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文:爱上数学

2024-04-26

寒假作文:爱上数学(精选9篇)

篇1:寒假作文:爱上数学

在上一二年级时,我并不喜欢学数学,因为我觉得数学无聊、乏味、无趣。可我每次数学考试成绩良好,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因此心中不免又形成如此愿望: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数学,争取数学成绩更加优秀,成为小伙伴中的佼佼者。

我是个自认为“自强自立的孩子”。为了自己这个愿望的实现,我也曾想方设法努力过,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但数学这条老虎并不容易驯服,屡屡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越努力越乏味,效果越不明显。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有一次让我终身难忘,也是这一次让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现在提起依旧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天,我正在看一道自认为非常深刻的数学题,可我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大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不但没有找到任何解答方法,而且越来越迷茫。这时,数学老师走到我的身旁坐下来,笑眯眯的对我说:“怎么样啊,要不要我帮帮忙?”看着老师和蔼的面容,我惭愧的低下了头。老师语重心长得对我说:“遇到难题是要自己认真思考克服,但也要谨记,1.要不耻下问;2.要多做多练,3.要多记笔记,常列错题本。”说完,又认真仔细的地帮我分析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直到我彻底明白才放心地走开。看着老师一脸疲惫,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愧疚。老师的谆谆教导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从那以后,我每天根据老师的指点,努力奋发,件件照办。终于,我的成绩在第一次测试中就有了提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让我更加信心十足。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成绩也在突飞猛进,同学们还称我是“数学学霸”呢!

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也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一门功课。在此,我要感谢对我不倦教诲、辛苦培养的老师,是你让我爱上了数学这门功课!

公众号:新思路作文阅读体验中心

篇2:寒假作文:爱上数学

篇1:

今天,我们全家人去大酒店吃年夜饭。年夜饭真丰盛啊!有香喷喷的烤鸡,有甜津津的椰子西米汤,还有鲜美的鱼、螃蟹……我最喜欢吃螃蟹。螃蟹上桌了,黄黄的,大大的,我拿了半只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完了半只,盘里只剩下了半只了,姑姑就把这半只给了我,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了螃蟹,姑姑问我们:“一共有十一个人,每人吃半只螃蟹,你知道我们刚才要了几只螃蟹?”我想了想,十一个人每个人吃半个,11个半只就是“五只半”,我脱口而出。“哈哈哈……”一桌人笑了。这时,哥哥说“六只。”“怎么是六只啊?”我想了想,原来十一个人,每个人吃半只,而我又吃了半只,这样就是六只了。哈哈,年夜饭的饭桌也有数学的故事,很有趣吧?

篇2:

今天,爸爸带我和哥哥去肯德基店。爸爸买我们爱吃的蛋塔、鸡翅、鸡腿……我们三个人就坐下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好以后,我们开心地回家了。一路上,爸爸问我,中午总共吃了27元,我们每人吃了几元?我想了想,回答说:“每个人吃了9元。”爸爸问:“你怎么算的?”我说:“只要会除法的人都会算,我就是这样算的`。你看这个算式是对的吗?27除以3等于9。”哥哥说:“3个人一共吃了27元,平均每个人就是9元。”爸爸说:“你们真棒。”不知不觉到了家,我想:真是生活处处有数学啊!

篇3:

今天,天空万里无云,山羊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节数学课,动物们都觉得山羊老师写的字很难看。突然,山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5×6=?”由于山羊老师写的乘号像加号,所以小猴说:“等于11。”山羊老师说:“你错了。这是5乘6,等于30。”小猴争辩道;“你明明写的是5加6,这不是11吗?”山羊老师往黑板上看了看,就擦了,认认真真地重新写了一遍。大家鼓起掌来。因为,大家认为老师有错就改,真是位好老师!

篇4: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0”。

“0”和“1”一起就是“10”,它是最小的两位数。2个“0”和“1”一起就是“100”,它是最小的三位数。3个“0”和“1”在一起就是“1000”……“0”渐渐地骄傲起来了。可是有一天,“1”生气了,它就说:“我不和你在一起了!”“0”毫不在乎地说:“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有什么了不起。”“1”走了,“0”没有朋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0”,再也不会成为两位数,三位数……了,它伤心极了。“0”这才知道,骄傲会失去朋友。它找到“1”,对“1”说:“朋友,我错了,我们还在一起好吗?”“好!”

