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2024-05-03

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通用8篇)

篇1: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昌吉市回民小学“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按照昌吉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自治区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通知,昌吉回民小学把深入贯彻科落实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贯穿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之中,以“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宣传发动

首先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自治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由校长挂帅,成立了由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团队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其次,少先大队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和电子屏,对雷锋精神、雷锋式模范人物、身边的小雷锋等典型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紧密联系实际,以实践活动促认识。

1、在3月5日的升国旗仪式上,举行了我校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暨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活动启动仪式。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少年”为主题,号召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见面行礼,主动问候,在公共场合轻声慢步、在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等等,争做文明使者,共建和谐校园。

2、各班开展以“五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班会和晨会分别开展了“忠心献祖国”、“爱心献社会”、“热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的主题班会,结合观看2012感动中国视频,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奉献的力量,为新疆有“阿里木”这样的任务感到自豪,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3、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三月是学雷锋月,我校部分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在党支部吴书记的带领下组织前往昌吉市中心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学生自发捐献两千多元的牛奶、鸡蛋及生活用品,吴书记代表学校送去了大米和清油,学生们还为老人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此次活动将“感恩、融情、塑形”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此外,为进一步深入学雷锋活动,我校还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少年”赛诗活动,以诗歌的形式将雷锋的故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其中,让雷锋精神走进每位同学的心灵深处。

4、结合“三八”妇女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爱岗敬业及孝德教育。

在102个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展巾帼风采,做文明回小人”师德演讲比赛。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也让所有老师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心中要时刻充满爱,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我们还在各班开展“我为妈妈送祝福”手机短信评比活动。全体学生在三八这一天,自编一条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短信,发送给长辈,然后由德育处评选出优秀短信进行奖励,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却透漏出孩子们对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此次活动效果非常好,许多家长在qq群里说“没想到我的孩子这么懂事,太让人感动了!”

5、开展文明与安全并行活动

春天是各种火灾高发的季节,为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消除火灾隐患,我校特聘请乌市治安消防义务宣传中心杨教官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杨教官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怎样做好家庭和学校消防安全隐患怎样排查和预防,并且对消防用品的使用方法进行面对面指导,精彩的讲座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6、爱绿护绿“红领巾”在行动

3月12日是植树节,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节的重要意义,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我们的世界充满绿色,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了一次以植树节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号召孩子们栽好一棵树,护好一棵苗,争做环保小卫士,从爱护美丽的校园做起,小手拉大手,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共同保护绿地,创建美好家园。有的班级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校园内开展护绿保洁实践活动,有的班级将学生的姓名、班级制作成小牌挂在树上,背面写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的悄悄话,呼吁同学们关心植物,爱护环境。通过活动,强化了学生的绿化意识,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

7、开展了“爱心一元捐”活动

3月20日,我校全体教师在工会的组织下开展了“爱心一元捐”活动,虽然钱数不多,但体现了教职工们对贫困人民的一片爱心。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体验中进步,在体验中超越,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昌吉市回民小学

2012.3

篇2: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工作要求,从实从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切实保障校园平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效地避免了各种事故的发生。现就我校安全工作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安全工作建章立制

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工作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成立了回民小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政一把手亲自担任,负总责,具体抓;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安全办负专责,专门抓;其它班子、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成员,加强协调,注重合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安全工作网络体系,达到了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管理目标,为学校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周”,各班级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我校在每个年级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王世红老师专门负责上安全课,做到了 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同时把安全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3月我校以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们邀请新疆易欣消防宣传中心李玉生警官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讲座,李警官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给老师和同学们敲响了警钟。3月22日社区卫生服务站陈姿彤科长对全体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们知道了春季如何预防传染病。4月第25个综合治理宣传月,昌吉市交警中队王荣警官到我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王警官根据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特点,讲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注意事项。他还就我校的地理位置给同学们讲解了违反交通法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向广大学生传达了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的理念。5月防震减灾宣传周,各班开展了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班队会。大力宣传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如何逃生与自救。之后,全校按照脚本,进行了疏散演练。6月安全生产月,我校邀请市电业局宣传干事赵雪莲等到我校普及用电知识讲座,并对我校电路,变压器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9月18日防空防灾日,六年级(5)班学生在国旗下进行爱国教育演讲。12点整,警报响起,全校师生进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10月我校承办了昌吉市政府紧急管理办组织的“安全知识进校园”宣讲比赛。在之前,学校安全办精心设计了比赛议程,主持词及打分表。为比赛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我校六三班学生罗云飞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决赛。11月消防安全月,我校组织五年级学生参观昌吉州消防公安支队。

