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常巡查制度

2024-04-27

2日常巡查制度(共9篇)

篇1:2日常巡查制度

日常巡查制度

第一条 为维护全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加强市场执法监管,促使执法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根据文化部文化综合执法改革要求,自治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将对文化市场实行日常巡查制度。

第二条 自治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对全区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工作实施督查职责,负责文化市场巡查方案的指导落实和检查;重点对中心城市的重点区域的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

第三条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在巡查时,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客观、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对文化市场进行巡查。

第四条 文化市场巡查的内容包括:文化经营场所、出版物、音像制品经营场所、利用卫星传输电视广播节目的行为等涉及文化市场和(扫黄打非)执法工作范围。

第五条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执法责任制,分片分区落实监管责任人,并对片区监管责任人实行定期轮换制,将分片区情况和监管责任人情况备案,保证巡查监督效果,及时发现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第六条 在文化经营场所明显位置,标明文化市场举报电话的提示牌,按照文化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规定,严格禁止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限)入的警示标志。

第七条 文化市场巡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日常巡查。执法人员按照责任分工,定期对所分管的辖区内文化市场进行巡视和巡查;

2、暗访巡查。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不打招呼,不公开身份的方式,直接对辖区内文化经营场所的经营活动进行暗访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

3、联合巡查。针对重大节假日文化市场的专项检查,由上级领导机关牵头制定,采取多部门联合统一行动的方法,要坚持突击重点区域、讲求巡查实效,确保多部门联合统一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保密性,真正发挥专项巡查起到的震慑作用。

第八条 加强日常巡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主要精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文化市场日常巡查一线,加大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把违法违规高发场所作为巡查的重点,切实解决好文化经营场所、出版物经营场所和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卫

星传输方式接收电视广播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九条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要按照职责分工定期、不定时、不定点的对所辖区域内的文化市场进行巡查。

1、要保证每天执法人员对市场的巡查和85%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市场巡查。

2、执法人员对监管责任区域内的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每周巡查不得少于2次,对歌舞娱乐场所、出版物经营场所,每周巡查不得少于5-8家。

3、重点巡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公共娱乐场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防范文化市场安全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

4、市场巡查采取错位错时段进行,重大节假日和统一行动期间,要加大巡查频率和密度(除有文件要求外),每天不少于2天,夜间不少于1次。

第十条 执法人员日常巡查,按照本规定对文化经营场所逐项进行检查,对于在经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依据执法职责进行查处并如实填写《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日常巡查记录》,执法人员和行政向对方应当在《日常巡查记录》

上签名或盖章,注明检查日期,再经总队分管领导签名后立卷归档,作为考核或上级抽查的主要依据。

第十一条 在巡查中发现经营场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依法予以查处,并做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现场检查记录》、《文化行政执法询问(调查)笔录》、《抽样取证凭证》等相关执法文书的填写,对网吧、音像出版物等经营场所违规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纵容包庇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人员,依据《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第16条第1款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执法人员在对经营场所进行巡查时,遇到超越执法权限管辖区域内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需及时告知其管辖的行政管理部门,并协助相关部门完成查处工作。第十三条 在对文化市场进行巡查时,任何人不得泄露巡查行动安排,一经发现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第十四条 在文化市场执法工作中,滥用职权或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文化市场秩序混乱的,或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对不宜在执法岗位上继续工作的,要调离其岗位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对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责任目标中。

第十六条 本制度从颁布之日起施行。

篇2:2日常巡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及时掌握和收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维护公路路产路权,及时发现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损坏情况,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公路日常养护巡查的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我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巡查内容

第二条日常巡查范围包括:公路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沿线设施。

第三条路基巡查内容:主要巡查路基稳定性,边坡水毁情况,路肩是否有杂物堆积,排水设施是否齐全畅通,挡土墙等路基构造物是否发生位移变形等。

第四条路面巡查内容:主要巡查路面有无影响交通安全的堆积物、抛撒物、油污、积水、积雪等。路面是否有新出现影响交通安全的坑槽、拥包等明显病害。

第五条桥隧构造物巡查内容:主要观测桥面铺装有无损坏,伸缩缝、泄水孔有无堵塞,上下部结构有无破损、变形,桥梁栏杆、桥头示警桩、桥名牌、限载标志等是否齐全整洁完好,桥下河道是否有非法挖砂取土等现象。检查隧道有无明显渗水、灯光设施是否完好,隧道洞口上方边坡是否存在落石、积冰、积水,圬工体是否破损,吊顶及内装是否清洁、脱落,突起标志是否损坏或表面脏污影响使用功能。

第六条沿线设施巡查内容:主要检查护栏等防护设施有无缺少损坏,各种交通标志标线(含凸起路标)有无残缺、变形、歪斜、污染、颜色不鲜明,可变信息板有无故障,里程碑(牌)、百米桩(牌)、轮廓标、防撞桶等设施有无缺损、褪色、剥落和污染等情况。检查公路沿线绿化植物的抚育管理,记录新发现的缺株、死株、病虫害、妨碍视距、影响交通安全、遮挡标志牌等情况。

第三章巡查要求

第七条加强对巡查人员的培训,巡查人员应掌握巡查的内容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公路养护管理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八条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车辆,巡查车辆应有明显标识,装备黄色警示灯。

第九条巡查人员应本着全面、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进行公路巡查,对侵占、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设施的人和事,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及时上报。