篇3: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把数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公顷”这个内容时,教材给定的导入情境是北京鸟巢,作为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去过北京,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鸟巢,所以,让他们估计鸟巢面积的大小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我从学生熟知的操场入手,让学生估一估学校操场的面积,因为学生天天接触,所以,他们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了解了“公顷”有多大之后,教师再介绍鸟巢的背景,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本来容易混淆的面积单位,这样一联想学生便记得很深,更愿意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把数学情境化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

在讲授“人民币的换算”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从而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元=10角,1角=10分,也让学生在互换的过程中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单位换算本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节课,但是通过创设互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把数学竞赛化

数学教学中,计算类型的课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为一直让学生算来算去的很啰嗦,学生很没有兴趣。类似这样的课,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把这样的课上成学生的竞赛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可先小组比赛,胜利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再进行比赛计算,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物资鼓励。也可以从小组中让组长来选人,组与组之间比赛,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事先插好的小红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与从数学角度优化的思想。如果班级中男生和女生有小矛盾的还可以男生和女生来分组,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上进心与超越感。教学中的竞赛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速度。

四、把数学合作化

合作化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合作小组里,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课上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在小组中好学生可以带动并帮助稍微差的学生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合作学习也有一个缺点,如果老师控制不好,课堂秩序会很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掌控好学生的纪律。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负责记录的、负责操作测量的、负责汇报的等。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也能督促学困生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公式是2πR。

五、把数学实践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方法。

在讲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几时几分”这一课时,学生是在理解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认为时间是每个人每天都接触的,而且学生还有些简单的认识,所以理解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混淆,他们认识时针趋向于几就是几时。例如7时55分,时针趋向于8,很多学生都认为是8时,分针指向11时,是55分,没什么问题。不管我怎么引导,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因此我想到了实践。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时钟模型,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几时几分,时针趋向于8说明是8时左右,但是分针指向11说明还没到8时,所以是7时55分。接着让学生再拨5分,使分针指向12,这时就正好是8时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解得比较透彻,而且能很清楚地理解过几分,差几分。这样,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篇4:“数学日记”使学生爱上了数学

关键词:学生、“数学日记”;教学;桥梁;课堂;自学能力

G623.5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要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偏离儿童的生活,教学形式单调,与儿童所要求的生动活泼相去甚远。有的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和实际的应用,孩子的应用意识淡薄,多数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分析生活,自觉养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我就尝试将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日记,引入到小学数学作业中,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利用数学日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多彩的“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她独特的魅力,能让学生时刻闪耀智慧的光芒。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对每次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反映新发现、新思路以及感受。“数学日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相对客观地再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情况,通过日记的方式,可以像同自己的好朋友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日记”去观察生活,使数学走进了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进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1]有了数学日记,教师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桥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讲课方法的建议。

如有一个学生写到:“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吴老师教的,但是我学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很多时候课堂上有老师的责怪声,我厌倦了这种上课方式。……吴老师你觉得责怪我们快乐吗?我觉得再用这种方式上课的话就毫无意义了。”看到这段文字我惊呆了,原来自己伤害了学生的心,难怪她学习退步了。于是我在上数学课之前找那位学生谈话。我向她说明一切,并告诉她老师以后会改。在课堂上,我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这篇数学日记,并说到“老师现在就向全体同学道歉,而且老师还要特别感谢这位同学,她有勇气提出来,是她把老师当成了朋友,老师很高兴,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把老师当作你最知心的朋友。”这样真诚的交流方式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在上数学课前,我预习了老师要上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记号。上课时,我对不理解的地方特别注意,经过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使我弄懂了那个难题。今天做作业时,就感到很容易。经过老师的批阅,今天我所做的作业全对。这使我懂得课前预习的确很重要,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今后我要重视各科的课前预习,使自己学得轻松点。”第二天,我在班上表扬那位同学,表扬他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得到老师的赏识,这位同学更认真学习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到:“老师,你知道吗,最近一段时间我上课老是走神,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写到:“吴老师,你讲得太慢了,有时也太啰嗦了”。还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多想在课堂上多做一些数学游戏,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会更好些。”

一个学生在数学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现在十分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也非常好,学校的数学竞赛每次我都能代表我们班参加,在生活中我也喜欢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小问题,同学都说我是个“数学迷”,以前我的数学不怎么好,自从吴老师上数学课后,在数学课上,我觉得数学老师对我很有信心,因为老师每次提问,我不举手时,老师总是用两只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从中看到了老师对我的信心,老师只要一看我,我就举起了手,准备回答问题!渐渐地,我喜欢上了数学,并且越来越喜欢了。我是一天不学数学就坐卧不宁,反正我是离不开数学了!”

