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2024-04-09

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通用6篇)

篇1: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围绕两大任务 推进四个升级

为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朔州市朔城区

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草案)

(2011年5月25日)

郭连厚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朔州市朔城区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共朔州市朔城区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的一次进军会。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委和区纪委,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提振信心,率先发展,为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估价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取得较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五届区委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区发展为己任,抓决策,出思路,找路径,树立了成就大事、做一流业绩的理念,营造了讲实话、抓落实的氛围,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了全区上下共谋发展的合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和加速期。

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亿元,年均增长42.6%,是“十五”期末的5.9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3亿元,年均增长72.5%,是“十五”期末的15.2倍;财政总收入完成15.3亿元,年均增长25.7%,是“十五”期末的3.14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8亿元,年均增长35.2%,是“十五”期末的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30元,年均增长17.7%,是“十五”期末的2.7倍;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6796元,年均增长15.1%,是“十五”期末的2倍。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区、全省十大文化强区、全省设施蔬菜建设先进区、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区、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区、山西省园林城市等十多项殊荣。在2009年全省119个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2010年全省“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我区均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点表彰。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向大会郑重报告:“十一五”时期区委做出的重大决策顺利实施,主要指标成倍翻番,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城建生态全省打响,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党的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政通人和,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事业兴旺。朔城大地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活力。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五届区委做出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顺民心,得民意,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转型跨越的时代要求,符合了城区发展的具体

实际。五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51万朔城儿女群情振奋,意气奋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转型跨越的发展大潮中奏响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在兴区富民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出一曲曲恢弘壮丽的精彩乐章。

一是形成项目支撑共识,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将原有的20座煤矿整合为9座,煤炭产能由原来的年产不足500万吨提高为1500万吨。先后引进浙江金圆、山水水泥、引黄PCCP制管、大唐风力发电、润臻、晶鑫粉煤灰制砖等30多个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同时,建设了豪德贸易广场和居然金地工程。以煤电、建材、冶金、化工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二是做出三个衔接决策,市区差距明显缩小。针对多年来市区机关干部工资福利、住房条件和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较大差距,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市区衔接,同步发展的决策。2008年,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6700万元,为机关干部职工兑现了工资福利待遇。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60多项重点 4

工程,拆迁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新增各类建筑面积420多万平方米,新建了怡家苑、迎宾苑、马邑花园小区等12个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保障性住房小区,有效解决了我区干部群众的住房问题。市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5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老城改造被国家住建部评为2009“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工程”之一,老城、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成为全省三个试点区县之一。先后投资7.5亿多元,改造和新建了鄯阳街、南垣街、建设路等城市道路30多条,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0平方公里。同时,加强了城市管理,取缔了1700多个马路市场,整顿规范了广告牌匾、占道经营、弱电强电架空电缆、城市牛皮癣等多项城市顽症,将一大批过去三不管的小街小巷、三关两街以及城中村列入城市保洁管理范畴,城市保洁面积扩大到130万平方米。一座整洁靓丽、规范有序的新城区展现在市民面前。区委、区政府2008年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的“三个衔接”基本兑现,2010年提出的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建设规模空前。累

计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30多项生态治理工程,重点推进了40万亩西山生态、1000亩恢河水系、2600亩金沙植物园建设,建成了古城墙公园、东门、电力、区一中等10多个休闲广场和街心游园,对10条城市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3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5%。2010年我区作为主会场接受了华北5省市国家7部委京津风沙源治理现场会的参观检查,受到一致好评。

四是确立民生优先战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 资近10亿多元,全面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建成了区一中新校区,实施了城内17所中小学校和农村24所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完成了2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新建了区一、二医院和中医院住院大楼。全区各类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矛调超市和信访服务中心,建成了15个乡镇综治中心和14个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创新了数字化动态式全时空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治安防控体系,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程度不断增强。

五是抓住科技兴农关键,三农工作稳步推进。粮

食产量基本稳定在4.5亿斤左右,特别是2010年达到了5.4亿斤,连续7年成为全国200个产粮大县之一。全区蔬菜大棚发展到6000个,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6万亩。规模养殖园区达到90个,规模养殖率达到60%以上。大畜饲养量达到12.6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6万头。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

六是强化创先争优意识,党的建设再上台阶。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了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统一战线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机关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全区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状态有了明显转变,各级各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践中形成了“5+2+1”工作法。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重品行、重民意、重实绩,调整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勇于任事、敢抓敢管的优秀干部,匡正了用人风气,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倾注了上上下下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工作有目共睹,成绩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

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五届区委,向所有为我区经济转型跨越、社会和谐进步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多元,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二是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步伐不快;三是主城区建设任务重,推进难度大,资金压力大;四是现有的公共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社会事业仍需进一步加强;五是信访维稳任务艰巨,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六是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七是个别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少数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机关作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所有这些不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情况、新

问题还将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才能不负全区人民的厚望。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将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全省看,转型跨越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综改试验区建设正在强力推进。从全市看,建设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的号角已经吹响,“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战略即将实施。从我区看,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为我区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区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未来五年,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未来五年,可以说是我们大展宏图、大有作为、大见成效的五年。

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条主线(转型跨越),突出两大任务(经济建设、主城区建设),推进四个升级(产业转型、城市功能、社会管理、人文素质),为打造新基地、新优

势、新朔州,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而努力奋斗。

我们确立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是区委着眼长远,审时度势,既科学研判当前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势和我区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又充分考虑我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提出来的,顺应了转型跨越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新一届区委指导今后工作的行动纲领。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目标,是一个自我加压、率先发展的目标,必将激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新朔城的巨大热情。

按照这一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将达到:

1、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7.6%;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8亿元,年均增

长35%;

3、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3.4%;

4、财政总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4.6%;

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21%;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年均

