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自查报告

2024-05-02

药价自查报告(精选9篇)

篇1:药价自查报告

现代诊治疾病,除靠医生医术以外,用药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对于药品,我们最为关心的则是价格问题(插一)

因此寒假期间,我们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关于药价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插二)

在我们采访的30个人中,按年龄分为三类人,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插三)青年人以大学生为代表,他们基本没有收入,对药价的看法普遍认为药价高,中年人大多都工薪阶层,生活小康,对药价看法也是认为高,对于长期吃药的老年人,依然认为药价高。OK,我们的问题来了。(插四)药价高,why?

经过上网调查和访问医生,药店老板,以及政府官员,我们得出以下四点原因:

五、原因一: 流通环节过多。现在医药产品的销售流通程序。报批(一些新药批文的速度从一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批文价格低则数百万元,高则上千万元)——全国总经销商——大区经销商——省市经销商——地市级医药公司——药店、医院——主管领导、药剂科、药房、主治医师、医药代表——病人

六、原因二:药品回扣。这是众所周知的隐性提高药价的因素,很多药企通过给医生好处以影响医生的处方习惯,达到销售药品的目的。药价中,回扣一般占20%左右,一些差的药回扣占到30%。

七、原因三:医药不分家。处在买方市场中的医院具备了与药品提供商讨价还价的巨大能力,处在卖方市场中的医院对于患者的药品消费选择具有强大的诱导能力。使得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这一领域扭曲,突出表现为药价的虚高。“以药养医”机制为药品高回扣、虚高定价提供了制度基础。

八、原因四:仓储配送费用高。在国际上,医药配送模式已经完全进入现代化无人操作模式,有统一编码,操作过程完全自动化,且配送流程是从生产企业通过物流配送直接供应到需求单位。而我国仍然沿用手工、票据、仓储式配送,还处于低水准的操作模式。

九、面对高药价,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2005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今天宣布,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四百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40%左右,最大降幅达到63%。此次降价金额约为40亿元。一九九八年以来,为整治药价虚高,中国官方共出台十七次药品降价令。

十、但是调查中发现,在一次次“降价令”后,老百姓几乎没什么感觉。调查显示,居民平均每次门诊的费用和住院费用,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十一、当然政府调控药价也有漏洞。我国药价调控有三种形式,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漏洞一: 政府定价品种覆盖面小。漏洞二:政府无法掌握真实成本。

十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十三、药企对策之一:不少药厂将原包装的药品停产,将同一种药品改换包装剂型生产,自动跳出降价范围之内。

十四、药企对策之二:对于药品降价,有些厂家会用暂停供货来避免损失另外,有的厂家认为无利可图不愿再做,忍痛停产,转而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这也是许多廉价药品逐渐绝迹的原因。

十五、医院对策之一“大处方”抵消降价;医院对策之二不开降价药

十六、你有对策,我有建议。我们的建议是!

十七、一:加大实行政府定价的覆盖面“两个纳入”:

• 一是把列入国家药典的所有药品,都纳入医保目录

• 二是把所有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都纳入政府定价范畴十八、二:改进政府制定药品价格的定价方式

• 一是改变成本价格确定的办法。如对企业进行全程监控等

• 二是充分利用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校正政府定价

十九:建议三:完善药品价格监督管理机制;建议四:建立健全商业医疗保险制度

二十、作为以学生的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些什么呢?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大家慢慢想吧,我的演讲终于结束了。

二十一、谢谢大家!

篇2:药价自查报告

4月1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坐落在迎春路上的××药房,只见店内人头攒动,等待交

款、刷卡的顾客排成了长队。

“××”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关键是价格便宜。记者看到:一盒芬必得在这里标价16元,而其他药店售18元。据××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学武介绍,目前公司举行的让利活动,使“××”的药价平均比市区其他药店低15%至20%,这就难怪“××”今年一季度,就卖光了他们4个月的药品存量。

降价空间从何而来

平均降价15%,这是××药房让利消费者的宣言。但××药房的降价空间,药品质量等,是大家都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平价商品获取利润是赢在快速增长的销售量上。同时,激增的货物流量也成为零售商压低进货价的有力武器。××把国内家电业“国美”的包销买断操作手法移植到自己的经营策略中就很能说明问题。××药房经营的方式灵活:一是大都依靠自己的大采购量采用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并把所有可能的返还扣率直接一次性计算在药品进价中;二是现金购进部分药品,争取厂家更多的让利;三是从药厂采购其独家代理的品种。

降低运营成本也是××药房的主要措施之一。职员年轻化、精简部门设置、避免重复性建设和资源浪费等,是××药房的经营之道。

购进药品审查严格

对每个走进药店的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药品的货真价实。所以,“不售假劣药品”正是××药房赢得消费者信赖的最大“筹码”。××药房有限公司在药品入库验收时必须把好六关:

一、审查供货方是否具备法定资格,必须持有药品经营或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及价格批文;

二、必须是合格产品,提供检验报告及合格证;

三、产品必须有法定的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及有效期;

四、进口药品必须提供《进口药品注册证》和《关检合格报告书》复印件,并加盖供货单位印章;

五、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六、中药饮片必须有包装,要求每件包装上要注明品名、产地、日期、生产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一位药企老板考察之后感慨地说:“进入××药房有限公司的网药品,把关程序之严格,比出口审核还严!”

