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

2024-05-12

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精选16篇)

篇1: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

协 议 书

甲方:

乙方:XXXXX有限公司

甲方诉乙方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济南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业已立案受理,案号:(2018)鲁 民初 号。现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条款,以资双方共同信守。

1、乙方于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向甲方支付 元工资,乙方收到该款项后三日内向济南高新区人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2、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就劳动关系无其他任何争议及未决事宜,甲方不得再向乙方主张任何的工资、经济补偿、赔偿、损失等。

3、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甲方签字、乙方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年 月 日

乙方(公章):XXXXX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丙方(公章):山东高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附件:

山东美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应支付的

款项明细

一、债权依据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鲁01民终5989号民事判决书、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2015)历民初字第126号民事判决书。

二、应付款项

1、支付广告发布费170,000元;

2、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16,362.5元;

3、案件受理费3700元。

注:关于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计算依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加倍计算之后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包括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和加倍部分债务利息。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加倍部分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为: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债务人尚未清偿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除一般债务利息之外的金钱债务×日万分之一点七五×迟延履行期间。170,000元×日万分之一点七五×550天(收到终审判决之日2017年1月13日至2018年7月17日)=16362.5元。

篇2: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

甲方当事人姓名性别 男 年龄岁住址四川省 市乙方当事人姓名性别 男 年龄岁住址四川省 市

简要案情2006年9月26日晚甲乙双方及职工因故发生纠纷并引起互殴双方各有受伤但乙方受伤相对较重为妥善解决此事双方依据浙江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关于当前办理轻伤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特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一、双方就各自不理智行为表示遗憾并向对方表示道歉和相互谅解。

二、甲方同意在本协议签订后一次补偿乙方误工费、营养费、交通费等各种损失共计陆万陆仟元整60000.00元医疗费等乙方痊愈后按实结算。本补偿已包括了乙方所有损失。

三、乙方请求公安机关不再处理本案并不再追究甲方所有法律责任。

四、本协议双方签字后互不干涉任何一方不得再就本案滋生他事。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公安机关一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当事人签名捺印

乙方当事人签名捺印

处理公安机关

在场见证人签名

2006年9月28日

1、根据刑事诉讼规定,刑事案件的起诉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轻伤害案件可以自诉,重伤害案件必须公诉,没有一点成为自诉案件的可能。

2、自诉案件自诉人与被告人可以自行各解,法院也可以进行调解,无论是当事人自行和解,还是法院进行调解,只要和解、调解成功,自诉人都有撤诉的权利。当事人之间进行和解或者法院进行调解是指案件起诉到法院之后的事,这不叫私了。所谓私了,就是指案件未经公安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当事人双方私下的进行和解或调解。如果不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当事人之间均可以私了,但是如果构成严重刑事犯罪,当事人之间私了是无效和违法的。

3、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首先移送检察院批捕科(又叫侦监科),由批捕科进行审查决定是否予以批准逮捕,如果不构成犯罪或者属于自诉案件,检察院只能把案件退回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或者移送法院作为自诉案件进行处理。当然,公安机关也可以撤销案件,并告知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诉。此时公安机关已经不应再进行调解,如果案件到了法院,当然可以进行调解(一般是就民事赔偿部分进行调解,刑事责任部分不可能进行调解。社会上所说的刑事案件调解好了,是指民事赔偿部分调解好,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了。自诉案

件如果民事赔偿部分调解好,被告人一般都会要求自诉人撤诉,此时法院不要求再对刑事部分进行审理了。公诉案件被告人与被害人就民事赔偿调解达成协议后,被告人一方往往会要求被害人一方出具书面的谅解书,同时由被害人提出要求法院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4、如果经调解达成协议,协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双方当事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二是协议的具体内容,如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多少钱、以后因此事永无纠纷、要求司法机关对被告人从轻处罚或者适用缓刑,如果是自诉案件可以要求自诉人撤诉等;三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捺指印。关键注意:赔偿钱数、永无纠纷、表示谅解、要求从轻处理这几个方面。调解协议就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写就行了,无需赘述。

5、是否在公安机关协调下进行均可以,但是调解结果及相关手续必须交到办案单位的承办人。

篇3:浅析劳动争议中的和解协议

劳动争议和解协议是引起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协商, 就劳动争议问题达成的一致协议。

和解协议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平等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但在解决劳动争议期间作为民事法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民事权利受法律的同等保护。

第二, 自愿性,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 自主决定和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 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三, 灵活性, 解决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可选择协商也可寻求其他途径, 可自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也可在调解组织调解阶段、仲裁程序中、诉讼阶段进行协商和解。

第四, 快捷性。协商解决争议不拘于特定的方式和程序, 只要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 并能达成一致, 即可达成和解协议, 及时化解矛盾。

二、调解程序劳动争议和解协议的效力确认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的规定, 发生劳动争议, 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根据我国《人民调解法》第七条的规定,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 可以就近选择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经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或是调解协议的, 应在调解组织的协助下, 拟定协议文本, 由双方签字, 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各方应按协议内容履行。但该和解 (调解) 协议未经过法定程序认可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为使其具备法定的强制执行力, 《人民调解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有关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机制, 即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 双方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于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 一方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 对方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仲裁程序中劳动争议和解协议的法律后果

劳动争议进入仲裁程序后, 在仲裁机构协调下,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劳动争议达成一致解决意见, 无需仲裁机构开庭审理, 此时仲裁机构可以应双方的要求,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 制作仲裁调解书, 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名义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并加盖印章, 该文书生效后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并且当一方不履行调解书的义务时, 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达成了和解协议, 但是并没有要求仲裁机构出具正式的仲裁调解书, 而是撤回了仲裁申请并且也得到了仲裁机构的准许。此时一旦任何一方不按照协议履行, 那么对方无法直接进入执行程序。因为当事人可以提起强制执行的文书依据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 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因此当事人若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可以在不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下再次申请仲裁。因为, 劳动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是法定的解决争议矛盾的方式,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如果争议各方经协商达成了和解协议, 一方撤回诉讼, 受理案件的法院是可以准许的, 当然如果和解协议没有履行, 任何一方也可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 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 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可见撤回仲裁申请是当事人自身意思表示和处分权利的体现, 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况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也没有关于仲裁程序中撤回申请后当事人不得再次提出仲裁申请的规定。从和解协议的形式和效力来看, 它并非经仲裁机构确认并加盖公章的调解书, 故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 因此当事人若想使自身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 只能选择再次申请仲裁的途径。

