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随笔(邱江华)

2024-05-18

人生感悟随笔(邱江华)(通用3篇)

篇1:人生感悟随笔(邱江华)

人生感悟随笔-------

个人篇:

有人说大学是开放的,并不是说它没有围墙,而是指在这儿你可以放开手脚去塑造自己,你可以因为学到很多的知识而变得渊博,你可以因为与人交往而变得开朗、自信,你更可以因为学会了思考而开始享受人生。

金刚石珍贵,是因为它稀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大米平凡,是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一天都少不了它。平凡并不代表不重要,因为一旦你失去时就会突现它的伟大,所以我们需要珍惜今天的平凡生活,享受今天的平凡生活。

匹夫之人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精明之人却更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和可能带来的结果。有些人善于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早早做好准备,待机遇到来时就一把抓住它;而有些人却总无法成功,因为他们总在幻想何时成功,却从不原因去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今天的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之下,我们任何个人都不能独身其外,都要具有市场的头脑,所以作为学生,我们不断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用市场的眼光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学会规划人生,否则就成为新时代的书呆子。

我们不仅需要不断进取的精神,更需要淡泊名利的勇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永远都感觉到快乐的存在。

创新简单说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发表别人没有说过的观点,但不是没有根据的幻想,更不是为了私利的胡编乱造。

纵观今日之中国,穷人由于郎中羞涩而感觉不到幸福,富人则拥有巨额物质财富却精神空虚,所以作人关键在于心态,物质则其次。

讲课可以给我带来快乐,是因为传道、授业、解惑可以给我带来成就感;科研可以给我带来快乐,是因为新的发现同样可以给我带来成就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渴望得到成就感,这是我们快乐之源,动力之源。

没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是永远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人生就像放风筝,只有一放一收才能不断前进,成长更是如此。

做人做事要有大局观,在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要懂得何者必须坚持,何者必须放弃,否则将一个也没有。

社会篇:

我们曾经憎恨过计划经济的呆板,我们也曾经庆祝过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同样会承受着市场经济不可控性所带来的弊端,因为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其利就必有其弊。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由市场做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动调节供需平衡,最大的坏处就是可以培养一大批投机者。

贫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腐败则是其不断恶化的催化剂。

我们曾经幻想利用健全的法制体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但是我们今天则发现法律越来越多,社会却越来越不健康,因为我们忘记了,道德其实本就是一部无形的法律,可以自觉在人们心目中执行的无处不在的法律,而我们正在不断失去它。

如果今天我们担心被别人冤枉而不去帮助别人,那么明天我们也会成为同样的牺牲品,到那时我们人类将会变成世界上最自私、最可怜、最没有安全感的最低等动物。

文明就是高楼大厦?文明就是车水马龙?文明就是大鱼大肉?都不是,其实文明很简单,它就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可持续性健康性积累,是人们心目中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篇2:人生感悟随笔(邱江华)

江华是一块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宝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于此的瑶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瑶族文明。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奇山秀水交相辉映,瑶山英才辈出。唐广明元年,农民领袖蔡结,扎寨深山,同唐王朝抗争达19年之久。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如中共早期党员、中共三大代表、曾任满洲省委书记、中央文库主要负责人的陈为人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省港大罢工发起人之一的李启汉烈士,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组织部长的王涛烈士,以及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江华同志。

江华是一座物产富饶、琳琅满目的宝藏。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富庶的农产资源、量大品高的矿产资源、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积聚了瑶山雄厚的发展底蕴。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2630平方公里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64%,活立木蓄积量达681万立方米。14万立方米商品材、80万根竹材、名贵的厚朴、杜仲药材,每年沿着美丽的潇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抢占一方市场。这里银川盈帘,在千山万壑间徘徊萦绕,蓄积了37.87万千瓦的可开发量。高山蕴好水,好水养良田,良田产奇珍。敢与美国加州烟媲美的“涛白优烟”,堪称世界一绝的珍珠椒,饮之令人神清气爽的大叶苦茶,风味不让桂林腐乳的瑶家腐乳,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的瑶家腊味,名闻遐迩,盛誉不竭。这里地下藏珍,富聚百宝。32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如星罗棋布,缀满了瑶山的每一个角落。锡和稀土品位高,储量大,稀土储量较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稍逊一筹,质量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这里人文荟萃,古迹甚多。有新石器、商周、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有秦始皇开疆之时的屯兵遗址,有世界瑶族的朝圣之地盘王殿,有历代文人墨客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游览题咏过的“江华八景”,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有天然狩猎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群峰竞秀,生态优良。662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巍然耸立,5万亩原始次森林莽莽苍苍,38种国家保护植物根深叶茂,20余种珍稀动物怡然自得,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一幅“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旅游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肥水美,风光绮丽,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江华是一片前景广阔、贤才驰骋的“疆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大发展的先机,唤醒了大瑶山的沉静。江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地探索中确立了“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实干拼搏,开拓进取”的“江华

