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读后感

2024-04-23

但丁神曲读后感(共15篇)

篇1:但丁神曲读后感

《神曲》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自一位数学家之手。1934年10月,数学和物理学家王维克凭着自己对但丁和《神曲》的崇敬和热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第一部《地狱》在第二年3月中旬译完,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一部《地狱》直到1939年2月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断了八年之后,1943年5月,王维克重拾译笔,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译完了《净界》和《天堂》。1948年8月,商务印书馆将《神曲》的三部分分为三册,完整出版。至此,中国第一部《神曲》的全译本终于问世!王维克的译本并未像《神曲一脔》那样,用有韵律的诗歌体翻译,也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散文体的形式忠实地叙述了原诗的内容。

几乎与王维克同时,朱维基也开始了对《神曲》的翻译。朱维基是一位上海的诗人,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高,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个《神曲》译本,先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译文出版社多次出版,销量很大,至今仍在不断重印。朱维基的翻译工作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开始的,直到1942年初稿才基本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的《月刊》杂志上,以连载形式刊登,但只连载到《地狱篇》的第十三歌就中断了。这一译本正式出版是在50年代,译者在出版前对译文进行了不少修改。朱维基的译本是由英译本转译的,他没有选择与王维克译本一样的散文体,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自由体新诗来翻译《神曲》,译笔自然流畅,但晦涩拗口的句子也时有出现,有时由于缺少注释,会有一些怎么也弄不明白的诗句。另外,此译本虽然与原诗的行数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并不讲究押韵。

“十年**”结束后,但丁作品的译介工作以及对但丁的研究得以恢复。1982年,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开始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神曲》。译者花费了十八年的时间,不但翻译了原文,还编译了大量的注释,其注释的字数达到正文的三倍。田德望的译本为散文体,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译者本人不是诗人还要勉强译成诗歌体,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更何况《神曲》的格律极难,也不容易被译成高质量的诗歌。

篇2:但丁神曲读后感

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基督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只是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基督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神曲》。

篇3:《与但丁讨论神曲》中奖名单

张佳姚 (江苏)

朱建华 (广东)

邹中伟 (新疆)

刘 凯 (江西)

任良博 (河南)

石佳伟 (山西)

韦 钰 (广西)

杨志岩 (河南)

马睿雪 (四川)

杨鑫健 (新疆)

郜 瑶 (陕西)

于广蔚 (江苏)

郭爱辉 (广东)

张曦月 (河北)

蔡泽恒 (甘肃)

乐晨丽 (福建)

石 蕊 (河北)

黄奉辰 (辽宁)

李碧仪 (广东)

崔天贺(黑龙江)

前10名获奖者:

张佳姚 (江苏)

朱建华 (广东)

邹中伟 (新疆)

劉 凯 (江西)

任良博 (河南)

石佳伟 (山西)

韦 钰 (广西)

杨志岩 (河南)

马睿雪 (四川)

郜 瑶 (陕西)

鼓励奖:

杨鑫健 (新疆)

王 栋 (河北)

张曦月 (河北)

于广蔚 (江苏)

郭爱辉 (广东)

蔡泽恒 (甘肃)

乐晨丽 (福建)

崔天贺 (黑龙江)

石 蕊 (河北)

黄奉辰 (辽宁)

李碧仪 (广东)

王 青 (山东)

吴 芳 (贵州)

李云龙 (河北)

篇4:但丁《神曲》读后感

最初听说《神曲》 ,是在一节语文课上。“神曲”二字从老师的口中冒出时,我的眼睛陡然一亮。它,瞬间吸引了我。仿佛追寻着真理一般,我打开书的扉页,读下去,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但丁 的世界中,地狱是一个大漏斗。漏斗顶端的另一面是炼狱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在经过地狱、炼狱 、天堂的一路上,但丁 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着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主教对世界的看法。

提到《神曲》 ,就不得不说说但丁 。我对他佩服,甚至敬畏。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惊叹于他有如此的想象和写作能力,还惊叹于他的知识面居然如此广泛。读过但丁 书的人都不难看出,他有着丰富的哲学、历史学 、地理、物理、甚至化学知识。譬如在天堂篇写到天体明暗的时候,又譬如写到月球 斑点的时候,但丁 从物理学 和地理学 分析得淋漓尽致,只是也不难看出,他始终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最终也认为天体明暗不同是因为“神”在干预。