只赚8%至10%的利润

“××”究竟采取了什么办法让药品如此便宜?“××”总经理程学武侃侃而谈——

原来一般药厂药品毛利至少要有80%以上,甚至是翻倍。到了经销商手里,传统行规毛利至少也要在40%左右。而“××”是按照普通百货超市毛利来设置药品价格的,只把利润率定在8%至10%。其次,他们强化了采购、结算、计划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大大缩短了药品进化环节。“少一个环节,就必然少一些成本开支”。再有,为控制他们内部有可能出现的“吃回扣”现象,“××”在一线采购人员中采取经常性的轮岗制度,使药厂销售代表无法找到固定的内线推销员。此外,他们还限制采购人员的权力,采购人员不能制定采购计划。无权决定买什么药不买什么药;采购系统与结算系统分开,结算由库房、财务和总经理等至少3个环节共网同把关,同时,“××”还给主要采购负责人以一定的股权或期权,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相互挂钩,从体制上确保他们对企业一片“忠心”。

服务也是竞争核心力

自1999年首家“××药房”开业以来,有许多老百姓反映:××药房的药品不但质量好,价格低,而且服务非常到位,真正做到了关爱百姓健康,把实惠留给了患者。

作为一个新开的药房,××药房采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并率先开展了宽带上网刷卡业务,可使您能享受更方便、快捷的服务;药房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还推出了一套独特的“保姆式”服务,特地邀请××知名专家为老百姓免费咨询,让老百姓放心购药。同时,“××”还考虑到了药品的售后服务问题,对行动不便的患者,送药上门。这一带有人情味的社区服务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在店内他们花费5万元购买了专门的电热煎药机,为购买中药的顾客免费煎药。从早上开门,到晚上8点打烊,正常营业时间煎药机基本上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仅电费一项,药店每个月就要多开支一大笔费用,提供装煎好的药所用的包装袋,每个也要几角钱的成本。记者还注意到,药店还备有《中国医药报》之类的专业刊物供消费者阅

读。

那么,这些赔钱服务的结果是什么呢?程学武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药店从1999年创办至今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就已经拥有15家分店,经营中、西药、保健品5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可以这么说,赔钱的服务项目也是奠定“××”公司赢利的基础。

为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尽管来自市区药品零售

业的评论不一,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自从“××”开张后,目前市区药品零售价普遍下降了5%,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你们的行为比政府的行政手段还有效,这有利于竞争,有利于消费者,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在记者采访的市区市民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一致认同“××”。家住园林路的姜田华在给“××”的信中写道:“谢谢你们为市区市民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请听百姓的心声,‘××’实在好,惠泽平民称好,希望‘××’更好!”

篇3:取消政府定价 药价会“暴涨”吗

20多次降药价为何“降压死”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拟出台新的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实际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这标志着我国药品价格改革将迈出重大步伐。

近10年来,国家连续20多次降药价。但是,每次降价之后,都会有一批廉价经典药消失,有人戏称“降价死”。由于利润太薄,很多国内企业只能放弃生产,导致一药难求。与此同时,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严重偏低,甚至亏本,医生无法靠技术获得有尊严的收入,药品回扣就成了部分医生的“灰色补偿”。在以药养医机制驱动下,药品价格越高,回扣空间越大,销量也就越好。而药企为了给药品定高价或者避免“降价死”,往往不惜代价打通“关节”,催生了大量的权力寻租行为。

其实,在药品定价上,“看得见的手”并不比“看不见的手”更高明。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有5000多家,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原料价格、人力成本、规模大小千差万别,政府很难精确估算出每种药品的实际成本,无法定出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同时,政府定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时调整,难以动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制定最高限价导致“逆淘汰”

目前,政府对药品价格的干预方式主要是制定最高限价,即“天花板价”。但是,很多“天花板价”定得并不合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生逆淘汰现象。市场的手虽然灵敏,但因长期被政府的脚踩住而无法动弹。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灯”,发挥市场在药品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药品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加企业活力,而且有助于约束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减少行政干预和权力寻租。

药品是关系民生的特殊商品。全面放开药价,让市场之手挥舞起来,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袖手旁观。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对药品价格都有管制,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例如,美国的药价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在确定药品价格时,保险公司会主动与制药公司讨价还价,以最大限度压低价格。政府不能直接影响药品价格,但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对企业的垄断行为和不公平竞争加以限制。英国允许制药公司自行定价,但药品的利润率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超额利润返还政府。

充分市场竞争更易形成合理药价

那么,药价放开之后,我国政府该如何作为呢?首先,全面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同时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让药企彻底告别“回扣战”。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严厉查处价格违法和垄断行为,重点做好竞争不充分药品的购销价格监测和信息公开。第三,实施医保支付价格,建立节约采购成本收益归医院机制,促使医院通过联合采购等方式,主动压低采购价格,这是未来药品降价的主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医保制度已经覆盖全民,医保部门具有了较强的谈判和议价能力。例如,福建三明市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按照国产仿制药的最低价为支付基准价。同一通用名的药品,有10元的、20元的、30元的,医保支付价就是10元。重庆市拟于明年实行药品均价支付制度,先行试点的是目前医保目录使用量前300位的药品。医院采购的药品价格低于均价的,结余归医院;高于均价的,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此举将调动医院主动采购低价药的积极性,是医保支付制度的一大突破。