增长14.86%;

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年均增长21.7%;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1.6%。

为完成上述目标,未来五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多元发展上谋求新跨越

要按照省委推进转型跨越的战略决策和市委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植新型产业,发展循环产业三个主攻方向,立足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拓展新优势,打造新基地,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全力推进中煤马营堡、丰玉、同煤梵王寺三个千万吨煤炭基地,刘家口、杨涧、锡金园、葫芦堂、长宏等五个年洗选2200万吨的洗煤厂和袁树林、马邑、长宏、吉庄等四个年发运2000万吨的发运站建设,打通马营堡--歇马关--神西全长

20公里的运煤通道。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炭产能达到4500万吨,发运3000万吨,洗选2200万吨。同时,加快总投资25亿元的大唐利民20万千瓦和福光张蔡庄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煤电产业。要确保浙江金圆和山水新时代两个30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取沃尔玛超市、上海红星美凯龙、台湾大润发零售商业等大项目落地开工,推进居然、豪德和中煤平朔三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晋西北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同时,巩固壮大亚麻、啤酒、炭素、煤机制造等产业,使传统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大力发展循环产业。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全力推进总投资50亿元、占地6000亩的粉煤灰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在盐碱滩上生产出GDP。重点抓好中煤平朔、国能神州两个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建设,争取中煤20亿立方米和山西国际电力40亿立方米两个煤制气项目落户。加快东坡煤电循环工业园、神头粉煤灰工业园、水泥建材工业园、中煤马营堡、同煤梵王寺煤炭工业园、富甲工业园等

六大园区建设,形成煤炭生产、洗选、煤矸石发电、煤化工、煤制气、粉煤灰利用综合示范基地,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循环发展,努力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要引进培育新型产业。以科技支撑、技术创新为先导,依托我区独特的区位、资源、生态优势,在富甲工业园区推进中煤12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60万吨铝电解熔铸和3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积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端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推进设施蔬菜和规模养殖建设,着力抓好中煤平朔投资5亿元、建设30座标准化生态养殖场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4.5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达到40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达到35个,规模养殖园区达到200个,大畜饲养量达到1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全区规模养殖率达到65%以上。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强力推进城市功能升级,在扩容提质上谋求新跨越

工业化需要城镇化来承载,现代化需要城镇化来

驱动。我区作为全市的主城区,是全市的窗口和形象。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市委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现代工业新城的总体部署,按照市委提出的拓展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提升中心区、建设生态区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南移、西拓、中改(老城改造)”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拓展城市空间,提供发展平台,突出现代性、通达性、安全性,增强吸纳力、承载力、辐射力。力争十二五期末,城市人口由36万增加到60--80万,建成区面积由40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初具中等城市规模。成为投资者向往,外来人羡慕和城区人自豪的美好家园。

要全面推进拆迁改造。抓住全省棚户区改造试点区县的机遇,启动、完成老城整体改造和11个城中村、城边村 5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拆迁改造,完成家和苑、怡家苑、厚德园等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建设五星级酒店、生态餐厅、大型游乐场、体育馆和城市展馆等标志性工程,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城市品位。

要全面加快道路建设。打通城市南入口,建设恢

河1号公铁立交桥,南延开发路;拓宽张辽路和恢河2号大桥,成为城市的主出口。同时,完成市府街、古北街西延、建设南路打通、紫金街东延、富甲园区大道改造等14条城市道路建设,形成八纵十五横城市路网结构,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南文化新区、城西商贸新区建设。

要全面实施生态治理。围绕“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总要求,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发展的生态难题。要继续加大造林绿化、水系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巩固好西山生态治理成果,高标准建成5万亩苗木种植基地,完成引水上西山工程,把西山打造成一座既是市民游人休闲旅游、亲近自然的森林公园、天然氧吧,又将成为市区西部一道改善大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的绿色生态屏障。完成金沙植物园和恢河水系治理工程,实施洪涛山系和紫金山生态治理。全区生态总治理面积达到15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50%,使城市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要全面完善基础建设。科学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城市供热、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以及公交站点、停车场、公厕、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未来五年,市区建成两个垃圾处理厂,一座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率和供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电、通讯全覆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3、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升级,在和谐幸福上谋求新跨越。

要围绕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目标,全方位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促进全区和谐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要着力加强城乡管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建立以定人、定时、定域为主的“三定”城市管理模式,壮大环卫队伍,配臵环卫设施,城市清扫面积扩大到200万平方米。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建设,推进“十进社区”工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完善提升新农村重点村和试点村建设的同时,再完成100个推进村建设任务。加快市区出入口、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下大力气整治城

乡环境卫生。进一步规范农村承包地管理,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引导、监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要着力加强社保管理。全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扩大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力争城乡居民各类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应保尽保。逐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救助网络建设,推进救助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到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

要着力强化综治管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发挥好矛调超市和信访服务中心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依法处臵信访案件,维护全区正常的治安秩序、经济秩序和信访秩序。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各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努力减少一般事故,控制伤亡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

4、强力推进人文素质升级,在彰显魅力上谋求新跨越。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建设体现的是实力,城乡建设展示的是形象,而文化建设塑造的是灵魂。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巩固文化强区创建成果,引深文明创建步伐,着力在培育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努力彰显朔城魅力。

要高度重视科教文卫发展。不断加强科教文卫投入,完成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工作,高标准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城乡学校合理布局,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升全民素质。强化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和村委会、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建设与管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文化站、读书室全覆盖。加大地方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力度,开展马邑文化研究整理,进一步繁荣地方文化。

要全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挖掘整理古军事文化、古建筑古佛教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加快崇福寺周边景点建设,尽快完成马邑博物馆、鄂国公庙的布展工作,恢复文昌阁、县衙、古城墙、一类文保民居,修复南城门等文保古迹,推进神海湿地公园、紫金山、儿女山的开发利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培育旅游产业品牌,不断提升我区知名度。

