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实验报告

2024-05-18

化石实验报告(通用11篇)

篇1:化石实验报告

《化石吟》化石图库素材

昆虫是一种种类繁多而具有三对足且多数有翅的节肢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中生代繁盛,新生代至今为鼎盛期。现在昆虫多达70万种。中国昆虫化石主要产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及第三纪地层的页岩中。“热河生物群”的昆虫化石以其保存精美、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而驰名中外。已发现的昆虫化石已有20个目,120余种。

北票辽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黄半吉沟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二段

基本特征:同翅目、古蝉科。前翅长25mm、宽12mm。前翅三角形,具有1个显著的结脉,横贯翅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翅面具有清晰的色斑。该类昆虫成虫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树干之上,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

短脉优鸣螽

产 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直翅目、哈格鸣螽科。大型昆虫。中心体长45mm,触角长40mm。翅基部显宽于翅端部。前缘脉短,终止于翅前缘四分之一处。亚前缘脉具一系列分支,所有分支终止于翅前缘。触角细长丝状。腹部末端具有一个显大的产卵器。植食性昆虫,生活于温暖潮湿的森林中。

胡氏辽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同翅目、古蝉科。大型昆虫,虫体长26mm,前翅长35mm,宽16mm。头小,具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喙长,但不超过中胸背板后缘。前胸短于中胸。前翅三角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腹部具有6个可见腹节。该类昆虫成虫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树干之上,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

凌源额尔吉纳蚌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上市上园镇四合屯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为软体动物门营河湖区底栖爬行或穴居的双壳类生物,其个体形态为卵形至长方形。壳体膨凸,壳壁较厚。壳顶突而较宽,位于壳长1/3前方。背边较平直,壳面仅具不甚规则的`同心圈,无效射饰,有一宽阔的后壳顶脊。

疹状花格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同翅目、原沫蝉科。小型昆虫,虫体长12mm,前翅长10mm,宽5mm。头窄于前胸背板。复眼显著,触角丝状,有8节可见鞭节。前胸背板的长是宽的两倍。后足股节强壮。前翅长大于宽,端部圆形。腹部具9个可见腹节。

篇2:化石实验报告

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研究初探

在滇东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多年野外化石采集工作发现了许多软躯体化石富集层,其中包括一些单属种富集层和贫属种富集层. 这些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的产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促使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的`大量保存与广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频繁的风暴沉积而导致的快速埋葬,从而表明早寒武世滇东海盆的生态频繁遭到风暴作用的破坏. 同一软躯体富集层的动物类型很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

作 者:韩健 舒德干 张志飞 刘建妮 张兴亮 姚洋  作者单位:韩健,张志飞,刘建妮,张兴亮,姚洋(西北大学地质系及教育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西安,710069)

舒德干(西北大学地质系及教育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西安,710069;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科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51(5) 分类号:P5 关键词:早寒武世   澄江动物群   保存与埋葬   软躯体化石富集层(soft-bodied fossil concentration)  

篇3:化石实验报告

【摘 要】 目的:通过癸壬化石丸对大鼠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评价其安全性,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50%吐温80+生理盐水灌胃3mL/(次·d);实验组将癸壬化石丸浸膏+50%吐温80+生理盐水配置成浓度05g/mL混悬液(相当于生药浓度285g/mL),灌胃3mL/(次·d),连续给药14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血尿、大便、活动度、体重、进食量及死亡);血液生化检测ALT、AST、AST/ALT、Urea;大体解剖观察心、肺、肝、肾外观有无异常;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肾组织有无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血尿,活动度、大便性状无异常,进食量呈同步变化,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两组大鼠心、肺、肝、肾无异常改变;光镜观察实验组仅见肝细胞轻度水肿;肾小管上皮轻度水肿,局灶可见空泡变性,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癸壬化石丸无明显的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癸壬化石丸;大鼠;肾结石;亚急性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46-03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发病率在15%左右,尤其是中国川南地区发病率极高[1],且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再发率高达50%左右[2-3]。西药枸橼酸盐、镁制剂、磷酸盐、乙酰半胱氨酸等对结石直径>06cm的患者效果不明显,且副作用较大。癸壬化石丸治疗肾结石在川南地区经较长时间应用,临床效果显著,拟开发为国家新药。前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癸壬化石丸对大鼠的急性毒性经口LD50>500g/kg,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为无毒级。本研究进行大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旨在进一步探讨癸壬化石丸的毒性作用,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SPF级SD大鼠20只,体重(200±20)g,雌雄各半,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川)2013-17。

