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4-05-13

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通用10篇)

篇1: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黄质宏(岩土工程):男,学士,教授,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水电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包 太(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稳定研究。

朱爱军(岩土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基工程理论

孔思丽(岩土工程):女,学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高边坡及深基坑稳定分析研究。

陈开圣(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

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贵州工大土木工程试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部主任。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师从于我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教授。从事以道路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隧道监控检测为主攻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1项(已完成),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项(已验收),贵阳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大学校级课题3项(已验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科学研究项目1项(排名第2),研究水平国际先进(已验收)。主持横向

课题2项。近5年来先后在岩土力学、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中外公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出 版专著2部。获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1)。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和隧道监控检测。

联系电话:08514736089 E-mail:chen_kaisheng@163.com

谢 涛(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 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刘远明(桥梁和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

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 研项目等研究。近几年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桥梁和隧道 工程、岩土工程、建 设项目管理。

篇2: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浩(市政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暖通空调、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的 学与研究。近五年,主持纵向科研课题三项,其中部级一项,厅级两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十三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级以上期刊两篇。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暖通空调理论与技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崔永旗(市政工程):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现从事暖通空调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暖通空调理论与技术。

谢 涛(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邓建华(固体力学、市政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从事固体力学、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多项纵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力学、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篇3: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为了满足企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各高校开始开展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硕士的培养[1]。然而,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由于过多注重学术方面的研究, 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了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以为社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重点学科。然而, 目前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单一导师指导的传统培养方式, 一个导师甚至可以同时培养多个研究生, 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研究面过于狭窄,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自己导师的研究领域中, 很难全面的学习与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5]。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而高校也未能圆满完成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因此, 以单一导师为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须改进与完善。

导师团队培养方式, 即为每一个研究生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以相近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为主要的组织原则, 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导师团队, 同时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6, 7]。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特殊的学科背景, 使得导师团队中不同导师的研究领域可以优势互补、研究资源易于共享、研究方法便于相互借鉴, 这有助于更好的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8]。

2.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2.1 学校培养方式方面

目前, 我国各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设定的, 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高校通常采用单一导师指导的教育模式, 使得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能够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对较单一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 在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进行培养时, 简单的套用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不符合国家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应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而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导师培养方式很难培养出符合现代工业化进程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2.2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而目前高校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仅以为数不多的理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途径, 并未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所具有较高专业知识需求的特点, 设立涵盖面广、专业知识新颖的理论课程, 导致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时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不足。

同时, 在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 学生创新的驱动力不足, 学术视野受限, 不能广泛的了解各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 一个导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范围毕竟有限, 学生在遇到专业性难题时不易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生对电子与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需求也很难及时获得, 使得目前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3 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特殊的学科背景, 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 大多数高校校内实训基地组建较为落后, 很难同高速发展的电子通信领域先进技术同步, 这导致学生在校培养过程中, 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 指导教师的人脉资源有限, 很难为每个硕士研究生提供的高质量的企业实习机会, 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达不到社会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期望。

3.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3.1 导师团队模式介绍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 以多名不同研究方向、相关研究领域的导师组成团队, 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的指导。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导师团队内部任命团队负责人, 结合各导师的专业特长, 对研究项目进行合理分工, 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分工部分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导师指导。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需要硕士研究生掌握的知识面更广, 因此,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完全适用于目前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3.2 导师团队模式的优势

导师团队模式能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传授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技能指导。导师团队中, 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学科背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过程中, 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导师团队模式能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更好的实践能力。

导师团队培养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人脉资源, 促发更多的校企研合作项目,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动手实践平台和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便于研究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相结合,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催生科研创新成果。导师团队在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时, 经常性的学术讨论、技术交流, 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 研究生能够更快的把握科研任务中的技术难点, 寻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继而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3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 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 提高对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传授,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同时, 导师团队内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培养制度, 确保每位研究生均可获得各位导师的专业指导,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 使学生在进行科研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导师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导师间的优势互补, 完成更多的校企研合作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论

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独特的学科背景, 分析了目前高校在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简单套用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基础, 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出了以导师团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培养有助于提高导师学术领域及学科背景间的优势互补, 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并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利于催发学生的科研成果。同时, 合理的导师团队制度能够更好的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国家提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2]桂志国, 赵冬娥, 王晨光.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4) :7-9.