要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围绕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多角度、大范围宣传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强人民自豪感,扩大我区影响力。要加强网络监管,做好舆情分析,搞好舆论引导,定期举行重大事项新闻发布会,及时妥善处臵新闻突发事件。

要继续引深文明和谐创建。着力引深文明和谐农村、企业、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窗口单位、公共场所、交通秩序、城市环境、校园周边、图书市场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全面推进魅力朔城建设,积极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努力以高尚的精神塑造灵魂,以文明的形象展示风采,以良好的素质彰显特色。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要求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全面完成大会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们要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夯基础,抓创新,求突破。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拼搏奉献、勇争一流的创业激情,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六点:

1、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解放思想的气魄和胆识。解放思想具有先导性,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就没有工作上的大发展,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要紧紧抓住全省综改试验区和我市推进“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战略的重大机遇,打开思想闸门,找准问题症结,创新发展理念,努力用新的视角看问题,用新的思路解难题,用新的理念谋发展。要抓住抓好发展机遇,用足用活国

家政策,先行先试,放胆争先。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打破传统思维,增强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合作共赢意识,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拓展项目生存空间,创优招商发展环境。要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气魄和胆识,三步并作两步,实现弯道超车,促进跨越发展。

2、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勇于任事的责任和使命。任事才能成事,负责方可有为。要把勇于任事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想任事,敢任事,会任事。要敢闯敢干,敢抓敢管,勇于承担责任,直面矛盾,敢于攻坚克难,打开局面。党政班子成员不能只当传话筒,更不能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矛盾上交。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一定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问题发现在一线,把矛盾解决在一线,把工作推进在一线。要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为了工作的推进,为了城区的发展,要敢于冒风险,敢于担责任。如果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必将一事无成。

3、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班子和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区“十二五”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班子,取决于广大干部队伍。党政班子成员和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一定要坚强有力,奋发有为,有统揽各方、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善于谋全局,敢于抓大事,有思路,有激情,有干劲。要多谋善断,独当一面,能够凝聚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真抓实干,真正成为所在单位和部门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想在前,干在前,努力当好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4、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勤政为民的状态和理念。为政之要在于勤,勤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份行动胜过十打纲领。作为一名干部,特别是各单位的一把手,不工作、不勤政就是最大的腐败,用省委袁书记的话讲,不勤政甚至等于谋财害命。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工作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工作上,把工夫和本领用在促落实上。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办实事,多解难题,以苦干实干拼命干,落实落实再落实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5、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先人一步的远见和作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先人一步,方能胜人一筹。能否抢抓机遇,先人一步,事关我区的转型发展、率先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发现即发展的理念,以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提前谋划,主动出击。要在吃透政策上先人一步,在招商引资上快人一拍,在推进工作上抢抓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中掌握主动,才能够在转型跨越的时代潮流中赢得先机,才能够在全省综改试验区和全市“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中有所建树。

6、完成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用人导向是风向标,正确的用人导向,可以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弘扬正气。五年来,区委始终围绕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重民意选人才,凭实绩用干部,不亏待受苦人,不亏待

实干的同志。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吃苦的人吃香,有为的人有位。在全区形成想干事、干成事的有舞台,不工作、说闲话的没市场,以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今后五年,是我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攻坚期。当前,我区转型发展正当其时,跨越发展前景灿烂。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让我们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区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强化人大民主监督、政协参政议政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带领全区51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放胆争先,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为建设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而努力奋斗!

篇2: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精炼。写法有新意,内容有亮点,体现了前瞻性、战略性,非常鼓舞人心。报告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深刻反思了我市能够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既催人奋进,又发人深省。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及一个时期富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尤其是“十项重点工程”的提出,着眼于快速发展、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着眼于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富锦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本届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执政为民的政治诉求。

今后五年**街道要紧紧围绕报告精神,充分发挥街道职能作用,以转变职能,提升为居民服务水平为主线,打造一区一特色工作亮点。使辖区面貌显著改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在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上着力加快转型升级。保证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活动器材、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到位,功能得到扩展,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

篇3: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9~20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会议并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陈可冀院士、天津医科大学吴咸中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陈香美院士以及全国各地会员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主持。

会议总结了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学术刊物、成果奖励等方面的成绩和工作, 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修改的报告”, 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经民主选举, 陈凯先院士当选为新一届会长。陈香美院士当选为常务副会长, 王阶、王文健、吕爱平、许树强、吴刚、吴以岭、吴伟康、张伯礼、李显筑、凌昌全、高思华、曹洪欣、黄光英当选为副会长, 穆大伟当选为秘书长。陈可冀、吴咸中被聘为名誉会长。

篇4:扬州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会上,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张蓉,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副书记孙丰忠分别代表四川省科协第五届机关委员会和第五届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全面總结回顾了机关党委、机关纪委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对新一届党委、纪委工作提出了建议,报告经全体党员审议后通过。省直机关工委组织部干部欧阳永庆宣读了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四川省科协召开机关党员大会暨机关党委委员、机关纪委委员候选人的批复》,审议通过了《四川省科协第六次党员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四川省科协第六届机关委员会委员和第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会上,申裕荣代表省直机关工委发表讲话。他对上一届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对新一届两委班子提出了三点希望:1)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认识该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到领导干部了解条例、党务干部精通条例、普通党员掌握条例。2)要深入扎实地推动创先争优和挂包帮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3)要求机关两委会新班子要有新作风、新面貌和新形象,努力成为学习型班子、创新型班子和实干型班子。