112 药物 生理盐水(批号:15042343,美大康佳乐药业);5%吐温80 (批号:080928,成都金山化学试剂);癸壬化石丸浸膏(西南医科大附属中医院制备);戊巴比妥钠(批号:F20050405,上海化学)。

12 方法 前期采用限量实验,癸壬化石丸对大鼠的急性毒性经口LD50>500g/kg,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为无毒级。对照组用50%吐温80+生理盐水灌胃3mL/(次·d),连续14d。实验组用癸壬化石丸最大使用浓度灌胃,即癸壬化石丸浸膏+50%吐温80+生理盐水配置成05g/mL混悬液(相当于生药浓度285g/mL)灌胃3mL/(次·d),连续14d。每次癸壬化石丸浸膏灌胃剂量约75g/kg,相当于3375g生药/kg。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情况 每天观察记录大鼠有无血尿,大便情况,活动度,体重变化、进食量及有无死亡。

132 血液生化 实验第15d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经眼眶静脉采血查ALT、AST、AST/ALT、Urea。

133 组织病理学 大鼠采血后断颈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心、肝、肾、肺外形、体积、颜色有无异常;将肝、肾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肝细胞,肾小管结构、肾实质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血尿、大便性状正常、活动度正常。实验组2只、对照组1只大鼠在灌胃后立即死亡,解剖观察各脏器无异常改变,仅见胸腔内约有2mL灌胃液,分析系灌胃溶液误入气管导致窒息死亡。对比进食量,实验组与对照组进食量呈同步变化(见图1)。随时间推移,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重较前均稳定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干预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明癸壬化石丸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22 血液生化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肉眼观察各脏器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肝、肾、肺外形、体积、颜色无异常。

24 病理组织检查 对照组肝、肾均正常(见图2、图3);实验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仅见肝细胞轻度水肿;肾小管结构正常,皮髓质分界清,肾小管上皮轻度水肿,局灶可见空泡变性,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见图4、图5)。

3 讨论

中医认为肾结石本虚标实,顽固难愈,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类走窜之品搜剔窜透,方能浊开凝去,邪去正复。癸壬化石丸是根据中医药“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补益肝肾等法于一方,攻补兼施,溶排相合”理论,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根据肾结石的特点研制的内服中药。前期研究表明癸壬化石丸无明显毒副作用,为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开展了本次研究。

动物排尿、排便、活动、进食量、体重变化是综合反映药物毒性对机体代谢、健康状况影响的基本指标,本次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均未见血尿,大便性状、活动度正常,体重稳定增长,进食量呈同步变化,表明癸壬化石丸经口按剂量3375g生药/kg灌胃,连续给药14d对大鼠生长代谢无明显影响(P<005)。肝脏是外源化合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由外源性化合物引起动物肝脏损害时,会引起动物血清中一系列相关酶的变化。肾脏是外源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本实验受试药物的主要作用靶器官,通过对肾脏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了解受试药物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LT/AST、尿素(U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癸壬化石丸连续给药14d对大鼠肝肾功能无影响。内脏是机体发挥生理功能的场所,其组织结构的改变将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病理组织检查显示实验组肝脏、肾脏有轻度细胞水肿,肾小管上皮局灶可见空泡变性,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均属可逆性改变,提示癸壬化石丸浸膏给药剂量75g/kg,连续给药14d对大鼠肝、肾脏产生了一定影响,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癸壬化石丸浸膏灌胃的安全剂量约为75g/kg,相当于3375g生药/kg,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20250倍(人临床用量为100g/60kg),连续经口给药14d对大鼠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等均无明显影响,而在该剂量范围内对大鼠心、肝、肾、肺等脏器组织也无可见病变损伤,因此癸壬化石丸无明显的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师晶丽.中医肾病临床实践[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3-324.