[3]王建美.跨学科团队科研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4]陈超.博士研究生教育施行“导师团队”培养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2 (3) :89-92.

[5]龙春莉, 谢永祥, 史伟.关于导师团队培养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6) :237-239.

[6]向诚, 张云怀, 王东红, 等.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1) :67-70.

[7]沈远彤, 李宏伟, 肖海军, 等.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2 (1) :100-102.

篇4: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关键词】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是决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团队通过导师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形成巨大合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2年以来,根据“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鞍山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并为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协同效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构建“双导一助”模式,形成梯队式的导师团队。经过四年来对导师团队的不断打造,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32人,其中理论导师16人,实践导师16人,另配备助理导师9人。理论导师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人;博士4人,硕士9人,学士3人;36-40周岁3人,41-45周岁7人,46-50周岁3人,51-55周岁3人。具有良好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已形成了学前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管理、学前课程与游戏四个研究领域团队。

为全面提升导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我校特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学前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杨莉君教授为团队带头人,成立了以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行政部门领导、东北师范大学及辽宁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导师顾问团。同时,为保证导师团队的稳步发展,我校大胆吸收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助理导师加入特需项目试点工作。作为导师库的备选力量,助理导师在辅助导师工作、辅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为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梯队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关注“双导师”的专业特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为打造“熟悉行业实践”的理论导师与“懂得学前理论”的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队伍,我校特别关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专业特征的优势和不足,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出台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到行业一线挂职锻炼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论导师每年必须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兼职不少于一个月,使其有机会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师教学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实践导师与理论导师“结对子”,加强导师间的信息交流和平等沟通,促进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共同指导学生从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保证协同行为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还分批对导师团队进行全员培训,多次安排导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生工作交流会议、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会议,邀请相关研究生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指导。如2014年7月,国家教指委翟秘书长亲自带队“送教上门”来我校,吴刚、卢家楣、邬志辉、魏薇、周润智等5位专家分别以教育硕士论文标准、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育案例与案例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等内容为主题,对全体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培训;2014年10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高夯院长来我校就“教育硕士培养规律”进行了讲座和培训;四年来,参加境外、省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导师达150余人次,满足了导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促进了导师团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此外,我校还通过扶持重点学科建设等形式,投入建设基金,积极组织导师申报和开展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丰富了导师的实践背景和研究经历,使导师能够有意识地把调研结果和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构建导师团队动态管理模式。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特性,针对导师团队建设的需要与实际,我校依据 “专兼结合”、“分类聘任”、“聘约管理”等原则开展了导师团队管理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在导师遴选工作中,我们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对于理论导师,我们坚持做到优选、精选,在全校范围内推荐和遴选,很多导师都具有多年聯合培养硕士生的指导经验;对于实践导师,我们把那些来自于校外行业、企业一线,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及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员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保证了培养质量。在导师考核工作中,我们依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定期的聘期内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进行通报并限制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督促其加快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在聘期内的终期考核时仍没有达标,则取消其硕士生导师资格,以此明确导师的职责以及职责所对应的奖惩。

篇5:景璐石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一、个人基本信息

景璐石,女,1972年2月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优秀教师,现任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为西部精神医学协会ADHD及其相关障碍专委会委员,统计源期刊《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

Email:jinglushi@sina.com

二、科研情况介绍,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代表成果等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承担的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省、部课题2项,厅级课题4项;主研厅级课题7项,参研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参编教材3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三、招收学生专业背景要求

篇6: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从事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在法国孔泰大学贝藏松中心医院研修肝移植麻醉,现为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海南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曾经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60228,39860078)的课题研究,2002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主持海南省卫生厅课题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药物的临床药效与器官保护。2017年及2018年主办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琼继教(2017)133号、琼医会学术函(2018)22号)。在中华麻醉学、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如下。