会上,黄竞跃代表四川省科协党组作了讲话。他指出,过去5年来,机关党委在省直机关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协党组的具体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为省科协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对科协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各党支部、党委要要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学习型、和谐型文明单位为目标,全面加强新时期省科协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最后,黄竞跃对省科协新一届两委会提出了四点要求:1)要不断提高抓好机关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科协事业的发展开展机关党建工作。

3)要以支部建设为基础,以党员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4)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柯江 编辑:方格)

(四川省科协)

篇5: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6日)

刘永忠

中国共产党淮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力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机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淮安市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淮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发奋图强,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一、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淮安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务实苦干,扎实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完成了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淮安正日益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又好又快、再上台阶、确保前列,坚持 扩张总量和转型升级两手抓,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388亿元,财政总收入先后突破三个百亿元关口达到31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呈现跨越赶超的强劲势头。产业升级取得突破,重点培育的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食品、节能环保五大千亿元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突破20%,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荣获“中国新盐都”称号,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国字号园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等四级联动的发展平台逐步完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业发展迅猛,占GDP比重提高到39.3%;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县域农业主导产业11个,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居全省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与参加农户数均位居全省前列。开放型经济异军突起,台资、浙商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特别是富士康科技城、台玻、天淮大无缝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开展,国际友好与交流城市达40余对。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以上,获批苏北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县域经济实力迅速壮大,7个县(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加快特色城镇化步伐,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秉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 细管理”理念,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心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入99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0.8%。加快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以及生态新城、清河新区等功能片区,相继实施了一批体现品位、彰显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生态绿化精品工程,一批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抢滩进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谐城管”经验在全国推广。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城,大力发展小城镇,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宿淮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在苏北率先联网成环,立体式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淮河治理、南水北调等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有效提升了全市防洪保安能力和水资源保障水平。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扎实推进亲民淮安建设,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在苏北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建立城乡尊老金制度,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城乡群众享受更加均衡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均等化和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淮医品牌形成集聚效应,食品药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施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8个县(区)全部创成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区),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兰亭奖”等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实现奥运金牌、残奥奖牌零的突破。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畅通群众利益诉求 八条通道,建立阳光信访体系,近几年进京赴省上访一直是全省较少的几个市之一;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市和8个县(区)连续三年被命名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3”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促进全面进步,统筹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团结和谐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对台、党史、关工委、老促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一府两院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二连冠”。组织开展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区)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纪念活动,进一步打牢了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生态淮安建设扎实推进,6个县(区)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城市环境综合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化政治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好周恩来家乡”目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实践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满意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四个100%”要求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三进三帮”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源头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建立具有淮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五年,我们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等种种考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加深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年来的奋进历程深刻启迪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几年来,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五大建设”、“借港出海”、“三靠”等重大战略,走出了切合淮安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将思想解放的成效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果。必须坚持奋发有为、跨越争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勇争一流的目标追求,是跨越赶超的重要保证。我们树立“全国有亮点、全省争进位、全市争先进”的鲜明导向,引领全市广大干群开拓进取、勇攀新高,涌现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亮点,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我们把“三看”既作为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也作为交给广大群众检验和监督的三把尺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切从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出发,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各项事业发 展筑牢了根基。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我们始终把真抓实干作为工作导向和要求,通过开展重大项目定期观摩、领导干部“三进三帮”等活动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切实把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抓发展、促和谐上来,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现实优势。

五年的团结奋斗,我们书写了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奠定了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要归功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要归功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我们要铭记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要铭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携手合作,要铭记驻淮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驻淮各单位和广大老同志、老干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淮安市第五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淮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抢抓用好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开创淮安未来五年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我们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省级战略,为我们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吹响了前进号角、注入了强劲动力。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从加快苏北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建设好周恩来家乡的关爱和厚望。全市上下一定要 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意见》要求,用足用好政策,奋发进取、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支持转化为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显著提升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苏北全面振兴加快推进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城市地位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必须更高更强,尽快成为引领区域经济活动的龙头、集聚整合资源要素的枢纽和社会服务、文化发展、生态建设的高地。对照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五大建设”的加速推进,许多方面已经打下了较好基础,保持了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更要清醒地看到,“欠账”仍然很多,经济总量不大,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城市综合实力亟待提升;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开放程度、综合服务等与周边城市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城市功能亟待优化;群众收入增长不够快,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干部作风、工作效率以及领导科学发展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总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容量,无论是外部影响力还是内在功能,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不够强。真正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还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把全市人民的智慧 和力量凝聚起来、信心和干劲激发出来,瞄准定位,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全力突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开创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六个加快”要求全力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总战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必须切实担负起的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紧扣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宏伟蓝图,全力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总体要求和“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把增强实力、做优环境、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确保发展的强劲势头、经济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产业实力更强、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确保城乡环境更优、面貌更美,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特色充分彰显,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基本达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确保群众生活富裕、更有尊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

(一)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打造富庶新淮安,筑牢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

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是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之策。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抓转型,在加快转型中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以推动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速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要加大新增长点培育力度。牢牢扭住项目建设之纲,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扶持,加大企业上市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企业上市10户以上,加快形成一批“旗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80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0户、超100亿元企业10户、超500亿元企业1户以上。二要加快构建淮安特色工业产业体系。依托现有良好产业基础,全力实施千亿元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双倍增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把富士康科技城及出口加工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三要努力实现县乡工业突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县(区)百亿元工业主导产业,全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特色经济板块,到2015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有6个县(区)分别超1000亿元。坚定不移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建设,到“十二五”末新建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00亿元,规模列统企业达到600户以上。

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充分运用现代装备、科技理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一要 积极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做大做优五大百亿元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支持袁隆平院士在我市创办的国家水稻科研基地建设,推动优质农产品规模生产,到2015年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15%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放大盱眙龙虾、淮安红椒、洪泽湖大闸蟹等特色品牌效应,全面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思路,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产前、产后环节合作延伸,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1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组农户比例达65%以上。三要切实增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推进综合开发,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金融部门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新型农技服务模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全程化社会服务体系。