篇4:药价虚高原因分析

医疗卫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医药卫生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药品。药品及其价格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药价虚高不仅增加人们的负担,而且容易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医药安全问题。

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因此要通过完善医药招标采购制度、实现医药分家等措施来抑制药价。

一、药价虚高的原因

1.药品自身的特殊性

(1)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价格竞争不充分,竞争的不充分使得药品市场存在着垄断性。并且由于医生和患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医生开出的处方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2)药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患者在购买药品时,为了尽快康复,药价再高也会购买。药品价格的提高对其购买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而医药企业可以通过高价策略获得高额利润。

2.从药品的流通过程看: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店)——患者,药品从医药公司售往医院,是药价暴涨的主要环节。

(1)药品寻租。我国的药厂一般是通过医药代表向医院与药店进行推销,而在医院与药店两种销售渠道中,由于医生处方的原因,医院的销售占主要地位。因此,各厂商想法设法通过回扣,是自己的药品变成医生的“处方”、药剂师的推荐药。导致目前药品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间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更多的是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不正当竞争,将竞争产生的成本

4.医疗机构的原因

(1)医疗机构追逐利益。药品商、医院、医生三者之间形成利益链,共同追逐高额的利润,提高药价。

(2)医疗服务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中国各级医疗机构有30多万家,90%以上是公立医院,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公益性的医疗机构,但其中的95%以上却是按照盈利性的商业模式在经营,具有明显的趋利性。

二、药价虚高带来的后果

1.药价虚高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高昂的医药费使众多患者感到“看病贵、看病难”,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负担。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使一些患者由于看不起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2.容易引发医药商的不正当竞争。是否能够将自己的药品顺利打入医院,直接决定了某个药厂的命运。医药商为了使药品进入医院,将竞争的重心放在寻租上,而忽视药品的质量,导致医药商的不正当竞争。

3.用药安全问题。医院为了获取利润,会采购标价高、回扣多的药品,这将容易产生用药安全,是对患者生命的不负责。

4.浪费政府的财政补贴。在医保普遍实行的现今,患者医疗费用的大部分由医保报销,也就是政府支付医药费用的大部分,虚高的药价增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浪费了财政补贴。

三、抑制药价虚高的对策

1.加大价格监督力度,完善药品定价,切断药品寻租的空间

篇5:人大代表揭开了“高药价”黑幕

人大代表揭开了“高药价”黑幕

文/周蓬安3月8日,《新华网》一篇题为《药品公司董事长:90%药品有50%降价空间》的文章,揭开了药价“虚高”背后的黑幕,同时也佐证了笔者多年来对中国药价畸高生成原因的解析。2007年“元旦”钟声敲起,笔者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博文《由郑筱萸被双规,解读高药价的深层次原因》,对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一意孤行,以所谓的新药、特药为名推行“一药多名”,并导致中国人“看不起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或因汹涌舆论所形成的压力,涉案金额并不算巨的郑筱萸最终被执行死刑。可十分遗憾的是,郑筱萸的死并未换来“一药多名”的终结,相反却延伸至国家发改委物价司的某些官员也借药名混乱敛财,将同类药品价格核定成“天壤之别”。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所言:“同一名字的药品,不同的厂家价格能差10倍,我们想知道,高价药品贵在哪里,低价药品质量水平是否达标。”其实,媒体已曝光过“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医院售价较之出厂价最高高出105倍,发改委称符合政策的奇事。实际上,郑筱萸伏法后,中国的平均药价又翻了好几番。三年前,笔者在《“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一文中,简明扼要地写了个制造“高药价”的基本流程,即:市场药价过高、老百姓反应强烈——发改委发文降价、安抚百姓——零售商停止销售降价药——药企换个名称或剂量申请“新药”——药监局批准改头换面的“新药”——发改委批准“新药”以数倍于降价前的价格上市——老百姓反映强烈——发改委再启动降价手段……如此循环,药价也呈螺旋式上升。而参加“两会”的这三名全国人大代表披露的信息,毫无疑问是佐证了笔者此前的观点。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称“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就部分印证了笔者此前药价“畸高”的预测。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差价也只有贩卖毒品可比,何况韦飞燕作为药企董事长,说出的“90%”、“50%”肯定已大打折扣。而药价的畸高部分究竟流向何方?按照韦飞燕的说法就是“大多数药企并没有从药品差价中得利。” 那么,畸高部分也就只能如笔者此前的预测,流向了掌管新药审批、药价核定、集中招标的官员和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院长、医生、司药甚至清洁工。而为畸高药价埋单的,就只能是患者与医疗基金。而在这个奇怪的“黑幕”背后,患者不但无辜多花了金钱,还因药品“回扣”而衍生出的“大处方”牺牲了健康。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辅仁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文臣称“药品出厂价包含约15%至20%的提成,是业内潜规则。药价虚高,是在药品流通环节中层层提高的。最终,患者从医院拿到的药价更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我的观点。而张福维称“药商出售药品,早已将回扣计算在药价里,药价越高,回扣越高。”如反过来说也就佐证了笔者此前的判断,那就是药价越高,医院就越愿意使用,因为医院的15%加价基数更高,获利就会更多;药价越高,医生也就越乐意推荐使用,因为医生的回扣也更高。正如朱文臣所说:“实际上,降价并没有使制药企业的销售量上升,反而下降了。”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毫无公平的环境,一个让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成有悖于市场规则的畸形市场,才导致民怨沸腾。也正因为如此,药监系统在近几年已有多人被查,而国家发改委主管药品定价的物价司,去年就有5名司级官员被查,包括前任曹长庆、在任司长刘振秋、副司长周望军、副司长李才华、副巡视员郭剑英,而这5人的共同特定就是曾主管药品指导价的制定。笔者以为,没有药价的正常回归,目前以财政补贴为支撑的任何医疗改格方案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而大幅度降低药价对医改的意义,张福维“实现药品、耗材价格下降50%,这笔降价将获得巨大的费用空间,可用于支付医院开支和补贴诊疗费的提升”说,也与笔者此前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将桌子底下的“黑钱”挤掉,在医疗成本大幅度下降之后,用节省下来的医疗基金及为了体现医护人员价值而提高的医疗诊治、服务收费来补贴医院。好在发改委领导已经醒悟,正准备放开药价审批,且据说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将使助推“畸高”药价的两个“祸首”部门去掉一个。但要让药价真正回归,“一药多名”制度必须取消。而依据笔者多年来对中国反腐的研究,在习王“打虎拍蝇”的强大攻势下,相信仍然坚持搞“一药多名”的食药监总局,未来将有大批官员因审批新药而“落马”,不信大家走着瞧。