1.单次静脉注射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9):922-923.2.年龄对妇科手术七氟醚麻醉清醒肺泡浓度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7):667-669.3.靶控输注异丙酚时脑电双频谱指数与皮肤电传导监测患者镇静深度准确性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3):321-323.4.异丙酚不同效应室浓度下皮肤电传导与脑电双频指数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65-68.5.硬膜外麻醉时皮肤电传导变化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8-10.6.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在无肌松条件下插管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22-124.7.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浆S-1001β蛋白、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9):878-880.8.氨茶碱对七氟醚全麻苏醒期双频谱指数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5):3195-3197.9.罗库溴铵对维族患者全麻诱导时熵指数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6):661-663.10.汉族和哈萨克族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差异的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3):225-227.11.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2):157-159.12.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插管的量效关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251-253.13.2%七氟醚两种低流量洗人半紧闭麻醉环路时的浓度变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3):392-393.14.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4):434-435,437.15.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6):525-527.16.静注曲马多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18-20.17.妊娠对硬膜外麻醉腰骶段阻滞效果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29-31.18.七氟烷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血清TNF-α、IL-

篇7: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杜菊梅,女,1963年10月29日出生,大学学历,学士学位,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咸阳市“

三、五”人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任陕中二附院神经内科主任职务,兼任咸阳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咸阳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心脑同治协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7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多年来一直在陕中二附院从事医疗、教学和临床科研工作。曾多次外出进修学习,并参加短期培训班。经过30年的实践和学习,极大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目前主持课题2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二项,咸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张润宁,女,1973年2月28日出生,研究生学历,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陕西省神经病学委员会咸阳分会常委,委员,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教研室副主任,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第一党支部书记。

1998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医学院,2002年于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研究生学历,2006年9月至今一直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癫痫、帕金森及神经系统变性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主持咸阳市课题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独著1部。

杨金锁,男,1963年12月28日出生,大学学历,学士学位,主任医师职称,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宝鸡市“五一”劳动奖章、宝鸡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称号。现任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宝鸡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社区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先后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和宝鸡市高新民医院工作,主要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主持科研课题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研究成果获宝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杨睿海,男,1970年7月6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职称。2010年获汉中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汉中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汉中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神经内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汉中分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理事,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3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汉中市人民医院工作,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临床与防治工作,期间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在脑血管病临床诊治、介入诊疗和人群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协作单位负责人),主持汉中市科研课题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9篇,研究成果获汉中市科技进步贰等奖2项。

迟丽屹,女,1974年12月2日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451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曾荣立三等功3次,嘉奖6次,2008年执行联合国赴刚果(金)维和医疗任务,并获得联合国荣誉勋章。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癫痫分会、头痛分会会员。

1998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同年考取该院研究生,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解放军451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在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眩晕、头痛、痴呆、神经系统炎症等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主持课题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篇;参加国家级合作课题4项;主编专著3本;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何剑波,男,1963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省神经病学会神经危重症与神经感染学组委员,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西安市医学会专家组成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

篇8: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校友型企业导师

校友型企业导师是指在工程硕士培养主体单位如高等院校的历届优秀毕业生中进行企业导师遴选, 这种做法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以及众多的MBA学院教育过程中广泛出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这些优秀校友曾经在学校里经历过数年的求学生涯, 又在当前的工作岗位上经历了实践磨练, 必然对当初研究生求学阶段中自己当时经历的成败感触颇深, 对其亲身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最具有发言权, 其更适合与工程硕士分享职场经验、人生经历, 同时也能够以一名学长的姿态对其所指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给出肺腑忠告及合理建议, 对硕士研究生在为人和做事、成才和创业、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帮助他们合理规划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涯、提前勾勒个人职业发展蓝图。校友型企业导师对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更加了解, 对学校环境及实验室条件更加熟悉, 能够尽快的进入导师角色。另一方面, 校友型企业导师, 对导师本人来说是一份光荣, 是一份回报, 是一份认可, 更是一份责任与承诺, 必然产生更强的精神激励, 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激发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部分企业导师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的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导师, 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加强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 母校为校友所在企业选择和培养了优秀人才, 校友为母校带来了社会技术需求及发展信息, 依托工程硕士培养的天然平台, 促进了校友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母校各方面的沟通交流。