选择和解是当事人行使自己民事权利的一种方式, 任何人不得强行干预, 对于一份合法有效的和解协议不仅是涉案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而且最好应由法定机构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认, 以便使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 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保护, 减少不必要的讼累。

摘要:在解决劳动争议时, 当事人之间经常会以和解的方式达成协议, 使争议得以快速的解决。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 和解有其一定的特点, 在劳动争议处理的不同阶段, 和解协议也有其不同的效力特性和法律后果。

关键词:劳动争议,协商,和解协议

参考文献

[1]肖胜方.劳动合同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2]甄灵宇, 王建波.劳动用工法律疑难与风险防控[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篇4:轻微案件刑事和解之管见

一、刑事和解制度影响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情节轻微,是综合案件的犯罪时间、地点、手段、方法、结果、后果,以及犯罪动机、犯罪对象的具体情况、加害人主观方面、犯罪后的态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而绝不能仅仅凭加害人的悔过、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就认定了其属于情节轻微,检察机关就可以确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法治的含义更在于增强公民的诉讼意识、法治观念,刑事和解提倡的“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是站不住脚的。

二、刑事和解制度无法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违法犯罪就要受到惩罚,没有人想为了得到刑罚惩罚而故意去犯罪,刑事和解的诱惑力就在于:加害人和受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可以对加害人免予追究或从轻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做法并不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受害人敲诈加害人的情况发生。大部分轻微刑事犯罪的加害人,都是由于一时冲动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事后面临将要受到的刑罚必然懊悔不已,为了能免除自己的牢狱之灾,加害人宁肯千金散去,破财消灾。这就会给受害人敲诈加害人造成可乘之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受害人受到了损失,造成了伤害,在要求补偿的同时,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进行敲诈,而面对刑事和解达成协议后就可能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诱惑,加害人及其家庭很可能会委曲求全,一起案件的加害人很有可能会成为另一起案件的受害人。也就是说一起案件和解的代价可能是发生了另一起案件。另一方面可能会致使加害人威胁受害人的情况发生。即使在现行的封闭式的纷争解决机制中,加害人一方通过威胁、引诱、说情等方式谋求受害人撤回控诉或作伪证的现象仍然不在少数。更何况刑事和解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了逃避处罚,加害人及其家庭势必会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欲与受害人刑事和解,甚至可能会使用威胁等非法手段,迫于压力,受害人一方也可能会委曲求全,达成和解,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解实际上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

三、刑事和解制度不仅没有节约成本,反而容易滋生腐败

那种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的说法是没有实践基础的。曾经有一篇介绍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经验的文章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徐某用钥匙开门入室,将其二爸家的抽屜撬坏,盗走现金3300元并挥霍。在徐某二爸坚持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该案的承办检察官深入发案地,对双方当事人亲属进行法制宣传,并讲明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创建和睦家庭、和谐邻里关系做起的道理。经过承办检察官苦口婆心地劝说,最后,徐某二爸被检察官的真诚所感化,同意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检察院对徐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公诉案件涉及受害人、加害人和国家三方利益,该案例中所实现的社会效果则是应该由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来积极完成的;如果情况特殊,还可以请求法律援助。而公安、检察院和法院是代表国家追究犯罪和审理刑事案件的机关,有着自身的法律职责,实在不适宜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刑事和解工作上。

此外,刑事和解极易产生司法中的腐败现象。通过刑事和解,未经法院审判就可以对加害人定罪,并能认定其属于情节轻微,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一种没有严格、“繁琐”的司法程序限制的程序,极易产生钱权交易,经济上有优势的人可以通过金钱使公检法工作人员作出有利于和解的判断,如将案件认定为轻微刑事案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和解会成为有钱人逃避罪责的“安全通道”。

四、刑事和解制度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会产生变相地鼓励犯罪的效果。理由有三:一是可能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趋向混乱,二是排除了预防侵害人再犯的可能,三是加重了侵害人对刑罚认知的缺乏远见感。而根本理由在于可能降低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性联系程度,鼓励加害人和潜在加害人的侥幸心理,增加了其可能被免除刑罚的信心,因而成为促进犯罪的动力之一。更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说法:“观其‘刑事和解’理论的核心,在于用金钱作媒介而出让法律原则。这种以金钱为媒介的法律原则出让,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因为并非人人都有足够的金钱。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富人在伺机用金钱打通法律的通道,而这一理论恰恰让富人们疏通法律变得名正言顺且明目张胆。因此,可以说,所谓‘刑事和解’新理论是为富人们的服务,是专属富人的学说。”目前,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贫富差距已经急剧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急剧凸现,其中穷人对富人的怨恨和仇视已经成为引燃社会矛盾的一个不可轻视的核心。司法实践中,能够承受金钱“私了”重荷的只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因为没有金钱已经对司法的公正充满了怀疑甚至仇恨。部分人“和解”遂愿却是在激发更多人对社会、法治的不满,这显然是与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相悖的。

五、刑事和解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程序并认可其效率,无论是公检法哪个机关主持的刑事和解都存在不稳定性。刑事和解后,由于事过境迁,当事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或者是原来的矛盾又发生了新的状况,又或产生了新的矛盾,使得和解一方乃至双方对和解事项反悔、不履行和解协议、重新要求诉讼判决、乃至发生上访、甚至将矛头直接指向司法机关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是理想化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初没有预见但又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刑事和解制度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其在弥补受害人损失、矫正犯罪以及恢复被破坏社会关系等社会效果上产生的积极意义是值得借鉴的。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制度有利的一面,促进社会和谐,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套由人民法院主持和调控的制度,对加害人认罪态度较好,积极主动赔偿并取得受害人原谅的,人民法院可以将之作为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情节予以考虑,并以刑事判决的方式对加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予以评价,对加害人的认罪态度和积极主动赔偿的做法予以肯定,对是否需要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予以认定。这也是由人民法院超然的地位决定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应当补充以下内容:“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在加害人和受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加害人认罪、认错并赔偿受害人损失的基础上,对加害人免予追究或从轻追究刑事责任。其中,轻微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罪(轻伤)、重婚罪、遗弃罪、妨害通信自由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这样,既可以避免以上所分析的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在司法实践中为弥补受害人损失、矫正犯罪以及恢复被破坏社会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篇5:刑事案件和解阶段赔偿协议书