第十条高速公路巡查频率每周不少于2次,每月不少于10次,巡查时间要求每天不少于6小时,在汛期、冬季清雪防滑及重大活动期间,适当加大巡查频率和巡查时间。

第十一条巡查人员在进行巡查工作时,必须着安全标志服,携带米尺、相机、巡查记录等用品。

第十二条巡查以车行目测为主,辅以摄影或摄像。巡查车速一般控制在40-50km/h,按规定开启示警灯。遇到需要停车检查的情况,应停在紧急停车带上。必须停在行车道上时,应开启巡查车的危险报警闪光灯,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巡查人员应在巡查车的前方迅速完成检查或测量作业。

第十三条巡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病害发生的具体位置,准确描述发现的问题,巡查结束后,及时做好交接工作,严禁伪造巡查记录。

第十四条巡查中发现的堆积物、抛撒物、油污、积水、积雪等能清除的必须立即清除,不能立即清除的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对路面坑槽、拥包、防撞护栏损坏等病害应按修复时限要求完成。

篇3:2日常巡查制度

一、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建立的目标

1.1建立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有章可循。日常养护巡查严格按照建立的规范标准进行全面细致的工作, 可确保巡查的效率。

1.2建立制度规范, 养护人员职责明确。通过建立日常养护巡查制度, 养护人员职责明确、任务明确, 规范操作。

1.3建立制度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能够积累公路养护的基础资料, 为高速公路养护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和依据。

1.4建立制度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融入到信息管理系统, 让养护巡查成为一条快速服务通行的途径。

二、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包含的内容

2.1巡查人员

对巡查人员要求:人员应为基层养护工区的具备一定的公路技术知识的人员, 人数确保能及时处置临时情况 (如路面遗撒物品) 和做好现场观察记录等工作, 因此至少有两名以上人员。

2.2巡查车辆

巡查车辆必须是具备醒目安全的养护专用巡查车辆, 应喷涂橘红色标志, 亦可配置警示灯具。车辆应配备反光锥筒和必要的小型作业工具和维修工具等, 一般以不应高于60KM/小时低速行驶。

2.3巡查时间

一般日常巡查安排一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一周安排一次夜间巡查。重要时间节点 (如需要加强安保措施的重大节日等) 应加大巡查密度, 对此,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宜作出明确规定。

2.4巡查范围

巡查范围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安全设施及其他, 重点是路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面巡查, 在养护技术规范中各有侧重点的规定。

2.5巡查记录

巡查记录作为养护原始资料, 应载明日期, 巡查人员亲笔签名。对害等其他情况应作出种类、严重等级、地点桩号、初步处理意见等描述, 特殊情况 (如交通事故、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不安全因素等) 必须做出详尽的记录。建立了养护管理系统的单位, 应及时将巡查记录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2.6巡查处治

在巡查过程中, 对发现的路面遗撒物、危及行车安全的物体应及时清除;行人横穿高速公路应劝阻;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地公路病害现场作出警示, 并通知维修部门立即进行保养维护处理;对发现的交通事故及时通知道路安全管理部门和路政管理部门, 做好现场安全警示管理。能够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反应, 特别是在巡查中发现的影响安全通行的重大公路险情如桥涵毁坏、路基路面突然坍塌等, 应及时上报公路阻断信息, 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

2.7巡查反馈

巡查反馈是日常养护巡查的重要环节, 是巡查人员将巡查的情况总结汇报给管理人员, 以便管理人员根据病害情况作出及时的养护决策。

三、日常养护巡查制度的管理

3.1复查

养护管理者采用巡查的方式对日常养护巡查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复查, 可以对比巡查方式发现问题提升巡查质量。

3.2检查

养护管理单位应定期对基层养护单位的巡查记录进行检查, 对比日常保养维修情况评价巡查的价值和效率。

四、结语

日常养护巡查制度的建立管理应立足于技术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要以信息化、科学化为手段确保养护及时到位、及时治理公路病害以消除安全隐患, 最终达到公路安全目的。该项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 通过各高速公路管理养护单位的不断总结来提高制度的适用性。日常养护巡查制度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一项重要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和养护单位建立和加强管理对提升管护水平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速公路车流存在交通流量大、车速较高的特点, 因此交通事故出现后造成的损失也较大。加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及时发现公路病害和隐患, 及时治理排除, 对保障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予以管理。

篇4: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我国法律关于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规定

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在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维护交易安全和保障第三人利益方面极具价值。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看,2001年《婚姻法》在第17条第2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该条款乃是针对我国广泛存在的女方无权处理夫妻共有财产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而做出的强制性规定,维护的是女方对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规定中,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影子。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国家如德国、瑞士等民法典中都有规定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条款。所以,为适应夫妻财产关系的变化,维护交易安全,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中,确实有规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必要。

二、日常家事代理的含义及其性质

日常家事代理的含义经历了委任说和婚姻效力说等变化。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日常家事代理是指夫妻一方在日常家事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时,其行为基于法律规定对其配偶有法律拘束力。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夫妻中任何一方可以不经另一方同意,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一定民事行为,对夫妻双方都有法律约束力。如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权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购物、保健、娱乐、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行为。这是调节夫妻对外关系和维护第三人利益的重要制度。

日常家事代理按其属性无疑应属民事代理范畴,但究竟属于民事代理的哪种类别呢?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日常家事代理属法定代理;一种观点认为日常家事代理既不属法定代理,也不属委托代理,而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见代理。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日常家事代理应属法定代理。理由如下:第一,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代理人通常是由于法律规定而有代理权的。第二,日常家事代理权源于配偶人身权。若无有效婚姻之存续则无代理权可言。第三,日常家事代理往往具有使家庭生活和睦幸福的目的。第四,日常家事代理的代理人是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一定法律行为且法律后果归属夫妻双方。