二、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 绝大部分培养环节是在高校及科研院所, 这些培养主体往往承担着或多或少的企业科研及产学研项目, 而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常常以此课题为背景开展研究。而参与课题研究的企业, 往往在课题的实际应用方向, 社会需求方面更加熟知, 更能把握课题的应用方向, 因此选择与校内导师合作从事课题研究的企业单位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及项目主管担任企业导师, 将能够有效避免目前存在的由于专业领域和行业方向的偏差, 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从事的研究课题生疏, 无法真正深入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具体课题研究的问题。这种合作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担当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基于同一课题的联合培养模式, 使校内外导师之间有了共同的研究着力点, 必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将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课题开展、成果凝练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这种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本人三方将具有同一目标, 研究方向一致, 课题开展过程中的交流会、研讨会、现场试验等环节将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环境, 必然贯穿研究生培养中课题选定、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 同时进一步拉近企业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之间的距离, 这种培养优势是目前很多企业导师从事课题和研究生本身研究方向不相关情况下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 这种基于同一课题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有利于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教学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 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 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三、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

目前, 由于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导致培养方向不明确, 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不高, 导致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 大多数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的, 其研究活动空间范围仍然聚焦在学校, 研究专业领域聚焦在导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缺乏专门针对性课程设置。另外,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 多数导师科研任务繁重, 社会活动较多, 精力有限, 常常疏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而企业导师由于存在技术领域不相关、研究生培养重点不明确、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模糊等问题, 也往往无法因材施教、因需培养。若从工程硕士的培养出口出发, 在工程硕士入学之前, 通过举行一个意向性双向选择招聘会, 实现硕士生带着意向工作单位入学, 意向就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此研究生的导师, 这将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企业导师能够将此研究生视为本单位的“准员工”进行系列化、专业化的培养;校内导师按照技术需求凝练学术问题, 提高科研产出。这样工程硕士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校内导师的传道授业的针对性、企业导师的技术需求积极性都得到加强, 三方互动, 目标明确, 理论与实践结合, 必能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逐渐完善, 工程硕士教育必将日益受到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的广泛接受和欢迎, 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和应用空间。本文通过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思路及原则, 将为高等院校以及工程硕士本人进行企业导师选择时提供切实可行, 便于实施的操作方法, 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具有实质交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必将在整个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 从而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彦文, 莫测辉, 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 2013, (10) .

[2]宋慧颖, 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2) .

[3]陈艳鼎.校企合作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 2013, (10) .

[4]吕岫华, 刘伟, 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03) .

[5]徐林, 张斌巩, 等.全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

[6]屠远, 李蔚, 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 2013, (09) .

篇9: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研究互动; 导师与研究生; 案例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文光(1972—),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E-mail:liwg@szu.edu.cn。

一、引 言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增长很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与保证教育质量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课题组的调查,“学生攻读研究生动机多样化,除了追求学术之外,相当多的学生把读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者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1]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2]学者杨荣、余海波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警惕研究生教育“本科化”。[3]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其导师的指导与熏陶感染关系密切。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总结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必要条件时指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优秀的导师。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拥有多位这样的导师,在他提到的优秀导师中,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在几年之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三所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至2008年, 全国共有83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4]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先生曾把心理学比喻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相比之下,教育技术学科则是一个更为年轻并且快速发展的学术和实践领域,存在着更多的研究困惑。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增加,客观上会促使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增加,这种数量增长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存在着潜在矛盾。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研究兴趣,其中一种思路是,增强导师与研究生的研究互动的紧密程度,在研究互动过程中逐渐引领研究生能够沉浸在研究状态中,并乐在其中,从而真正热爱科研,能够潜心科研,从而也促进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进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调查

国内检索所查询的数据库为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外文献检索采用德国施普林格公司的Springer Link全文数据库。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外对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文献很多,但针对教育技术学的却很少,从研究生与导师的研究互动过程的角度去探索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的则更少。

国内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学者以自己的经历就所在大学为个案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进行研究,如杨满福的《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初探》,[5]该文立足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诸环节的实践探索,对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在微观层次的创新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另一类是一些学者对中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刘永贵的《印第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硕士课程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示》,[6]作者结合对美国印第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硕士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分析,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从国外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比较有价值的文献是克拉克(Richard E. Clark)在1978年的研究。[7]克拉克认为,理想的指导研究生的活动应该包括:第一,研究生首先作为研究助手等形式参与研究,这就要求研究生需要与一位或多位导师或其他研究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共事、参与整体调研过程、实践学习等;第二,基于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克拉克认为,所有的(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计划,都应包括各种旨在增加研究生参与完整研究过程的机会,包括:研究设计中灵感的孕育、数据收集过程、按步骤进行的调查、报告研究的成果,以及研究生课程的优化,重点是学科知识和规则、研究方法,并增加研究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克拉克还发现,研究生对科研是否感兴趣与其导师对从事科研所持的热情态度有关。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与