甲方:许仁贵温振楠、乙方:陈鸿王江

2013年3月23日晚23时左右,甲乙双方因小事发生口角,后因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乙方两人受伤,送往医院救治,现病情已无大碍。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达成如下协议:

1、赔偿金额:

乙方两人住院期间,医疗费1688元已由甲方支付。现甲方向乙方支付后续医疗费、误工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营养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住宿费等其他合理费用以及出于人道主义补偿,共计人民币2000元,两项合计3688元。车辆损失15850元,累计合计19538元。其中许仁贵赔偿9538元,温振楠赔偿10000元。

2、乙方收到上诉款项后需把因此次事故而发生的全部票据,包括住院医疗费票据、交通费票据等当场交付给甲方。

3、甲方赔偿乙方以上款项后,乙方与甲方达成谅解。乙方不再追究甲方任何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等。乙方就此事保证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就乙方受伤一事向甲方要求其他任何费用。

4、两被害人对甲方的伤害行为予以谅解,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罚。

5、甲方按本协议履行后,乙方自愿放弃对该损害所享有的仲裁、诉讼的权利。

6、乙方如违反本协议,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返还全部款项并赔偿损失。

7、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后生效。

篇6:劳动争议和解协议书

和解协议书

甲方:

乙方:,身份证号码:

因甲乙双方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乙双方共同确认:乙方确认乙方于年月日因个人原因向甲方提出辞职,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自甲方向乙方发出《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之日起解除。

二、乙方应于年月日前书面向鹤山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撤回仲裁申请【仲裁案号:】的请求。

三、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人民币元(大写:),此款项包括乙方主张的全部请求(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三个一次性补助金等)。乙方确认:收款账户为乙方在甲方工作时的工资卡账户。

四、在甲方依本协议约定支付全部款项后,甲乙双方的所有争议即告终结,双方再无任何劳动争议和经济纠纷。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甲方主张权利,否则乙方应无条件返还甲方已支付的全部款项,且不得以本协议作为其主张权利的依据。

五、甲、乙双方承诺:双方均已了解本协议的法律含义,并且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签订本协议。

六、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下无正文】

篇7:劳动争议和解协议书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员工):

甲乙双方根据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平等协商,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基于诚信的基本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如下:

一、自 年 月 日止,甲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双方自愿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乙方工资结算至劳动合同到期之日止。

二、甲方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金共计人民币 元。甲方同意在乙方办理完工作移交手续后三日内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三、乙方在甲方的各项保险均按照法律规定办理,故甲乙双方对各项保险均无异议。

四、乙方应于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妥善办理所有工作移交手续,离职后不得作出有损公司名誉或利益的行为。

五、乙方应为所掌握的甲方任何商业秘密(包括本协议内容)进行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否则应向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

六、本协议签订后,双方之间不再存在其他任何劳动争议,双方均不得再以劳动关系为由向对方主张任何权利。

七、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

篇8:浅析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一、和解制度入法的适时性

近年来, 在办理轻伤害犯罪案件、交通肇事等轻微刑事案件中, 许多地方出台了有关办理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相关规定, 积极探索以刑事和解的方式结案, 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过遗憾的是, 一直以来都没有一部适用于全国的, 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法律对此项制度作出统一规定。新刑诉法的通过填补了这一法律空白, 对刑事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进行了专门规定, 统一了法律标准。

(一) 提高了被害人诉讼地位, 当事人的私权触入公权之中

被告人接受刑罚, 是对触犯国家、社会利益的责任承受;对被害人进行物质补偿, 是对损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必要承担。被害人有获得物质补偿的权利, 在其遭受财产损失或是身体受到伤害时这份物质补偿更是尤其重要。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 被害人想要获得足额赔偿是十分困难的。除去被告人个人履行能力困难的情况, 更多的原因是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被告人对被害人施以补偿后可以获得适当的减轻处罚, 这就造成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节成功率极低的现实情形。而新刑诉法关于和解程序的增补规定, 确定了被告人对被害人积极赔偿并获得其原谅时可以进行刑事和解或是可以从宽处罚的法律规定。把被害人原谅作为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必要条件不仅提高了被害人在刑事案件处理中的地位, 更是法律尊重人权的表现。这就意味着当事人的私权可以和国家的公权相“融合”, 使得被害人可以选择更有利于其自身的方式来实现其切身利益;同时, 被害人的宽恕也使得加害人怀有感恩之心, 在赔偿方面更加积极。

(二) 保护被害人利益的同时提高了司法效率

在处理相对不起诉的轻伤害刑事案件中, 从公安机关侦查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再到人民法院审判, 平均办案时间都有所缩短。司法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节省了成本, 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利益。繁复的司法程序不仅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 更重要的是不能平复被害人精神上的创伤, 其所受到的损害也不能尽早获得赔偿, 易增加被害人对加害人的仇恨, 不利于尽早化解矛盾, 更可能为今后的二次伤害埋下隐患。而通过刑事和解, 司法机关可以安排当事人见面, 被害人向加害人诉说所遭受的痛苦, 缓解了心理创伤;加害人亲眼目睹自己行为酿成的不良后果, 会更加深刻的进行自我反省, 对被害人真心道歉, 积极补偿。这就减少了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刑事案件的机率, 节约司法资源, 降低了申诉和上访的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和解制度适用的注意事项

与传统刑事司法主要强调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比, 刑事和解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利益兼得”和“关系修复”。和解制度的具体规定有其特殊性, 司法机关在适用时要把握住立法精神,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适应。

(一) 严格遵守刑诉法关于和解的方式、结果和程序的规定

新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的,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 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应该是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的主持下进行, 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私了”不具有法律效力。新的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 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 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这就意味着当事人之间一旦达成和解协议, 加害人一般情况下都能获得从宽处罚。