三、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范围

日常家事代理权种类单一,只限于日常家事范围。但学者们对此理解各异,在实务中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区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消费观念不同。本文认为可以从人的需要入手进行分析。因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具体日常家事范围应包括:第一,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家庭较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即为家庭基本生活以外的娱乐休闲、雇工等。第三,家庭成员发展需要。即家庭成员的学习深造和教育培训。第四,为了家庭成员的利益而进行的纯获益行为。第五,家庭成员明确约定或其他有利于家庭生活和睦的行为。

为防止对日常事务作扩大解释,要予以限制。包括:第一,具有人身专属性的事务。第二,经济风险较大的行为。如股票交易和以家庭财产出资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处理或者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家庭不动产或大额动产的行为。第四,不利于家庭生活和睦的行为。如一方以家庭财产赠与其情人的行为。

四、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立法建议

日常家事代理在生活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笔者认为,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在民法典体系中应当位于婚姻家庭法中。具体的立法建议如下:

第X条[家事代理制度的主体]

日常家庭事务范围内,夫妻均依法享有相互代理权。

具有事实婚姻或同居关系的男女均不享有上述权利。须代理的,依委托代理规定。

第X+1条 [家事代理权的适用范围]

在下列日常家事范围内,夫妻互为代理人:

(一)维护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求之事项;

(二)家庭较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之事项;

(三)家庭成员发展需要之事项;

(四)为了家庭成员而进行的纯获益行为;

(五)有利于家庭生活和睦幸福的其他事项。

上述行为的法律后果应当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夫妻一方可以限制或排除另一方处理其效力及于自己的事务的权利;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X+2条 家事代理权适用限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不得互为代理行为:

(一)具有人身专属性的事务;

(二)经济风险较大的事务以及以家庭共同财产出资的生产经营事务;

(三)处理家庭不动产或大额动产的行为;

(四)不利于家庭生活和睦幸福或家庭共同利益的其他事项。

除上述(一)外,得到另一方书面授权的,可为代理行为。

第X+3条 家事代理权的滥用及其法律责任

在行使日常家事代理权时,夫妻负有与处理自己事务相同的通常注意义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滥用家事代理权:

(一)超越第X+1条规定的范围或违背第X+2条规定的;

(二)在日常家事代理中,故意违反通常注意义务的;

(三)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减损家庭共同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的;

(四)与自己交易,明显不符合正常价格而减损家庭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的。

夫妻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的,他方得限制之;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滥用家事代理权给家庭或另一方造成较大损失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法律责任。

第X+4条 滥用家事代理权的撤销

夫妻一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另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之日起三年内向人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但自滥用家事代理权的行为发生之日起六年内不行使的,该撤销权消灭。

第X+5条 家事代理权的消灭

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因下列事由而消灭:

(一)夫妻无正当事由分居的;

(二)婚姻依法被撤销或宣告无效的;

(三)配偶一方死亡的,有正当事由的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双方离婚的。

参考文献:

[1]史浩明.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J].政治与法律,2005(3).

[2]扈纪华,裘敬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文.活跃在立法前沿的婚姻家庭法[J].法学家,1999(12).

[4]李明建.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范围之界定[J].长沙大学学报,2007(1).

[5]杨晋玲.夫妻日常家务代理权探析[J].现代法学,2001(4).

篇5:电工日常巡查制度

1、检查一级电箱到三级电箱(包含部分三级箱接出来的四级电箱)内的一闸多机、地线接入地线排、箱内巡查记录填写及时,重复接地电阻<10Ω,电缆架空或埋地(包含从变压器到三级或四级电箱,不包含三级或四级电箱出线口出来的电缆),漏电保护器是否完好,配电箱灭火器是否配备(配备的是否过期),标识、标牌是否完善,是否张贴系统图。

2、观察线路是否正常,有无冒烟、打火现象,触点、接头是否发黑变色。

3、巡检时注意各电箱有无异常气味。如电线、开关等发烫时散发的焦味,并及时对其处理。

4、检查配电线路和设备时,禁止接触带电部分,注意电线接头,各部导线,配电箱内各电器元件是否良好。

5、定期对电缆进行检查,检查电缆头是否有放电现象,电缆绝缘是否良好。

6、安质部安全员每天对现场临电检查一次,发现一处问题处罚区域电工20元,电工班长10元。

7、安质部长抽查现场临电情况,发现问题将处罚负责本区域的安全员20元,部员有发现问题的检查记录或整改单,将不予处罚。

8、安全总监抽查现场临电情况,发现一处问题将处罚安质部长20元,有发现问题的检查记录或整改单,将不予处罚。

9、项目经理抽查安全总监,发现一处问题将处罚安全总监20元,有发现问题的检查记录,将不予处罚。

10、业主、监理检查发现有问题,将按第6条处罚。

11、如遇突发情况需要电工配合,导致电工无法正常巡查而出现问题,将不予处罚电工。

12、每月临电无问题,给予无问题区域的电工200元奖励,现场临电都无问题,给予区域电工200元奖励、电工班长300元奖励。

13、施工队私自接线不符合要求,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断电停工。

篇6: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准确掌握公路路况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公路及其沿线实施损坏情况,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畅通、舒适,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并根据我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巡查内容

第二条

上路巡查主要以目测为主(特殊情况可用仪器检测),实行日查、月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第三条

路基巡查内容:路基是否沉陷、路肩有无病害;路面有无坑凼,排水设施是够完好通畅、有无违章占道现象。

第四条

桥梁巡查内容:人行道板、伸缩缝、栏杆是否完好,泄水孔是否堵塞、桥墩台是否发生移位;水沟、涵洞是否淤塞。

第五条

绿化巡查内容:公路沿线的绿化有无病害。死亡和缺失及路产路权的维护。第六条

其他沿线设施巡查内容:边坡是否稳定;沿线设施、标志、标牌、标线、减速设施是否完好,标志、标线是否清晰。

第三章

上路巡查职责

第七条

各养护站站长为本标段巡查员,每天上路对所管路段进行巡查,掌握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患措施,发生应急情况及时向所通报,每天填写巡查记录,每月对巡查情况进行小结并报所养护科。