[2]朱军,沈玉华,谢安建,等.草酸钙型尿结石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7,3:175-178.

[3]周向文,黄冬梅,吕建新.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J].2011,4:151-152.

[4]张广平,叶祖光.有毒中药的“毒性”与毒性分级[J].世界中医药, 2014 ,9 (2):175-177.

篇4: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沧海桑田: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张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道诗呢?听读课文,感受诗的大体内容。注意节奏、重音。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意。

cōnglóng()zhuó yuè()guǒ()藏奇huàn()万载()骸骨()腐朽()潜行()猛犸()

卓越()躯壳()档案()悄然()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5(草木)青翠茂盛。(葱茏)○2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6奇异而虚幻。(奇幻)

○3称赞而且佩服。(叹服)○7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4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时间。(海枯石烂)

不改变。(海枯石烂)

○8星斗变换位置,比喻时间变化。(斗转星移)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的神话的真理的骸骨的密码的魔法师的雕刻家

第二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语气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语调的高低以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

3.齐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诗歌分为三层:

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四、研读探讨

1.《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他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读、赏析这首诗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2.(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3.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5.应如何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6.“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是写人。这一节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转星移,无论多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7.诗中4、5、6小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比喻“时光在你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拟人“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比喻

8.请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五、课堂小结

篇5:《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赞颂

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4、了解化石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重点:

1、积累词语,有感情的诵读

2、体会赞颂之情,把握全诗结构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赞颂之情

一、导入:看过动画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距今上万年的世

界被还原的那样逼真,大家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了解了那个时代吗?对,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化石的世界,聆听它为我们讲述的那奇幻的神话.

二、整体感知:

1、要想学好课文,一定要先过字词关,请看大屏幕上的字词,读准字音,个别字易出错,多音字辨音,把握词语意义,选择填空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评价

3.介绍朗诵诗歌要领

4.学生配乐朗读,揣摩体会情感

学生读后结合语句回答感情——赞颂

5.理解文题“吟”的含义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含有赞颂之意,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

6.简介化石。使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

7.理解文章开头的特点及好处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博物馆,看到一个你不曾了解的世界,(出示四张化石图片,简介有关知识),面对这些化石,你会想些什么?作者又有什么疑问?连用这些问句有什么好处?

8.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我真的想知道化石回答作者了吗?你有什么根据?细读文章的第7节与第2节,这篇文章的首尾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9.体会2---6节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第2节中希望化石讲神话,第七节中告诉我们化石

真的讲了,那么诗的2---6节写了什么?化石在讲神话,这里的神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神话故事,而是指化石的神奇之处,化石真的会说话吗,那么化石讲的话其实是作者面对化石时被化石的神奇所吸引,引发出的遐想。

10.理清全文结构

由学生总结一下本文的层次结构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化石的赞颂及文章的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遐思内容,赏析诗歌语言

难点:理解遐思内容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话时热切的赞颂,这节课

我们来继续倾听化石讲述的那奇幻的神话

二、研讨探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3---6节中化石的神奇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由哪句话看出引发他的遐想的?他都想到了些什么?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学生会找出诗句,谈理解是教师要适当点拨,此处为本课难点,有些诗句学生会质疑)

三、品味赏析

学生谈谈喜欢文中哪几句诗,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会谈出一些看法,教师要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加以点拨)

四、归纳总结

填空:这是一首()诗,诗人以()的语言,热情赞美了()

五、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濒危灭绝动物的图片)

化石的神奇固然令人向往,可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后人只能对着冰冷的骸骨去想象逝去的美好,偌大的地球上,人类是否会有形单影只的凄凉,还会有心情来赞美、歌颂吗?屏幕上所显示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却已濒危灭绝的众多生物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你还知道有哪些吗)你觉得震惊吗?到底是谁扼住了它们命运的咽喉呢——人类,为了让这些鲜活的生命陪人类走的更远些,请你给那些尚未觉悟的人们提些劝告吧,尽量采用公益广告形式或诗歌形式

六、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篇6:《化石吟》说课稿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化石吟》是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化石对于人类认识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启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因此,在本诗的学习中,除了诗歌知识的学习,还必需了解化石的有关知识作为背景,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化石对于生物进化论的贡献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要靠教师补充和引导。