精神”,劈山开路,扬帆出征,古老的瑶山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巨变,呈现出一派

千帆竞发、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农村畜禽成群,瓜果飘香,蔬菜、烤烟、生猪、松脂、山苍籽、药材等外向型商品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农副产品加

工业如火如荼,前景灿烂,风味独特的瑶家腐乳、瑶家腊味,唯我独尊的绿色无

公害食品珍珠椒、香菇、山珍野菜,倍受消费者青睐,令瑶山名闻天下。利用资

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卷烟、建材、竹木制品、林化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开

采,不仅是地方财政的强劲支撑,而且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商贸流通车水马龙,码市、大圩、白芒营、涛圩等边

贸市场红红火火,商贾云集;县城建设一日千变,新颜纷呈,现已跻身省级文明

县城行列。水电开发势头强劲,新增装机容量4万千瓦,一头挑起了振兴民族经

济的大梁。县乡村道四通八达,千里瑶山村村通电,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

通讯全面开通,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供水和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为栖凰

引凤培育了一片片苍劲茂密的树林。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民族教育跨入全省、全国先进县行列,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谱写了“两个文明”齐飞的崭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所要走的道路,进一步的表述是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但将六十多年的历史

统称为辉煌六十年,意味着不彻底否定前三十年的老路,但却将世界大部份国家

实行的道路斥之为邪路。不彻底否定已经被历史证明的此路不通的老路,却彻底

否定了被很多国家证明了行之有效的道路,却要带领亿万国民去走没有前人走过的在老路旁边的独木桥上,这样的自信让人心惊。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重复了几十年的官话和套话是否能称之为理论体系,既没有实践的证明,也没有

逻辑的推导,表面上是科学的理论,却不使用科学的方法,而当成宗教来崇拜。

尽管有大笔的经费,但即使是在各级党校,也少有学者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唯有

用权力来进行支撑,这样的理论自信何来。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是约定的规章,是以宪法和其它各法律为基础的,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并未被完全尊重和保护,而宪法定义的党的地位却被过度使用,导致最高权力机

关的人大只徒有形式,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早已被

颠覆,却依然出现在宪法的最重要的第一条。连维护自身的宪法都不被尊重,如

何能自信。

强调三个自信,实际上体现了本质上的不自信,如果足够自信,就不会出现

七不讲,就不会不允许争论,就不会不遗余力的维稳。而试图将不自信转化为自

信的源泉却是武力。想当年,张之洞临死前向摄政王载沣表达了自己的不自信,但载沣却很自信地说:“不怕,有兵在”。但愿历史不会重演,但愿强调三个自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强词夺理。毕竟中国特色也可以有多种

解读。胡赵的道路也未被彻底否定,希望本届班子能拿出真正的智慧出来,重建

真正的自信。,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

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定三个

自信,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势

头,各项社会事业才会更加繁荣稳定,人民生活会进一步改善。

姓名:李玲

学号:1240904067

篇3:女红军邱一涵的传奇人生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一座墓碑上镶有红五星的坟茔静卧在苍松翠柏之中,这里安息着一对革命夫妻的英灵,他们是:袁国平与邱一涵。

人们早已铭记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的名字,但对他的妻子邱一涵却知之甚少。作为一名杰出的革命女性,她不仅是烈士的妻子,也是《西行漫记》中赞颂的女红军之一,曾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江苏省纪委书记和监委书记等职。

