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

2024-05-03

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精选3篇)

篇1: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

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

天南地北双飞客,没有欢乐趣,没有树下风月,没有林间扣手,只有无尽的怀念,住在文字的国度里絮暖,春来情墨开,春来卿回归,我窈窕在他的笔墨里舞动诉请。字字有爱,篇篇有情,不负情爱。---题记

龙儿,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不负我的良苦用心吗,记得吗?我曾经讨厌你没日没夜的玩游戏,我觉得那是对思想的一种侵蚀,精神的一种俘虏,我喜欢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弄墨,漫步路边深深地思考,喜欢一个人雨中掌伞,领悟世道的无常,人生的真谛。

看着你的文字,我的眼角流趟着一条苦涩的溪水,是谁无情地割断了思恋?是谁绝情的回转,一转身一辈子,一回身天涯陌路。是我恨着心肠按动鼠标轻轻的一删,删去了往日的情仇,昔日的情深。你可知我的用心?可知我的情深?

我希望你好好的写,写文字写自己的心界,写自己的精神,写出人生的觉悟。我知道你的文字功底,可你就是懒散,整天沉迷游戏之间,忘了日升日落,忘了天已黄昏,船已到岸边。你就是个游戏浪子网络痴狂,我想让你好好的,好好的写出像样的文字来,你知否?

这几天看了你的文字,出现在网页的主板,我欣喜我庆幸。我知道你文字的功底相当深厚,只是没有挖掘。龙儿,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世界,我替你高兴。你终于回归内心的领域,挖掘心底的光明,我快乐,我暗喜。

龙儿,我知道你的情深,看着你的文我流泪长长,思念深深。试想这种心境谁体会?黎明时分,无法安眠,打开你的文字一遍遍的细细的品味,你的字迹你的心,你的墨香你的爱,珊澜在我的眼眉心上。惆怅在我的相思湖中,你的心语我懂,你的心凄我体会。你的经历如同我的阅历,你的文字如同我的心经。

爱无奈,情无眠,寂寞深深,孤独长长,阿龙,有谁不是在煎熬中度过漫漫的夜色?夜未央,夜清凉,伊人不在心凄寒。我的眼里全是你,我的心里独装你,无人可替代。我的无情做法终于换来你的有情文字,试问?无论你怎样的去想我?终觉得牺牲了情爱也有价值。

即使你不爱我,我也会笑,因为你终于开出了文字的昙花,香香袅袅,感染了无数人的寸心,让我的心海滂湃萧萧,悲鸣缠绕。龙儿,此生眼里只有你,情歌为你唱,泼墨为你香,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你情深似海,心浪缱鳌

你知道吗?我有多想你,可我明白我们终究是难逃世俗的羁绊,烟火的滋味,责任的烤烙。爱情终究被生活淹没,活着困难,不如人愿,不会相依相伴,缠缠绵绵。纵是三生痴情,纵是天涯海角的追寻,到底也是一场浪漫的终止。

龙儿,爱真无语,情真无言,心手相牵字为媒,我瓢泊在你的情海,坐拥你的字海,即是天涯我已知足,你我心心相融,有谁能分的开?你我心心安暖,风雪严寒算得了什么?此生遇见你我庆幸,感谢老天的恩赐,即使孤独终老我也愿意。

人们不是常说,你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该遇见的,都是俗世的情缘,宿命的安排。都会或多或少的教会你什么。感谢生命里的喜怒哀乐,感谢相思悲情,感谢你的`爱情。七情六欲的体会刻骨,无不是对心灵的一种超度。感谢他人超度我的心魂,让我们的心灵更宽畅更明亮更平静。

荣幸岁月赐予我们痴痴的相思,绵延的眼泪,我希望有生之年把心底的情泪流空流尽,来世再也不受情爱的羁绊,好好的静静地安度一生。我希望把这份孤独寂寞统统的用眼泪释放,来生再也不孤苦伶仃。我希望流尽我的情长,流干我的苦涩,来世与你甜蜜做夫妻。

龙儿,阿郎,我要你要高兴,要你快乐,要你幸福。你知道吗?你的平静我的安然,你的健康我的无恙,你的微笑我的甜蜜。我再也不苛求让你拥抱,再也不渴望与你执手。红尘里有几个相爱的人能朝暮相守?只要心心安暖就好,只要彼此静守就好。