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0亿元。一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与淮安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物流运输、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推进企业物流向 “第三方物流”转变,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业规模总量,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现代金融服务层次;依托各类技术中心,不断拓展区域售后、工程技术研发等服务领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优质配套。到201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二要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按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突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淮海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雨润、苏宁、现代国际新城等商贸龙头项目,全力打造苏北领先、富有影响力的现代商务核心区。以引进国际一线商贸企业、一线品牌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带动服务业整体品位的提升。明确城市市场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年成交额百亿元以上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大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三要加快新兴服务业集聚。扶持淮安软件园、淮安(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洪泽安芯智能港等载体建设,努力打造以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培育创意楼宇、研发楼宇、总部楼宇等,着力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引导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形成便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菜名湖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淮扬美食、大湖风光、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国知名旅游城市。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一要更 加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全社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争到2015年创建国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10户以上。二要更加注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坚持把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转型高端发展,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相融合。三要更加注重产学研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主动加强与名院名所名校名企的对接,着力加快国家级盐化工检测中心、盐化工科技研究院和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

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重点,充分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开放是发展龙头,改革是活力源头。要全方位实施“借港出海”战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全面推进对台经贸合作,深入开展对浙招商,加强对央企、省企、名企的招商,主攻大产业项目和龙头项目,全力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产业转移三个高地,确保“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20亿美元。二要进一步优化载体建设。推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率提升转型,从优惠政策驱动向综合服务功能创新转型。高标准推进淮安工业 园区、盐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工业新城。加强各县(区)省级开发区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盱眙凹土科技园等各类特色园区建设,不断增强集聚功能和吸纳能力。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功能完善,力争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三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70%以上。

(二)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美丽新淮安,形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功能品位直接影响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既塑造城市之形,又铸就城市之魂;既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又培育特色、彰显气质,使淮安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业宜居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加大改变面貌、提升形象、完善功能的力度,进一步将城市文明、城市服务、城市生活引向小城镇和新农村,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要突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严格按照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遵循“组团相间、生态相连”建设要求,构筑布局科学合理、内在联系密切的城市发展框架。高质量开发生态新城,进一步做优清河新区,加快清浦新城建设,促进淮阴区、楚州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主城区整体联动,中心城区在“东 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中实现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服务功能、承载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60万。二要加快推进县城和镇村建设。按照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的原则和“一县一特”建设思路,推动县城进一步拉开框架、做优功能,彰显涟水教育生态城、洪泽湖滨生态城、盱眙山水旅游城、金湖水乡园林城特色,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中等城市,促进淮安城市群快速崛起。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构建职能分工合理、等级规模优化、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城镇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实现小城镇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合理确定中心村的数量和布局,循序渐进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三要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交通畅达便捷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大交通,完成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连淮扬镇铁路建设,争取淮安机场早日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和开通淮港、淮台航线。积极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快改造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系统,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着力完善干线公路建设,提升乡镇公路等级和通达率,力争重点中心镇通一级公路、特色小城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应急防灾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保障力。

坚持彰显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特色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淮安的特色资源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挖掘,走特色建城、特色兴城之路。一要做活城市水系,彰显水城魅力。着力打造里运河、古黄河、大运河、盐河风光带,努力 展现“四河碧水穿城过,八岸风光美如画”的城市风采。全面优化城乡河湖水系水质,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全面实施白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建设主城区第二水源地。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南水北调、入江水道淮安境内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景观建设,真正让水资源成为造福百姓的宝贵财富。二要做好文脉传承,彰显人文风貌。充分发挥古城、名人的优势,注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改造提升老城区过程中,更大力度保护古宅名园和历史街巷等历史遗存,重点加强楚州古城、洪泽湖古堰、盱眙大云山汉墓的保护与开发,努力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形态。三要做优人居环境,彰显生态优势。围绕建成生态市目标,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深入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创建,到2015年实现县乡村创建全覆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低碳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城乡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三清”工程,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坚持文化引领,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是城市之根、文明是城市之魂。要着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铸就更具时代特征的城市品格。一要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文化艺术发展,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着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淮安大剧院、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塔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 地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面系统整理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保护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打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要着力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进一步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加快组建广电传媒集团和市演艺集团,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努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三要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弘扬以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培育亲民为民、创新创业、开明开放的社会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淮安大地。

(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着力打造幸福新淮安,增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群众认同感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践行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理念,让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过程,成为全市人民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高度关注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坚持富民优先,大力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以创业、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面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城乡低保统一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优待、孤儿保障、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水平,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确保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兴办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好物业管理水平较低、老居民小区环境较差、城市停车难停车贵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安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精心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着力构筑苏北教育高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不断扩大淮医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确保广大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精心办好第十八届省运会,将其办成一届展示淮安形象的体育盛会。加快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家庭发展能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让社会更加平安和谐。按照“1223”要求,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 方法手段,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全覆盖。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警等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创新设立电子网络信访服务中心,及时依法处理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建议。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臵能力。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大调解水平,健全大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定、群众安宁、生活安康。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坚决预防和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让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相统一,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加强法治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法治县(区)、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大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共谋淮安科学跨越发展大业。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 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积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双拥工作,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三、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以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传普及,不断巩固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理论宣讲、在线学习等制度,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引导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鼓励干部不拘一格、开拓创新,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争相作为、争创一流、争先进位,真正做到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二)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关键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保证党代表权利得到有效行使。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完善以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党群议事会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基层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同时,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政令畅通。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领导科学跨越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在基层一线、经济建设主战场和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真正把那些推动科学发展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地方党委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和“三责联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学以致用的要求,继续抓好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十大人才工程”,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造集聚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清廉为民良好形象。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人心向背。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具有淮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周恩来故乡倡廉工程”,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反腐倡廉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扩大民主监督渠道,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决策议事规则,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切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对腐败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完善政(行)风热线和信访直通车等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五)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健全长效机制,持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按照“四个100%”的要求,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有效覆盖并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造就高素质带头人队伍;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在农村深入开展“三定三评三挂钩”活动,在社区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式管理模式、促进机关高校和驻区单位与社区开展党建共建,在非公企业完善“双跟进四转换”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双支持”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 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心关爱青年,强化党建带团建工作,为党的事业打牢青年群众基础。