当然,最吸引我的地方绝对不是什么神学问题,我也并不了解主教。只是每每翻开书页,映入我眼中的总是一席的荒凉,满载的悲哀。有时候,真的不明白。难道坏人就应该下地狱吗?人们在死后也要受尽折磨吗?又有多少人能够升入极乐世界呢?想到这,内心总会一阵波澜,几度纠结。

那一篇,每次读时浑身都会侵入阵阵凉意,心肌不由张紧。“地狱[第六篇]第三圈,犯了饕餮罪的灵魂,猪哥的预言”。猪哥是但丁 在地狱第三圈所见灵魂,生前的浑名。顾名思义,他以贪食着名。可仅因为口腹之欲,便被冠上了“饕餮罪”的罪名,死后竟被打入地狱,这实在让我无法接受!而且,这不是炼狱 ,既是说这个人的灵魂不断地忏悔,也无法得到宽恕,这是否太残忍了呢?试想,如今的社会,贪吃算得了什么?能定罪吗?在这个腐败的社会中,金钱都能操纵一个人去了结另一个人的性命啊!那么,会有人一辈子不犯错误、洁白如明月、孤高如浮云吗?一定是“不”吧!可是,我们真的会下地狱吗?不会。虽然我们知道,人死则一切消逝,但是,我们不由得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因为我们还有良知的存在。

读到后面我才渐渐明白,但丁 并不是让人们相信地狱、炼狱 、天堂的存在,而是创造出这种凄惨的虚幻世界,让人们不由得心慌,让人性的最本质浮出大脑的潜意识,时刻告诫我们:要做良心允许的事情,要贯彻自己的信念。腰际间的灵魂决不能从中断折、一分为二啊!我们还要挺直腰板活下去呢!

但丁 当初想借用《神曲》 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篇5:但丁神曲的读后感

1.思想性:,我看了60本外国古典名著,16本各领域的学术著作。我从16本学术著作里面得到的营养,远远多于这60本小说。所以小说是一个错误投入。

2.娱乐性:较差,不如通俗小说和纪录片。还不如看学术著作来得爽。

3.学习写作技巧:分析现代通俗小说,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虽然那些都是很低俗、基本的技巧,比如“教你如何表达清楚一件事,并让它显得吸引人”。不过所有建筑物,都是由这些基础的东西堆起来的…看名著,学到的是更高级的技巧,比如《不朽》的写作方式,《百年孤独》的跳跃感,《呼啸山庄》的文本氛围。这太高端了,对还在打基础的我来说用不上…不过就冲着这点,以后还是可以时不时看几本所谓名著,起码可以保持审美水准…

篇6:但丁《神曲》观后感600字精选

说实话,我对这部作品不是很懂很喜欢,到后来可以说是硬着头皮读完的,我自己嘲笑自己,明明人家书里面是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应该是喜悦的,可是你怎么阅读越悲观的,呵呵。

作品中有很多注释便于读者理解,但尽管看了注解,也只能明白个一知半解,后来我又阅读了相关书籍,渐渐深入了解了一些,下面把读书笔记做如下:“

对于《神曲》命名的由来书中有作解释:写人的灵魂从地狱上升天堂,结局充满光明,幸福。符合中古人对喜剧的理解,为具有幸福的大团圆的作品。”

我对《神曲》的艺术特色总结如下:1。构思宏伟,想象丰富,结构严谨,完整,均衡。2。主要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3。表现了现实主义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神曲》是一部灵魂的旅行史。人类必须经过迷茫和错误的考验,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全部意义在于使人改过从善,登于极乐。

地狱篇是最悲惨的。里面有暴食者,吝啬者,浪费者,愤恨者等各种各样的罪人,他们在那里遭受着应受的折磨。其中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如:感动上帝去造地狱的是正义,如:就像斑鸠为欲望所召唤,振起坚定的翅膀穿过长空回到爱巢,再如:一件事物愈完整,它所感到的痛苦和欢乐也就愈多。。。给我很多感触。

但丁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含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篇7:但丁《神曲》中的理性与信仰