特别要注意的是, 刑事和解制度一定要尊重被害人的意愿, 不得强迫、威胁被害人同意和解。被害人和加害人通过平等协商, 就和解内容达成一致, 同意和解的, 司法机关应该为其主持和解并制作和解协议书。司法机关作为中立的一方, 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必须依照职责确认协议内容的真实性、自愿性、合法性, 不得扩大和解范围的适用, 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二) 杜绝以钱赎刑和司法腐败等问题

近年来, 有关“花钱赎刑”的新闻一次又一次挑战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公众对类似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被告人肯定非富即贵。事实上, 以钱赎刑与刑事和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钱赎刑是司法腐败的表现, 刑事和解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不能认为刑事和解制度为以钱赎刑提供了“正当理由”, 更不能认为和解制度容易引发司法腐败。当然, 也应该认识到, 如果在法律上不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程序、条件、方式加以严格限制, 在实务中不对司法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督, 就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被“花钱赎刑”的人钻空子, 进而产生司法腐败。因此, 在适用刑事和解时, 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既包括司法机关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监督, 也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彼此之间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完善事后调查机制, 通过回访当事人、受理当事人投诉来避免刑事和解中的司法腐败现象。

三、和解制度中的公共补偿制度

(一) 建立公共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现实中, 被害人常常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加害人已经得到了被害人的原谅, 被害人也愿意接受刑事和解, 但是加害人的经济能力却不足以弥补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害, 物质补偿无法实现。这就造成被害人因财产损失或是医疗费用而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这就使得刑事和解应有的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被害人无法获得补偿, 最重要的诉求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加害人已经得到被害人的原谅, 再对其处以刑罚有违立法精神, 也没有现实意义。若想解决这一难题, 就必须依靠国家, 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建立公共补偿机制, 代替加害人对被害人进行物质补偿, 保障其切身利益, 保证刑事和解的效果。

(二) 公共补偿制度的具体构建

刑事和解具有鼓励加害人对被害人进行进行积极赔偿的作用, 但前提条件是加害人有经济能力。当加害人无力支付赔偿时, 被害人无法获得物质补偿, 刑事和解的效力无法发挥, 因此, 应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1.国家财政专设刑事和解被害人补偿基金

由于法院参与刑事和解的过程, 对案件事实、当事人情况都比较了解, 所以这笔基金可以通过财政划拨到法院, 给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决定当事人符不符合国家救助条件, 确定补偿金的数额。

2.社会福利机构适当负担被害人补偿金

社会福利机构有救助生活困难的民众的义务。尤其是经历过刑事伤害的人更加需要社会救济, 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也是精神上的慰藉。被害人补偿金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福利机构发放。

参考文献

[1]胡静, 张楠.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路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6) .

[2]董梦川.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及公共补偿制度[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6) .

[3]张云玲.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1) .

[4]苟连静.新刑诉法开启刑事和解新篇章[J/OL].http://law.eastday.com/dongfangfz/2010dffz/ftsy/u1a60314.html, 2012-3-26/2012-6-10.

[5]钱科.新刑诉法为刑事和解制度正名[J/OL].http://js.jcrb.com/llyj/201205/t20120510_858490.shtml, 2012-5-10/2012-6-10.

[6]李晓.新刑诉法中刑事和解要杜绝以钱赎人[J/OL].http://news.mylegist.com/1604/2012-04-05/50433.html, 2012-4-5/2012-6-10.

篇9:和解协议(劳动争议仲裁诉讼中)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员工):

甲乙双方就劳动争议事宜,经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和解方案

1、甲方在 年 月 日之前向乙方赔付¥

元(大写:

圆整);

该赔付款项,包括甲乙双方因

劳动争议、劳动关系履行与解除

(下称争议事项)而涉及的全部赔偿项目,包括(各项工资和加班工资、各项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及社会保险的有关补偿)。除该赔付款项外,乙方不再就争议事项向甲方要求其它任何报酬、赔偿或补偿。

2、双方确认:劳动关系于 年

日解除。二,付款方式为下列第 种:

壹、甲方向乙方或乙方委托代理人

以现金方式付款,收款方开具收据; 贰、甲方向乙方或其代理人指定的如下帐户汇入相应款项: 户名:

开户行: 帐号:

三,乙方承诺,在收到甲方的全部赔付后

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 申请撤诉,并不得再行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起诉或向法院起诉。无论乙方是否撤诉或是否另行仲裁/诉讼,均不影响本协议的效力。

四,如甲方未按照本协议赔付,则乙方有权选择主张本协议无效,或者主张本协议继续有效甲方应依约赔款。

五,本协议经甲乙双方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六,双方代理人确保均具有充分的代理权,否则应向对方赔偿全部损失,并另行支付违约金

元。七,其它约定:

本协议签订于:

年 月

甲方:

委托代理人:

篇10:劳动仲裁和解协议收条

今收到XXXXX公司一次性支付的关于X劳人仲(XXXX)办字第XXX号劳动争议仲裁《和解协议书》全部和解款项人民币 元(大写:)。

本人承诺:自今日起,我与XXXXX公司的全部权利义务已经履行完毕,无其它任何争议。

收款人:

篇11:劳动仲裁和解协议书

申请人:xx,男,汉族,19xx年6月7日出生,住xx省xx县xx镇xx村xx号,系死者xx之子。

被申请人:xx公司。

法定代表人:xx,职务:经理。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友好协商,就申请人申请确认xx与被申请人劳动关系一案,就相关赔偿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申请人亲属xx与被申请人存在劳动关系;

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认为xx于2012年7月3日在xx省xx市xx路xx镇xx高速入口辅道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是工伤;

三、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一次性支付人民币75000元(大写柒万伍仟元整),作为本案工伤赔偿金等一切款项。此外申请人不再要求被申请人支付任何款项或承担任何责任,包括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任何其他责任。

申请人保证xx其他亲属同意该协议书,否则由xx承担责任。

本协议书一式叁份,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各执一份,xx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存档一份。本协议自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篇12:对公诉案件中刑事和解的几点思考

