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近义词

2024-05-08

全神贯注近义词(精选14篇)

篇1:全神贯注近义词

心神专注、一心一意、目不斜视、潜心贯注、目不窥园、

诚心诚意、屏气凝神、专心一志、心向往之、全神关注、

潜心关注、收视返听、心驰神往、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屏息凝视、专心致志

篇2:全神贯注近义词

【全神贯注】:

注音: quán shén guàn zhù

释义:

(1)全神贯注: 贯注:集中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造句:上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

全神贯注的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注音: ju jing hui shen

释义:(1)指集中注意力地看

(2)原指集思广益。后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3)没有分神,比喻没有打小差。

造句:他当时正聚精会神的看着小说,以至于没有发现老师就在他后面

【专心致志】:

注音: zhuān xīnzhìzhì

释义:(1)形容仔细思考,集中精神

(2)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

(3)一心一意,一点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面。

造句:认认真真做人,专心致志读书,这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职责

【心无旁骛】:

注音: xīn wú páng wù

释义:(1)旁,另外的;骛,追求。

(2)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

(3)没有分神,比喻没有打小差。

造句: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心无旁骛,毫不畏惧艰难和挫折。

篇3:《全神贯注》教学

1.理解“全神贯注”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言语的过程中进入情境, 展开想象, 揣摩罗丹在修改女像时的内心活动, 感受罗丹工作状态。知道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是怎样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作品, 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

4.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 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5.辅助性内容:欣赏罗丹雕塑作品。导入时欣赏《沉思》;结课时欣赏《青铜时代》《思想者》《达娜哀》《埃娃法尔发克斯肖像》《加莱义民》 (整体及局部) 《地狱之门》 (整体及局部) 《跌倒的人》《尼·金斯科》等。

[教学过程]

1.渲染情境, 导入阅读。

(1) 板书课题:全神贯注。初步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

(2) 介绍罗丹, 欣赏作品。

罗丹, 他是一百多年前法国的大雕塑家, 他的许多作品震惊当代。

出示罗丹作品《沉思》的投影:这是一座大理石雕像, 一位妇女在低头沉思。当你静下心来去欣赏她时, 你能感受到她的皮肤上的温度, 你感受到她的血管里有血液在静静地流动, 你能听到她轻轻的呼吸声, 你还能从她的眼神里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淡淡的忧伤。

(学生欣赏《沉思》约一分钟)

点评:初读之前, 教师用投影片展示罗丹的头像和雕塑作品《沉思》的照片。这样, 就把学生带入一种艺术的氛围之中, 为学生理解雕塑这一艺术门类做了铺垫, 也使学生对罗丹的艺术才华钦佩不已, 产生了阅读课文的欲望。

我们和茨威格一起到罗丹的工作室中去看一看罗丹是怎样工作的。

2.初读全文。

(1) 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 概括主要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概括成几个字:罗丹修改女像。

点评: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课上的常规训练内容, 每一节课都不能忽视。

3.导读第一自然段。

从茨威格的表现可以看出, 这确实是一件杰作。那罗丹为什么还说它有毛病?读写罗丹的句子, 谈谈自己的理解。

4.导读第二自然段。

(1)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 进入情境, 感受罗丹工作状态。

放下书, 听老师读课文。你边听边想象罗丹是怎么工作的, 让这些情景像演电影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现在你自己读, 读一句, 想一想。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放电影 (读课文) , 大家看他放得怎么样。

这段文字没有写罗丹的语言, 但写了他的动作和表情。下面你再看电影时, 要透过这些动作、神态猜一猜他在干什么。

(学生读文理解、讨论。出示文字投影, 师生谈话理解。)

附:这一环节教学实录

师:现在老师读原文, 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

生:罗丹想:这里雕得不对, 应该改改这儿。

师: (继续读) “他一会儿后退。”

生:罗丹想:如果人们从远处看我这个雕像, 会怎么样?