(六)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更加广泛地凝聚党心民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按照省“三解三促”要求深入开展“三进三帮”活动,广泛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取更多福祉。坚持勤勉敬业、高效服务,认真践行101%服务理念,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加强群众评议和问责考核,促进机关干部改进服务、提高效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更多财力用在支持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用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做到学用结合、真抓实干,确保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安排的每一项重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篇6: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

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5年5月21日)

马兴瑞

同志们: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与总结

过去的五年,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起点上,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目标奋力前行的五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我们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确立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的“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明确了改革阶段性任务和路线图、时间表。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宽准入、严监管”的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优化。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深入实施政府“大部门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公布了一批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效能持续提升。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科技资金投入体制、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户籍管理、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前海开发开放有序展开,在深港合作、制度创新、产业聚集等方面实现突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贸易方式和产品市场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合同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增长。深港澳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金融、商贸、文化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化城市环境得到提升,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出台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提速,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开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占GDP比重达4.02%。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五年累计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和广东 省科研团队59个、“千人计划”人才116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新型研究机构快速发展,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是五年前的3.5倍,华为、中兴、腾讯等领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大疆科技、柔宇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经济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增长点。众创平台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这五年,我们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外部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保持定力,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4年本市生产总值达1.6万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来源于我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6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出口总额实现“二十二连冠”。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3%,五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4.0%,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和财政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减排量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民生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均居内地大中城市最高水平,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率先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在36个领域实现“同城人、同待遇”。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市,率先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招生,成功创办、引进一批特色学院,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医药分开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三名”工程。养老等事业稳步推进。全市财政九类重点民生领域五年累计投入近5000亿元,年均增长22.6%。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织网工程”和“风景林工程”深入实施,“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初步构建。启动新一轮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深圳”系列专项行动,初步构建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五年,我们坚持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广泛宣传“深圳十大观念”,深入开展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等文明创建活动,连续第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深圳,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有12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推出歌曲《走向复兴》、电视剧《命运》等文艺精品,大型儒家交响乐《人文颂》在海外成功巡演,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充分展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这五年,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共同推进,城市环境和功能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碳排放权交易,率先推行新增建筑绿色标准全覆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灰霾天数不断减少,2014年创十年来新低。全市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抓住特区范围扩至全市等机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特区一体化、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深圳北站、广深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城市交通全面迈进“地铁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称号。实施两轮特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计划”,原特区外地区面貌明显改观。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功能更加凸显。总部经济影响力持续扩大,来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60家,深圳本土企业华为、平安、招商、正威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这五年,我们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维护了团结和谐、法治有序的良好局面。

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发挥人大权力机关作用,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监督“一府两院”及重大事项决策等职能不断加强,专委会建设和代表作用发挥有了新进步;积极支持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打造了“委员议事厅”等协商民主新平台,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积极推进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合作共事,双拥、民族、宗教、外事、对台、港澳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率先探索人大主导立法新机制,制定实施一批在全国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法规规章。法治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挂牌运作,涉法涉诉信访、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构建“司法、宣传联动”的普法教育新机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五年,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

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深入。多层次广泛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教育活动,大规模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持续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监督,推出实施了干部作风考核等创新性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开展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800多项,在区域化党建、“智慧党建”、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党代表进社区等方面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30多个,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全委会在重大决策和重大人事任免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市区两级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各级党代表任期制和区级党代会常任制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四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领导班子“牵头破题”项目2200多项,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反腐倡廉形成高压态势。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廉洁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廉政教育,从严执行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从政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锐意改革、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全省人民和驻深单位、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深圳市委,向同志们、朋友们、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深圳经济特区事业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把握好特区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使改革开放成为特区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发展之基、立市之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扎实实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法治建设,不断巩固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地位,让一流法治成为特区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必须始终践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特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过去五年深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面对新的改革任务,一些党员干部守成思想严重,被盛名所累,被赞歌所惑,被利益所困,改革攻坚锐气弱化,缺乏问题导向,还存在“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现象。二是经济发展面临多种因素制约,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增大。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城市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严重受限,新增建设用地不足,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越来越高,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不足并存,对经济增长形成多重“紧约束”。三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日益突出。作为迅速建成的移民型超大城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原特区内外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在发展转型期,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城市人口结构严重“倒挂”、流动人口众多,“城中村”和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给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全社会崇尚法治和依法办事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任重道远。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司法效率不高、公信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亟待提升。五是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从严治党仍须常抓不懈。一些党委(党组)管党治党的主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投入精力不够,没有管到位上、严到份上;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核心作用不强,党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腐化,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二、未来五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回顾过去,历届市领导班子和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牢记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敢闯敢试、艰苦创业,善抓机遇、直面挑战,谱写了挺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为推进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深圳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当代特区人手中,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承担着新的使命。

新时期,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亲临深圳,勉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今年初,总书记专门就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充分昭示着,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肩负的使命远没有完结,而且内涵更新、要求更高。置身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所有特区人都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勇当排头兵!

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走上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 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对照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的标准,在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不断强化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创新优势,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按照新使命新要求,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全面”统领各项工作,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各项部署要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

——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到2020年,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

——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达8-10家;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展望更长远的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历史征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我们特区人有这个信心、更有这份担当!