看了电视剧《敢爱》,让我领悟,相爱不一定相守,有情不一定缠绵。只是默默的把爱把情植入心田,颤抖的把一朵娇好的情花,亲手挖掘一座香冢葬了它。就让爱情化风化雨里缠绵在天地中,相凄在蒙蒙的宇宙里,让岁月让年轮记载这千古一爱,人间一情。

阿郎,让我默默的承载所有的苦痛吧!我情愿躲在在无人的角落里痛苦,在秋风里,在雨夜里滔滔心泪,也不愿让你独自憔悴。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没有。只有心念的执着,情动的繁华。我情愿遗落在檀香里染香你的眉眼,情愿颂一份心经,安静你的心房。我愿化一缕清风吹开你门前抑郁的丁香,化一朵云彩精彩你的人生。

龙儿,你要坚强,你要振作,你要好好工作,莫违反纪律,再莫沉迷游戏。你要安坐在文字的城堡里,好好耕耘千年沉睡的玫瑰,让它花开优雅,芳香心瓣。我的龙儿,愿你永远舞动墨香,满色红笺,一指温情芳香。仙儿,遥祝你幸福永远。

篇2: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

多年来,我一直盼望着能亲眼去看一看那个闻名世界的大上海。只可惜总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20XX年的九月初,我终于获得了一次未有预料的机会。

这机会的获得缘于一个叫张从礼的人。此人是一个包工头。说是在上海承包了五万平方的三十四层的楼房,需要请一个技术员。他原本请的是我的一位朋友,可我的这位朋友因为忙于其他工程脱不开身,所以便推荐了我。我便因之有幸平生第一次来到了上海。

对于上海,儿时就已灌满了耳朵。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书本,电影、电视以及人们的口头描述,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也越发的向往:啥时能去一趟上海该多好呀。

这次来到上海,本想着借着施工,好好的在此呆上一段时间。可没想到:来到之后,却发现张从礼原先所说的全是虚话。那五万平方的工程不但远未有包到手,而且在我去后的几天里,连个协议也没有签成。所以我在上海仅蹲了短短的九天,便只好抱着失望与遗憾离开返回了。

虽是如此,但终归还是有所收获的。

有于此行不是单纯的旅游观光,既然是受聘于人,必然第一要考虑的是随时听从老板的安排。也就是说,虽说是工程还未落实,但根据需要,必须时时等着陪同老板一块出去与人家商谈签定协议的事,所以不便考虑着游览观光什么的。即使一时没事儿可做,也只能呆在旅馆里等侯着老板的安排。因此,在那短短的九天里,我仅瞅机会争取到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整天的时间单独出去观光游览了一下。

说起这两次的单独出游,由于时间所限,看到的地方肯定也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个晚上,我所花费的功夫却是不停的在赶路。因为我这个人是步行惯了的。大凡有时间的话,总爱尽量的徒步溜一溜。一来是为了锻炼一下身体,二来是为了尽可能的`进行一下实地考察。所以那天晚上我一如既往的选择了一个人徒步出游。其先考虑的是去看一看离我们所住的地方较近的世博会场馆。由于事前对要走的路并不知情,加之由于天气比较热,下午三点多时才开始出行。等我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后,方发现离世博会场馆还有着十多里的路程。(此时才醒悟到世博会场馆离我们所住的地方竟有着三十多里地的距离。)眼见着天色已晚,只好半途返回,将近八点才回到住所。就这样大致算来,我那一晚来回整整走了四十多里的路。对于好长时间没有走过长路的我来说,也可算是在体力上进行了一次实际测验。我想,即使是年轻人,也未必能做得到吧。另外,由于是穿着皮鞋出去的,当走了一段路后,两个后脚掌便开始给硌得疼得不行,但我依然强忍着疼痛坚持着走到底。这又可算是对自己的意志力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验。单就这两方面来说,虽然此次出行未能到达所要去的世博会场馆,但也可说还是不虚此行的。何况沿途二目所及,毕竟还是多少看到了上海一些地方的境况,亦可说是别有收获。所以我对此次的出行依然还是较为满意的。并且步行中的那份感受,不是亲身经历,怕是难以体验得到的。老实说,虽是第一次脚踏上海的土地,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生疏,而倒恰象身置于自己的家乡一般。沿途的一草一木,看着是那样亲切;沿途的马路街道,观之是那样熟悉。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上海:竟是这般温馨,这般平易近人。其间的每一处景色,都那样令人神往;其中的每一种声音,是那样沁人心脾。啊,我心中的上海,呼吸着它的空气,我周身说不出的舒泰;观赏着它的楼厦,我心中顿生出无限感慨。

