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讲课用

2024-04-24

曹操短歌行讲课用(共6篇)

篇1:曹操短歌行讲课用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领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孙权争夺江东之地。大战前夕的夜晚,明月皎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于是大摆酒宴,与众将士痛饮一番。席间,曹操诗兴大发,慷慨而歌,写下了《短歌行》。这时一首典雅厚重的文人乐府诗。

短歌行(汉乐府)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篇2:曹操短歌行讲课用

作品出处《曹操集》 文学体裁

作品原文 其一

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4,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8。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契阔谈讌13,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4,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短歌行·周西伯昌》

周西伯昌16,怀此圣德17。三分天下,而有其二18。修奉贡献,臣节不坠19。崇侯谗之,是以拘系20。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21,为仲尼所称22。达及德行,犹奉事殷23,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24。九合诸侯,一匡天下25。一匡天下,不以兵车26。正而不谲,其德传称27。孔子所叹,并称夷吾28。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29,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30,天威在颜咫尺31。晋文亦霸,躬奉天王32。受赐圭瓒,秬鬯彤弓33。卢弓矢千34,虎贲三百人35。威服诸侯,师之所尊36。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37。河阳之会,诈称周王38,是其名纷葩3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 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为‚䜩‛)。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wěiwěi]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 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论语·泰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这两句是说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好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死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为仲尼所称:仲尼,孔子字。此句指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曹操这两句是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天下‛。但另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夷吾,即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

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天威在颜咫尺:此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受赐圭瓒(zàn),秬鬯(chàng)彤弓: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即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酒一坛),虎贲三百人(天子近卫虎士)。

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bēn):勇士,武士。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生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 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五月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八方闻之,名亚齐桓:《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花。白话译文 其一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叹失去的日月已经很多。

慷慨激昂地唱着歌,内心忧虑却不能遗忘,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而来致意问候。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月儿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乌鹊寻找依托向南而飞。绕着大树飞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树枝?

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7] 创作背景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 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 ‚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其一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 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 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 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 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 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其二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 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5-6] 名家点评

唐代吴兢: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乐府古题要解》)宋代刘克庄: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明代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古诗归》)明代许学夷: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诗源辩体》卷

三、卷四)清代沈德潜: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古诗源》)

清代陈沆: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诗比兴笺》卷一)

作者简介

篇3:曹操《短歌行》庸解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忧忧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无枝可栖。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是诗, 还是歌?回答自然是双重肯定的。是诗, 也是歌, 是歌行体的诗歌。这种回答似乎循环解释, 又像绕口的文字游戏, 但似乎也不能完全用无以做答故以滑头充塞来置评。因为至少它还示意有另外一种解读, 说明了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在当下诗歌常常合称, 有必要辨体释说的吗?从中国大陆的语文课堂和试卷考情来看, 确是没有多大的必要。不过, 美利坚的中学生若选修“汉语语文与中华文化”的, 则是作为常识要求关注的。旧金山联合校区 (SanFranciscoUnifiedSchoo District) 有一年的期末考试卷就有这样的设题。

3.关于诗歌, 下面哪一句话是正确的?

A.在中国古代, 人们把不能配合音乐来唱的叫诗, 能配合音乐的叫歌。

B.在中国古代, 人们把能配合音乐来唱的叫诗, 不能配合音乐的叫歌。

C.在中国古代, 人们把不能配合音乐来唱的叫诗, 能配合音乐的不叫歌。

D.在中国古代, 人们把不能配合音乐来唱的叫歌, 能配合音乐的叫诗。[1]

看来, 就某些古代的文本的学习, 诗与歌的辨体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辨体有助于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一般而言, 从体用上讲, “诗言志, 歌永言。”[2]诗是表达情志, 抒发怀抱的;歌是延长它的音节的, 是讲表现的。怎样表现呢?永, 拉长的意思。通过徐徐唱咏帮助延长诗的语言, 突出诗的意思。歌的本质是音乐, 歌的音乐性质难能满足表达意义的要求, 而其旋律特性却能传导喜怒哀乐的情感, 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用诗把拉长的音节唱出来就成了歌。诗不入乐歌入乐。所以, 古人说:“放声长言, 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 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3]