【关键词】但丁;《神曲》;理性;信仰

一、但丁《神曲》概述

《神曲》可谓是但丁一生中价值最高的一部作品,全诗主要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在作品中但丁通过自己与天国、炼狱和地狱中人物的对话来反映出自己所思考的相关中古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神曲》的倾向性十分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诗歌的创作上,但丁很多用到了“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手法,以诗歌中所描绘的世界来映射现实社会,用自己对人世的思考来启迪人们,希望人们能够不再执迷不误,而是追求现世的理想与自由。

二、但丁《神曲》的理性之光

第一,就《神曲》的主题而言,但丁仍然为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所深深地影响。然而尽管如此,对于人生中会遇到的各种考验和困苦,但丁却主张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理性去解决并追求下一份幸福。维吉尔便是但丁《神曲》中理性的代表人物,他带领但丁游历了地域,通过在地域中的各种对话和情景来告诫人们若是不除去内心的惰性、不遵循理性中相对满足的法则,任由自己的野心、欲望和贪乐发展下去只会让自己迷失心智,那必将为自己带来悲惨恐怖的结局。

第二,但丁《神曲》中选择了“荷马”、“贺拉斯”等希腊文化中的名人作为部分创作题材。在中世纪所信奉的基督文化之中,异教徒是很少能够成为人们创作的题材的,然而但丁却高度赞扬这些异教徒,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欢呼、喝彩。中世纪文学压抑得让人们无法呼吸,但丁的《神曲》睿智地将这些“异教徒”嵌入自己的作品中,为那些等待宗教救赎却始终落空的人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不断地挣扎和奋斗去争取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对于中世纪的生活在黑暗宗教统治中的人们来说尘世的安逸和欢乐是奢求,他们的生活只剩苦修和忏悔,在他们看来现世并无幸福,无需做任何付出、追求任何理想。但丁认为理性能够让人们回去尘世间的幸福,他打破中世纪人们腐朽愚昧的思想枷锁,告诫人人们应当追求自身的快乐,只要有节制的生活便能获得现世的幸福。

第三,《神曲》中但丁也进行了对教皇和部分神职人员的批判和讥讽,使他们饱受身心的折磨。教皇最为中世纪西方统治者的代表,手中持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然而他们并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甚至滥用被赋予的权力来抢占、垄断属于他人的欢乐。《神曲》宣扬遵循适度满足的法则,认为人们应当适度渴求、控制贪欲,教皇、神职人员更是如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应当以公平的原则对待万物。同时对宗教神职人员的讽刺也是但丁提醒人们在宗教的重重迷雾中能够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保持自身的理性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三、但丁《神曲》的神学信仰

但丁的神曲始终都是弥漫着浓郁的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气氛,甚至连代表着理性的维吉尔都始终拥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将上帝和天堂当作能够救赎人类的工具,认为理想和信仰才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对于人的贪恋和欲望,《神曲》更是秉持宗教主义的观点提倡禁欲,并对过度的贪欲进行相应的惩罚。

《神曲》充满了中世纪的时代气息,它生长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肥沃土地之上,同时有吸收了希腊等古老文化的精髓,但丁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他传承了中世纪人们宗教文化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特征,在长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宗教神学主义色彩。但丁的神学观念和基督教神学观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认为上帝才是至高的主宰。但丁将信奉耶稣的教徒安排于侯判处,而将那些不信仰耶稣的异教徒安排于地域之中,他承认人性理性然而又认为理性只有依靠上帝的创造力和善才才会存在。《神曲》继承了基督思想中的原罪和赎罪的理念,认为世人皆有罪,人类是不能够进行自我解救的,必须上帝给予其恩惠,因而人类需要不断的供奉上帝去祈求上帝的宽恕。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但丁的《神曲》受到希腊历史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很大,当时的社会处于中世纪向新世纪过度的时期,他向人们彰显了宗教意义之下人们追求理想和自由以达到最终的幸福的道路。但丁通过《神曲》中理性的一面来强调人们的主体意识,宣扬人们应答去追寻自由、价值和尊严,将自身的道德和自我信仰相结合。《神曲》打响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第一枪,人们开始了解到现世的幸福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取的。但丁认为爱上帝最高的善行,其次就是热爱世间的正义,即正确地去爱他人和生活中的事务,他拥有理性之光,倡导用理性去分辨世间的善行与而行,人们有自由去选择善意的道路或是邪恶的道路,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立后.《神曲》中双希文化冲突与但丁的意图[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马小朝.论但丁《神曲》的理性与信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5:88-92+99

