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读书笔记

2024-05-24

《神曲》读书笔记(共9篇)

篇1:《神曲》读书笔记

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 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al ,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e,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神学的观点。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

《神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丁·阿利基埃里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国王和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阿利基埃里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卢齐菲罗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阿利基埃里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对世界的看法。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

篇2:《神曲》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感受随想

疑问:

1、第一歌,但丁为了“逃开这种邪恶和更大的邪恶”而要去到“一处永劫的地方”。但丁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可能一:因为那些畜牲“不让人们在她的身边经过”,而由维吉尔的引导,经过地狱、炼狱,却还是能到达天堂的。这是一种实际的考虑。前者是毫无希望的,而后者,虽然同样艰险,但至少还有结束的日子。

可能二:“他所选去的人是有福了!”可能在但丁看来“未死就漫游地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这是一种致高的荣誉。因为只有埃阿涅斯和圣保罗这样的伟人才有这种经历。

一、叙述方式

1、稍微带一点倒叙,然后就是讲故事的传统方式——正叙。和《伊利亚特》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

《神曲》:“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评论:这是个总结性的句子。其后,但丁叙述森林中的“荒凉、崎岖、原始”却只有寥寥数语,因为“不断地在我的心的湖里震荡着的惊惧略微平静了”,他开始了醒悟后的追求行动。《伊》开始也是先总结一句“女神啊,请歌场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数的苦难”然后开始叙述“阿基琉斯愤怒”事件的原委。二者都是以一个小的倒叙开始,而在真正的讲故事环节运用正叙,这种方式和单纯以整个事件的结局开始的单线倒叙是不同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神曲》,还是《伊》,都仍是正叙的结构。

2、①故事的模型:眼前有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但是却有“豹”“狮子”和“狼”挡路,所以他必须经过“地狱”的旅程,才能到达光明的顶峰。②故事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旅程中一路的见闻感受。

《神曲》:为了我可以逃开这种邪恶和更大的邪恶,请把我领到你刚才说过的地方去,好让我看到“圣彼得之门”,和那些你讲得那么凄惨的鬼魂。

评论:①捷径有障碍,所以必须经历苦难才能成功。这是一个普遍的人生道理。在故事中,这是作为旅程开始的由头,但丁必须为自己的“地狱之行”找个理由。动机的合法性对于整个“地狱之行”故事的合理性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这点,我并不十分清楚)。②以漫游的形式结构故事,是“公路电影”的技巧。“漫游”是一种手段,其是否真实或者怎么样都不重要,它就是一条线,把一些原本没有什么联系的事物连接起来。(参见《〈希腊的神话和传说〉读书笔记一之2》)

二、故事内容

1、第一歌,但丁为了“逃开这种邪恶和更大的邪恶”而要去到“一处永劫的地方”。“他所选去的人是有福了!”

——地狱到底是个怎样的定位?

评论:但丁是“逃开这种邪恶和更大的邪恶”去看“‘圣彼得之门’,和那些你讲得那么凄惨的鬼魂。”即超离人生的苦难和诱惑而去直面精神的救赎。

俾德丽采说“凡是具有伤害力的东西,才是可怕的;其他的就不,那些东西并不可怕”,可见,地狱在但丁看来是不具有伤害力的。那么地狱具有的是什么呢?

地狱的门前写着,进入地狱,就进入了悲惨之城,进入了永恒的痛苦和永劫的人群。可见,地狱里呈现的是痛苦。但是地狱又是造物主受正义的感召建立的,是“神圣的权力”“至尊的智慧”和“本初的爱”建立起来的。那么正义为了惩罚不正义而设立的。

在地狱的各层中,人们受到的惩罚通常和他所犯的罪是有关系的。搬弄是非的就被割舌头,挑拨离间的就被撕裂,暴饮暴食的则被判承受饥渴??总之,把你对别人做的反过来作用在你身上。这是地狱惩罚的总原则。