导师的研究互动过程探析

1.导师引导研究生逐步进入到具体的前沿研究领域

如前面克拉克所提出的观点,研究生首先作为研究助手等形式参与研究,这就要求研究生需要与一位或多位导师或其他研究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共事、参与整体调研过程、实践学习等。笔者安排研究生参加了“粤港配对学校网上游戏专题研习”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由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李芳乐教授主持,深圳市南山教育局协办。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参与此次研习试验的学生为广州两所、香港十二所小学和深圳十一所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学校配对原则为配对后的每一个小组必须由广东和香港的小学生组成。该课题属李克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促进知识建构研究”的子课题,目的是通过香港和广东(深圳和广州)两地学生共同使用一套融合电脑协作学习讨论平台和网上游戏的虚拟学习社区(Learning Villages,即学习村庄)进行对小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探究。

该课题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的前沿课题。由于本硕士点的地理位置的便利,除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研究外,还可以聆听两所高水平研究机构资深学者的讲座和现场指导,并与研究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交流,从而深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同时该课题也提供了一个实践场所、现场参与和观察的场所,使导师能够逐步引导研究生进入到具体的研究领域。

2. 研究生论文的选题

在导师引导研究生逐步进入到具体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在多数情况下导师处于主导的位置上,导师在延续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时,一定要兼顾硕士生的兴趣与特长,如果对该研究领域研究生不感兴趣,很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和抑郁。兴趣往往与特长相关,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同于本科生学习阶段,本科生学习阶段以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为主,而研究生学习阶段应该是对特长与兴趣点的发挥。

国外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一定要由学生本人独立起草,导师只是提出指导性意见。而在国内,不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不是由研究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选出来的,而是由导师指定的。这种科研训练不能使学生受到应有的锻炼,特别是在只给一个题目的情况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完成的学位论文往往缺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支持,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见解,限制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学位论文的选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学者赵勇博士在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做交流时曾将选题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研究生选题的沙漏模型。研究生论文题目明晰化的过程,就像沙子从顶部向底部流动的过程。以笔者指导的研究生为例,在参加课题研究的初期,将论文的题目初步定为“小学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案例研究——以Learning Villages 为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Learning Villages (以下简称LV)中小学生知识建构层次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研究,解释产生该效果的原因,总结LV中小学生协作知识建构的成功方法、策略及主要问题和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生本人最终将论文研究的聚焦于“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仍以LV为例。关注的是影响在线讨论中包括参与度在内的学生投入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并厘清影响学生投入的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论文研究范围缩小了,但研究的深度增加了,预期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增强了,便于教师和研究者在实施在线讨论时提供较好的支持。

研究生的论文研究要提倡小而精。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导师如何引导研究生深入到研究中去,从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中过滤出漏斗底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点。论文的实践工作要与不断深入的文献调研交叉进行,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进行对照,不断形成问题和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这有助于促进论文题目的逐步凝聚,明确论文研究的创新所在。

3. 研究方法的确定和使用

研究生在做论文开题报告时,在格式上会写出一些预期的研究方法,例如本案例中,开题报告中所写的拟用研究方法为:

(1)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和小学生学习者特征的研究结果。

(2)案例研究法:所选取的样本为众多学习村庄中表现较好,并在研习结束后被评审鉴定为金银铜奖的三个村庄。

(3)内容分析法:选取Gunawardena交互知识建构模型为研究工具,对小学生们在“房屋”内的讨论记录和村庄内成形的讨论结构进行编码分析,剖析其协作知识建构层次和建构过程。

(4)非参与性观察法:以听课教师的身份到部分相关实验课堂听课并作记录。

(5)访谈研究法:对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对参与实验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对参与实验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随着研究的深入,真正可行的研究方法却不完全相同。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为了更深地理解具体情境下的意义还是获取某个通用规律)、研究的情况(如时间限制、研究成本等),[8]文献综述(人们研究某个问题惯常采用的方法)、知识收益(knowledge payoff)(哪种研究方法能获得更多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知识)以及研究偏好(研究者本人擅长的研究方法)。[9]