1 刑事和解必须遵守法律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规定: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 社会危害性不大的, 可以依法不予逮捕或者不起诉。确需提起公诉的, 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刑事和解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条件、当事人和解的内容、当事人和解的途径与检调对接等内容, 对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规范。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 下列公诉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 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 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 一) 因民间纠纷引起, 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 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 二)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 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第二百七十八条双方当事人和解的,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 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第二百七十九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 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 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上述法律规定是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 刑事和解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否则和解后果无效。因此刑事和解必须依法进行。

2 刑事和解应以认罪悔罪为前提

将真诚认罪、悔罪规定为刑事和解的先决条件, 以预防有钱人不认罪、悔罪而获得从宽处罚的待遇。如果不认罪、悔罪, 赔偿、补偿再多, 也不能是法律意义上的谅解, 即使被害人及其家属谅解了, 司法机关也不能认定为刑事和解。

( 1) 被告人认罪、悔罪, 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和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包括“宽”与“严”两个方面。其中, “宽”包括对人身危险性较低的犯罪人从宽处罚。只有当犯罪人以行动表明其人身危险性降低时, 才能以“宽”对待。对被害人进行物质赔偿, 客观上有利于损失的弥补, 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所破坏的秩序有所恢复, 有时也能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降低, 但当犯罪人只拿钱不认罪甚至态度嚣张, 置被害人的痛苦和伤害于不顾, 大肆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 将赔偿视为对被害人的施舍时, 其赔偿非但不能反映其人身危险性降低, 反而体现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很大, 如果仍对其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便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亵渎、误读和不当使用。[1]

( 2) 被告人认罪、悔罪, 符合恢复性司法这一现代理念。刑事和解制度的最大价值在于重视被害人的诉求, 强调对被害人权利的恢复和救助。加害人的认罪、悔罪无疑将分担和减轻被害人的痛苦, 虽然加害人的认罪不一定是真心真意或心甘情愿的, 但哪怕表面的良好态度至少能带给被害人一定的慰藉, 在此基础上被害人才有可能考虑是否给予加害人以内心的谅解, 由此达成的和解协议才可谓是真正体现了对被害人权利的恢复, 才不至于是迫于无奈或者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与被告人的交易。[2]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加害人而言, 认罪便是其本分。如果在只赔钱不认罪的情况下确认刑事和解的效力, 则会导致社会民众最为担心的“花钱买刑”的现象, 社会公众怎么能相信司法、相信法律、相信正义? 被破坏的社会秩序非但没有得到恢复, 反而受到了再次破坏。

3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1) 严格控制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在刑事和解适用案件的范围上, 有的主张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应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基础上再放宽, 只要和解就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有的主张刑事和解仅适用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对适用对象主要包括未成年犯、成年人犯罪中的初犯、偶犯、过失犯。需要指出的是, 必须严格控制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 下列公诉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 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 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 一) 因民间纠纷引起, 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 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 二)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 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从新法律条文规定看出,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法定化、明确化。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 刑罚执行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 传统的刑罚报应念依旧盛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宽泛的规定刑事和解适用范围, 将破坏司法的公正, 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产生不利影响。但过于保守的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又不利于刑事和解制度积极有益的探索,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体制的有效作用, 还需要我们更细致、更深层的思考。也有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案件都适用刑事和解, 也不是所有轻微的案件都可以和解, 要从有利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角度考虑。”[3]有观点提出, “对轻微刑事案件, 对社会危害性小, 刑法不能过多干预, 通过刑事和解, 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 有利于社会和谐。但是, 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案件, 尤其应判处死刑的案件, 绝不能采用刑事和解手段来解决, 否则, 长此以往, 使得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 社会难以和谐发展。”[4]

( 2) 重罪案不适用刑事和解。《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和一百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了法院、检察院可以对犯罪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适用调解。从立法精神看, 刑事和解仅限于轻罪案件。重罪案件,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 “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 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但这只是一条司法解释, 适用的说服力明显不够充分。严格依法办事, 是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此举是违背法治原则的行为, 不具有合法性。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在操作上势必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的空间, 并有可能助长司法腐败。在任何判断案件性质的过程中, “权钱交易”就有可能乘虚而入。[5]从社会效果上看,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会削弱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力度, 助长拜金主义。此种做法, 必然导致“有钱人犯罪受到的处罚比没钱人轻”的局面, 走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反面, 助长一些人“有钱无恐”的骄纵心理。我们不得不担心金钱对司法正义的腐蚀。《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评论认为, 所谓的对“做出经济赔偿的被告人给予从轻处罚”, 可能会使被告人以钱买刑, 违反被害人意愿, 损害被害人利益、损害司法公正的工具。还有媒体评论认为, “当富人借金钱获得了宽免, 而刑法必将仅仅针对穷人”。有学者认为, 轻微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有可能真正谅解犯罪人, 而要那些严重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从内心里谅解犯罪人则很难, “除非是看在钱的分上”。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目前刑事和解适用于轻罪案件比较适宜, 重罪案件不适宜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这样更加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符合法律的精神, 符合司法正义的要求, 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要求和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 2006 (5) .

[2]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 2006 (5) .

[3]宋英辉.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2) .

[4]沈玉忠.理性的问话:死刑案件中的刑事和解[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5]林晓.“赔钱减刑”是否科学[J].人民公安, 2007 (5) .

[6]陈华.刑事和解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2 (24) .