师: (继续读) “嘴里叽哩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生:罗丹想: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修改才好呢?刚修改好这里, 那儿又给改坏了。这里行了。不, 这里还得修改。

师: (继续读) “忽然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 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生:罗丹想:怎样改这个雕塑才能改得更好呢?对, 我终于找到最佳方案了, 就这样吧。

师: (继续读)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 手不停地挥动。”

生:罗丹想:对, 我就这样修改。这样好。这样不行。对, 这下才好嘛!

师: (继续读) “一刻钟过去了, 半个小时过去了, 罗丹越干越有劲, 情绪更加激动了。”

生:罗丹想:我终于有办法了。太好了, 马上就成功了。对, 就这样, 她太美了!努力吧, 一定会成功的。好, 还差一点就好了。

师: (继续读) “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 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生:他想我的雕像真是太美了, 我太满意了!

师: (继续读) “大约过去了一个小时, 罗丹才停下来, 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

生:罗丹想:我这么长时间的辛苦总算没白费啊!你、你是我最完美的一件作品!我对你最满意。

师: (继续读) “然后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生:罗丹想:改好了, 我可以去休息了。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这样理解课文, 你就不仅仅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 你还理解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理解了罗丹内心的想法。口里念, 脑里想, 用心去感受, 这才叫阅读。我们能感受到罗丹完全沉浸在修改女像的工作中了, 这就是课题里讲的“全神贯注”。

(3) 这一段中最能表现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是哪句话?怎么理解句中的“喝醉了酒”和“整个世界”的意思。

结合自己的感受朗读这段课文。

点评: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是课文的重点, 读好这一段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文中描写的情境之中, 身临其境地感受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呢?教师主要采用随读入境、境中体情的办法。先由教师范读, 再由学生自己读, 读中想象, 揣摩体味, 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这一设计, 是全课的精华所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 理解了“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5.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点评:对重点段的教学不惜时间和精力地追求最佳效果, 而对于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则惜时如金, 一笔带过。

6.导读第五自然段。

理解“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这句话的意思。

附:这一环节教学实录

生: (读课文) “因为从那时起, 我知道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是不是“一切工作”都要全神贯注地去做?

生1:不是, 而是值得让你去做的所有的工作。

师:这是一个条件:值得去做。

生2:第二是要做得好。

师:有几个条件?

生:两个。一个是值得去做, 一个是要做得好。

师:在一切工作中, 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你就必须全神贯注。这样理解句子就很严谨。

点评: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点拨, 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中内在的逻辑, 意在让学生学会仔细体会文意。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 除了知道罗丹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之外, 还知道了一个道理, 我们对待学习要精益求精, 永不满足, 也要全神贯注。

7.欣赏罗丹作品。

用实物投影展示罗丹的部分雕塑作品, 并做简要介绍。作品包括《青铜时代》《思想者》《达娜哀》《埃娃法尔发克斯肖像》《加莱义民》 (整体及局部) , 《地狱之门》 (整体及局部) , 《跌倒的人》《尼·金斯科》等, 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点评: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展示罗丹雕塑作品的照片, 使学生看到了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成果, 激发兴趣, 拓展视野。]

8.作业。

搜集罗丹的故事和罗丹的作品资料。

板书

点评:板书的语言应是最凝练、最鲜明、最醒目的。为了达到简明扼要, 教者深钻教材, 抓住课文的主干, 大胆取舍。本课板书除课题外, 分为上下两行。上一行是课文中的两个人物。下一行中的“杰作”是茨威格对罗丹作品的评价, “还有毛病—修改女像—径自锁门”是罗丹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和做法。整个板书紧紧扣住罗丹对待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主题。

总评:

《全神贯注》一课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基点, 深钻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研读课文, 先是读得正确、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进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进入课文情境, 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从而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

