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2024-05-10

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通用10篇)

篇1: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转眼间,这一学年即将结束,本学年学前班基本情况:学前班共有1个,幼儿39人,教师2名。我校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以“实行保教相结合的教育,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的任务为宗旨。遵循“凌源市学前班标准考评细则”,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我校学前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幼教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1、制定详尽的幼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幼教组织,加强学前班的常规管理工作。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的要求,自觉地接受幼教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业务指导和检查评诂。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工作中要认真执行。

二、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学前班课程,是统一教材,统一要求,全面推广探究性游戏活动的幼儿学习方式。

2、提高学前班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方位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严格按照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学成果

学前的课堂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学前的学生管理工作看似容易,实则琐碎细小,但我们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眼前的这群孩子。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够潜心研究,认真讲解,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在管理上,我们的老师对一件事情都认真负责,力求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细致入微,对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学校是温暖的,老师是亲切的,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

在实施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始终在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地学习教学经验,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地揣摩儿童心理,不断地与家长沟通。老师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他们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与兴趣,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默默的奉献中体会着工作的意义与欢乐,感受着孩子一天天进步的喜悦……

为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语言、数学、拼音、艺术、社会、科学、生活、体育、信息、音乐等课程,注重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前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本学期特别加强了学生阅读积累、规范书写、三姿强化、讲述故事、倾听教学、数学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情,让孩子不仅爱听故事,还爱讲故事;数学情景化的创设让学生对做算术题的兴趣也更浓了。在各科教学中,学校一直鼓励老师采用探索在前,讲解在后的教学形式,这种方

法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数学计算方面的效果体现更为明显,使得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学中,老师注重让孩子学习身边伙伴的优点,将好的作业或其他好的行为展示出来。一方面让好孩子发扬成绩,同时也激励其他孩子上进心,在班级形成较好的“比、学、赶、帮、超”氛围。有时,我们还让孩子互相检查作业,这样,孩子们就等于又多了一次练习的机会,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我们的老师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以各种较为妥当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的思想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和意见,互相商讨可行的教育方法。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取得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有了家长对各项活动的参与,才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初步实现了家校共育。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校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前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2: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涉台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明确: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为此,我校将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涉台教育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从小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进一步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活动目的:

结合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走进 台湾历史、关心台海时事、了解统一政策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宝岛、盼统一的情感,提高涉台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三、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骨肉情深盼团结”

四、活动时间

4月14日-4月30日

五、主要内容

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涉台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台湾、关注台湾,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宝岛、盼统一的情感,扩大涉台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涉台教育工作

1、加强领导

成立涉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政工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学科教师任小组成员。制定好涉台教育实施方案,按方案认真落实。并做好专题总结。

2、利用课堂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内容(语文、思想品德、社会等)向学生进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学校将根据台湾的地理、历史、现状和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制作“涉台教育”专题网页,通过网络宣传,加强学生对台湾的了解,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召开主题中队会

通过中队会更深入的了解台湾的历史,风土人情,矿物宝藏,将自己对台湾的美丽风光的向往淋漓尽致地进行了表达。

(3)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4)组织3-6年级各中队以“情系台湾”为主题办手抄报和“宝岛台湾,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

通过描写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的美丽风景,宝贵资源,以及两岸关系现状等涉台知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宝岛台湾的思想。学生们从中增强感性认识,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台湾问题,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总之,我校以涉台教育为主题,以学科教育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把涉台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

篇3: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 “双语教育”已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 许多研究者先后做出过积极探索,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有研究, 本研究小组总结出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首先, 研究对象的民族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 对回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而且忽略了非聚居地回族的双语教育, 例如“武汉市回族双语教育”就很少有人涉及, 正是这一部分被忽略的族群, 往往遭受着更剧烈的“本民族文化传承”与“适应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其次, 对民族语言的“人文性”缺乏足够的关注。现有研究中的大多数, 其关注点是民族语言的“工具性”作用, 例如对于新疆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研 究的落脚点, 概括来讲就是如何让维吾尔族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现代化的科学文化。这种情况下, 本民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交流工具”而存在的, 这是由于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人对于维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一般是超过汉语的, 而在中国, 大部分现代文明是以“汉语”为载体而存在的, 因此“维语”的“工具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特性———“人文性”, 即语言还承载着传递本民族 文化的巨大使命。对于我国境内的“特殊民族”———回族而言, 这种“人文性”甚至是本民族语言的全部作用。回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语言, 族内使用汉语, 但是他们在日常口语中又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 “阿拉伯语”在回族的的概念中是他们文化的一种符号, 一种缩影。之所以定义回族为“特殊的少数民族”, 是因为, 他们仅仅是以独特的心理素质区别于别的族群, 以“阿拉伯语”为缩影和符号的伊斯兰文化是他们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唯一特征。所以, 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者称回族对于中国主流群体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我国, “双语教育”多指“民汉双语教育”。但是对于回族这个特殊的族群, 现有的“双语教育”概念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回族并不像维族、藏族那样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作为交流用语, 回族普遍使用汉语, 而词汇中又保留了一部分阿拉伯语 及波斯语词汇。尽管阿语 (以下简称阿拉伯语为“阿语”) 在回族人生活中几乎不体现出任何交流作用, 但是他们依旧不愿完全割舍这种语言, 可见, 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在回族人的心理素质中体现为一种民族认同感。