第八条

养护科工作人员不定期、经常性上路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督促标段搞好公路日常养护,养护站每日巡查发现的病害必须记录在巡查记录里以便拟定小修计划。

第九条

养护科每月定期对全所管养公路进行检查,公路所每季度对全所管养公路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组由所领导带队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按照《公路日常养护检查考评办法》进行全面检查考评,并填写公路质量检查记录备案,公路所按考核的分值计发标段当月工资。

第四章

上路巡查应急处理办法

第十条

各养护站在巡查时,若发现沿线设施、路基、路面受损或出现轻微的病害,应作好巡查记录上报养护科,有养护科编制小修工程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各养护站在巡查时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情况,无法现场处理的必须立即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立即向所里报告,由所领导召集工程科及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二条

如遇路基严重沉陷,边坡垮塌,严重水毁,影响车辆安全通行等重大情况,公路所应立即报告主管机关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派专人值守。同时按所制定的防灾减灾预案实施,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尽快恢复公路安全畅通。

第五章

监督与考核

第十三条

在巡查中如发现占道、挖掘、砍伐行道树,超限运输等侵害路产路权的行为,应及时报告,路政科应以书面形式通报执法大队处理。

第十四条

作好防洪抢险工作。各标段必须坚持雨前、雨中、雨后查路、查沟、查桥(涵)的“三查制度”。

第十五条

养护巡查车,每周出一个巡查通报,包括里程、专人记录JBS的轨迹分析。

第十六条

失职人员惩罚:公路巡查中,发现问题,不采取防范措施,不报告上级,又无巡检记录,将扣减当月分值。对不报造成严重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发现一次处以诫勉处理,二次以上处以待岗处理。

第十七条

篇7:日常防火检查巡查制度

(一)学校应对执行消防安全制度和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情况进行巡查和检查,落实防火巡查、检查人员填写巡查、检查记录。

(二)学校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施日常防火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消防安全重点部门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在巡查记录上签字,存入单位消防档案,学校应当加强夜间巡查。

(三)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定期防火检查,节假日放假、开学前后也应当组织一次全面的定期防火检查,以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定期检查前,应确定检查人员、部位、内容。检查后,检查人员、被检查部门的负责人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存入单位消防档案。

(四)日常防火巡查应以教室、宿舍等消防安全重点部位为重点,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3、消防设施、器材是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4、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5、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五)定期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2、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3、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状况;

4、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5、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6、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教职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

7、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8、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9、消防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10、防火巡查情况;

11、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

12、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六)学校应加强建筑消防设施功能测试检查。应明确各类建筑消防设施日常巡查部位,教学期间日常巡查应当每周至少一次,并按规定填写记录。

(七)学校教学期间建筑消防设施的单项定期检查应当每月至少一次,开学前一月内必须开展单项定期检查,并按规定填写记录。

(八)建筑消防设施的联动检查应当每年至少一次,主要对建筑消防设施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进行综合检查、评定,并按规定填写记录。

(九)建筑消防设施的功能测试检查的内容、方法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执行。

(十)防火巡查、检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期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篇8:2日常巡查制度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 系统功能需求

为提升重点单位防火巡查的工作效率, 确保巡查记录真实有效, 重点单位日常防火巡查管理系统 (下称系统) 的功能需求主要如下:1.系统在手机上运行, 防火巡查员通过个人账号在手机上登录系统录入巡查记录并提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2.根据防火巡查内容, 系统分成不同的检查模块, 每一项检查都须拍照上传图片, 并填写检查结果;3.防火巡查记录由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可归档, 审核不通过时退回巡查员重新修改上报;4.当天超时限未上报巡查记录系统会自动推送提醒信息到巡查员和消防安全管理员手机应用端;5.系统可对巡查记录进行查询统计。按照以上需求, 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系统登录、防火巡查、查询统计、信息提醒、系统管理等模块, 系统基本功能需求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处理数据需求为:1.防火巡查数据处理:重点单位防火巡查员每天登陆系统录入当天消防安全巡查情况并提交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形成当天消防安全巡查数据记录。2.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登录后, 根据用户的权限将提醒事项或审批事务调出, 提醒用户及时处理相关业务。3.系统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包括账号管理、角色管理、数据管理等。

(二) 系统架构需求

系统的架构需求为:1.采用三层架构体系设计, 采用C/S模式架构;2.开发环境为Java JDK7.0, 使用Eclipse编辑器和Androidsdk开发工具包;3.服务端用IIS6.0进行架设部署, 采用SQLServer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4.按照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角色和操作权限;5.数据层按照RDBMS工业标准存储和数据管理;6.应用端可在任何Android2.3以上的手机上安装运行, 通过手机接入网络访问服务端;7.系统以功能模块为单位, 充分降低程序复杂度, 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适用性。

(三) 系统用户角色权限需求

按照重点单位防火巡查管理工作需求, 防火巡查管理工作主要参与人员为防火巡查人员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因此, 系统主要面向3类用户使用, 分别对应三个角色:防火巡查员、消防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各系统角色的功能权限需求为:1.防火巡查员:需具备系统登陆、录入防火巡查记录、信息提醒等业务功能;2.消防安全管理员:需具备系统登陆、审核防火巡查记录、查询统计、信息提醒等业务功能;3.系统管理员:需具备系统登陆、账户设置、角色分配、消防设施数据维护、数据管理等业务功能。