篇6:医药代表爆药价虚高黑洞

国家有关部门一再采取措施降药价,但老百姓却发现降价药这个“馅饼”始终没有落到自己的篮子里,药品价格大有“不降反升”之势。为了揭开“药价虚高”的内幕,还读者一个知情权,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揭开药价虚高的黑洞》系列报道。

内幕披露·医生印象

“没见过医生不拿回扣的”

梁馨今年30岁,在长春市一家规模较大的医药公司当了18个月的医药代表,月收入达到上万元,但她却毅然辞职再谋生路。辞职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看到病人如获至宝的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抓药,心里就特别难受。”

10月20日12时,红旗街上某咖啡语茶幽静而又适合谈话。梁馨同意与记者在这里见面是因为她想把自己积压了18个月的心理压力好好释放一下。她落座后摘掉墨镜,一双明眸中闪出一丝丝憔悴。梁馨用手指捋了一下额前黄色的长发,轻声说:“我已经辞职几个月了,但那段做药的日子就像针一样扎着我,每次想到我曾从事的职业,心就被刺得生疼。做医药代表虽然可以赚很多钱,但这是见不得阳光的职业。我负责的医院里90%的医生我都认识,没见过一个不拿回扣的。”

梁馨说,医药代表的收入差别非常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风光地赚钱,一个医药代表的收入有多少,主要看他的个人活动能力、人际关系和代理的药品来决定。其中最重要就是活动能力,少的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多的一个月赚10万元也不稀奇。“只要医生把你代理的药品开给患者,患者买药了,医药代表就能赚钱了。医生给患者开的越多,医药代表赚得就越多。说白了,医药代表就是在赚病人的钱;而收回扣的医生是在喝病人的血,就是这么简单。”

内幕披露·合作前提

选可靠的医药代表“合作”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才做医药代表的,原来根本没有经验。第一次去公司,经理就对我说做药很简单,只要会说话就行,不求学历、年龄、经验。”梁馨笑笑,“像我这样30岁左右的女医药代表非常吃香,我们比年轻人更容易与医生沟通,会让医生觉得更加可靠。当然女孩子越年轻越漂亮,做这行就越有优势。”

既然干这一行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加入。但是无论你是什么人,进入这行就要学会卑躬屈膝,对医生态度一定要好。只有把医生哄好,取得他的信任,他才会开你推荐的药。“我以前在的那家医药公司一个做了十几年的医药代表,1年赚了80万,你想那些回扣拿得更多的医生得赚多少?”梁馨说,还有一些医药代表是不现身的,用不着天天去医院找医生,这些人和医生的关系非同一般,只需电话遥控就可以了,属于高级代表。

记者体验:就在和梁馨见面后的10天左右,记者尝试着去一家医药公司应聘医药代表,但只是被经理准许“先去医院跟着老医药代表学学经验”。对于记者这张生面孔,某医生心存疑虑反复打量,好在有同事介绍,他知道是“自己人”才放心。以后的1个月内,他见了记者还是装做不认识,去和他办业务也不冷不热,可能他觉得记者这个医药代表还是不可靠。

内幕披露·回扣之多

教授级医生月回扣达10万

梁馨缓缓地用搅拌勺搅动着面前的咖啡,继续着她的谈话。“病人来看病,医生开药给你吃,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里面充斥着大量不为人知的‘猫儿腻’。你知道吗?很多医生给患者开的每一支药都是有回扣跟着的。这些医生给病人看病开什么药不是取决于药品疗效,而是看哪家的医药代表给的回扣多。药价越高回扣越高,拿得最多的就是科室主任和教授级别的,最高的每月10多万没问题。和我打交道的医生买车都追风,宝来刚出时都买宝来,后来马自达好,又都换成马自达,前一段我去医院,看到好几个人又开始开本田了。”