以阿语为介质的伊斯兰文化对于回族而言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与象征, 他们大多会选择以回民学校的形式来开展 民族文化教育。在我国西北这种大型回族聚居地, 存在许多这种形式的学校,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 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也存在回民学校。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于是本研究小组以武汉市的两所回民小学———武昌回民小学、汉口回民小学为研究对象, 想要借此探究生活在武汉的回族人如何看待和处理本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关系, 以及他们的子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回族小学生, 是如何在回民小学中接受民族文化教育, 并形成特有的文化认同。

一.武汉市回民小学的现状

调查资料显示:回族中的爱国人士, 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 力图通过兴办教育达到救国、救教, 振兴回族的目的。1912年在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内创办了“清真小学”, 开设阿拉拍文、教义、国文、珠算等课程。建国后, 武汉回族教育迅速由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1955年, “崇真小学”被市教育局接管, 改名为“武昌回民小学”, 1977年, 武昌回民小学与紫阳湖小学合并, 依旧沿用原来的校名———“武昌回民小学”[1]。这便是武昌回民小学的来历。从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 武昌回民小学是由经堂小学发展而来的, 它的历史渊源具有浓厚的回族色彩。

时至今日, 这所饱经沧桑的学校已经难觅当年的民族气息。2014年本研究小组走访武昌回民小学时, 全校仅有两名回族老师, 20名回族学生。我们国家有关民族学校的相关规定显示, 民族学校标准为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20%—30%, 而现在的武昌回民小学回族学生仅27人, 只占总数的5%, 师资与生源都成了这个学校面临的巨大问题。

学校某领导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当谈到阿语教育的时候, 他告诉我们, 武昌回民小学以前是教授阿拉伯语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 但是最近几年已经取消了。不久前有位游学的阿訇自愿到学校来讲授过几堂阿语课, 不过现在已经走了。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不再找一个了解并熟悉这些知识的人来教时, 领导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当我们追问说到我们觉得这些回族孩子需要这 样的教育时, 领导回答到:他们和汉族学生的学习一样好, 不需要阿语教育, 况且学校现在已经和普通社区小学基本没什么两样了, 国家强调的是融合的民族关系, 过分强调特殊性, 这与国家政策不符合, 况且我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 学校文化墙上就画有少数民族的宣传画。况且现在的教学压力很大, 我们没有多余的经历去搞那些特殊化的教育。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 言文字的 自由和权利———这是不言而喻的, 并不是像学校领导层所理解的那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搞特殊化, 或者是没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即使回族并不需要借助阿语来辅助汉语言的教学, 但作为回族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符号和文化象征依旧有存在的意义。

之后多次去到武昌回民小学, 利用放学的时段采访了一些回族小学生。在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你了解本 民族即回 族的文化吗?”时, 有的孩子回答“并不了解”, 有的孩子回答“爸爸妈妈说我们要信仰我们的真主”。他们中真正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是很少的, 而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大部分直接来源于他们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当我们问到“你觉得回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时, 他们大多数只是迷茫的看着我们。我们又抽样调查了一些该小学的汉族学生, 问起“你怎么看待学校的回族同学?”时, 汉族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 “他们不吃猪肉”、“他们的祖先是猪, 所以不吃猪肉”、“他们很奇怪”。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难道回族就是汉族小学生口中因为“猪是祖先不吃猪肉”的民族?这样的误解广泛存在着, 并不是个案。难道我们的民族融合政策, 给予我们的理念是让我们在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如此误解的基础上带着身为汉民族的优越感, 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处在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而变得与汉族无异实则又融不进汉族的尴尬境地吗?所谓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是在文化墙上画几幅关于少数民族 的宣传画吗?

结合多次实地调研, 我们认为武汉的回民小学 存在如下问题:1、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2、师资力量薄弱, 生源少;3、以阿语为介质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从有到无;4、对应试教育过于重视, 几乎沦为社区小学, 基本上不开展以阿语为介质的少数民 族文化教育;5、领导阶层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初探

为什么武汉市的回民小学不再承担起传承回族文化的责任?为什么回民小学的回族学生不足5%, 与国家制定的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少于20%的标准相去甚远?