“亲其师,信其道” [2],日记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数学日记,还可以接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拓宽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如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心里的疑团云开雾散,而且体验到老师是多么关心他,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教学抽象的概念时,应该注意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学生在学过程中参与,使学生学的更直观,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学完“认识米、厘米”后,我布置作业,测量一下自己家的某件物体的长度,并写一则数学调查日记。一个同学这样写到:“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还知道了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回家后,我用米尺量了:书柜的高有180cm,饭桌的高有80cm,书柜比饭桌高100cm,我还帮爸爸和妈妈量了身高呢.一量才知道原来爸爸高175cm,妈妈高155cm,妈妈比爸爸矮20cm,家里最矮的人是我,我才132cm……”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厘米的长度很模糊,通过布置写数学日记,学生不仅对厘米长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比……多……,比……少……”的数学题得到了学习。

又如:教学求“经过时间”后,有一个学生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学到了用列算式来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如“科技展览馆每天上午展出的时间是8:00——11:30,上午展出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分?可以这样列式:11:30—8:00=3:30(也就是经过了3小时30分)再如:人民银行营业时间是上午8:30——下午5:00,要求一天的营业时间。就可以先把下午时间改成24时记数法,当分不够减时,就向时借,但借来的1要作60来减,(因为1时=60分)。可以这样列式:17:00—8:30=8:30(也就是经过了8小时30分)但上面这些题目都是在同一天里,如果要间隔一天呢?如:从今天的17时20分到明天上午的8时10分,又该怎样列竖式来解答呢?(这在课堂上可没讲过)我是这样想的:先把明天的上午8时10分加上24后,就可以这样列式了:32:10—17:20=14:50(也就是经过14小时50分)我又试了几题,发现用这个方法来解答求经过时间的题目,真是又对又快。我真聪明!明天就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由此可见,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能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个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吴老师,你知道吗,每次你在黑板上写得龙飞分凤舞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你写的字我们半点都看不清。请你以后能把板书写端正一点,好吗?”多真实的想法,之前我总以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呢!我及时回复这位学生:“老师从明天起就改正这个毛病。老师以后一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个字。”

还有同学写道:“吴老师,我觉得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换一换方式了。老是举右手,没劲!我们可以用左右手两个食指交叉表示他人回答错误;同时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表示有第二种方法;如果想对回答进行补充,可把左手高举。可以吗?”棒极了!于是我写道“你真聪明!老师谢谢你的好建议,决定从明天起就采用你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日记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他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到:

“星期天,我去书店买书。

到了书店,只见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我仔细选了两本书:一本是《科幻书》,价格是30元8角,另一本是《童话故事精选》,价格44元7角。

我拿着两本书,走到收银台,前面有几个人在排队。我想:我刚好可以先算算我带的80元够不够。于是,我算了起来:“44+30=74(元) 8角+7角=1元5角 74元+1元5角=75元5角”哦,我的钱是足够的。

轮到我,我把书交给阿姨,说:“阿姨,我给你80元,你找我4元5角。”阿姨大吃一惊,说:“哇!你真厉害,电脑还没算出来,你先算出来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心想:学好数学用处真大。”

另外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到:“我在购买酸奶时发现:5杯一块九的酸奶, 可以看作二五一十, 每杯多算了1角, 5杯减5角, 所以共需要九元五角。”

在教完《24时计时法》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的“一天”” 》,有一个学生写到:“今天是星期六,我早上7时起床,8时刷牙洗脸吃早饭,9时做数学作业,10时20分吃午饭,11时35分整理房间,12时05分写语文作业,14时看电视,14时30分跳绳,15时25分扫地,15时40分听英语磁带,16时55分整理书包,17时吃晚饭。17时35分看电视,18时玩,19时看动画片,21时上床睡觉,等待着美好明天的到来。”通过记录一天的历程,让学生把 “24时计时法”加以强化。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将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融合在一起。

从这两则日记我发现,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简便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与体验生活。

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日记中记录着学生们在做作业时的理解、感受和思考,更增强了写日记的兴趣,增强了自学能力。