到了上海,如果不去观赏一下外滩,怕会是极大的遗憾。我咋着也不想留此遗憾。所以继那晚的出行,时隔三天,我终于又等到机会可以去外滩了。接受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事先向同室可称之为上海通的老沈详细的问明了所要走的路线,然后规划了一下时间。当天七点多钟我便动身起程了。因外滩距我们所下榻的旅馆较远,必先乘坐四十多分钟的公交车,然后再改坐地铁。(提到上海的地铁,怕是能管与之相比的不多。总共十六条线路,纵横交接。任你从哪一个入口走进,都可通达上海全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我那天是从嘉定北乘坐的地铁,加上坐公交,到达我所要去的人民广场出口,其间总共花费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当我顺利的走出地铁口,没走多远,便到了南京路的街头。

提起上海的南京路,恐怕是尽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它不光以繁华著称,而且还以好八连而为荣。上小学时就已广听介绍的了。而今于花甲之年亲临此地,此间感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还要去看其他地方,尤其是外滩,因时间有限,不敢再此观赏过久,只好大致的观看了几处后,便紧着转向人民广场了。(因听同室的老沈介绍,广场周边有着不少的景致是值得一看的。所以想借此机会多看他几处。)虽是没详加观赏,但目之所及,已使我眼界大开,收获不浅了。从而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人们之所以对它赞赏有加,投注青睐,实是当之无愧的。那巍峨的新世界高楼,那高耸的世贸大厦,那五光十色的店面,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独具特色的观光车,那清新爽目的街道……足以让我观之难忘了。

离开南京路,穿过一条马路,便是人民公园了。其实有名的公园我还是看过一些的。但这个公园使我感觉着还是有别于他处的。它面积之大,自不必说,它景鲜境幽,也不必谈。走进其间,那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会让你顿感心旷神怡;那紧凑有序的布局,会使你目不暇接。漫步其间,你还会陡觉远离尘嚣:游目其中,你更会浮想联翩。特别是那长列的招婚廊道,会使你不禁驻足凝神:再加曲径幽歌,会教你留恋不忍离去。终归因时间仓促,别景要览,我只好移步走出,前去外滩了。

走出公园,一路往东,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看到那闻名于世的东方明珠了。及至步入外滩,立定于沿江宽阔的游道上,我陡然有种超凡入圣的感觉。咋觉眼前,任怎样远眺,都难穷视野;凭如何细览,都难尽其详。啊,好一个外滩!真可谓景之独有、境之世鲜!它大可说得上是集八方灵气于一处,展万千世态于一隅。楼厦围于周遭,气派非凡:天色映衬奇景,壮阔高远。再加江流灌注浩气,激荡豪情;更有人群添加喜氛,祥光四溢。得临此地,实则是三生幸事,亲览妙景,真乃为莫大荣耀。我真个是不虚此行矣!只可惜没带相机,无法拍照。而所带手机,色素又太差,勉强拍照了几幅,甚模糊难尽人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遗憾吧。但终归了结了一桩心愿,我亦心足了。

其实再好的景致,都只能是作以观赏,不可久驻其间的。但观风赏景,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大有补益的行为。它不光可增加见识、开拓胸怀,亦可陶冶情操、促人上进。现今不少人把它作为清闲之举,消费之行。或者当成一种改换心情的消遣。我觉得都是有欠缺的。好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统一;见识不同,亦不能妄评对错。我所说不过一己之见而已,权作参考吧。

篇3:你终于走进了文字的国度散文

关键词:一文字秀虎,悲剧,行动,错乱

有关悲剧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受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所左右。由日本名导演黑泽明导演的《乱》虽然在主要架构上加入了莎翁名剧《李尔王》的观点, 但从行动的维度来看, 《乱》依然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整个《乱》即是在围绕着一文字秀虎的错误行动展开故事情节。本文试就一文字秀虎的错误行动进行探讨。

一、“让位”之错

在影片的9分钟, 秀虎满脸惊悸地对众人说, 他做了一个噩梦, 在梦中他一个人在水草遍野的荒野里孤零零地走着, 无论他怎样叫喊, 总是没有人回应。这个噩梦是秀虎灾难的先兆 (在影片的74分钟, 秀虎的这个噩梦成为了现实) , 但此时的秀虎还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行动, 我们还不知道灾难会不会这样发展, 在此只能确定:秀虎或许会想法 (采取行动) 来避免这个噩梦的实现。