首先, 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 使回族人打破“小聚居”的生存状态;其次,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回族来说缺少针对性;而且容易被误读;另外, 武汉市的回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而且回族文化传承和升学率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回民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这一现状的最终形成, 以上几方面的原由都为之添砖加瓦。

(一) 经济发展, 城市变迁, 回族人打破“小聚居”的生存状态

据统计, 早期 (元代至近代即鸦片战争) 从外地迁徙到武汉落籍的后代有5984人。解放后, 1990年与1964年相比, 增加回族7319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武汉市少数民族形成了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如:武昌辕门口、起义门、楚材街, 汉口广益桥、二七街, 洪山马家庄聚居区和蔡甸军山镇龙湖回族自然村的回族聚居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来武汉就业、就学、经商、走亲访友、观光旅游的回族流入人口逐年增多, 而武汉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环境较差, 聚居区的常住回族人迁移到武汉经济交通状况较为优良的地方, 客观上打破了回族人“小聚居”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为了经商或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往往会选择其它学校就近就学。这使得设立在聚居地的回民小学的流失了一部分回族生源。

(二)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大城市的散居回族而言缺少针对性, 而且容易被误读。

1.一方面, 现有的民族双语政策, 从内容到形式, 都更加适用于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因为这些民族需要借助他们精通的“民族语”来学习以“汉语”为载体的现代文明。于此相适应地, 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往往更多的注重民族语的“工具性”。然而对于回族而言, 阿语的工具性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加以体现的, 只有一些特殊的宗教用语才会用阿语来传达,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以“阿语”为介质的伊斯兰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而存在。这才是回族人真正看重的东西。因此, 从总体上看来,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散居回族是缺少针对性的。

2.另一方面, 教育活动的领导阶层对于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国家现有政策宽泛而缺乏针对性, 使得教育部门在开展教学工作时, 对于这些政策的理解会流于表层, 难以深入文化内部。如我们采访的学校领导人认为在文化墙上画上关于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宣传画就是搞民族文化教育, 他还提到“古尔邦节的时候学校还会给回族学生发学习用具”, 但这种浮于表面的行动并没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学生需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介绍以及针对民族文化的课程或介入活动, 如教授阿语、在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特殊节日时介绍节日文化等, 这些都具有可行性。当然校长提到了一个较好 的活动, 如“六一儿童节”学校会让少数民族学生穿上民族服装, 展现民族特色, 并对学生有特别慰问, 这个是可以继续实行的。总体上来看, 前文所描述的访谈记录显示, 领导阶层认为融合等于同化, 而且认为国家政策不支持民族文化教育, 不应该搞特殊化。

(三) 武汉市的回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1.一方面, 回族老师奇缺

在教学水平与一般教师不相上下的情况下, 回族教师作为与回族小学生同族同源的教育者, 这种一致的文化认同, 可以增进他们与回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同时也有益于开展民族文化 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调查的武昌回民小学和汉口回民小学存在着共同的现状———回族老师奇缺, 这无疑会给回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带来相当的阻力。

2.另一方面, 回民小学教育事业的领导者未做到与时俱进, 他们思想保守、固化甚至偏执。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 并不是以它当下的位置, 而是以它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团体中, 领导者就像船长一样, 掌握着前进的航向。可想而知, 当领导者思想固化、偏执, 那么这个团队就难以取得辉煌的成就。回民小学的领导阶层“坚决不搞特殊化”的主张,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的公正与平等, 但是这一主张的贯彻实施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教育为代价的, 同时, 也是置“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特殊性于不 顾的。

(四) 回族文化传承与升学率的固有矛盾

升学率还是民族文化教育?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 导致社会主流文化在做出抉择时往往会选择牺牲民族文化教育。在思考和规划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 需要从适应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必要的调整与改进措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 关系到新一代少数民族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制、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当我们在考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适应现代化”的关系时, 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解决———是保护“人”还是保护“传统文化”?[2]

如果我们 首先考虑 要保护“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就是在关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在现实中的发展前途。那么只有使这些群体的年轻一代进入现代文明当中, 与社会主流群体成员一起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所有成果, 并随着社会发展得到同步发展, 这才算使“人”得到保护。如果我们选择将“保护人”的理念贯彻到底的话, 很显然,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很可能会在这一选择下消失不见。

那么, 我们应当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而牺牲这些群 体的“人”的发展, 还是应当为了“人”的充分发展而放弃先祖们创造的传统文化呢?由此看来, 保护“人”与保护“文化”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不和谐之处, 这种不和谐的具体表现就是民族文化教育与升学率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

另外,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固然民族文化教育和升学率之间有着矛盾冲突之处, 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我们认为, 代表现代化的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溶的方法, 具体建议将在下文中呈现。

三.反思与建议

武汉市回民小学现状非常特殊, 而且导致这一系列现状的原因又涉及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师资力量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 这种复杂的局面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大城市的回民小学中, 以“阿语”为介质的回族文化教育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如果有, 又该如何开展?