三、率先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 推动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 迈上新台阶

改革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永恒主题,是深圳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高质量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机制。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鼓励创新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优化扶持方式和监管机制,积极培育网络经济、信息经济、蓝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构建开放共享的政府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完善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巩固和提升我市企业创新的优势地位,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实施重大创新载体培育工程,创新企业参与建设的扶持机制。构建发达的中小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落实国家关于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等政策措施。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坚持开放创新,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深圳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智力资源。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深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依托高交会、文博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完善“深港创新圈”建设机制,促进香港金融、信息、科研等优势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健全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解决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重大问题,合力推动我市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形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办好“国际创客周”,努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和创业之都。

进一步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和支撑。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无缝衔接。继续完善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做优做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加快推进深港通试点,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及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打造“创投之都”,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专利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健全适应自主创新企业、中小微企业需求的融资体系。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二)落实“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发展战略,推动我市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强化我市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功能,大力推进航运业及配套服务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航空运输体系,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参与沿线国家重要港口、机场、铁路建设。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打造经贸合作重要平台,推动本土企业赴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力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总额五年实现翻番。促进人文交流,在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与沿线国家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新格局。

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叠加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国际贸易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基本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创新出入境监管制度,推进境外投资备案制改革,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努力使前海蛇口片区成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新标杆。大力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落实好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全面加强与香港的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力争“一年一个样”,建成最能展示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形象的城市板块,成为深圳服务“一国两制”大局、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平台。

加快构建扩大开放新格局。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外贸份额,挖掘东盟、中东等外贸新兴市场潜力。打好贸易环境优化“组合拳”,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拓展服务贸易新领域,培育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泛珠三角城市的合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下达的对口支援和帮扶任务。

(三)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不断壮大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完善舆论监督和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国有文化集团,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航母”。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要求,继续办好文博会,做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我市文化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大文体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日常化、长效化。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进一步唱响“深圳好声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四)落实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加快推进特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着眼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鼓励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提高新能源汽车应用普及化程度。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实施更具约束力的管控制度,牢牢守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环境监管执法模式,严密防控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捍卫城市生态空间。深入实施治水提质、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绿化提升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污染治理设施提升改造,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和使用效能。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鼓励公众和环保组织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等进行监督评价,引导全社会向污染宣战。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法制保护好深圳的“绿水青山”。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动态监管。制定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应急预案,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形成奖优罚劣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五)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加强规划统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合理确定各行业用地比例,将全市各领域发展目标统一到共同的城市空间上来。深入推进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存量用地开发的规划土地管理制度,结合农村城市化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稳步实施“整村(片区)统筹”,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通过二次开发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科学确定各区(新区)主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制定差异化绩效考评机制,加强不同城市组团间的有机联系,形成错位互补、一体发展的整体格局。统一规划海岸线建设,加强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

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机场第三跑道、轨道交通三期、深中通道、外环高速、坪盐通道、赣深客运专线、深茂铁路、第二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大空港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力度。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开发与改造。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建设一批商业旺区、产业园区、建筑精品和城市地标。努力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杆,构建一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全面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有利于特区一体化的政策制度体系。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不断缩小原特区内外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六)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增强人才推动发展的“源动力”

加强人才政策创新,再现“孔雀东南飞”。启动人才工作立法,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清理和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形成符合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圳特色的良好制度环境,大力提升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做法,采取务实的新思路、新举措,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人才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深入实施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各行业及区域性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构建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计划、近期有行动方案的梯次推进体系。突出发挥前海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建设人才特区,为全市人才工作积累经验。

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重,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我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宏大人才队伍。优先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孔雀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力度。继续壮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人才队伍建设,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专业化高端智库,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

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完善和规范人才服务工作流程,努力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积极开展人才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更好满足企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真正形成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七)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部署,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和均等化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动态增长机制,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全体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建设特色学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教办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建立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做好对高校毕业生、来深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服务。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退出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基层服务管理体制,加快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制定社区服务管理主体职责清单,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和社区服务标准体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与监管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加快建成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综合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信息惠民水平。继续实施“风景林工程”,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改革创新项目库及实施机制,推广创新社会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在行政管理、市场交易及社会监督等领域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和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深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履行好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责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牢牢守住公共安全这条底线。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深化信访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日常监管执法,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扎实推进“平安深圳”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安全感。

(八)落实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建立市、区、街道政府权责清单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权责清单和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构建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透明化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移,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把更多精力放在“市场失灵”领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完善权责明晰、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配套监管制度,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街道设置,合理划分和明确市、区、街道管理权限,精简行政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增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深化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继续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大部门运作的新规则新制度,适度集中相关决策职能,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更为便捷的企业诉求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直通车”、“绿色通道”、“企业挂点”等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定制式”、“处方式”服务。创新民生服务方式,继续建好“网上办事大厅”、行政服务大厅,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市民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提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投资管理、消费促进、外贸稳定政策的组合运用,形成“三驾马车”更加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机制。深入推进财税体制、国资国企等改革,强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的相互配合,巩固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的支柱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家具、钟表、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在智能装备、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先进生产力特征的“深圳智造”。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率先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 加快建成公平公正安定有序的一流法治城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和改进深圳立法工作,在提升特区立法质量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上更见成效

创新立法机制,更好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加快健全立法规划计划编制、法规草案集中起草、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等制度,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进一步强化人大立法职能、提升立法能力。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重要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完善立法程序,扩大社会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健全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表决、后评估机制,完善立法协商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建立立法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完善法规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步伐,率先构建更加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特区立法“先行性、试 验性”的特点,大胆借鉴香港及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综合运用立、改、废、释多种方式,加快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公平竞争、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保障、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立法步伐,制定一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高质量法规规章,更好满足和服务全方位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率先建成法治政府