2、第二歌,但丁质疑自己“地狱之旅”的合理性。第四歌,但丁质疑维吉尔,“你一向是我在疑惑中的力量,当你恐惧时,我怎能追随呢?”第八歌,“我不相信自己会再回到人世,我那温和的‘父亲’就这样走了,把我留在这里,而我依然在怀疑。”第九歌“我清楚地看出他如何地用后来的话掩饰开头的话,后面的话显然和前面的不相谋合”

评论:①但丁的不自信是人的一种常态。诚如维吉尔所说,怯懦的恐惧“时常阻碍人们,使他们从光荣的事业折回,如同幻影对于一只受惊的野兽一样。”看似是质疑,其实是肯定。因为在《神曲》中,他确实以活人的身份到了地狱。但丁没有说清是怎样的功绩让他有这种殊荣,但是或许他这样虚晃一枪。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宗教真的没有那么神圣,只有罗马的始祖和圣保罗才有资格漫游地狱,他一个渺小的活人,凭借自己心中的爱,也可以做到。②虽然维吉尔是但丁的精神导师,但是他对维吉尔的怀疑却是经常的,这又显示了但丁思想不同于中世纪的地方。

人文主义者说,科学的精神的怀疑的精神。所以这两处写但丁的犹疑,也都表现出他的反中世纪精神的特点。

3、第六歌犯饕餮罪的人“你的城,现在那么地充满着妒恨以致那口袋已经装不下了,那时却把我包围在明朗的生活中。” 但丁关心的“这座分裂的城的市民要到什么地步?有没有正直的人住在哪里?他们为什么竟这样互相倾轧?”第十六歌,写佛罗伦萨的三个市民,也是关于社会政治的。

评论:《神曲》的内容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国家政治的关心。佛罗伦萨的前途和命运是但丁常常涉及的,这是这部故事的核心内容。

4、但丁和俾德丽采的关系:俾德丽采称但丁“我的朋友”,并称“爱推动了我,爱使我说话”,“玛利亚的悲悯”是因为“他那样地爱你以致他离开芸芸的众生”怎样理解但丁和俾德丽采之间的“爱”?

评论:①俾德丽采是上帝的使女,她纯洁高贵,所以他们之间的爱理所当然是圣洁的宗教之爱。②据说,俾德丽采是但丁暗恋的一位小姐,《新生》的女主角。这样,但丁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普通女孩提升到天堂的地位,可以他的浪漫情

怀,和人文主义者的精神气质。如果这样,那么他们之间的爱也就多了一点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的味道。

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把自己的爱人提升到无与伦比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越了上帝,这种做法开创了先河,后来的《堂吉珂德》的思想,也可以从这方面去理解。

补充:“他们在人世过了无悔无誉的一生。和他们混和在一起的是一队卑贱的天使,他们对神不叛逆也不忠诚,只顾到自己。天堂把他们逐出,为了使自己的美不受损害;幽深的地狱也不收留他们,怕罪恶之徒还可以向他们炫耀,他们为上帝和他的敌人所痛恨”。中庸和自私是没有创意的,缺乏个性也是一种罪过。

三、在地狱篇的故事中,给我印象较深的:

1、法力那太:他把胸膛和脸孔昂挺起来,似乎对地狱表示极大的轻蔑。但愿你的后代得到安息。

萨尔摩钮斯:那个伟大的幽灵是谁,他似乎对于火毫不在乎,那么傲慢地歪扭地躺着。我活着是什么,死了还是什么,纵然??他还不能够因此对我施以痛快的报复。

评论:从文字间也可以看出但丁的倾向:他是欣赏他们的傲慢的。这些人都有一种挑战神权的勇气和决心。即使上帝创造了地狱,他们仍然不会屈服。这两个人物形象充满了“人”的魅力!

2、变形的描写。一条六脚蛇和一个幽灵融合为一体;一条青黑色的小蛇和一个幽灵面对面地互相变化。

评论:写得惊心动魄,视觉感特别强。但是却不是用描写性的语言,而是以动词来完成的。

为什么惩罚和罪恶总是和蛇连接在一起?还是因为它引诱夏娃摘了那个苹果吗?