三、隐患排查,预防为主。

大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狠抓落实,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师生安全。做好台帐,并及时小结。开学初及学期末,校长亲自带队检查,每月由主管安全副校长带队检查。每周,安全办主任杨屹带着后勤工作人员对校内外进行隐患排查。

四、做好应急撤离演练工作

认真开展安全预防演练,特别是逃生演练。每学期都要进行实际演练多次。每个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要求与路线,各楼梯口及出口安排老师站岗,确保演练取得成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救护能力。

五、做好安全保卫及维稳值班工作

1、把好门卫安全第一关,学校加强门卫的管理工作。本学期我校门卫室安装了门禁系统。来访人员需刷完身份证后,电话告知被访人员,方可入校。学生在校期间家长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校园,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家长接送不得随意离校。

2、每天安排好值勤工作,课间在楼道及校园主要位置都设有学生值班,有领导带班,教师定点定岗;上下学高峰期护校队成员提前在校门口巡视,预防意外发生。节假日等敏感时期,做好一级响应工作,每天保证有4位老师值班,校级领导24小时带班。

3、由于开学家长较多,门卫管理难度较大,学校制作了家长出入证,大型活动如家长会等,家长凭出入证进出校园,方便安全管理。

4、学校在假期间就做了8台校园卫士。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家长随时掌握学生入校和离校时间,方便安全管理。

篇3:上海市黄浦区回民小学

南市区回民一小前身为私立敦化小学,1931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干事马晋卿捐资创建,沙善余担任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迁至南阳桥,易名敦和小学。1940年收回原校舍恢复上课,称正明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敦化原名,1956年改为公立,更名邑庙区回民小学,1956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第一小学。

南市区回民二小前身为私立崇本小学,1947年由回民谢克、金幼云开办,校址在小桃园清真寺内,1956年迁至文庙路81号,更名蓬莱区回民小学,1957年改名为南市区回民第二小学。

1994年4月,回民一小、回民二小合并为南市区回民小学,校址在文庙路81号。2004年9月,南市区回民小学与文庙路小学合并,更名为黄浦区回民小学,校址仍在文庙路81号。2011年1月,学校迁至聚奎街50号。

学校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民族教育”“崇本国学”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激趣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为礼乐学子。

学校目前是上海仅有的三所民族小学之一。多年来,学校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先后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上海市首批小学办学先进单位、市茶艺特色先进学校、市安全校园、市清真饮食单位、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星级示范校、区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以课程为载体传承民俗文化

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民族教育”与“少儿茶艺”校本拓展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少儿茶艺德育课程体系,自编了校本教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学校在多年持续开展的“中国娃过中国节”德育系列活动之下,开发了“中国娃喝中国茶”节庆主题活动,并逐步形成“节庆茶文化课程”。在区级课题“探究节庆茶与节庆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素养的研究”和市级课题“‘节庆茶文化’课程开发与民俗文化发扬的研究”引领下,学校通过人文课程的浸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茶文化,同时在课程中体验活动文化,发挥创造潜能。课题成果《茶,香润童心》一文获得上海市课题成果三等奖。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扬、发展民俗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崇本国学以文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积极整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崇本国学”拓展型课程,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课程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启迪学生,以中华美德感染学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课程内容,进而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拥有一批敬业乐群、一专多能的教师群体。学校师训部在“十二五”教师校本培训期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特色,加大师德教育力度,从学校实际出发,形成了教师民族精神教育的培训体系。从师德师风建设、人文素养提升入手,先后开设了“契合学校‘双特’发展的教师人文素养”“以美润德,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以文化人,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以文化人——美力课程”等校本课程,促使教师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与幸福。

学校富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不仅福泽校内教师,而且辐射到上海市艺术教师人文素养实训基地、黄浦区班主任培训班等。学校还代表上海,与郑州、杭州、北京等多省市教育团队交流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