[3]李鹏.论《神曲》对中世纪哲学论争的回应[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37-42

篇8:但丁神曲读后感

同时,恩格斯也曾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和新时代第一个诗人”,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

而诗作《神曲》则是诗人但丁的主要代表作。

《神曲》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地狱》、《炼狱》、《天堂》。

它采用中世纪特有的幻游形式,并以但丁自己为主人公,以一名活人的身份地参观游历了冥府也即死人之国,从而来寻找人生中的道路。

在我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了它独特的思想性以及语言特色,我内心的想法告诉我,要想读懂这部诗作是非常难的,因为诗中包含了很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诸神的神话传说,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需要认真地去了解的,也只有对但丁创作这部诗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时所引用的材料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读懂它的内容,从而领略诗作中独有的艺术风采。

在《地狱》的叙述里,诗人把地狱写成一个酷似上宽下窄的漏斗,一共有九层。

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

其余的八层罪人的灵魂都按生前所犯的罪孽,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诗人极力写了那些被残酷刑罚所惩罚的人们,让人们对那种生不如死的场面所震撼。

诗人游历炼狱时,里面共有七层,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九层。

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并且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七大罪过,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地升向光明和天堂。

之前都是维吉乐引领着诗人但丁游历,而到了地上乐园,贝娅特丽出现了,他教导但丁忏悔并且重新获取新生。

随后,贝娅特丽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也使但丁得见上帝之面。

至此,诗作戛然而止。

篇9:从《神曲》看但丁的文论思想

摘要:但丁的《神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他所提出的“俗语观”和“四义说”,在《神曲》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试从《神曲》着眼对其所体现的文论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但丁;《神曲》;俗语观;四义说。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他在创作中对俗语的应用,使他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之父。他对四义说即: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万古长青。俗语观与四义说究竟如何?又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但丁的《神曲》为我们的困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一、俗语观

作为意人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但丁不但身体力行, 在文学实践中运用俗语创作, 以自由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写下了《新生》、《神曲》这样垂为后世典范的作品, 而比在理论上大力倡导俗语, 要求在俗语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统一的意大利语。但丁的“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建立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同时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的俗语观主要体现在其作品《论俗语》中,该书用拉丁文撰写,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但丁提出统一语言的必要, 主张对各地方的语言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和提炼的语言是“属于意大利一切城市而又不专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那种语言, 意大利一切城市的方言都以此来计量、权衡和比较”(4).。俗语在意大利的概念, 但丁这样指出:“所谓俗语, 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 简而言之, 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 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1)但丁又在民族语言中发掘纯正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就是民族性的意大利语, 他把这种语言具有的特点标示了出来: 光辉的, 中枢的, 法庭的, 宫廷的。但丁在《论俗语》卷二第四章中说道: “我们记得, 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2)

但丁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他的《神曲》用通俗的、最平凡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不平凡的思想和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诗一般”的语言。他作品中使俗语不因为“俗”而流失它的艺术含量, 从而保持了“俗”中之“雅”。他的俗语观在《神曲》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我们来看《神曲》地狱篇第三章的开始“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义促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 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 在我之前,/ 创造出的东西没有别的,/ 只有万物不朽之物,/ 而我也同样是万古不朽,/ 与世长存,/ 抛弃一切希望吧,/ 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3)《神曲》中的大部分用词都是沿用至今的普通用词时,尽管但丁的《神曲》写于1307 年至1321 年之间的中世纪,但他的文字非常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不会觉得他的文字深涩隐晦。

俗语之所以更为可贵, 是因为对我们来说, 它是自然的, 而文言却是人为的

作家所说俗语即光辉的语言的特点:光辉的, 中枢的, 法庭的, 宫廷的,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高尚优美,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神曲》中所用的语言,即是通俗的民间语言,却又不流于通俗,既是平凡的却又不失其诗意,使得《神曲》被普遍大众所接受,广为流传。可见俗语的成功运用,是《神曲》取得成功的关键。《神曲》用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无穷的、“最不平淡”的寓意,但丁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大师,他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 这是但丁提倡创造高贵的俗语的重大进步意义所在。二、四义说

《神曲》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难懂的作品之一。它的难懂, 一方面是由于它“百科全书”的性质,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无所不在的寓言、象征。其以小见大的艺术特性和功力在某种程度上极具寓言的本质和神韵,这与其在语言方面的文论思想契合。