四、语言

1、好像为夜间的寒气所弯折和闭合的小花,一待阳光照耀,就在颈梗上直立起来,完全开放;我的萎靡的精神也像这样。

2、在酸的山梨树中间,甜蜜的无花果树是不适宜结果的。

3、现在你应该从怠惰中摆脱出来,因为坐在绒毛上面,或是睡在被窝里的人是不会成名的。

4、好像一个梦到于他有害的事情,而且在梦中但愿它是一个梦。

5、爱听斗嘴的愿望是一种庸俗的愿望。

评论:总体来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乐趣。

第二部分:材料

摘抄:《前言》

1、内容和思想

《伊利亚特》描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展示了战争的暴

烈,和平的可贵;抒表了胜利的喜悦,失败的痛苦;描述了英雄的业绩,征战的艰难。阐释人和神的关系,审视人的属性和价值。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神曲读书笔记

经过长期酝酿和构思,但丁开始创作《神曲》。《神曲》写作的准确年月难以确定,根据文学史家们的考证,大约始于1307年前后,《地狱》、《炼狱》大约完成于1313年左右,《天堂》在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历时10余年。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也许

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伟大的作品,但丁一生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其中。《神曲》的外壳虽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是国家的兴衰,听他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他们的丑行劣俗。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况的映射,天堂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须经历的苦难。但丁希望人能认识自身的罪恶,改过自新,去达到理性天堂的净界。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有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灵魂的状况;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 但是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部分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为而设的;如果某些章节的讨论方式是思维的方式,目的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动” 这里确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行动,就因为如此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

一方面感叹意大利的分裂和局势混乱,哀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妓院”、”意大利各城市充满了暴君”;他也严厉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扩充势力,竟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利,”听任帝国的花园荒芜”;尤其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锐。他盛怒地斥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行,”你们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提拔起来。”其代表人物就是庞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至于《神曲》对于现实的揭露方式,一般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都是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如用号称第一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发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形成一座丰富多姿的人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此的。

篇5:但丁的《神曲》读书笔记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里生气。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

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象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

篇6:神曲读书心得

——《神曲》

大天使 长路西法因为受到诱惑 ,而堕落成魔。在地狱门之前,引诱死魂灵步向最后的噩梦之渊。

或许是,在_徒的眼里,连噩也是一种罪责。所以圣经上才有这样一句话 ,

“他(罪恶)必定恋慕你,你必制服他.”

这句话,是在该隐被放逐之时,神留下的警喻。大概是说,人将永与噩,与罪纠缠,如果你不能赢过,那么便会沦为其的奴隶。

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凝视着你。大概是这个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实佛教和基督教在某些教义上颇有些相似,都是劝人向善,虔诚礼神。可是对于诱惑和罪责,基督教主张反抗,佛教却主张放下。究竟谁是真章,大概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自己 对于鬼神之类,并没有虔诚的敬畏之心。对于命理天数,从来也是嗤之以鼻 。可是拜读过圣经,也看过一些有关佛教教义的书籍,觉得里面有些东西,于苦难 中挣扎 的世人,于幸运 中得意的世人,依然有他存在的普世价值。

所以就算在哲学唯物论昌明的今天,有关神鬼之说的各类宗教,还是让很多人追随信仰 。

有人说,宗教是人在意愿上达不到满足 之时的一种寄托。这句话被很多人认可,可是细细思量,却又并不是这样。前面说过,宗教之所以让人信服,是因为在这之中存在的一种被人接受的普世价值。

比如说 善恶有报,“恶人终究会被自己脚下的石头绊倒”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孔子对于报应之类的说法。

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反问道,“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可后人断章取义 ,就只剩下“以德报怨”了。

甚至于那些把儒学奉为经典的人来说,也都认为,对于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的这种做法,都是不赞同乃至反对的。