一位同学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的思考题真有趣:“一个正方形游乐场,在四周挂红灯笼,每边有8个,而且四个角都有,让我们算算一共有多少个灯笼。很多同学一看题就马上写出算式:8×4=32(个)。我总觉得不对,按要求画出来一数却只有28(个)。我仔细想了想,原来每个角上的灯笼都数了两次,所以多算了4个灯笼。我最后用了兩种方法算出这道题: ⒈每边尽头的一颗留给下一排数,那每边7个,4边有4个7个,4×7=28(个),共有28个;⒉ 每边当8个算,4边32个,8×4=32(个),多算4个,

32—4=28(个)”。

另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妈妈给我买了3个面包,每个面包里都有9个葡萄干,3个面包一共有多少个葡萄干?我是这样想的,用加法计算:

9+9+9=27(个),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还可以用乘法:9×3=27(个),乘法口诀是三九二十七。”

又如这篇数学日记:“今天,我在数学伴你成长上看见一道题目,有四道笔算题,100÷4、200÷4、300÷4、400÷4,第一道我想100÷4那么100÷4=25,200÷4=50,这时,我发现50和25相差25,那么300÷4就是75了,于是,我算了算,没想到真的是75,400÷4=100、100也比75多25,从这些题目中,可以发现被除数多100,商就多25。数学也是有规律的。”

还有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数学小灵通》非常好看。今天我在《数学小灵通》看到一道题目是:李阿姨用200元买了一条哈巴狗,然后以250元卖出,接着又以300元买回,最后又以350元卖出,问李阿姨最终挣钱还是赔钱了?我看了又看,觉得买了又卖,卖了又买,反复之中,思维也被搞得混乱起来。最后想,如果能根据“买”和“卖”对数量进行归类,则豁然开朗。(1)两次“买”花去的钱:200+300=500(元)。(2)两次“卖”挣得的钱:250+350=600(元)。显然,比尔挣钱了,挣了600-500=100(元)。《数学小灵通》上的知识真丰富呀!”

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写数学日记,可以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数学日记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瞬间的心灵闪动,更在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了数学的烙印,让他们终身享受到学会数学思考带来的丰厚回报,当他们把所学新知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就逐渐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中。我发现,记数学日记之后,学生爱上了数学,还学会用眼睛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

参考文献 :

篇5:五年级数学寒假作文

巧夺木棒

今天,妹妹兴冲冲地跑过来,说要和我玩个游戏,保证我输得心服口服,我不服气,问:“什么游戏?”“你敢来吗?”“这个游戏叫做“巧夺木棒”。”

比赛开始,规则是:一共有20根木棒,每次取1~3根,不能不取,拿到最后一根的人胜出。第一局,由我先开始,我胡乱地取了2根,妹妹却沉着地取了3根,心里好像盘算着什么,真猜不出她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该我了,我顺手拿了3根,不好,好像正如她所意,自信地拿了3根,见路不平,我拿了一根,妹妹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迫不及待地拿走了3根,不好,只剩下4根了,糟了,输了,便垂头丧气地拿了1根,妹妹赢了,自豪地对我说:“你看,我赢了吧?”

我不服气,自愿再来一“战”,同样的规则,同样的根数,这次,我很有把握地让妹妹先开始了,1根,3根,3根,3根,2根,2根,1根,3根,哈哈,只剩1根了,我赢了,开心得手舞足蹈。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偶数的,要让对方先拿,是奇数的,则让自己先拿哦!

速算24点

最近,我们全家都迷上了一个游戏,那就是“速算24点”。

它的规则十分简单:任意抽取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法把上面的牌数凑成24。

游戏开始,我和爸爸抽取了4张牌,分别是:5,5,5,1。我全神贯注的思考着,爸爸却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爸爸说:“哈哈,这道题以你的`水平是很难做出来的,算式是:1÷5=0.25,5-0.25=4.75,5×4.75=24。”我不服气,又抽取了4张牌:1,1,1,8,这次,爸爸好像不行了,不管了,先做出来吧,4×6=24,不行,2×12=24,也不行,我急了,五官都快扭打在一起了,嘴巴里还念念有词,8+1=9,1÷1=1?,8÷1=8?,1+1+1=3,哦!3×8=24,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好像一个失业者被一个大公司录用了一样高兴,我的眉头终于舒张开来了,大叫一声:“我终于做出来了!”爸爸急了,一脸迷惑地问我:“你怎么做的?”我将答案告诉了爸爸,他连连夸我聪明。