但丁提出了语言具有四重意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即所谓的“四义说”,对后代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艺作品的意义,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该是复杂的,需在字面意义这一浅表层次下传达出更丰富、深厚的意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言性。而《神曲》就是四义说的完美表现。

但丁指出《神曲》就字面意义而论, 全部作品的主题不外是亡灵的境遇。而《神曲》作为一部亡灵们的境遇书, 作品通过诗人幻游的形式, 借助诗人叙述者的身份, 讲述了彼岸世界中亡灵们的生活情景。在《神曲》中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作品的字面意义非常简单,实际上《神曲》的字面义要比其他的叙述文字具有更进步的内容。

但丁曾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指出诗有字面的、寓言的、道德的、神秘的即神学意义上的四重意义, 而后面三种统而言之为寓言义, 即超越字面的象征意义。这个说法正与四义说相吻合,即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可统称为寓言义。

《神曲》的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大量采用象征、隐喻、梦幻的表现手法。整部诗就是一场白日梦,以梦始,以梦终,可谓梦幻文学的典范。《神曲》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结构,充满隐喻意味,每个意象的寓意都是多层次的。比如,“黑暗森林”它象征意大利现实,也象征个人的困惑,民族的迷惘,人类的困境,同时也象征着人性的“无明”状态。“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

然而,《神曲》这一故事所负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但丁曾经这样概括说:“从寓言来看全诗, 主题就是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正的奖惩。”由此可见, 他所侧重的“寓言意义”显然是蕴涵了善恶选择及其道德指向的, 但丁带领我们游历的宇宙三界, 即是一个“通过寓意来不断建构的道德世界”。

但丁的“四义”说,最早触及到了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结构层次,这个在文学理论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毫无疑问,“四义”说对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结构层次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意蕴层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中最为深远的一层。但丁的作品“四义说”,具有超越中世纪特定时代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中,揭示了文学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语言理论甚至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无疑具有深远影响。

总之,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文论思想综合体现了其学术修养。但丁不仅仅只追求诗歌的思想性,他运用俗语所形成的“诗歌化”的语言,追求的是纯粹的诗歌语言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一种完美的“诗一般”的语言。他语言“四义说”的运用,使得其作品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特性和功力,在某种程度上极具寓言的本质和神韵。他的这些文论思想,在其作品《神曲》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得他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1)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67页(2)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94页

篇10:但丁读后感600字

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篇11: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为知名的史诗性作品之一,是国际文学界公认的欧洲四大名著之一,与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享有同等的崇高声誉。它具有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经典意义,对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把这样一部体现人类智慧精华的名著翻译成中文,不仅是中国文学界,而且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的一个世纪的夙愿。今天,《神曲》首次从意大利语译成中文并制成珍藏本出版,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件大喜事, 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面向世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又有了新的进步,预示着在21世纪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推进全人类文化走向共同繁荣。

《神曲》中文珍藏版是由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先生翻译的。田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在1983年,以74岁的高龄,以超人的勇气和魄力,毅然承担起从意大利语翻译《神曲》的历史使命。中途几次因病辍笔, 但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18年呕心沥血,终于在2000年,他91岁时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在全书最后完成仅两个月之后,田先生便与世长辞了。他为中国与意大利、欧洲及世界的文化交流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与会者对该书的出版给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翻译和出版界为中意文化交流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管士光、吕同六、叶廷芳等人的发言表达了与会者对田德望先生的深切缅怀。他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的精神风范,激励和打动每个与会者的心。

篇12:但丁读后感600字

这自然是一部名著,可惜,应该是翻译的问题,读来并不觉得特别好。它本是一部长篇诗歌,翻译过来之后却成了记叙文,一个人讲了一段神话故事而已。不过更值得欣赏的,是书中的众多插图,画得真美!地狱中,除了诗人与他的老师,灵魂们都是赤裸裸的。画家几笔将他们勾画出来,那身体、那表情,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亲切感。天堂之上,到处光彩夺目,每个天使都是美的化身。

既然不能把这本书当诗歌来欣赏,而当成小说实在没有多少情节,因此我只好把它当作哲学来读。特别是“地狱篇”,总让人想起《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同样是讲地狱里的人生活得多么悲惨,不过中西方理解的角度略有不同。