篇4:全神贯注几分钟

在孩子1~3岁时,父母的养育方式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基本品质。

一项研究对400名左右背景不同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广泛的测验和观察之后,研究者把他们分成三组:A组各方面都很优秀、B组处于中等水平、C组处理日常生活困难较大。A组儿童知道怎样向人表示喜爱与敌意;与其他儿童相处时既会带领他们也会跟随他们;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好,显示出各种智能(如使用抽象词语);他们关心周围发生的事,会动脑筋想办法,进行比较复杂的活动。B组儿童在这些技能方面就要显得差些,而C组儿童明显缺乏这些能力。在两年后,这三类儿童之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差异。

接下来,研究人员探究了A组与C组儿童的早期环境。结果发现,每一组儿童都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在婴儿出生后第1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大多数家长对待婴儿的方式是差不多的。但到了8个月以后,父母对待婴儿的方式以及婴儿与婴儿间的差异就变得明显了。研究人员比较了A组C组儿童的母亲在个性和对孩子的养育态度上的差别:

A组儿童的母亲对生活一般都抱积极态度,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并乐于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她们精力旺盛,耐心细致,即使孩子把东西搞得又脏又乱,她们也能容忍宽恕,如果孩子做些稍带危险性的活动,她们一般也能允许。她们虽然并没有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但她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富有成效的。在干日常工作的同时,如果孩子需要,她们往往会抽出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摆弄的某种东西指点一下名称,给尝试中的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几句表扬的话语……她们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环境、物品,让他们游戏玩弄。虽然这些东西很可能只是一些普通的家庭用具,而不一定是价格昂贵的玩具。

A组儿童的母亲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C组儿童的母亲却是情况各不相同。她们中有些人忙于应付生活,整天在工作和家务中挣扎,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或者由于日常的劳累,有了时间,宁肯休息也不愿搭理孩子。而另一些母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多——整天围着孩子转,对他们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完全离不开母亲。还有些母亲往往只在物质上养育孩子,她们人在家里,但实际上很少与孩子真正接触,却让孩子在自己的小床或围栏里度过大部分时光。很显然,这样的母亲还没完全地进入“角色”,她们不乐意与自己的孩子做伴。

篇5:全神贯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心神不定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麻痹大意

三心二意

心神恍惚

魂不守舍

用全神贯注造句

1、我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的听着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2、我们要全神贯注的写作业,不可以三心二意。

3、小表弟全神贯注地看着《小小智慧树》这个节目,眼睛都不眨一下。

4、我看过一部电影,这里面的顺溜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日本鬼子不放,趁机找机会杀了他们,好为自己的国家报仇。

5、我们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6、我和奶奶全神贯注地看刘老师的博客。

7、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只有小罢还在独自在外闲荡。

8、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听。

9、妈妈全神贯注的在检查我的作业有没有错。

10、我们考完试以后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去检查试卷。

11、在一节实践课上,大家的兴致很高,都全神贯注的做着实验和小制作。

12、晚上,在家里,妈妈全神贯注地看电视。

13、我们最喜欢上语文课,老师要我们抄笔记,大家个个都全神贯注,认认真真地抄着。

14、姐姐给我和妹妹等人讲一个故事,我们全神贯注的听着姐姐讲的故事。

篇6:全神贯注近义词

【拼音】quán shén guàn zhù

【简拼】qsgz

【近义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反义词】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全神贯注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叶圣陶《伊和他》)

【英文翻译】comcentrate the whole energy upon

【谜语】打针不分心

【成语正音】神,不能读作“sén”。

【成语辩形】注,不能写作“住”。

【产生年代】现代

篇7:全神贯注教案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

【教学关键】

抓住描写罗丹动作和神情的词语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教学时教】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录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教学目的

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认识到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刻我们教室里有一句达尔文的句言吗?一齐背。你们还知道哪些名言呢?老师也想告诉大家一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的名言。

二、新授

1、出示茨威格的名言: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提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抓住一个主要问题:茨威格为什么有这么深的感触?)