篇13:事故争议纠纷和解协议书范本

彭树刚:余庆县白泥镇果农,身份证:电话:

王武:余庆县白泥镇果农,身份证:电话:

被诉方(经营者):

唐斌:余庆县白泥供销合作社第六门市部负责人,身份证:,电话:,地址:余庆县白泥镇乌江南路。

张长青:山东沂蒙“富田日和”有机肥厂销售经理,电话:1。

甲乙双方因不合格“富田日和”有机肥料,就赔偿购肥款、运费、施肥工资及果树减产损失,计458545.80元事宜,达不成协议,发生争议,经余庆县工商局白泥分局调解,达成如下协议:

一、被诉方从同情申诉方,帮扶申诉方的角度,采取物资帮扶的方式扶持申诉方,具体分三年帮扶,每年无偿提供45%高含量复(N:P:K-20:5:20)比例合肥6吨,共计18吨,由申诉方每年在唐斌化肥门市部提取。

二、由被诉方一次性给付申诉方现金贰万元,作为购化肥款及工时费的补(赔)偿款,在本协议签字之日的次日由调解机关监督执行。

本协议于20XX年7月17日生效,第一次批6吨肥料在生效之日起两个月内执行,后两批肥料在相应年度的11月前履行。

三、本调解双方同意为终结调解,双方不得反悔。

四、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一份,调解机关一份。 申诉方:被诉方: (签章)(签章)

调解人:

篇14:轻微刑事案件的刑事和解

对因邻里纠纷引发的一批“民转刑”轻伤案件犯罪嫌疑人实行非刑罚化、非监禁化处理,通过这些人性化的“对话”、“补偿”,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消除了积怨,最终握手言和。加害人通过赔偿和诚心诚意的认错,不仅免除了牢狱之灾,也从中深受教育;受害人通过人民调解,及时获得了民事赔偿,得到医疗费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讼累;司法机关通过人民调解,更是降低了司法成本。

三年来,我院受理的轻微刑事案件主要是故意伤害(轻伤)、交通肇事。对此类案件,我们在查清案件事实、释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创新调解机制、提升调解技巧为重点,以服判息诉、提高案件调解率为目标,确立了“调解优先,少判多调”的案件处理原则,全面加强调解工作。庭前、庭审和庭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近亲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引导工作,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取多种调解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化解当事人矛盾,解决当事人纠纷,从而尽可能为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减少社会对立面。通过调解既保护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又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对判决结果不理解,对执行不到位有埋怨而引发的涉诉访,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效果,实现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零申诉、零上访”。具体做法是:认真分析案件情况,针对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案情、不同的赔偿能力采用不同的调处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当事人矛盾。

向被告人及其亲属讲明如能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在量刑时可酌情从轻予以处罚等相关法律依据,通过多次调解和释明法律规定,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得到了赔偿,避免了新上访案件的发生。

三、做好轻微刑事案件调解的体会和经验

在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法院可以就民事部分进行调解,调解可以在开庭审理以前进行,也可以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进行。但调解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合理、合法的原则进行。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一方当事人,也要防止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或非法做法,迫使原告撤诉或迫使被告接受调解。

(一)寻找调解突破口

每一起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当事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案件不同,当事人素质、文化水平、生活阅历以及在案件中的过错责任等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善于根据这些因素在调解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寻找关键点,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不能拘泥于卷宗材料,一定要深入案件背后,尽可能多地掌握案件及双方当事人的信息,找准突破口,把握时机,及时促成和解,使案件调解成功。

(二)使当事人“懂法”

所谓使当事人“懂法”,是指法官通过向纠纷当事人讲解与案件有关的实体法、程序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使当事人对主张权利、参加诉讼在思想上有个清晰的轮廓,以便在下一步诉讼过程中,更充分有效地处置自身权利。

(三)坚持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院裁判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调解成功的保证,只有公正的裁决和调解,才能使当事人自觉自愿地履行。新时期的法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审判经验,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人品和职业道德。当前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法官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既要承受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又要摆脱层层人情关系网的束缚。如何奉公执法、恪尽职守,同时又要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只有做到司法公正,才能定纷止争,才能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才能使调解成功的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

总之,刑事附带民事问题,一直是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个难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第五次刑事审判会议及省、市刑事审判工作会议精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自愿、合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抓好庭前、庭审、庭后三个环节,尽

量使附带民事部分经调解达成协议,做到案结事了,避免因民事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引起上诉、上访案件的发生。

人民调解员主持“打人者”、“被打者”和解

刑事和解,在当前案件数量多、案情复杂的现实情况下,如果没有人主持,加害人、受害人双方很难坐到一起商谈赔偿与和解,那么谁来当调解主持人呢?对此,范俊介绍说,检察院的职能主要是法律监督和追诉犯罪,如果充当刑事和解主持人,这就与检察院的身份相冲突。为明确检察机关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监督定位,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尴尬,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将会由与案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即人民调解员担任主持者。检察机关不直接参与调解,但对案件的整个调解进程、双方是否自愿、是否合法等进行法律监督,对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等依法审查。

符合条件才能申请刑事和解

轻微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即检察院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后,认为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有申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权利,并应解释刑事和解规定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后果。案件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人民调解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检察院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检察院在规定时间内对申请书审查后,对符合委托人民调解的,委托犯罪地或当事人居住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规定时间内主持双方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将《人民调解协议书(副本)》、《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记录》等文书材料送达检察院。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和解协议有效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要求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或建议审判机关从轻、减轻处罚。

委托人民调解、适用刑事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主要适用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且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自然人;2.案件有直接的被害人,且被害人系自然人;3.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4.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触犯刑法,且属于公诉范围案件;5.犯罪嫌疑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检察机关强调的是,对于抢劫、强奸、爆炸、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及黑恶势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或者虽然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情节恶劣、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均不适用刑事和解。

和解协议怎样才有效呢?需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认定双方达成了和解: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过,并向被害人赔礼道歉;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就赔偿、补偿等事项协商一致,并且已经按照刑事和解协议书、刑事和解调解书实际履行;3.被害人明确表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

检察官解疑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

和解协议达成后,检察机关经审查,是被害方不存在被暴力、或被告人从轻处罚。

关规定。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花钱买刑”的说法,郑州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重申:

是‘花钱买刑’。和解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对刑事犯罪造成的被害人民事损害部分给予赔偿,得到被害人谅解后达成和解。犯罪嫌疑人的赔偿有别于刑罚中的罚金。”

篇15: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析民事案件中的执行和解

陈驰 闵波

[摘 要]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以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行为。作为民事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实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试图从实务角度分析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民事判决或者其他法律文书生效后,不论当事人是否满意该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当事人都应当积极履行。但现实生活中,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败诉或者承担义务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的现象时常可见,于是出现了 “执行难”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民事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实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概述

1、概念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以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行为。执行和解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执行和解发生于执行过程中,在执行开始前及执行开始后均不存在执行和解;其次,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这是与调解的根本区别;第三,执行和解协议具有阻却申请执行期限的功能,在执行和解协议未得到履行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恢复执行后的期限自和解协议所定履行的最后日期连续计算;第四,执行和解是一种结案方式,在双方当事人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八十七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的规定及《意见》第二百六十六条:“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据此结案。