篇6:二年级数学手抄报:爱上数学

类 别: 数学手抄报 学 校: 项城市付集郭沟小学 版面设计: 金红运 范新路 尺 寸: 800x600 像素 班 级: 五年级(5)班 文字编辑: 金红运 大 小: 77KB(78534 Bytes)指导老师: 唐晓立 美术编辑: 范新路 二年级数学手抄报:爱上数学简介:本作品尺寸为800x600像素,由项城市付集郭沟小学五年级(5)班金红运和范新路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唐晓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世界水日黑板报,关于心理的黑板报_心灵之窗,春天的歌黑板报,健康卫生黑板报设计图,关于元宵节黑板报图片,关于世界献血日的黑板报图片,语文黑板报设计_书香伴我行,金色十月黑板报主题,关于世界森林日的黑板报设计图,法制宣传黑板报设计_交友学问,希望你喜欢。

篇7:《爱上数学》读后感

0

1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数学简直就是噩梦!我至今能回想到读高中的时候,一看到代数题就心里发慌。每次考代数时。我就像被诅咒了一般,怎么做都是错。

但凡父母都是这样的德行,自己不会的内容,犯过的错误,都希望孩子能够规避。我就是这样的妈妈,希望孩子今后不要像我一样,一遇到数学就是头大,怕怕。不求成为数学家,甚至不敢说爱上数学,只求能够正视数学,接受数学。

如果按出生时间,毛球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尽管我和他爸爸都觉得孩子的身心都没有准备好上小学,同时也给请了假,但是家人还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小学知识的灌输,美其名曰提前适应,为小学入学作准备,周围更是有好多“好心人”“热心肠”的人主动承担起教学的职责。

与其让周边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灌输培训,还不如让我自己进行系统的走心的方式进行启蒙,即便内力不够精纯,但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肯定是亲子关系非常和谐美好的时光。

0

2秉着这种想法,我翻开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作者是丹麦的亨宁*安德森。这本书不厚,看起来不但不费劲,而且妙趣横生,直击人心,对于时下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可谓一针见血。书籍里面提及的游戏和内容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段数学的导入。

对尚未入学的毛球来说,这本书可以用到的内容不多,但是此书对家长的格局和眼界的开拓很有好处。我近期也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比书中的一些方法,好多问题迎刃而解。

0

3下面谈谈关于传统观念中对数学教学的错误理解。

01

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小版。

书里提到“我们更容易犯一个错误——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小版。”

我们以为降低难度,让孩子坐在桌边,舒舒服服地数纸上用简笔画风格印制而成的苹果,香蕉,就可以让孩子理解1+1=2了,然后辅以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战术攻击,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熟能生巧。当孩子跨过1、2年级,开始四则运算的时候,就可以彻底告别了这些幼稚的图画了。其实这些幼稚的图画,成人自己也是非常的不屑。

用简笔画让孩子学数学,这还真是国际性的教学方法哈。丹麦也是这样的教数学的。《爱上数学》的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美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说明,教育者没有找到一种完全符合儿童本质、本身就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方式。同时,作者认为,孩子需要艺术,不需要娱乐,艺术能既能提供相关训练,也能让孩子们得到快乐,但娱乐会让人躁动不安,不利于孩子成长!这是书中提及的数学学习误区之一。

纯理论纯逻辑教学。

我们平常生活中常犯的错误还包括,纯理论纯逻辑教学。

比如,毛球从爷爷家回来后,一天吃饭突然问我,“4加4等于几?”。

外公插一嘴说,“这个你自己算算看!会不会?”

毛球马上处于临战状态,怕说错了丢面子,也想马上报出数字显得自己很聪明,但听到外公这样的提问,和我不露底牌的态度,又不敢直接回答未经自己证实的答案了。于是毛球找了一个折中又有权威依据的说法:“爷爷说等于8。”

我可不愿毛球的数学之路成为,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数学成了某某人说的纯记忆片段。这是没有意义没有成长的教学,生吞活剥地记忆最后的结果就会和我当初一样,恐惧数学。

《爱上数学》里指出,“仅仅指向思维生活的纯粹知识无益于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而且还因为,儿童是通过活动和体验来发展的。”

我说,“宝贝,你自己用手指试着数数看,不用管爷爷,外公怎么说?”

