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素材:亲戚与明理

2024-05-10

高考写作素材:亲戚与明理(通用3篇)

篇1:高考写作素材:亲戚与明理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已经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还是即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都毫不例外地将之作为研讨和复习的重点。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对这种作文题型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和写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要完全摒弃;又比如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厘定概念,在分析说理时不能引用论据等。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剑走偏锋之嫌,是一种误读,至少是过度解读,只能将一线教师搞得一头雾水,不知道高考作文该怎么训练和复习。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本来是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时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又认为“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至此,“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新概念便正式强势进入中国人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作文题型呢?其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盛行的新材料作文虽然突破了话题作文的“束缚和限制”,具有“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优势”,“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余闻先生对此也有过精到的论述,他说:甲卷作文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由以上权威论述可以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定写作的范围,明确写作的角度,增强写作的针对性,避免套作与宿构。因为这种作文题型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题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新的作文题型的诞生,所以有必要采用新的概念加以界定,以便于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区别开来。

其实这是非常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规律的。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时隔若干年,便每有新的作文题型出现,当年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是如此,可谓各领风骚没几年。现如今或在以后的若干年内的新材料作文被任务驱动型作文所取代或这两种作文命题形式并驾齐驱都在情理之中。不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孕育并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它固然有对新材料作文的突破与发展,但更有传承与守正,必然与新材料作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将之与新材料作文截然割裂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近年流行的一统天下的新材料作文题型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社会生活类(时事类)、名言警句类和漫画图表类等多种形式。其中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曾于2013年一度成为高考命题的宠儿。当年全国高考的18套作文试题中,就有全国课标n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归还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的“童心”等多套作文题的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这种作文题型与2015年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关系极为密切。我们不妨通过改造2015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的要求来说明这个问题。改题一: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任选一方,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改题二: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从比较可以看出,就写作的内容而言,“高考题”和“改题一’夕这两种命题方式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第一种在格式和行文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但文章的内核(内在的行文逻辑)还是与“改题一”相同,都属于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且都只能写成社会生活评论(时评),而不能写成可以在主体部分撇开材料的论证型议论文,尽管这往往是新材料作文的典型写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作文确实写的是时评,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评,而是由命题者限定了具体针对性的特定的时评。比如考生只能选定“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的任何一方来就事论理,而不能双方或三方兼顾。

而改题二,则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题,考生既可以就某一方谈看法,也可以兼论多方,属于一般意文上的时评。所以从改题二到高考原题,虽然作文材料保持不变,但作文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了。但尽管如此,高考原题还是属于新材料作文,这就像我们称李白是中国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而自然是中国诗人一样。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由于这种作文题的材料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任务驱动型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作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属于时评的范畴,是时评的一种。其说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析事明理。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一线教师将这种新题型科学纳入固有的写作指导体系,有效盘活写作指导的知识和积淀,否则,难免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新在“任务驱动” 尽管任务驱动型作文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并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但它毕竟不同于新材料作文。后者从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如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其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题干上还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要求。另一种如2014年湖北卷则是这样表述: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当然,各省市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福建省就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两道题的要求虽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谓“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是不允许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不管是“选好角度”还是“自选一个角度”也都只能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而这种范围往往是有限的,一旦脱离这种范围,就是偏离题意。

在构思行文方面,新材料作文一般通过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任务就是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字面上完全不理睬材料(当然,在内容上还是要受材料的笼罩),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社会生活类的,那就既可以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社会生活评论,即所谓时评。寓言故事类和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一般只能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漫画图表类的则视所供材料而定。

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从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中的“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xi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等即是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这道题中的“写一封信”为文体要求,“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要求。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

至于构思行文方面,因为要求不同,更是呈现出与新材料作文不同的面貌。笔者以为,“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应该是这一类作文题最重要的特点。因下文有详细解说,此不赘述。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材料作文大家庭中一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新就新在“任务驱动”。它有效解决传统新材料作文泛角度的弊病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它的防套作和防宿构功能也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成为它区别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标志,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行文思路上的独特面貌。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拓展模式举隅

以上所述,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最粗浅最基本的认识,而唯有认识到位,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训练。这也是一向关注教学操作性的一线教师最为看好的。可遗憾的是,现阶段可供训练的新题和可资模仿的范本都寥寥无几。重点中学的部分教师可能有一些,但也大多视为至宝,秘不示人。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几种此类作文思路拓展的模式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通用模式

开头部分(约占25%):1.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2.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论题)。常见的写法:

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②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

③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作了分析说理范围上的界定,以便下文的分析说理更有针对性。④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提出要探讨的问题。主体部分(约占65%):

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关系不限。1.分析说理的目的: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是非,③直指利害。2.分析说理的方式:

①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

②有时,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彻,或者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厚重,也可以适当联系现实或历史,引述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经典论述)。