篇4: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关键词】回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回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在朱家沟回民小学就读的小学年段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的回族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回民不重视学习,常年在外开饭馆、搞生意或打工。对这些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不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这里的“不良学习习惯”是指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业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长此以往,使孩子在偏离学习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研究:研究就是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重在找到适合培养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克服学习上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本人任教的回民小学是榆中县唯一一所农村回民小学,学生大多是来自这附近的四个社的回民,现有学生58人,全校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严重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業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本人所任教的班级现有小学生12人,有6名留守儿童,其中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有四人。他们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孩子1.不遵守纪律,随便,不会同别人合作。具体表现为课堂上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能与别人进行合作学习,不能接受别人。2.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即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本上,总爱说话,玩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两手总是喜欢放在课桌下面。3.讨厌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出厌烦的态度。4.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仔细,经常出现错误,能看出有明显的应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5.对待问题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对待问题不会身如入研究,探其究竟,总是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的动力。6.上课不善于发言。即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不参与讨论学习,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总是不自己置身与教学之外。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农村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回民小学中年级不良学习习惯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查品中年级学习习惯较好的留守儿童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分析原因,为转化不良学习习惯留守儿童提供借鉴。

2.农村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分析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学校包括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关心;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行为不当;家庭教育包括留守儿童所成长的不良学习环境;家长不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正当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留守儿童学习时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身体因素以及性格因素。

(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制造学生个性的工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指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来自与家庭。(1)家长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就拿三年级的5名留守儿童来说,有3名同学的家长都在经营餐馆,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本地,整天忙于赚钱,不管孩子的教育,有的对孩子上学淡漠,阻挠,甚至让孩子弃学做工、经商、做家务、念经,有的花巨资盖房、买车、买电器,却不愿向孩子的教育投资,这些在无形中对孩子的品造成了影响。(2)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被别人欺负,吃亏,并常常教育警告孩子:我花这么多钱,让你到学校读书,如果成绩不好,下学期就甭想再读。因此孩子时时紧张焦虑,总担心成绩不好,总感觉压力大。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摇篮,矫正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仅在不良学习习惯转化时收效甚微,而且对一些严重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经屡教不改后放弃。原因如下:(1)是老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追求民主与和谐,要求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容学生争辩。(2)是教育缺乏耐心,学生学习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脱,撒手不管,将问题学生作为另类看待。

3.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这些留守儿童自己心理上的某些主观原因也会造成其不良的行学习习惯习惯。有的学生意志薄弱,正确的学习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盲从,没有动力,应付的成分多,凡是敷衍了事。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东看西看,不愿动脑思考;作业,要么乱涂乱画,草草了事,要么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一小时的作业两三个小时都写不完,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课题研究前,中年级留守儿童严重存在不良的学习习: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上课不专心。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不做作业或作业拖拉;爱抄袭别人的作业等。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例如四年级的班主任白老师,是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文学渊博的老师,他所带的四年级班优秀率高。可是差生也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平均分很低,就是被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脱了后退。年终考核时与优秀失之交臂,就是因学生学习成绩低无缘参与优秀教师考核。而今年参与了课题研究后,他对班上的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转化教育,班级管理蒸蒸日上,每次考试都,学生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2014年末白老师被评为优秀老师。本人所带的四年级也在纪学习、纪律各方面受到学校表扬,2014年2月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篇5:昌吉市回民小学第一届少代会总结

2013年11月5日,我校召开了本校第一届少代会。前后历时两周的少代会在同学们的自由参与、校领导们的殷切关注,在一片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本次的少代会,少先队员民主选举了自己的干部,共同讨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一起商量给于学校意见与建议,真正地体现了少代会 少先队员小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

一、民主选举少先队员干部

本次的少代会,我们将选举权交给了全校的少先队员,少先队员们以小主人翁的态度,在听取了大队委员候选人的竞选演讲后投上了庄严的一票。同时,各中队也在少代会召开期间民主选举出了自己的中队干部。

二、少先队员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本次少代会,少先队员当家作主,为学校的工作、少先队员建设献计献策,供提出了15份提案,提案内容涉及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校园建设”、和“学校生活”等方面。这些提案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也在闭幕式一一给与了队员们满意的答复。通过少代会,少先队员们也强烈意识到了自己是学校真正的小主人。

三、喜庆的“开幕”与圆满的“闭幕”

在开幕式上,学校的领导、中队辅导员代表纷纷祝贺少代会的开幕。上届的大队委员代表也向所有的代表做了2012学年的工作报告。同时,本届少年立足“重礼、守信、争当四好少年”的主题,展开了“校园规范该如何做好”的议题讨论,通过会议,代表们也将议题带回中队进行自由讨论。