诗有作为整个文学代称的历史, 标志它有属于文字而非口语的特征。这多少说明它的本质是文学的, 而非音乐的。“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 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 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4]从构词的角度来看, 诗从言, 寺声, 自然与宗庙祭祀的记录之类相关。《说文》:“寺, 廷也, 有法度者也。”那是言政说法的地方, 诗是政治的产物, 也是为政治来服务的。文学为政治服务今天为人们病诟, 但文学为政治服务却是文学的传统, 很多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涉政的。看来文学为政治服务并不一定是导致文学成为附庸且水准下降的不二之因, 为政治服务的文学也能产生传亘古今的经典, 重要的是文学如何为政治服务, 是否能真正地穿越政治。

了解了上述文学体类的微殊,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增加的不仅是学习者诗歌体类知识的常识, 而且有助于在具体的依体拟声表现中涵咏文本的内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抒什么怀与抒怀的策略的二维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切入维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策略的选择。

知人论诗, 从创作者与创作文本的关系来考察, 曹操不是一般的诗客骚人, 不是那种靠“怜风月, 狎池苑, 述恩荣, 叙酣宴”的放浪文辞为后人所知之者, 而是以“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直而不野”雄健风骨吸引后来者的。其襟怀也非一般文人雅士能比拟, 其诗艺成就更非一般以诗工为业者能望其项背。在文学史上, 他是“收束汉音, 振发魏声”、“兼笼前美, 作范后来者”[5]的划时代的诗人, 但他又不是一个专门以文为业的文士, 而是一个“御军三十余年, 手不释书, 昼则讲武策, 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 皆成乐章”[6]的政治家、军事家, 一个以结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 建立统一繁荣国家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大英雄, 其诗歌创作不是附庸风雅的应景之作, 而是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中关键人物的情感思想, 再现了重大历史事变、决策社会历史背景的史诗。由于诗人特殊的地位和才情禀赋, 其诗无论是“悯离伤乱”的家国关怀、民生涂炭的草根情怀, 还是个人“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自我期待, 都不是同时代的诗人所能比拟的, 他的诗浸润着诗人现实政治的理性精神与厚重历史使命感的浪漫情怀, 是理性精神和浪漫情怀的完美结合。是诗史的一部分, 更是史诗解。尽管今天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唯物史观指导下编创的中古文学史无一誉之为史诗, 但目光敏锐的前辈们早已有“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的定论[7]。

从诗与生活的关系层面来看, 曹操是用最好的形式, 文学的形式, 向天下有识有志之士剖心析腹表达了同心共治、经纬世事、共襄一统的政治抱负, 其产生的阅读反应可谓肝胆淋漓。其文可吟咏, 其意可索玩, 其志可怜, 其情可悯, 其诚可感, 其心可掇。在汉末乱世, 希望达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唤举天下豪杰同心干的政治愿景, 成为其创作意图的一说, 如果在没有什么可信赖的本事发现的前提下, 应该是不失为一解的。正是这种高远的政治气象, 使得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诗同一般文士之诗不可相提并论。这一点古人看得分明, 明代钟惺曾说:“英雄帝王, 未必尽不读书。而其作诗之故, 不尽在此。志至而气从之, 气至而笔与舌从之, 难与后世文士道。”[7]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一个自觉的时代, 如果来一番机械坐实的话, 文学自觉在于曹操当是自觉运用了文学的形式来为其政治服务的。所谓自觉, 就是完美实现了言志与缘情的整合。因为在魏晋之先, 诗先是言志的工具, 所谓“尧有《大唐》之歌, 舜造《南风》之诗”, “太康败德, 五子咸怨”, “顺美匡恶, 其来久矣”。[9]这不只是一家之说, 几成公识, 翻开典籍, 比比皆是:“诗言志”[10];“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11];“诗以道志”[12];“诗言是其志也”[13];“诗, 志也”[14]。言志作为诗的本质特征, 影响深远。诗言志走向极端, 就是与政治、教化几于一体, 诗教成为政教的工具, 政治气息过于浓烈, 对于人复杂幽微的思想情感世界难免有所忽略。诗除了言志以外, 迫切地需要一个新的目标, 这就促成了缘情的发展。于是, 保存在民间的乐府传统就成为文士诗人们的青睐, 诗作为情绪的抒写, 又成为一种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的诉求。“诗者, 吟咏性情也”[15], “缘情而绮靡”[16]。这其中不乏矫枉过正者, 使诗的精神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的。然而, 将两者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完美整合的诗家, 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融政治家怀抱和诗人情感于一体, 开辟了诗融情志的新天地、新境界。如果这个立论可以作为大胆的“假设”成立, 那么, 《短歌行》这首1800多年来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建安风骨的诗作之一的文本, 则可以作为其自觉运用文学为其政治服务的典范之作予以小心的求证之一例。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诗人以低唱微吟的形式起兴, 面对宴饮欢乐、醇酒美食、佳丽裙裾, 撩动诗人心曲的却是“人生几何”的年命之悲:“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人生如同朝露一样的短暂, 而逝去的日子又苦于太多太多。时间的紧迫与人生的短促言痛意切。这是一个欢引悲续的开篇, 乐景哀情的引绪。依文脉诗兴, 顺着下去的应该是一种消极情绪的漫延:既然人生良苦短, 盛年已不在, 何不及时行乐、纵酒笙歌呢?然而, 一哦“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却将欲颓之势引向内心的郁结, 不可断绝的“幽思”。这“幽思”以及从后语境中释放出来的特定情感, 一下子提升了全诗的境界和格调, 消除了前面诗语预设的多种可能性解读空间的消极情感向度, 与“慨当以慷”的豪言, 共同烘托出一个思募天下英才以早遂统一功业的主旨。同时将年命已暮而功业不建的“幽思”具体而微地突现出来。壮怀激烈而又不乏悲声, 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情感世界, 引发剧烈的动荡与回响。