在影片的13分钟, 秀虎开始行动了:他决定让位于长子太郎 (自己只保留老储君的名义和礼仪) , 规定由太郎驻守主城, 次郎驻守第二城, 三郎驻守第三城, 他们之间休戚与共。面对秀虎的让位, 秀虎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其中以三郎的反对最为强烈。他认为, 暴戾成性的父亲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太郎和次郎早已觊觎父亲的位置欲取而代之, 一旦他们有了权力, 等待他们的将是无休止的争斗, 因为父亲早已树立了背信弃义的榜样, 父亲的设计只能是奢望和幻想。三郎的直言相告使得秀虎怒不可遏, 一怒之下他驱逐了三郎。最终, 他做出了那个决定性的错误行动:让位于太郎。在此, 整个形势发生了“突转”[1]:秀虎本想太郎兄弟和睦, 休戚与共, 自己安度晚年, 从而得以避免那个噩梦的实现。但秀虎还没有正式让位, 父子、兄弟之间就开始反目成仇, 争吵不已, 反而加速了他那个噩梦的实现进程。

由此可见, 秀虎的灾难在一开始就已经在所难免了:直接原因就是秀虎错误的让位行动。那么, 秀虎如果不做出这个错误的让位行动, 灾难会不会避免?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2]。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悲剧性因素:当人的主观意愿和由他的行动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不一 (甚至相反) 的时候, 人往往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和牺牲。如此来看, 人的行动往往充满着悲剧色彩, 悲剧成了人行动的意义所在。难道人行动的意义就是悲剧的实现, 或者说“命运”[3]在人的行动上成为了一种充实的存在?如果是这样, 那么人的行动岂不是加速了“命运”的进程?

“如果我们不去行动, 不去思想, 不去感受, 这进程就会完全不同”[4]。然而, 人生活在世界中, 人不是作为一个静止的存在, 而是活生生地生存着, 人的生命具有“向生”的本性。这种“向生”的本性体现为对主动的生存方式的需要。他积极寻找生存之道, 寻求更好的生活, 并在自身的实践中, 体现着“主动”, 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人不可能“不去行动, 不去思想, 不去感受”!由此来看, 秀虎即使不作出这个让位行动, 他也必要采取另外的行动来避免这个噩梦的实现。而根据亚里士多德, 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遇不幸, 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 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5], 而他们之所以会犯错误, 就在于他们的行动。由此来看, 无论秀虎做出怎样的行动, 他可能都无法避免灾难:一旦他的行动与他的意愿不一, 灾难就会降临。

但电影叙事者在此却给我们提出了辩解, 使我们相信灾难不会这样发展:三郎入赘藤眷殿下为婿, 秀虎遭难时如去三郎那里 (尽管秀虎在和三郎争吵时, 一气之下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但那只是一时的气话, 秀虎如果真的遭难, 他不会不考虑到三郎, 而三郎也不会面对父亲的灾难而坐视不理) , 或许会避过灾难;平山暗中保护秀虎, 或许会使秀虎避过灾难。此外, 以太郎和次郎之现在的“孝心”, 当也不至于置秀虎于灾难不顾。然而, 秀虎之后的一系列行动却使得灾难偏偏这样发展。

二、杀人与赴“家宴”之错

在影片的25分钟, 当秀虎看见自己的妻子被迫给太郎的妻子让路, 马上大发脾气, 血气上涌。这里的故事架构十分像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第一场戏的一开始俄狄浦斯就与特瑞西阿斯进行争吵——俄狄浦斯首先血气上涌, 才使得特瑞西阿斯也血气上涌, 终于吐出了秘密 (俄狄浦斯是凶手) , 招致了灾难;秀虎在此的大发脾气, 血气上涌是否也将招致灾难?