(一) 针对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3], 回族的形成历史比较特殊, 他们通用汉语, 散居于全国各地, 他们仅仅是以独特的心理素质区别于别的族群, 以“阿语”为缩影和符号的伊斯兰文化是他们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唯一特征, 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教育其根本作用在于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而在内维系民族的团结,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在外强化民族标志, 突出民族特征就变得很有必要性。

本调研小组在走访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 A是一名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 回族, 他在接受我们调查中谈到他来自湖北省某市, 小学时就读的也是一所回民小学, 近年由于人口迁移, 回族逐渐减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 是汉族学生, 学校并没有任何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基本没 有任何差别, 由于学校没有清真食堂, 甚至回族学生也开始于汉族学生一起吃住, 也有的学生由家长每日送到学校。他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的小学学业, 由于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他难以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回到家里又经常会有回族同胞评价像他一样上学 (学习汉文化) 的人已经不再是正宗的穆斯林同胞。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 他几乎湮没在教育的题海里, 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的人, 没有归属, 融不进汉族又融不进本民族。起初会义正言辞的告诉别人自己的“特殊”身份。现在更多的时候会收敛起那样的特殊, 说起自己“特殊”身份时同学们好奇的追问, 仿佛自己是闯入巨人国的侏儒, 供人观览。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穆斯林同胞, 因为忍受不了不同的环境、饮食和文化而辍学, 甚至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无法保证。许多像A同学一样的回族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回族身份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刻 意的强调民族, 甚至抹杀了民族的差异。但是不同文化和思想总是会有冲击和碰撞的, 这样的冲击和碰撞很难不让回族学生们困惑。

生活在大城市的回族家庭, 在环境的影响之下, 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主 流文化教育上, 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可以保持族群特征。很显然回族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了一个冲突, 回族学生的身份认同主要来源于家庭, 然而, 学校的不教育很容易产生疏离感。亦或是产生对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感, 这些都将对回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文化的相互不理解很容易不和谐, 从而形成孤立和对立, 不仅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更是不利于回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的群体,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 只有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才能够昭示文化走向和谐, 民族文化的和谐不止包括求同, 更有求异。这种“和而不同”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文化哲学。

因此,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来, 回族的确有学习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然而, 当前的情况是, 阿语教学在武汉市的回民之中已经岌岌可危, 这种危机异常明显的体现在回族本身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上。

(二)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肯定了以“阿语”为介质的回族文化教育的存在价值, 此外, 反观前文的原因探析, 我们意识到那些导致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每个因素, 都环环相扣, 形成了一个大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走出这个怪圈, 并形成一个新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因此, 针对武汉市回民小学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本研究小组构拟了几个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1. 经堂教育可以为之提供帮助, 学校与社区清真寺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虽然回族学生少, 但是依旧有开展的必要, 因为一个人的教育与千万人的教 育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回民小学的汉族学生, 也可以参与其中, 从个体发展来说, 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 这不仅可以开阔他们胸襟, 同时也能完善他们知识结构, 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来说, 冲突的根源往往是对于异文化 的不理解与猜疑, 如果同校的汉族学生能学习并了解回族文化, 而且能够对这种文化生成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情感, 那么必将有益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不同民族才能冲破隔阂, 携手共筑中国梦。

2. 定期举行回族文化的交流与展示活动

可以借助重要的回族特色节日开展这类活动, 例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这样的话, 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 特色就会大大 增加, 这种具有文化展示与交流性质的活动并不是指不是在古尔邦节的时候发发铅笔这种流于表层的活动, 这类活动应该是以深入文化的形式来开展的, 若能让回族和汉族的学生都能理解这些节日对于回族这个族群的重要意义就再好不过了。

3.内外兼顾, 双管齐下

前两点建议是针对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 特殊性而提出的, 除此之外, 作为小学———承担启蒙责任的教育机构, 回民小学与其他小学无异, 若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必须内外兼顾, 双管齐下。内, 要完备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外, 要改善校外环境。任何人都不希望我们祖国的花朵在嘈杂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在拉满横幅的巷子里浸染抗议强拆的口号。