三、说教学方法:

1、预习背景知识的方法。教师提供化石与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材料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对化石的感受能够丰富起来,侧重点是理解化石说明了生命演变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真理。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赞美化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出示远古动植物化石的相关图片和播放有关远古时代恐龙的科学幻想片(《侏罗纪公园》)。(这个做法能积累理解本诗第3节、第6节的知识背景)。

3、对比法。引入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和本诗对比,同是赞颂诗,但赞颂的侧重点却不同。

4、朗读法。本诗与第6课《理想》一样,节奏感强,适合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征,如“冰冷的骸骨”,“肉体腐朽”,“黑色的躯壳”,“脸上道道皱纹”等。同时在朗读中理解本诗的押韵、设问、拟人等特点。

5、拓展延伸法:阅读本册教材第166~167页“进化论和神创论的激烈争论”,请利用学过的或查找的化石资料,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辩护,写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印发教师收集的“化石简介”的资料,学生自由阅读。

2、课堂提问,就同学们所看资料,回答:

a、什么是化石?

b、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c、化石分为哪几类?

d、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化石的?

e、化石说明了什么真理?

3、请一个同学背诵《石灰吟》,另一个同学朗读《化石吟》,思考这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两首诗歌都是赞美诗歌,但前者主要是咏诵石灰的坚贞的精神,目的是用来象征一种人;本课则是赞美化石讲述了令人惊讶的“神话”,是赞美化石本身,赞美它讲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赞美它证明了生命进化的真理。

4、多媒体播放化石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谈谈同学们对诗歌中描绘的化石形象做一个对比,增强对“冰冷的骸骨”,“肉体腐朽”,“黑色的躯壳”,“脸上道道皱纹”的理解。

5、同学们对图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许有点失望,这样的化石怎么就“讲述了奇幻的神话”呢?播放《侏罗纪公园》中的凶猛的恐龙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钟。接下来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6小节,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即“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写作上的特点。结构分为3个层次,1、2小节设问,第7小节回答,形成首尾照应。中间3、4、5、6小节写化石对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贵和证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实。并归结到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再分析一下拟人手法的使用好处及本诗押韵上口的特点。

7、小结作者赞美化石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化石保存了远古生命的信息,使人类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从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学的进化论,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这里就有化石的功劳。

篇7:化石家族中的新秀——化学化石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科学家埃德沃德•庐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又相继发现了模型化石、压型化石和“过矿化”化石等。由于大化石不仅保存了植物的形态,而且有的还具有有机残骸,保存了植物的结构,因此,它在人类认识历史上是位赫赫有名的功臣。有了它,才建立了古植物学,才能再现植物进化的各种图象和各时代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但是它们也有辛酸之处,由于这种化石不易完整地保存,变化又慢,因此在生物地层学上,始终是个配角。

为了弥补大化石的缺陷,本世纪初又出现了微体化石。这是植物化石家族中的第二代。微体化石个体小,分布广,因此对生物地层的研究特别有用,也为人类寻找石油等矿产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微体化石成了人类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能源研究的深入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三代化石——化学化石又应运而生了。最早研究化学化石的是德国化学家特赖布斯。他在1935年從石油、煤和油母页岩中,获得一些卟啉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仅仅在生物体内才能合成,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批化学化石,不过当时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才把保存在地层里的一些植物形态和生理活动有关的各种化学物质当做化石,这就是化学化石。

化学化石是化石家族中的小字辈,不像它的前辈都是有形态,有解剖结构,用物理方法就可以观察到的个体,而是由一群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或特殊的无机物组成的化石,因而只能通过化学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并认识它们。化学化石的外形,也不像大化石或微体化石那样有个尺度范围,它大时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矿体,如:煤、石油等;小时则只有极灵敏的化学仪器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它不需要像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那样,保持一定的外形和尺寸,而只需要很少的样品就能进行鉴别。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通常用生物学的名称来命名,如准银杏、似苏铁、裸蕨等等,而化学化石则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名称来称呼,如:木质素、色素、角质、栓质、蛋白质、脂类等。