毛球马上伸出两只手,用左手的食指点右手手指,从食指开始往小拇指方向数1,2,3,4,当数到5的时候,发现数不下了,于是又伸出左手,两只手并排摆在眼前,用下巴点右手的食指中指一个个数下去,数到左手食指到小指。

当毛球数到8的时候,开心的叫起来,“妈妈,是八吗?我数了是八”

看着毛球闪亮的眼睛,我也很开心,这是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我肯定地点着头说:“这是你自己得出的答案!”

这是我能做的最接近通过活动和体验来学习的方式了。

04

我自己结合现实,总结完两个误区后,还发现《爱上数学》这本书可以帮类似毛球这样的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甚至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做艺术性的数学启蒙。整体框架非常的清晰。

先上我理解后编的思维导图:



《爱上数学》这本书不厚,也没有给出非常具体丰富的数学教学案例。但对毛球这样的未入学的小娃娃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的思维导图里从上到下的顺序就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顺序。目前能做的可以是本质数和序数两类。

本质数我们可以讲一些格林童话和一些带有数字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里面有7个小矮人)。还有自然界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去感受,发现。一年有四季,有12个月,24气节,苹果拦腰切断后,发现五角星,蜜蜂的窝是非常整齐的6角形排成的……

本质数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引领,为接下的逻辑发展指引方向。

序数的韵律体验上,目前还没有开启。之前爸爸像唱歌一样的和他一起数数,毛球学的认真,但我在旁边观察,感觉孩子明显脑袋和四肢不协调,对数字的韵律驾驭不了。比如,毛球跑到爷爷家,大姑的菩提挂件借给他玩,于是他就数起了姑姑的菩提挂件。他数菩提子时很用力,仿佛要给每颗菩提子都留下记号。我坐他边上,没有提醒,只是看着他数。毛球数地认真,但108颗菩提子并没有数对,不是菩提多掐了几颗,就是自己忘了数到30还是40了。为了不打击他的信心,我们没有对他的结论进行评价,他说多少,我们就说,“哦,这样的啊。”然后就过了。

《爱上数学》里面谈到,儿童教育是包含这三个层次(意志活动,情感生活,思维生活)的过程,从意志活动出发,经过情感生活,到达思维生活,其中概念的发展位于最后。所以,要让孩子对思维世界具有洞察力,首先必须回归到身体活动,仅仅指向思维生活的纯粹知识无益于儿童的成长。另外,人的记忆能力完全依赖于他的身体动作和情感生活。

基数的学习,是意志情感向逻辑分析推理过渡的过程。这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书里提到的丈量,测绘,称重,计量其实都是一种对经验的总结,然后上升到逻辑的程度进行应用和学习。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过身体的运动增加意志力的发展,增加内心的愉悦感,增强做事的注意力。所以,单单让毛球数手指脚趾,数三位数的菩提子不但无法增加意志力,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且对毛球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力的透支。

如果有机会,我会找个地方,让毛球跑起来,进行书里提到的跑数活动,或者跳房子(这比跑数运动少,但是也更有趣味)。先让毛球熟悉数学里面的数字的韵律性。数字的韵律熟悉后,然后就可以扳手指,摆坚果之类的活动,进行四则运算以及几何的学习。

毛球上小学还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我只需让毛球熟悉数字韵律就够了,这也算是相对超前的培养了。至于四则运算和几何的内容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事情,我不用着急提前培养。(一书本指导了半个小学课程了。)

说是数学的培育,其实更多的应该是亲子关系的一种刻意培养。寓教于乐,将教学融在无形的游戏中,让孩子得到心灵的滋养,智慧的启迪,这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也是喜欢华德福原因吧。

篇8: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挖掘数学美,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现在的初中生虽然日趋成熟, 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不成熟阶段, 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数学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的课容量小, 但是初中数学课容量大, 反复训练机会少, 所以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所学的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让每一堂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充满乐趣, 充满探究, 充满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的。然而, 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 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在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推理运算中、“多一毫米则长, 少一毫米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 数学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 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 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例如, 我在讲授“相反数”这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老师叫一位同学随便说一个数, 让他的好朋友说出相反数, 绝对值。这个游戏很容易、简单, 也很简短,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让学生巩固了基础, 当然在上课时, 老师对待学生要真诚、宽容, 关心他们的各项发展, 这样学生和老师密切配合, 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强化基本功, 让学生在学会数学中获得快乐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这种效果要比单纯的抽象感知和记忆好得多。数学教学不应只关心学生“学会数学”, 而更应关注学生“会学数学”。就目前农村初中的现状看, 七年级读完了还不会分数计算, 有理数运算没有入门的学生不在少数。试想这些别人讲的听不懂、分组讨论讲不出、自己动手做不对的学生, 怎能对数学产生兴趣, 又有何快乐而言呢?例如, 我在讲授“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把“移项”叫做“跨栏”, 把“合并同类项”叫做“找朋友”, 然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要遵循的法则, 这样把一个枯燥的计算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讲, 每一道解方程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学生不但喜欢解方程, 而且巩固了枯燥的数学计算, 也让我很好地完成了数学目标。