在闭幕式上,大队委员们进行了就职典礼,宣读了就职誓言,不仅显示出对干部们对今后工作的信心和热情,也看到了少先队组织自我管理的决心和蓬勃发展的活力。

篇6: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者服务暨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方案

今年 3 月是自治区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倡导时代新风,践行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根据昌吉市教育局3·5“学雷锋·微公益·传递正能量”志愿者服务暨第十二 个公民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领会雷锋精神,发掘雷锋精神的新内涵,更好的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努力为建设“和谐昌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

二、组织领导:

组长:李玉

副组长:吴莉莉

成员:汤婷婷、郭京京、张瑞萍、陈海娟、各年级组长及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

2011年3月1日至3月31日。

四、活动内容

(一)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阵地,宣传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二)大力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学习宣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全校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做讲诚信的小公民为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板报比赛、学习雷锋赛诗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五)搞好舆论宣传。学校悬挂“公民道德宣传月”标语,及时报送活动开展信息,宣传报道公民道德建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

五、主要活动安排

1、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公益宣传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墙板报、手机短信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以“雷锋精神、雷锋式模范人物、好人好事”为重点的宣传

2、各年级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好少年”为主题的歌咏比赛,通

过唱歌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内涵,懂得怎样作一名合格的学生和社会的公民。

3、以“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为主题,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六工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一份爱心。

4、利用“三.八”妇女节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给妈妈(奶奶、外婆)编辑一条感恩的短信,帮她们做一件事,送她们一份礼物,给她们打个电话,学唱一首感恩的歌。

5、各班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收看2012感动中国颁奖晚会(2013年),让学生从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身上懂得生么叫无私,什么叫奉献和感恩。

6、在全校开展一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践行公德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针对学生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通过演讲、辩论、表演等形式,发现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并及时改正。

7、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快乐成长”关爱服务队,组织学生开展“心连心、一对一”结对活动,援助对象为本年级留守儿童、特困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采取就近的原则,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

昌吉市回民小学

篇7: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实施方案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教职工的榜样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践行优秀共产党员“五个带头”的基本要求,通过创建工作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认真激励广大党员在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师生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决定在党员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1、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使党员队伍素质优良,牢固树立讲原则、讲纪律、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的组织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

2、提高班子的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促使学校领导班子模范地贯彻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奋发有为,廉洁自律,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能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际,引领全校教职工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3、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提高党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进党员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提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及服务意识,促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密切党群及干群关系,使党员先进性在岗位上闪闪发光。

二、创建内容

结合党建工作要点,围绕“党员示范,和谐发展”的主题,把

创建活动的内容放在岗位目标、岗位承诺、岗位实践、岗位提高、岗位辐射等方面。

1、岗位目标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明确目标,与时俱进,争当“爱生敬业,教书育人”的模范,制定出自己的岗位目标与进取计划。

2、岗位承诺

学习课改精神,明确新时期教师的职责与使命,选定一个主攻方向,作出庄严的承诺,争做“六个模范”:终身学习的模范,敬业爱岗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科研兴校的模范,务实创新的模范。

3、岗位实践

以党风正校风,以校风促学风,党员教师求实务真,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努力改革实践,以点带面,以党员示范课引路,整体推进学校课改的实践。努力做到五个一:树一面旗帜,作一份承诺,带一个集体,上一堂示范课,结一个对子。

4、岗位提高

岗位提高是创建活动的目的,让党员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增强理论修养,精研教学技艺,引领全校教师在教学领域中驰骋,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岗位辐射

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创建工作中,使党员教师的行为实践成为全校教职工的榜样。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向全校师生展示交流,从而发挥党员模范示范岗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示范岗设置

根据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岗位的不同,经学校两委会研究决定,设立如下党员示范岗位:

(1)教学工作党员示范岗

(2)班主任工作党员示范岗

(3)管理工作党员示范岗

(4)服务工作党员示范岗

四、实施步骤

1.设立岗位(2012年3月1日至3月10日)

按照“党员示范岗”的创建标准,结合党员工作职责,分类设立符合实际的“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岗”的设立要坚持党员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先进性和代表性。

2.审岗公示(2012年3月15日前)