在分析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本文研究问题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具有综述性质的相关15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在线学习的因素有4个方面,这4个方面又被细化成11个子因素。在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甄别根本因素的时候,结合案例,改为采取解释结构模型法ISM(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ISM是1973年美国Warfield教授开发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常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其特点是通过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辨识,利用人们的经验和电子计算机的帮助,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层次清晰的多极梯阶的结构模型,清晰呈现系统各要素的关系及层级。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最终形成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此,用来分析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有较好的实用性。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是要素分析法。通过要素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分析认识结构、优化结构、改造结构。对在线讨论要素尽可能准确地认识是在线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它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结构,进而更好地为实施在线教学服务。

通过研究生与导师的研究互动,帮助研究生深入掌握适合某类研究的研究方法的组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从本案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研究生的性格特点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相适应,对于研究能否顺利推进十分重要。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如果研究生本人比较理性,善于使用编码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趋向于去背景的(Discontextualized)、分析式的(Analytic)研究范式,则往往适合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而对于比较感性、善于与人沟通、能够通过谈话获得被访谈者的信任从而获得真实的信息、趋向于在自然情景中研究发生的事情,具备这样性格特点的研究者,则往往适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的研究中,当研究需要既深入又广泛地研究事物时,孤立使用这两种方法中之一种,就很难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将这二者结合起来,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研究偏好有所侧重。本案例中,研究生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等进行分析,在针对学习村庄模型应用解释的环节,则酌情采用质的描写。

4. 研究的展开、研究的反思和论文的撰写

(1)研究的展开

当研究的具体题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步骤经过反复讨论、初步实践以后,就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体力劳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再作一些微调。本案例中,着重对涉及到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15篇近期的或者经典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研究的假设: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因素有四个主要方面:教师(包括教学组织方法、教学反馈、评价、教师态度)、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学习者个性特征、参与讨论的意愿)、讨论内容(教学目标、讨论话题)和讨论环境(包括硬环境——讨论平台和软环境——讨论社区的成熟度),如图1所示。[10]

图1 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

接下来,对各个因素进行编码,经过分析,得出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再根据元素关系图,建立元素关系矩阵表,由此完成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影响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直接因素是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讨论平台的特性和讨论社区的成熟度;中层因素是教师的反馈、教师的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讨论话题;深层次因素有两方面:教师教学组织方法、讨论的预期教学目标;而根本因素是教师对待在线讨论的态度。同时对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关于如何证明“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正确性,是通过模型应用于学习村庄进行检验。在研究逐步展开的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讨论的主要是保证研究逻辑的准确性,提倡大胆的猜测,小心的求证。

(2)研究的反思

当研究进入到后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不断进行反思,研究结论是否严谨科学,并梳理清楚自己研究的创新点所在。从小学生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角度去考虑,需要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在LV进行讨论,是否确实如预期那样,达到了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高级思维发展?他们在线讨论的质量如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其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值得反思的不足在哪里?当研究的重点放在在线讨论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上时,将会考虑如果研习在线讨论的内容与学科教学的内容,是否会与成绩考核的科目相联系,是否将得到另外的结果。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线学习的活动是需要一定动机支持的,无论是外部的动机,或是内部的动机。本次研习预设的动机刺激就是鼓励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发言,较多有质量的发言帖将会带来升级的奖励,因而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倘若在线讨论的内容与学科有很大相关,那么不仅是教师,而且家长、学生自己都会对它给予更高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是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的,研究对象亦为特殊的群体,不能将研究成果推于所有情境。另外,研究者在对数据处理分析时,做了大量如对比、对照、编码等繁重的工作,其中不免可能掺杂有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如何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多人进行协商编码是研究中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在反思的过程中,除导师和研究生单独交流以外,导师可以创造条件参加各种研讨活动,从而使研究的深度不断增加,增强研究成果的成色。在本研究中,研究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进展,参加了教育部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2009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技术学),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和具体指导,与研究者广泛交流,使得自己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论文的撰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有着一定的章法,不同于教材的编写,也与研究报告和总结有很大的区别。从接触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来看,有的研究生事情做了很多,自己也很忙,但提炼不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论文如同工作总结,学位论文没有体现出其付出的汗水,让读者难以意识到到其研究的价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往往遵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逻辑宛似层层剥笋般的透彻分析,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文气息,具有个性特点。在论文撰写时要重点考虑,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我国《三字经》中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这说明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所肩负的责任和作用。在研究生与导师的研究互动过程中,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生需要增加研究的主动性,研究生要能够沉浸在研究状态中,并乐在其中。Paveies指出,师生之间成功沟通的关键