诗句之所以产生这种阅读效果, 是因为在诗中似乎只是诗者个人心底波澜的激越情绪, 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有识有志之士的一种普遍的焦虑。这种广泛的情感共鸣在那个山河破碎, 人世代谢的纷乱之世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情绪表达。“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 从建安直到晋宋, 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17]《短歌行》正是由这种特定的个人情绪表达而成为时代之声的领唱。

以下明引《诗经·小雅·鹿鸣》的首章“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典语, 将古喻今, 以人况己;所谓此时此刻, 亦犹彼时彼刻;此情此意, 亦犹彼情彼意。它既是诗人迎宾待贤诚挚炽情的表达, 也暗续了“人之我好, 示我周行”、“人有以往善我者, 我则置之于周之列位”的应诺, 和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的胸怀表白。明引暗喻, 显隐辅承, 如明明之主调, 与隐约之各音。交相引领, 断续无断。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复申思贤若渴、待贤以礼的赤忱之心。“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翻旧典以铸新辞, 前二句化用自《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 故能成其众”的典语;后者化用《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 故事新旨, 意象实朴, 生动鲜明, 既表达了切望英才来归的竭诚之意, 又标举开创“天下归心”的政治愿景。收束诗音, 振发余响。

有了基于上面的理解, 有声教学的策略就有了情感基础。然而, 仅此还不够, 从“体”而言, 诗是诗, 歌是歌;就“用”来讲, “诗言志”, “歌永言”;按“接受形式”论之说, 诗是供说白的, 朗诵念读属乎此类;歌是供歌唱的, 唱歌唱曲属于此类;吟哦则介乎两者之间。说白也好, 歌唱也罢, 真正谈到表现起来, 都不容易, 清人李渔云“唱曲难而易, 说白易而难”, 这番辩证并非诡说, 是有道理摆在那儿的:“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 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 师传严切, 习之既贯, 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 则无腔板可按, 谱籍可查, 止靠曲师口授。”[18]虽说是“闲情偶寄”, 但毕竟是戏曲大师的“闲情与偶寄”, 从牙缝里露出的一丁点, 在今天我辈门外之人也算高头讲章, 不过道理并不深奥, 有一点似可借鉴, 即朗读更需要或者说更能够发挥表现者的个性, 这除了表现的技术外, 关键其实在于理解的深浅、直曲、显潜。

就《短歌行》的表现来说, 依个人的理解, 大概除“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四句适宜高亢激越平调朗诵外, 因为这是接千载之思, 通万里之视, 沉吟良久之后的自励与告白, 是向天下人, 严格说来, 是向那些仍处“绕树三匝, 何枝可栖”, 选择又选择, 等待又等待, 徘徊又徘徊的, 诗人心中的“明明如月”者, 昭示的诚意与胸怀。是高亢嘹亮的, 是庄严郑重的。其余大可吟哦咏诵, 当然, 语气之高低曲折、强弱长短需要综合考虑。如“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这种思疑之句, 大概以升调为宜, 既是疑, 咏叹出来便是排遣、喧泄;又如“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似宜降调吟咏, 表现陈述与肯定的惊叹;至于“青青子衿, 忧忧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 我有佳宾, 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则以细声沉吟为好, 表达凝思与沉想, 憧憬与欢愉的情绪;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栖”是否可用曲调曲, 表达含蓄容与及双关之意?