今年适逢邱一涵百年诞辰,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党史办等单位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传奇革命生涯再次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与敬仰。近日,袁国平、邱一涵夫妻唯一的儿子——现为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将军、教授的袁振威,向记者深情追忆起母亲精彩的人生片断。

《西行漫记》中赞颂的女红军

去年是袁国平烈士百年诞辰,经中央领导批准拍摄了人物传奇片《父亲•将军》。拍摄期间,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在接见烈士之子袁振威时说:“你父亲袁国平贡献很大,100发子弹99发射向敌人,1发留给自己,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了不起!其实我和你母亲邱一涵也很熟悉,长征中我们就常见面。她拖着一双裹过小脚的脚、一个受过伤的身躯,和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坚定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上将的一席话,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投向一对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

邱一涵,1907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芦洞乡丁家源,8岁入私塾,10岁入小学,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16岁读完小学。大革命中,她受共产党员父亲邱紫遐影响,1926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做地方妇女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平江各区成立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游击队,革命斗争热火朝天。入党后的邱一涵历任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中共万载县委书记、湘赣省委妇女部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经历了十年内战的艰苦岁月。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她矮小的身躯,走过大草地,爬过大雪山,以顽强的意志战胜途中无数的艰难困苦。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赞颂的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的巾帼英雄。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陇东特委妇女部长、抗大总校副主任教员。是个年轻的老革命。

新四军中的模范夫妻

早在1928年,邱一涵与时任湘、鄂、赣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的袁国平相识、相知到相爱,次年两人结为伉俪。从此中国革命队伍中又有一对并肩战斗的伴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毛泽东派当时任庆阳步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的袁国平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邱一涵便随袁国平一行于1938年4月26日抵达皖南歙县岩寺新四军军部。袁国平兼教导总队政治委员,邱一涵任教导总队组织科长。因工作成绩优异,夫妇共同献身革命,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积极工作和努力学习,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被评为新四军直属队的一对模范夫妻。

的确,在艰难的战斗岁月中,这对夫妻始终相依相伴,互敬互爱。袁国平性格豪放爽朗,才思敏捷,曾赠妻诗两首:“十年征战感系多,问君何事费蹉跎?愿将头颅抛原野,不随池流逐浊波。”“不是甜的蜜,不是香的花。好比茅台酒,醇芳与日佳。”一挥而就的即兴诗,是对妻子的柔情,更是表达亲赴战场杀敌的心志。

1939年,正当邱一涵怀孕临产的时候,袁国平奉命只身前往国民党军队驻地,与对新四军造谣中伤的反动派代表谈判。此系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偷袭、瓦解新四军前夕,故意制造事端设下的圈套,犹如“鸿门宴”一般暗藏杀机。袁国平临出发前对妻子叮嘱道:“如果生下男孩,取名浣郎(谐音皖南),长大要当兵,继承父志……”

听说丈夫一番诀别似的话语,见他那“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邱一涵禁不住潸然泪下。袁国平在谈判中舌战群敌,义正词严的答辩震慑住了反动敌顽,他平安地回来了,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发出朗朗笑声。在他身旁的邱一涵更是欣喜万分。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爆发,袁国平在率部突围中身负重伤,为了让战友们尽快冲出重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举枪殉国,牺牲时年仅35岁。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成了邱一涵终身永远的痛!为了排遣失去挚爱丈夫的悲痛,邱一涵经常缝制一些小布袋送给周围的同志,借此转移心中的思念与悲伤。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悄悄擦干泪水,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在革命征途上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知心大姐”英年早逝

1949年暮春,百万雄狮过大江,一举解放南京。邱一涵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进入由刘伯承担任书记的南京市委,担任市委学区党委书记,统一领导全市大专、中小学党的工作。后又担任市委组织部长。1953年1月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监委书记、纪委书记,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妇委委员,华东妇联主任,上海妇委书记等职。在每个岗位上,她都深得同志们的敬仰和爱戴。

“不是领导而是亲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一兵!”这是邱一涵给人最深的印象。同事们平时总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知心大姐”。那年,她因肠癌动了大手术,由青岛返回南京,由于病情的折磨,火车的颠簸,路途一夜未睡。警卫员小吴为了让她休息一会,途中关掉车厢里的扩音器,她却坚持要把扩音器打开,并批评小吴说:“车厢里还有那么多旅客,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普通的一句话,平常的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一个女共产党员宽阔胸怀。