特质之一在于学生是主角。[11]

本文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与导师的研究互动过程的案例探析,对如何将导师科研的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术前沿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作了一些探索,这些隐性知识蕴涵在导师如何引导研究生逐步进入到具体的前沿研究领域、选题与文献调研、研究方法的确定和使用、研究的展开、研究的反思和论文的撰写等多个环节中,这些环节是增强导师与研究生的研究互动的紧密程度的重要抓手,从实践效果来看,对于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进一步增强导师科研水平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2]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86~87.

[3] [7] [8] 张增荣.电化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8.

[4] [6]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3~6.

[5] 邹海燕.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的新探索──评孙绵涛教授的新作《教育管理学》[J].教育研究,2007,(6):95~96.

[9] 康翠萍.教育管理的归属与定位之我见[J].上海教育科研,2001,(2):26~28.

[10] [15] 黎加厚.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J].电化教育研究,1999,(6):11~14.

[11] 沙景荣,马志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26~29.

[13] 李福鹏.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的沿革[M].西部教育参考,2007,(2).

[14] 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1995,(5):14~16.

[16] 金中.走改革之路面貌大改观——沈阳市电化教育馆改革情况简介[J].外语电化教学,1985,(1):8.

篇10:硕士生导师个人情况简介

顾加祥,男,1969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生,苏北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手足显微外科主任。中国共产党员,副主任医师,1989~1994 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0~2003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读骨科硕士,2003~2006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读手外博士,2009年5月 台湾亚洲微创中心进修学习腕关节镜。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扬州分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微循环学会第四届委员,《解剖与临床》杂志青年编委,《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完成科研项目:

hIGF-1转基因促周围神经再生和抑制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200705304)。2007-2009,资助金额为5万元,本人排名第二。发表论文:

2006年至2010年发表论文19篇,第一作者9篇,通讯作者2篇,其它8篇。

1、顾加祥,孙莉,朱清远,等.hIGF-1转基因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 1378-1380.2、Jiaxiang Gu,Yufa Wang,Shanhe Dai.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egenerative effect on peripheral nerve by transgene with hIGF-1,Nural Regeneration Reserch,2006,1(1): 412-415

3、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等.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神经根、臂丛上干的电生理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6,22(6):627-629.4、顾加祥,王静成,蒋百川,等.hIGF-1基因转染对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1967-1969.5、顾加祥,王玉发,戴善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骨骼肌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464-1466.6、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腓肠神经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2009,23(3):170-171.7、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岛状皮瓣修复.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1):27-29.8、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等.手部高压注射伤6例治疗浅析.中华全科杂志,2010,8(1):71.9、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等.双微型骨锚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临床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21-122.10、朱清远,王玉发,顾加祥,等.hIGF-1转基因促周围神经再生和抑制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808-811.通讯作者

11、朱清远,王玉发,顾加祥,等.hIGF-1转基因抑制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808-811:1675-1677.通讯作者

12、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田恒,潘俊博.100例嵌甲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090-1091.13、张乃臣,顾加祥,刘宏君,等.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7:60-61.14、王永祥、王静成,顾加祥,等.阻挡钉结合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12::86-88.15、刘宏君,顾加祥,刘彬.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 2009,13(1):76-79.16、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不典型破伤风一例.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19.17、刘宏君,刘志刚,刘彬.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3):222-224.18、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田恒,潘俊博.手部多种小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应用.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32.19、顾加祥,刘宏君,张乃臣,田恒,潘俊博.陈旧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浅析.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2):61.获奖情况:

上一篇:公司培训部优秀教员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三个方法教你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