这不过是基于个人理解的声音表现尝试罢了, 教学中的声音表现是最显仁智之见, 亦最见个性的表现。说到理解, 则宜着眼“志”与“言”为恰。“志”说的是内容, “言”关注的是形式。即兼顾了“用什么方式或话语形式”“表达了什么思想、情绪或愿望”的问题。虽是宏大抱负的抒怀:“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壮怀激烈, 高亢嘹亮;然而不乏温情至怜:“青青子衿, 忧忧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也充盈着宴乐欢愉:“呦呦了鹿鸣, 食野之萍。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更少不了“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的人生咏叹。风云之气与生命的哀伤, 浑厚的意蕴与沉郁的深思, 读来之细之厚之奇, 让我们瞬间领略了英雄气概、文人骚雅、常人情怀, 读这样的诗, 是一种边际的审美, 也是一种审美的边际。

篇4:曹操《短歌行·对酒》主旨新解

历代关于曹操《短歌行·对酒》“求贤”“激贤”及“酬唱游戏”的主旨理解均不尽人意:“求贤说”疑难众多,“激贤说”过于偏狭,“游戏说”消解了诗歌价值。此诗当是“劝贤”之作,以“劝”为立意基点,以延揽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晓之以理为基本手段,以度人之心与明我之志的双线推进为行文思路。如此理解方符合曹操身份心境,也能解决此诗历代论家所谓“意多不贯”的难题。

关键词

短歌行·对酒 求贤 激贤 酬唱游戏 劝贤

一、《短歌行·对酒》写作年代、背景及主旨歧解

曹操《短歌行·对酒》是文学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首拟乐府歌辞,历来对此诗的写作年代、本事、主题等多有探讨而歧见迭出。就写作年代与本事而言,目前可查实主要观点有五:其一,此诗作于建安元年,是曹操在许都接待宾客时,主宾在宴会上的酬唱之辞,非曹操一人所写[1]。其二,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前夕,乃曹操宴集众将时“横槊赋诗”之作。此说由唐元稹开端,宋苏轼承其绪,小说《三国演义》详加铺陈,清代陈沆和之[2],故此说影响最为巨大。其三,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但非“横槊赋诗”,而是该年曹操征刘表途中进据襄阳“置酒汉滨”之作[3]。其四,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曹操新败,急求贤才,图谋大业[4]。其五,此诗作于建安二十一年五月乌桓行单于普富卢朝贺之时,诗中数解系针对不同客人的敬酒辞,故此才有刘才甫所谓“意多不贯”的弊病[5]。

基于以上写作年代及本事,梳理《短歌行·对酒》的主旨大致有四:首要的也是当前几成定论的是“求贤说”,即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所谓“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6]。为此解诗者多以“忧思”二字作为诗眼,得出“忧思”之铺垫、内容、深化及解决途径等层次[4]。“求贤说”之所以广得人缘,是因为不论支持赤壁战前“横槊赋诗”者,还是支持败战后渴求人才者,似都能依据诗歌自证此说。其次,根据一些论者认为此诗系宾主酬唱时的多人唱和之作或系普富卢朝贺时对多人祝唱之作,诗歌的主旨意义大减,“赋诗作乐”的成分增加,此处姑且称其为“游戏说”,由于持此论者个人学术地位,此论影响也不小。再有魏宏灿先生认为此诗作于赤壁败后,故不是“求贤”而是“激贤”,目的在于激励贤才,警策猛士[7],此说可称为“激贤说”。最后,历史上有唐吴兢所倡“及时行乐说”,但终属断章取义,历代论者多不支持此说。

二、《短歌行·对酒》已有主旨质疑

《短歌行·对酒》为四言诗,四句一“解”,共有“八解”。笔者无意对《短歌行·对酒》的写作年代和背景再作考证,仅就诗作主旨发表一点拙见。笔者以为:本诗既不宜解为“求贤”,也不宜解为“激贤”,而以解为“劝贤”较妥。虽一字之易,却大有不同。