提升政府决策法治化水平。完善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把合法性审查作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着力推动重大改革、重要规划、重大民生事项、重大项目等各项决策的法治化、程序化,控制法律风险,提高决策质量。建立行政执法新机制。按照重心下移、提高效率、错位配置的原则,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市、区两级管理权限和责任,合理配置全市执法力量,积极推行综合执法。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系统,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切实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持对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建立“内外结合、监督有力”的新型监督体系。积极打造“阳光政府”,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务信息公开,畅通公众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加大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力度,强化考评结果应用,更好发挥考评工作的“指挥棒”作用。

(三)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赋予深圳的司法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领域重点改革。深入实施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探索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法官、检察官。完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开展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改革试点,率先建立行政诉讼管辖范围与行政管理区域相分离的新机制。实行市级统一管理法院、检察院财物。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建立现代警务运行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保障当事人诉权。健全冤假错案防范纠错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司法作风建设,依法规范司法人员对外交往行为,坚决遏制司法腐败。全面加强司法活动监督。完善检察机关新型诉讼监督模式,实现检察监督与侦查、审判、司法行政等内部监督的有效衔接,增强诉讼监督的刚性约束。坚持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司法、监督司法。运用网络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构建更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工作机制。

(四)着力打造前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率先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完善涉外法规体系。借鉴香港、面向国际,积极探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机制,率先构建符合自贸区发展与改革创新要求的法规体系。争取全国人大支持,加快涉外投资贸易立法,出台配套的规则和指引,为自贸区建设和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设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司法体系。推进前海综合性改革示范法院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法院。积极探索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集中管辖,落实部分金融案件的统一管辖。

开展任期制法官制度试点,深入推行港籍调解员、港籍陪审员制。建立统一高效的执法机制。全面整合公安、城管、质监等各类执法资源,建立片区联勤联动指挥体系和网络数字执法监察平台,构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人力互动、执法互助”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发挥华南(前海)海事物流仲裁中心的作用,依托中国自贸区仲裁合作联盟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粤港澳三地专业调解员联合培训和资格互认,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提升前海作为粤港澳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的地位。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资源库建设,建立完善国际法律查明机制。加强深港法律服务业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法律服务机构,提升我市国际化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健全立体化社会化的普法格局。坚持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并重,推进全民普法守法,努力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体深圳人的自觉行为。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率先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职法律考试制度。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积极运用新媒体、论坛、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品牌活动。继续实施“公民法律素质提升资助计划”,全面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进普法志愿者活动。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法治实践。深入开展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基层社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法治创建活动,支持各类主体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提升法治意识和能力。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充分发挥律师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一社区一律师”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司法鉴定体系,降低公共法律服务门槛,让市民群众在接受法律服务中感受法治的温度。坚持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弘扬公序良俗,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全体市民自觉守法、维护法治权威。

五、率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为特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履行新使命,实现新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在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加强思想建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特别要组织特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大力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和能力素质调研分析制度,增强思想理论武装和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优化干部知识结构,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推动特区改革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坚持扎根基层、凝聚群众,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强化社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员作用发挥“三个全覆盖”。巩固和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完善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加强“两新”组织党员管理,推动各领域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突出基层党建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创新服务载体和方式,深入推进“智慧党建”工作,加快党员志愿服务“四化”体系建设。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扎实开展党代表、党员等进社区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党建活动扎根基层、扎根群众,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把好选人用人关,着力选拔任用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好干部

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要求,树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注重在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真正将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认真执行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廉政审核、“一报告两评议”等制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落实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严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落实党政正职和领导班子抓党建工作责任、选人用人责任、任期经济责任、议事决策责任、领导分工责任和机构编制责任等联审巡查制度,健全干部谈心谈话、函询诫勉等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干部档案核查及违规追究责任制度。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建立健全“有为激励、无为问责”制度体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级管理和岗位管理并重的干部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成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交流。

(四)严明纪律、狠抓作风,坚持不懈推进深圳廉洁城市建设

严明党的纪律。切实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和廉洁纪律以及工作、生活纪律,坚决同违反党纪的行为作斗争,以严肃纪律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狠抓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监督执纪问责,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紧盯作风领域问题的新形式、新动向,着力整治“为官不为”、“摆花架子”以及穿上“隐身衣”的奢靡之风等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厉行节约、干部用房、职务消费、公务接待等制度,建立督查和考评问责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落实“两个责任”清单和问责办法。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插手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等案件,严肃查处基层违纪违法、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推进廉政监督机制创新,建立巡查工作制度,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党政正职监督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五)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切实将党建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明确党建工作职责。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建工作合力,不断巩固和发展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研究制定党建责任清单,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及班子成员抓党建的具体权责,严格落实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强化行业主管部门抓系统党建责任,确保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优化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全面实行党委(党组)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并接受评议、党委(党组)书记向党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述职并接受评议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及追究问责机制,对未完成党建工作目标或管党治党不严的要严格问责。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全委会、常委会工作和议事规则,进一步改进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继续完善落实各级党代表任期制和区级党代会常任制。认真总结新时期从严治党规律和特点,明确党建工作标准和要求,实现党员管理、组织生活、服务群众、工作职责等标准化。注重以改革精神、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创新,深入探索制度治党的途径和方式,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六)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深圳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拓展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联系渠道,健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在选区履职制度。加强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牢牢把握协商民主正确政治方向,主动把协商民主建设贯穿于各领域,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搭建多层次协商民主平台,创新密切联系各界别群众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等工作的领导,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全面加强统一战线建设,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加强和改进对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工作,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港澳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同志们,实现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新目标、新任务,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以优良作风把深圳的工作做实、把深圳的事情办好。

上一篇:六年级期中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木心印象的散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