2、功能

执行和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执行方式,除了具备强制执行所具有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威信、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行和解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宗旨,执行和解协议是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它有利于增进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二是执行和解有利于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因为执行和解协议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债务人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也愿意自行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而不会产生强制执行般的抵触心理;三是执行和解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由于执行和解协议的达成,人民法院则不必进行强制执行,执行程序得以中止,减少了强制措施的使用,在双方当事人履行协议后,执行案件得以终结,同时缓解了人民法院执行难的压力。

3、法理基础

关于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法理基础,有学者认为执行和解是处分权主义在民事诉讼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是当事人行使处分诉讼权利的一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执行和解协议确实对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实体权力义务关系进行了变更,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对生效文书内容享有处分权,也不能看成是当事人对生效法律文书的处分。首先,从法理上看,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依据法律所作出的权威性判断和认定,是对纠纷或是权利义务关系的终局裁决,就民事判决

而言,任何人非经法定的程序不得变更判决的内容,必须予以执行,否则将动摇裁判的权威。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生效判决都可以任意由当事人协商变更的话,不仅法院的权威将荡然无存,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也将会没完没了,因为没有一个终结时候。因此,当事人之间不得就已生效法律文书中的内容进行再处分,也就是说当事人无权对生效法律文书所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变更;其次,从和解制度产生的原因上看,笔者认为执行难是执行和解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强制执行将面临着各方面的阻力,而且结果未必能够得以完全执行,所以法院也乐于当事人能够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自行履行。而作为债权人的一方当事人也考虑到强制执行难以将生效法律文书中的所有权利执行到位,而往往对债务人作出相应的妥协,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很明显,执行和解协议是在当前执行难的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并不是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的结果,是债权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做的让步,是执行机构为了避免麻烦而对债务人的纵容的结果,所谓的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只是一个骗人的幌子罢了;第三、从执行和解的法律效力来看,执行和解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不能成为执行依据。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任意撕毁该执行和解协议,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方当事人也不能要求人民法院按照协议内容进行强制执行,而只能按照原判决内容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如果说当事人对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享有处分权,也就是说执行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处分权的结果的话,那么该和解协议应当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但事实上,如上所述,根据我国法律的现行规定该协议并不具有这种约束力。综上,执行和解协议并不能完全看成是当事人处分权的结果。

二、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和规定中,关于民事执行和解部分的规定只有寥寥数语,可以说是相当的粗糙,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人民法院不能参与执行和解协商过程的规定与现实需求及具体实践相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O七条的规定,法院在和解协商过程中的工作只是“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有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根据该规定,法院是不参与具体的协商过程的。而实践中,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当事人,特别是权利人主动向对方寻求和解的愿望并不高;或者在有些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存

在和解的意愿,但是基于无法直接与对方进行沟通和协商,或者不信任对方,无法接受对方的和解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执行法院的介入,执行和解根本无法形成。而且事实上,多数执行和解的成功案例也是和执行人员的说服教育工作分不开的,甚至有人戏称民事执行和解应当改称民事执行调解。所以民诉法中不允许法官积极参与的规定与司法实践不符,这阻碍了执行和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次数或期间无任何限制导致诸多弊端

和解协议达成后,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拒不履行该协议或者在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期满后,一方当事人仍未履约的,在执行期满前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这个问题,现行相关法律并没有任何规定,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执行担保中暂缓执行期限不得超过1年的规定,根据民事行为法无禁止则可行的原则,从理论上,当事人可以不断地达成和解协议,然后又不停地反悔,而法律对此是不能加以干预的,这必然造成如下几个主要弊端:一是有些当事人往往假借和解,恶意拖讼,给对方当事人增加讼累,以达到其不法目的,因为根据《意见》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执行和解协议达成后,申请执行的期限得以中止,这样就可以无限延长执行期限;二是加重了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如上所述,当事人不断地达成和解协议又不停地违反,必然也就延长了案件的结案时间,导致案件的积累,由此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三是助长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懈怠态度,不利于当事人谨慎善意地行使权利,更不利于民事纠纷的及时平息。由于执行和解协议可以中止执行申请期限,债权人在达成和解协议后,则不必担心超出执行申请期限,不利于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相悖,也违背了效率原则。

3、对和解协议未履行的救济手段规定不合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O七条:“„„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的规定,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是和解协议未履行的唯一救济手段。该规定具有以下三点不合理性:一是致使当事人双方权利不平衡,因为根据该规定,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的只有一方,那就是“对方当事人”,从字面上看,对方当事人可以是债权人也可以债务人,但是,一个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债务人是不可能申请法院对自己进行执行的。

因此,申请恢复执行的人只能是债权人,违反和解协议的人也只能是债务人了,这无形中就否定了债权人拒绝和解协议的 “权利”,而该 “权利”只有债务人享有,明显存在不平等;二是违反民事协议的诚实信用原则。根据民事行为的诚实信用原则,协议双方应当善意履行协议约定,不履行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根据如上规定,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后果仅仅是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既不是责任更不是惩罚,这显然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一种践踏;三是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由于不履行也不会产生超出已生效法律文书的责任范围,当事人签署执行和解协议后,可以在履行与不履行之间任意选择,这就淡化了和解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使得有些当事人对执行和解的态度不严肃,不履行协议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就是和解协议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显然不是该制度创立的初衷。这种现象的存在致使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强制执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首要功能也就丧失殆尽了。

4.某些执行和解制度的具体操作规则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已经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是否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立即解除或停止,这个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在立法上也未做规定;二是人民法院是否有权对和解协议进行审查,以及如何进行审查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和解协议的实质是变更了原来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是对国家意志的改变,作为国家代表的人民法院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必然需要参与执行和解协议的审查。但《民事诉讼法》第二百O七条只规定了法院的工作只是记笔录,根本就没有涉及是否对和解协议享有审查权,更未涉及如何行使审查权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或缺陷,针对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中存在各种弊端,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立法上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参与民事执行和解过程中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当前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的需要,人民法院应当参与执行和解的协商过程,但是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执行法官在不干涉当事