化学化石作为一种新型化石,不仅单独存在,有时也存在于大化石和微体化石之中,因此化学化石的分布非常广。据估计,大自然中约有9千4百亿吨有机碳,而其中的三分之二存在于地壳之中,所以由它们和某些无机物组成的化学化石在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比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要多千百万倍。

化学化石虽然问世不久,但由于它具备许多鲜明的优点,所以它在化石家族中已表现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碳的同位素是化学化石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人们不仅用它来确定地层的年龄,而且根据碳12与碳13的比来确定沉积环境是海相还是陆相。最近美国科学家就根据这一点,科学地解释了陆相煤核成因的原理。

存在于大化石或微体化石之中的化学化石,又是帮助人们确定许多古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所得的结果,有时比通过形态和解剖所得的结果更为可靠。

大自然把千千万万的生物体变成了化学化石,其中有的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能源,而更多的包括存留在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的有机碳,人类还无法把它们变成高效的能源或用于别的途径。所以化学化石的形成过程,也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现在有些科学家正在探索直接用植物制造石油,可能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吧。

由于化学化石的用途如此重要而广泛,所以科学家为了研究它们而专门开创了两门的新学科,即古生物化学和古化学分类学。(原载《聪明泉》)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篇8:化石吟课件

《化石吟》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该诗的音乐美以及学会从多角度品析诗歌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反映的科学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照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节,你们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让其它的同学感受下你的快乐呢?(让三位同学来说)看来,这几天大家确实过得很开心,老师此刻也被你们的快乐所感染。有没有同学去深圳呢?据老师所知,国庆期间,一批国家级恐龙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馆,在深圳的华发北、华侨城铜锣湾广场亮相,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场景,市民可以免费观看。有没有同学去看呢?(有的话,就让学生说一说)虽然许多同学错过了这次展览,但也用不着惋惜,因为老师今天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化石吟》。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认真学好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化石和生物进化的知识。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作者是张锋。

二、解题:《化石吟》及听录音朗读。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尸体、甲壳)、遗物(如唾液、粪便)或遗迹(活动留下的痕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2、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背诵)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背诵)谁能说说这两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啊?(提问学生)

教师归纳:《暮江吟》主要是赞颂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则抒发了对无私母爱的赞美。所以“吟”是吟咏的意思,以“吟”为体式的诗歌一般是含有赞颂、赞美的感情。我们通过对题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录音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美。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检查预习,理清重难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

cōng long( )zhuo yue(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悄( )然

(2)在下列横线填上此诗中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确:(1)幻 裹 葱茏 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四、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结构。

刚才,我们通过做这两个练习把这篇诗歌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再好好巩固一下。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诗歌,注意把作者饱含赞美的感情读出来。同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全诗一共有多少小节?可以划为几部分?

2、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2节)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第二部分:(3~6节)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第三部分:(7节)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字词以及结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吟”这种诗歌体式主要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回去请同学们好好复习今天学过的内容,同时思考课后练习的一二题。

六、板书:

一(1~2)通过提出问句,引发我们的想象

二(3~6)具体写出想象的内容。

三(7)回应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化石吟》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谁能够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问学生)没错,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化石吟》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二、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排比句式的特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几次的朗读,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住诗歌的充满赞美的感情基调。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说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在此之前,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化石吟》的诗歌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贯穿于这首诗歌中以及怎样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1、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诗歌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谈。

篇9:化石吟朗读节奏

《化石吟》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化石吟》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化石吟公开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篇10:化石吟课文朗诵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化石吟课后题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

2、《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3分)

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3分)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3分)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分)

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4分)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3分)

原句: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句:

第二部分:

(一)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9、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3分)

10、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3分)

11、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3分)

12、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分)

13、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3分)

14、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3分)

(二)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篇11:化石实验报告

【摘 要】标本、化石、"活化石"、孑遗生物是在我们中学生物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几个名词,但这些词语所指的是哪些物体或生物,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尤其是某种生物究竟属于活化石还是孑遗生物,是很多人都迷惑的事情。本文通过拟概念及常见例子等方面的比较详细说明这几个名词,以便大家能区别标本、化石、"活化石"和孑遗生物。

【关键词】标本 化石 "活化石" 孑遗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1.标本与化石的辨析