我们提出以上三点建议正是为了打破导致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性循环圈, 希望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 各方人士积极努力, 贡献力量, 力图形成一个新的良性的循环, 从而使武汉市回民小学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双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其一, 研究对象的民族和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二, 对于民族语的“人文性”缺乏应有的关注) , 特选取“武昌回民小学”为重点调研对象, 对该校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教育情况展开研究。文中详细论述了武汉市回民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结合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途径获取的信息, 较深入地剖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由,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篇4: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关键词】回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回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在朱家沟回民小学就读的小学年段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的回族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回民不重视学习,常年在外开饭馆、搞生意或打工。对这些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不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这里的“不良学习习惯”是指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业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长此以往,使孩子在偏离学习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研究:研究就是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重在找到适合培养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克服学习上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本人任教的回民小学是榆中县唯一一所农村回民小学,学生大多是来自这附近的四个社的回民,现有学生58人,全校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严重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業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本人所任教的班级现有小学生12人,有6名留守儿童,其中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有四人。他们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孩子1.不遵守纪律,随便,不会同别人合作。具体表现为课堂上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能与别人进行合作学习,不能接受别人。2.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即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本上,总爱说话,玩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两手总是喜欢放在课桌下面。3.讨厌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出厌烦的态度。4.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仔细,经常出现错误,能看出有明显的应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5.对待问题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对待问题不会身如入研究,探其究竟,总是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的动力。6.上课不善于发言。即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不参与讨论学习,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总是不自己置身与教学之外。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农村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回民小学中年级不良学习习惯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查品中年级学习习惯较好的留守儿童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分析原因,为转化不良学习习惯留守儿童提供借鉴。

2.农村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分析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学校包括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关心;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行为不当;家庭教育包括留守儿童所成长的不良学习环境;家长不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正当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留守儿童学习时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身体因素以及性格因素。

(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制造学生个性的工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指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来自与家庭。(1)家长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就拿三年级的5名留守儿童来说,有3名同学的家长都在经营餐馆,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本地,整天忙于赚钱,不管孩子的教育,有的对孩子上学淡漠,阻挠,甚至让孩子弃学做工、经商、做家务、念经,有的花巨资盖房、买车、买电器,却不愿向孩子的教育投资,这些在无形中对孩子的品造成了影响。(2)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被别人欺负,吃亏,并常常教育警告孩子:我花这么多钱,让你到学校读书,如果成绩不好,下学期就甭想再读。因此孩子时时紧张焦虑,总担心成绩不好,总感觉压力大。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摇篮,矫正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仅在不良学习习惯转化时收效甚微,而且对一些严重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经屡教不改后放弃。原因如下:(1)是老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追求民主与和谐,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容学生争辩。(2)是教育缺乏耐心,学生学习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

3.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这些留守儿童自己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学习习惯习惯。有的学生意志薄弱,正确的学习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盲从,没有动力,应付的成分多,凡是敷衍了事。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东看西看,不愿动脑思考;作业,要么乱涂乱画,草草了事,要么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一小时的作业两三个小时都写不完,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课题研究前,中年级留守儿童严重存在不良的学习习: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业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例如四年级的班主任白老师,是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文学渊博的老师,他所带的四年级班优秀率高。可是差生也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平均分很低,就是被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脱了后退。年终考核时与优秀失之交臂,就是因学生学习成绩低无缘参与优秀教师考核。而今年参与了课题研究后,他对班上的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转化教育,班级管理蒸蒸日上,每次考试都,学生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2014年末白老师被评为优秀老师。本人所带的四年级也在纪学习、纪律各方面受到学校表扬,2014年2月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篇5: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检查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建设工作,对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区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再提升,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我校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的各项工作。下面就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孤堆回族乡的最南端,毗邻瓦埠湖,始建于1948年,学区辐射三个行政村,服务人口5400多人。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173人,其中少数民族82人,留守儿童102人;教师11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3人,中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现有教学教辅楼2栋;普通标准教室6个,科学探究室1个,仪器室、药品室、实验准备室1个,实验设备器材按省颁Ⅱ类标准配备;计算机室、多媒体室、软件制作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卫生保健心理辅导室、留守儿童之家、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各1个。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各种教学、生活设施基本齐备;各功能室能够正常开放和使用,能充分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周围群众思想闭塞,历史上我校的发展一直滞后,条件非常艰苦。但多年来,广大教师能够以校为家,以苦为乐,认真教书育人,默默敬业奉献,在农村小学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秉承“走民族特色教育之路,实施素质教育,立成人成才之道”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坚守“自主、规范、和谐、创新”的校风,“善教、爱教、因材施教”的教风;“勤学、乐学、创造性学”的学风。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跃升新台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生源,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办学达标情况