在影片的28分钟, 当太郎的家将和秀虎的家将因为帅标发生冲突之时, 秀虎再也忍不住了, 便贸然地射杀了太郎的家将;之后, 秀虎又去太郎那里赴“家宴”, 并在“家宴”时在起誓书上按了血手印。秀虎这一系列的“行动”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射杀了太郎的家将, 给后来太郎的兴师问罪假以口实;赴“家宴”, 在起誓书上按血手印, 使得他再也没有机会收回自己的权力了——当初秀虎只是以口头的形式, 并非以书面 (法律) 的形式让位于太郎, 他还是有机会收回他的权力的;现在他在起誓书上按了血手印, 那就意味着他正式以书面 (法律) 的形式让位于太郎, 他再也没有机会收回他的权力了。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一个:他被驱逐。在此, 秀虎开始“发现”[6]了自己当初那个错误决定的行动。然而, 在此他也是仅仅“发现”而已, 他并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或者说, 他知道灾难会降临, 但并不知道灾难会确切地在什么时候降临。这很有点像犹太教中的弥赛亚救赎:弥赛亚作为一个为时已晚的迟到者, 一方面, 始终给人以希望;另一方面, 又让人们在满怀恐惧中期待, 在世俗生活中受难。人们只能在受难的尘世的延宕中, 继续生活下去。而在人们依然坚持生活下去的“外观上”, 继续燃烧救赎的火焰, 让人们的救赎希望保持不灭, 救赎就在生活的希望和文化的绝望的无限延宕之中展开。真正的弥赛亚是永远的“尚未”, 也是永远的为时已晚。由于救赎之来临的无限延宕或者被推迟, 人们就生存于希望和绝望所产生的应有张力之中, 这种张力运动同时也保证了希望与绝望两者互为对象、彼此共存, 从而构成人类的一种永久的生存状态。这种希望又是最急切的、最积极的在实际可能的范围内, 寻找一切行动的可能性。[7]那么, 对于一文字秀虎, 他当下应该如何“行动”?

他现在已经无法继续在太郎这里住下去了, 他必得离开这里。而离开太郎, 他只有两条路:要么去次郎那里, 要么去三郎那里。当然, 他也可以选择流亡野外, 但这条路似乎行不通, 太郎已下令沿途百姓不得收留秀虎一行。 (见影片的49分钟) 而在去三郎那里还是次郎那里的问题上, 他好像只有去次郎那里最为合适:当初他不听三郎的劝告, 亲手驱逐了三郎, 现在怎么还有脸面去三郎那里?电影叙事者也是如此安排的。 (见影片的36分钟)

三、问“佛”之错

来到次郎这里, 他的第一个行动是去见次郎之妻 (莫夫人) 。秀虎为什么不先去见次郎而要先去见莫夫人?他这一行动的目的何在?

电影叙事者在此并没有告诉我们。唯一的解释可能是:秀虎已经预感到灾难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面对这愈来愈近的灾难, 他感到恐惧, 他需要问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一如俄狄浦斯问卜那个杀父娶母的神谕, 并求得命运的解脱之法。那么, 这与莫夫人又有什么关系?根据影片, 我们知道, 莫夫人潜心向佛,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莫夫人的身份已与《俄狄浦斯王》中的那个盲先知特瑞西阿斯相当。秀虎来找莫夫人, 无疑是在向她问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并寻求解脱命运之法。在此, 他与莫夫人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当秀虎问莫夫人, 他杀了她的亲人, 毁坏了她的家园, 她应该恨他才对, 为什么她不恨他。莫夫人回答说, 一切都是前世因缘, 所有之事都是佛心。而秀虎则认为靠佛之慈悲是无法生活下去的。 (见影片的43至45分钟) 秀虎难道真的是“老糊涂”了?他既然不信佛 (命运) , 为什么还要问卜佛 (命运) ?

最可能的解释是:在莫夫人这里, “一切都是前世因缘, 所有之事都是佛心”。这意味着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在任何情况下, 无论他做什么, 作为一种感性的存在, 他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这个整体是他早已写好的故事”[8]。如果秀虎认同了莫夫人的话, 那么他也就认同了他那个噩梦之不可避免, 太郎背叛他都是“合情合理”的。这, 至少在目前, 秀虎不会接受。秀虎之不信佛, 就在于他不相信注定的命运。但不相信命运并不等于能够改变命运, 面对这强大的命运, 他感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 面对正一步步逼近的灾难, 正慢慢成为现实的噩梦, 他感到了恐惧, 不知何去何从。具体到秀虎当下的实际情况就是:三郎已经被他驱逐了, 现在太郎又背叛了他, 次郎到底会怎样?他不敢确定次郎是否也会和太郎一样背叛他。而莫夫人的回答无疑带有谶语的意味, 这进一步加重了秀虎的恐惧无力之感。