(四) 系统运行性能需求

为确保系统设计的科学合理, 符合网络系统管理要求, 便于用户操作应用, 系统运行需要满足以下性能要求:1.可靠性。系统要具备良好地持久运行的稳定性, 要易于维护及恢复。2.响应性。系统要准确反应并及时处理指令, 要能准确实现功能界面上的各个功能模块。3.安全性。系统自身不会具有毁灭特点的损害, 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安全保障措施。4.保密性。系统要具备良好的保密性能, 用户只能通过客户端按照相应的角色权限访问系统数据, 确保系统数据不易泄露。

(五) 界面风格需求

系统在界面布局、背景色彩、功能标示上应整齐大方、清晰简单。具体要求为:1.系统界面应凸显防火巡查的特点, 色彩构成应醒目和谐, 色调多注重红色、金黄色;2.系统版面布局应简单清晰、科学合理, 便于操作, 图标设计凸显功能特点;3.手机应用客户端应能符合主流Android智能手机屏幕显示分辨率的要求, 当前手机多用480*800的分辨率, 随着手机分辨率的不断增加, 手机应用客户端分辨率应兼容480*800以上, 确保将来在主流手机上运行的显示效果。

二、系统总体设计

(一)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按照三层架构设计, 主要在应用层上实现具体业务处理过程, 可将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设计, 分别为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 系统总体框架图如图2所示。

1. 数据层主要是指数据库, 包含了视图、表、存储程序和触发器等, 用来存储系统所处理的所有信息数据。

2. 中间层包含业务接口层、业务规则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3. 应用层即访问层, 主要是提供用户实现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包括了系统登陆、防火巡查、查询统计、信息提醒、系统管理等模块。

(二)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采取C/S模式, 任何Android2.3以上的智能手机都可安装系统的APP应用程序端, 只要手机正常接入网络即可通过应用端访问系统服务器操作相关业务。通过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包含防火巡查、查询统计、信息提醒、系统登录、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下面重点就系统登陆、防火巡查、查询统计等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1. 系统登陆模块设计

系统登陆模块是所有用户使用系统的入口, 模块的功能是对用户的合法性进行审核, 只有通过审核的合法用户才能登陆使用系统。每个用户进入系统要在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系统将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表进行比对, 比对一致的允许用户登陆并根据账号角色权限使用有关功能, 比对不一致的不允许用户登陆系统并返回登陆窗口需要用户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登陆流程如图3所示。

2. 防火巡查模块设计

防火巡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 防火巡查员通过该模块录入巡查情况, 并利用手机现场拍摄巡查照片作为巡查记录的一项内容报送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 确保每日巡查真实有效, 促使消防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61号) 和消防日常巡查需记录的内容, 防火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目, 分别为: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器材、其他消防安全管理, 其中安全疏散包括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避难层、应急广播等6个类别;消防设施器材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设施、自动灭火系统、其他设施器材等4个类别, 每个项目类别对应具体的检查内容。因此, 日常巡查管理模块主要包含安全疏散设施巡查、消防控制室巡查、消防设施器材巡查、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巡查等4个子模块。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重点单位防火巡查员每天按要求进行防火巡查拍照并将照片及时通过手机应用端上传, 巡查完毕后将当天的巡查记录提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系统会自动保存好当天巡查记录, 审核不通过的退回巡查员重新修改上报。如巡查员当天未上报巡查记录, 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到巡查员和管理员的手机应用端。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3. 查询统计模块设计

查询统计模块是非常重要的常用模块之一。该模块主要供重点单位消防管理员对防火巡查记录进行查询统计。在程序中, 信息数据的查询主要通过调用SQL语句中的Select操作对用户输入的关键字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查询操作的流程图见6所示。

(三) 系统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属性图设计

数据库中的表可以通过数据属性图来描述, 它可以非常形象的描绘出数据库表中每一条实体数据所包含的属性, 是建立数据与信息模型的方法。系统需处理和存储的数据主要为用户信息、每日防火巡查信息、消防设施信息。这些信息数据属性图设计如图7至图9所示。

2. 数据库表设计

系统主要的数据库表为用户信息表、每日防火巡查信息表、消防设施信息表, 各数据表中的字段信息见表1至3所示。

三、主要功能实现

下面对系统的登陆和防火巡查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进行实现, 展现系统的界面和程序主要代码, 系统开发的环境和工具为JDK7.0、Eclipse编辑器和Androidsdk。

(一) 登陆功能实现

系统有2种用户角色, 不同的人员角色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用户在登陆界面输入账号和密码验证通过后, 系统会进入用户端主界面。登陆的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if (sp.get Boolean ("ISCHECK", false) ) {//设置默认是记录密码状态rem_pw.set Checked (true) ;user Name.set Text (sp.get String ("USER_NAME", "") ) ;password.set Text (sp.get String ("PASSWORD", "") ) ;}btn_login.set On Click Listener (new On Click Listener () {publicvoidon Click (Viewv) {userName Value=user Name.get Text () .to String () ;password Value=password.get Text () .to String () ;if (user Name Value.equals ("liu") &&password Value.equals ("123") ) {Toast.make Text (Login Activity.this, "登陆成功", Toast.LENGTH_SHORT) .show () ;if (rem_pw.is Checked () ) {//记住用户名、密码、Editoreditor=sp.edit () ;editor.put String ("USER_NAME", userName Value) ;editor.put String ("PASSWORD", password Value) ;editor.commit () ;}//跳转界面Intent intent=new Intent (Login Activity.this, Logo Activity.class) ;Login Activity.this.start Activity (intent) ;//finish () ;}else{Toast.make Text (LoginActivity.this, "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请重新登陆", Toast.LENGTH_LONG) .show () ;}}}) 。

