较少,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的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联系。

上一篇:特训营心得体会下一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