由此来看, 秀虎来莫夫人这里原本是来问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并寻求解脱之法, 但问卜的结果却是命运之不可避免, 可以想象此时秀虎内心的恐惧和不知所措。这给秀虎以后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再是积极主动地行动, 而是处处陷于被动之中。面对次郎的拒绝, 他再也没有了当初在太郎那里的血气了, 他几乎以乞求的姿态来向次郎辩解, 乞求次郎能够收留他, 但遗憾的是, 次郎还是“驱逐”了他。

四、进驻第三城之错

离开次郎之后, 秀虎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正当秀虎一筹莫展之时, 平山适时地出现在秀虎的面前, 他对秀虎说, 三郎已被藤眷殿下招为女婿, 秀虎可暂去三郎那里安身。三郎本来为秀虎着想, 力谏秀虎不要轻易让位, 结果秀虎不听三郎之言, 并且还驱逐了三郎, 现在却要秀虎去投奔三郎, 秀虎此时还是难以抹下脸面;加之藤眷原为秀虎的宿敌, 藤眷招三郎为婿意图何在?征战五十余年, 在刀口上过日子的秀虎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秀虎一时难以作出决定, 但面对平山的劝说, 他还是有点心动。正当秀虎踌躇不决之时, 忽然有人来报, 第三城的军队已追随三郎到了藤眷殿下那里, 第三城由小仓户 (太郎部下) 所占。旁边的神机 (此人已经背叛了秀虎, 站在了太郎的一边) 马上对秀虎说:“现在终于明白藤眷的诡计了。先招三郎为婿, 再接纳老储君, 使一文字家分成两派, 自相残杀, 而他则坐收渔利, 最后吞并吾国。” (见影片的57分钟) 本来就对藤眷有所顾虑, 加之对三郎的羞愧之感, 秀虎马上决定去第三城。结果, 当天晚上秀虎一行便遭夜袭 (见影片的60至74分钟) 。

五、“没有行动的行动”之错

被夜袭之后, 秀虎一个人在水草遍野的荒野里孤零零地走着……噩梦终于发生了。不过, 幸运的是, 秀虎遇到了平山和毛阿米, 他们一同栖身于曾经被秀虎毁坏的莫夫人家的城中。在此, 秀虎的精神几近崩溃, 他不再进行任何的行动, 但没有行动的行动依然没有能够阻止灾难的来临。

在得知次郎将要暗害父亲之时, 平山又一次建议秀虎去三郎那里避祸, 秀虎还是没有行动。最后, 平山不得不亲自去三郎那里搬救兵。等到三郎的军队打败了次郎的军队, 秀虎和三郎重逢, 命运在此好像发生了“突转”:秀虎的灾难已经结束, 幸福的时刻已经来临。秀虎也在此彻底“发现”了自己当初那个错误决定的行动, 他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不住地对三郎说, 要和他好好说说话, 叙叙父子之情……然而, 此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三郎不幸为流弹所伤至死。形势在此再一次发生“突转”:面对三郎的突然死亡, 秀虎从幸福的巅峰跌入不幸的深渊, 无情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再也承受不住这命运的打击了, 最后气绝身亡。 (见影片的148至150分钟)

难道秀虎最后的死亡真是“命运”使然?

从影片最后来看, 三郎是为流弹所伤至死, 但如果没有秀虎的在场, 三郎是不可能为流弹所伤至死的——三郎是为救秀虎才来与次郎交战的, 他的死从根本上来说是秀虎造成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秀虎的“没有行动的行动”而致:如果秀虎听从平山的建议去三郎那里, 三郎也不会在此丧生。三郎不死, 秀虎也不会死。这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 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 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9]

综上所述, 一文字秀虎错误的行动构成了全剧的核心,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说《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再现:秀虎的不幸是由他错误的行动导致的, 片名《乱》体现的也正是一文字秀虎行动的错乱。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认为, “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 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见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M], 陈中梅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89.

[2]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M], 陈中梅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64.

[4]克利福德·利奇.悲剧[M], 尹鸿译, 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3, 55.

[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M], 陈中梅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97.

[6]亚里士多德认为, “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即使置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它指的是情节中的某些紧要关头。见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M], 陈中梅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89.

[7]朱宁嘉.艺术与救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导言) 15.

[8]克利福德·利奇.悲剧[M], 尹鸿译, 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3, 58.

上一篇:技术处长岗位职责下一篇:科 科室质控小组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