“激贤”之说,本有新意,但所依“赤壁新败”之本事尚存争议,故此说终究有“剑走偏锋”之嫌。“求贤”说既为历代文论家赞同,必有其中道理,但细细思之,仍不免有扞格难解之疑。

其一,“求贤说”以“忧思”为感情基调,但以建安年间曹操贵为一代人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与气魄,这种“忧思”之慨略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太符合当时人物应有心境。如果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那时的曹操虽年在半百上下,却正是春风得意、猛将贤才云集之时,杀吕布,败袁绍,破乌桓,封汉相,诗人展现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表达的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公元207年)的愉悦心情,何“忧”之有?如果此诗作于赤壁之败后,不可否认,此败使曹操的意气抱负遭受打击,诗人之“忧”似更有着落,但我们也应看到,即便遭致失败,曹操仍控制着当时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手下人才济济,且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可能因一次失败就“忧思”连连,换句话说,“忧”者可也,但诗中反复咏叹“忧思”“忧思难忘”“不可断绝”却略嫌儿女情长,难以让人理解。

其二,所谓的诗人之“忧”与诗中部分节点展现的诗人自信自负相抵牾。通常“求贤说”都认为诗人因贤才难得、功业未成而忧思,但这种“忧思”之情并未贯穿全篇,相反在有些节点,我们还能读出贵为人相、代行君职的曹操的自信与自负。首先,诗人在诗尾以历史上辅佐两代周王、巩固周王朝统治的“周公”自比,显现出极度的能力自信(自负);其次,一句“何枝可依”以反问句式出现,表面写尚未归附的贤才们的茫然无依,实质暗含“无枝可依”“舍我其谁”的实力自信(自负);再次,诗中有“呦呦鹿鸣”之句,据《毛诗序》云:“《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曹操《短歌行·对酒》中用《鹿鸣》成句,“在盼望和召唤之中隐然就定下了君臣的名分”[8],如此析成立,则曹操吟咏本诗之时,隐然可窥其地位自信(自负)。如此自信自负的一代豪杰,也不大可能反复展现一唱三叹的“忧思”之貌。

其三,更为突出的是,“求贤说”的主旨理解难以解决存疑已久的“意多不贯”难题。明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引刘才甫话说:“魏武《短歌行》,意多不贯,当作七解可也。”又录欧阳询精简后的《短歌行》并说:“欧阳询去其半,尤为简当,意贯而语足也。”可见《短歌行·对酒》八解之内容,有些部分难以理解、前后难以贯通为古学者所识。也正是如此,当代古文史专家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一魏武帝曹操诗时附录《短歌行·对酒》为六解并调整了句序[9]。精简也好,调序也好,主要还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求贤说”不能很好解决“意多不贯”的难题;而今人万绳楠先生和王青先生之所以认定本诗非曹操一人所作或非对一人所吟咏,也是因应此诗“意多不贯”而给出的一种解答策略。

言及此,有论者自然会以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所发三道“求贤令”予以反诘。诚然,曹操于赤壁败后短短八年先后下达三“令”,真所谓思贤若渴,其中尤以建安十五年之《求贤令》最为有名。那么,曹操的《求贤令》是否展现了与诗中所谓为求贤而“忧思难忘”相类似的情感或行为呢?可惜的是,细究令中措辞,我们非但看不见曹操纡尊降贵、委曲恳切之言行,反倒是开篇即流露出自比国君的霸气(“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乎”),以及令尾指令下属广寻人才的威严(“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所谓“求贤”之“求”者,不过是以例行公文方式布告天下罢了。

三、《短歌行·对酒》“劝贤”之旨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现有的“求贤说”疑难众多,“激贤说”过于偏狭,“游戏说”消解了诗歌价值,均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笔者倡“劝贤说”。劝者,规劝、诱导之意也,此说总体观点包括三个要点:第一,诗歌虽表达对天下贤才的欢迎之意,却不失大权在握的管理者的矜持与自信,多以诫勉之语示之,这和曹操贵为人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庶几乎代行君职的身份相符;第二,诗中所谓“忧思”之句,非曹操之“忧”,实乃曹操描摹贤才求明主而不得的苦闷心态,目的是为延揽人才作铺垫,为诫勉贤才找理由,既表达迎迓之意,又维护自身地位形象;第三,诗歌或吟成于群贤汇聚的宴会之所,或成思于日常军政忙闲之悟,但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其具体写作背景,因此,以往诸说各据一端而固执一辞均有遗憾。循此观点,《短歌行·对酒》诗意可略解如下:

第一、二解: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部分是曹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描写当世那些尚无所依托或暂寄小股割据势力门下的贤才们的苦闷忧思之貌,为第三解诗人表明自己惜才爱才的心迹作铺垫。这些所谓未遇明主的人才不得意处很多,但诗人专挑“去日苦多”来讲,为的是营造一种“人生短暂”的紧迫感,敦促那些贤才们不要再观望犹豫,赶紧“弃暗投明”。

第三、四解: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

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此二解既表达了诗人渴求人才之志,又展现了利诱人才之能。具体说来,第三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系过渡,前句承上,后句启下,全解四句意谓:你们这些有才而苦闷的年轻人啊,要懂得我一番渴慕人才之心。我为了你们啊,天天念叨放心不下。虽表达渴求之意,但口气却是居高临下的,符合曹操身份。第四解“呦呦鹿鸣”四句,并非一定是现场唱酬之景,而是曹操向那些尚未归服的贤才们夸耀:你看这些已经归附我的贤才们,我待他们若上宾,天天宴饮作乐,好不惬意。总之,第三、四解既以情动人,又以利诱人,意承上二解,为贤才们的苦闷无助明示出路。

第五、六解: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

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第五解和第一、二解一样,也是诗人揣摩无所依托的贤才心思,但和第一、二解又有所不同:第一、二解侧重描写贤才们眼看时间流逝而无所适从的茫然心理,第五解侧重表现贤才们决意寻找明主却苦无着落的绵绵忧思。诗人以“明月”喻明主,仿拟贤才们的口气写道:你们常感叹如明月一般的明主啊,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想起这些,忧思不禁涌上心头,难以消除。贤才们寻明主而无所得,自然引出第六解,诗人鼓动贤士们付诸行动:(来吧,到我这里来吧!)你们不要怕路途遥远,放低你们的姿态来我这里看看;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我们一起谈心宴饮,一起怀念那旧时恩情(在曹操看来,汉为正统,而自己为汉相,所以贤才们归附自己正是延续祖辈情谊)。总之,第五、六两解上承诗意而进了一步,从行动方面描写贤士们苦寻明主的尝试,以及鼓动贤士们行动起来投奔自己。

第七、八解: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

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二解相当于总结性话语。第七解虽继续写无所依托的贤才们的茫然彷徨,但通过比兴手法使意义更显隐讳且含义更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极具暗示地揭示贤才们“无枝可依”的窘境,表明投奔曹魏集团是唯一出路,大有“舍我其谁”的强势,这在前文的动情、利诱基础上多少有些得意之态了,不过这正好和曹操的地位身份相符。第八解则总结自己渴望贤才的博大胸襟以及共创伟业的美好愿景。“天下归心”四字相当值得玩味,这不但是诗人对自己宏伟事业的期许,更是以这一宏伟事业来诱导贤才们跟随自己建功立业,成就人生,这一诱导相比“鼓瑟吹笙”饮酒作乐的诱导显然大进一层,同时“天下归心”也在暗示那些尚且游离于自己股掌之外的贤才们,天下皆已归心,政权终将一统,此时不归服,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真可谓恩威并施。这样最后二解在收束全诗之外,自身也很好地联系起来,就是希望贤才们要善识时务,及早归服。

总之,此诗以“劝贤”之“劝”为立意基点,以延揽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眼下利益和长远利益)、晓之以理为基本手段,以度人之心与明我之志的双线推进为行文思路,脉络分明又富于变化,意气贯通且蕴味深厚,既表达对人才的迎取之意,又贴合曹操贵为人相、摄政天下的矜持自负。此诗惟有如曹操这样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方能作出,真不愧是一篇构思巧妙进退从容的劝贤杰作!

参考文献

[1] 万绳楠.曹操《短歌行·对酒》新解[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2] 孙桂平.曹操《短歌行》诗解辨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 张智通.《短歌行·对酒》并非宾主酬唱之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5] 王青.曹操《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及其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

[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魏宏灿.不是“求贤”,是“激贤”[J].阜阳师院学报,1982(1).

[8] 何绍明.短歌行(对酒当歌)诗旨新探[J].名作欣赏,2011(14).