党支部认真审定申报设立的“党员示范岗”是否符合设立标准,合格的示范岗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

3.岗位创建(2012年3月至12月)

创建“党员示范岗”要重点围绕立足本职岗位、发挥示范作用作出公开承诺,并认真履行承诺,切实兑现承诺。创建示范岗的党员要佩戴统一制作的标牌,并在工作现场的醒目位置摆放桌牌。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党员示范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引导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优秀业绩的有力抓手。

2.完善创建机制。各党小组要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形式,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每一个创建的“党员示范岗”成为党员中的一面旗帜,以“党员示范岗”的创建,推动创先争优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

3.狠抓创建管理。创建“党员示范岗”自公布之日起,要接受群众监督,要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示范岗要及时调整或取消。支部成员要适时对创建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4.搞好宣传引导。要大力宣传创建“党员示范岗”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新鲜经验,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六、方法步骤与考核评比

1、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方案。

2、以党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示范岗标准与要求进行申报,“一人一岗”。

3、党支部根据申报情况确定并公布参评各类“党员示范岗”人员名单。

4、党支部每学期组织教师对申报“党员示范岗”的党员进行考评。考评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5、党支部根据学期考评每学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对考评优秀的党员颁发“优秀党员模范示范岗”荣誉证书;对考评不合格的党员,党支部通过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告诫,并收回“党员示范岗”牌子。被收回“党员示范岗”牌子的党员,需在下学年后重新申报。

篇8:昌吉市回民小学教师

近年来, “双语教育”已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 许多研究者先后做出过积极探索,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有研究, 本研究小组总结出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首先, 研究对象的民族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 对回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而且忽略了非聚居地回族的双语教育, 例如“武汉市回族双语教育”就很少有人涉及, 正是这一部分被忽略的族群, 往往遭受着更剧烈的“本民族文化传承”与“适应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其次, 对民族语言的“人文性”缺乏足够的关注。现有研究中的大多数, 其关注点是民族语言的“工具性”作用, 例如对于新疆维吾尔族双语教育研 究的落脚点, 概括来讲就是如何让维吾尔族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现代化的科学文化。这种情况下, 本民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交流工具”而存在的, 这是由于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人对于维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一般是超过汉语的, 而在中国, 大部分现代文明是以“汉语”为载体而存在的, 因此“维语”的“工具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特性———“人文性”, 即语言还承载着传递本民族 文化的巨大使命。对于我国境内的“特殊民族”———回族而言, 这种“人文性”甚至是本民族语言的全部作用。回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语言, 族内使用汉语, 但是他们在日常口语中又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 “阿拉伯语”在回族的的概念中是他们文化的一种符号, 一种缩影。之所以定义回族为“特殊的少数民族”, 是因为, 他们仅仅是以独特的心理素质区别于别的族群, 以“阿拉伯语”为缩影和符号的伊斯兰文化是他们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唯一特征。所以, 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者称回族对于中国主流群体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我国, “双语教育”多指“民汉双语教育”。但是对于回族这个特殊的族群, 现有的“双语教育”概念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回族并不像维族、藏族那样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作为交流用语, 回族普遍使用汉语, 而词汇中又保留了一部分阿拉伯语 及波斯语词汇。尽管阿语 (以下简称阿拉伯语为“阿语”) 在回族人生活中几乎不体现出任何交流作用, 但是他们依旧不愿完全割舍这种语言, 可见, 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在回族人的心理素质中体现为一种民族认同感。

以阿语为介质的伊斯兰文化对于回族而言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与象征, 他们大多会选择以回民学校的形式来开展 民族文化教育。在我国西北这种大型回族聚居地, 存在许多这种形式的学校,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 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也存在回民学校。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于是本研究小组以武汉市的两所回民小学———武昌回民小学、汉口回民小学为研究对象, 想要借此探究生活在武汉的回族人如何看待和处理本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关系, 以及他们的子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回族小学生, 是如何在回民小学中接受民族文化教育, 并形成特有的文化认同。

一.武汉市回民小学的现状

调查资料显示:回族中的爱国人士, 在“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下, 力图通过兴办教育达到救国、救教, 振兴回族的目的。1912年在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内创办了“清真小学”, 开设阿拉拍文、教义、国文、珠算等课程。建国后, 武汉回族教育迅速由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1955年, “崇真小学”被市教育局接管, 改名为“武昌回民小学”, 1977年, 武昌回民小学与紫阳湖小学合并, 依旧沿用原来的校名———“武昌回民小学”[1]。这便是武昌回民小学的来历。从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 武昌回民小学是由经堂小学发展而来的, 它的历史渊源具有浓厚的回族色彩。