3.分析说理的原则:注重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还要避免自说自话。4.层次拓展的方法:

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结尾部分(约占10%):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正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④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反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并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④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先破后立:前三步为“破”,最后一步为“立”)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争议性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作为过渡。(略写)

③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较详)④(赞成)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⑤(赞成)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⑥反对)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挖掘产生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⑦反对)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

⑧辩证)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某种做法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辨明是非,阐述利害。

⑨辩证)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详写)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为了让学生更快入格,复习应考时给他们提供容易操作的思路拓展的框架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等程度及其以下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思路拓展方式往往受制于试题的材料和作者的习惯,所以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胶柱鼓瑟,墨守成规。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思路拓展模式,都要深入分析选定的具体问题,入情入理地阐述所持看法的理由。可以举例,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即所谓论据),但对论据的概述或引用要尽可能简洁,而且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自然带出的,一切为分析既定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务。当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分析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不是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的唯一题型,但确实是本届高三作文训练的最重要的题型。全国卷向来具备无与伦比的导向功能,对于这种新题型,我们怎么研究、探讨甚至争鸣都不为过,因为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这种题型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关系,从而组织高效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目前教学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善于继承近年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的成果,又要善于借鉴《中国青年报》等相关媒介优秀时事评论的创作经验,同时还要勇于写作下水文,自行选编优秀时事评论类文章供学生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

为使写作指导能够做到高屋建瓴,扎实高效,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阅读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和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相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此,我们方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2: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途径初探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积累素材

1. 走进自己的生活积累

班上有30余名住宿生, 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次住宿。如何处理好舍友间的关系, 成为了高一住宿生的困惑。为此, 我们展开了讨论。讨论中有同学讲述了舍友间发生的故事。如有人不打水只用水, 不按时做值日等。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出谋划策;有人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主题激情演讲;也有同学自我反思与检讨。非但教师原本担忧的尴尬场景没有出现, 讨论中倒是又有同学由舍友间的相处进而谈同学间的相处、人与人的相处, 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课堂上因为一道题教师与学生发生了争执, 结果不欢而散。于是我们也做了讨论。此后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们还由此深刻地认识到微笑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有力武器。更可喜的是, 在后来的月考中许多同学还以此为论点成功地完成了作文。

就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件、人物进行讨论, 让学生有得说, 在说的过程中教师慢慢引领, 又会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 作文素材俯首可拾, 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他们用心观察, 勤于思考, 注意积累, 我想学生那种“腹中空空, 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 关注社会热点积累

高中学生对社会有极大的好奇, 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恐怕写不出优秀的议论文。所以引导他们就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写作, 不仅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落水死亡, 媒体追踪报道了渔民见死不救, 唯利是图的事实后, 同学们讨论后发出质问:英雄给社会以感动, 社会还英雄以残酷, 难道这就是我们对于英雄的回报吗?还有同学以“当文明遭遇野蛮”为题写作了一篇优秀的文章。

小沈阳、犀利哥都是“迅速蹿红的红人”。同学们围绕小沈阳所表现的通俗艺术展开了“通俗”与“高雅”的辩论;围绕犀利哥展开了对“关怀”一词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 为写作准备了丰富而充足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的知识灌输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借助优秀教材积累作文素材

1. 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源头。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和选修) 中有不少经典名篇。在内容方面, 古今中外, 涉猎广泛, 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把课本中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 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 增强表现力, 使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得益彰。我把选修教材中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项链》、《热爱生命》统一在“生命”这一主题中学习讨论。之后又让学生去寻找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素材, 并做阅读批注, 然后分类整理素材, 最后写作。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 挖掘创作灵感的源头。

2. 教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蓝本

立足文本, 仿照文本写作, 能够快速提高自己。仿写是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文本是学生最好的仿写范本, 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文章的构建方式和写作手法。仿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 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 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如教学议论文结构时, 我选取了吴晗的《谈骨气》, 着重引导学生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赏析, 然后要求学生仿写。这样同学们的文章结构就搭建起来了。先仿写, 再博采众长, 然后再融会贯通, 进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 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从教材文本学习中, 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 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 这就是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师说》中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劝学》中学习分解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在《游褒禅山记》中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篇3:高考写作素材:亲戚与明理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作文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

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比如我们当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标题《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比如往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当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然而有些同学虽然知道积累素材,却不知道怎么运用,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语言不要求深、求难,要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场面,岂不很好?语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适当嵌入诗词也是一种选擇,亦不可牵强。关于方言入作文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南方的同学,因为写作是用普通话,平日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无法写入作文,与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确实遗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词富有灵性,且写成汉字可以让人看明白,如果适当使用,甚至作为题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释清楚词义),可能会出奇制胜。

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素材运用中要注意什么呢?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上一篇:廉洁警示教育素材下一篇:平台经济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