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后反思

2024-04-22

短歌行教后反思(共9篇)

篇1:短歌行教后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篇2:短歌行教后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篇3:教后反思应反思什么

教后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 教后反思至少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后感想等方面的内容。

1 从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来反思

1.1 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 如顺利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方法、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有益的教学启示、突发的教学灵感、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 等等, 只要稍加留心, 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 可以使你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

1.2 可以记教学的失误之处

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不足或疏漏失误之处, 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方法不良、学法指导不力、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教学设计与实际脱节、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 等等。只要你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 也许你教学失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败笔”, 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 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1.3 是记教学的创新之举

虽然你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 作好充分的准备, 但在课堂上, 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 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对此, 你虽然事先可能毫无准备, 但你却也能沉着冷静, 应对自如, 因势利导, 充满智慧地妥善处置;有时, 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 你也许会突发奇想, 或突然产生一些灵感, 并且运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 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 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 从学生的学来反思

2.1 可以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

在课堂上, 你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这些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 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并成为教后反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2.2 可以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也许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 或许还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某问题的分析理解, 说不定还会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对课堂教学来说, 都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见和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 要把这些作为教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从中采撷丰富的学生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 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使专业得到了发展。

2.3 可以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

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 以保证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后反思中, 要对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调节和控制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3 从课后感想来反思

3.1 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性

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之后, 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 找出差别, 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地评价, 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把这些分析、评价和总结的内容写进教后记中, 无疑会帮助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 增强你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后反思中, 要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 要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 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 还是群体合作互动;是适合以自己讲授为主, 还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是适宜全面展开, 还是分散击破等等。这些, 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 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 就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技巧每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且在活动中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融洽, 课堂的互动环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成绩会有进步, 这种“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素质的提高有多种方法, 但反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要想从反思中提高, 必须知道要反思什么。文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后的感想, 学生的反馈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5年6月.

[2]田冬梅.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能力[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一期.

[3]吕少林.在反思中进行课堂教学[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年03A期.

篇4:《短歌行》教学反思

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许多教辅材料和课文中的补充注释,都是把它当作一首求贤诗,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曹操因为有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因而产生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忧”的是人才的难得,“乌鹊”比喻的是人才,诗末更是表明曹操愿意像周公对待人才一样来对待当时的贤才。

这样的理解沿用已久,在教学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依照教参教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得出“乌鹊”比喻“人才”这类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的只是简单的课文下方的解释,或者语言和章法上的某些知识。一首充满超越时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有感情有意蕴的精美诗文,变成了精确定量的分值,变成了ABcD的冷漠选项。于是文学的感情世界渐行渐远,严谨的文化思辨和深刻的生命探询也如风云飘散。

对于像《短歌行》这类意蕴深厚的经典诗词,要怎样教学,才能以更完整更丰富的方式感应和塑造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呢?我的探索是,不应拘泥于教本,要把它置于超越时空的文化背景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广征博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资源,引领学生在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学习、思考和表达。

我们可以围绕曹操及其在诗中的追问,围绕诗中所体现的时空无限与人生有限的矛盾进行相关搜索、探究,这样,我们就能跨过铅字垒成的门槛,迈进古老、深邃的精神园林,寻找庄子、孟子,聆听陶渊明、李白,仰望曹操、毛泽东,从而激发对生命诗性的领悟。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切入,调动积累。探寻生命难题。

好的问题是思维的兴奋剂,是课堂开放和活跃的保证。课前我预设了两个问题:在《短歌行》的开篇,曹操发出了什么感叹?他所感叹的矛盾核心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我希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疑问和思考。

通过讨论。同学们在感知曹操求贤若渴的同时,通过进一步追问,不断去贴近和感知曹操的心灵。去探问他求贤的深层次原因。大家不久便基本能梳理出全诗比求贤更深刻的思想主题,那就是曹操通过抒发旷世忧愁,揭示了宇宙无穷与人生有限的深刻矛盾。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古往今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伤总如闪耀的灯火,如不灭的眼睛,时常让你感觉生存的美和觉醒的痛。南宋哲人陆象山(九渊)年仅四岁,便思索天地是不是无穷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一向旷达的诗人苏轼也在《赤壁赋》中不断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在学生思维和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进一步发问,类似曹操的这种感叹,你们还了解哪些?要求学生展开头脑风暴,调动积累,从曹操的感叹出发,搜索古今,从而引导学生拓宽文学视野,进行文化思辨。探寻生命真谛。

于是,古今中外,政治的、文学的、思想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徘徊、苦恼、不安的灵魂似乎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纷纷走进课堂,浮现到同学们眼前。

二,拓宽视野,适时点拨。形成知识序列。

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也是演员。在同学们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补充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在更广博的文化视野中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将散乱的素材和观点串连起来,使知识序列化,形成知识链或主题包。