记者体验:记者走访了长春多家大型医院的停车场,那里果然是停着很多医生的宝来、马自达

6、本田等“座驾”。到了中午时分,不少医生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穿着白大褂开车匆匆离开医院去往目的地。而单纯按他们工资条上的收入标准,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样的车。

内幕披露·回扣环节

药品环节处处都得给回扣

篇7:药价自查报告

------------------

【列印本稿】 【進入論壇】 【推薦朋友】 【關閉窗口】 2006年08月31日 19:2

48月22日,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出通知,決定對99種抗微生物藥品的零售價格進行調整,共涉及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30%,最大降幅76.8%,降價金額為43億元。這是國家發改委繼今年6月出臺抗腫瘤藥品價格調整方案之後的第二次藥品調價措施。

從1996年開始,當時的國家計委(發改委的前身)即開始大刀闊斧地整頓藥品價格秩序,從此步入漫長的降價之旅,至此次對抗微生物藥品降價,已經是第二十次了。

10年彈指一揮間,經歷了20次不同方位、不同品種、不同形式的降價再降價,‚看病貴‛、‚藥價高‛,依然頑強地充當著報端屢見不鮮的焦點話題和百姓們不絕於耳的議論中心。

從理論上計算,這20次的藥品降價金額至少在數百億元。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於藥和藥價卻是另一番感受——藥品品種以幾何級數在增長,而便宜藥卻難覓蹤影,甚至有些大城市裏的患者為了開到塊把錢的青黴素必須陪上笑臉,搭上人情,仿佛計劃經濟時代搶購緊俏商品一樣。

藥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行政降價為何收效甚微?實行近10年的藥品招標採購為何‚高價藥驅逐低價藥‛?為何行醫幾十年的老大夫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藥‛亦是一頭霧水?畸形的價值規律背後,有著怎樣的盤根錯節的體制沉疴?

一位國家藥監局退休官員的調查報告

駱詩文,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副司級巡視員,在藥監局1998年成立之後,先後任職于市場司、監察局等部門。在此之前,自1991年開始,駱詩文任職于機構改革前的國家醫藥管理局。在2005年退休時,他在藥品監管領域共工作了15年。從事藥品監管工作之前,他是廣西醫藥公司的總經理。

退休後的駱詩文,並未徹底閒下來。自2005年10月起,他開始蒐集資訊,調查醫院藥品招標採購價與市場價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經八個月的調查,于2006

年6月形成了兩本厚厚的調查報告《零售藥店、私人診所、民營醫院藥品採購價格與國有二甲以上醫院藥品招標採購價格的比較分析與政策建議》。

翻開總共200多頁的調查報告,記者看到2000多種藥品招標價與非招標價的詳細比較情況。駱詩文向本報記者解釋說,這2000多種藥是在10000多個招標品種中隨機抽樣而來,招標價格來源於中南六省區(河南、湖南、湖北、海南、廣東、廣西)2005年度的中標藥品價格。非招標機構藥品購進價格即是醫藥物流企業的藥品銷售價格,即賣到藥店或者私人診所的批發價。

調查報告採取三種不同對比方式進行統計。其中同名同廠同規格的藥品為1721種,對比顯示,廠家根據不同的銷售渠道,制定不同的價格體系,進醫院的藥品價格普遍高於走市場的藥品價格。

第二種對比方式為同名同廠不同規格,有165種。對比表明,部分招標藥品是對普通藥品進行改變劑型、改變包裝、改變規格、改變給藥途徑的品種,廠家專門對醫院銷售,通過改變包裝、規格等辦法,變相漲價,招標價格普遍高於非招標價格。比較典型的例子有野木瓜片(糖衣),規格為0.4g,每盒36片,2005年招標價為21.28元,規格為0.4g×100s/6,經過轉換系數處理,將不同規格調整為同一規格後,招標價比非招標價竟高出52.7倍。

第三種為同名同規不同廠,共652種,該類型是指選擇不同廠家,但規格、品種以及藥品品質都基本相當的藥品進行比較,對比仍提示進入醫院的招標價格普遍高於非招價格。

各類對比中,的確也出現了少量招標價低於非招標價,表明經過統一招標,確實使部分藥品價格有所下降,但是這些藥品數量較小,進入醫院後賣不出去,極易成為‚死標‛。

由於招標價格一般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記者無法對駱詩文報告的數據進行一一核實,但此報告對於考查招標制度的成效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和管窺作用。

‚高價藥驅逐低價藥‛

為何意在引入競爭以降低藥價的招標制度在現實中卻‚越招越高‛呢?