标本是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标本根据来源的生物类型可分为: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标本、虾蟹类标本、植物标本、骨骼标本、化石标本等。

化石是在自然作用下,保存于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1]如果延续的质地年代短,地理分布广,而且容易辨识,就称为某一时代的标准化石。

化石的分类有:(1).实体化石:即生物死后或由于某种原因其躯体被掩藏起来,在一定条件下保存的生物原躯体的全部或部分[1]。生物的全部遗体大体呈现原来的状态保存下来的化石,称完整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大部分化石都只是保留了古生物的一部分,称不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 :不是生物遗体本身形成化石,而是遗体在地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如生物陷落在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软体印痕,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印模[1]。(3).遗迹化石: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产生的各种生命活动记录,包括足迹、移迹、潜穴、钻孔和其他构造(如根系内膜、粪便等)。同实体化石的区别在于他们代表为适应某种底层和其他生态条件所采取的某种行为习性活动,或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2]。如软底沉积物中的动植物痕迹、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迹。(4).分子化石:是指地质体中那些来自生物有机体的分子,它们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生物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而软体部分容易腐烂消失不易形成化石。生物尸体若暴露于空气中,会受氧化作用或被其他生物吞食遭破坏,即使是硬体部分,天长日久也会被风化和毁坏。因此,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掩埋,才能较好地保存。并且通过石化,如钙化、硅化、碳化、矿化,使其变得坚硬如石,这就形成了化石。[5]

标本和化石的主要区别是标本主要是人工制作的,所用的多为近代生物,但也有过生物,标本制作时为保证其逼真性、美观性、耐保存,人为地添加了很多干燥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而化石多是自然地质变化形成的,但若将化石进行人工整理,即成为化石标本。

2 "活化石"与孑遗生物的辨析

"活化石"是指那些曾繁盛于某一地质历史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的动植物,是达尔文根据东南亚银杏树首先提出来的。孑遗生物是指进化上古老且现存较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生物,其同时代同一类群的相似物种都已经灭绝了,唯有它存活下来,在分布上通常都显得较为局限且不连续。

活化石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在解剖上真正与某一古生物种相似;(2)这一生物种至少有2000~3000万年至上亿年的历史;(3)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且现存物种很少。即其具有古老性和生活性的特点。[3]

孑遗生物除了具有活化石的古老性、生活性外,还强调其稀有性。其现存的系统位置非常孤立,几乎在现存生物种找不到其他近缘种,所以通常进化也比较缓慢,形状也和现存的其他物种有极大的差别。

苏铁在二叠纪兴起,侏罗纪繁盛,以后逐渐趋于衰退,现存1目,共9属约110种,分布于南北半球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海百合,海洋棘皮动物,最古老的动物物种之一,在4亿多年前的岩石上,清晰地保留着海百合化石,且化石和现在的活体海百合对比几乎没有改变[4]。 还有舌形贝、海豆芽、粗榧等,他们虽然古老但生物数量都较多,故属于一般的"活化石",而不能属于孑遗生物。

裸子植物水杉,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冰期中几乎全部灭绝,仅一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至1948年,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一亿年前,银杏类曾几乎遍布全球,现在的银杏树就是这曾在地球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类群留下的唯一成員,其他成员都已灭绝,这仅存的一种的野生植物狭窄地生存在中国浙江天目山的天然林地[3]。还有我国特产的大熊猫,仅产于美国的红杉,白鳍豚、扬子鳄、鸭嘴兽等由于其古老且稀有都属于孑遗生物。

5 其四者的关系可简化如下图:[6]

【主要参考文献】

[1]童金南.古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式溥.中国遗迹化石.科学出版社.2004

[3]莫怀东.化石、"活化石"与孑遗生物.生物学通报.1994

[4]巴雅尔.十大传奇活化石.大科技

[5]流年方.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学教学.199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化石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化石能源05-31

化石吟教学05-09

《化石吟教案》05-21

鱼化石阅读答案04-29

化石吟教学大纲05-26

活化石迟作文04-18

《化石吟》说课设计04-18

《活化石》教学心得05-09

《化石吟》语文教案05-10

《化石吟》的语法修辞05-10

上一篇:某项目物业管理方案下一篇:学生实习报告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