2、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什么地方能体现出罗丹全神贯注呢?(二~四自然段)

4、出示第二自然段:

要求小组的同学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

⑴ 只见争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罗丹在认真以观察、思考、推敲。

师引:从他的动作和神情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范读,把握机会朗读。

⑵ 他把挥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罗丹工作时紧张、热烈。

带领学生进入罗丹创作时的情境,看着塑像挥动手臂感受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

⑶ 师引读第二自然四、五句自豪感。提问:他对艺术的痴迷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⑷ 带着这种感受齐读二~五句。

⑸ 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表演吁了口气。

① 看录像,你看到了什么?

② 练习分角色读茨威格和罗丹的话。

③ 其他小组评论。

5、带着感受再齐读茨威格说的名言。

6、学生自己写名言,当堂写,当堂念。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从罗丹身上感受到了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而且还学会了像茨威格那样写名言,同学们真了不起。

四、作业

把自己写的名言制作成小书签。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观察 思考

推敲 修改

篇8:全神贯注教案

通化兴华教育中心通钢一小 李微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两段资料,通过同一个人两段资料的对比,揭示罗丹成功的秘诀,从而引入课题。

(二)齐读课题,了解课题的含义。

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需要用到全神贯注一词。从而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交流的建议:①每人交流其中的一句或两句,给其余人发言的机会。②交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五)抓住重点句品读,体会写法。

1、小黑板出示第二段的重点句,进行指导朗读。朗读中采用多种方式,有范读、指读、配乐读等。

2、在学生的感悟中,引导学生总结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

3、让1名、几名、全班学生分别扮演茨威格,读出茨威格的话,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六)欣赏作品,了解成就。

课件出示罗丹的作品,教师声情并茂地旁白,加深学生对罗丹的崇敬之情。齐读课题,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篇9:全神贯注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几位老师还在备课.改作业。只见改作业的老师拿着红笔,一笔一画改起来。有时叹了几口气,摇摇头,嘴里发出“啧啧啧”的声音。有时望了望天花板,嘴里又发出“叽叽咕咕”的怪声,好像在和谁说话。有时站起身,来回走着“8”字步,仿佛在思考问题或是这道题对不对。

再看一看在备课的老师,只见他们拿着本子,手中握着一支笔,抓耳搔头,也望了望天花板,眼珠子转来转去,用手托着腮,把手中的笔弄的吱吱响。五分钟过去了,老师突然拿起一把尺子描着,然后站起来,走过来走过去,之后又在本子上写了几十个字,又用橡皮擦擦,然后老师好像有神灵在帮助他们一样,刷刷写下了几十个字。写好了之后,正好上课了。老师看了看读了读,心满意足的带着本子从办公室里出来,向教室走去。

篇10:全神贯注

课间“书迷同桌”正看着书,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凑了过去,说:“这题怎么解?”我一开始以为他是个故意不回答我,我边摇他的手边说:“这题怎么做?求解!求解!求解!”他迷茫的回了一句:“啊?你说什么?”我不回答,嘴里碎碎念,希望能引起他的注些意,我用余光瞟了他一眼,没想到他又沉浸在书海世界里了。哎哎,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同桌啊!

他一旦看起书来就无法自拔,怎么也不“拉”不出来。他时而痴痴的笑着,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出现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自动屏蔽了所有的外界干扰,仿佛他已经消失了。

有一次午休,老师在改作文,“书迷同桌”在看书。老师依次点名让大家上来拿作文,“王昊鹏,王昊鹏是谁?”老师叫道,他一脸茫然的把头抬来起来,环顾四周,说:“咦,谁在叫我?”老师和同学们扑哧一声笑了,只有他一个人不明所以。