所謂藥品招標,是指在公開的一定範圍內醫療機構臨床用藥的採購條件和要求,由眾多醫藥生產企業或醫藥經營代理企業參加投標,按品質、價格比優化的原則選擇交易對象。政府希望通過此舉,擠掉藥價虛高的水分,降低藥價。然而實際

情況事與願違,變成了‚越貴的藥越好賣‛的反價值規律現實。

在熟悉中國藥品流通體制的業內人士看來,招標‚越招越貴‛並不奇怪。據業內人士估計,在藥品增值過程中,藥廠、醫生、醫院、藥品銷售公司等幾個環節中的增值比例為4:2:3:1,醫院環節佔了50%以上。醫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賣藥利潤來維持運轉的。

國家規定,醫院在購進藥價上加價15%賣給患者。這只是所謂的‚明扣‛。實際上,私下裏,藥廠還要給醫院至少三成以上的‚暗扣‛,也就是藥廠給醫院和醫生的提成。按藥品出廠價加價15%的比例計算,當然是絕對額越大,醫院得到的會越多。2005年,發改委曾做過相關統計,全國醫院的進銷差率平均為42%,大大超過了15%的‚明扣‛線。

比如說10塊錢的藥,醫院只能得到1.5元,而如果是100塊錢的藥,醫院就可以得到15元。與此相應的是,回扣空間比例也會因為高價藥而成倍增長。這正是醫院喜歡高價藥的原因所在。

類似青黴素、阿莫西林這類價格低廉的抗生素難以得到大醫院的青睞原因也正在於此。‚這些藥過於便宜,大醫院不願意要,我們只能銷往農村。‛一位在藥廠工作多年的業內對記者人士說,‚即使這類便宜藥能夠中標,也不能在日常的診療活動中被廣泛使用。所以等於是‘死品種’。‛這種中標後,卻仍然無法實際進入醫院市場的現象,業內稱為‘死品種‛或‚死標‛。

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于明德的話說:‚如果醫院一直壟斷著藥品的銷售權,這就決定了單純的藥品降價和招標採購等等做法都解決不了藥價高的問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藥代表對本報記者說:‚在醫藥鏈條中,醫院就是藥廠的上帝。因為藥廠過剩。而企業都在低水準競爭,一種藥有上百家企業生產,嚴重供大於求,而醫院就是‘誰給我的回扣大,我就買誰的藥’。現在正在打擊商業賄賂,暫時不能給的錢還得記在賬上,等風聲過了再給錢。‛在與記者的交談中,這位醫藥代表透露,他已經決定轉行了:‚現在風聲緊,實在是太不好幹了。‛

在這位醫藥代表看來,中國的藥廠在競爭中只能生產同質化的產品,沒有研發能力,但是卻不可能在競爭中被淘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用錢開路。

一組數據證實了這位醫藥代表的判斷。中國現已能生產藥品品種上萬種。在2000年,中國的藥品生產企業6700多家,批發企業17000多家,零售藥店12萬多家,到目前為止,藥品生產企業仍有5000家左右。藥品品種、生產數量、生產和經營企業數量過剩,低水準重復十分嚴重。在產品供過於求、創新產品缺乏的情況下,讓利銷售、回扣是生產經營企業生存的重要手段。

在這種扭曲的競爭中,優勝劣汰這一普世的市場經濟規律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物美價廉並非企業追求的重心,重心偏至如何使自己的藥順利的進入醫院,‚打通關係‛、賣讓醫院有利可圖的藥才是最重要的。醫生用什麼藥、不用什麼藥直接決定了某個藥廠的命運。

在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看來,藥品不能真正以它的品質和療效論英雄,而是受行銷、利益等因素的影響,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醫生處方的權威性加上以藥補醫和藥品生產低水準重復的客觀現實導致藥品生產的逆向選擇,更願意生產高價藥,中國抗生素濫用現象也是表現之一。

‚換湯不換藥‛

羅氏芬、麗珠芬、菌必治、菌得治、抗菌治、康力舒都是什麼藥?相信沒有幾個患者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它們就是一種藥:頭孢曲松鈉。

又比如百服寧、泰諾、必理通、感冒清、白加黑等,這些在電視廣告上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藥名,其實通用名都只有一個:‚對乙酰氨基酚‛。

經過發改委二十次的降價,許多基本醫保目錄的藥品利潤空間已經非常稀薄,自然無法為醫院提供寬大的回扣空間。於是這些藥仿佛從人們身邊消失了。其實,它們多種並未消失,而是披上另一身盔甲,上演了一把‚超人歸來‛。

藥品一般有三種名稱,即化學名、通用名和商品名。化學名是根據藥品的化學成分確定的化學學術名稱。如上面提到的‚對乙酰氨基酚‛,它的化學名為N-(-4-羥苯基)乙酰胺。

藥品的通用名稱是國家藥典採用的法定名稱,不論哪個廠家生產,同種藥品的通用名都是一致的。比如‚對乙酰氨基酚‛就是該藥品的通用名。而商品名是指藥品生產廠商自己確定,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的產品名稱,在一個通用名下,由於生產廠家的不同,可有多個商品名稱。百服寧、泰諾等都是‚對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