篇7:《神曲》的宗教情怀及其“灵”性

一、但丁生活的历史背景与其宗教意识

但丁生活在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佛罗伦萨, 当时佛罗伦萨经济繁荣, 文化艺术也欣欣向荣, 是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文艺复兴的心脏。佛罗伦萨著名家族美第奇家族曾大力支持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巨家的艺术创作;同时, 由于新兴阶级的兴起, 与封建旧势力产生复杂的矛盾冲突, 其中掺杂着教皇与罗马皇帝的势力, 使得各方利益更加错综复杂。而但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 积极投身政治生活, 在这期间也亲眼见证了种种政治阴谋与黑暗, 对人性的善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在《神曲·地狱篇》中最为突出明显, 但丁毫不留情地把不符合上帝之道的人打下地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很多距离但丁时代很近的大主教打入地狱, 如切勒斯蒂诺五世 (因卑怯无所作为而处在地狱外围) 、尼古拉三世 (因买卖圣职而在第八层地狱第三恶囊中受火烧煎熬) , 甚至还有当时尚在人世的卜尼法西斯八世与克力门五世, 但丁都为他们在地狱中预留了位置。除此外还有各种达官贵族, 如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 (作为残酷的暴君的典型) 等。这种安排与基督教宣称在审判日, 恶人尽管富贵和有权势, 也会狼狈不堪;而心地纯正者虽然贫穷和卑贱却能够升入天国的理念相一致, 具有一定平等的思想理念。

之后但丁在经历了一次次政治斗争后被流放, 之后也有许多机会能够重返故土, 都被但丁严辞拒绝, 但丁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道:“那么, 这就是在忍受了几乎十五年的流亡之苦后, 但丁借以返回故乡的宽厚优惠的召还流亡的法令吗?他这众所周知的清白无罪者, 难道就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吗?他在学术上所留的汗水, 付出的辛勤劳动, 难道就应该得到这样的结果吗?我的父老啊!这条道路可不是我还乡的道路;不过, 如果您或者别人找到一条无损于但丁的名望和声誉的道路, 我会迈着不慢的脚步接受它;因为, 如果不由这样的道路进入佛罗伦萨, 我就永远不再进入佛罗伦萨了。为什么这样?难道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见到太阳和星光吗?如果不在佛罗伦萨城和人民面前辱没自己的光荣, 甚至使自己名誉扫地, 难道我就不能在任何地方的天空下探求最甜蜜的真理吗?我肯定是不会缺少面包的。”从但丁积极参与佛罗伦萨政治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故土充满热爱, 并力图通过自己的力量使佛罗伦萨更进步。但正是但丁对故土纯真虔诚的热爱使他不会允许以苟且的方式面对佛罗伦萨。在这种极端矛盾的情况下, 但丁看清了故土中存在的种种违反道德、有悖上帝的真理的行径, 因此有意通过《神曲》的创作描绘恶人死后的遭遇来唤起人们的良知。《神曲》中但丁就大力抨击“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 “不再是各省的女主, 而是一个妓院”, 意大利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战争状态, 在同一城墙、同一城壕的圈子里, 人们都自相残杀”。

而另一件不得不提的重要事件是但丁所爱慕的女子—贝雅特丽齐 (Beatrice) 。但丁对她一见钟情, 可惜贝雅特丽齐后来与西蒙奈·德·巴尔迪 (Simone dei bardi) 结婚, 并于1290年逝世。在她死后, 但丁把那些纪念贝雅特丽齐的诗歌采用散文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构成他第一部文学作品《新生》。之后但丁表明“决定不再讲这位享天国之福的人, 直到自己更配讲她的时候”。而《神曲》即是对这一诺言的践行。在《神曲·天国篇》中, 贝雅特丽齐不但是但丁心目中爱情的对象, 更是但丁的母亲、导师、长姊, 耐心地向但丁讲解神学的真理。在这里, 贝雅特丽齐作为上帝的使者、代表, 但丁称她为“美丽的圣女”、“上帝的真正赞美者“, 比在人世时更加神圣, 使但丁对她的爱慕转化为对上帝的信仰与爱慕。文中有许多对于贝雅特丽齐有别与普通活人圣洁不可侵犯形象的描写:“贝雅特丽齐用那样充满神圣爱的火花的眼光看着我, 使我的视力摆阵而逃, 我两眼低垂, 几乎失去了知觉”, “只要一听到Be和ice, 就会主宰我全身的那种敬畏之情, 使我像瞌睡的人似的低下头去”……因此, 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慕就是对上帝的爱慕, 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慕越炽热, 也就意味着他对上帝越虔诚。