1、校园校舍

(1)学校占地面积9320㎡,生均53.87㎡;校舍面积1284㎡,生均7.42㎡,生均面积达标。

(2)体育活动用地:学校现有运动场地1500㎡,篮球场1个,60米直跑道1个,生均8.67㎡,生均面积达标。

2、装备条件

(1)专用教室配备及装备配置:

①学校建有音乐、美术教室各1个,器材配备基本达标; ②体育活动及器材室1个,器材配备基本达标;

③计算机教室1个,教学用的计算机23台,生机比7.52:1,生机比达标; ④实验室1个,仪器室、药品室、实验准备室1个,仪器配备达到省定Ⅱ类基本要求;

⑤学校建图书、阅览室1个,图书共计2665册,生均15.4册,生均图书达标;

⑥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80㎡,生均5.66㎡,生均面积达标;

(2)学校配备有完备的安全设施。所有功能室、楼梯拐角均放置灭火器,至今全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3、队伍建设(1)教师配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本科学历教师6人,专科学历教师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市、区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班主任2人。(2)教师职称结构

初级职称6人,比例为54.5%,中级职称5人,比例45.4%,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年龄结构

35岁以下比例36%,35-50岁以下比例45.4%,50岁以上比例18.2%,教师年龄结构合理。(4)其它配备

学校配备保安1名,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1名。

4、教育质量

学校始终把抓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适龄一年级学生入学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5%以上。

5、留守儿童

学校建立了完备“留守儿童”档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做到了有留守档案、有定期活动记录、有值班教师、有家长联系电话、有亲情联系记录,增进了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感情交流,培养了留守学生感恩父母和关爱社会的情感。

6、教师交流

根据区教育局以及中心校的统一布署,2013、2014、2015年,我校分别派出2名教师到孤堆小学交流。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要求,我校克服教师紧缺的困难,多方面作好教师思想工作,动员教师兼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缺编科目,做到了规范、可行和有效。认真组织了课间操、眼保操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好“三课”,即思想品德、安全健康教育、班会。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三是深入开展了英雄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的活动。

3、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新生招生工作 学校坚决执行区教育局招生要求,本着“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确保学区内学生100%入学。

4、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校不单独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学生的作业本费按10元的全市统一标准收取。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家长。学校无任何违规收费现象。

5、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

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6、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书法、手工制作、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7、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

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卫生设施基本齐全、绿化美化有序进行。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体育器材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齐全。拥有图书2660余册,教学仪器品种齐全,体育器材准备到位。素质教育、办学条件等各类档案内容齐全,装档规范。特别是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实现了道路全面硬化,绿化精心布置,校园文化上墙。学校的教学育人环境逐步改变,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增强,教风、学风日益浓厚,管理更加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教学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教学教研成绩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校为上一级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学生参加了多次征文、比赛等竞赛活动,累计获奖20余人次。教师的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获市级级奖项5篇,区级奖项8篇。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

五、存在问题

尽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学校部分设施老化,布局不合理;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设施还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业余生活、学习活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六、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学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学生辍学。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

材料

篇6:2013回民小学防近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为依据,按照《中小学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和《中小学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的要求》,我校积极认真开展以“防近”为中心的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切实做到领导抓、人人抓、经常抓、抓落实,不断为增强学生体质、保护学生的视力而努力。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重视

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做好保护学生视力、预防近视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对本项工作给予重视,防近工作纳入领导工作日程,在开学初成立领导小组,统一制定了防近工作的方案和措施,对防近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明确主管领导、教育、教学、后勤等部门在防近工作中的职责,并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依据。做到了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

二、行动上落实

1、建立健全“防近”工作管理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等。

2、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制作“防近知识试题”幻灯片,发到学校的校园网里。各班利用校医制作的“防近知识试题”幻灯片进行答题,开了一次小型的班会课。

3、加强防近的宣传力度:

(1)、利用广播、卫生简报、班级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还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些含甲种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蛋黄等。

(2)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计算机时间达45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下降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4、课外作业量适当,保证学生每日睡眠时间。

5、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做到不拖堂,不占用学生自习课,不随意补课。

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力求按揉穴位要准确,手法要适当,用力不要过轻过重,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能随时纠正学生不良用眼习惯,并在10月8日和10月29日的下午分别举行了2—5学年、1年级的眼保健操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要求教师做到“三不”:(1)上课板书工整、字迹不要过小;(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不要拖堂;(3)严格执行课表,不变相占用学生的活动课时间。