這些雲山霧罩的藥品名稱在遇到藥品降價的政策時就成了力挽狂瀾的對策。據業內人士透露,每次降價都會有降價藥品停止生產、換個名稱和包裝再次登場的案

例。如本身是注射液,改頭換面成注射用的粉針劑,就可以鑽按類別限制藥品價格的空子。如降價的是劑量為一克的藥物,那麼廠家將劑量改成兩克,就能讓藥品跳出限價範圍了。許多藥品成份一樣,只是名稱改變,不少患者連續吃了幾種藥,到後來才知道吃的是一種藥。這不僅導致患者花冤枉錢,還可能因重復用藥產生不良反應。

‚四改‛(改包裝、改劑型、改規格、改給藥途徑)新藥要想重新粉墨登場,最重要的是要過新藥審批關。

《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新藥申請,是指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的註冊申請。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改變給藥途徑、增加新適應症的,按照新藥申請管理。‛

於是,在2004年,中國藥監局受理了10009種新藥申請,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僅受理了148種。2005年國家藥監局批准新藥1113個,同期美國FDA批准新藥81個。

專家介紹說,在美國,藥廠如果要改劑型、改給藥方法,也是需要上報美國FDA並且算成新藥的,那麼國外的藥廠為什麼不願意頻繁申報呢?原因在於,因為美國申報新藥要花錢,如果改變劑型所帶來的收益並不能補償申報的花費,那麼企業就沒有動力去申報新藥。重要的一點是,在美國藥品價格不是政府規定,而是市場競爭形成,更重要是與保險公司談判的結果,如果某種藥進不了醫療保險,對藥品的銷售就有很大的影響。保險公司並不會因為藥廠把片劑改成了膠囊,就把以前沒有進入保險目錄的藥加入保險目錄。沒有了醫院賣藥給企業帶來了好處,企業也就自然沒有了動力。

事實證明,如果‚醫藥不分‛、‚以藥養醫‛的體制沒有改變,藥價無法真實降下來的,看病貴的問題也無法真正得以解決。這是一個堅硬的利益鏈條。

‚在國家現行的政策制度安排下,醫院既提供醫療服務又提供賣藥服務。這种醫藥不分業的現狀最大弊端就是開方和賣藥的經濟利益直接聯繫在一起。所以就出現了醫院科室承包,開的大處方多了,就可以多得獎金。這種利益驅動,使得中國的藥品價格管理永遠不會有成效。‛于明德說。

目前,中國90%以上的醫院為公立醫院,而政府基本上沒有給各級醫療機構增加補貼,國家在發展衛生事業方面投入嚴重不足,致使醫院和企業一樣自負盈虧,現行制度下的許多公立醫院已經由公益性質的非營利單位變成了頂著事業單位帽子的企業,企業必須為自己的利潤著想,於是藥品、醫療器械等都成為這種畸

形的‚自我補償模式‛的重要來源。

在目前醫療服務價格與醫生收入嚴重不匹配的同時,醫生、藥房工作人員則從醫藥用品銷售中獲得大量灰色收入。在很多情況下,醫生的灰色收入已經透明化。但是醫院不願意監管的根本原因就是要留住那些人才。加上保險制度的不健全,所以有這些合力構成了推動藥價虛高背後的力量。實現醫與藥的分開管理、分業經營。從源頭上切斷醫院、醫生與藥品經營之間的經濟利益聯繫,確保醫院和醫生不是為了獲利而開藥,從根源上開始解決這一體制的改革應該開始了。(來源:人民網/南方週末記者趙小劍記者傅劍鋒、曹海東、李虎軍對本文亦有貢獻)

篇8:药价自查报告

第一,《办法》出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降药价。《办法》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点明了目的:为规范药品市场交易价格行为。维护患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因此,《办法》的出台并不是要象“安徽模式”一样以遏制药价为目的。

第二,我们纵观《办法》全文可以发现,基本上是以08月18日广东物价局发布的《关于对药品价格实施“三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广东药品“三控”》)为蓝本而出台的。《广东药品“三控”》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切实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百姓负担”。为达到这个目的,对药品实施“三控”:即控出厂价、控流通加价率、控最高零售价,

但事实表明,“三控”没有起到“降价、控价”的效果。而《办法》对药价的控制力度比《广东药品“三控”》还要弱。其一,《办法》只是控流通加价率及最高零售价,并没有对出厂(口岸)价进行限制。这就给整个供应链提供了价格“调剂空间”来应对《办法》对流通加价率的控制。其二,对出厂(口岸)单价40元以下的药品,两个文件不管是对药品批发环节还是医疗机构的零售环节的加价率(额)的限制力度是一样的。但对于单价在40元以上的药品,《办法》的限制相对还宽松一些。因此,以限价、控价为目的《广东药品“三控”》没有达成的使命,《办法》也很难达到。

第三,高药价的根源在于药价形成的“两头”,即药品价格形成的审批环节及零售需求环节(尤其是医院、医生更钟情高药价),而不是流通环节。业界一直认为,医改不改“医”,尽折腾药,控药价不抓源头,尽挤压流通环节,其结果只能是椽木求鱼,无功而返。

因此,《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对降药价的作用基本不大,但有两个影响是肯定的。其一,可能会引起药品营销模式的变革,因为流通环节的空间已被“限死”,只有在产业链上的各层级、各成员进行成本与利润的调剂才能达到利益平衡。目前行业所通用的底价招商的利润分享模式将会被颠覆。其二,直接推高产业链上的成本,尤其是增值税的成本。