二、《神曲》中对于“灵性”的体现

由于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人类不但失去永恒的乐园, 而且还世世代代背负祖先的罪过。《神曲·天国篇》第七章中指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使上帝高兴”, 是为了赎人类的原罪。而人类一诞生就背负着原罪, 本身已经罪孽深重, 因此人类无法为人类赎罪。上帝由于怜悯人类, 而让自己的儿子—耶稣—以肉身降生人世来为人类赎罪。就如同上帝决定毁灭人类时依旧让诺亚建造巨大方舟来避难。但是当耶稣完成他为人类赎的罪后, 人类依然需要信仰基督教、接受洗礼、不断反省悔改来使耶稣的赎罪产生作用。因此刚出生就夭折没有接受过洗礼的婴儿依旧要下地狱, 与信奉异教的伟人们同处于林勃。这一理念让人类能感受到上帝源源不断的爱, 同时又对上帝产生敬畏之心, 不断反省自己, 拷问自己的灵魂。

《神曲》作为一部系统的讨论灵的文学, 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的肉身死后, “灵”所去的场所的具体设计。在此之前人们有对天堂及地狱的概念, 在前代的艺术作品中也有游历冥界的描写, 比如《荷马史诗》、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但都没有详细介绍其构造;炼狱对当时很多人来说更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经常把炼狱与地狱的功能混同起来。在《神曲》中, 但丁根据《圣经》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对这三者进行了明确的设计。地狱位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 是一个呈漏斗状的深渊:首先是地狱外圈 (怯懦无所作为者) , 接下来第一层 (未受洗礼的婴儿和信奉异教的伟人) 除外的第二层 (犯淫邪罪者) 、第三层 (犯贪食罪者) 、第四层 (犯吝啬罪和浪费最者) 和第五层 (犯易怒罪者) 中的罪人所犯的是无节制罪;经过狄斯城后是第六层 (异端邪说信徒和伊壁鸠鲁学说信徒) , 第七层 (犯暴力罪者) 共分为3环, 经过一个巨大的悬崖后是最后的两层第八层 (对非信任者犯欺诈罪者) 和第九层 (对信任着犯欺诈罪者) 。通过地狱底层的卢奇菲罗到达南半球即是炼狱:炼狱最外围是临终忏悔而蒙神赦罪者, 进入炼狱门后, 但丁将罪行根据“爱”的错误方式分为三类, 分别为爱的对象错误的过失 (骄傲者, 嫉妒者, 愤怒者) 、爱善不足的过失 (怠惰者) 、爱尘世物质享受太过的过失 (贪财者, 贪食者, 贪色者) , 最后最顶上的就是地上乐园, 即伊甸园。从地上乐园可升入天堂, 天堂共分为九重天, 分别为月天 (信誓不坚定的灵魂) 、水星天 (为追求世上荣耀而建功立业的灵魂) 、金星天 (多情的灵魂) 、日天 (智慧的灵魂) 、火星天 (为信仰而战的灵魂) 、木星天 (公正贤明的灵魂) 、土星天 (隐逸默想的灵魂) 、恒星天 (基督的胜利、对马利亚的赞美) 、水晶天 (天使的凯旋) , 最顶上的净火天是上帝所居住的场所。这些详细的分类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十八层地狱的概念, 但是对于十八层地狱, 中国没有既有高度文学性又系统的文艺作品。