时至今日, 这所饱经沧桑的学校已经难觅当年的民族气息。2014年本研究小组走访武昌回民小学时, 全校仅有两名回族老师, 20名回族学生。我们国家有关民族学校的相关规定显示, 民族学校标准为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20%—30%, 而现在的武昌回民小学回族学生仅27人, 只占总数的5%, 师资与生源都成了这个学校面临的巨大问题。

学校某领导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当谈到阿语教育的时候, 他告诉我们, 武昌回民小学以前是教授阿拉伯语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 但是最近几年已经取消了。不久前有位游学的阿訇自愿到学校来讲授过几堂阿语课, 不过现在已经走了。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不再找一个了解并熟悉这些知识的人来教时, 领导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当我们追问说到我们觉得这些回族孩子需要这 样的教育时, 领导回答到:他们和汉族学生的学习一样好, 不需要阿语教育, 况且学校现在已经和普通社区小学基本没什么两样了, 国家强调的是融合的民族关系, 过分强调特殊性, 这与国家政策不符合, 况且我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 学校文化墙上就画有少数民族的宣传画。况且现在的教学压力很大, 我们没有多余的经历去搞那些特殊化的教育。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 言文字的 自由和权利———这是不言而喻的, 并不是像学校领导层所理解的那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搞特殊化, 或者是没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即使回族并不需要借助阿语来辅助汉语言的教学, 但作为回族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符号和文化象征依旧有存在的意义。

之后多次去到武昌回民小学, 利用放学的时段采访了一些回族小学生。在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你了解本 民族即回 族的文化吗?”时, 有的孩子回答“并不了解”, 有的孩子回答“爸爸妈妈说我们要信仰我们的真主”。他们中真正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是很少的, 而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大部分直接来源于他们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当我们问到“你觉得回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时, 他们大多数只是迷茫的看着我们。我们又抽样调查了一些该小学的汉族学生, 问起“你怎么看待学校的回族同学?”时, 汉族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 “他们不吃猪肉”、“他们的祖先是猪, 所以不吃猪肉”、“他们很奇怪”。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难道回族就是汉族小学生口中因为“猪是祖先不吃猪肉”的民族?这样的误解广泛存在着, 并不是个案。难道我们的民族融合政策, 给予我们的理念是让我们在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如此误解的基础上带着身为汉民族的优越感, 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处在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而变得与汉族无异实则又融不进汉族的尴尬境地吗?所谓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是在文化墙上画几幅关于少数民族 的宣传画吗?

结合多次实地调研, 我们认为武汉的回民小学 存在如下问题:1、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2、师资力量薄弱, 生源少;3、以阿语为介质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从有到无;4、对应试教育过于重视, 几乎沦为社区小学, 基本上不开展以阿语为介质的少数民 族文化教育;5、领导阶层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初探

为什么武汉市的回民小学不再承担起传承回族文化的责任?为什么回民小学的回族学生不足5%, 与国家制定的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少于20%的标准相去甚远?

首先, 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 使回族人打破“小聚居”的生存状态;其次,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回族来说缺少针对性;而且容易被误读;另外, 武汉市的回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而且回族文化传承和升学率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回民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这一现状的最终形成, 以上几方面的原由都为之添砖加瓦。

(一) 经济发展, 城市变迁, 回族人打破“小聚居”的生存状态

据统计, 早期 (元代至近代即鸦片战争) 从外地迁徙到武汉落籍的后代有5984人。解放后, 1990年与1964年相比, 增加回族7319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武汉市少数民族形成了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如:武昌辕门口、起义门、楚材街, 汉口广益桥、二七街, 洪山马家庄聚居区和蔡甸军山镇龙湖回族自然村的回族聚居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来武汉就业、就学、经商、走亲访友、观光旅游的回族流入人口逐年增多, 而武汉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环境较差, 聚居区的常住回族人迁移到武汉经济交通状况较为优良的地方, 客观上打破了回族人“小聚居”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为了经商或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往往会选择其它学校就近就学。这使得设立在聚居地的回民小学的流失了一部分回族生源。