(二) 防火巡查功能实现

防火巡查管理模块主要是供消防重点单位巡查员对每日防火巡查情况进行登记录入, 并由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员审核巡查记录。该功能包含四个子模块: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器材、其他消防安全管理, 每个子模块具体包含日常防火巡查的详细内容。下面以消防设施器材子模块为例展现操作界面和程序主代码。

1. 防火巡查录入

防火巡查员登录系统后, 选择消防设施器材子模块, 再选定巡查设施的类别和巡查日期, 然后填写巡查情况, 最后点击拍照将现场照片上传。防火巡查拍照上传的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publicstatic Stringupload File (Filefile, String Request URL) {String OUNDARY=D.random UUID () .to String () ;String CON-TENT_TYPE="multipart/form-data";try{URLurl=new URL (Request URL) ;Http URLConnectionconn= (Http URLConnection) url.open Connection () ;conn.set Read Timeout (TIME_OUT) ;conn.set Connect Timeout (TIME_OUT) ;conn.set Do Input (true) ;conn.set Do Output (true) ;conn.set Use Caches (false) ;conn.set Request Method ("POST") ;conn.set Request Property ("Charset", CH ARSET) ;conn.set Request Property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n.set Request Property ("ContentType", CONTENT_TYPE+";boundary="+BOUNDARY) ;if (file!=null) {/*当文件不为空, 把文件包装并且上传

*/Output Streamoutput Steam=conn.get Output Stream () ;Data Output Streamdos=new Data Output Stream (outputSteam) ;String Buffersb=new String Buffer () ;sb.append (PRE-FIX) ;sb.append (BOUNDARY) ;sb.append (LINE_END) ;sb.append ("Content-Disposit

ion:form-data;name="img";filename=""+file.get Name () +"""+LINE_END) ;sb.append ("Content-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charset="+CHARSET+LINE_END) ;sb.append (LINE_END) ;dos.write (sb.to String () .get Bytes () ) ;InputStreamis=new File Input Stream (file) ;byte[]bytes=newbyte[1024];intlen=0;while ( (len=is.read (bytes) ) !=-1) {dos.write (bytes, 0, len) ;}is.close () ;dos.write (LINE_END.get Bytes () ) ;byte[]end_data= (PREFIX+BOUNDARY+PREFIX+LINE_END) .get Bytes () ;dos.write (end_data) ;dos.flush () ;intres=conn.get Response Code () ;Log.e (TAG, "responsecode:"+res) ;if (res==200) {return SUCCESS;}}}catch (Malformed URLExceptione) {e.print Stack Trace () ;}catch (IOExceptione) {e.print Stack Trace () ;}return FAILURE;}}

2. 防火巡查录入审核

巡查员完成记录上报后,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员登陆系统对相关巡查记录进行审核。防火巡查记录审核的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调用数据库更新接口, 传入要更新的列Shenheqingkuang指定审核的ID

public void Update (Content Values values, String where, String[]where Args) {SQLite Database db=helper.get Writable Database () ;?db.update (xunchadetail, values, where, where Args) ;db.close () ;}

四、结语

本文根据重点单位日常防火巡查管理工作模式, 对基于安卓手机应用的重点单位日常防火巡查管理系统开发进行了需求分析, 并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 最后对系统的登陆和防火巡查功能进行了实现;文中所研究设计的系统能为重点单位日常防火巡查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手段, 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本文依据重点单位开展日常防火巡查管理工作要求, 分析了基于安卓手机应用的日常防火巡查管理系统开发需求, 研究了系统的总体设计, 开发展示了系统主要功能, 为重点单位开展防火巡查工作提供了参考, 有利于提高重点单位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安卓手机,重点单位,防火巡查,管理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2]侯云峰.Client/Serve应用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陈焕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 2012年.

篇9: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从新村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集体生活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思想。从空间一制度的视角,试图揭示工人新村的建造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基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制度的空间化和新村日常生活空间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工人新村也成为塑造集体主义生活与确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人新村;空间结构;制度化;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2.8;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6—0038—08

一、前言

工人新村作为城市空间和制度建设的双重载体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经历了全景式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一个商业和服务型行业职工占多数的消费型城市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占重要地位的生产型城市,工人阶级也在“恢复生产、群众动员、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城市工业化”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共产党领导权威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自上而下的制度和宏伟叙事的阶级话语逐渐统领了工人阶级从公共领域到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影响着他们的共同体文化的自我建构。

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上海城市住宅正是在5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的。居住从来都不只是一个造房子的简单行为,上海工人新村既是基层社会组织和城市建设体制不断空间化的过程,也是新村工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大量建造的新村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制度的逐步建立、调整和完善,深深地扎根于整个城市的空间和社会结构,影响至今。

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新一轮开发,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城市格局也面临着根本性的重组,工人新村占主导地位的居住时代已经结束。大量被拆除的工人新村和搬迁的新村工人加速了新村制度的衰亡,“工人新村”正在人们视野中和记忆中消失,成为一段历史空白——这使得对工人新村的研究工作显得愈发迫切。

研究现状

参与了新中国三十年城市建设的法国建筑师华揽洪(Leon HOA)认为,工人新村“虽然建设标准不高,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战后城市恶劣的居住条件”,并在“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吕俊华和美国规划师彼德·罗(PeterG.Rowe)认为工人新村是新中国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7)城市住宅发展的主要途径,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各方面体制形成时。付晨通过对上海曹杨新村的历史调查,认为受传统和外来两种文化影响的新村模式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建筑符号形制”。丁桂节指出“50、60年代的上海工人新村具有一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理想性与象征性,新村实践也在城市与社区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新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对今天和谐社区的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李芸通过对红色小说《上海的早晨》的阅读,认为工人新村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象征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在政治上的倾向性关怀”。罗岗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提出,工人新村作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方式”塑造着工人群体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空间中的登场,而这种“代表性”却在“后社会主义时期”面临着新的困境。