[9]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篇5: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篇6:曹操 《短歌行》 教案

曹操 《短歌行》 教案

曹操《短歌行》 一 其人 师:也许,曹操二字,一被触及,咚的一声,就勾出哪些评价呢? 生:(说曹操,曹操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点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师:今天,我们且从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经典评价出发,解读解读,那三国战乱纷纷的一方霸主。 谁呀? 生:曹操 二, 其时 师:首先,何为“治世”?何为“乱世”? 生:治世----政权稳定,少大规模战争;乱世----战争纷纷,或军阀割据,或外邦入侵。 师:说得很好。借助 鲁迅先生的解注来发掘,一下治世、乱世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 那就是:治世------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乱世-------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这里,注意一下,为何用了“暂时”二字来限定呢?也许,《三国演义》序言里的一句话可以给你启示:天下大势。。。。。。 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其志 师:画圆 同学们,再次回到这句话。 谁来读一下 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师: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一个事实句,另一个恰是与之相悖的假设句。谁来说说。 生:治世之能臣是一个假设句,是与其作为一个真实的“乱世之奸臣”这一事实相违背的。 师:那我们换句话说,曹操如果与治世有缘,以其才能,成为一个辅助帝王的得力干将,是毋庸置疑的。对吗? 生:对 师:但,注意这个转折。但 造化之鬼斧,偏以乱世逢之。曹操,以其才,报其志,遂耗尽一生,纵横天下。姑且不论其手段之“奸”,曹操,以“成就下一个新的封建治世”为志,且开创“三国”稳定局面,应该堪称“一雄”。 师:曹操,逢其时,以其才,怀其志,经纬天下。应该说,曹操以其政治家的身份,在历史时空坐标上找到了自己最有价值的位置。 下节课,且跟随曹操“且歌且行”,倾听他的述说,品一品他的喜乐哀愁。以其成功的政治生涯,关照他的文学作品。细细品味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板书 短歌行) 板书: 曹操 一,其人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二,其时 合久必分之乱世 三,其志 四.总结 师:前面我们提及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演变规律的认识,就是这句“中国的历史,大致分为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但还未深入的分析,现在,我们且结合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这个圆,分析解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这句话。 学生回答。 治世 循环 乱世 时代------ 暂时坐稳了奴隶 时代----- 做不得奴隶 价值归属--- 以帝王为是瞻(天之子) 价值归属---寻找新的帝王 社会状态----基本稳定,少大规模战争 社会状态-------战乱纷纷 终生理想---- 锦上添花,封建能臣 终极理想----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例子----- 李白 例子-----刘邦 朱元璋 赵匡胤等开国君王 重点:混合例子------孔子 屈原 岳飞等 师:奴隶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哪个概念提出来的? 生:帝王 师:身逢治世,时代的价值归属要求世人“为帝王马首是瞻”,只有帝王这一“天之子”才具有主人的身份。 师: 那么,既然如此,世人就该信奉帝王,效忠帝王。他们的终极理想,就是成为封建王朝的治世能臣。 师:我们分析一下中国最著名的醉酒诗仙“李白”。 1, 其时----开元盛世 2, 其志---- 3, 其人-----诗仙,经纬天下的臣子 师:如果,恰遇乱世,揭竿而起,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为价值依托,寻找新的帝王,渴望坐稳奴隶。于是,遂乱纷纷争天下,分久必合,造就新的帝王,遂成新的治世。 师:那位同学分析一下中国最著名的奸雄“曹操” 生:1,其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争天下 2,其志-----挟天子以令诸侯 3,其人------雄心壮志,成三国分立之势 师:同学们,这个新的治世新在何处呢? 生:帝王换了,朝代名换了 师:很好,找得不错。但是,这样的治世,会导致新的乱世吗? 生:会,因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师:那。你认为这种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循环 师:换句话说,新的治世,是暂时的,乱世紧随其后。如此循环。 他们的本质有改变吗? 生:没有。因为世人还未想到“不做奴隶”的好处。 师:如果如此循环下去,不设法突破这个圆,中国就会被禁锢在其中。所以,现代中国,世人渴望的不再是暂时坐稳奴隶,而是不做奴隶。因此,遂不顾一切,揭竿而起,为的是获得自由。 师: 很好。这样,我们就大致完成了中国历史的框架。 师:作业 结合这节课将的内容,分析一下“孔子、屈原、岳飞”三个人,选其一。

上一篇:去姥姥家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说说责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