我将学生提到的有价值的人物或观点按时代先后写在黑板上: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古诗十九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占诗十九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在漫游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希腊人的故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有很多对人生的短暂和虚无的恐惧。人生就像树叶一样,在繁华的背后,枯竭隐含其中,衰亡不可避免。古希腊哲人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悲苦。

古代的希伯来人在《圣经》中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在这种感悟和感性的体验中,希伯来人领悟着人的虚无和恐惧。在《约伯记》里,约伯在经受了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以后,躺在灰堆中,不断地追问自己的痛苦和命运。他的不断叩问近乎呐喊,这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直接感悟,在全能、永恒的上帝面前,人就是虚无;人并且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上帝用泥土造成,自己的命运就像清风或一个影子,倏忽飞逝,瞬间凋零。约伯面对不可把握、不可抗拒的命运,发出了自己的质问、思考和恐惧。甚至愤怒:“人的道路。既如此渺茫,天主为何赐给他生命,又把他包围?叹息成了我的食物,哀怨不停有如水流。我所畏惧的,偏偏临于我身;我所害怕的,却迎面而来。”“何况那以泥屋为居所,以尘土为基础的人!……晨昏间即化为齑粉,永远消亡而无人回顾。”

从华夏的先贤,到古希腊的圣哲,从三国的曹操,到当代的毛泽东,师生合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一次次时空的大跨越,感受着古往今来人类普遍的困惑。随着师生从脱口而出到搜肠刮肚,黑板上人物和思想越来越丰富。透过丰富的信息,一千七百年前的曹操在学生视野中逐渐变得鲜活、丰满了;同学们关于生命的知识丰富了,关于生命的思考逐渐系统起来,形成系列了,对深刻的人生命题思考的视角更广阔,体会更深刻了。

通过讨论,同学们理解到,无论你得失成败、富贵荣辱,都避不开一场生与死、黑暗与光明、伟大与渺小的较量,心灵世界总在不屈地进行着存在与虚无、短暂与永恒、我与非我的抗衡。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困惑,精神孤寂、灵魂无依的迷茫。追求不朽、壮志难酬的苦闷,时时都在困扰着每一个人,如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如庄子这样的智者,如曹操这

样的英雄。

三,对比思考,专题突破。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的精彩在于激起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再激励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解决问题。课堂上,我继续追问,人生须臾与宇宙无限的矛盾是人类的普遍困惑之一,那么,该如何让困扰的心灵得到皈依,如何从有限达到无限呢?面对这种无可逃避的困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归隐山林、有的人走向极端、有的人建功立业。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人中有哪些选择?我们要认同并自主选择的是哪一种呢?

同学们再次展开思维风暴,黑板上“及时行乐”“归隐山林”“走向极端…建功立业”等不同的标签下汇集了许多的人物和言语,有流行歌词如“人生能有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何不潇洒走一回”;有文人词句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屈原、茨威格、叶赛宁、海子等一些人的绝望行动;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贝多芬)的钢铁誓言。

我们将如何直面人生的困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遁世避俗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海子一样,完美自我,了断残生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苏轼一样,淡泊、从容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如曹操、毛泽东一样,拯救苍生社稷,建功立业、显身扬名吗?

一个人的理想的生命,比他们的躯体的生命长得多。我们的肉体在宇宙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思想和事业却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在时间的原野中奔驰。

对比追问引发了学生们对人生绵长不尽的思索,也激活了学生们翩翩不尽的联想,点燃了他们蓬勃向上、矢志追求的火焰,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有限,创造无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文学知识,而且也感悟到一个人活着的哲学意义,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极有助益。

“我们要像孔子,像曹操,像毛泽东!我们要积极作为,建功立业,要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价值。”同学们的发育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是语文,又远远超越了语文。”“这样的课,课程内容呈开放性,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异质文化。”“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追问生命意义的经典诗文进行鉴赏、品味、思考、熏陶、感悟、表述,师生在宽广的文化视野中,在人生人性的哲理探究中,在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中,在人文精神的内涵感悟中对比思考,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易深刻。”听课老师这样评价。

篇5:短歌行案例及反思

昌吉州二中 王莉娟

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篇幅较短的古典诗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喜爱古典诗歌的吟诵,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并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教会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诗歌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下面是我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导入 小说家笔下的曹操

同学们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顾《杨修之死》概括):小说中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不忠;奸诈多疑,滥杀无辜,妒贤嫉能,可谓不仁;“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可谓无情无义。那真实的曹操真的诗这样一个人吗?教师引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 觇文辄见其心。”所以,读曹操本人的作品是最好的佐证。走入曹操自己的作品探查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初步感悟本诗