海外学者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工人新村的研究,但对中国工人群体及其所处的社会和空间环境的分析却不乏精彩之作。美国汉学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的《上海罢工》通过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工人的地缘、祖籍、性别、大众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特征对其集体行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自身特征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霍夫曼(Charles Hoffmann)的《TheChinese Worker}(《中国工人》),介绍了在毛泽东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工人的工资、组织分派、激励机制等发生的变化;另一位重要的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Walder)在其名著《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中,通过大量的访谈,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工人与工作单位之间的全面依附关系,开创了中国单位制研究的先河;而澳大利亚学者David Bray的近作((Social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中国城市里的社会空间与管制:单位制从起源到改革》),则通过考察毛泽东时代的“单位制”的起源和演变,认为“单位制空间”既是中国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城市管制的重要制度。

制度一空间分析视角

二、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

“一场革命,如果没有产生出新的空间,那么

《辞海》中“制度”一词有两个含义:(1)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2)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

工人新村是上海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居住制度,这是因为:(1)它的设计、建造、分配和管理与50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可以说,工人新村既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是一个包含着基层政治组织、经济政策和阶级文化习得等多方面的制度建构;(2)工人新村的大量复制塑造了一批特殊的社会群体——“住新村的工人”,他们在身份认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新村”特征。

空间分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被长期忽视的状况直到最近才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理论在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空间”的含义大大丰富了。在一系列的出色的研究中,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a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的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在((The Production of Space》(《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强调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的同时,还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空间——如住宅、学校、工场和街道的研究,提升到了与人文地理和地理政治学的空间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对社会现象中的“空间性”研究,也出现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监狱分析以及英国的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美国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对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的批判之中。

本文从制度一空间关系人手,对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在国家意志和基层社会组织空间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凸显新村制度在建构上海工人的阶级意识、利用集体主义文化习得塑造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强化国家与个人关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它就没有释放其全部的潜能;如果只是改变意识形态结构和政治体制,而没有改变生活的话,它也是失败的。真正的社会变革,必定会在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中体现出它具有创造力的影响。”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场革命,一场从上到下、从思想到生活的革命,这场社会变革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也留下了痕迹。工人新村作为当时社会主义城市的理想居住空间,在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体现着新政权的政治抱负。

工人新村的选址

新中国初期的上海,解决工人住房困难不是先从改造旧的工人住宅区开始,而是选择了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地带另辟工人新村,尽管这样的新村(包括曹杨新村在内的第一批四个工人新区)“分散布置在郊区,造成了交通、福利和公共设施更多的额外投资,推迟了市区的改建工作”。

选择这样的位置,除了方便职工上下班之外,还有制度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由于当时对于旧区的改造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在1958年以前,上海实行的城市户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流动,重在管理”,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人民政府在划定基层社会各种政治空间范围和人民的阶级成分方面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工人集中的旧居住区,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注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地方帮派势力,一次次改变着旧区原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态。对新政权来说,改造一个人口构成异常复杂的旧棚户区,远比建立一个新社区困难得多。越是空白的土地,建设者越是能根据新的意志,建造理想新村,选择理想的居民,树立新的生活规范——这为“新村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相对偏僻的郊区工业区进行新村实验,还可以让社会主义的新村工人在空间分布上有别于旧区的老居民,从而更加靠近生产地点。甚至一些新工厂在选址初期就已经把生活区考虑进去了,新村成为厂区的一部分。生活地点与工作地点的靠近,在方便了新村工人上下班通勤的同时,也模糊了工作与休息、集体生产与个人生活空间之间的界限。新村工人“先生产、再生活”、“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在新村中十分普遍。

此外,选址郊区使得工人新村难以利用中心城已有的基础设施,新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就需要比较全面。从托儿所到中学,小卖部到职工医院,新村为工人们提供了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一种集体化的新村生活。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居住区规划思想

解放后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体制尚未建立。在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情况下,主要的规划设计工作是由建筑师或工程师担任的。在上海工人新村规划设计的初期,规划师们采用了当时国际建筑界普遍流行的“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方法。

“邻里单位”的概念诞生于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克拉伦斯·佩里(clarence A.Perry)的作品。他建议将城市细分为“邻里”。每个邻里将配置本地自有的社区设施,如便利店、社区公园、教堂和小学,所有这些都坐落在邻里中心步行范围内,并作为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这样,每个邻里单位都可以实现相对的“自我供给”,更像一个传统的乡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就是“邻里单位”思想的产物。

虽然曹杨新村设计在居住区内部组织、与自然环境结合方面都相当成功,“一五”期间,“邻里单位”仍然被当作资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受到了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它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城市社会结构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城市中,应按照‘区来组织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配置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等方面的完整服务系统。这种行政分区中建筑与城市规划上的体现,就是大城市结构中的居住区。”

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意见,“居住区”与“邻里单位”不同,“区”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是要为“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服务的。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应当与国家政治生活相适应。这种关系在工人新村中的体现就是“与基层行政组织相匹配的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所谓的基层行政组织,指的是城市各区下设街道,各街道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实施管理,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属于最基层,依靠法律上是群众自治的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工作。随着1949—1957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上海的街道一居委会基层社会组织经过多次的尝试也逐步地建立起来,并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制度设计:“条”是指在居民工作层面上分为治保、卫生、调解、民政、计生、文教各项内容;“块”是指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设置相关负责人,例如街道主任(居住区)、居委会主任(小区)、分区块长(街坊)、楼组长(组团)等。基层制度的空间化使得居住区里的任何个人和事件都可以在空间上和组织上找到相关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是指,新村在空间结构上根据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街坊和居住组团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表格中,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是由“千人指标”来衡量,即每千人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是面积标准),不同规模的工人新村可以根据居民人数来确定相应的公共服务等级。