篇11:全神贯注作文

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一缕缕月光似锦缎般给世界万物蒙上了圣洁而神秘的灰亮光点,仰头一瞧,一弯月牙飞升在云端,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红着脸蛋羞滴滴地拿起手帕遮了遮脸蛋。我们幸福美满的一家坐在车中,谈天论地。我在车里有说有笑,不亦乐乎。一下子看见了反光镜中的父亲,只见他一脸严肃,紧紧地盯住前方,眼珠像是要蹦出来一样。我不解地挠着脑门儿,嘟起嘴:“爸爸。爸爸!爸爸……”妈妈连忙阻止,把我往后一拉,皱起眉头,举起手指放在嘴边:“嘘……爸爸在开车。”我似懂非地点了点头,坐在一旁。

只见父亲神色严肃,金锁眉头。手紧握方向盘,两只脚轻轻地,像片羽毛似的放在离合和油门上。父亲一会儿减速;一会儿而加速;一会向右猛打方向盘;一会挂档匀速前进。他也一会儿皱皱细眉;一会儿吁了口气,身体“软”了一点儿;一会儿直出粗气,向斗红了眼的红牛;一会动作快的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有多急,一会儿猛踩刹车,使劲鸣笛,“呜――呜――”鸣笛声响彻夜空,一会父亲有若无其事的开着车。突然眼前一片乌黑,爸爸他连忙将车大灯开启,镇定自若毫不慌张,原来是一个长长的隧道,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父亲额头冒出密密的汗珠,握着方向盘的手暖烘烘的,却没有用手擦擦细汗。因为山路狭窄,转弯处遇上了堵车,他急忙手刹加脚刹。父亲拂了拂汗水,还好堵车时间不长,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亲戚家。

篇12:全神贯注作文

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自读准备――默读探究――交流研讨――品读拓展。先是叫同学们好好读读文前引言,看看本课要求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再检查他们在预习中读懂了什么?接着默读课文,根据问题找出答案。然后交流并理解重点句。

最后品读句子、谈收获以及写作训练。课结束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回顾整节课的学习,自以为设计的课不错,可教学效果,感到不尽人意。因为同学们没好好预习,对问题的回答只形成于表面,体会不够深。加上我没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总牵着他们往理解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语言、动作、神态方面去走。结果我越急,学生就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时间上浪费了不少。

导致后面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这一环节我忽略了,如: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 (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样画不对,应该这样……)。

“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这环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又能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没好好利用。

篇13:全神贯注怎么造句

[语出] 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正音] 神;不能读作“sén”。

[辨形] 注;不能写作“住”。

[近义]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反义]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聚精会神”(554页)。

[例句]

①小明转过头去~地望着黑板。

②在课堂上他~地听课。

篇14:《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之一是”继续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交给一定方法,引导质疑问难“。在本学期的日常教学中,我已逐渐渗透质疑能力方面的培养,”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对学生而言,并不十分困难。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在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疑。通过第2小节重点段的学习,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质疑,解疑和对人物的内心展开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对课文重点段落中重点句子质疑, 解疑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理解”全神贯注“,体会意境,让学生在质疑,解疑,想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1、二分钟热身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按学号进行名言大放送,最后有老师介绍斯蒂芬・茨威格的名言――”人类一切的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师生互动,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地达到了开启学生的心扉。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接着,我又顺势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的设计是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以问题为诱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抓住重点段落,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性的问题,而是在学生质疑后,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练出两个主要问题,从而训练了学生”抓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

”学起源于思,思起源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本篇课文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非常细腻传神,象”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等描写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感受,体悟的过程,它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人物品性的感悟与理解程度。

在教学中,我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言行举止,神情动态进行导读, 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问,大胆地读,大胆地说,真正实现了”脑,手,眼,口"等多种感官的解放。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活跃,撞击出课堂教学生命火花。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学习第二小节理解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情景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的具体事例来,那就能更好的理解全神贯注做事,是罗丹成功的基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又如:课一开始,我是以名言揭题,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句名言,在名言的使用上走了个来回,以名言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时让学生说的名言,那是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是知识内化的结果,能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我没能及时捕捉到,留下了遗憾。

上一篇:给老同桌的一封信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

本站热搜