邱一涵对工作认真负责,平时生活却十分简朴,经常说:“吃,只要营养够就行了;穿,只要不受冻就可以。”同事们经常看到她总是喜欢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对于积攒下来的工资,往往想到的是替侄儿们交学费,帮警卫员办婚事,资助炊事员家修房屋。

身为高级领导干部,邱一涵做到严格遵守纪律。她生病期间有人建议她定期去南京饭店洗澡,饭店也很欢迎并热情地向她发出邀请,但她却坚持先请示得到批准后才偶尔去过几次。她在军中老战友、老部下多,转业时希望到她负责的省纪委部门工作,为此,跟她联系的人很多。对此,她坚持按政策规定办事,对不符合安置条件的同志决不迁就照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951年“七一”前夕,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兼《新华日报》总编辑的石西民邀请她写一篇回忆长征的文章,以纪念党的30周岁生日。很快由她口述整理成文的《长征回忆》在《新华日报》发表。对长征经历的千难万苦,邱一涵写道:“当时我们并不以为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党所领导的武装,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阶级觉悟的战士。”文中很少提到她本人,也很少提到丈夫袁国平的情况,而更多介绍的是30位女红军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文章发表后,被誉为是研究红军长征的珍贵资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好教材。

正当人们期盼邱一涵在领导岗位上为新中国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1956年11月2日她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年仅49岁。去世前,她唯一的遗愿就是死后要与钟爱的丈夫袁国平合茔,与其生死相依。组织上满足了她的这一心愿。如今,这对革命夫妻静静安息在雨花台烈士陵园。

儿子心目中的慈母之爱

“她那两鬓缕缕华发,眼角道道皱纹,慈祥端庄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母亲没有死!她一直活在我心中……”现已是共和国海军少将、教授的袁振威,对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更是刻骨铭心。

皖南事变前,出生才八个月的袁振威曾被送回老家湖南邵东县,由祖母抚养。艰难日子里,幼小的袁振威牵着双目失明的祖母讨饭度日,直到1946年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7岁的袁振威才被接到在上海的母亲身边。那时小振威还不知道父亲的遭遇,经常向母亲问起父亲。为了抚慰儿子幼小的心灵,她总是说他父亲在外地做生意或在前方打仗,从未提及父亲牺牲之事。直到后来才从小伙伴口里知道父亲已牺牲。记忆中的母亲,更让袁振威印象深刻。

袁振威在南师大附中读初中时,因学校离家较远,不少同学都买了自行车,他也闹着要买一辆。而母亲却对他说:“全国解放不久,国家还有困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你的同学买得起自行车的能有几个?不是还有许多同学穿补丁衣服,有的同学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吗?你的眼睛应该多看看他们。”直到儿子初中毕业考上高中时,母亲才同意给他买了辆自行车。

一次课外活动,袁振威没有请假而和几位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因没有被发现而感到很庆幸。后来母亲知道了狠狠批评他一顿,并教育他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从小就应该自觉遵纪守法。平时母亲的小车从没有让儿子去坐,就连儿子做作业用的草稿纸也没有一张是公家的。当儿子在家有时忘记关电灯或没有把水龙头拧紧时,母亲总是提醒他要注意节约,要养成好的习惯。当儿子跟同学攀比,闹着要皮鞋、新衣服的时候,母亲总是说他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儿子的过分要求,从不溺爱、迁就。

在袁振威的记忆里,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告诉他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战争年代的劳累加上丧夫之痛,不惑之年的母亲患上癌症,弥留之际,母亲没有对她的后事,对儿子今后的生活,做过任何安排,然而,她却拉着儿子的手说“忘记社会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这是一位母亲临走前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她留给儿子最珍贵的遗产!

袁振威告诉记者:“母亲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既没有赫赫辉煌的战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仅仅是一个投身于伟大事业的战士。然而,她的普通、平凡,却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给人留下永远的怀念!”

上一篇:责任重于泰山下一句下一篇:公积金新提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