三、磨炼意志力,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寻求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 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 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皮亚杰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充分明白, 没有成年累月的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同时, 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经历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我接触过很多学生, 他们一提起数学就像一只斗败的公鸡, 更有甚者伤心地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一点意义也没有。”我记得数学书上有一道题备受争议, 就是进水排水的问题, 曾经我的学生也对我说, “老师, 这太费劲了, 打开水龙头, 再用抽水机排水, 真是太浪费资源了。”是啊, 现在都讲究节能减排, 低碳, 这个题是不是真有问题呢, 后来我就把这道题改成了水库蓄水问题, 由于洪灾每天水库要进水排水, 否则就决堤了, 把这道题改了以后, 我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来。然后点评时, 我告诉学生, 洪灾不等人啊, 是你们救了这个水库, 拯救了很多受洪灾危害的无辜的生命, 这时学生备受鼓舞, 很有成就感。我觉得数学模型的构建可以造就学生的成功感, 磨炼他们的数学意志。

四、增强成就感, 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

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种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然而, 客观地说, 在普及教育的初中阶段, 要想用一刀切的要求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成就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类要求、区别对待,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每前进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另外, 教师要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皮亚杰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不少, 恰使学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当学生真正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就是自己的时候, 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中考时, 数学每年都是最让学生头痛的一科, 偏难的命题也是挫折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我在讲授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 学生总是很痛苦地说:老师好难啊!我告诉学生那是因为你没有目标, 所以就没有努力, 没有努力谈何成功, 我总是把这部分内容转嫁给学生, 让学生融入数学模型, 让他们当老板, 做决策, 学生立刻就知道自己的目标, 知道怎么建立数学模型, 知道怎么选择最大利润, 选择销售方案等等, 我总体感受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认为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 体验学习过程的艰辛劳苦, 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 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 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五、及时布置课堂练习, 巩固基础, 并及时肯定学生

在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教”, 还要让学生“学”, 这就要求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 所以及时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 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延伸, 基础得到巩固, 并且能及时发现错误引起注意, 不论错与对都要给予肯定, 我在组织课堂训练时, 如果学生板书有错误, 我就给学生讲:“错得好, 他的错误告诉了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 我们应该感谢他, 但是我希望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排斥学生的错误不代表永远接受, 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把错误一分为二地看待, 不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 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篇9: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提供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其至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欢帮助别人吧!今天小李叔叔就碰到一个大麻烦了,咱们赶快瞧瞧去。(课件演示)

小李是口香糖公司的包装员。他在包装时为了赶速度,一不小心把一瓶质量不合格(轻一点)的口香糖和其他质量合格99瓶口香糖给混在一起了。现在他不知道该怎么找出那瓶次品了?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一瓶一瓶称过去啊,就能找到。运气好称1次就能找到。

师:是一种办法。运气好1次就找到了,运气不好称到最后才会找到。小李叔叔也想到了这办法,但觉得太费时了。

生:用天平,每次每边各放一瓶,哪边轻,哪边就是次品。

师:比刚才的方法更省时了。不过你们知道吗?正在小李叔叔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小王来了,一听这情况,说:“简单,我最少用天平称5次,就绝对能找到次品。”说完就动手找了,果然,小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那瓶次品。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找次品》(揭题)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这节课就这样通过生活实例,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且“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参与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的確,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片段二:从9瓶中找次品

师:我们从3瓶中找出一瓶次品是称1次,从5瓶中找出1瓶次品最少称2次,那如果要从9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最少要称几次呢?先猜一猜吧!