相比较而言,“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中讲到的人物,我更喜欢“地狱篇”中的灵魂。因为炼狱中的灵魂所求太明显,而天堂中的灵魂已失去人性,只有困在地狱中的灵魂,与世上的人有更多相似之处。

在“天堂篇”中,诗人见了每一位天使都要仰视,甚至频频下跪,将人性在神性面前压得非常渺小。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毕竟还生活在人间。其实地狱中的感受更适合于人类,而作者在地狱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也让人看了不舒服。

篇13:神曲读后感

每次看完一本书之后,没有什么语言文字的整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所以打算从现在开始,每次看完一本书都写点读后感神马的,好歹给自己个念想吧。

花了断断续续两三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但丁的名作《神曲》。这本书大概在小学还是初中就知道了,但只是知道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具体讲什么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老实说,看完之后,依然十分迷茫的……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知道原来欧洲的中世纪,宗教是王道啊……神曲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一听就像是要讲点跟上帝有关的事情。里面讲了很多种罪,类似七宗罪那种。但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他所知道的已故名人或同时代的人安排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他们犯着不同的罪,接受不同的惩罚。领导他走过前两部分的则是古罗马的一位叫维吉尔的诗人,也是但丁很钦佩的一位人物。

所以说,里面人物的安排多少也是但丁个人喜恶的表现,也是他所在党派的表现(佛罗伦萨当时分为两大党派,叫什么记不清了,反正相互之间有竞争跟迫害神马的……)

看完《神曲》的另一大感触即是――但丁看的`书真多。东西方文化差距真大!他每首诗基本都要用到大量的隐喻、类比什么的,引用的都是意大利本国文化或者是其他西方古代文化,像我这种肚子里没多少货色的人基本是看啥啥不明白。比如说他会经常引用希腊神话的典故,但是他的诗句里不会具体指名道姓,而是把那件事或者那个人描述一下,然后引申一下神马的。如果没有下面长篇长篇的注释,估计我那些精彩的段落引用都会直接被我忽略……没文化,真可怕……

篇14:神曲读后感

初读《神曲》觉得有一些云里雾里,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觉得这个伟大的诗篇太过于梦幻,所指太多又需读者充分了解当时历史,但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后一下子就深深地佩服起了这个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作品中的所见所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又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关照。用想象和梦幻描写现实,文章逻辑严密,富有浪漫色彩却又丝丝入扣,把中世纪意大利的黑暗现实描写的全面、深入。《神曲》记述的不是某个英雄传说获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诗人想象中游历三界的过程,但却给读者强烈的现实感。但丁把自己之前或者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安排在作品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中中,通过但丁与他们的对话反映出意大利多方面的现实生活,接触到当时的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如,《炼狱》第十一篇和俄台利西的谈话,反映意大利绘画发展的情况,《地狱》第十六篇,但丁碰到三个弗洛伦萨著名人士的亡灵,谈到了弗洛伦萨的失态炎凉。文章其实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实生活,哪怕穿越几百年来到今天,文中很多的描述都不觉得遥远,所以对现实生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关照作用。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完美的结构恐怕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作品中察觉,从章节的设置到作品内部的描写再到作品叙事内容与色调的互相渲染都表现出了作者表达艺术时的良苦用心。《神曲》共分三部分:《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而且每一部分的结尾处都出现“繁星”一

词,我想必定有不得不出现这个词的理由,或许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吧,还有待细细品读再总结,但足以见章节的设置上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景象和人物的描写巧妙地揭露了社会现实,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形象大多是通过历史上活他同时期的有代表的人物表现的,这样一来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在描绘不同场景时,但丁采用了不同的色彩和景物,地狱是惩罚恶人的地方他就通过形形色色的妖魔鬼(如,豹、狮、狼)和阴森恐怖的色调表现;炼狱是人性反思和改造的地方气氛就转为宁静也多了恬淡的对话;天堂是理想的世界自然充满了光明和欢快。这些环境和色调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真实也更吸引读者。

通过阅读和对文章结构的剖析我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有一部分疑问需要进一步学习解决:

一、题目从何而来。

篇15:《神曲》读后感

《神曲》——神与人共鸣的圣曲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神曲》读后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基督教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读后感《《神曲》读后感》。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上一篇:赛果高速总监办全体工作人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下一篇:erp二次开发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