(二)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大城市的散居回族而言缺少针对性, 而且容易被误读。

1.一方面, 现有的民族双语政策, 从内容到形式, 都更加适用于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因为这些民族需要借助他们精通的“民族语”来学习以“汉语”为载体的现代文明。于此相适应地, 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往往更多的注重民族语的“工具性”。然而对于回族而言, 阿语的工具性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加以体现的, 只有一些特殊的宗教用语才会用阿语来传达,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以“阿语”为介质的伊斯兰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而存在。这才是回族人真正看重的东西。因此, 从总体上看来, 国家颁布的有关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 对于散居回族是缺少针对性的。

2.另一方面, 教育活动的领导阶层对于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国家现有政策宽泛而缺乏针对性, 使得教育部门在开展教学工作时, 对于这些政策的理解会流于表层, 难以深入文化内部。如我们采访的学校领导人认为在文化墙上画上关于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宣传画就是搞民族文化教育, 他还提到“古尔邦节的时候学校还会给回族学生发学习用具”, 但这种浮于表面的行动并没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学生需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介绍以及针对民族文化的课程或介入活动, 如教授阿语、在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特殊节日时介绍节日文化等, 这些都具有可行性。当然校长提到了一个较好 的活动, 如“六一儿童节”学校会让少数民族学生穿上民族服装, 展现民族特色, 并对学生有特别慰问, 这个是可以继续实行的。总体上来看, 前文所描述的访谈记录显示, 领导阶层认为融合等于同化, 而且认为国家政策不支持民族文化教育, 不应该搞特殊化。

(三) 武汉市的回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1.一方面, 回族老师奇缺

在教学水平与一般教师不相上下的情况下, 回族教师作为与回族小学生同族同源的教育者, 这种一致的文化认同, 可以增进他们与回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同时也有益于开展民族文化 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调查的武昌回民小学和汉口回民小学存在着共同的现状———回族老师奇缺, 这无疑会给回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带来相当的阻力。

2.另一方面, 回民小学教育事业的领导者未做到与时俱进, 他们思想保守、固化甚至偏执。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 并不是以它当下的位置, 而是以它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团体中, 领导者就像船长一样, 掌握着前进的航向。可想而知, 当领导者思想固化、偏执, 那么这个团队就难以取得辉煌的成就。回民小学的领导阶层“坚决不搞特殊化”的主张,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的公正与平等, 但是这一主张的贯彻实施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教育为代价的, 同时, 也是置“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特殊性于不 顾的。

(四) 回族文化传承与升学率的固有矛盾

升学率还是民族文化教育?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 导致社会主流文化在做出抉择时往往会选择牺牲民族文化教育。在思考和规划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 需要从适应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必要的调整与改进措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 关系到新一代少数民族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制、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当我们在考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适应现代化”的关系时, 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解决———是保护“人”还是保护“传统文化”?[2]

如果我们 首先考虑 要保护“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就是在关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在现实中的发展前途。那么只有使这些群体的年轻一代进入现代文明当中, 与社会主流群体成员一起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所有成果, 并随着社会发展得到同步发展, 这才算使“人”得到保护。如果我们选择将“保护人”的理念贯彻到底的话, 很显然,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很可能会在这一选择下消失不见。

那么, 我们应当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而牺牲这些群 体的“人”的发展, 还是应当为了“人”的充分发展而放弃先祖们创造的传统文化呢?由此看来, 保护“人”与保护“文化”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不和谐之处, 这种不和谐的具体表现就是民族文化教育与升学率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

另外,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固然民族文化教育和升学率之间有着矛盾冲突之处, 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我们认为, 代表现代化的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溶的方法, 具体建议将在下文中呈现。

三.反思与建议

武汉市回民小学现状非常特殊, 而且导致这一系列现状的原因又涉及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师资力量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 这种复杂的局面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大城市的回民小学中, 以“阿语”为介质的回族文化教育是否有开展的必要?如果有, 又该如何开展?