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可以配合或者促成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有实务中的法律工作者建议,人民法院在这一过程中的工作应该加以严格的限制,避免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侵害,他提出人民法院参与执行和解工作的两种情形:一是一方当事人提出和解方案,经执行法院交由另一方当事人接受。此时法院充当的只是和解方案的媒介,并没有介入自己的意思;二是双方当事人要求执行法院提出执行方案并自愿接受。此时,执行法院基于协调双方利益的立场,代为拟定和解方案,起到促成和解的作用,因双方当事人均自愿接受该方案,故也不违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2、针对因多次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导致执行期限的不当延长的情况,完全可以从现行立法中寻找答案。笔者认为就执行和解的期限问题完全可以参照执行担保的有关规定。从某种角度看,执行和解与执行担保具有一致的功能或者目的,即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履行。根据《意见》第二百六十八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修改后的二百O八条)的规定决定暂缓执行的,如果担保是有期限的,暂缓执行的期限应与担保期限一致,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的规定,执行和解制度完全可以参照该规定,限定执行和解协议的时间或者协议履行期间,当然时间未必一定为一年,具体时间可以参考现实状况而定。

3、关于如何防止当事人任意违反和解协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的违约责任。《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已经明确规定了被执行人在未按期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者支付迟延履行金,并且在《意见》第二百九十三、二百九十四、二百九十五条规定了计算利息和迟延履行金的具体办法。但是该迟延履行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是否适用于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间,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二是通过协议约定违反和解协议的违约责任。但是这似乎与现行法律规定是相矛盾的,因为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一方在拒绝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唯一的救济手段就是申请法院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就意味着该执行协议自然无效,既然如此,和解协议中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自然也就无效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执行和解协议中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不因和解协议的无效而丧失。

篇16:论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和解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关系变的越来越复杂, 单一的矛盾解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和解制度给予了被害人更加广泛的选择和决定权, 更好的发挥了保护的功能。

二、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和解制度概述

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和解制度是指在特定的公诉案件中, 被害人与被告人就刑事纠纷与其所涉及的民事赔偿事宜进行协商, 被告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通过被害人的谅解, 司法机关对被告人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并免除、减轻及从轻处罚的决定。

三、当事人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分析

可以和解的公诉案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由民间纠纷引起的, 涉及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财产权利, 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另一类是除渎职犯罪外的可能判处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一) 民间纠纷的界定

“民间纠纷”是一个比较宽泛、空洞的概念,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要加以细化和限制, 否则可能会引起公诉案件中当事人和解制度的误用甚至是滥用。如陈卫东学者所言:“只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就可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 没有必要将其限制过于严格。”[1]

(二)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理解

此项要求是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的前提与条件, 属于对刑事案件实体方面的要求。只有在刑事诉讼案件符合此项前提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 如果不符合, 那么当事人和解也就无从谈起。

(三) 关于除外规定

最新《刑事诉讼法》第277条第2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 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本项规定中所指的犯前罪与犯后罪之间的时间差, 是指犯罪行为的实行时间, 而不是指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时间。这里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 不论是相对不起诉或附条件不起诉, 只要所犯的前罪属于故意犯罪, 那么均不能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第二, 如果发现在五年内犯罪嫌疑人还有漏罪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也不能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第三, 如果是未成年人犯了轻罪, 那么档案是要被封存的, 在此种情况下, 对后罪也不能再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

四、我国公诉案件中当事人和解制度的完善

(一) 扩大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

随着犯罪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如果只是一味的严格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判断是否符合公诉案件和解的条件, 那么会使得这一制度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对案件时效性的要求, 也无法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案件都可以适用该制度, 实践中仍需要考虑被害人、社会公众的意见以及犯罪人本身的危险性等因素。

(二) 完善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救济制度

救济制度也是当事人和解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建立一个合理完备的救济制度体系, 才能为该制度提供坚强的后盾, 让当事人可以毫无顾忌, 不用担心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投诉无门。比如一方当事人利用权力或者经济能力或者社会背景操纵和解程序, 使另一方在不是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和解协议, 那么此时和解制度就变成了权力或者金钱的傀儡, 而法律也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 以保障弱者的权力。

(三) 建立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程序的相关配套制度

第一, 完善调解人资格审查的程序。现阶段, 我国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和解程序多是在第三方的指引下完成的, 调解人主要由司法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担任。司法机关了解案情及相关程序, 在担任调解人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司法机关的“司法职能”与“调解职能”会发生冲突, 从而影响其中立性。并且如果完全由司法机关做调解人, 则会浪费司法资源, 降低效率。因此, 公诉案件和解程序中的调解工作应当“下放”, 但下放不等于不管, 许多村委会、居委会及调解委员会缺乏对刑事案件和解程序的了解, 因此应当同时建立调解人资格审查制度, 以完善社会调解人员的工作及职责, 提高业务水平, 更好的落实当事人和解制度。

第二, 完善调解人回避制度。首先, 应当允许被告人与被害人自行申请调解人回避, 如果是限制行为能力人, 则应允许其法定代理人申请, 经当事人同意, 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也应可以申请;其次, 应对申请回避的理由持开放性的态度, 即使当事人没有任何理由的提出拒绝该调解人调解, 也应予以认可;第三, 要严格限制当事人申请回避权利的滥用。

第三, 建立国家救济制度。在很多刑事案件中, 加害人无法弥补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救济制度就势在必行了。只有被害人的经济赔偿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双方才愿意和解, 更愿意去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2]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困难的犯罪人得到被害人的谅解, 改过自新, 重新融入到社会中去。

摘要: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制度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一种能够兼顾社会公正与个人利益的手段, 尤其是在我国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公诉案件中的和解制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关键词:刑事诉讼,公诉案件,刑事和解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修改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34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和解协议书08-19

三方和解协议05-05

和解协议的效力04-14

房屋纠纷和解协议04-20

和解协议书范文06-06

补偿和解协议书04-18

和解协议书的04-22

刑事和解协议书05-01

婚姻和解协议书05-13

和解协议书范本范文06-11

上一篇:2017高三时评作文素材下一篇:酒店司机 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