8、号召全体任课老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行为:读写时保持正确体位和姿势,做到三个“一”(眼书距离一尺,胸与桌后缘一拳远,手距笔尖一寸),坚持“二要,二不要”。“二要”是:(1)读写姿势要端正,眼书距离一方尺;(2)连续读书1小时应休息或远眺10分钟。“二不要”是:(1)不要在光线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边吃饭边看书;(2)不要在走路、躺卧和晃动的车上看书。此外,看电视要有节制,课间督促学生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9、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强健的体魄不仅可以避免全身性疾病,而且也有利于眼球的正常发育。另外,要加强营养,防止过劳,生活要有规律。

篇7:回民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0上)

为贯彻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在新世纪提高人口素质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和生活环境,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针对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特点,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家长学校的网络建设,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组织机构健全

我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如“家长委员会组织名单”、“家长学校组织名单”等,由校长、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村委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由每班选出一个家长代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举行“家长会”,商量、讨论学校有关事宜,由专人负责记录。家长学校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业务,负责建档、归档工作。学校积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内容,授课人及时间,家长学校不断改变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2)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把家长会和家访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记录、有检查,并要求家访率每学期达到100%。(3)请司法所平建明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律讲座,加强学生法制观念,认真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活动。

二、各项制度扎实

在家长委员会领导下,家长学校任课教师授课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取意见、认真考核、年终认真评选好“优秀家长”并收集优秀的家教经验论文。学校能注意资料积累。“家长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家长会签到名单”、“家长会活动记录”等资料齐全。积极向家长宣传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比尔.盖茨与父母”、“爱的表达”、“教教孩子花钱五法”“成功教育点滴”等中外先进的科学育儿经验论文。

三、教学活动正常

家长学校有大型的全校性的活动,有小型的座谈,有班级授课活动。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出席对象稳定,出勤率达90%以上,受到家长的普遍重视。家长学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受到一致好评:

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帮助家长确立新的理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观。

2、根据不同情况召开小型座谈会,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平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鼓励家长校访,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情况通过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4、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家长通过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的特长,又欣赏到别的孩子的擅长,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提供了自身文化素养。

5、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辅导员,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育儿咨询。

四、教育效果显著

1、我校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多种形式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如本期我们精心组织召开了全校性的大规模家长会,通过电视讲话,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训,再让班主任和家长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更有利于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2、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家长学校认真组织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要求家长写好了优秀事迹的介绍材料,在广大家长中推介,还收集了家长的经验论文。在这批优秀家长的带领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的各项活动,家长们都积极支持。通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们感触很深,有的家长在经验交流会上说:“过去我只知道对孩子一味地爱,家长学校使我知道爱有误区,过分的爱会像过量的药剂或有毒的汁液一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孩子懂得在家帮着做家务活,在外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我们真高兴。”

3、学校关心爱护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思想上积极引导,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全力帮助,建立残疾、特困户、特殊家庭子女的档案,发动广大师生为他们献爱心,使这群孩子能够享受到大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新世纪,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学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决心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潜力,把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把家长学校办得越来越好!

回民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篇8:上海市黄浦区回民小学

南市区回民一小前身为私立敦化小学,1931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干事马晋卿捐资创建,沙善余担任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迁至南阳桥,易名敦和小学。1940年收回原校舍恢复上课,称正明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敦化原名,1956年改为公立,更名邑庙区回民小学,1956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第一小学。

南市区回民二小前身为私立崇本小学,1947年由回民谢克、金幼云开办,校址在小桃园清真寺内,1956年迁至文庙路81号,更名蓬莱区回民小学,1957年改名为南市区回民第二小学。

1994年4月,回民一小、回民二小合并为南市区回民小学,校址在文庙路81号。2004年9月,南市区回民小学与文庙路小学合并,更名为黄浦区回民小学,校址仍在文庙路81号。2011年1月,学校迁至聚奎街50号。

学校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民族教育”“崇本国学”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激趣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为礼乐学子。

学校目前是上海仅有的三所民族小学之一。多年来,学校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先后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首批小学办学先进单位、市茶艺特色先进学校、市安全校园、市清真饮食单位、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星级示范校、区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以课程为载体传承民俗文化

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民族教育”与“少儿茶艺”校本拓展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少儿茶艺德育课程体系,自编了校本教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学校在多年持续开展的“中国娃过中国节”德育系列活动之下,开发了“中国娃喝中国茶”节庆主题活动,并逐步形成“节庆茶文化课程”。在区级课题“探究节庆茶与节庆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素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节庆茶文化’课程开发与民俗文化发扬的研究”引领下,学校通过人文课程的浸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茶文化,同时在课程中体验活动文化,发挥创造潜能。课题成果《茶,香润童心》一文获得上海市课题成果三等奖。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扬、发展民俗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崇本国学以文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积极整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崇本国学”拓展型课程,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课程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启迪学生,以中华美德感染学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课程内容,进而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拥有一批敬业乐群、一专多能的教师群体。学校师训部在“十二五”教师校本培训期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特色,加大师德教育力度,从学校实际出发,形成了教师民族精神教育的培训体系。从师德师风建设、人文素养提升入手,先后开设了“契合学校‘双特’发展的教师人文素养”“以美润德,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以文化人,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以文化人——美力课程”等校本课程,促使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与幸福。