再者, 就是但丁对“灵魂”这一主题的艺术塑造。欧洲古代对“灵魂”的说法也多种多样。在古希腊哲学领域, 就有对灵魂的阐述。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气, 毕达哥拉斯“指出灵魂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在尘世生活中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 ,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灵魂的本质, 并主张人应服从理性, 柏拉图则认为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 进入肉体后则加上无理性的部分 (分为生机勃勃的部分和欲望的部分) ,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也有自己对肉体和灵魂的理论, 伊壁鸠鲁学派则认为灵魂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分解, 相反地, 斯多葛学派主张灵魂不灭……这些理论经历了从最初单纯讨论灵魂到探讨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联的过程, 之后这些理论也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宗教, 并且由此可见西方对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从很早就开始了。到了中古时期, 早期基督教会最伟大而有创见的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但这不是“在现实永恒的幸福的意义上必然地不死”, 这是《神曲》中灵魂在肉身分解后进入地狱、炼狱、天堂的理论基础。以上种种对灵魂的各种界定所展现的即是对人性本身的思考和追问。

最后, 对灵魂的塑造与描述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从而改善引导人性。在《神曲》中很少直呼“上帝”、“圣母”, 尤其在《地狱篇》中, 而是以“有能力为所欲为者”、“智慧超越一切者”、“童贞的母亲”等称呼替代, 由此可见“上帝”等词对于虔诚的信徒是一种禁忌语, 如果贸贸然说出这些字眼是大不敬, 这和中国古代的避讳同理。在《天国篇》最后见到上帝时, 依旧看不清上帝的面容:“啊, 至高无上的光啊, 你那样远远超出凡人思想的极限之上, 请你重新让你当时显现给我的形象稍微浮上我的脑海, 并使我的语言表达力那样强, 以至于它能把你的荣光的一小粒火星流传给将来的人们;因为, 如果我的灵见的一星半点儿能回到我的记忆中, 而且有几分能在这些诗句中得到反响, 人们将对你的胜利获得更清楚的理解。”从之前但丁的描述中可知但丁自视才华甚高, 曾毫不谦虚地表示要“比往常更加约束自己的天才, 使它不至于离开美德的指导而奔驰”, 但在上帝面前, 但丁所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谦卑。在地狱中, 有大量但丁十分同情的受苦者, 比如为爱而死的弗兰齐斯嘉, 但丁甚至哭得“仿佛要死似的昏过去”, 但是弗兰齐斯嘉没有抑制自己的爱欲而与小叔子偷情, 最终被她的丈夫杀死, 来不及忏悔, 种种行径都有悖于上帝, 即使但丁再同情她依旧只能将她安排在地狱;相反的是, 多情的库尼萨过着风流放荡的前半生, 晚年后她退隐于佛罗伦萨并且颇多行善, 把自己早年多情的爱的目标转向了上帝, 因此死后进入了天堂。第三卷中贝雅特丽齐向但丁讲解了大量的神学真理, 内容相比前两卷较艰深晦涩, 但在当时, 但丁特意采用意大利白话语创作《神曲》, 是一种有效地传播基督教的方式。

三、灵性文学对中国的意义

就像老舍先生所说到的, 中国的文学探讨的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与思想核心就是“仁”, 即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从古典四大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众生相, 古典戏剧中的时事剧爱情剧, 到现代文学市场上纷纷涌现的官场小说、历史政治小说、职场小说以及其他文学形式, 所围绕的都是人所创造的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也有很多思考人生的作品, 但唯独缺乏对“灵”的思考。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按照老舍的话说就是“大家都着重于做人, 然而着重于做人的人, 却有很多简直成了没有‘灵魂’的人, 叫他吃点儿亏都不肯, 专门想讨便宜, 普遍的卑鄙无耻, 普遍的龌蹉贪污, 中国社会的每阶层, 无不充满了这种气氛……不顾国家人民福利专为自私自利大发其财的大有人在。”

虽然尼采等人提出“上帝死了”极力反对上帝的存在, 但对“灵魂”、精神、信仰的反思一直都存在于他们的哲学、文学思想乃至生活中。这样的思考在中国佛教中也存在, “佛陀告诉我们, 人不只是这个‘肉体’的东西, 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的存在, 既有光明的可求, 也有黑暗的可怕, 这种说‘灵魂’的存在, 最易激发人们的良知”, 但是现在很多信奉佛教的中国人都不过是为了祈求菩萨保佑, 渴望从佛祖处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真正去反思佛经佛理的人少之又少, 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 我们可以借助佛学的一些积极理论的发展, 来提高国民的良知与道德感。

参考文献

[1]老舍.灵的文学与佛教—舒舍予 (老舍) 先生在汉藏教理院讲[D].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 (02) :203-208.