篇9:药价自查报告

一、药品专利与药价虚高之关联

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药品专利是药价虚高的重要致因,据有关调研报告显示a,“药价虚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药品中的专利因素。此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因药品专利致药价上涨率高达120%~200%,甚至更多”,通过同样的药品在有专利授权和无专利授权国家价格的差异可以清楚认识这一现象。此外,英国有一项报告指出,在治疗艾滋病的药中,拥有专利授权的抗逆转录方法药其价格比无专利授权的同等产品要贵四倍左右b。药品专利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源如下:第一,专利药品成本回收的需求:任何新药的研发都需要巨额前期投资,其一般规律是,众多化合物中,从通过临床试验到最后投入市场的,成功率平均只占1/5000,回收成本必推高药价。第二,专利药企逐利本性的推动: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为追求高额利润,药企制定药价时,以购买力较强者的能力为标准,药价自然要高。为控制药价,以垄断排除竞争。专家指出,“药品专利导致专利药企市场独占,严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药品的可及性,这种威胁甚至超过了专利制度带来的好处”。c第三,专利药企对专利权的不当利用:专利药企多为跨国药企,往往挟创新药品专利权、滥用专利权推高药价d。据统计,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的专利药因其高昂的价格,占了该公司药品总收入的70%以上e。第四,我国专利法律未充分应用:我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从诞生那天起就进入了“冬眠”状态,其消极后果是许多专利药价中我国最高。如,进口抗癌药价我国是韩国的2倍、印度的100倍f。此怪相“与我们运用专利法律资源不足是相关联的”g。第五,垃圾专利药虚抬药价:据调查,市场上有许多垃圾专利药。专家指出h,常见的头孢类药品,从注射剂、胶囊剂至颗粒剂、片剂,其生产工艺、化合物等的略微变动,就能摇身变为专利药。

二、国外运用专利法及相关法律抑制专利药价虚高之实践

专利法的目的与价值既在保护专利私权,更在于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涉及公众利益和健康方面,保护药品消费者利益,是其不变且重要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国外平抑专利药价的法律实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以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平抑药价

对药品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已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为平抑药价的基本措施。据学者对1995年至各《TRIPS协定》成员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实施情况的研究统计i,考虑颁发专利强制许可及已颁发的成员计有17个,项目计有29个。颁发名目是以公共健康为目的。其中传染性疾病药品计有20个、HIV/AIDS药品计有16个、其他传染性疾病药品计有4个、非传染性疾病药品计有9个。

(二)以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严禁药品专利滥用

欧盟报告称,制药业存在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导致30亿欧元损失。报告认定l,欧盟的一些专利药企挖空心思采取种种办法,以所谓“组合”手段千方百计迟滞仿制药上市,其策略计有四类:一是“专利覆盖和专利加强策略”,可让专利药企成功阻止仿制药绕过专利药企的道路,拉长自己的垄断期限,保持长久高额利润。二是“专利诉讼策略”,使专利药企可以附加专利产生的法律问题,以专利诉讼迟滞仿制药上市,达到保持市场垄断高价的目的。三是“签和解协议策略”,可让专利药企在专利诉讼不利时,以变通方式迟滞仿制药上市。四是“干扰上市审评机构决定的.策略”,可让专利药企通过干扰审评机构的不正当手段,迟滞仿制药上市,以长久保持专利药高价。欧盟为打击这种药品专利权滥用行为,采取的法律措施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诉讼来严禁专利药企业滥用专利设限。

三、我国运用专利法抑制专利药价虚高的设想

(一)以药品专利许可制度平抑药价

国家卫计委与十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我国将在某种程度上具体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仔细检视,欲实行此计划,现有制度存在障碍:其一,专利法对构成“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的相关情形未规定明确范围,致操作无据可依;其二,药价虚高现象在非传染性疾病药品领域是重点,亟需专利法抑制,但对非传染性疾病药品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其三,主管部门欠缺。对进口高价专利药实施强制许可,需要一个权责明确、执行力强劲的专职主管部门,目前我国没有任何部门能胜任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工作。关于排除法律障碍平抑药价,本文作如下设想。一是借鉴国际经验明确相关规定,我国可将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明确规定为“与公共健康相关的疾病”,同时对相关规定赋予一定弹性随时适度调整n。据悉,联合国曾讨论抗癌类、治糖尿病类等药品的专利放开问题并敦促发达国家专利药企尽快开放专利,平抑药价。o可见这样的规定在道义、法律和事实上均有依据。二是明确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实施机构及其权责,明晰强制许可制度的行政解释。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如要成功实施,首先就需要一个权责分明且专业能力强的专门机构负责,建议尽快予以设立。行政解释上,《专利法实施条例》对“未充分实施专利”解释为:“专利权人或许可人实施其专利的方式或者规模未能满足国内对专利或专利方法的需求”。专家指出,该解释易导致专利权滥用。可借鉴印度经验,将“权利滥用”行为的判断标准具体化为三个维度,即公众需求、商品价格和销售地点(境内外)。p只有具体化才能标准化,也因而才有判断力和约束力。

(二)强化药品专利实质审查制度以平抑专利药价

上一篇:工业企业财务分析下一篇:写病历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