(一) 针对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3], 回族的形成历史比较特殊, 他们通用汉语, 散居于全国各地, 他们仅仅是以独特的心理素质区别于别的族群, 以“阿语”为缩影和符号的伊斯兰文化是他们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唯一特征, 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教育其根本作用在于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而在内维系民族的团结,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在外强化民族标志, 突出民族特征就变得很有必要性。

本调研小组在走访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 A是一名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的本科生, 回族, 他在接受我们调查中谈到他来自湖北省某市, 小学时就读的也是一所回民小学, 近年由于人口迁移, 回族逐渐减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 是汉族学生, 学校并没有任何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基本没 有任何差别, 由于学校没有清真食堂, 甚至回族学生也开始于汉族学生一起吃住, 也有的学生由家长每日送到学校。他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的小学学业, 由于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他难以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回到家里又经常会有回族同胞评价像他一样上学 (学习汉文化) 的人已经不再是正宗的穆斯林同胞。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 他几乎湮没在教育的题海里, 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的人, 没有归属, 融不进汉族又融不进本民族。起初会义正言辞的告诉别人自己的“特殊”身份。现在更多的时候会收敛起那样的特殊, 说起自己“特殊”身份时同学们好奇的追问, 仿佛自己是闯入巨人国的侏儒, 供人观览。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穆斯林同胞, 因为忍受不了不同的环境、饮食和文化而辍学, 甚至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无法保证。许多像A同学一样的回族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回族身份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刻 意的强调民族, 甚至抹杀了民族的差异。但是不同文化和思想总是会有冲击和碰撞的, 这样的冲击和碰撞很难不让回族学生们困惑。

生活在大城市的回族家庭, 在环境的影响之下, 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主 流文化教育上, 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可以保持族群特征。很显然回族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了一个冲突, 回族学生的身份认同主要来源于家庭, 然而, 学校的不教育很容易产生疏离感。亦或是产生对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感, 这些都将对回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文化的相互不理解很容易不和谐, 从而形成孤立和对立, 不仅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更是不利于回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的群体, 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 只有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才能够昭示文化走向和谐, 民族文化的和谐不止包括求同, 更有求异。这种“和而不同”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文化哲学。

因此,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来, 回族的确有学习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然而, 当前的情况是, 阿语教学在武汉市的回民之中已经岌岌可危, 这种危机异常明显的体现在回族本身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上。

(二)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肯定了以“阿语”为介质的回族文化教育的存在价值, 此外, 反观前文的原因探析, 我们意识到那些导致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每个因素, 都环环相扣, 形成了一个大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反思的是如何走出这个怪圈, 并形成一个新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因此, 针对武汉市回民小学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本研究小组构拟了几个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1. 经堂教育可以为之提供帮助, 学校与社区清真寺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虽然回族学生少, 但是依旧有开展的必要, 因为一个人的教育与千万人的教 育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回民小学的汉族学生, 也可以参与其中, 从个体发展来说, 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 这不仅可以开阔他们胸襟, 同时也能完善他们知识结构, 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来说, 冲突的根源往往是对于异文化 的不理解与猜疑, 如果同校的汉族学生能学习并了解回族文化, 而且能够对这种文化生成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情感, 那么必将有益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不同民族才能冲破隔阂, 携手共筑中国梦。

2. 定期举行回族文化的交流与展示活动

可以借助重要的回族特色节日开展这类活动, 例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这样的话, 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 特色就会大大 增加, 这种具有文化展示与交流性质的活动并不是指不是在古尔邦节的时候发发铅笔这种流于表层的活动, 这类活动应该是以深入文化的形式来开展的, 若能让回族和汉族的学生都能理解这些节日对于回族这个族群的重要意义就再好不过了。

3.内外兼顾, 双管齐下

前两点建议是针对回民小学作为民族学校的 特殊性而提出的, 除此之外, 作为小学———承担启蒙责任的教育机构, 回民小学与其他小学无异, 若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必须内外兼顾, 双管齐下。内, 要完备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外, 要改善校外环境。任何人都不希望我们祖国的花朵在嘈杂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在拉满横幅的巷子里浸染抗议强拆的口号。

我们提出以上三点建议正是为了打破导致回族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性循环圈, 希望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 各方人士积极努力, 贡献力量, 力图形成一个新的良性的循环, 从而使武汉市回民小学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双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其一, 研究对象的民族和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二, 对于民族语的“人文性”缺乏应有的关注) , 特选取“武昌回民小学”为重点调研对象, 对该校以“阿语”为介质的民族文化教育情况展开研究。文中详细论述了武汉市回民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结合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途径获取的信息, 较深入地剖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由,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上一篇:雪趣初二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兔找家》及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