[2]但丁, 著.田德望, 译.神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篇8:神曲读书心得

《神曲》是模仿维吉尔的风格而作的一部长诗,分地狱、炼狱、天堂3篇,每篇33歌。就像拉斐尔讴歌天界,加百列讴歌地界一样,维吉尔代表理性和智慧 ,领着梦中的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俾德丽采象征信仰和爱引导但丁进入天堂。

在地狱、炼狱、天堂中,各色人等 被但丁按照阶级的宗教观和民族观分为三六九等 。最高等级的是已在天堂的圣徒阶层,如圣约翰、圣雅各、圣彼得、圣托马斯等,他们死后升上九重天,离上帝最近。次等人死后进入炼狱,他们罪孽较轻,能够通过火来净化,在涤除傲慢、嫉妒 、忿怒、怠慢、贪财、贪食、贪色七宗罪后,也可以升入天堂。

下等人只能进入地狱了。因这类人很多,获罪的原因广,因此地狱系统也很复杂。但丁形容地狱犹如倒立的山峰,分九层,每层有十个直抵地心的深渊。负一楼住着善良但未受洗的人,如荷马、泰勒斯、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芝诺、西赛罗、维吉尔、贺拉斯,等等。他们活着的时候,基督还未降临,当然不能蒙神恩,天堂没有他们的位置。但丁又不敢判他们有七宗罪,只好委屈 他们在这候审了。负二至负七住着耽于色欲的人、暴饮暴食 的人、浪费吝啬的人、愤怒 怠惰的人,以及异教徒。如帕里斯、海伦、克里奥帕特拉之流,他们遭受着狂风吹袭、泥泞风雪、水泡火烤的惩罚。负八层主要是教会中的腐败 分子。他们假宗教之名行罪恶之实,如教皇尼古拉三世、卜尼法斯八世、克勒芒五世等。但丁认为“世界向来有两条道路: 人世的道路和上帝的道路”,“宝剑和牧杖连接在一起,必然走上邪道”。宗教权与世俗权不分是造成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根源,希望能够出现强有力 的世俗君主,重现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光 来对抗教皇的统治。负九层是但丁最痛恨的阶层。犹大背叛 了耶稣,布鲁图背叛了凯撒,这样的罪孽在但丁看来不可饶恕,就让他们被撒旦咀嚼着。

神曲一奏天下白。但丁希望出现能为基督教世界开辟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消除党派之间的纷争,让意大利恢复和平,早日实现统一安宁 富足幸福。

但丁将13作为他人生 抛物线的顶点。而对基督教世界来说,1300年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宣布为大赦年,各地的基督徒都蜂捅至罗马朝圣,为自己赎罪,赎罪券为罗马教廷带来滚滚财富 ,也壮了教皇贼胆,教皇国不断打击弱小的城邦国家,倡导民主的佛罗伦萨尤受照顾。是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等一批批启蒙思想家用笔、用画、用刀、用身体 为民主思想的启蒙和文艺复兴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一条从地狱至炼狱、再到天堂的启蒙之路。

之后的数十年间,欧洲天灾人祸 不断。1347至1353年,黑死病夺走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欧洲人闻黑死病(pest)而色变,很多地方都触目惊心 地写上了一个大大的“P”字——警告、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人,要小心迅速躲开。

篇9:《神曲》读书心得体会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既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得他在后来的日子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字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炼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轻或是已经悔悟,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有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日: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累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上一篇:跟女朋友的认错的检讨书下一篇:玩的真开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