在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中,规划师们十分注意空间等级和行政等级的关系,工人新村规划设计逐渐地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过渡为一种含有“制度安排和行政组织”的实施手段。如王硕克认为:“作为居住区组成单位的居住小区,其规模相当于里弄委员会的范围,可设置一套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小区的规划结构可分为小区和基本生活单元二级,再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组织生活,小区规划布局应与居民街道组织体制相适应。”汪定曾、徐荣春则认为,随着1957年的八个村相继建成,曹杨新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区”。整个新村(大区)在空间规划结构上分为八个村(小区),每个村由若干街坊群构成,街坊里还有若干居住组合,与之相对应的基层行政组织为四级:(1)大住宅区(卫星镇或人民公社分社)——街道委员会(63400人);(2)小区——区委会(8000~10000人);(3)街坊群或建筑群——工区(2000~3000人);(4)居住组合——小组(300~500人)(组长:一般为读报员或楼长)。

从邻里到居住区,空间、制度(权力)的边界和等级逐渐清晰,日常生活的行政化逐渐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基层行政分区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内容上是互为参照的,本质上都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秩序的强调。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是50年代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新中国城市住区最具特色之处。有趣的是,“与空间结构建立关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

们在同时期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税务征稽制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等级化的组织方式,甚至在职务工资制度中也有所反映。“从国家的视角制定一个城市综合规划,那么统一性和严密组织的逻辑就无可避免。”作为50年代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村空间结构和基层行政分区的关联还在行政组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中央的协调计划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人口、社会和空间越是静止,越是标准化和统一,边界也就越清晰,越没有意外,也就越容易适应于官方的观察和管理技术。”

标准化单元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苏联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住宅工业化思想也被引进中国。工人新村在户型设计方面也大量采用了标准化单元方法。所谓的“标准化”,指的是户型设计不是根据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根据国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工业化水平,按照标准构件和模数原则设计标准户型单元,再通过标准单元的组合变化形成住宅建筑。而以标准设计方案为基础,形成的标准图集也成为城市住宅区规划建设和构件生产的依据。

采用标准化单元设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标准设计方法是在住房建设中实施计划经济的重要保证。作为国家住宅标准设计依据的“定额指标体系”通过对住宅人均面积或户均面积和造价的规定,使国家可以精确地掌握经济计划中住宅投资建设的规模与产出,这对住宅建设基本上完全由国家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标准化方法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降低了造价,按时完成了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大量建设任务,弥补了设计施工人员极度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在整个50年代住房建设低投资、低造价时期,不断降低的住房标准,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较解放前反而呈下降趋势,几家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十分普遍,朴素的建筑外观取消了一切装饰性设计。

此外,低标准的住宅单元设计在政治上也具有意义。David Bray认为在中国50年代反浪费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为了降低造价,不断减小的私人住房空间和相对增多的公共设施促进了一种“日常生活集体化”的趋势。这种对集体化生活的强调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达到高潮,有些工人新村内部甚至出现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厂。

实际上,“国家政权与标准化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城市历史学家LewisMumford在考察意大利城邦空间的巴洛克风格时认为:“这是巴洛克思维的成功,空间被组织,使之连绵不断,并将其简化为标准和秩序。”法国学者F.Choay认为,19世纪中期的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目的除了对城市居民社会生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理想之外,还含有“防止底层民众利用混乱空间抵抗军队”的目的。David Bray认为社会主义时期苏联的城市规划原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现代工业化管理技术(泰勒制)的结合。而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住宅单元的标准化设计,也让我们看到美国学者詹姆士·c·斯考特称之为的“国家的视角”: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制度或者空间的手段使之简单化、标准化和秩序化。

集体化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是国家统领社会直至二者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生活空间越是被压缩,国家的意志也越能通达至底层。50年代上海新村工人的生活中,一方面通过降低住房标准(缩小私人空间)和公共化私人空间,缓解了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与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系统性的组织,把新村工人日常生活安排在一个以居住区或小区为单元的集体化生活的网络之中。睡觉之外的其他生活需求几乎都要借助于公共空间,包括每天必须的日常活动,如洗澡、吃饭、上厕所。而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学校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预留了文化馆、运动场和电影院的位置。城市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主义建筑理念发展到极端,表现为居民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住宅不设厨房,大家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的拆缝补洗由集体劳动完成;家庭妇女被组织参加街道工业,幼托和照顾老人的工作也由街道统一组织。

此外,新村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强化了集体化的生活方式。以曹杨新村为例,1952年一村落成同时就成立了家属委员会和工人合作社,负责对新村进行管理。当时的合作社制订了工人住宅租赁管理办法,明确住户与合作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居民迁入新村的若干规定,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新村生活准则。1953年,新村在原有工人合作社和家属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在街道领导下,以宣传、卫生、社保、民政、调节和治保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新村居民委员会。居委会干部以及各楼组长,通过读书读报等经常性文化学习活动,逐渐地把退休工人、妇女儿童等闲散人员组织在新村的集体生活之中。

三、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而我们今天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实际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首先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来理解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生产逻辑: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模式,在广义上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根植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与意识形态、经济政策、政治运动和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居住制度。

其次,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人新村,仍然是当前城市更新和社区化运动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新村在空间布局、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匹配关系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和演变都将成为制定新一轮都市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序言中写道:“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也要同他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空间一制度的双重视角也将有助于打破城市空间操作和社会制度研究之间的藩篱,从而更好地理解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化和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一篇:情感美文:勇敢了太久下一篇:新闻通讯稿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