生:可能是3次;有可能是4次。

师:那到底要称几次呢?请同学们同样在纸上把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表示你的推想过程和结果。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表达,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接着反馈学生表达的作品组织评价:

(1)

生1:我把9瓶分成2瓶、2瓶和5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5瓶,如果不平衡,再从较轻的2瓶中再称1次;如果平衡,再从5瓶中找,根据5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最少要2次,这样共要3次。

(2)

生2:我先把9瓶分成4瓶、4瓶和1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4瓶,如果平衡,另外一瓶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就在较轻的4瓶中找,第二次再在天平两边各放2瓶,找到较轻的2瓶,第三次再称出较轻的1瓶,共要三次。

(3)

师:你们能看懂他表达的意思吗?

生3:我把9瓶分成3瓶、3瓶、3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3瓶,如果是平衡的,那次品就在另外的3瓶中,这样再称一次就能找到了;如果是不平衡的,次品就在较轻的3瓶中,同样也再称1次。这样称2次就可以了。

师:你们听懂他表达的意思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以上的说理,接着在表格中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小结:把9瓶先等分成3份,称的次数是最少的。

接着又一次分步呈现出下面的投影:

当瓶数从5瓶增加到9瓶,学生的猜想必然受数量的增加容易产生错觉。虽然开始没有猜到正确的答案,但通过自己的推理活动,发现称的最少次数还是2次。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会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这样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呢?

三、提供讨论空间,让学生“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片段三:内化方法,提炼规律

(学生已经得出从2瓶、3瓶、4瓶、5瓶、6瓶、8瓶、9瓶、10瓶、15瓶、27瓶、28瓶等用天平称最少所需要的次数,并在黑板上以上面出现过的表格形式板书出来。)

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说的?

(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反馈。)

生1:都把总数量分成了3份。

生2:在分成三份时,尽量要等分。(板书:尽量等分)

生3:在分成3份时,一定要有两份的数量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次品在哪一份里。

生4:我发现用天平称,从1瓶——3瓶中找次品至少都是1次,从4瓶——9瓶中找次品都是最少2次找到,从10瓶——27瓶中找次品都是最少3次找到。

师:也就是说3、9、27是分界线。(用红色粉笔画上3条分界线)看这3个特殊的瓶数,3瓶1次,9瓶2次,27瓶3次,你又能发现瓶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5:再乘一个3就多一次。

生6:也就是说1个3是1次,2个3相乘刚好是2次,3个3相乘是3次。

(学生一听,教师里马上热闹起来。)

生7:更简单!瓶数不超过3的1次方是1次,不超过3的2次方就是2次,不超过3的3次方就是3次。

生8:我知道从28瓶到81瓶中,每种情况都保证能找出一瓶次品都只要称4次。从82瓶一直到243瓶中,每种情况都保证能找出一瓶次品都只要称5次。

师:为什么呢?

生8:因為81=3×3×3×3刚好是4个3相乘,而243=3×3×3×3×3刚好是5个3相乘。

(这时差不多已到下课时间,但学生的探究欲望仍然非常高涨。)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而然地发现1瓶到3瓶都是1次,4瓶到9瓶都是2次,10瓶到27瓶都是3次,3瓶、9瓶、27瓶成了分界线。这一神秘的结果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带给学生的无穷乐趣。这时,老师又顺水推舟提出你又能发现瓶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吗?这时的课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向了新的高潮,学生完全放心大胆的去发现从“3、9、27、81”等能写成几个3连乘与次数的关系。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讨论、概括,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学自身的奥秘。

四、提供应用空间,让学生实践数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运用,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片段四:课堂总结

课已近尾声。

师:现在你们能知道为什么小王叔叔能够用5次就能帮小李叔叔从100瓶口香糖中找到那一瓶轻一点的次品了吗?

生1:把100分成(33,33,34)三组,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33瓶,如果平衡,次品在34瓶的那组;如果不平衡,那边轻,就在那边。第二次把34瓶分成(11,11,12)三组,第三次把12瓶分成(4,4,4)三组,第四次把4分成(2,2),第五次把2分成(1,1)。

生2:麻烦。反正从82瓶到243瓶都是5次就够了。

师:是啊,刚才我们已经研究出一条规律了,这条规律使得我们解决这类题目非常简单、实用。可是这条规律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今天老师就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可以和你的爸爸妈妈、可以和你的邻居一起来玩这个数学游戏,和他们比比看谁能最快找到次品。我相信今晚你们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小小数学家”、“数学小天才”了。(此时就下课)

我相信学生晚上回家与家长比赛,肯定会胜利的,也肯定会收到家长的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就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知识的价值,那对数学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自然而然的爱上数学。

上一篇:军属春节探亲的请假条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