学校富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不仅福泽校内教师,而且辐射到上海市艺术教师人文素养实训基地、黄浦区班主任培训班等。学校还代表上海,与郑州、杭州、北京等多省市教育团队交流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

篇9:陈家咀回民小学作风整治总结报告

关于开展作风整治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职员工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纠正“四风”,以良好的工作状态、严谨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新的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神峪教委发(2015)11号《神峪学区作风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我校于3月中旬至4月底利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集中开展作风整治活动。活动中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领导重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使该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校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有序组织。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接到乡教委关于组织教职工开展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通知后,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积极准备,认真谋划,研究布臵了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安排。

(二)为确保整顿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的领导小组。

组 长:冯小龙

副组长:马 力

成 员:韩永健 马继先 李龙贞 马广伟 周小燕 宫丽琼

(三)严肃纪律,确保学习成效。广大教职工明确了整顿活动目的,反思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班子成员及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领悟其思想内涵,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认真地参加政治学习。在整个整顿活动过程中,全体教职工无迟到、早退和缺席现象。

二、活动丰富,认真扎实。

(一)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纪委十八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特别是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条例,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华亭县教师八不准》等。要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使教职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廉洁从政从教、规范施教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教育观、质量观。

(二)联系实际,按照的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总体要求,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将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摆出的问题,逐类逐条进行梳理,反馈给教职员工本人,深刻剖析自身宗旨观念、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政治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切实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改进方向。班子成员重点查找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查找了学校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工作落实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学校所有人员查找的问题进行了审查点评,切实履行了作风建设的领导责任。

(三)切实整改、公开承诺促实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每人撰写心得体会一篇,制定了整改措施,并在公示栏张贴公示,以促整改落实。整改方案和措施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整改时限,一项一项清查,一件一件整改,逐项销号。建立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公示及遵守纪律承诺牌,将工作人员的姓名、照片、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联系电话及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岗位职责承诺等情况以牌公示,自觉接受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形式多样,充分发扬了民主,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关于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教研和教育质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学习教育活动与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结合起来,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结合起来,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今年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整改到位,措施得力

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班子及个人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本次集中整治活动中查找的问题。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方案,结合领导分管工作,明确整改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确定整改期限,积极进行整改。切实做好制度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务实管用的制度,提高了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固化集中整治活动的成效。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新常态汇聚转型发燕尾服正能量;继续发扬“孺子牛”的精神,一步接着一步干,强力推进 “特色校园”的创建、“一轴两翼”、第三轮课堂教学改革等教育重点工作,加压奋进、未雨绸缪,统筹谋划了下学年的各项工作。

四、成绩明显,效果显著

我校在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中,按照上级要求,及时组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认真完成预定目标。通过整顿活动,我们坚决把打造“特色学校〃、积极开展“一轴两翼”工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按乡教委关于开展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的安排意见精神,我校认真地完了上级要求学习的所有内容,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认真学习、积极讨论,统一了教职工们的思想,提高了教职工们的认识,同时,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加强了师德教育。

(一)强化了师德建设。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职工们更加明确了遵守职业道德是加强行风建设的关键,是树立良好校风的基础,更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前提。

(二)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好转。在联系本校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绝大多数教师认真反思了一年来自己的责任意识,认识到加大教学管理、强化课改意识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教学中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认识到学校的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涉及到我们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它即是一项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经济工作,认识到那种对学校安全工作臵之度外,与己无关的认识,对安全工作只找客观原因一贯推御责任的行为,对安全工作只注重形式,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们认为学校安全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需要全体教职工都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才能做好,为此充满了信心。

总之,本次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任务明确,安排周密,教师分组讨论踊跃发言,集中学习落在了实处,教师都感到受益匪浅。并且每个教师写出了心得体会,达到了预期目的,教师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会有所提高和加强,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在知识、人才竞争的新时期中,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职业形象、过硬的教学本领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陈家咀回民小学

篇10:回民小学学前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圆满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按照学校教学安排和课时安排,从多方面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和计算机室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和配置完成于本学期,按照信息技术课设置要求,本学期才真真实实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结合实际,按照宁夏版信息技术课教材,从三年级课程稳步开启,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教材内容设置,认真钻研教材。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作为一名兼职教师,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兄弟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基本功,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自己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上一篇:履职经验交流下一篇:我回到了不会用火的时代小学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