一读、齐读。引导学生找诗歌当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关键字词,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翻译,体会全诗情感基调;忧)

二读、点名学生读。如何读出“忧”情?明确:语速要慢、语调低沉,注意情感起伏。(慷慨激昂)教师范读。

三读、学生自由读。体会诗人为何“忧”?明确: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三优大业未成。

四读、学生朗读展示。

三、边读边鉴赏诗歌

设计问题:曹公是如何抒发他的心头之忧的呢?选择一句你感兴趣的诗句朗读并鉴赏。学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比喻形象生动。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学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①教师引导赏析两处用典:

“青青”《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②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曹操的忧愁之情。

学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教师引导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用这个问句来说明什么? 明确:比喻,把明月比作贤士。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③作者除了对人生短暂、求才不得忧之外,还对什么优?大家看最后一节。学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何理解? 明确: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曹操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学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贤士的重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四、(1)经过朗读与鉴赏,学生感受《短歌行》作品中曹操的形象: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是对如何招揽天下贤士的“忧”。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鉴赏一首诗歌的方法,不求全,但求一课一得:

1、抓住直接抒情的字词,把握基本情感;

2、了解主要意象的基本含义,如“朝露”等。

3、反复诵读,化解典故,比喻等手法。

五、齐读,引导背诵。

教学反思: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教学设计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在朗读上,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多诗歌加深理解。实践证明,经过几番朗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再细细品味诗句,也就是鉴赏诗歌。

其实所谓“鉴”即鉴别,是分辨“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所谓“赏”是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会评价诗歌,如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 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我在《短歌行》的教学中,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曹公是如何抒发他的心头之忧的呢?选择一句你感兴趣的诗句朗读并鉴赏。”让朗读贯穿整堂课,不断的通过朗读去消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并且在学生的鉴赏过程中,他可以不受限制,延展思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参与课堂。

篇6:《短歌行》语文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篇7:《画风》教后反思

一联系生活识字。这篇课文的生字只有7个,其中的6个生字是与名字有关的,所以我在多次读之后,就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认识的人的出现这些的名字,通过联系生活来巩固。此外对于“杆”的两种读音通过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理解。不过,这里缺少运用,应该在教师讲完后马上让学生来选字填空,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二、以练习来理解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我是采用了这样的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了认识。但是,我在这个环节也缺少了读,整堂课下来也没有读的出彩的地方,这就显示我对范读的运用太少了。

篇8:《哀江南》教后反思

备课时就明确了授课的目标与方向、方法, 即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这个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再配合我校八环节教学, 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 贯彻学生“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达到学案型教学“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讨性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是强烈而积极的。品读一环节设置的四个问题很好, 难度适中, 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领悟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自信, 说得有理有据, 展示时不断从文章中找出词句加以佐证, 我没有多加指点。可赏读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 学生只是对某一曲子的艺术手法指点到位, 如以实写虚、以景衬情、对偶、排比等, 而对其中的情感意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二, 对某些赏读法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有时我就代为演练, 表演一下。其三, 答案繁杂, 无从评价指点, 而学生却极其认真, 煞有介事, 争论不止, 我只好旁观不语, 不置可否。各组形成的答案能随曲附文, 大多很有见地, 第三种赏读法就勉为其难了, 很虚, 不好把握。还有就是费时不少, 声音嘈杂, 个别学生直接奔背读而去。背读环节只有五分钟, 而学生却利用充分, 多数能背下一、两首曲词。但部分学生挑简短的曲词去背, 如《北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 而我的意图是让他们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不过, 这也就可以了, 课堂上的效果, 还要苛求他们什么。下课时要求他们齐声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有的学生还不时瞄上一眼。

课后再反思这节课, 其实教法很简单, 点明学习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学生很放松, 有兴趣, 放得开, 教师很紧张, 手心有汗, 心里没底。交流展示中, 满黑板的白花花的文字展示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呢。

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去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去感悟优美的文辞、感受深沉的意蕴。把握语言, 重视阅读, 进行多层次阅读, 是学生循序渐进学好语文的最基础的做法。语言, 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 教学中, 一方面,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分层次阅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 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曲词表达的历史沧桑、故国哀思, 然后共赏交流, 分享成果。

篇9:如何写好“教后反思”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除此之外,板书、习题设计、师生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等,都应成为“教后反思”的范畴。“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学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短歌行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短歌行2范文05-15

短歌行1范文05-15

短歌行模板范文05-19

短歌行赏析范文05-19

短歌行鉴赏范文05-19

短歌行翻译范文05-19

短歌行二首范文05-19

短歌行名师范文05-19

短歌行浅析范文05-19

短歌行原文范文05-19

上一篇:致空姐的一封信下一篇:群总路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